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各节三维目标
- 格式:doc
- 大小:119.00 KB
- 文档页数:15
物理教学中如何体现三维目标摘要: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效课堂;实现三维目标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103-01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知识和技能是三维目标中的重要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
我在教学前首先了解教学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然后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达到课标的要求,特别要注意不能摆花架子,为“热闹”而每堂课都“探究学习”。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的体验,情感的提升。
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这样学得的知识才是有用的。
我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渗透了方法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二、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中应重视观察和实验,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
教学中多教给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机械学习。
从学生学物理开始,我就应该一直坚持不懈地把学习方法作为重点暗含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我要有意识地把物理学科学习特点鲜明地体现出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适应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并能够从中探索出学习物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用好老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追求的是一堂课讲得越细越好,知识面越全越好,教师代替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这样的教学过程在学生心理上造成定式,故常有讲一题会一题,没讲过就不会做的学习困惑。
初中物理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物理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制定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不仅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培养目标的补充和完善,更是在科学教育本质的认识上的一种飞跃。
物理学是一门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思维方法和科学文化和谐统一的学科,三维课程目标是物理学本质的特征在物理教育中的反映。
三维目标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
在研究层面,我们可以把目标拆开三部分讨论,但在实践层面必须是三位一体,绝对不能把它人为地分开。
可以这么说: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升华。
其中“过程与方法”维度的学习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学习均是长期的综合积累过程,应该融合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教师和相关教学资源间的互动,逐步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听,还应指导学生去看、做、问、议、讲、想、练,使学生在观察、思维、质疑、解惑、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物理学科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必须用《课程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坚持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目标应具有全面性和适切性,必须清晰、具体而明确地表述,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在叙写时至少应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既要指出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要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领域或内容,这样才能明确指出教育的职责是什么。
而且,所用的行为动词必须能对所表述的具有不同特征的行为作出区分;内容方面也同样。
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一般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高中物理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高中物理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高中物理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五华县实验学校宋汉东摘要:新课改规定,高中物理教学要做好三维目标的实现,三维指的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转变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就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三维目标;实现;措施高中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对物理教学提出的整体要求,要想使这个目标在教学中实现,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一、高中物理教学三维目标简介高中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是指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学会解题的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维目标的实现也就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其身心也得到了积极的锻炼。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对课本知识的和物理技能的掌握,这些知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认知物理世界。
对物理知识进行学习的手段我们将其称之为方法和过程,在这方面,教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先进合理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
在方法和过程中的学习和教学,可以说成是一个学生学习经验积累的过程,通过教师的讲解,把教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能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但同时他又与基本的物理知识相互联系。
物理作为科学学科的一种,其对情感的表达较为平淡,以至于很多的物理科学家成了呆板的代名词。
因此,在进行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其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树立起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比如教学中的物质守恒定律,能够给学生带来严谨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且对其他二维目标的实现都有着积极的影。
因此,这三维之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相互结合,彼此依赖,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的具体措施第一,努力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提高学生进入高中之后,普遍觉得最难的学科是物理。
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第2节质点和位移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大量实例,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抓住主要矛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并能说出质点的概念,会确定怎样运动的物体可以当作质点来处理.2.通过大量实例和问题,每一个学生都会确定位移并会计算位移.3.通过对位移的学习,明确“像位移一样的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矢量,对矢量的更重要的性质将随着后面的学习而深入理解.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或学生做演示实验,学生分组讨论,自行解释现象并从中提炼出知识,形成概念;会计算位移并能体会到位移的矢量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小组合作学习能让每个同学体会到责任和义务以及尊重,学会从别人那里学到长处并体会欣赏别人和帮助别人的乐趣,学会倾听,为学生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点滴积累.二、教学重点 1.理想化的模型——质点.2.位移.三、教学难点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演示弹簧振子2.老师从某位置走到另一位置提示同学们注意观察并分析弹簧振子及老师的运动性质,怎样描述和确定研究对象的位置.[学生活动]同学们讨论两分钟,找两个小组的两三位同学描述研究对象的运动性质并确定出他的位置,让其他同学补充完整.让学生的描述在多方努力的情况下尽量严谨,会用确定坐标系的方法表示出研究对象的位置.推进新课[教师活动]在研究老师的运动的时候,通常说的老师的位置在哪,同学们是以老师的哪个部位来衡量的呢?(脚还是头?)[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得出,以老师的整体或任何一个部分为研究对象都可以,因为老师的各个部分的运动情况完全一样.对质点概念的形成,提出最初步的印象.[教师活动]1.接着研究纸飞机的运动.2.观察陀螺的运动.提示学生分析纸飞机、陀螺的运动情况,会确定它们的位置,讨论纸飞机的各个部分运动是否相同.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得出:如果研究纸飞机飞行的路径很长的时候可以忽略各部分的差异,如果路线较短,则不可忽略各部分的差异;陀螺运动分析.得出一般平动或可以忽略自转影响的情况下,物体可以看成质点.一、质点:物理学中把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把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物体之间的距离比物体大得多时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由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比地球直径大得多,因自转引起地球各部分运动的差异对我们研究的问题不起主要作用,因而可以忽略地球的大小和形状,把它当作质点.然而研究地球上昼夜交替时要考虑地球自转,不能把地球看成质点,所以所谓的“大小”是相对要研究对象之间的距离而言的.物体的运动为平动时此时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它的任何一点的运动都可以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教师活动]1.任意抛出乒乓球.2.再抛纸飞机.3.以学生自己从起床开始一天的运动为例表示物体的位置.方法引导提示:已经可以确定出研究对象的位置,怎样表示出来呢?是用路径好还是用直线好?最好把方向、远近都表示出来.[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得出比较全面的概念,老师明确:位移、矢量.二、位移:在物理学中采用位移来描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位移通常用符号s来表示.注意:先得出位移的概念,然后再给它加个“矢量”帽子,明确矢量和标量的区别和联系.教师精讲关于位移要弄清以下几点:“位置”在几何图上对应的是点,位移就是针对始末这两个位置而言的,它与路径无关.位移具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直线长度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大小,直线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路程:物体(质点)运动过程中所通过的实际轨迹的长度叫路程.很明显: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路程是沿质点运动轨迹计算的实际长度,与路径有关.由此可见位移与路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量.教师精讲[位移和路程的关系](1)位移和路程的区别位移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路程是标量,总是正值.(2)位移和路程的联系一般情况下,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只有做直线直进运动,物体的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位移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有了位移就可以确定运动物体的位置,今后要讲的速度、加速度、功等都是建立在位移的基础上的.路程是建立在路径的基础上的.路径就是物体运动的轨迹,我们通常将物体运动分类就是以运动轨迹为依据的.矢量和标量标量是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质量、时间以及我们学过的功等.与它相对应的是矢量,矢量是指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力、位移、速度、冲量、动量等等.[例题剖析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轻小的物体都可看作质点B.物体的运动规律是确定的,与参考系的选取无关C.物体的位置确定,则位置坐标是确定的D.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教师精讲物体能否看成质点是由问题的性质决定的,与物体的大小无关,A不正确.物体的运动规律是相对参考系而言的,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如果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描述的运动规律是不同的,B不正确.只有先确定坐标原点,才能确定某点的位置坐标,C不正确.由以上分析得D正确.答案:D[例题剖析2]下列情况的物体,哪些情况可将物体当作质点来处理( )A.放在地面上的木箱,在上面的箱角处用水平推力推它,木箱可绕下面的箱角转动B.放在地面上的木箱,在木箱高的中点处用水平推力推它,木箱在地面上滑动C.做花样滑冰的运动员D.研究钟表的时针转动的情况教师精讲如果物体的大小、形状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属于次要因素,可忽略不计,该物体就可看作质点.A项中箱子的转动,B项中花样滑冰运动员,有着不可忽略的旋转等动作,身体各部分运动情况完全不同,所以不能看作质点.同理,钟表的时针转动也不能当作质点.B项中箱子平动,可视作质点,故B项正确.点评:质点作为学生在高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模型,让学生仔细体会,只要把握问题的实质,一般不会很难.课堂小结一、质点:物理学中把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二、位移:在物理学中采用位移来描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位移通常用符号s来表示.三、位移和路程的关系(1)位移和路程的区别位移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路程是标量,总是正值.(2)位移和路程的联系一般情况下,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只有做直线直进运动物体的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板书设计一、质点:物理学中把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二、位移:在物理学中采用位移来描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位移通常用符号s来表示.三、位移和路程的关系(1)位移和路程的区别位移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路程是标量,总是正值.(2)位移和路程的联系。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圆周运动,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知道线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式、矢量性,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的特点,知道它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
3、知道角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式单位,了解转速和周期的意义。
4、掌握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v=rω,掌握角速度与转速、周期的关系。
3、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确定线速度和角速度与半径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运用极限法理解线速度的瞬时性。
2、运用数学知识推导角速度的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极限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体会应用知识的乐趣。
关于概念教学本节内容主要是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描述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转速、周期概念,研究了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
本节内容概念很多,需要说明的问题也很多,教材处理,个人觉得比较难。
这节课主侧重于概念教学,感觉概念的给出的次序处理上,颇费一番精神。
如匀速圆周运动,教科书是在讲述了线速度概念后给出的,如果物体沿着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表述很严谨。
也可以看出,我们高中讲的匀速圆周运动是质点模型,而不是刚体的转动模型。
在上课的时候,我没有说明这一点,但做到心中有数。
这节内容概念很多,根据教参考的建议和教科书的编排,把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与先前学过的直线运动的概念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的接受。
最重要的是整理好教学目标,如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的教学目标是知道,知道线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式、矢量性,知道角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式单位,了解转速和周期的意义。
掌握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v=rω,掌握角速度与转速、周期的关系。
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确定线速度和角速度与半径的关系。
对知道、了解、掌握等关键词进行把握,明确相关概念教学落实到具体哪一个层次,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和课堂教学架构。
概念给出的顺序按照线速度、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周期、转速来,但概念的构建还是觉得颇费周章。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第七章力第一节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5页图7.1-5,能得到什么启示?(4)游泳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教材:粤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学号: 2111.1 认识运动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术:(1)理解质点的看法,知道在哪些状况下物体可视为质点。
(2)理解参照系的看法,知道选用在物理中的作用,会依据实质状况选定参照系。
(3)会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地点和地点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1)领会物理模型在研究自然规律中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质与物理概念相联系,经过几个详细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议论,在议论与沟通中,自主升华为物理看法。
(2)经过参照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习的常有现象和已有经验出发,体验不同参照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提示参照系在确立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需性和合理性,促进学生形成勤于察看、勤于思虑的习惯,提升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热爱自然,关怀科技,正确方法,科学态度。
二、要点、难点要点:质点看法的理解,如何选用参照系。
难点:什么状况下能够把物体当作质点。
三、教具液晶投影机、笔录本电脑、三角尺。
四、教课过程(一)引入1.观看一段反应物体运动的动画,而后思虑问题。
雄鹰在空中遨游,足球在绿茵场上飞滚,连静静的山川也在“坐地日行八万里” ,宇宙中的全部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运动是宇宙间永久的主题,也是平时生活中常有的现象,那同学们可不可以够归纳一下,什么叫做运动呢物体在空间中所处的地点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成为机械运动。
(二)参照系对于机械运动,同学们必定有很多的看法,下面我们一同来环绕几个常有的场景进行议论。
( 1)坐火车旅游图片( 2)地球自转图片( 3)地球绕太阳转动图片请同学们假想一下,你和一位伙伴正坐在这辆行驶的火车上,铁路边的人看着火车中的乘客,那同学们,请问一下,你们终究是运动的仍是没有运动运动的,因为在路边的人看来,你的地点发生了改变。
没有运动,因为在你的伙伴看来,你仍是在我身旁,地点没有发生改变。
我们再来看,我们知道,地球是时辰环绕地轴转动的,毛泽东也有着“坐地日行八万里” 的诗句,那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却没有感觉到我们时辰都在运动呢我们都知道,地球在绕太阳转动,哥白尼的日心说才是正确的理论,但为何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仿佛太阳是环绕地球运动的固然说物体的运动是永久的,但在描述某一物体的地点随时间的变化,却又老是相对于其余物体而言的,这即是运动的相对性。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三维目标所谓三维目标就是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它们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认知的根本;过程与方法是认知的枝干;知识与技能是认知的花果;错误与失败是认知的绿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实效性过程和科学性方法的动力型目标。
它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与过程以及必须的知识与技能逐渐形成。
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探索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反之,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又反作用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材不应该是教学的唯一依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学校的情况,充分合理的利用教育资源,灵活性、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如力的概念的教学传统的做法是讲授法,但我们也可以采用阅读自学式,教师给出阅读提纲,然后教师答疑点拨;也可以是讨论式汇报式,老师在要求学生预习后,让学生汇报这节课的提纲;也可以采用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重新审视人类对力的概念的认识历程,尤其要求学生不要忽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力学领域所作的贡献。
由于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力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也可以将教材后面的库仑力、安培力、核力等提到前面来讲授,以给学生对力的概念的图式的有一个完整的概貌。
当然,也可以将侧重点放在概念术语的相应的英文表达上。
如:教材中有许多例题,对这些例题,不应该是照本宣科,而要有所选择。
可以布置给学生自学,也可以先将题目打在屏幕上,让学生板演(因课本上有详细的解答,老师亦毋须多讲)。
老师再作点评,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又如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这一节课里,老师可以将演示实验改成边教边实验。
对电动势概念的教学,既可以通过知识的横向迁移,从水流和电流的类比来启发,以帮助学生对电动势概念的理解,也可以从化学上的电极电位概念考虑来突破,以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
新课标物理三维目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新课标物理三维目标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新课标,物理,三维,目标,,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第一章声现象课程标准的要求1、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知道骨导的原理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三、声音的特性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四、声的危害和控制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五、声的利用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摘要】三维目标就是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笔者认为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应注意过程与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物理例题和习题教学应重视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成为问题解决者;物理课堂教学要有贯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意识。
三维目标要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课堂成为有生命的课堂,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维目标物理教学落实所谓三维目标就是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而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是学习方式的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
以往的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侧重于教学,目标单一,而在新课程标准中的目标相对而言比较全面、具体。
这就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能过分或者一味地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
只有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合理有效的落实,才能真正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知识与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多是隐形的。
那如何有机地渗透这三个维度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应注意过程与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追求的是一堂课讲得越细越好,知识面越全越好,教师代替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而新课程教学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学习。
特别是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的作用好比猎人获得了一杆猎枪,学者获得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第一章声现象课程标准的要求1、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知道骨导的原理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三、声音的特性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四、声的危害和控制1、知识与技能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五、声的利用1、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第二章光现象课程标准的要求1.研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特征。
3.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4.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一、光的传播颜色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1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
了解色散现象。
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过程与方法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二、光的反射1、知识和技能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三、面镜成像1、知识和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光的折射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五、看不见的光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2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课程标准的要求1、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一、透镜1、知识和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生活中的透镜1、知识和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四、眼睛和眼镜1、知识和技能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1、知识与技能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物态变化课程标准的要求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
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会测量温度。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探究物态变化过程。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一、温度计1、知识与技能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3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熔化和凝固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三、汽化和液化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四、升华和凝华1、知识与技能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课程标准的要求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3.会使用电流表。
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
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一、电流和电路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
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连接电路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动脑筋找出新的连接电路的方法。
二、串联和并联1、知识与技能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用实验的方法了解串、并联电路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电流的强弱41、知识与技能会连接电流表,会读电流表上的读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灯泡的明亮程度,间接地分析电路中电流的强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四、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1、知识与技能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切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五、家庭电路1、知识和技能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2、过程与方法观察家庭和教室的实际电路,能简单描述家庭电路的主要特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安全用电的意识。
第六章欧姆定律课程标准的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3.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