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学复习总结..
- 格式:ppt
- 大小:389.50 KB
- 文档页数:38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中药药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中药的制剂、配伍、加工和贮藏等方面的知识。
在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中,中药药剂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中药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制剂技术、配伍原则和贮藏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帮助读者复习中药药剂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中药药剂学的基本概念中药药剂学是研究中药的制剂、配伍、加工和贮藏等方面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药材,通过加工和制剂技术,将中药材转化为适合临床应用的中药制剂。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离不开中药学的基础理论,如中药的性味归经、药性归类等。
二、中药药剂学的制剂技术制剂技术是中药药剂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包括中药的炮制、提取、浸泡、蒸馏等工艺。
其中,炮制是指将中药材进行烘干、研磨、炒制等处理,以改变其性能和用途。
提取是指将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制成药液或药粉。
浸泡是指将中药材浸泡在适当的溶剂中,使其溶解或浸提出有效成分。
蒸馏是指利用蒸汽将中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蒸发出来,制成药液或药粉。
三、中药药剂学的配伍原则中药的配伍是指将不同的中药材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法进行组合,以增强药效或减少毒副作用。
中药的配伍原则主要包括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互增强和相互抑制等。
相互补充是指一些中药材的性能、功能相互补充,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互制约是指一些中药材的性能、功能相互制约,以减少不良反应。
相互增强是指一些中药材的性能、功能相互增强,以提高药效。
相互抑制是指一些中药材的性能、功能相互抑制,以减少毒副作用。
四、中药药剂学的贮藏方法中药的贮藏是指将中药制剂或中药材保存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以保持其药效和品质。
中药的贮藏方法主要包括避光、干燥、通风和防潮等。
避光是指将中药制剂或中药材放置在暗处,以防止光照对其产生影响。
干燥是指将中药制剂或中药材放置在干燥的环境中,以防止潮湿导致变质。
通风是指将中药制剂或中药材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以防止霉变和异味。
中药药剂学第八章浸出制剂一、浸出制剂的主要特点:①具有中药各浸出成分的综合作用,符合中医药理论;②作用缓和持久,毒副作用降低;③有效成分的浓度提高;④浸出制剂可作为其他制剂的原料;⑤浸出制剂的质量控制比纯化学药品为原料的制剂要复杂。
第二节合剂系指饮片用水或其他溶剂,采用适宜方法提取制成的口服液体制剂。
(单剂量灌装者也称口服液)1.合剂在生产和储存期间:①含挥发油成分的宜先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药渣再与其他药材一起煎煮;②加入防腐剂:山梨酸和苯甲酸的用量不宜超过0.3%;③含蔗糖量应不高于20%(g/ml);④合剂应澄清,允许有少量轻摇易散的沉淀。
2.合剂制备过程:浸提→净化→浓缩→分装→灭菌→成品注:浓缩至每日服用量30-60ml;经醇沉化处理的,先回收乙醇,再浓缩至每日服用量20-40ml。
第三节糖浆剂和煎膏剂一、糖浆剂1.系指含有原料药物的弄蔗糖水溶液。
含蔗糖量应不低于45%(g/ml)2.分类:①单糖浆:为蔗糖的近饱和水溶液,浓度为85%或64.72%;②药用糖浆:具有相应治疗作用;(如急支糖浆)③芳香糖浆3.糖浆剂的制备工艺:浸提→净化→浓缩→配制→滤过→分装→成品注:①蔗糖在加热且酸性条件下,可转化为葡萄糖和果糖,称为转化糖,其甜度比蔗糖高;具有氧化性,可以延缓某些易氧化药物的变质。
②需加入防腐剂:山梨酸和苯甲酸的用量不超过0.3%,羟苯酯类不应超过0.05%。
4.配制方法:①热溶法:将蔗糖加入沸蒸馏水或热药液中。
适用于单糖浆、不含挥发性成分、受热稳定、有色糖浆。
②冷溶法:适用于单糖浆、含挥发性成分、受热不稳定的糖浆。
③混合法5.糖浆剂易出现的问题(1)霉败问题:易被微生物污染,导致长霉和发酵。
由于原料不洁净,用具处理不当,车间空气中的霉菌和微生物。
可加适宜的防腐剂。
(2)沉淀问题:①中药中的细小颗粒或杂质净化处理不够;②提取液中所含高分子物质,在贮存过程中胶态粒子”陈化”聚集沉淀析出;③提取液中有些成分在加热时溶于水,但冷却后逐渐沉淀析出;④糖浆剂的pH值发生改变,某些物质沉淀析出。
药剂学复习知识总结药剂学复习知识总结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础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的综合应用技术科学。
药物的剂型是针对不同给药方法和不同给药部位而制成的不同“剂型”。
药剂学的目的是制备安全、有效、稳定、方便的药物制剂。
药学的基本任务;(1). 药学基础理论研究,(2)新剂型研发,(3)新技术研发,(4)新辅料研发,(5)中药新剂型研发,(6)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7)制剂新机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药典》是记录药物标准和规范的国家代码。
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制,政府颁布实施,具有法律约束力。
1953、1963、1977、1985? 处方是指医疗、生产部门用于制剂的重要书面文件。
它分为医生处方和法定处方。
OTC非处方药是指消费者无需执业医生或执业助理医生的处方即可自行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处方药只能在持牌医生或持牌助理医生的处方下配发和购买,并且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液体制剂的分类(I)按分散体系分类:1均相液体制剂(1)低分子溶液剂(2)高分子溶液剂。
2.多相液体制剂:(1)溶胶(2)乳剂(3)混悬液(2)给药途径分类:1口服液制剂2外用液体制剂溶剂(1)极性溶剂;水、甘油、二甲基亚砜(II)半极性溶剂;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III)非极性溶剂;脂肪油、液体石蜡和乙酸乙酯增溶剂是指具有增容能力的表面活性剂。
溶解的物质称为增容剂(聚山梨酯和聚氧乙烯脂肪酸酯)。
共溶剂是指不溶性药物与溶剂中添加的第三种物质之间形成可溶的分子间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碘化钾)潜溶剂是指能够提高不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混合溶剂(与水形成潜溶剂的乙醇、丙二醇、甘油)糖浆的制备方法;1.溶解方法:热溶液法冷溶液法2混合聚合物溶液剂:指将聚合物化合物溶解在溶剂中制成的均质液体制剂。
制备高分子溶液时首先要经过溶胀过程。
溶胀是指水分子渗入到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间的空隙中,与高分子的亲水集团发生水化作用而使体积膨胀,结果使高分子空隙间充满了水分子,这一过程称有限溶胀。
考试题型及分值:①填空题1x10②单选题1x20③配伍题1x5x2④多选题2x10⑤对下列方法得画线部分做出解释(变相问答题)3题(共20)⑥计算题3题(共20):一题必为杂质限量第一章绪论☆中药制剂分析得主要内容(了解):①中药制剂得鉴别②中药制剂得检查③中药制剂得含量测定★掌握中药制剂分析工作得基本程序、取样得要求与基本原则中药制剂分析检验得程序一般可分为取样、供试品溶液得制备、供试品溶液得测定(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书写检验报告等【1】。
取样得要求:取样必须符合科学性、真实性与代表性得要求;取样得基本原则:均匀合理,所取样品具代表性;★我国现行得质量标准就是什么?《中华人民共与国药典》与局(部)颁标准,二者军事由国家药典委员会负责制定与修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实施。
★药典包括哪几个部分?各个部分相应解释得内容就是什么?①凡例②正文③附录④索引现行版药典为2015年版,分成四部。
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与提取物、成方制剂与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以及药用辅料等三部收载生物制品四部为总则凡例:就是解释与正确使用《中国药典》进行质量检验得基本指导原则,对一些与标准有关得、共性得、需要明确问题以及采用得计量单位、符号、术语等,用条文加以规定,以帮助理解与掌握药典正文并避免在文中重复。
正文:为药典得主体,包括所收载得全部药材与制剂品种得质量标准。
附录:收载本版药典得制剂通则,药材与饮片检定通用法,物理常数测定法,通用法,专项测定法,生物检定法,试药试液、缓冲液、指示剂与指示液、滴定液以及对照品与对照药材,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中药生物活性测定指导原则,抑菌剂效力检查法指导原则等项内容。
★凡例中需要特殊记忆得知识点①常温系指10-30℃,乙醇未标明浓度时,均系指95%(ML/ML)②取样量得精确度:称取“0、1g”系指称取量可为0、06-0、14g;称取“2g”,系指称取量可为1、5-2、5g;称取“2、0g”系指称取量可为1、95-2、05g;称取“2、00g”,系指称取量可为“1、995-2、005g”、③精密称定: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得千分之一。
《中药剂剂学》注:答案可参考你手头上的《中药药剂习题集》习题三1.麦角流浸膏总生物碱含量0.094%,于不同温度下测定的速度常数如下表,根据联单Arrhenins公式,采用直线回归法求在1℃时贮存剩余含量70%的时间(用天表示)。
测定结果温度 25℃ 40℃ 50℃ 60℃K×102(d-1) 3.73 19.95 50.12 125.91/T×103 3.36 3.19 3.10 3.00㏒K -1.4283 -0.7000 -0.3000 0.10002.某药物制剂在25℃时5个月含量下降2%,试问此药在40℃时的有效期是多少个月?(E=20000 卡)3.某药物溶液属一级反应,配制时含量为400单位/ml,经一个月后分析其含量为300单位/ml,求:(1)配制40天后,其含量是多少?(2)药物的半衰期(分解一半)是多少?药物的有效期是多少天?4. 甲地生产某一药剂,生产地常年气温为20℃,产品生产后进行稳定性实验,三个月后含量降低1%,若产品出厂时含量为100%,运往乙地,乙地常年温度为35℃,求此药在乙地的有效期是多少个月?(E=20000卡)5.阿斯匹林水解服从一级反应,实验测得100℃时其K值=7.92天-1,活化能为1.35×104卡,试估计17℃时,阿斯匹林水解30%的时间。
6. 0.5%硫酸链霉素溶液降解服从一级反应,实验测得该药40℃时的反应速度常数为2.1286×10-4hr-1,已知其活化能为32968.5cal/mol,试估计该药在20℃时降解30%所需的时间。
7. 配制PH=5.5,浓度为6.33×10-4mol/L的金霉素溶液,放置在37℃温度下经22小时后测得其浓度降至6.19×10-4mol/L,试求:(1)金霉素的水解速度常数k值;(2)贮存13天后金霉素水解损失了多少?(3)药物的半衰期是多少天?(4)在37℃时其有效期是多少天?《中药剂剂学》复习思考题一.生产工艺流程设计1.试述醇提水沉法制备参麦注射液的生产工艺流程,并标明每步除去的杂质与保留的大类成分。
药剂学知识复习总结药剂学知识总结药剂学知识总结 (1)第1章绪论 (1)一、剂型、制剂和药剂学的概念 (1)三、药物剂型的重要性【熟】(其实质可影响安全、有效) (2)四、药物剂型的分类【熟】 (2)五、国家药品标准(药典和局颁标准) (2)第2章散剂、胶囊剂、颗粒剂 (2)一、粉碎、筛分与混合* (2)第二节散剂 (3)第三节颗粒剂 (4)第四节胶囊剂 (4)第三章片剂 (4)一、片剂的概念和特点 (4)二、片剂的分类 (5)三、片剂的质量要求* (5)四、片剂的常用辅料【掌】 (5)常用高分子名称与符号对照 (6)4.2滴丸剂 (9)第四章表面活性剂 (9)常用药用辅料名称总结 (10)第五章浸出制剂 (10)第一节概述 (10)第二节浸出操作与设备 (10)第三节常用的制剂 (11)第六章液体药剂 (12)第二节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12)混悬剂 (14)第九章其他制剂 (16)第一节栓剂 (23)第6章软膏剂、眼膏剂和凝胶剂 (16)第8章注射剂与滴眼剂 (17)第1章绪论一、剂型、制剂和药剂学的概念1.药物剂型:为适应防治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简称剂型。
2.药物制剂:是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防治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具体品种,简称制剂,是药剂学所研究的对象。
3.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三、药物剂型的重要性【熟】(其实质可影响安全、有效)①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如硫酸镁口服泻下,注射镇静。
②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如注射与口服、缓释、控释。
③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缓释与控释。
④产生靶向作用:如脂质体对肝脏及脾脏的靶向性。
⑤可影响疗效:不同的剂型生物利用度不同。
四、药物剂型的分类【熟】(一)按给药途径分类1.经胃肠道给药剂型2.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1)注射给药剂型:如各种粉针剂、水针剂。
(2)呼吸道给药剂型:如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中药药剂学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中药的加工制备方法和药物剂型的设计与优化。
在中药药剂学中,我们需要掌握各种中药的制剂方法、药材特性以及药物剂型的制备原理等知识。
下面将从中药的制剂方法和药材特性两个方面,为大家提供一些复习资料。
一、中药的制剂方法1. 煎煮法:煎煮法是中药最常见的制剂方法之一,它是将中药材加入水中煮沸,使药物成分溶解于水中。
煎煮法适用于制备药材含水量较高的中药,如鲜草药、藻类药材等。
2. 蒸馏法:蒸馏法是通过蒸馏设备将中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蒸馏出来,然后冷凝成液体。
蒸馏法适用于制备芳香类中药,如薄荷、丁香等。
3. 浸泡法:浸泡法是将中药材放入溶剂中浸泡一段时间,使药物成分溶解于溶剂中。
浸泡法适用于制备硬质、脆性的中药材,如龙骨、牛黄等。
4. 粉碎法:粉碎法是将中药材研磨成粉末,然后与其他药材或辅料混合制成制剂。
粉碎法适用于制备颗粒剂、胶囊剂等。
5. 蒸发法:蒸发法是将中药材制成浓缩液,然后通过蒸发使溶剂蒸发掉,留下药物成分。
蒸发法适用于制备浓缩丸、浓缩丹等。
二、药材特性1. 药材的性味:中药药剂学中,药材的性味是指药材的性质和味道。
性味是中药药材的重要特性之一,它可以反映药材的药理作用和适应症。
如苦寒的黄连适用于热病、疮疡等。
2. 药材的归经:中药药剂学中,药材的归经是指药材所属的经络和脏腑。
药材的归经可以指导临床应用,如归肺经的麻黄适用于治疗感冒、哮喘等。
3. 药材的药理作用:中药药剂学中,药材的药理作用是指药材对人体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药材的药理作用是中药制剂设计和应用的重要依据。
4. 药材的药效:中药药剂学中,药材的药效是指药材的疗效和作用。
药效是中药制剂设计和应用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药材的治疗效果。
总结起来,中药药剂学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中药的加工制备方法和药物剂型的设计与优化。
在复习中药药剂学时,我们需要掌握中药的制剂方法和药材特性等知识。
制剂分析重要知识点总结一、药物制剂的分类1. 固体制剂:例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
2. 液体制剂:例如口服液、注射剂、外用液体剂等。
3. 半固体制剂:例如软膏、栓剂、栓剂等。
二、药物制剂的成分1. 主要药物: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成分。
2. 辅料:能够改善制剂质量、稳定性和适宜性的成分,如填料、分散剂、粘合剂等。
三、制剂分析的基本技术1. 热分析技术:包括热重分析、差热分析、热熔法等。
2. 光谱分析技术: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等。
3. 色谱分析技术: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薄层色谱等。
4. 质谱分析技术:包括质谱法、质谱联用技术等。
四、主要检验项目1. 药物含量:是制剂中所含主要药物的质量的检验项目,它直接影响着药物的治疗效果。
2. 含量均匀性:用于考察制剂中主要药物的分布情况,一般采用常规成分含量测定法或者HPLC测定法。
3. 质量分析:包括制剂的外观、溶解度、稳定性等方面的检验。
4. 微生物检测:用于考察制剂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是药物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标志。
五、常用分析仪器1. 高效液相色谱仪:能够对药物制剂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和测定,具有高分辨率和灵敏度。
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适用于对药物制剂中色素、防腐剂等成分进行分析和测定。
3. 质谱仪:能够对药物制剂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快速而准确的分析和鉴定。
六、制剂分析的质量控制1. 样品制备:样品的制备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确保取样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2. 仪器校准:所有使用的分析仪器均应进行校准和质控,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质量控制标准:分析过程中应使用合适的质量控制标准,进行实验室内部检验。
4. 结果判定标准:分析结果应与规定的标准进行比较,判定是否符合要求。
七、制剂分析的常见问题与对策1. 样品频繁变化导致分析结果不稳定:合理安排分析顺序,避免频繁变化样品。
2. 仪器操作不当导致分析结果出错: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加强仪器使用培训。
中药师考试知识点大全总结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中药师考试,特总结了一些考试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一、中药学基础知识1. 中药学基础理论:包括药物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等基础理论知识。
2. 中药的来源及分类:中药的来源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其中又可以分为中药材、中成药、中药制剂等不同分类。
3. 中药化学成分:中药中含有大量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生物碱、萜类化合物、多糖等。
4. 中药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等。
5. 中药的制备方法: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药材的收获、加工、炮制、提取、制剂加工等。
二、中药学深入知识1. 中药的功效与作用:中药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如清热解毒、祛风散寒、利湿利尿、活血化瘀等。
2. 中药的药效评价方法:中药的药效评价方法包括药理学实验、临床试验、现代分析方法等。
3. 中药的毒性与不良反应:中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具有一定的毒性与不良反应,考生需要了解并掌握其处理方法。
4. 中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中药在使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斟酌其适应症与禁忌症,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5. 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中药在使用中有可能会产生药物相互作用,考生需要了解各种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特点。
三、中药药用植物1. 中药常用药用植物:常用的中药植物包括黄芪、甘草、当归、石斛等,考生需要了解其产地、性味、功能主治等知识。
2. 中药植物的药材鉴别:中药植物的鉴别包括外观特征、理化指标、显微鉴定等方法。
3. 中药植物的提取与分离:中药植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包括常规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凝胶色谱分离等。
四、中药饮片1. 中药饮片的制备:中药饮片的制备包括药材的选择、加工、炮制、干燥等过程。
2. 中药饮片的鉴别:中药饮片的鉴别需要掌握显微鉴定、理化分析等方法。
五、中药制剂1. 中药制剂的种类:中药制剂包括颗粒剂、丸剂、散剂、煎剂、粉剂等。
2. 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选药、炮制、加工、包装等过程。
中药药剂学复习重点总结一、中药制剂的种类和特点1.中药制剂的种类: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浓缩剂、膏剂、糖浆剂、酒剂和贴剂等。
2.中药制剂的特点:中药制剂具有成分复杂、药效稳定、疗效高、用法灵活、剂型多样等特点。
二、中药的溶出速度和渗透性1.溶出速度及其影响因素:包括药物的颗粒度、浸泡时间、温度、溶剂的选择和浸泡次数等因素。
2.渗透性及其影响因素:包括药物的溶解度、离子度、脂溶性和分子量等因素。
三、中药制剂的加工工艺和制剂方法1.加工工艺:包括药材的初加工、后加工和粉碎等工艺过程。
2.制剂方法:包括单味药制剂、复方制剂和嵌合制剂等方法。
四、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1.质量标准: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性状、含量测定、溶出度和理化指标等。
2.质量控制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等。
五、中药制剂的储藏和使用1.储藏要求:中药制剂的储藏要求包括避光、防潮、通风和防虫等措施。
2.使用注意事项:包括使用剂量控制、注意适应症和禁忌症等方面的事项。
六、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和评价1.不良反应: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2.评价方法:包括毒理学评价、药效学评价和药代动力学评价等。
七、中药制剂的新药研发1.新药筛选:包括药效筛选、药代动力学筛选和物理化学筛选等。
2.新药评价:包括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疗效评价和药物稳定性评价等。
八、中药制剂的国家标准和注册要求2.注册要求:包括临床试验要求、稳定性试验和质量控制要求等。
以上是中药药剂学复习的重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