从《简·爱》看19世纪英国女性的婚恋观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简·爱》爱情婚姻观的现实意义作者:贺晓玲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2期内容摘要:《简·爱》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女主人公简爱追求超脱物质、自由平等、纯洁健康的爱情婚姻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它启迪现代女性应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观,要维护女性的尊严和人格独立,并努力实现经济的独立。
关键词:简·爱爱情婚姻观女性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是一部散发着炫目光彩的文学作品。
它以英国工业革命为时代背景,通过主人公简爱的成长经历及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虽出身低微,但却不屈于世俗压力、勇敢追求合乎道德、自由美好爱情并最终收获自己幸福生活的女性形象。
简爱是这部小说的灵魂,爱情则是灵魂的灵魂,即使穿越了一个多世纪却仍为今天的人们所讴歌、借鉴和学习,汲取爱的芬芳。
一.树立正确爱情婚姻观在《简·爱》这部小说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简爱的爱情。
她那敢于追求自由平等的恋爱关系,重在精神上的和谐与共鸣,而非物质享受的爱情婚姻观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
她爱罗切斯特,与财产门第无关;她并没有因为罗切斯特的钱财家世而动心,也没有因为他后来的一无所有身体残缺而抛弃他。
她追求的不是爱情以外的物质或外貌的享受,而是精神上的相通,是自由平等纯粹的爱情。
她说:我不需要任何陌生人与我毫无共同语言、格格不入的外人,我需要的是与我同类型的人,我与他在一起可以得到感情上的完全共鸣。
她的这种完美的爱情婚姻观念,为今天的二十一世纪的女性们,在面对着各种金钱名利的诱惑时,如何明确自己的恋爱婚姻目的,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观做出了榜样和楷模,值得去借鉴和学习。
同时,也告诫了那些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抱着渴望通过爱情和婚姻来实现经济的独立,渴望像寄生虫一样生活在另一半的养活下的新女性,贪恋对方的钱财或外貌而进行恋爱的爱情和婚姻是不会得到长久的幸福的,最终只会成为第二个罗切斯特和英格拉姆。
社会变革中的女性地位,《简爱》揭示的19世纪英国概述社会变革对于女性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简爱》这部小说通过展示19世纪英国女性的生活经历和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地位的态度和限制。
本文将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19世纪英国女性地位概述在19世纪的英国,女性面临许多社会、经济和法律上的限制。
她们被认为是弱势群体,受到男性统治和压迫。
婚姻被视为女性最重要的目标,她们通常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伴侣,并要遵从男性家长或丈夫的意愿。
小说《简爱》中揭示的女性地位主角简爱的成长经历简爱作为小说的主角,展现了一个独立思考、有自我意识、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女性形象。
她在孤儿院成长,在勉强过渡到佣人工作后,决定寻找自我实现并走向独立。
她不愿做受制于男性的人,坚持追求自己的权利和尊严。
婚姻中的女性地位小说中描绘了19世纪英国婚姻中的女性地位。
大多数女性面对家庭压力和社会期望,必须追求合适的婚姻。
简爱所面对的婚姻选择也展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定位的局限和约束。
教育与职业机会19世纪英国女性接受教育机会有限,许多贵族家庭只注重男孩子的教育。
然而,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简爱成为家庭教师展示了一种突破常规、争取实现自我的方式。
这坚实地表明了女性通过教育获得知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结论《简爱》这部小说通过呈现19世纪英国女性在婚姻、职业和教育方面所面临的限制,以及主角简爱追求独立、平等权利的奋斗,揭示了当时社会变革中女性地位演变过程。
它不仅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文学作品,也是对于那个时代女性社会地位问题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这部小说激起了人们对于性别平等的关注,不仅在19世纪英国,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外国名著《简·爱》的爱情观分析《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外国名著《简·爱》的爱情观分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简·爱》的爱情观分析1在淡墨游笔下,有多少人一生风雨酿甜酒的故事,书写了一瞬间的地老天荒。
红尘陌陌,时光的道路上铺满琉璃,那是伤心的泪水,竟成了一世的浅搁。
我相信生命的花开,不都是备受风雨摧残,累累落落,而更因有爱,花的清香才更浓了……走过一季又一季的荏苒,看尽繁花尽断,却也抵不过一纸柔情。
这世间总有人把一时的相遇看作一世的垂青,这世间总有人一开始就饱受磨难。
这也许就是命中注定吧。
她从小寄人篱下,只能任人欺侮,很不幸,她的舅妈尖酸刻薄,待她不公。
一幕幕流水无情的画面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感伤,揪心。
我好想进入这场噩梦里做她倾心的朋友,一起走,一起痛,一起走出这漫山遍野!花的谢落,不是害怕世间风雨,而是为了遇见更美的花期。
后来你说你可以到学校去了,可以离开那个晦暗无光的地方,这是你最大的快乐。
可是你又怎会知道以后的风雨,是不是会少一刻风,少一倾雨呢?我只能道:你选择的磨难都是你今后一点点的成长,我会在梦中与你细数沧桑。
分一点,如果可以我希望在你悲伤的时候,分一点情感给我,这样你是不是就不会那样痛苦了呢?花开的刹那,不过和万物一样历经春夏秋冬,博得一份体会,嫣然间将它化成自己永世的长眠。
想来这世间有一种美,就是自己所迷恋的事物,在心的某处角落里安放。
每个人都在等待自己永世不变的相遇,或美若朝阳,或淡如清茶,亦或是烈同醇酒。
这些好似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段写意着凄美和感伤的过程。
你在条件贫困的校园里艰难地度过了日日夜夜,终于结交了一位知心好友海伦,不料她染上了重病,你在最后一夜里给了她无限的宽慰。
浅析简·爱的爱情婚姻观内容摘要:《简·爱》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小说不仅塑造了独立自尊,勇于反抗的新女性形象,更为重要的是表现了简·爱的爱情婚姻观念,简·爱的爱情观更显高尚纯洁,丝毫不虚假做作。
她追求以平等为前提,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观念。
关键词:《简·爱》爱情观婚姻观《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1816一1855)的代表作,它是英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世界文坛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简·爱坎坷的一生,尤其是她在爱情上的悲欢离合,表现了一种新的爱情观,一种新的道德理想。
她一反当时重金钱,重地位的婚姻,也反对以功利为目的的婚姻,她追求以平等为前提,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观念。
简·爱从小失去双亲,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艰苦的环境磨炼了她坚强的意志,刻苦的学习使她拥有了超乎常人的才识。
由于从小寂寞孤单,简·爱对爱尤其是爱情有着执着的追求,敢于追求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爱情,她的爱情容不下一丝的杂质。
她是一位渴望自由平等、崇尚独立、勇于追求幸福爱情的女性形象。
父母早亡,从小寄养在舅母家,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她承受了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屈辱,但却从不压抑自己。
在简·爱看来,人不能逆来顺受,不能委屈地活着,活着,就要自由,要平等。
孤儿院院长用死后灵魂要下地狱来威胁她,她针锋相对地说“:我定要保持健康不死。
”海伦遭到教师侮辱和惩罚而又表现逆来顺受时,对此她感到怒不可遏。
她对海伦说“:如果她用那根棍子打我,我要把它从她手里夺过来,当着她的面把它折断。
”……所有这些描写都标示出简·爱思想探索的第一高度———捍卫做人的独立,通过道德、精神、智力的追求去实现自己“人”的价值。
简·爱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男女双方真诚相爱、心灵契合的基础上,不应该为金钱、财产、门第、权势、地位所左右。
简析简爱的爱情观和婚姻观《简爱》是一部经典的英国文学作品,被誉为十九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最伟大的一部作品之一。
小说以女主人公简·爱为线索,通过她的生活经历,描绘了一个纯真、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同时也探讨了爱情观和婚姻观的话题。
简爱的爱情观:简爱的爱情观主要是表现在她的对待爱情方面。
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爱情信仰,即父母的身份、财富、地位并不是爱情的必要条件,真正的爱情要建立在心灵相通的基础上。
在小说中,简爱倾心于罗切斯特先生,是因为他有一颗真实的心,表现出对简爱真实的爱和关怀。
简爱的爱情观可以从其与罗切斯特先生的互动中得到体现。
罗切斯特先生和简爱不因阶级差异、形象差异等曲折感情变化,两者之爱建立在平等和互助的基础上,这表现出简爱的思想品质。
简爱的婚姻观:简爱的婚姻观可以从她对待婚姻的态度中得到体现。
她一直是对婚姻持谨慎的态度,在婚姻中,她必须保留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行为自主性。
在小说中,她拒绝了sSt. John Rivers的求婚,因为她意识到他们之间并没有真正的爱情,而是一个建立在安全保障和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婚姻。
简爱的婚姻观不同于她的当时的社会,这时期的英国婚姻观是基于社会等级和金钱财富的联姻婚姻,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被削弱,完全成为了丈夫的家庭财产。
而简爱对于婚姻具有忠诚和责任感,婚姻并不是丧失自我,而是建立在自由和平等之上的。
简爱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性别观念。
在重新定义婚姻的意义方面,简爱在文学中具有开创性意义。
简爱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体现出她的独立自主的精神,并为当时和今天的女性,提供了一个自我敬重和尊严的样本和目标。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观点《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小说,被广泛认为是一部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
通过主人公简·爱的成长经历和思想观点,勃朗特成功地传达了她对女性地位和自由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简爱》中的女性主义观点,展示小说中的女性主人公如何在男权社会中追求自由和尊严。
一、家庭和婚姻观念的转变在19世纪的英国,女性的地位受到极大限制,被视为男性的附庸和财产。
然而,《简爱》中的简·爱却不甘于被动接受这种现状,她追求自己的独立和幸福。
简从小丧失了双亲,在过去的贫苦生活中受尽了折磨和虐待。
这些经历塑造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决心不再屈从于男性的支配。
她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平等和爱情的基础上,而不是出于权力或经济考虑。
这一观点在当时是非常激进的,体现了作者对女性权利的认可和支持。
二、简对教育和知识的渴望《简爱》中的简·爱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女性角色。
她选择在路德学校接受教育,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教师。
这种追求知识的渴望反映了她的独立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简相信,通过教育,女性可以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
三、自尊和尊严的重要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被认为是弱者,缺乏自主权和尊严。
然而,简·爱通过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展现了女性追求尊严和自由的勇气。
她独立地生活,拒绝成为男性的附庸,坚持自己的人生选择。
简所表达的女性主义观点,强调女性应该被当作独立的个体被尊重,而不仅仅是男性的附属品。
四、性别和社会地位的反思《简爱》中的女性主义观点还涉及到对性别和社会地位的质疑。
简意识到,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和期望是不公正的。
她拒绝接受传统的性别角色和社会层级,坚持相信每个人应该被平等对待,不论其性别、身份或地位。
她通过与罗切斯特先生的关系,展示了女性在争取平等权利和争议的过程中的勇气和决心。
总之,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充满了女性主义的观点。
解读《简·爱》中的女权主义《简·爱》是一部关于女性自我拯救与自我解放的经典小说,也是以女性视角讲述自我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文学作品之一。
这本小说的女权主义意味着作者通过简·爱这个女性角色,探讨了女性在19世纪英国社会中的权益,以及女性如何在社会和婚姻关系中获得自由与平等。
首先,小说中的女主角简·爱是一个极其独立并且坚毅的女性,她拥有自己的想法和信仰,并且敢于为自己争取权益。
她曾经在感情中屈从于男性的决定,但是后来她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不在于婚姻,而是在于自我追求和独立自主的生活。
她勇敢地追求自由,拥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自我价值的渴望。
作者用简·爱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女性应该追求自我解放,树立自信,拥有自己的意见和生活。
其次,小说中展示了男女之间的社会不平等和性别歧视。
主人公简·爱由于出身贫寒,受到了许多嘲讽和歧视。
而且,她在学校的教育中也接受了少女教育的影响,强调女性的被动与服从。
作者希望读者能够看到女性所受到的社会压力和歧视,并发掘出其中的问题,为女性争取更多的平等和尊重。
最后,小说中展示了男女关系中的协商与平等的重要性。
小说主角罗切斯特先生对简·爱表现出了不寻常的热情和同情。
在他们第一次约会中,简·爱就表明了自己的意见和对男女关系的看法。
罗切斯特也非常尊重她的想法,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结果。
这种肯定女性价值和平等协商的男女关系形式,强调了女性在婚姻中的平等地位,并希望男女之间能够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建立长期关系。
综上所述,作为女权主义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简·爱》通过女主角简·爱的形象,探讨了女性对自我独立和自我价值追求的重要性。
此外,通过展现社会和婚姻中的性别歧视和男女关系的平等协商,强调了女性应该争取平等和尊重。
这些主题不仅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
简介《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出版的一部经典小说。
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简·爱和罗切斯特先生之间的故事,深入探讨了自我价值观和婚姻观在个人成长和幸福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详细分析《简爱》中主人公的自我价值观和婚姻观,并讨论相关主题。
1. 主人公简·爱的自我价值观1.1 对自己的认知与追求简·爱年少失去双亲,被送到雷德利庄园,她独立、坚强,并一直不断追求真实的自我。
她对待自己的认知是平实且客观的,在面对生活的困苦与挫折时,她从不放弃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1.2 简·爱对婚姻与爱情态度在面对与罗切斯特先生的感情时,简·爱展现了她独立思考并保持坚定原则的特质。
虽然她深深地爱着罗切斯特先生,但她拒绝成为一个依附于他人的女人。
她通过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并追求平等和真诚的爱情关系。
2. 罗切斯特先生的婚姻观2.1 婚姻与社会地位罗切斯特先生是一个富有且独立思考的男人,他对婚姻持有较为现实的态度。
他希望找到一个能够与他在智力和情感上相匹配的伴侣,并且重视女性的独立和自主性。
2.2 对待简·爱的变化与成长尽管一开始罗切斯特先生将简·爱视为下层阶级的女教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她逐渐产生了深厚的爱意,并最终选择了与她结合。
这个转变表明罗切斯特在婚姻观上发展了更加成熟和包容的态度。
3. 自我价值观与婚姻观之间的关系3.1 自我决定与幸福《简爱》强调了个体自我决定和追求真实幸福的重要性。
主人公的自我价值观决定了她对婚姻和爱情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最终影响了她与罗切斯特先生的关系。
3.2 婚姻中的平等和尊重无论是简·爱还是罗切斯特先生,他们都认可婚姻中平等和尊重的重要性。
这种共同价值观为他们建立起一种基于真实和平衡关系,并推动两个人不断成长发展。
结论《简爱》通过描写主人公简·爱和罗切斯特先生之间的故事,深入探讨了自我价值观对于个体成长和幸福以及婚姻观对于夫妻关系的重要性。
从《简爱》中的爱情与婚姻看两性关系中女性的屈从地位摘要:从两性情感和婚姻的视角对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与简爱和伯莎有关的情爱及婚姻进行深入的分析,指出两性关系中女性的屈从地位并分析了之所以如此的社会、经济、文化原因,以期引起对爱情的思考并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部小说的意义。
关键词:《简爱》;爱情;婚姻;两性关系;屈从地位自20世纪6o年代起,对小说《简爱》的评论开始回潮,评论家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精神分析等方法进行评述,角度多样,内容非常广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女性意识、爱情婚姻、宗教、作品的艺术特色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作品与其他作品的比较性研究等等方面均有涉及。
笔者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从1994年至2005年,中国期刊网上评论《简爱》的文章就有300多篇,足以表明近年来该小说所引起的关注和兴趣有增无减。
而这之中。
对该作品中的情爱与婚姻的研究一直是个热点,简爱(以下简称简)和作者本人的爱情婚姻、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婚姻观都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少有评论者对小说中涉及的两性情感和婚姻集中进行分析。
本文中试图通过对小说中与简和伯莎相关的爱情及婚姻的深入分析,指出两性关系中女性的屈从地位并探索其原因,以期引起对爱情的思考并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部小说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爱情的本质是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内心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成为终身伴侣的强烈、稳定、专一的感情⋯。
l9世纪的英国文学著作中,以爱情为主线来反映女性意识形态中女性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的小说举不胜举,其中,简·奥斯汀(1775—1817)的《傲慢与偏见》.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的《简爱》,艾米莉·勃朗特(18—1848)的《呼啸山庄》等都是中国读者非常熟悉的。
对于《简爱》,有评论者指出,作者是借这部小说表现“她的爱情价值理念”I2l,对此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追寻爱情的终极真理:《简爱》中的女性意识觉醒简介《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出版的一部小说,该小说以一位自主独立的女主角简·爱为中心,讲述了她在19世纪英国社会中追求自由和尊严的故事。
本文将探讨《简爱》中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及其对于爱情的终极真理。
女性地位与束缚在19世纪,英国社会对女性有着诸多限制和束缚。
婚姻被视为女性唯一的归宿,而女性要想在婚姻中得到尊严和幸福,常常需要牺牲个人追求和内心意愿。
然而,在这些束缚中,《简爱》中的女主角简·爱逐渐觉醒,并寻求自己真正的幸福。
自我发现与反抗简·爱从小便失去了亲人的陪伴,长大后被送往寄宿学校。
在那里,她经历了孤独、不公和歧视,但也培养了自尊和独立的意识。
她离开寄宿学校后成为一个家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她与罗彻斯特相遇,并逐渐被他吸引。
然而,当简·爱发现罗彻斯特与他人已有婚约时,她选择离开他,因为她坚持要求真正的平等和尊严。
这种反抗精神显示了简·爱对于自己价值的认同,以及对传统男女关系的挑战。
爱情与平等在简·爱重新与罗彻斯特相聚时,他们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关系。
两人在智慧、感情和意志力上平等,并共同决定成为伴侣。
简·爱不再接受被动地接受别人安排的命运,而是坚持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
通过《简爱》中的女性意识觉醒之旅,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试图传达一个重要的终极真理:爱情只有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实现。
女性只有通过自我发现、反抗不公以及追求平等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结论《简爱》中呈现的女性意识觉醒揭示了19世纪英国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限制。
通过主人公简·爱对于自我发现、反抗以及追求平等的坚持,小说向读者传达了一个关键的信息:只有在相等和尊重的关系中,爱情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这个终极真理不仅适用于19世纪,也对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简爱》通过女性角色的意识觉醒,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反思现代社会中男女关系和平等问题的机会。
浅析英国19世纪女性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本文通过对简·奥斯汀以及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爱情观与婚姻观的分析,试图分析女性作家本人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并探讨了这些观点的现实意义。
标签:女性作家;爱情;婚姻在整个英国文学史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女性文学作家,她们通过自己的作品,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的情感和细致的描写,向世界宣告着她们自己的思想。
她们的作品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她们的思想也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其中,许多的女性文学作品都表达了女性作者本人对婚姻与爱情的态度和看法。
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说:“爱情这个简单字眼,对男女实际上表示两种不同的意思。
女人对爱情的理解是十分清楚的:这不仅是奉献.而且是整个身心的奉献,毫无保留地、不顾一切地。
她的爱所具有的这种无条件使爱成为信仰,她唯一拥有的信仰。
”正是女性对爱情的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使女性文学在文学史中对婚姻更有独特的见解,对英国文学史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部女性作品中看到其对爱情与婚姻的理解和态度。
一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与《爱玛》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与《爱玛》中的小说情节与人物行为都萦绕在婚姻这一中心议题。
中国爱情文学的女性多是扮演救助者的角色,或用金钱,或用武力,帮助才高八斗而手无缚鸡之力的男性获取荣华富贵;而西方爱情文学中的女性多走一条灰姑娘的道路,为英俊、勇敢的王子救助而获得幸福。
小说展示了在当时社会,婚姻并非意味着男女间无法控制的热情,而是双方与社会间的契约产物。
无论是《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人公简和伊丽莎白还是《爱玛》中的女主人公爱玛都全然融入其社会现实,依循社会规则。
由于明白婚姻关系可提供阶级提升与经济改善的机会,选择时财力与社会地位就成为决定结婚对象的相关条件。
为了达成结婚的目的,女性擅于把自己转化成商品,展示其外貌与才艺,利用其女性特质来赢得婚姻伴侣。
作品中的物质环境是塑造女性婚姻意识的决定因素。
从《傲慢与偏见》和《简.爱》看19世纪英国女性之婚姻摘要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的最杰出代表简·奥斯丁和夏洛蒂·勃朗特各自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及《简·爱》,通过对作品中女性角色之婚姻的深入细致的描述,表达了两位女性作家各自的婚姻观。
本文透过这两部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具体分析作品中女性的婚姻及女主人公的人物特性,探究这两位女性作家各自所表达的婚姻观、传达的积极思想,进而分析19世纪上半叶英国女性在婚姻追求方面的承袭与发展。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简·爱》英国女性婚姻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进入19世纪,随着英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文化领域空前繁荣,民众的思想意识逐渐觉醒。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处于英国文学史上的高峰阶段,作家作品层出不穷。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英国文坛一改男性作家独霸天下的局面,一批女作家群芳崛起,她们以女性独特的视角敏锐地观察,以女性为写作主题,关注女性生命体验,为女性的命运呐喊。
她们是女性主义的主张者,也是女性意识的倡导者(康丹,2007:128)。
简·奥斯丁和夏洛蒂·勃朗特便是当时英国女性作家的最杰出代表。
爱情与婚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曹利亚,2009:239)。
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1813)及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janeeyre,1847)中都对19世纪英国女性的生存及婚姻状况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深刻的剖析,反映了女主人公对其理想婚姻的追求,从而表达了两位女性作家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及《简·爱》都被公认为经典佳作,在启迪女性思维、促进女性成长方面意义深远。
本文将透过这两部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分析作品中女性的婚姻以及女主人公的人物特性,探究这两位女性作家通过各自的作品所表达的婚姻观、传达的积极思想,进而分析19世纪上半叶英国女性在婚姻追求方面的承袭与发展。
爱情的追寻:《简·爱》中的女性解放介绍《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出版的一部经典小说。
该小说以女主角简·爱的成长与追求自由为主线,揭示了19世纪早期英国女性对于平等和自由的渴望。
本文将探讨《简·爱》中女性解放的主题。
女性地位的背景在19世纪早期,英国是一个男权社会,妇女被看作是男性的财产,缺乏基本权利和自由。
她们受到限制,不能接受良好教育、发表意见或选择自己的伴侣。
这种社会背景为《简·爱》中女性解放的呈现提供了动力。
简·爱:一个追求解放的女性简·爱是小说中一位积极、独立思考并向往自由的女性。
从她年幼时就面对着各种压力和不公正待遇,但她不愿被束缚,在争取尊严和平等时毫不退缩。
她积极学习,获得了教育,并成为一位勇敢、坚定且有自信的女性。
爱情与自由的追求在《简·爱》中,爱情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也是简·爱寻求解放和自由的途径。
她没有依赖别人或被束缚在传统社会角色中,而是找到了真正理解和尊重她的罗切斯特先生。
他们的相互支持和理解使得简·爱能够保持独立和自主。
自我实现与权利争取简·爱在小说中不仅仅是一个追求爱情的女性,她同时也是追求自我实现和权利争取的代表。
她拒绝了婚姻中现存的不公平制度,并主张平等对待。
最终,在罗切斯特先生发现他已经失去所有财产后,简·爱毫不退缩地选择了自己的未来,并走向了幸福。
影响力与启示《简·爱》揭示了19世纪早期英国社会中女性面临的种种困境,并展示了一位坚强、独立思考并奋力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女性形象。
小说提供了对抗守旧观念和社会压力的启示,鼓励女性们敢于争取自己的权利,追求自由与平等。
结论《简·爱》通过主人公简·爱的角色走出了那个只承认男性支配地位的时代,呼唤着女性解放的号角。
这本小说不仅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坚强而有尊严的女性形象,也激励了女性争取自由、追求幸福和实现自我价值。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No.8借鉴与比较一引言19世纪,随着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女性生活状况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不仅相继取得了选举权、财产权、离婚后孩子的监护权,还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和进行写作。
在英国,这一时期是女性创作的丰收季节,文坛上出现了简·奥斯丁、勃朗特三姐妹、乔治·爱略特、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等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
女作家们以自身的经历和体验为基础,在各自的作品中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恋爱和婚姻成为她们小说的共同主题,她们在自己的代表作品中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爱情和婚姻观,其中以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和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和《呼啸山庄》最为典型。
二《傲慢与偏见》中理想的婚姻观———既有爱情又有金钱的婚姻才是幸福的奥斯丁是18至19世纪之交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在她的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所表现的婚姻观点:即婚姻是以爱情为基础的,但是光有爱情是不幸福的,爱情是要以金钱为条件的,而爱情本身是以素质、智慧及品德为基础的。
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的三桩婚姻,即达西和伊丽沙白的既有爱情又有金钱的婚姻、夏绿蒂与柯林斯只有金钱没有爱情的婚姻和道德沦丧、情感迷失的威克姆和莉迪亚的婚姻,都体现了奥斯丁的婚姻观。
简·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人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
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
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傲慢与偏见》一直围绕一个核心展开,即它开篇所说的“公理”,所谓“有财产的单身汉需要娶位太太”,小说一开始就提到了钱,点出了金钱在奥斯丁婚姻观点中的重要性。
奥斯丁认为,既有爱情又有金钱的婚姻才是幸福的,爱情和婚姻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而且金钱在婚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一个人得到爱情的同时也得到金钱,那么他就获得了美满的婚姻。
从《简·爱》看19世纪英国女性的婚恋观
摘要: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标志着19世纪英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女主人公简爱反叛社会传统观念,同生活中的种种不幸作斗争,勇敢地追求自由和自足。
她的成长历程就是她作为弱女子在一个父权社会里不懈地追求
自己独立的过程。
当激情和个人的独立、自尊相冲突时,简?爱选择了后者。
她与罗切斯特最终的结合建立在彼此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
夏洛特?勃朗特通过简?爱传达了女性的婚恋观,即:妇女只有保持独立才能在父权社会中赢得一席之地,从而得到内心的幸福和安宁。
这种观点对于现代的中国女性的婚恋观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婚恋;独立;自主;父权;女权
19世纪的英国是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时期,许多女性冲破旧习俗的束缚,走出家庭,进入社会。
在文学领域,英国女作家勃朗特三姐妹是英国女性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她们的作品代表着19世纪女性意识的觉醒。
而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传递出“觉醒的”19世纪英国女性的婚恋观。
玛格丽特?奥利芬特(Magre Oliphant)早已提出《简?爱》是一部“女权主义宣言”的作品,许多评论家把简爱看作是现代要求解放的妇女的“原型”。
作为一个被遗弃的孩
子,简?爱战胜了世俗偏见和性别歧视,凭借个人奋斗,在一个父权社会中取得了她在性格和经济上的独立。
这部小说也描述了简?爱和罗彻斯特的爱情故事,她主动表白了自己的感情,并最终赢得了罗彻斯特的爱。
简?爱对于爱情的向往和大胆追求同当时维多利亚时代的行为礼仪几乎是背道而弛。
小说中,她对罗彻斯特的爱同她所追求的独立和平等相冲突,当在婚礼上发现了罗彻斯特的疯妻后,这种冲突发展到了高潮。
简?爱的离开充分表明了她追求的是妇女的独立和同男性的平等。
一、独立――早年苦难生活磨练出来的优秀品质
简?爱不幸的生活遭遇,即童年时期的孤单无助,少女时期的苦难生活磨练出她的反叛和要求独立自足的个性。
里德家对简爱的虐待唤醒了简?爱的自我保护意识,在承受了里德家对她无尽的羞辱之后,她开始奋起反抗。
简?爱的反抗导致了她被关进“红房子”的可怕经历。
房间里的一切甚至连桌布都是红色的,这红色是血的颜色,是母亲子宫的颜色。
它把简?爱带进了幻象中,诞生了一个新的自我。
从昏厥中醒来后,简?爱变得坚强、勇敢了,埋藏在她内心里强烈的感情和愤怒爆发了。
她的指责甚至吓坏了里德太太,简?爱在里德家的反抗是她迈向自己的独立、寻求自由的第一步。
简?爱在洛伍德慈善学校的生活是她成长的一个新时期。
在坦布尔小姐的影响下,简?爱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求独立的目标。
从海伦那里,她学会了自制和忍耐。
洛伍德慈善学校是简?爱磨练自己性格和学习本领的阶段,她慢慢成长为一个有着独立个性和思辨力的人。
苦难的童年使她懂得争取自立对她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正是如此,简?爱在她的人生中,一直在不停地追求独立和争取平等。
二、爱情和婚姻不是一种附属关系,而是一种伙伴关系
简?爱追求独立和平等的过程同时也是她追求情感的过程。
当简?爱来到桑菲尔德府时,小说进入了一个传奇世界。
罗彻斯特是一个拜伦式的英雄人物,易怒、热情,对过去有种负罪感,是一个对女人有着强大吸引力的男人。
在罗彻斯特身上,简?爱不仅找到了爱情,还找到了一种父亲般的感情。
这种感情就是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恶母阻止了女孩对父亲的热爱,女孩长大后便期望找到像父亲一样的爱人,以补偿年幼时失去的父爱。
简?爱对罗彻斯特的感情也说明了她意识到自己的卑微,希望被像父亲一样的强壮有力的男性保护。
里德太太如同这个“恶母”形象,简?爱必须面对这个“恶母”并同她斗争,幼年时的反抗使她关进了那间可怕的红房子里。
简?爱深爱着罗彻斯特,当知道他要另娶他人时,她打破世俗差异,鼓足勇气向自己的主人罗彻斯特表白了她的感情。
书中那段经典的表白足以证明,简?爱轻视社会的陈规陋
习,无畏地说出自己对爱情的看法。
爱情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和互相尊重基础上的,这是一种伙伴关系,而非依附关系,是彼此之间在经济、生理和道德观念等方面一致、平等的关系。
这样一种以伙伴关系为基础的婚姻以男性势力的减弱才得以实现,因此,也就预示着后来罗彻斯特所遭遇的不幸。
正因为简?爱和罗彻斯特最终是站在平等的立足点上,他们才能够相互了解对方,并且深爱对方。
三、独立是爱情的本质
简?爱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中面对许多考验,每次考验都促使她一步一步迈向真正的独立。
伯莎是简?爱和罗彻斯特之间爱情的一个巨大威胁。
简?爱早就隐约感觉到了在她和罗彻斯特之间另外一个女人的存在。
伯莎的出现使简爱陷于两难境地。
早年的经历使她明白她不能放弃独立沦为感情的奴隶。
她对于罗彻斯特的爱是建立在相互尊敬和平等的基础上的。
于是简?爱放弃了一切,重新回到了在里德家那种孤立无援的处境中去,红房子在她脑海里的再次出现表达着简?爱对于自由的向往。
在她看来,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爱情和婚姻不应是任何势力的牺牲品。
此外,像圣约翰一样毫无感情且过于理性的丈夫,婚姻便像是一座监狱。
罗彻斯特的召唤使简?爱最终没有屈服于圣约翰的意志,又回到了他的身边。
他们后来的婚礼是苦难感情的一个圆满
的结局,就像王子救出了沉睡多年的美丽少女,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但是,小说中拯救者和被拯救者之间的角色调换了位置。
简?爱像童话中的王子,她拯救了失明并身无分文的罗彻斯特。
拯救者简爱曾经贫穷、卑微、需要依附别人,现在成了财产的女继承人,而且,经历过苦难生活的考验和磨难后,她成为一个有着独立思想观点的女孩。
而罗彻斯特,在经历大火之后,困在笼子里,等待着简?爱来救他。
简爱作为拯救者的形象充分展示了夏洛特?勃朗特的女权主义思想――妇女在这个社会中能够成为拯救者,把罗彻斯特一样的男性从痛苦和苦难中解救出来。
在莎莉?米切尔(Sally?Mitchell)看来,患病或是残疾的男主角几乎是19世纪60年代妇女小说里标准的人物。
经历苦难之后,罗彻斯特的男性力量削弱了,他变得更加敏感。
残疾的罗彻斯特能够激起简爱更深切的爱恋。
因此,简爱回到罗彻斯特的身边并不意味着她放弃了独立,相反,简爱倡导妇女的解放和男女平等。
简爱有弗洛伊德所提及的女性所具有的“男性情结”。
在她的孩童时代,她保护自己不受别人的虐待,坚持“当我们受到别人的欺负时,我们应该奋力还击”;她不满足于在慈善学校做一名乡村女教师,而渴望更精彩的生活;她厌恶罗彻斯特曾试图把她作为私人财产据为己有。
简?爱崇拜罗彻斯特,想成为像他一样强壮的人。
《简?爱》是一部典型的女性作品,一方面揭示了19世
纪妇女的困境,早年所处的依附地位激励??爱不断地争取自身的独立、人与人的平等;另一方面,《简?爱》传达了19
世纪新女性的婚恋观:女性追求的应是建立在彼此双方平等基础上的爱。
简爱从依附地位走向自己的独立,从自卑到自强不息,从无知走向成熟。
她的成长历程证明了妇女不再是社会中被动和顺服的群体,她们能够通过争取自己的独立和自足,在社会上取得和男性平等的地位。
而无论身处何种年代、何种国度的女性,都应该像简?爱那样追求自我、独立和平等,只有这样,才能掌控自己的幸福。
《简?爱》的主旨就在于此。
参考文献:
[1] Oliphant,Margaret. Modern novels-great and small[J]. Blackwood’s Magazine,V ol. 77. 1855:554-568.
[2] Michell,Sally.‘Sentiment and suffering:Women’s recreational reading in the 1860s’Victoran Studies[A],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