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路径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路径探析

作者:于娜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32期

摘要本文首先阐释了农村城市化的含义和特点以及发展农村城市化的意义,接着分析了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现状,指出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理论认识方面的误区、农村城市化整体水平低、规划欠科学、体制改革滞后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走出理论误区、采取多种途径推进农村城市化整体水平的发展、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大体制改革力度等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二元体制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

作者简介:于娜,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1-174-02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农村经济走向健康发展之路,经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内陆地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出,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正逐步融合,农村城市化是我国农村经济接下来发展的又一新的历程。1998年10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者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2000年6月,“小城镇、大战略”,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通知》进一步具体化,特别是11月,十五届五中全会把“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列为“十五”期间必须着重研究解决的战略问题,使中国城镇化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了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研究农村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城市化问题概述

(一)农村城市化的含义

所谓农村城市化,是指由所从事农业为主的居住较分散的农村,向以从事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居住较集中的城镇或城市转变,是农村地区在生产力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和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及结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与城市文明逐渐接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城乡融合并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自然历史过程。

(二)农村城市化的特点

我国农城市化的发展有以下几个面特点:首先,城市数量增长速度较快。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2009),截至2008年底我国城市数量已达655个,而建国时才132个;100万人口

以上城市已达122个,建国时才10个。其次,城市水平与城市密度,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密度要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且东部沿海地区现代工业比中西部地区发展快,城市水平比西部高。第三,中等城市人口增加绝对量比大、小城市大。

二、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现状

1.人口和城镇数量

农村人口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规律趋势,同时也是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必然社会演变。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9.68%,乡村人口占50.32%,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城镇化水平在加快。伴随着我国农村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发布的报告,截至200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45.68%,而新中国成立时才7.3%。

2.城乡分离的二元体制被逐渐打破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经济的差距逐渐缩小,城乡一体化水平越来越高,城乡分离的二元体制被逐渐打破,主要表现为城乡户籍制度的管理、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城乡规划布局、城乡资源配置都在趋近于一体化。

3.农村城市化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农村城市化水平目前来看,起步晚,水平低,发展慢,质量差,没有跟得上农村经济的发展节奏,如果不采取相关的措施,那么较低的城市化水平将不利于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进而会使整个国民经济陷入困境。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城市化率比工业化率的滞后程度:1985年为28.1%,1990年为24.6%,1995年为27.8%,1998年为28.9%。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城市化率的滞后状态也没有改变,甚至,还在不断发展加剧。

(二)我国农村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1.理论认识上存在误区

对城市化的理论误区主要存在两个方面内容:其一就是把城市化建设等同于城市建设。两者在本质上有区别,城市化是农村经济经过发展转变为先进的城市经济,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建设,并单纯的只是通过投资把一个地区建设成为城市,混淆这两个概念,其结果必将导致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与小城镇以及城市间关系的严重脱节。第二个方面误区就是单纯地以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即达到了农村城市化的目的,并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因素,走有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也没有彻底实现由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彻底转变。

2.农村城市化整体水平低

虽然我国的一些地区的城市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但并没有达到合理的标准,城市化的发展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走出农村,到城里去打工,他们却并未真正意义上地完全享受现代城市文明,如教育、就业、就医、养老等城市居民可以享有的相应政策。我国城市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的整体水平较低。

3.规划欠科学

首先,一部分地方政府官员热衷于外表的政绩建设,过于注重工业区建设,把农田变为工业区,农民失去了田地,生态环境也遭到破坏。

其次,部分城镇的发展规划没有体现其特色,没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在盲目学习别人建设的同时没有注意本地区的特色,没有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再次,城镇的发展规划缺乏系统性,每一个城镇与其周边的农村地区都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相辅相承的,忽视城镇周边的农村将不利于城镇群的合理构建,也难以充分发挥地区的整体优势。

4.体制改革滞后

体制改革的滞后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土地改革,土地是农民的生命,因为农村的土地有时存在多个主体,因此,在利用土地时会产生许多矛盾。在农村进行城市化的建设中,一些土地必然会被征作商用,农村土地在转让过程中,农民被告知转让土地是国家的名义,但实际上土地却被转到城镇政府及一些开发商的手中,政府和开发商利用这部分土地获得了较大的部门利益和商业利益,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其二是户籍制度改革,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这种户籍制度使农村居民难以到城镇落户。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居民向城镇聚集。

三、我国农村城市化道路的构想

(一)走出理论误区,明确城市化发展目标

走出理论误区,首先,不能把城市化建设等同于城市建设。城市化指的是在建设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农村过剩人口向城镇转移,逐渐缩小城乡差别的过程。城市建设是指通过城市经济的发展,发展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推进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从而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因此,城市化和城市建设是相互促进的,应当协调发展。其次,要明确城市化的目的。城市化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把生产生式和生活方式进行转变,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三农”问题,使从事非农活动的、过剩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让农民在农村以外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二)采取多种途径推进农村城市化整体水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