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基因的分离与鉴定1要点
- 格式:ppt
- 大小:3.19 MB
- 文档页数:114
基因分离克隆和功能鉴定1.DNA提取:从目标生物体的细胞中提取总DNA。
2.扩增目标基因: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目标基因片段。
PCR使用引物特异性地扩增目标基因的DNA序列。
3.电泳检测:将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通过电泳检测目标基因的异常片段。
4.转染:将PCR产物转染到宿主细胞中。
转染技术有多种,常用的包括热激转染、电穿孔转染等。
5.筛选与分离:将转染后的细胞放入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中,通过抗生素的筛选,可以筛选出带有目标基因的细胞克隆。
6.扩增目标基因片段:将带有目标基因的细胞克隆进行培养,通过培养扩增目标基因片段。
功能鉴定是对克隆的目标基因进行进一步研究,了解其功能及相关生物过程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功能鉴定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基因敲除:通过CRISPR-Cas9或siRNA等技术,在细胞或生物体中敲除目标基因,观察敲除后表型的变化,从而推断目标基因的功能。
2.基因表达:将目标基因导入细胞中,并观察已知的目标基因的功能变化。
该方法通过建立过表达或亚表达的模型,来研究目标基因对生物体的影响。
3.转基因模型研究:通过将目标基因导入实验动物模型中,观察目标基因的功能变化以及对生物体的影响。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目标基因在整个生物体中的功能。
4.蛋白互作分析:通过蛋白质互作实验,将目标基因转化为蛋白质,并分析其与其他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种方法可以推测目标基因的功能及其参与的信号通路。
5.基因芯片分析:运用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同时检测上千个基因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量,用来对目标基因和其他相关基因进行比较。
基因分离克隆和功能鉴定的应用广泛,可以用于动植物育种、疾病诊断、新药开发等领域。
例如,通过克隆和鉴定植物抗性基因,可以增加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通过克隆和鉴定人类基因,可以预测人类遗传疾病的风险,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通过克隆和鉴定药物靶标基因,可以加速新药研发过程,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的分离定律知识点总结基因分离定律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为遗传学三大定律。
其中高中生物必修二中基因分离定律有知识点同学们需牢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的分离定律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的分离定律知识点一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
(此概念有三个要点: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和矮茎)2、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
3、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
4、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
5、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
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6、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
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7、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
(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
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
D∶d=1∶1;两种雌配子D∶d=1∶1。
)8、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9、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10、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11、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可稳定遗传。
12、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13、测交: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测交是检验生物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有效方法。
14、基因的分离规律: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15、携带者:在遗传学上,含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的杂合体。
基因分离知识点总结1.基因分离的概念基因分离是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从父代到子代的基因的分离现象。
它是遗传学的基本原理之一,由奥地利科学家格雷戈尔·约翰·门德尔在19世纪中期首次发现。
门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分离的规律,从而建立了遗传学的基础。
基因分离是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解释了为什么子代能够获得父母的特征,又能在某种程度上出现变异,这对于生物学的进化和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2.门德尔的遗传定律门德尔通过对豌豆进行杂交实验,发现了三条基本遗传定律,即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配对定律。
分离定律是指在杂交过程中,纯合子的两个相异等位基因在子代中以1:1的比例分离。
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在杂合子的两个相异等位基因在子代中以随机的方式组合。
配对定律是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亲本染色体在子代中以随机的方式配对。
这三条定律的发现对于遗传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解释了为什么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的分离会出现某种特定的规律。
3.基因型和表现型在遗传学中,基因型指个体的基因组成,它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
表现型指个体在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它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基因分离是基因型的分离,它决定了子代的遗传特征。
在有些情况下,一个个体的表现型可能会出现变异,这是因为不同的基因型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
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对于遗传学研究和育种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科学家理解和预测某一性状在后代中的表现情况。
4.基因和基因组基因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是控制性状表现的一段DNA序列。
基因组是一个细胞或个体全部遗传信息的总和,它包括了所有的基因。
在生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和基因组会出现分离和重组的现象,这就导致了子代的基因组成和表现型的变异,从而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
基因分离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基因的重组和随机分离,使得后代能够获得不同的遗传特征。
高中生物基因的分别规律知识点总结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一样表现种类,叫做~。
(此观点有三个重点: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 茎的高度,不一样表现种类--高茎和矮茎)2、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 中展现出来的那个亲天性状叫做~。
3、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 中未展现出来的那个亲天性状叫做~。
4、性状分别:在杂种后辈中同时展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
5、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
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 D 表示。
6、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
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 d 表示。
7、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地点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
(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地点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
显性作用:等位基因 D 和 d,因为 D 和 d 有显性作用,所以F1( 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别: D 与 d 一平等位基因跟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别而分别,最后产生两种雄配子。
D ∶ d=1∶ 1;两种雌配子 D ∶ d=1∶1。
)8、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一样地点上的控制不一样性状的不一样基因。
9、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10、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相关系的基因构成。
11、纯合体:由含有同样基因的配子联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可稳固遗传。
12、杂合体:由含有不一样基因的配子联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不可以稳固遗传,后辈会发生性状分别。
13、测交: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种类杂交,用来测定F1 的基因型。
测交是查验生物体是纯合体仍是杂合体的有效方法。
14、基因的分别规律: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别,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跟着配子遗传给后辈,这就是~。
15、携带者:在遗传学上,含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的杂合体。
16、隐性遗传病:因为控制生病的基因是隐性基因,所以又叫隐性遗传病。
基因分离定律知识要点一、基本概念:二、豌豆作为杂交实验的优点及方法:1.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2.孟德尔遗传实验的杂交方法:三、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假说---演绎”分析:四、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1.实验原理由于进行有性杂交的亲本,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会彼此分离,形成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受精时,比例相等的两种雌配子与比例相等的两种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合子,机会均等。
随机结合的结果是后代的基因型有三种,其比为1∶2∶1,表现型有两种,其比为3∶1。
因此,杂合子杂交后代发育成的个体,就一定会发生性状分离。
如果此实验直接用研究对象进行在条件和时间等方面不具备,就用模拟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认识。
本实验就是通过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来探讨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2.材料用具小塑料桶2个,2种色彩的小球各20个 (球的大小要一致,质地要统一,手感要相同,并要有一定重量)。
3.实验方法与步骤取甲、乙两个小桶,每个小桶内放有两种色彩的小球各10个,并在不同色彩的球上分别标有字母D和d。
甲桶上标记雌配子,乙桶上标记雄配子,甲桶中的D小球与d小球,就分别代表含基因D和含基因d的雌配子;乙桶中的D小球与d小球,就分别代表含基因D和含基因d 的雄配子。
(1)混合小球分别摇动甲、乙小桶,使桶内小球充分混合。
(2)随机取球分别从两个小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这表示雌配子与雄配子随机结合成合子的过程。
记录下这两个小球的字母组合。
(3)重复实验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摇动小桶中的彩球,使小球充分混合后,再按上述方法重复做50~100次(重复次数越多,模拟效果越好)。
(4)统计小球组合统计小球组合为DD、Dd和dd的数量分别是多少,记录并填入上表。
(5)计算小球组合计算小球组合DD、Dd和dd之间的数量比,以及含有D的组合与dd组合之间的数量比,将计算结果填入上表中。
4.实验结论分析实验结果,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得出合理的结论(可将全班每一小组结果综合统计,进行对比)五、自交法和测交法的应用:1.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2.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3.显隐性性状的判断与实验设计方法:六、分离定律的解题规律和方法:1.由子代分离比推断亲本基因型:2.自交与自由交配的辨析与应用:(1)自交:自交强调的是相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交配。
基因的分离定律知识点总结知识点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与相关概念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1)分析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①传粉: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为纯种。
②性状: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过程图解P 纯种高茎×纯种矮茎↓F1高茎↓⊗F2高茎矮茎比例 3 ∶ 1归纳总结:①F1全部为高茎;②F2发生了性状分离。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1)理论解释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3.设计测交实验方案及验证——演绎推理(1)验证的方法:测交实验,选用F1和隐性纯合子作为亲本杂交,目的是为了验证F1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2)遗传图解4.分离定律的实质——得出结论观察下列图示,回答问题:(1)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图示是C。
(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基因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同源染色体分离。
(4)适用范围基因分离定律适用条件:真核生物有性生殖时的细胞核遗传。
真核生物的无性生殖及原核生物基因的遗传都不遵循分离定律。
5.与植物杂交有关的小知识6.1.性状、相对性状和性状分离(1)性状: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总称。
(2)相对性状:指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兔的长毛与短毛。
注意从“同种生物”、“同一种性状”、“不同表现类型”三个方面了解。
(3)性状分离:指杂种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注意从“杂种自交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两个方面去理解。
2.相同基因、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图解:相同基因: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
第五章基因的传递规律课时1基因的分离定律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1)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2)孟德尔遗传实验的杂交操作流程辨析与交配方式有关的概念及其应用杂交概念基因型不同的个体间相互交配应用①将不同优良性状集于一体,获得新品种;②通过后代性状比,判断显隐性自交概念同一个体或基因型相同的个体间交配应用①不断提高种群中纯合子的比例;②用于植物纯合子和杂合子的鉴定测交概念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应用①测定F1的基因型,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②高等动植物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正交和反交概念正交和反交是一对相对概念,若正交为♂A(性状)×♀B(性状),则反交为♂B(性状)×♀A(性状),反之亦然应用①常用于判断待测性状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②判断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回交概念杂种子一代与两个亲本中的任一个进行交配应用①与隐性亲本回交,检测子一代基因型;②在育种中,加强杂种个体的某一亲本的性状表现自由 交配 概念又称随机交配,指群体中的雌雄个体随机进行交配,基因型相同和不同的个体之间都可进行交配 应用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假说—演绎”分析3.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4.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1)实验原理: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19]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内的彩球分别代表[20]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21]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2)实验注意问题:①要[22]随机抓取,且抓完一次将小球放回原小桶并摇匀;②重复的次数要足够多。
两个小桶内的彩球数量可以不相等,但每个小桶内两种颜色的小球数量必须相等。
(3)结果与结论: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为DD:Dd:dd≈[23]1:2:1,彩球组合代表的显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24]3:1。
基础自测1.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2.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分离比为3:1属于观察现象阶段。
基因分离定律要点归纳基因分离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细胞核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一概念理解1、与性状有关的概念(1)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性性状:杂种子一代中表现出来的性状。
(4)隐性性状:杂种子一代中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5)性状分离:杂种自交后代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2、与交配有关的概念(1)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个体间相互交配(2)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个体相交配,植物体中指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受粉。
(3)测交:F1代和隐性纯合子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4)正交和反交:是一对相对的概念,通过交换父本和母本进行交配。
各种交配类型的应用:在育种方面的应用:通过杂交可以将不同优良性状集中到一起,得到新品种;在杂交育种过程中,可通过连续自交分离纯合子。
显隐性性状判断:通过杂交纯合子和杂合子的鉴定:通过自交或测交检验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通过正交与反交3、与基因有关的概念(1)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2)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3)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4、个体水平上的几个概念(1)纯合子(纯种):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纯合子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2)杂合子(杂种):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3)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4)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二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1、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2、有丝分裂、无丝分裂以及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均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3、对于二倍体生物,正常情况下一个配子中找不到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
4、对杂合子自交后代分离比1:2:1的解释:(1)杂合子的等位基因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彼此独立。
【高中生物】高考生物重点知识总结:基因的分离规律高考生物重点知识总结之基因的分离规律1.遗传图中常用的符号:p-亲本♀单亲♂― 父本×―杂种自交(自花授粉,同型杂交)F1——杂种F2的第一代——杂种的第二代。
2、在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单存在。
3.一对亲缘性状的遗传试验:① 实验现象:P:高茎×矮茎→ F1:高茎(显性性状)→ F2:高茎∶ 矮秆=3∶ 1(字符分离)② 说明:3的结果∶ 1:两个雄性配子D和D;两种雌配子D和D有四种受精方式。
因此,F2的基因组成为DD∶ DD∶ DD=1∶ 2.∶ 1,其特征是:高茎∶ 短杆=3∶ 1.4、测交:让杂种一代与隐性类型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证实f1是杂合体;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正确性。
基因型和表现型: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环境相同,表现型相同。
环境不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点击查看:高考生物知识点的完整集合5、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①育种方面:a、目的:获得某一优良性状的纯种。
b、显性性状类型,需连续自交选择,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选隐性性状类型,杂合体自交可选得。
②预防人类遗传病:禁止近亲结婚。
③人类的abo血型系统包括:a型6、b型、ab型、o型。
人类的abo血型是由三个基因控制的,它们是ia、ib、i,但是对每个人来说,只可能有两个基因,其中ia7、ib都对i为显性,而ia和ib之间无显性关系。
所以说人类的血型是遗传的,而且遵循分离规律。
8.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称为~。
(同一位置的一对同源染色体控制着相关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短茎。
显性:等位基因D和D。
由于D和D具有显性,F1(DD)的pea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和D等位基因通过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产生两种雄性配子。
D∶d=1∶1.有两种雌性配子被分离∶ d=1∶ 1.)9、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基因分离定律要点归纳基因分离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细胞核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一概念理解1、与性状有关的概念(1)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性性状:杂种子一代中表现出来的性状。
(4)隐性性状:杂种子一代中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5)性状分离:杂种自交后代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2、与交配有关的概念(1)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个体间相互交配(2)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个体相交配,植物体中指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受粉。
(3)测交:F1代和隐性纯合子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4)正交和反交:是一对相对的概念,通过交换父本和母本进行交配。
各种交配类型的应用:在育种方面的应用:通过杂交可以将不同优良性状集中到一起,得到新品种;在杂交育种过程中,可通过连续自交分离纯合子。
显隐性性状判断:通过杂交纯合子和杂合子的鉴定:通过自交或测交检验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通过正交与反交3、与基因有关的概念(1)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2)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3)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4、个体水平上的几个概念(1)纯合子(纯种):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纯合子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2)杂合子(杂种):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3)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4)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二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1、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2、有丝分裂、无丝分裂以及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均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3、对于二倍体生物,正常情况下一个配子中找不到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
4、对杂合子自交后代分离比1:2:1的解释:(1)杂合子的等位基因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彼此独立。
第14讲基因的分离定律考点一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基因的分离定律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1)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①传粉: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
②性状:具有稳定遗传且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③操作:花大、易去雄蕊和人工授粉。
(2)用豌豆做杂交实验的操作要点2.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交配类型、含义及其应用交配类型含义应用举例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相互交配①将不同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起,得到新品种②用于显隐性的判断自交一般指植物的自花(或同株异花)传粉,基因型相同的动物个体间的交配①连续自交并筛选,提高纯合子比例②用于显隐性的判断测交待测个体(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用于测定待测个体(F1)的基因型正交和反交正交中父方和母方分别是反交中的母方和父方判断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3.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科学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1)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实验过程实验过程说明P(亲本)高茎×矮茎F1(子一代)高茎P具有相对性状;F1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分离比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在亲本的正、反交实验中,子代的表现型相同F2(子二代)性状高茎∶矮茎比例3∶1(2)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对分离现象的解释①图解假说②结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矮茎=3∶1,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1∶2∶1。
(3)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4)得出结论--分离定律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4。
分离定律的实质由图可知,基因型为Aa的精(卵)原细胞产生配子的过程中,能产生A和a两种类型的配子,比例为1∶1.5。
分离定律的应用(1)农业生产:指导杂交育种.①选育纯种a.优良性状为显性性状:利用杂合子选育显性纯合子时,可进行连续自交,直到不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即可留种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