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赏析 色彩与光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我的父亲母亲》光与色的运用分析说实话,在张艺谋众多拍摄的电影之中,算得上是很经典的一部。
因为这是一部没有多余技巧的张氏电影,而片中唯一与众不同的就是,回忆是彩色的,而现实是黑白的。
片子的基调是缓慢宁静的,色调却像秋天的油彩。
延续张一贯的风格,朴实、干净,像一只简单粗犷的陶土碗。
感觉上,张艺谋电影中的女主角,都被他赋予了男人的个性,倔强而执着,母性而坚定,一股子拧劲。
我始终觉得他作品中的女主角,都有他自己的影子这是一部标准时长的影片(90分钟),故事其实也相当简单。
但是我在看的时候,觉得时间过的很快,完全没有累的感觉。
这要归公于导演的技巧。
张艺谋在色彩与光线上的把握技术的一贯得当在这部影片里当然有所表现。
首先最突出的就是在不同的时间(过去与现在)中,黑白与彩色的运用。
与大多数此类影片不同,《我的父亲母亲》中是以黑白色来表现“现在”,而用彩色来回忆“过去”。
这在整体表现了本片“回归”的主题。
山中的树林是比太阳更暖人的黄,母亲的头巾和那块红也是父母爱情的象征。
光线方面首先最突出的是母亲在厨房为父亲做“派饭”时通过门外射入光线角度的改变来表示时间的变化。
还有就是尽量保证章子仪的正面侧斜光,在一些特殊的场景如母亲站在家门口看着父亲来“吃派饭"的时候则是正面光,而母亲在路上初见父亲害羞特写时是背光。
对于父亲的正面光就相对少。
.还有就是在母亲给父亲送派饭时,有一个拍摄放在长桌上的派饭的镜头,仰角拍的,母亲的派饭放在了桌子的最前端,光线只打在母亲的那碗饭上,表达了母亲对父亲的美好的爱情.还有就是打在教室里房梁上的那块“红”上的光比较特别.我今年19岁,和许多同龄人一样生活在学校,电视,网络的世界。
我们的思想已经脱离父母,离经叛道,喜欢探求新路,做事必求特例独行,自认为得到了真经。
可是我们的精神游离的太远了,先前所谓的自由到了最后竟变成了孤魂野鬼,当初所谓的自由主义也变的没有了落脚点。
慢慢的我们没有了感情只剩下了会愤怒的空壳,没有了爱,没有了我们父辈的那种对爱的执着等待,在时下电影电视中的痴男怨女更是难找到生活中的原型。
赏析电影《黄土地》——色彩和光线的运用2013级播音4班-郭航我认为,电影《黄土地》色彩光线使用独特,突出主题:电影《黄土地》的影调打破了传统电影色彩的束缚,以黄、灰、黑为主,塑造了黄土地的厚重和贫瘠的外在形象,同时也透露出黄土地上的农民愚昧落后、向命运屈服的消极心态,也用光线来变现人物内心世界激荡。
影片中唯一的亮色就是红色。
与一般影片红色代表了希望和喜悦的气氛不同,影片中红色又有了新的含义。
一方面,翠巧身上的红衣服表现了她对于自由的热爱和对于新生活的渴望之情,红色与周围色彩强烈的对比,也暗示着她对于旧的制度的反叛,另一方面,影片开头的画面里面,一顶红色的轿子在蜿蜒的山峦中缓缓前行,唢呐上垂下的一段红色的布条,和黄色的土窑肮脏的墙壁上一块红布,红色占有的比例很小,始终处于弱势,也暗示着像翠巧这样千千万万的农村女孩的悲惨命运。
红色成为封建制度包办婚姻束缚人的象征,红色仿佛人的鲜血的颜色,以翠巧为代表的农村女孩成为了表面繁荣热闹婚庆场面的牺牲品。
黄色的土地几乎覆盖掉整个镜头,黄色的河水和黄昏融合在一起。
黄色成为整部影片里面最为主角的颜色。
与红一样,黄色在这部电影里面没有什么光鲜亮丽的形象,土地之黄,永远是一附昏暗迷蒙的状态,河水之黄,永远一种阴沉的气息,一切都仿佛笼罩着一种无法言说的伤楚。
影片的色彩多为昏暗深沉的大背景色,而点缀的运用如红色等亮色,突出了影片的悲剧色彩,与当时社会大背景下人民艰难的生活,如荒凉的大片黄土地上,翠巧一个红色的身影点缀其间,突出了其少女的生机与黄土地贫瘠的对比,反差。
如影片多用夜晚来叙事,色调暗黑深沉又如翠巧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打破传统也是夜晚的黄河上。
本片在光线的使用上也十分独到。
例如在在顾青刚到崔巧家时,顾青和翠巧爹在炕上对坐。
由于只有一盏煤油灯,油灯照到的地方就比较亮,而背着油灯的地方就比较黑暗。
且窑洞经过几代人的居住,长期受到煤油灯的熏烤,在煤油灯的照射下,更显出房间的昏暗。
影片《末代皇帝》光、影、色分析影片《末代皇帝》的光、影、色非常精致,通过不同的灯光、色彩和画面构图的运用,成功营造了影片的历史感和艺术美感,具体如下:
光影运用
影片中的光影运用非常出色,可以说是影片的一个精华所在。
电影采用了成熟的灯光技术,运用了明暗对比的手法,突出了镜头的重点,为影片打造出了特有的历史感。
比如在电影一开始,黑白分明的演绎让人感到那个宝座是神秘、压抑,传播出它的稳定、宏伟和神圣;当影片进入较为现实的时期,摄影师通过阳光、明亮的场景为影片注入新的血液。
在太后逝世后的那场戏中,贝托鲁奇运用了迷雾的效果、黑白的画面,加上朦胧的灯光,表达出严肃的仪式感和清宫禁制的压抑感。
色彩运用
电影中的颜色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颜色变化为影片带来了更加全面、生动、有分寸的的感觉。
比如在太监抱着溥仪登上城楼的时候,阳光照在殿内,天空和树叶都是极为柔和的颜色,气氛给人感觉温馨、安全、杂乱,那种熟悉感和亲切感是一致家庭的感受。
而在溥仪被软禁在花园里时,鲜明的色彩显得像是无边的希望,欲取之而不得。
整部电影运用的色彩语言都是紧扣故事脉络,无比精湛。
画面构图
影片的画面构图也是海量的艺术精华。
比如在末代皇帝的夜晚沉思中,贝托鲁奇利用了摄影师的镜头语言将红楼露台的建筑和西式电灯的相互配合,烘托出皇家的气魄和浪漫情感。
而末代皇帝跟着群众跑逃时,画面不停地回头,突显了他在这个宏大的戏剧中的荒谬感和单薄感。
总的来说,《末代皇帝》的光、影、色的运用极具艺术精华,它巧妙的运用色彩、光影和构图等手法,烘托出了一个壮观、宏伟的历史画卷,也成功传达了影片的情感和主题。
浅谈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光影与色彩照明与电影,似乎是难以联系到一起的两者。
但我们发现,电影与照明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影是时尚娱乐的艺术,照明是光影组合的艺术,美国的电影评论大师Bobker LeeR认为影像的三要素是:①胶片;②构图;③照明。
可见照明(光)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在摄制组中,人称灯光师为“灯爷”,在一部巧妙运用灯光的影片中,灯光师就成了玩转光影的精灵。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的名单》就巧妙的运用了声、光、电的综合艺术构思。
在这部电影中光影对深化主题、渲染气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这部影片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并且达到了一个很难让后人超越的深度。
除了蒙太奇是这部影片的大成之作外,在构图,灯光,色彩方面也是不朽之作。
灯光与色彩在视觉上的刺激,确实是心灵的震撼!在影片黑白色的画面中,一个穿红色衣服的小姑娘格外显眼,然而身陷险地的她,却无助地穿梭于德国纳粹遍布的大街上,到处是枪声和倒下的犹太人,随着这片红色的移动,观众的心和影片主人公的心一起被震撼,感叹纳粹的疯狂与残忍。
光和色彩在这个画面的处理中是绝对的主角。
黑白色调的采用是这部影片的独具匠心之处,它和彩色色调的强烈反差构成了影片中死亡与希望的双重寓意。
当那一抹红色再次出现的时候已不再是会跳动的生命焰火,那份美好已经不存在了,希望也成了死寂的,这色彩蒙太奇的插入我们为之震撼,增强了画面的冲击力与表现力。
本片在表现人物性格,身份,地位的时候其灯光的运用就特别独具匠心了。
影片的最后德军投降,辛德勒最后发表对犹太人的演说,打在他身上正面的光散在他的身上,就如西方救世主散落在身后的光环一样,这就对辛德勒进行了正面的歌颂,突出了辛德勒这一次破产救人的意义。
似救世主拯救他的万民一样值得歌颂。
依然记得影片中一个远镜头的描绘,那是纳粹兵去屠杀那些躲藏着的没有在大屠杀中被杀死的犹太人的场景。
城里的窗户,此起彼伏地随着响起的枪声亮起机枪扫射时特有的光亮。
《天使爱美丽》中的色彩与光线分析《天使爱美丽》中的色彩与光线分析这部精灵古怪、充满了奇幻想象力的影片是法国电影怪杰让-皮埃尔·儒内的杰作。
儒内早年凭借一系列颇有特色的短片确定了自己的电影风格,他偏爱于那些非同寻常、甚至带有卡通色彩的人物形象和超常规的摄影角度。
一、影片的整体色彩风格在其影片色彩处理上,导演强调的是一种以暖色调为主的把互补色并列放置在一起的关系处理,并强调色彩的对比,整个电影构图完全是油画重彩样式,就象女主角黑色的瞳孔与鲜艳跳跃的红唇,在法国标准得明朗阳光之下,让观者有种对生活的暖意与敬意,随着情节的层层推进,色彩配合人物的`情绪变化,将上世纪巴黎的景致慢慢舒展开来,淡淡的怀旧风格跃然。
色彩随着音乐在流动着,但又有戏剧式“停顿”的固有色。
整部影片充分体现出创作者的印象主义色彩与构成主义色彩的完美统一的色彩风格。
二、影片中光线及色彩处理的特点与整个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关系导演儒内在影片中的时间虽然是现代的,但其实际意境确是他充斥童年记忆的50年代色彩的美丽巴黎。
主人公艾蜜莉,打小就是一个与寂寞的孩子。
不能上学,金鱼和母亲又先后离她远去。
父亲也变得孤寂。
母亲曾送给她一个二手柯达相机,邻居利用艾蜜莉的天真无知,哄骗她相机有个致命的缺点,会引发一连串意外事故(画面一)。
由于艾蜜莉拍了许多风景照,入夜时她内心充满疑虑与恐慌(画面二),她凝视电视,内心充满罪恶感(画面三)。
摄影机以小艾蜜莉的主观视点来表现小艾蜜莉的恐慌心理,电视里的漫天大火(画面四),火车出轨,一架波音747坠毁,艾蜜莉恐惧的眼神光。
导演为了获得人物和光线上的变化,摄影机缓缓向艾蜜莉推过来,这是以天使的广角视角进行拍摄,深咖啡色的大沙发上坐着小小的艾蜜莉,大面积有节奏光感的浅黄色木板墙与艾蜜莉的粉红色外衣形成强烈的对比,人物脸部的造型光线做出一个亮暗反差截然分明的一个光效(画面二),完全是一个假定的主观光源光效,随着镜头的推进(画面三),表现了艾蜜莉孤独的心灵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疏离。
电影中的光与色光线与色彩是电影艺术语言的重要组成元素,他们的表达形式丰富多彩,光线借助色彩表达人的情感,色彩依靠光线变得绚丽耀眼。
光线与色彩并存,如果说光线是电影的灵魂,那么色彩就是电影的本体,他们通过荧幕将形象思维传递给观众,用力表达出作者的意图、思想,同时,渲染此场景所需要的气氛。
只有光线好了,色彩才能好。
就拍摄而言,由于气候条件复杂多样,拍摄时天气或阴雨或晴朗,如果在阴天拍摄的时候天空亮度极高,而所欲要拍摄的场景吸收阳光很明显,这样就会造成曝光上的困难,这种过大的光比就会迫使摄影师必须对天空作出严格的曝光控制。
但是如果天空亮度进行曝光控制的话,暗部色彩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这需要摄影师的全面考虑。
下面来具体探究光线与色彩在电影中的左右关系。
《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在依托中国经典神话故事《西游记》的基础上,由周润发,甄子丹,郭富城的大牌出演,同时将3D技术完整应用其中,充分的展示了光线与色彩的美感,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
在魔幻题材中,用光感塑造异想出来的“主角”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阿凡达的皮肤上就要有荧光蓝及银白色的光感,以体现其神奇的特点。
而在《大闹天宫》中,每个人物的服饰,也需要用不同的光,体现质感及人物特性。
周润发饰演的玉帝,是潇洒而神圣的,电影一开始,玉帝身上所披戴的盔甲,银白闪耀,突出了厚重的金属感,表现了玉帝的高贵。
荧光蓝色也被运用到盔甲的边缘,为了突出玉帝的仙气,也为玉帝与神龙相互转化中颜色衔接的自然顺畅,让观众从视觉上完全形成神龙是玉帝的化身的概念。
在电影中有着目不暇接的魔兵天将的火拼,聚集了众多特效。
其中对火焰元素的描绘,将光与色彩完美结合,画面中色彩的结构是精心设计的,重要的色彩放在光影里面,随着镜头的推进,色彩在光影下流动,火焰跳动,橘红与周围由于战争而产生的黑色气氛将相呼应,构成了一个重要的色彩组合,这种组合呈现出一种及对立又去相统一的圆满状态,随着光影钰色彩的流动,这种任务内心的情绪变化,战争的激烈充分的表达了出来。
包装世界Packaging World 艺术与设计浅析影视画面造型中的光影、色彩和构图刘亚楠河北广播电视台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不同的影视工作者依据自身的生活经历会有不同的审美经验,影视画面造型,以及光影色彩构图便是影视工作者这一部分审美意识不同的展现。
不同的审美形态化会构筑出来形态不一的视觉构图和光影色彩,按照一定的意图规律组合成为凝聚者创造者审美情感的画面艺术形象。
在世界影视争相发展的现当代社会,不同影视画面中具体光影色彩以及构图的应用可以提高艺术创作工作的层次感,同时可以弘扬中华民族具体的传统造型元素,构建与时代精神相关的影视文化人物形象。
关键词:影视画面;光影色彩;造型构图光线是一种可以流动着向观众表情达意的语言,利用光线和色彩的变换可以完成通过对影视作品中具体内容的营造。
高级的光线层次感可以通过对影片故事氛围的讲述再现民众熟悉的日常事物,同时也能够诱导民众感受日常平凡事物中存在的独特魅力,达到调节整体气氛的深刻作用。
一、影视画面造型中的光影处理观众在欣赏中多的影视作品时,其欣赏到的色彩构造与影视创作工作者具体表达的内涵不谋而合,影视作品的色彩被观众群体赋予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美学意义。
(一)对光线的巧妙利用光影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是通过不同颜色的明暗变化呈现出来的,而在具体的影视画面中则可以通过色调的深浅层次变化进行反应。
在影视画面色彩的调配过程中,光线是以流动的方式进行展示的,是一种较不稳定的视觉现象,通过自然的变换以及人为打造展现出光影的不同强度。
影视工作创造者在利用光源进行视觉色彩创造时,会对光感进行深层次的表现和探索,高级的光源可以为影视作品增加可观赏性,并且其中隐含着的层次感会进一步提高影视作品的高级感。
在拍摄影视作品进程中,不同的片段和场景要求运用不同的光感,光的层次感被影视工作者广泛应用于提升整体影片的立体感和画面感,高级有深度的光感可以着重提升观众探索影片的空间层次感,使得影视作品中的每一样艺境的创设都有光线的参与。
电影光线赏析案例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光线的运用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光线可以影响观众对电影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
在电影中,光线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照亮画面,更是一种表达和传达情感的手段。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电影光线赏析案例,来探讨光线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一个案例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光线运用。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运用了大量的自然光线,通过不同的光线角度和色温来表达电影中的情感和氛围。
影片中的监狱场景大部分都是阴暗的,光线昏暗,表现出囚犯们的绝望和苦难。
而当主人公安迪成功逃脱后,他站在雨中,阳光透过云层照射下来,给人一种解脱和希望的感觉。
这种对比的光线运用,不仅仅是为了照亮画面,更是帮助观众理解电影情感和主题。
第二个案例是《霸王别姬》中的光线运用。
这部电影由导演陈凯歌执导,是中国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电影中,光线的运用非常精致和细腻,通过不同的光线角度和色彩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电影中,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矛盾通过光线的变化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比如在舞台表演的场景中,灯光的变化和人物的表演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戏剧性的氛围。
而在悲剧性的结局中,光线的运用更是让人感到心碎和痛苦。
这种精致的光线运用,让电影更加深刻和感人。
第三个案例是《阿甘正传》中的光线运用。
这部电影由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讲述了一个智障青年阿甘的传奇故事。
在电影中,光线的运用非常细腻和感人,通过不同的光线角度和色调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电影中,阿甘的成长和奋斗过程中,光线的运用非常巧妙,通过不同的光线角度和色彩来表达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情感变化。
比如在阿甘奔跑的场景中,阳光透过树叶照射下来,给人一种希望和力量的感觉。
而在悲剧性的结局中,光线的运用更是让人感到心碎和痛苦。
这种细腻的光线运用,让电影更加感人和震撼。
通过以上几个典型的电影光线赏析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光线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电影《海上钢琴师》美术用光分析前面说过导演似乎比较钟情于在影片中贯穿一种比较含蓄甚至是有点悲剧色彩的格调,体现在美术用光上就使得整部电影的画面很少出现明快的色调。
在“钢琴决斗”一段中,从人群进入舞台开始色调由冷色调转入暖色调并贯穿整个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在该场景中两个主角Jelly和1900都身穿白色礼服。
在整个环境中穿白色礼服的人物非常多,导演在光线的把握上明显使两人突出于所有人之外。
并且在本段的结尾处Jelly被打败后默默离开的时候采用的侧光,使之没入大片的黑暗之中,用来渲染人物的内心情绪。
01色彩从色彩与光线上来看——蓝色为主,奠定含蓄伤感又纯真基调在视听语言中,色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不仅能够表达真实的客观环境,更重要的是可以根据影片故事的推进,来加强电影的情感表达。
电影《海上钢琴师》以蓝色调为主,蓝色是大海的颜色,符合电影的大环境。
影片贯穿深色,含蓄内敛色调,很少看到明快色素,给人强烈的悲剧意识。
影片的开头小号手拿着心爱的小号,走在长长的台阶上,落寞又疲惫。
在这里,导演采用了灰色调,渲染了一种悲凉与灰暗的氛围。
这种灰色调,暗示了小号手窘迫的现状,寓意着他和男主的友情既将消亡,同时流露出了现实世界中,人们对于时间无法倒退、生命无常的无力感。
“钢琴决斗”那一段中,场景色调由冷色调转入暖色调并贯穿整个场景。
场景中两个主角杰利和1900都身穿白色礼服,在整个环境中穿白色礼服的人特别多,导演在光线的把握上明显使两人突出于所有人。
在本段结尾处杰利被打败后,默然离开采用侧光,使之没入大片黑暗之中,用于渲染人物内心受挫的情绪。
三分构图法三分法:也称作井字构图法,在这种方法中,摄影师需要将场景用两条竖线和两条横线分割,就如同是书写中文的“井”字。
这样就可以得到4个交叉点,然后再将需要表现的重点放置在4个交叉点中的一个即可。
《海上钢琴师》影片开始大海上行驶的轮船就是使用的三分法。
轮船居于画面中心会产生静止、肃穆的感觉,而轮船偏离画面中心会产生悠远、辽阔的感觉,增强画面的美感。
江红《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光线分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由江红执导,张艺谋监制的文化大片,影片的光线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影片光线分析:
1. 蓝色调的城市夜景
影片开场的城市夜景以蓝色调为主,蓝色代表着冷静与深思,这样的色调让人感觉到如此古老的城市显得有些陈旧,也体现了时代的落后和城市的贫穷。
2. 灰蒙蒙的空气
影片中人物的脸部总是被一层灰蒙蒙的空气所笼罩,这种光线表现强烈地描绘了那个年代中国的污染严重,也体现了人们内在的疲惫与无奈。
3. 黄色的照明
在张二妮挂起大红灯笼之后,影片进入到了最终的高潮,这时候片中的光线色彩开始变换为黄色,黄色是一种温暖而富有生命力的色调,这种色彩给人一种希望与激励的感觉,也体现了当时中国人民对于繁荣富强生活的祈求。
4. 红色与黄色的对比
影片中红色作为最醒目的颜色,与城市的灰蒙蒙、黄色的照明、张二妮的白色衣服以及黄色的灯笼对比,更加突出了红色的喜庆和热烈。
而红色也代表着人民革命、艰苦奋斗的历史印记,影片中通过红色的极为鲜明的展现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之,在这部电影中,光线的使用手法非常用心,既具有表现力,又有象征意义,让人们能够深入理解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和精神内涵。
影视艺术中的光与色------ 光影雕铸的魔幻人生(浅析《现代启示录》与《蓝》的光与色)一绪论自然界如果没有光,人们的一切都将淹没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正因为有了阳光、灯光、火光,人们才能看清世界,认识世界。
也正因为有了光,电影才能通过镜头和胶片去构筑一个五光十色的银幕世界。
利用光影不仅可以确立影片情调、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描绘环境气氛、构造精美的画面,光影在表现社会环境和政治行含意也起着重要因素,同时,它还是一部影片艺术风格的重要体现。
所以,有人说,电影是光的交响乐,摄影机是光制的雕刻刀。
在影视艺术中没有光是不行的,但是艺术更离不开色彩,当人们举目四望,就会发现,在人们四周都是彩色的。
丰富的光谱为人们展现出一个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的艺术世界。
在影视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精心的挑选美丽场景,准确的布置光线和色彩,拍出许多具有印象派绘画风格的画面。
艺术家们还把彩色作为电影语言的重要元素,使影片更加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彩色电影成为一种具有新明美学特色的电影样式。
在电影中,彩色成为电影艺术造型、抒情、叙事、和象征的重要手段之一。
色彩不仅使电影更加逼真的再现现实,也加强了戏剧性效果。
不同的色彩还可以引起人们与生活体验有关的不同联想,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同一色彩既有共同的特性又可以表达完全不同的象征意义。
在同一部影片中利用不同色彩和性质的胶片,可以生动的表现幻觉,回忆与现实之间的不同情调,是不同时空的情节形成具有象征意义上的对比。
电影艺术创作中,光影和色彩的作用是巨大的。
作为影视的两大重要语言元素,光使得电影存在,色彩是电影的意义进一步提高。
二光与色在电影中的运用(一)梦幻手法雕铸的人性疯狂(光在《现代启示录》的运用)1979年上映的《现代启示录》根据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改编,获1979年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以及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音响两项金像奖。
它被评论界认为是最深刻、最有代表性的一部越南战影片。
视觉分析
影评之色彩分析
色彩是导演风格手段的重要形式之一
色彩的主要表现方式:布场后期调色灯光效果
影片色彩分析的几个具体内容:
1.正题色彩风格,呈现什么样的视觉风格?
2.具体几场戏中的色彩是什么特点,与整部影片故事发展是什么样的关系?
3.色彩对影片人物的表达有什么帮助?
4.对叙事情节有什么帮助?
5.主观色彩和视觉效果形成是采用什么技术手段和后期制作?
6.主观色彩是如何运用的?对人物刻画和故事表达有什么帮助?
影评之光的分析
光的质量:指光线相对适中的程度及日常中的柔光,硬光。
柔光:光源产生是弥散性的照明,光的方向性较弱,布光效果柔和均匀,被摄物体外形较模糊,光与影的反差较小,正题影响出现自然和谐,营造明朗,轻松欢快的自然氛围。
硬光:如果光线集中亮度大,光质硬,射程远,方向性鲜明就形成硬光,硬光的照明效果强烈,明暗反差大,阴影突出,光线分布不均匀,被摄物体显得质地很粗糙,外形线条清晰,轮廓明显,区域差别明显,比较适合低沉冷静的叙事风格。
光的方向性:以被摄物体为参照物,在光源体与被摄物体之间形成一定的方向,利用光的方向可以强化被摄物体,引导光中的注意力,同时可以强调被摄物体的动作细节。
光的方向性:
前置光:光源在被摄物体前方,直射被摄物体,强化阴影,营造呆板单调的效果
侧光:光源在被摄物体的侧面,轮廓突出,层次分明,营造庄严冷峻的效果
背光:光源在被摄物体后,柔化被摄物体轮廓,又称轮廓光,逆光效果营造写意的色彩
底光:光源在被摄物体底部,垂直方向拉长物体造成不正常的巨大阴影,对象产生变形感,恐惧感。
(这种光是违背日常习惯的)
顶光:在被摄物体的顶部,与底光相反,压缩物体,夸大明暗反差效果,营造惨淡压抑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