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_表格数据的处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367.33 KB
- 文档页数:8
《表格数据的处理》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经调查,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了excel最基本的使用方法,对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等概念已比较清楚,对数据的一般性处理操作也略有了解。
高一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
让学生掌握根据实际需要加工数据的方法,理解表格数据的处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法用途,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并会运用计算、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方法对表格数据进行处理。
(2)体会表格数据处理的意义和作用2、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任务需求对表格数据进行加工,表达意图,深入挖掘数据蕴含信息。
(2)通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用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数据的排序、计算、筛选和分类汇总难点:数据的自定义排序、数据的分类汇总的理解和熟练运用。
四、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协作交流法五、教学资源多媒体网络教室;《表格数据的处理》导学案;Excel,PowerPowint六、教学过程关于学情的研究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经调查,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了word软件,初步了解excel最基本的使用方法,大多数学生对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等概念已比较清楚,部分学生对数据的一般性处理操作也略有了解,少数学生基础较差。
高一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
让学生掌握根据实际需要加工数据的方法,理解表格数据的处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法用途,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当堂学习效果评测结果及分析一、调查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填写学习评价表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本节课上课学生。
表格的数据处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信息的表格化、掌握表格数据的处理2、选择恰当的软件加工表格信息(这里使用Excel2007)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在教材现有的知识层次之外发掘新的知识点,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点,对有兴趣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多分析和思考。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概念:(略讲)单元格:单元格是表格中行与列的交叉部分,它是组成表格的最小单位,单个数据的输入和修改都是在单元格中进行的。
工作表:工作表是一个由若干行和列组成的表格,一行和一列的交叉部分称为单元格。
一般而言,数据处理都是在单元格内进行的。
电子表格常常处理成批的数据,它一般包含大量的单元格,最多为65536(256)=16777216个单元格。
工作簿:工作簿一般由若干个工作表组成,并以文件形式存放在磁盘上。
所以,工作簿是面向用户操作的一个概念,而文件则是面向计算机系统的一个概念。
二、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
1、选定(单元格、行、列,连续和不连续单元格的选定)2、输入内容以及输入技巧(1)数字和文本的转换(2)日期和文本的转换(3)填充柄的使用三、处理电子表格(讲授知识点)A、表格数据的对齐方式、单元格的地址(这里只讲解相对地址)B、数据的计算:让学生学会日常应中的求和公式sum(summber1:summber2)、平均数公式(average(summber1:summber2)、最大值max(summber1:summber2)、最小值min(summber1:summber2)等公式。
学生通过回忆、讨论并完成利用公式计算和手动计算完成任务一到任务三。
C、数据的筛选:学生对表格中的某一特定数据所蕴含的信息进行筛选处理。
(简单通俗来说就是从表格中选中符合某个特定条件的数据来)D、数据的排序:对表格进行一般排序或进行自定义排序:有时候我们可能对数据进行排序,如对学生的成绩排名顺序来进行排序,那么如何对数据进行排序呢?学生完成一般排序和自定义排序的学习。
《表格数据的处理》教学设计【课前学习活动设计】将excel自主学习网站发布到校园网上,让学生在教室或者回家浏览网站,帮助自己回顾初中学过的excel知识,预习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选择恰当的软件加工表格信息;掌握表格处理数据的基本操作与方法;学会分析表格数据所蕴含的信息。
2、过程和方法通过实例的操作理解和掌握表格信息加工和表达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养成学生自己寻求答案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并加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意识及选择适当工具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数据的计算(公式和函数)、排序、筛选2、能对加工的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分析问题的基本思想[教学难点] 1、数据的计算(公式和函数)2、能对加工的数据进行分析,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教法学法】教法:任务驱动、范例教学、单个学生演示、网站辅助指导学法:主题活动、自主探究、小组交流、网站辅助学习【教法过程】附:学习效果评价表《表格数据的处理》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动手操作的欲望强烈,表格数据处理这部分内容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对excel的概念有记忆,对数据的一般性处理操作有一定掌握,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是从零起点。
因此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考虑适当的分层教学和网站辅助学习,帮助学生们共同提高。
另外,多数学生仍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次上,即“按照要求,对提供的数据进行加工”的层面。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自主探索学习的意识还有待加强,选择适当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理念、能力还有待提高。
《表格数据的处理》效果分析一、课前预习效果分析通过课前预习学习网站,学生们既回顾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又了解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课堂上更快更好的融入了课堂学习,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第一环节(导入)效果分析导入环节虽然没有情境,但是运用了与word对比的方法,从学习、生活中的举例直接切入主题,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环境,提高课堂效率。
《数据处理—EXCEL》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电子表格,对excel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熟悉excel的工作界面,能够对表格进行一些简单的美化,并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
但对于函数的熟练运用还有所欠缺,没有掌握图表的制作。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则可以综合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效果分析本节课通过视频和学生日常消费数据处理,触发学生情感神经,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不易,从而引导学生理性消费。
采用小组合作,分组竞赛的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勇于争先的优秀品质,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通过这几种形式把枯燥的学习变得有血有肉,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良好。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电子表格的相关知识,前一节学习了word处理文字,这节excel是office办公软件中的又一个重点。
电子表格对数据处理灵活方便,更能制作图表形象的对数据进行分析。
综合运用excel处理数据,分析数据,是高中生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生任务任务一上表是某班级同学一个月的零花钱支出统计表,请按照下面的操作要求,完成相关练习(共5题,有疑问可以参考学案哦):1.将上表中的数据全部居中,并按照学习用品降序排列。
2.将A1到A21单元格的内容设置为:黄色底纹、蓝色字体、倾斜。
3.将B列删除。
4.在第1行的上面插入一行,给表格加一个标题:某高中学生10月零花钱支出统计表。
5.将A1到I1单元格合并并居中。
任务二请按照下面的操作要求,在淡蓝色单元格内填上数据(共5题,有疑问可以参考学案哦):1.计算各同学零花钱支出合计。
2.计算各方面零花钱支出的平均值。
3.计算各方面零花钱支出的最高值。
4.计算各方面零花钱支出的最低值。
5.判断各同学是否乱花钱,支出大于200为“是”,否则为“否”。
任务三请在此工作表中,按要求插入图表(共2题,有疑问可以参考学案哦):1.选中所有同学的零花钱合计数据,制作柱状图,找出零花钱最高和最低的同学:2.选中各项零花钱的平均支出数据,插入一个饼图,说明各方面零花钱的支出比例: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一部分基础知识,我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做了如下的准备:一、导入,利用视频展示父母在我们婴儿时照顾我们的点点滴滴,触动学生神经,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一.概述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或日常生活中,一般都接触过电子表格软件Excel,能完成较为简单的数据输入,了解菜单栏、格式工具栏、快捷工具按钮、单元格、活动单元格等的概念。
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例讲解、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并采用适当的比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并会运用计算、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方法对表格数据进行处理。
(2)体会表格数据处理的意义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任务需求对表格数据进行加工,表达意图,深入挖掘数据蕴含信息。
(2)通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用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数据的排序、筛选、计算、分类汇总教学难点:自定义排序、数据的分类汇总四.教学方法实例讲解、边讲边练、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组协作五.教学资源多媒体网络教室,考试成绩例表、导学案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下述两张表格的比较,切入教学。
2.学习内容,以下每个命令操作学习的过程中,觉贯穿教师讲、学生练、学生演示、教师总结。
1.什么是表格数据处理?2.1数据的排序1.一般排序。
例1:对“例表.xls”,按全部学生的“总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序。
2.自定义排序。
例2:对“例表.xls”,以班级“3,4,1,2,5”的顺序排序。
2.2数据的筛选。
例3:对“例表.xls”,只了解“2”班学生的成绩情况。
筛选与排序结合使用。
例4:对“例表.xls”,了解“2”班学生“总分”从高到低的情况。
2.3数据的计算1.利用公式计算。
例5:对“例表.xls”,计算所有学生的总分。
2.利用函数计算。
例6:对“例表.xls”,计算所有学生的总分。
3.自动计算。
例7:对“例表.xls”,查看某一学生的总分,或查看某一学科的平均分。
表格数据处理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用Excel进行数据的简单计算、筛选和排序;2.了解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理解遏制全球变暖的深远意义;3.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和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表格数据的计算、筛选和排序。
教学难点:数据的自定义排序。
难点突破:采用和学生密切相关的身边数据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自主地去解决,教师做必要的提示与指导。
教学方法:1.运用任务驱动、分组、讲练相结合的方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2.采用半成品加工策略,让学生直接进行表格数据的处理,提高学习的效率。
评价方法:1.着重检测技术要点,采用等级评价。
2.测试方式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过程:一、欣赏“全球变暖”图片,导入新课二、数据的计算与学生一块分析“中国2010年至2020年人均GDP,环境指标预测表”,揭示事物随时间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利用公式计算:以求平均数(AVERAGE)的计算为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据的求和(SUM)、求最大值(MAX)、计数(COUNT)等操作。
2.自动计算:适用于快速查看一下某些数据的统计值,方便高效。
三、数据的筛选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按要求对“15个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表中的数据进行筛选。
2.提供多方帮助,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求助于周围的同学、手中的学案、Excel系统帮助、老师,直到问题解决。
四、数据的排序:1.一般排序:学生对“排序”表以“人均排放量”为主要关键字进行降序排列。
2. 自定义排序:从学生身边的数据着手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
五、评价与总结1. 评价(1)过程评价:做完了没有?有没有疑难?与同学、教师讨论了没有?(2)作品评价:同学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2. 总结视课堂的具体情况让学生来总结或者与学生一块总结。
六、课后探索1.作为一个地球人,你打算如何以自己的行动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2.你在生活中接触到的表格数据都有哪些?课下试着用Excel来分析这些表格数据。
§4.2.1 表格数据的处理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但根据我市学生的实际情况,大部分同学是零起点。
所以考虑给出较详细的学案,并分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效果分析通过做习题,一方面教师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对课堂内容进行巩固。
前两个任务比较基础,大多数同学都能顺利做出来。
后两个任务是提高型的,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小组间讨论也基本上能够完成任力。
通过练习课堂知识得到了巩固,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教材分析本教材采用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表格信息加工”是教材第四章第2节内容,本节课分3课时完成,这节课是“表格数据处理”.本节课内容借助对表格数据的处理,揭示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介绍数据的计算、筛选、排序、分类汇总等功能,使学生能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另外,本节课还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与他人合作意识,也为必修模块的其他章节和各选修模块开展多元化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
评测练习2012奥运会奖牌榜奖牌总数排名国家/地区金牌银牌铜牌1 美国46 29 292 中国38 27 233 英国29 17 194 俄罗斯24 26 325 韩国13 8 76 德国11 19 147 法国11 11 128 意大利8 9 119 匈牙利8 4 510 澳大利亚7 16 1211 日本7 14 177 1 512 哈萨克斯坦13 荷兰 6 6 814 乌克兰 6 5 915 新西兰 6 2 516 古巴 5 3 617 伊朗 4 5 318 牙买加 4 4 419 捷克 4 3 320 朝鲜 4 0 2任务一:1、求出中国获得的奖牌总数;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求和的方法。
任务二:按奖牌总数进行降序排列,排出名次;任务三:求出中国在历届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任务四:求出每个比赛项目获得的金牌总数课后自我反思由于学生以前接触过EXCEL,而且在我反复演示后,模仿能力比较强,大多数同学能基本完成我所布置的任务。
《数据处理—EXCEL》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电子表格,对excel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熟悉excel的工作界面,能够对表格进行一些简单的美化,并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
但对于函数的熟练运用还有所欠缺,没有掌握图表的制作。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则可以综合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效果分析本节课通过视频和学生日常消费数据处理,触发学生情感神经,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不易,从而引导学生理性消费。
采用小组合作,分组竞赛的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勇于争先的优秀品质,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通过这几种形式把枯燥的学习变得有血有肉,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良好。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电子表格的相关知识,前一节学习了word处理文字,这节excel是office办公软件中的又一个重点。
电子表格对数据处理灵活方便,更能制作图表形象的对数据进行分析。
综合运用excel处理数据,分析数据,是高中生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生任务任务一上表是某班级同学一个月的零花钱支出统计表,请按照下面的操作要求,完成相关练习(共5题,有疑问可以参考学案哦):1.将上表中的数据全部居中,并按照学习用品降序排列。
2.将A1到A21单元格的内容设置为:黄色底纹、蓝色字体、倾斜。
3.将B列删除。
4.在第1行的上面插入一行,给表格加一个标题:某高中学生10月零花钱支出统计表。
5.将A1到I1单元格合并并居中。
任务二请按照下面的操作要求,在淡蓝色单元格内填上数据(共5题,有疑问可以参考学案哦):1.计算各同学零花钱支出合计。
2.计算各方面零花钱支出的平均值。
3.计算各方面零花钱支出的最高值。
4.计算各方面零花钱支出的最低值。
5.判断各同学是否乱花钱,支出大于200为“是”,否则为“否”。
任务三请在此工作表中,按要求插入图表(共2题,有疑问可以参考学案哦):1.选中所有同学的零花钱合计数据,制作柱状图,找出零花钱最高和最低的同学:2.选中各项零花钱的平均支出数据,插入一个饼图,说明各方面零花钱的支出比例: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一部分基础知识,我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做了如下的准备:一、导入,利用视频展示父母在我们婴儿时照顾我们的点点滴滴,触动学生神经,激发学习兴趣。
《表格数据的处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1.掌握Excel表处理工具的基本操作;2.掌握基本图表的建立;3.能够通过对表格数据的处理学会基本数据分析。
(二)学科素养:1.通过学习活动,提升学生数据处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进而达到提升学生计算思维和信息意识的目的;2.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加深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等。
二、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Excel基本图表的制作及数据分析。
2.难点:图表制作与数据分析。
三、教学策略:本节课授课对象高一新疆班学生,通过了解,这些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几乎从未接触过Excel,因此教学难度非常大。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要求,前一节,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基本界面及基本操作要领指导,但情况仍然不够理想,所以本节课设计了操作较为简单,但主线明确、层进式的探究任务,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环境及准备;多媒体投影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青岛教育云平台、微视频、PPT课件五、教学过程设计:《表格数据的处理》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对象为于内地新疆班高一年级学生,对这些孩子而言,多数学生几乎没有任何使用电子表格加工信息的基础和经验,对表格数据处理非常陌生,但他们有很强烈的学习意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前一节进行基本概念学习后,学生学习本节课程的难度略有降低,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达成较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教师教学设计力求精简。
《表格数据的处理》效果分析就课堂整体效果而言,个人以为效果还是比较好的,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也达成了教学目的。
从教态方面来说,比较自然亲切,能和学生打成一片,促进了良好的课堂师生关系构建。
从知识内容来说,能够准确将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更多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实际中提升信息素养。
从课堂教学探究任务说,探究任务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数据源于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因此也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
《表格数据的处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表格数据的处理这一部分内容,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了,但是由于时间跨度较大,加上实际操作经验并不丰富,大部分同学对Excel的记忆都已模糊,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零起点,所以学生在课堂中会呈现出在知识、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差异。
依据目前的学情,我在备课时,同时设计了学案,放在教学空间中,供学生查阅,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任务驱动、讲练结合的方法,同时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进行问题的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课中主动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步领会表格信息加工的基本思想、方法和过程。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熟悉Excel软件操作界面②了解数据的计算、排序、筛选的意义和作用③掌握运用Excel进行数据的计算、排序和筛选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任务驱动和教师讲解点拨使学生熟练掌握表格数据计算的方法。
②通过案例分析比较探究,学会借助表格初步分析数据,从不同角度挖掘表格数据所蕴含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学生实际经历的歌咏比赛案例处理,让学生感受表格数据处理工具在现实生活的中实际应用价值,并客观地认识到表格信息处理工具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方便。
②引导学生在教材现有的知识层次上发掘新的知识点,揭示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数据的计算、排序教学难点:数据的筛选【教学方法】任务驱动、范例教学、启发教学、个别指导【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教室【教学过程】【导入】一、情景引入新课导入以2017年本校五四歌咏比赛照片为背景制作的《五月的花海》视频,,展示部分比赛图片,让学生在激昂的音乐中感受精彩丰富的课余生活,从而引出比赛的评分表。
观察表格,讨论对此表格数据加工的需求。
【活动】二、任务驱动,尝试操作,归纳数据处理技术(一)数据的计算1、利用公式计算①公式计算操作步骤②常用算式符号任务1:计算歌咏比赛评分表中各班的总分探究:①修改表中的数据,对各班的总分计算结果有影响吗?②把高一1班的总分计算结果,复制到高一2班的“总分”单元格,看看K4的计算公式有什么变化?2、利用函数计算⑴函数计算操作步骤方法一:输入函数法方法二:插入函数法方法三:自动求和法⑵常用统计函数Sum / Average / Max / Min /count任务2:利用函数计算的三种方法求每个班的总分、最高分和最低分探究:①公式复制的特点②填充柄的使用3、综合计算:编写公式任务3:计算最后得分:最后得分是扣除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值。
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表格信息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和基本操作,掌握用工具软件加工处理表格信息的基本方法;对表格信息处理加工时,具有对加工处理应用软件的选择与评价意识,关注不同软件的功能特点。
(2)熟悉EXCEL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较好地完成对表格数据的分析和加工处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合适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认识其工作过程和基本特征;(2)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取长补短,总结如何加工处理信息最能表达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信息技术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和意识;(2)通过小组合作及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表格信息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
2、利用数值计算分析数据。
3、利用图表呈现分析结果。
教学难点:1、利用数值计算分析数据。
2、理解表格信息加工处理的思想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探究、任务驱动和协作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五)课时安排1课时完成。
3.2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习题课(六)教学过程一、知识点回顾1、开门见山,直接进入主题讲解设计意图:考虑到对表格学生是再熟悉也不过了,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天天都会接触到。
知识点1工作表、工作簿的基本操作Excel文件是一个工作簿(Book1.xls),一个工作簿默认包括3张工作表工作表的删除、插入、删除、重命名、复制、移动。
工作表单元格区域的选取配合Shift键和Ctrl键。
输入数据时,文本型数据默认左对齐,数值型数据默认右对齐(数值型数据变为文本型数据加英文状态下单引号“’”),日期型数据用分隔线(— /)分开。
数据、文本、公式、函数均可以自动填充、移动、复制。
行、列的插入、删除、高度、宽度的调整(出现###表示列宽过小,应适当加宽列宽)。
知识点2表格的数据处理※【公式和函数的应用】公式的使用:+ — * /EXCEL中几个常用函数:①Average:平均值②Sum:总和③Count:个数④Max:最大值⑤Min:最小值※计算高一一班的总分有有以下几种方法:①公式法:=B3+C3+D3②函数法:=SUM(B3:D3)③数值法:=87+85+83用公式或函数计算前需先输入“=”3、表格数据的图形化柱形图体现不同项目数据之间的比较。
《表格数据的处理》教学设计新疆昌吉市外国语学校杨晓郁4.2.1表格数据的处理一、教材分析:《表格数据处理》是教育科学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表格信息加工》的第一部分。
本节内容与第一节《文本信息加工》相互辉映,并贯穿了表格信息加工的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它也为后续章节《信息集成和信息交流》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本节内容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一个必要环节。
本节内容分两个课时,这是第一课时。
这节课的任务是:让学生帮助淘宝老板对店铺的经营状况、员工、商品三方面的表格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给出合理化建议。
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excel中计算、排序、筛选等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并学会从需求入手,选择合适的方式处理和分析数据,从而更好地为学习和生活服务。
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虽然有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电子表格中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但由于疏于使用,大多数已经遗忘,而且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水平也参差不齐。
但高中学段的学生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也初步具备了对事物分析、推理和归纳的能力,所以本节课将在学案的帮助下,让学生在任务驱动、协作学习、讨论思考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使用公式计算、函数计算、排序和筛选的操作方法,提高表格信息加工的能力。
2、能根据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处理表格数据。
3、能分析、挖掘数据之间的关系,形成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案引导,让学生在两两协作中学会使用计算、排序、筛选的方法。
2、通过任务驱动,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分析案例中,形成学生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习惯。
2、在互助学习中,增强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3、在综合实践中,提升学生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使学生掌握公式、函数的计算方法。
“搭建生活的舞台,演唱信息的好戏”----《表格数据的处理》教学设计【教学课题】表格数据的处理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二节)【课题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设计思想】生活中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把生活和课堂紧密联系起来;知识、能力与情感并重;充分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在做中学,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的信息素养。
【教材分析】1、《表格数据的处理》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育科学出版社)第四章第二节的第一部分内容。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信息的表格化是结构化表达信息的一种方式,对信息进行表格化加工和处理,是信息处理中的一个重要技能,借助表格,可以对表格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发现和挖掘数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它也为后续章节关于信息集成和信息交流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本节内容主要讲解怎样对数据进行计算、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知识点在现代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也是Excel数据应用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能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表格处理软件的一些基本操作,对一个具体的任务要求也基本能够根据自己的分析或小组协作寻找到解决的一般途径。
表格数据的处理, 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了,但是实际操作经验并不丰富,因此,有必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的表格数据处理方法,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节课中主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实际问题,而在我们这里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决不仅仅是一些纯粹的技术。
所以,让学生在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主动进行问题的探究,逐步领会表格信息加工的基本思想、方法和过程。
【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软件Excel2003加工表格信息。
理解信息的表格化、掌握表格数据的处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工作表数据计算、排序、筛选及分类汇总的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数据的计算。
【教学策略与手段】教法:任务驱动、范例教学、个别指导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协作学习【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教室【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向同学们呈现:曾经,有一堆关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数据放在我面前,我没有头绪,等我抓狂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堆数据说5个字:我要整掉你!如果非要对这堆数据用一个合理的工具,我希望是……EXCEL!【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实际问题,要求我们统计数据,对数据进行计算,今天我们就学习利用表格来处理数据,通过学习我们学会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从而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事实,结论。
二、表格数据处理【问题探究一】看下图并思考:学生成绩的“总分”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有什么规律?是怎么实现的?(意图:引出数据的排序)【表格数据处理的之一】数据的排序数据的一般排序:利用excel提供的排序功能可以按任意字段对数据进行升序或降序排列,排序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各种分类信息。
利用自定义排序可以满足特殊排序的需要。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在自主学习的提前下,以小组为单位,打开桌面上文件夹名为表格处理中“数据排序”工作簿,按照要求完成任务一。
【学生演示】随机找一组同学进行任务一的操作。
【教师纠错并加以点评总结】对同学们的操作加以鼓励,并进行归纳和总结。
【问题探究二】【教师活动】:通过刚才的操作,同学们思考:我们能找出总分低于600分的同学吗?(意图:引出数据筛选)【表格数据处理之二】数据的筛选(1)自动筛选:根据一定的规则“筛选”大批的数据,为了更加清晰地表达表格中的数据信息,还可以将筛选与排序功能组合起来使用,已达到更好的数据分析效果。
(2)高级筛选:可以快速的做好数据整理、统计【教师活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打开桌面上文件夹名为表格处理中“数据筛选”工作簿,按照要求完成任务二。
【学生演示】随机找一组同学进行以上两个任务的操作。
【教师纠错并加以点评总结】对同学们的操作加以点评,并进行归纳和总结。
自动筛选:从表格中选出符合某个特定条件的数据记录,将暂时不需要的记录隐藏起来。
【问题探究三】如何计算出5班同学的总成绩?有几种方法?如何计算各科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意图:引出数据的计算)【利用微视频进行讲解】【方法一】利用公式计算基本步骤:1.单击选择要输入公式的单元格;2.在单元格中输入公式的标志“=”再依次输入组成公式的数值及运算符;3.最后按回车键确认公式输入完成,当前单元格中显示计算结果。
【方法二】利用函数计算,常见函数:求和sum,平均值average,最大值max,最小值min (教师利用PPT进行演示)【方法三】自动计算1.单击存放结果的单元格;2.单击“常用”工具栏的自动求和按钮∑;3.回车确认;4.利用填充柄填充。
【表格数据处理之三】数据的计算【教师活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打开桌面上文件夹名为表格处理中“数据计算”工作簿,按照要求完成任务三。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动手操作【学生演示】随机找一位同学进行以上任务的操作。
【教师纠错并加以点评总结】【自主探究】浏览课本p76页分类汇总的相关操作,打开打开桌面上“表格处理”文件夹中--数据分类汇总.XLS,帮助厨师王师傅统计出肉类、水果类、谷类、蔬菜类共多少克?【表格数据处理之四】分类汇总根据需要对表中某列字段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
【教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打开桌面上文件夹名为表格处理中“数据分类汇总”工作簿,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四。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任务四。
【教师纠错并加以点评总结】让学生对这个同学的操作加以点评,老师进行归纳和总结。
1.在做分类汇总之前首先对数据按照类别进行排序,将相同类别的数据放在一起。
2.根据题目要求再进行汇总三、课堂实战实战一:打开筛选工作表,筛选出17班的学生,并且按学生姓名进行升序排序。
实战二:打开计算工作表,把以上同学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折合成百分制成绩,并计算出折合后的总分。
(例如:语文折合成绩=语文/150*100)四、教学反思:1.由于学生以前接触过EXCEL,模仿能力比较强,大多数同学能基本完成布置的任务。
但有的同学只会机械地模仿,对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可能还是存在某些困难,所以我在讲解时要有问题设计,即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这一点对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
2.实践是学好表格数据处理乃至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途径。
上课以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所提供的图示或者利用互连网进行自主学习,尤其是利用互连网学习,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学会自主学习。
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可转播学生问题,一起解决,个别问题当场解决。
这样学生能够学会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3.教学设计安排了一个提高题,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从课堂反映看,同学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有待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领,不能让学生一味地模仿,失去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表格处理软件的一些基本操作,对一个具体的任务要求也基本能够根据自己的分析或小组协作寻找到解决的一般途径。
表格数据的处理, 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了,但是实际操作经验并不丰富,因此,有必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的表格数据处理方法,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节课中主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实际问题,而在我们这里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决不仅仅是一些纯粹的技术。
所以,让学生在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主动进行问题的探究,逐步领会表格信息加工的基本思想、方法和过程。
效果分析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表格是处理数据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也是结构化表达信息的一种方式,通过对表格数据的计算、数据的排序、数据的筛选和数据的分类汇总等操作,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信息,对事物的各个方面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2.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表格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掌握了几个表格数据处理的操作,竞争无处不在的信息时代,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在工作中,迅速、准确地获取信息,科学、合理地加工表达信息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更加重要。
同学们一定要自己摸索根据不同的任务,不同的信息,灵活选择不同的加工方法,提高自己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们要积极利用电子表格软件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领悟到了: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正确的消费观、良好的饮食习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会做人、会做事、会合作、会学习、会生存的合格高中学生。
【教材分析】1、《表格数据的处理》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育科学出版社)第四章第二节的第一部分内容。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信息的表格化是结构化表达信息的一种方式,对信息进行表格化加工和处理,是信息处理中的一个重要技能,借助表格,可以对表格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发现和挖掘数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它也为后续章节关于信息集成和信息交流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本节内容主要讲解怎样对数据进行计算、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知识点在现代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也是Excel数据应用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能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
一、让同学们在自主学习的提前下,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完成合作探究一、二、三、四。
教师纠错并加以点评总结。
二、让同学们完成课堂实战:实战一:打开筛选工作表,筛选出17班的学生,并且按学生姓名进行升序排序。
实战二:打开计算工作表,把以上同学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折合成百分制成绩,并计算出折合后的总分。
(例如:语文折合成绩=语文/150*100)师:纠错并加以点评总结《表格数据的处理》教学反思1.由于学生以前接触过EXCEL,模仿能力比较强,大多数同学能基本完成布置的任务。
但有的同学只会机械地模仿,对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可能还是存在某些困难,所以我在讲解时要有问题设计,即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这一点对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
2.实践是学好表格数据处理乃至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途径。
上课以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所提供的图示或者利用互连网进行自主学习,尤其是利用互连网学习,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学会自主学习。
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可转播学生问题,一起解决,个别问题当场解决。
这样学生能够学会学习,积极性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