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建筑保温设计
- 格式:pptx
- 大小:6.79 MB
- 文档页数:65
第三章温室的建筑设计第一节温室建筑形式由于温室在使用功能、建筑造型与平面布局、覆盖材料等方面的不同,结构形式也多种多样。
同一个温室可以从不同角度按不同方法进行分类。
1、按使用功能分类生产性温室,试验(教育)性温室,商业性温室,蔬菜栽培温室,花卉栽培温室,动物养殖温室。
2、按建筑造型和布局分类(1)按立面造型分类沿温室跨度方向,温室具有不同的立面造型。
单坡面温室,双坡面温室。
单屋面温室:以屋脊为分界线,只有一侧屋面为采光面,而另一侧屋面为保温面的温室为单坡面温室。
双坡面温室:屋脊两侧均为采光屋面的温室。
(2)按屋面形状分类(3)按平面布局分类单栋温室,连栋温室。
3、按温室主体结构材料种类分类金属结构温室,非金属结构温室4、按覆盖材料种类分类薄膜型温室,硬质覆盖材料温室5、按加温方式和覆盖材料热阻进行分类加温温室:连续加温温室;间断加热温室;不加温温室同样用途的温室可选用多种不同的结构形式,不同的结构形式具有不同的技术特点和功能特点。
决定温室结构形式的因素很多。
如建造地点的气候特点;建设取材的便利性和经济性。
温室的用途和管理方式、项目投资能力与规模,温室计划使用寿命等。
第二节温室建筑设计的原则和标准温室的建筑设计主要是温室的平、立、剖面设计以及细部构造设计。
一、温室建筑设计的原则设计的原则包括:满足温室建筑功能要求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经济适用要求符合总体规划和建筑美观要求设计依据:温室的使用功能建筑材料的特性、作物的农艺要求操作空间与植物种植空间要求配套设备尺寸和必需的空间要求当地气候条件和种植环境要求当地的地质勘探报告和地形图二、温室设计的相关标准《温室通用技术条件》Q/JBAL 1—2000《温室结构设计荷载》GB/T 18622—2002《连栋温室结构》JB/T 10288—2001《温室电气布线设计规范》JB/T 10296—2001《温室控制系统设计规范》JB/T 10306—2001《温室通风降温设计规范》GB/T 18621—2002《湿帘降温装置》JB/T 10294—2001《日光温室建设标准》NYJ/T 07-2005《寒地节能日光温室建造规范》GB/T 19561-2004《日光温室结构》JB 10286-2001《日光温室技术条件》NY/T 610-2002第三节温室的建造材料一、透明覆盖材料1、透明材料覆盖下的温室升温原理——温室效应太阳辐射图1 温室效应示意图透明覆盖材料对长、短波的选择性透过,透过室外太阳短波辐射,阻挡室内长波辐射,使得热量聚集在室内。
建筑节能改造工程(XX标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XXXXXXX年X月XX日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 (3)1.1.工程概况: (3)1.2.主要工作内容: (3)1.3.工程进度计划安排: (3)1.4.编制依据 (3)第二章施工组织设计总体设想 (4)第三章施工部署 (5)3.1.组织机构 (5)3.2.强化项目管理 (5)3.3.项目管理部职责 (6)3.4.施工组织 (6)3.5.资源配置 (6)第四章施工准备 (7)4.1.现场准备 (7)4.2.技术准备 (7)4.3.物资准备 (7)第五章施工进度计划 (8)第六章施工总平面布置 (8)第七章主要施工方法与技术措施 (9)7.1.施工工艺顺序: (9)7.2.脚手架工程 (9)7.3.基底清理 (15)7.4.外墙保温 (15)7.5.外墙涂料 (20)7.6.屋面保温 (21)7.7.屋面防水 (22)7.8.塑钢窗安装 (22)第八章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 (23)8.1.质量目标 (23)8.2.质量保证管理措施 (24)8.3.质量管理制度 (24)8.4.编制质量计划、创优措施 (24)8.5.工程质量技术措施 (25)第九章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26)9.1.防护层开裂 (26)9.2.外墙渗漏 (27)第十章确保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 (27)第十一章确保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 (42)第十二章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 (47)第十三章确保工期的技术组织措施 (52)第十四章雨季施工措施 (57)第十五章农民工工资保证措施 (57)第十六章防火预案 (58)第十七章拟投入本标段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61)第十八章劳动力进场计划 (62)第十九章临时用地表 (63)第二十章紧急情况的处理措施、预案以及抵抗风险的措施 (64)第一章工程概况1.1.工程概况:本工程为XXXX街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本标段施工范围总18栋既有建筑物,分别为810#、811#、814#、815#、816#、817#、818#、819#、820#、821#、822#、823#、824#、827#、828#、829#、830#、831#楼体,建筑面积总计64438。
《民用建筑外墙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关于印发《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的通知公通字[2009]4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委,江苏、山东省建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建设局:为有效防止建筑外保温系统火灾事故,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制定了《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现印发你们。
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相关标准规范制修订后,按发布的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二00九年九月二十五日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第一章一般规定第一条本暂行规定适用于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的防火设计、施工及使用。
第二条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宜为A级,且不应低于B2级。
第三条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设计、施工及使用,除执行本暂行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墙体第四条非幕墙式建筑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住宅建筑应符合下列规定:1、高度大于等于100m的建筑,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
2、高度大于等于60m小于100m的建筑,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2级。
当采用B2级保温材料时,每层应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
3、高度大于等于24m小于60m的建筑,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2级。
当采用B2级保温材料时,每两层应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
4、高度小于24m的建筑,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2级。
其中,当采用B2级保温材料时,每三层应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
(二)其他民用建筑应符合下列规定:1、高度大于等于50m的建筑,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
2、高度大于等于24m小于50m的建筑,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或B1级。
其中,当采用B1级保温材料时,每两层应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
3、高度小于24m的建筑,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2级。
其中,当采用B2级保温材料时,每层应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
民用建筑外墙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1.为了确保民用建筑外墙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的安全可靠,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保护人民的生命资产安全,订立本规定。
2.本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建筑法》等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订立。
第二条适用范围1.本规定适用于本企业全部民用建筑的外墙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的设计、施工、验收和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章设计要求第三条防火构造设计1.在外墙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设计中,必需符合国家和行业规定的防火构造要求。
2.外墙保温料子、装饰料子应分级防火,符合国家标准的相应防火等级要求。
第四条布局设计1.设计时,应合理布置排烟、临时供电、消防设施等设备。
2.设计时,应考虑建筑结构设计要求,确保外墙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不对建筑结构造成不良影响。
第五条防火隔离设计1.设计时应合理设置自动防火门、防火玻璃等防火隔离设施。
2.设计时应将建筑划分为不同的防火分区,并设置适当的防火墙。
第三章施工要求第六条施工资质1.承当外墙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工程施工的公司必需具有相应的施工资质。
2.施工单位应依照国家和行业规定的要求,配备具有相应资质和经验的施工人员进行作业。
第七条施工工艺1.施工时应依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并确保施工工艺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
2.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防止火源对外墙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料子的损坏。
第八条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和培训1.施工单位必需对施工人员进行外墙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操作。
2.施工单位应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本领。
第四章验收和维护管理第九条验收程序1.施工完毕后,应依照国家和行业相关规定进行外墙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验收。
2.验收包含料子验收、施工质量验收、防火性能验收等环节,必需通过验收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条日常维护1.外墙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的日常维护工作由特地的维护人员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3年10月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3〕196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4〕305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制订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三年十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七日编制说明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4〕305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主编,并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规范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在建筑热工科研和设计方面的实践经验,参考了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针对主要技术问题开展了科学研究与试验验证工作,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
最后,由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鉴于本规范系初次编制,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地址:北京车公庄大街19号,邮政编码:100044),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3年1月目录主要符号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室外计算参数第三章建筑热工设计要求第一节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设计要求第二节冬季保温设计要求第三节夏季防热设计要求第四节空调建筑热工设计要求第四章围护结构保温设计第一节围护结构最小传热阻的确定第二节围护结构保温措施第三节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验算及保温措施第四节窗户保温性能、气密性和面积的规定第五节采暖建筑地面热工要求第五章围护结构隔热设计第一节围护结构隔热设计要求第二节围护结构隔热措施第六章采暖建筑围护结构防潮设计第一节围护结构内部冷凝受潮验算第二节围护结构防潮措施附录一名词解释附录二建筑热工设计计算公式及参数附录三室外计算参数附录四建筑材料热物理性能计算参数附录五窗墙面积比与外墙允许最小传热阻的对应关系附录六围护结构保温的经济评价附录七法定计量单位与习用非法定计量单位换算表附录八全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图附录九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主要符号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民用建筑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符合国家节约能源的方针,提高投资效益,制订本规范。
第三章建筑保温隔热材料的概述3.1保温隔热材料的概念保温隔热材料是指具有防止建筑物内部热量损失或隔绝外界热量传入的材料。
一般将其中用于高温环境,导热系数小于0.23W/(m·k)的材料称为轻质耐火材料(轻质绝热材料);将用于较低温环境,导热系数小于0.14W/(m·k)的材料统称为保温材料;将导热系数小于0.05W/(m·k)的材料称为高效保温隔热材料。
在建筑领域,保温材料主要负责围护结构在冬季保持室内适当温度的能力,传热过程常按照稳定传热考虑,并以传热系数值或热阻值来评价。
隔热材料主要负责围护结构在夏季隔离热辐射和室外高温的影响,使室内温度保持适当温度的能力,传热过程按24h为周期的周期性传热来考虑,以夏季室外计算温度条件下(较热天气下)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值来评价。
3.2保温隔热材料的绝热原理在任何介质中,当两处存在温差时,热量都会由温度高的部分传递至温度低的部分。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热传递、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
所有物质的热现象都是物质内部粒子相互碰撞、振动、传递和运动的结果。
绝热材料均是由固相和气相构成,其制品在使用过程中,随着体积密度、气孔率的不同,导热方式和能力也有差别。
在主晶相和基质固相中,热量主要以热传导方式进行,组成晶体的质点牢固地处在一定的位置,相互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质点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作微小的振动,而不能像气体分子那样杂乱地自由运动,所以也不能像气体那样依靠质点间的直接碰撞来传递热能。
金属中热传导主要靠自由电子的运动来实现,而非金属晶体中,晶格振动是它们的主要导热机构。
热量是由晶格振动的格波来传递的,这种格波分为声频支和光频支。
在温度不太高的传热过程中,光频支格波的能量很微弱,主要是声频支格波作出贡献。
根据气体热传导依靠气体分子碰撞的原理,我们可以推断,晶体热传导是声子碰撞的结果。
在很多晶体中热量传递的速度是很缓慢的,这是因为晶格振动并非是线性的,晶格间存在着一定的耦合作用,声子间会产生碰撞而使声子的平均自由程减小。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建筑工程项目保温工程的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项目保温工程。
第三条保温工程的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节能优先,安全可靠;(二)科学设计,合理施工;(三)规范管理,强化监督;(四)技术创新,提高效率。
第二章保温材料与设计第四条保温材料的选择应当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具备良好的保温性能、耐久性能和环保性能。
第五条保温工程设计应当遵循以下要求:(一)根据建筑物的用途、气候特点和节能要求,选择合适的保温材料;(二)保温设计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三)保温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整体性能,确保保温效果;(四)保温设计应当注重施工方便、维护便捷。
第三章施工管理第六条保温工程施工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施工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并按照工程设计要求和技术标准进行施工;(二)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当对保温材料进行检验,确保材料质量符合要求;(三)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和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四)施工完成后,施工单位应当对保温工程进行自检,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
第七条保温工程施工应当注意以下事项:(一)施工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二)施工现场应当保持整洁,防止污染;(三)施工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和环境安全;(四)施工完成后应当及时清理现场,恢复原状。
第四章监督检查第八条建筑工程项目的保温工程监督检查工作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第九条监督检查内容主要包括:(一)保温材料的质量是否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二)保温工程设计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三)保温工程施工是否符合施工方案和技术规范;(四)保温工程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一)未按照规定选择保温材料的;(二)未按照规定进行保温工程设计、施工的;(三)保温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四)其他违反本规定的。
第三章建筑保温习题3-1、采暖居住房间的密闭程度(气密化程度)对卫生保健、经济、能源消费等方面,各有什么影响?答:就保温而言,房间的密闭性越好,则热损失越少,从而可以在节约能源的基础上保持室温。
但从卫生要求来看,房间必须要有一定的换气量。
另一方面,过分密闭会妨碍湿气的排除,使室内湿度升高,从而容易造成表面结露和围护结构内部受潮。
3-2、试从节约能源的角度分析,在相同面积的情况下,正方形平面与长方形平面何者有利?答:从节约能源的角度分析,就要控制建筑的体形系数即建筑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之比。
对于同样的体积的建筑,在各面外围护结构的传热情况均相同时,外表面面积越大,热损失越多,所以在相同面积的情况下,正方形平面更为有利。
3-3、为什么我国规定围护结构的总热阻,不得小于最小总热阻Rо•min?答:规定围护结构的总热阻,不得小于最小总热阻Rо•min主要是因为:保证内表面不结露,即内表面温度不得低于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同时还要满足一定的热舒适条件,限制内表面温度,以免产生过强的冷辐射效应。
3-4、说明允许温差[Δt]的意义,并回答[Δt]大或小,哪一种的质量要求高?为什么?答:允许温差是根据卫生和建造成本等因素确定的。
按允许温差设计的围护结构,其内表面温度不会太低,一般可保证不会产生结露现象,不会对人体形成过分的冷辐射,同时,热损失也不会太多。
使用质量要求高的房间,允许温差小一些。
因为在同样的室内外气象条件下,按较下的允许温差确定的最小传热阻值,显然要大一些,从而其围护结构就具有了更大的保温能力。
3-5、试说明一般轻质材料保温性能都比较好的道理,并解释为什么并非总是越轻越好?答:影响材料保温性能因素之一就是材料的密度。
材料导热系数的差别就在于材料的孔隙率的不同,孔隙越多,则孔隙传热的影响就越大,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小,材料的保温性能越好。
所以说一般轻质材料的保温性能较好。
但当孔隙率增加到一定程度,其孔壁温差变大,辐射传热量加大,同时,大孔隙内的对流传热也增多,特别是由于材料骨架所剩无几,使许多孔隙变成互相贯通的,使对流传热量显著增加。
关于加强建筑外墙保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若干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建筑外墙保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有效预防外墙保温工程脱落、渗漏等质量隐患,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新建建筑外墙保温工程施工及相关监督管理活动,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主要适用于在建筑物外墙外侧后粘贴保温板并进行薄抹灰的外墙保温系统,包括聚苯板薄抹灰外墙保温系统、岩棉板薄抹灰外墙保温系统等。
对保温与建筑外墙结构一体化外墙保温系统、非透明幕墙外墙保温系统、保温装饰板外墙保温系统等,有关管理要求及技术要求应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四条鼓励采用保温与建筑外墙结构一体化外墙保温系统。
第五条建设、施工、监理等工程质量责任主体依法对外墙保温工程施工质量负责,外墙保温系统供应商对所提供的系统及材料质量负责,质量检测机构对所出具的检测报告负责。
上述责任主体及单位除应严格执行本规定外,应同时执行建筑节能监管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基本规定第六条建设单位必须将外墙保温工程纳入施工总承包管理,并对外墙保温工程质量负首要责任;建设单位不得将外墙保温工程肢解发包;施工总承包单位应当加强对外墙保温工程施工作业人员操作技能的教育培训。
第七条外墙保温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的设计深度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对涉及安全和重要使用功能的重点部位、关键节点等必须明确具体做法和相关技术措施。
建设单位不得随意变更经审查批准的外墙保温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确需变更的,应按规定程序办理设计变更文件;对涉及安全和重要使用功能的变更,应经原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批准。
第八条外墙保温系统必须具有有效期内的《山东省新型墙材建筑节能技术产品认定证书》(以下简称“认定证书”)和型式检验报告。
外墙保温系统构造、各组成材料种类必须与认定证书和型式检验报告内容相一致;系统各组成材料必须由系统供应商配套提供。
第九条外墙保温工程施工期间及完工后24h内,基层及环境空气温度不应低于5℃。
第三章屋顶3.4 屋顶的保温与隔热构造
1)建筑热工学:
2)围护结构:
3)热阻:
4)围护结构传热阻:5)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6)气密性:
7)建筑保温:8)内保温:9)外保温:10)建筑防热:
热环境质量节能
设置保温层设置隔热层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保温层导热系数小的轻质材料屋面工程技术规范
外保温内保温
外保温
内保温
外保温正置式倒置式
防水层之下结构层之上
隔汽层。
防水层之上3%
吸水率低长期浸水不变质
构造层次
屋顶承重结构层之下
防止保温层结露
概述
☐设置
隔热层
☐种植架空蓄水☐
3.4.2 屋顶的隔热构造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1)基本构造层次
2)种植隔热屋面的典型构造
屋面防水层上薄型制品架设一定高度
良好通风不宜在寒冷地区采用混凝土板架空屋面坡度不宜大于5%
架空高度宜为180~300mm与女儿墙的距离不应小于250mm屋面宽度大于10m通风屋脊
进风口正压区出风口负压区制品形式多样点式条形
蓄水隔热设水池蓄积一定深度的水水的反射和蒸发
小结:
正(内)置式外保温倒置式外保温内保温
种植隔热架空隔热蓄水隔热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第一章:室内热环境1.室内热环境的组成要素:室内气温、湿度、气流、壁面热辐射。
2.人体热舒适的充分必要条件,人体得热平衡是达到人体热舒适的必要条件。
人体按正常比例散热是达到人体热舒适的充分条件。
对流换热约占总散热量的25%-30%,辐射散热量占45%-50%,蒸发散热量占25%-30%影响人体热感的因素为: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环境平均辐射温度、人体新陈代谢产热率和人体衣着状况。
4.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因素:1)室外气候因素太阳辐射:以太阳直射辐射照度、散射辐射照度及用两者之和的太阳总辐射照度表示。
水平面上太阳直射照度与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成正比关系。
散射辐射照度与太阳高度角成正比,与大气透明度成反比。
太阳总辐射受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云量、海拔高度和地理纬度等因素的影响。
空气温度:地面与空气的热交换是空气温度升降的直接原因,大气的对流作用也以最强的方式影响气温,下垫面的状况,海拔高度、地形地貌都对气温及其变化有一定影响。
空气湿度: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一年中相对湿度的大小和绝对湿度相反。
风:地表增温不同是引起大气压力差的主要原因(以及降水) 2)室内的影响因素:热环境设备的影响;其他设备的影响;人体活动的影响5.人体与周围环境的换热方式有对流、辐射和蒸发三种。
6.气流速度对人体的对流换热影响很大,至于人体是散热还是得热,则取决于空气温度的高低。
7.影响人体蒸发散热的主要因素是作用于人体的气流速度和环境的水蒸气分压力。
8热环境的综合评价:1)有效温度:ET :依据半裸的人与穿夏季薄衫的人在一定条件的环境中所反应的瞬时热感觉作为决定各项因素综合作用的评价标准。
2)热应力指数:HSI :根据在给定的热环境中作用于人体的外部热应力、不同活动量下的新陈代谢产热率及环境蒸发率等的理论计算而提出的。
当已知环境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和平均辐射温度以及人体新陈代谢产热率便可按相关线解图求得热应力指标。
建筑物理第三版柳孝图课后习题答案【篇一:第三版(柳孝图)建筑物理复习笔记】=txt>第一章室内热环境1、人体与周围环境的换热方式有对流、辐射和蒸发三种。
2、人体热平衡的影响因素:人体新陈代谢产热量qm,对流换热量qc,辐射换热量qr,人体的蒸发散热量qw8、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因素:1)室外气候因素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风降水2)室内的影响因素:热环境设备的影响;其他设备的影响;人体活动的影响9、城市区域气候特点:1)大气透明度较小,削弱了太阳辐射;2)气温较高,形成“热岛效应”;3)风速减小,风向随地而异;4)蒸发减弱、湿度变小;5)雾多、能见度差。
10、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和地区11、微气候影响因素:地段下垫面,建筑群布局、选用的建筑材料等第二章传热基本知识1、导热是由温度不同的质点(分子、原子、自由电子)在热运动中引起的热能传递现象。
导热系数:在稳定条件下,1m厚的物体,两侧表面温差为1℃,1h 内通过1㎡面积传递的热量。
导热系数的影响因素:材质的影响、材料干密度的影响、材料含湿量的影响。
2、对流是由于温度不同的各部分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互相掺合而传递热能。
对流换热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层流边界层内的换热与流体运动发生的原因、流体运动状况、流体与固体壁面温度差、流体的物性、固体壁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等因素。
自然对流换热受迫对流换热3、辐射热射线的传播过程叫做热辐射,通过热射线传播热能就称为辐射传热。
辐射传热特点:1)在辐射传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形式的转化;2)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任何中间介质;3)凡是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一切物体,不论它们的温度高低都在不间断地想外辐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辐射传热是物体之间相互辐射的结果,不受温度高低的影响。
凡能将辐射热全部反射的物体称为绝对白体,能全部吸收的称为绝对黑体,能全部透过的则称为绝对透明体或透热体。
碧水园林三期1#-5#楼外墙保温施工方案二零一八年三月目录第一章、编制概述 (3)第二章、工程概况 (3)第三章、施工方案 (4)第四章、环境保护措施 (17)第五章、文明施工及成品保护 (17)第六章、安全措施 (18)第七章、吊篮施工方案 (19)第一章、编制概述第一节、编制依据1. 延边景鸿建筑策划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的本工程施工图纸及设计变更。
2.我省和国家现行标准图集。
3.我省及国家现行的施工规范和操作规程及有关法律、法规等文件。
4.建筑工程施工合同。
第二节、采用国家、地方规范及有关资料: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2、《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DB23/712-2003;3、《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DB23/T711-2003;4、《砌体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DB23/T706-2002;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程》JGJ46-20026、《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7、《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程》JGJ80-918、《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300-20019、《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10、《统一标准》DB23/711-2003;11、《苯板技术指标》GB10801-8912、《吉林省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DB23/1206-200813、《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第二章、工程概况第一节、工程建筑概况1、本工程为碧水园林三期1#-5#楼高层住宅工程,建设地点位于延吉市梨花路北侧,新民北街西侧,建设性质为住宅,防火设计建筑分类为二类,其耐火等级为二级。
2、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28995平方米,建筑高度为32.1米。
4、层高:地上标准层层高2.9米。
5、使用功能为住宅。
地下一层为车库。
地上为住宅。
6、本工程外墙采用外墙外保温方式,保温隔热材料B1级选用密度为 20kg/m3 的EPS 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