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模式演变与优化_以东北地区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52.81 KB
- 文档页数:3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考纲导航】1、学会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
2、了解区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和途径的能力。
5、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知识梳理】(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二)、地理条件1、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地理条件分析⑴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⑵地形、土壤条件——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⑶社会、经济条件(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商品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五)、农业发展方向1、存在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发展方向:⑴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典型例题】【例题1】阅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及相关气候资料,回答问题:(1)甲、乙两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哪地更强?请用图表中的数据加以说明。
长春市中心城区的空间发展——以人口结构.经济发展为重点10131711120 李春瑛关键词:长春市 .产业空间分布.人口分布●长春市空间结构现状长春市是在规划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基本形成了以南北中心轴线为构图中心.方格网兼放射状的组合格局.结构严谨并富于变化。
目前.长春市的空间形态总体呈紧密团状.同时在近些年经济迅速发展和区域影响不断强化的作用下.城市形态开始呈现沿对外联系通道指状延蔓的趋势。
同时.长春市的单中心结构仍然非常明显.跟其他的大城市不同.长春市的主要城区都在西南地区的六区.长春市的城市空间发展.不管是交通还是人口迁移.产业上的发展都是西南到东北地区的迁移。
这是总体的大趋势。
这也对城市空间的健康发展带来很多问题;首先.单中心的吸引使城市向心交通特征明显.城市中心地区的道路路网面临越来越大的交通压力. 局部地区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交通堵塞;其次.城市中心地区不断涌现的高层建筑逐渐开始破坏了用地的高效利用.还可能会严重浪费土地用地.对特色建筑和历史街道的保护越来越苦难;再者.由于中心区域一直保持着强大的吸引力.城市边缘地区公共设施的配建的动力不足.边缘地区土地价值很难提升.因此单中心的趋势不断强化。
长春市主要行政办公.文化和商业设施均分布在人民广场一带.城市中心区就业和居住人口高度密集.目前在中心地段2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长春市31%的就业岗位和40%的居住人口。
而且城市中心区仍呈现不断集聚的趋势。
用地功能布局呈现较为明显的圈层式的特点。
居住生活用地主要布局在建成区中部.工业用地相对集中地分布在城市外围。
●经济产业发展与分布1.工业产业布局空间特点和演变特征根据长春市中心城区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运用GIS空间分析和计量统计等方法.来研究分析长春市中心城区的空间演变过程.特征和规律。
长春市.吉林省省会.著名的汽车城.东北地区重要城市.政府对此的扶持也很多。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发展.长春也不例外.城市建设在生产性建设为主.以工业先导。
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与效应评价——以东北地区为例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与效应评价——以东北地区为例引言: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地区特有的民俗传统、历史价值观以及文化习俗。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精神和文化基因,代表了一种区域的独特性和认同感。
地域文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其地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域文化对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机理,并进行效应评价。
一、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1. 促进区域经济的资源整合东北地区以丰富的煤炭、石油、金属矿产等资源而闻名,而这些资源的发掘和利用需要地方人民的协作。
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鼓励人们形成社区合作、共享资源的观念,促进了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2. 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地域文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培育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东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导,如钢铁、煤炭、机械制造等。
这些产业与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相契合,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发展,为区域经济贡献了丰厚的利润和税收。
3. 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软实力,通过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可以增强一个地区的文化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东北地区以红色文化和工人象征为主题,在现代经济竞争中,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为东北地区赢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广告曝光,提高了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二、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1. 限制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限制区域经济的转型与升级。
东北地区长期以来依赖重工业,但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国家政策的调整,需要转型发展新兴产业。
然而,地域文化的习惯和观念往往束缚着人们的思维,使其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阻碍了区域经济的结构调整。
2. 影响人才流动和结构优化地域文化往往以本土观念为主,对外来人才的接纳和融合有一定的限制和偏见。
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对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优化人才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限制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其作用机制分析国川;刘春涛【摘要】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是在多种机制作用制衡下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不同属性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演变在不同作用机制下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以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沈阳为研究对象,从古代、近代、现代的历史发展顺序出发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历程,重现在城市地位、区域职能、经济发展等“城市内涵”变化过程中城市结构的“外在表象”演变过程。
通过不同阶段空间演变特征识别,划分“单中心”外衍时期、“功能板块”拼接时期、“圈层放射”拓展时期3个历史阶段。
根据分析,将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归纳为自然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和决策者因素三大因素,并基于此预测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未来演变方向和最终城市结构。
%The city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is a complex process influenced by a variety of mechanisms , and cities with different attributes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ity spatial structure formations and evolutions under these multiple mechanisms .Taking Shenyang ,the northeast regional center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 perspect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city spatial structure ,reappear the process via the anal‐ysis on city status ,regional fun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ut the evolvement of city structure into three stages called“single center”period、“multiple blocks”period and “circleradiation”perio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e Shenyang city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mechanism is summarized as natural factors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tors and decision factors .We further forecast the city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final spatial structure of Shenyang .【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6页(P572-577)【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作用机制;沈阳【作者】国川;刘春涛【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辽宁沈阳 1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2;F129.9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城市战略规划中对城市发展拓展方向判断的重要研究内容,其合理性和演变方向决定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综合竞争实力[1].现代城市空间结构有节点、地图、通道、网络以及环与环等五大构成要素,具有人口流、物质流、技术流、信息流和资本流五种流态[2].近年来,我国学者从历史演变和形成机制出发,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不同学科视角的理论和实践研究[3-7].今天的沈阳市是辽宁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自建制以来,沈阳从一座军事城堡演变成长为国际型大都市,其城市空间结构在城市功能的演替交互中形成、发展、演变.1.1 古代沈阳城市结构演变:“单中心”外衍时期(1840年以前)古代沈阳城市建设一直带有军事色彩.由于位于关内外的交通要道,沈阳在为争夺东北地区统治权的战争中确立了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周代以前这里隶属营州,春秋战国时期燕国为了修建长城,在今沈阳故宫附近建设军事城堡“斥侯所”,在此基础上,西汉时期沈阳发展为具有城市轮廓的军事重镇,称为“侯城”,外围建设土墙,形成普遍认为的沈阳城市结构最早的雏形——方形城郭.唐代改称“侯城”为“沈州”.金末,沈州毁于金元混战之中,元太祖攻占沈州,沿用“沈州”之名.元代重建土城,改“沈州”为“沈阳路”.从汉“侯城”到元“沈阳路”,城市内部的空间架构演变为由夯土城墙与城内十字大街两大元素构成的“田”字形结构. 明代改“沈阳路”为“沈阳中卫”,其军事、政治地位有所下降,经济地位却有很大提升.繁荣的农业生产以及马市交易和交通的发展使其成为重要的补给地和物资集散地,形成辽东经济中心城市.城市空间结构基本保持不变,但城墙由土墙改为砖墙,城市骨架仍旧沿用“田”字结构.清太祖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今沈阳故宫),称“盛京”,采用《周礼·考工记》所记述的建城规制,使之具有较完整的都城格局,并形成宫城一体的空间布局模式.城市结构呈现“回”字形,内部道路呈“井”字形结构.清朝迁都北京后,政治地位下降使经济逐步处于主导地位,内方城、外圆郭的形制得以延续(表1,图1).1.2 近代沈阳城市结构演变:“功能板块”拼接时期(1840—1949年) 1840—1898年,城市基于原有的老城发展,基本保持传统的城方郭圆城市格局.至清朝末年,以沈阳故宫为中心的城区面积达14 km2,外围仅零星散布少量受国外文化影响的建筑.1898年以后,随着南满铁路与附属地的建设(1903年由沙俄转让给日本),原有城郭西侧出现另一个城市空间拓展板块,逐步成为空间上与旧城分离的新城区.城市也因此出现向西发展趋势.新城区是在外部势力作用下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形成的,具备一定的交通和物资流通作用.1905年以后,附属地与南满铁路间建设商埠地,城市空间呈现哑铃状形态,城市职能也因此增加区域商贸中心的属性.1911年辛亥革命后,沈阳成为奉系军阀的首府.沈阳民族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巨大发展促进了城市新板块的激增,城市发展出现新的方向.向北形成惠工工业区和东北大学及其附属工厂等板块;向东形成奉海市场和大东新市区等板块;向西形成冯墉大学等板块.但整体上看,城市空间拓展呈现东西线性.1931年后,沈阳在日本《奉天都邑计划》的指导下,以“铁西工业区”为主体,城市的工业职能得到进一步增强.这一时期,工业中心城市的定位使城市的空间形态得以变化:清时期的盛京城、沈阳满铁附属地、商埠地、大东工业区、铁西工业区等城市功能共同组成板块拼贴式的城市空间格局,奠定了现代沈阳城市发展的基础.其发展受铁路拉动作用明显,尤其是沈阳满铁附属地及大东、铁西2个工业区得发展,因此城市增长的带型空间仍在强化.1941年以后,沈阳的城市建设基本停滞(表2).1.3 现代沈阳城市结构演变:“圈层放射”拓展时期(1949—至今)1949年建国以后,沈阳成为我国的重工业中心.市政府于1952年开始编制《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在保留已形成的铁西、大东两个工业区的基础上,在市区北部和东北部新辟陵北和沈海两个工业区,同时南湖和北陵形成两个相对集中的文教区.在苏联的援助建设下,建设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风动工具厂、四零一厂、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沈阳电缆厂、沈阳变压器厂,新的产业空间沿铁路线填充式发展.“文革”期间,城市发展无序蔓延,盲目扩张,主要拓展方向为西部.1978—1996年,在短缺经济的背景影响下,国家重新进入轻工业时代,作为重工业城市的沈阳衰落下去,但城市建设得到空前重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沈阳市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并于1987年重新修订.这一时期内城市持续对传统工业区进行改造,张士、南湖等开发区开始建设.一环的形成,奠定了沈阳单中心圈层结构的雏形,而城市跨河发展的布局调整则由机场、浑南高新区的建设启动.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相关规定转让.与此同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于1996年编制完成,城市发展开始强调对中心城区和外围副城(现多称为新城)的建设.1995年建成的三环高速迅速拉大城市建设框架,城市建设进一步呈圈层式蔓延趋势,房地产投资逐步成为城市扩张的主要动力.2003年中央确定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沈阳市启动铁西工业区更新改造、北部大学城建设、东部汽车城建设,启动并建成四环路,并进一步带动城市跨越浑河发展,沈抚新城、蒲河新城、佟沟新城、胡台新城等城市空间开发迅速.目前,以主城为核心、新城为组团的城市格局正在形成,环型放射状的中心城区空间拓展也已成趋势.2.1 自然因素沈阳市空间结构变化的作用机制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因素、水文因素.地形是对城市空间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因素之一.沈阳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平原城市特点,即城市空间扩张基本不受山体地形等因素的阻隔,在水平方向上容易形成均质蔓延的空间状态,这也使得沈阳城市发展的决策者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水文因素则表现在对城市发展的限制作用,比如浑河由于其交通限制、洪水灾害、风水因素等影响[9],在古代、近代,甚至在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一直是城市南部的地理边界和心理边界.2.2 经济发展因素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的根本动力.当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带来了实际收入水平和城市建设投资的增加,促使城市空间的加速扩展,进而使城市空间形态发生改变[10].古代的沈阳作为皇城,经济的发展对其形态的推动作用微弱.近代外国资本主义控制沈阳的经济命脉,封建经济逐渐解体.“九一八”事变前,沈阳工业初步发展,后期日伪为强化其统治,建立了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由于大工业形成一般需要大面积的用地,无法在老城内狭小的空间得以安排,因此迫使其向外围发展,使城市形态呈现出板块状形态,进而向环形转化[11].建国初期,由于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国家的统一布局下,沈阳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功能分区日趋明朗,以沈阳的铁西区为代表的城市工业区迅速发展[12],并成为这一时期城市空间增长的主要动力.沈阳市城市空间迅速扩展,地域的建设扩展了沈阳市城区面积,新区与原来老城区彻底联结为一个整体,奠定了沈阳市空间形态框架.近现代数据统计显示,GDP的增长情况与建成区增长速率、城镇化水平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经济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的空间拓展.需要说明的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本身是理性的,不是所有的城市空间拓展都能够代表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如“文革”期间的城市拓展就是盲目和超速的,带来的却是城镇化水平的降低(表3).2.3 决策者因素2.3.1 行政区划调整行政区划调整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行政区划上的调整有时会促使城市空间呈现大的跨越性发展与变化,有时又会限制和阻碍城市空间的扩张.沈阳城市历史上都经历过多次影响重大的行政区划调整.伪满时期,沈阳设奉天市,隶属奉天省.但这一时期沈阳行政区划的调整主要为日本所利用来打破中国东北原有行政界限,实施殖民统治.殖民者以服务于殖民统治和满足殖民城市功能的需要为目的划分管理片区,奠定了城市分区的基本格局[13].建国后,沈阳又经历两次重要行政区划调整,一是建国初期(1952—1954)沈阳被列为中央直辖市.这次行政区划调整正值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国家为东北工业化发展进行了大量的投入,沈阳在这次行政区划的调整中受益匪浅,城市产业得到飞速发展,沈阳的机械制造、军工项目、全国性的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等都是在此时确立的[14].城市空间也呈现跨越性拓展,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迅速,新建工人村、工业区,城市朝东南西北4个方向扩张;二是改革开放初期,沈阳被列为计划单列市.此次行政区划调整首先在城市辖区上有所放大,以前的市辖县基本上改为市区和县级市,为城市化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此外,这次行政区划调整也为开发区建设留有一定的余地,西部经济技术开发区也都在这一时期成立[15].2.3.2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环境塑造的手段,作为政府的空间政策是其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以保证城市建设的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规划对城市开发的控制和引导都是对城市空间扩展的促进和对空间结构的优化.尽管不是所有的规划都能付诸实施,但大多数规划的结构意图还是得到体现的[16].从清末至伪满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和本世纪初重大的城市规划,均对城市空间结构塑造产生深远影响.在1931 年前沈阳在沙俄和日伪统治下城市规划多以火车站为中心,干道与方格形道路网构建城市格局.1932 年《奉天都邑计划》后,日本对统治下的沈阳城市的规划开始侧重于区域城市功能的组合与协作上,将沈阳建成为工业中心,城市形态随之发生改变:新工业区的建立与原附属地内功能区的调整使城市形态出现了由原来的附属地与老城区分离的板块状向环形的变化.1956年城市总体规划则侧重于城市经济与建设的恢复,另外,也对伪满时期城市性质与功能上的缺陷进行了纠正,沿东南西北4个方向扩建与改造城市,此后一直到“九五”时期,沈阳呈现这种圈层扩展的模式.1978年《城市总体规划总规》确定城市发展采取严格控制城市规模,调整工业布局、加强工业城镇建设,调整住宅布局,全面改造旧区的方针.1987年对该版规划进行了修编,首次提出城市跨过浑河向南发展,进一步明确城镇网络化布局结构.2000年国务院批准的《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确定了“疏散旧城、建设新区”的理念,通过建立中心城区“分散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引导核心区内的企业和人口合理、有序地向外围疏散以及调整城市用地结构(表4).2.3.2 交通建设交通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往往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优越的交通条件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能够刺激城市空间结构的迅速成长;而恶劣的区域交通条件也完全可以使城市发展停滞下来,甚至出现“倒退”[17].沈阳城市空间迅速扩张始于中东铁路的修建贯通,中东铁路的修建为身处内陆的沈阳建立起了更为便利的对外通道,刺激了这些地区资本和社会资源的聚集,为城市空间扩张提供了外在推动力.审视沈阳市交通方式与城市拓展的发展历史,建国以后,从总体上讲沈阳市的交通方式革新速度相对较慢,交通方式的革新总是由城市规模扩大驱动所致,落后于城市规模的扩大,没有起到对城市形态的引导作用.20世纪90年代,二环路的修建对城市中心区进行了整合,同时带动了二、三环之间的发展,城市的圈层式扩张日益明显.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公共交通在市民出行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三环与对外出口路的建设奠定了沈阳环状放射结构的发展趋势,而四环路、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则有效拉动外围新城建设(表5).从历史的演变看,历次沈阳城市职能的升级,都伴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和优化,在空间量变的过程中实现城市职能的质变.在此过程中,决策者虽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自然、经济等客观因素仍不能忽视.《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为沈阳城市发展目标,要在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生态宜居之都的基础上,进而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正如其他区域城市在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辐射力与竞争力,沈阳也在不断做大城市规模.做大城市规模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如前文所述,沈阳城市空间形态历经“单中心”“板块拼接”“圈层放射”等发展阶段;按照目前城市的生长惯性,未来沈阳极有可能仍将沿用圈层结构向外蔓延.国家中心城市是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但也极有可能是区域发展主要矛盾所在,如东京的交通堵塞问题、伦敦的环境污染问题、北京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等等.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后发优势在于,可在前车之鉴的情况下提前做出预判,并通过合理的城市空间形态与空间管制解决即将面临的城市问题.如果说“内核聚拢、组团发展”是近期沈阳城市形态的最佳选择,那么可以认为,“轴向生长、多环多楔”的大都市空间形态将是沈阳在国家中心城市框架下的最终形态.其中,“轴向生长”是指由城市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串联中心城区与外部组团,在枝状有机生长的机制下,形成放射状都市形态.这种形态既能够满足组团发展进一步扩大的需求,又能满足组团与中心城区“流”的需求.“多环多楔”是指利用多层次环路区分城市圈层,促进同圈层内组团间交流;利用发展轴之间的农田林地等生态用地建立城市绿楔,严格执行空间管制措施,严控城市规模.【相关文献】[1] 吴志强,史舸.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的空间拓展方向分析方法[J].城市规划学刊,2006(1):69-74.[2] 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9-20.[3] 吴启焰,任东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域结构演变与持续发展研究——以南京都市区为例[J].地理科学,1999,19(2):108-113.[4] 张庭伟.1990 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1,25(7):7-14.[5] 丁成日.城市“摊大饼”式空间扩展的经济学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5,29(4):56-60.[6] 殷洁.基于制度转型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初探[J].人文地理,2005(3):59-61.[7] 冯健,周一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3):304-315.[8] 沈阳市人民政府.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报审稿)[R].2011.[9] 熊国平.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05:1-2.[10] 王晓琦.东北四大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比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34-39.[11] 于长英.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1):110-114.[12] 吕芳.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4):507-509.[13] 刘泉.近代东北城市规划之空间形态研究——以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33-37.[14] 周一星,孟延春.沈阳的郊区化—兼论中西方郊区化的比较[J].地理学报,1997,52(4):289-299.[15] 吴晓青,胡远满,贺红士,等.沈阳市城镇扩展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0):2282-2288.[16] 何流,崔功豪.南京城市空间扩展的特征与机制[J].城市规划汇刊,2000(6):56-60.[17] 刘威.沈阳市快速轨道交通与用地关系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23-27.。
宏观经济15从转型视角看东北落后的原因——以辽宁省阜新市为例代 劲 中国人民银行阜新市中心支行摘要:2016年一季度,31个省(市、自治区)生产总值数据显示,辽宁省增速仅为-1.3%,是全国经济增速最低的省区,黑龙江省与吉林省也落在倒数五位之内。
东北再遭结构调整滞后所带来的经济不景气,这也被外界不甚乐观地称为“新东北现象”。
东北地区是我国资源型城市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需要最为迫切的区域。
2001年12月,阜新市被确定为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从国家层面开始了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经过10多年的发展,阜新市经济转型取得一些成绩,但转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些问题在东北30个资源型城市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本文以阜新为例,从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的视角进一步分析东北地区落后的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对策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5-01一、阜新经济转型成果与经验(一)经济增长明显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GDP 由2001年70.3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606.2亿元,人均GDP 由3643元增长到31409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4.5亿元增加71.2元,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1年的4327元和1122元,增加到2014年的21195元和10566元,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二)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壮大,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建设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基地。
引进培育龙企业近90个。
二是依托传统优势,建设新型能源产业基地。
华能、华润等八家央企和十几家地方风电企业在阜新投资建设风力发电场。
三是依托能源优势,建设煤化工产业基地。
阜新煤化工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已被列入国家和省煤化工发展规划。
四是依托比较优势,加速产业集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
结合自身优势和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状况,突出抓了皮革、液压、林产品、铸造、氟化工、新型电子、玛瑙加工等产业集群建设。
课时2 商品粮基地建设 农业发展方向一、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重要地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思考 我国东北地区是世界上能够种植水稻纬度最高的地区,简述其主要区位条件。
答案 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能够满足水稻生长的基本需求。
另外,水稻种植技术的进步,耐低温水稻品种的培育等,使水稻分布地区进一步向高纬度扩展。
二、农业发展方向 1.出现的问题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2.具体表现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
3.发展原则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4.发展方向(1)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
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2)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3)山区农业发展方向: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探究点一商品粮基地建设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000多万吨,商品率达60%以上,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读“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图”,探究以下问题。
1.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答案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
2.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答案水稻、玉米、小麦。
水稻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小麦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以春小麦为主;玉米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
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作者 XXX单位 xxxx摘要: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的现实生活,而且影响着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形态是研究各种城市活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变,包括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和外部形态(城市的外部轮廓)及其相互关系。
本文介绍了沈阳市概况,论述了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分析了现状与动力机制,最后提出今后发展的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关键字:沈阳;城市空间结构;动力机制;演变引言城市空间结构一直是地理学者研究城市的热点,它不但反映了城市的现实生活,而且影响着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在区域中的作用,同时城市所留下的有形物体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反映了人的意识和行为。
城市形态是研究各种城市活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变,包括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和外部形态(城市的外部轮廓)及其相互关系。
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主要指城市的用地结构与功能布局,城市内部的垂直结构主要指城市的三维空间,城市的外部轮廓主要指建设区边界所构成的城市形状[1]。
1 沈阳市概况沈阳位于祖国东北,辽宁省中部,全市东西宽l05公里,南北长85公里,总面积为8.515平方公里;其中,城建区东西宽18公里,南北长15公里,面积为164平方公里。
沈阳市,东临抚顺市和抚顺县,南与本溪、辽阳两市相连,西与台安县、黑山县接壤,北与彰武、法库两县及铁岭市毗邻,周围地区有丰富的钢铁和能源资源,对发展重工业十分有利。
沈阳东部为辽东丘陵,西部是辽河、浑河冲积平原,地势由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最高处是新城子区马刚乡老石沟的石人山,海拔441公尺;最低处为辽中县于家房的上顶子村,海拔仅5.3公尺。
沈阳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平均海拔50公尺左右,占总面积的76.2%。
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北、东南部,属辽东丘陵的延伸部分,占总面积的9.1%;风景秀丽的辉山、天柱山都在这一地区。
东北地区经济差异演变与空间格局李汝资;王文刚;宋玉祥【摘要】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运用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相对发展率、泰尔指数定量分析1995年以来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特征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分析表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绝对差异总体增大,相对差异呈明显的倒“U”型,但金融危机过后有进一步上升趋势;区域内部差异远大于各省区之间差异,各省区内部差异明显不同,黑、辽与吉、蒙东呈现出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差异水平匹配的“高高”、“低低”俱乐部发展趋势;经济水平呈现出显著的“T”字型空间格局,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南北差异明显,辽中南城市群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对东北地区经济差异演变与空间格局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主体功能区划将进一步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3(032)004【总页数】6页(P28-32,89)【关键词】经济差异演变;空间格局;东北地区【作者】李汝资;王文刚;宋玉祥【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长春130024;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长春130024;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长春1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0 引言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区域经济差异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经济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并为制定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1]。
改革开放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快速深入发展,区域差异问题已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热点,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
研究尺度方面,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全国层面的各省、市、县之间经济差异研究[1-12]。
近年来随着各级经济区域的快速发展,单一省份内部经济差异[13-18]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特别是我国区域性完整的经济区域如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区等[19-21],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考纲呈现考点解读考情分析1.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2.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1.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与评价(重点)2.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重点)3.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难点) 1.以区域图、示意图等为背景,考查农业生产条件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考查频率较高2.以某区域地理特征为背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特点、问题及整治措施学生用书P196一、东北地区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①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3.自然条件 (1)气候大部分属于②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利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可满足③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弊易受④低温冻害影响(2)地形:包括高原、⑤平原和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3)土壤:⑥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良好,⑦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
“开发晚,人口密度低”一方面使得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大,经营规模大;另一方面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微探究1 我国东北地区生产的大米吃起来口感要好于南方大米,为什么?答案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生长时间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农产品的品质较佳。
二、农业布局特点1.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 (1)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
(2)⑧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 (1)耕作农业区(2)D 大兴安岭,E ⑫小兴安岭,F ⑬长白山。
(3)畜牧业区⑭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⑮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⑯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⑰专业化生产四、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的问题⑱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2009年8月 学 术 交 流 Aug.,2009总第185期 第8期 Acade m ic Exchange Serial No .185 No .8[收稿日期]2009-02-28[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研究项目(11524044);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C2007-17)[作者简介]李雁(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从事区域经济与人文地理研究。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模式演变与优化———以东北地区为例李 雁,郭 红,姜春晖(哈尔滨学院地理系,哈尔滨150086)[摘 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的优化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随时间的变化处于不断的演变过程中,不同的模式导致经济空间结构的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模式演变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地区经济协调、地域分工协调等机制的共同制约,东北地区经济空间发展模式的优化应以带状发展模式为主,在不同的小经济空间内部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
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模式,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有利于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机制[中图分类号]F061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9)08-0081-03空间是区域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区域各项经济活动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实施的载体。
区域内部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结构,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人口结构、劳动结构等,但空间结构始终是区域各种结构图谱的基础结构。
从空间结构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映区域内生产力空间配置的总体格局,这种总体格局与区域内部的资源空间分布格局与区位配置格局、市场配置格局相吻合。
区域空间结构不是单纯的空间构架,而是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把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连接起来,是各种经济活动进行的基础和前提,而且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还能产生特殊的经济效益,如节约经济、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等多种形式,所以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其经济空间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1.据点式空间结构模式据点式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又称增长极发展模式,该理论认为,在区域中,资源经济活动较为集中的城市会较早的起步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这样的城市称之为先发展城市,这些城市中较多的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会从周围吸引资金人才向增长极流动,从而促进了增长极城市经济实力的增长和人口规模的扩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带动周围经济的发展。
这些增长极周围被带动的城市,我们可以称之为从发展城市,距离增长极较远的外缘城市可以称之为后发展城市。
如此在增长极城市的带动下,整个区域的经济会呈这种模式发展。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存在,但极化效应的作用要大于扩散效应。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东北地区空间结构呈据点式发展模式,最早发展的省会城市沈阳、哈尔滨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这两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最为发达,它们是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中心,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扩散作用对整个区域特别是它们周围起到组织带动作用,主导着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2.点轴式空间结构模式・18・点轴模式是从增长极模式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开发模式。
由于增长极数量的增多,增长极之间也出现了相互联结的交通线,这样,两个增长极及其中间的交通线就具有了轴线的意义,还有高于交通线路的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也是轴线。
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
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是从发达区域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的过程。
这些早发展城市和从发展城市联系并带动在其交流线路上的城市,由此点点相连、点轴相连构成了这一时期的点轴经济发展模式。
21世纪初期,东北地区呈点轴式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哈尔滨和沈阳在继续保持着它们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增长极核的优势的同时,对它们周围的城市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如绥化市和牡丹江市,在增长极城市哈尔滨的带动下发展起来。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东北区经济在增长中心的带动下经济空间结构继续演化,像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这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迅速发展,并且作为新兴的经济增长中心,继续带动其周围欠发达地区。
3.网络式空间结构模式网络经济发展模式是点轴经济发展模式的延伸,它是指区域的经济开发要广泛地培植一些新的增长极点,大量开发新的和原有增长极点之间的轴线地带,“以线织网”,形成网络区域经济发展。
这种模式主要用于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区域以及更发达的区域,这些区域的经济实力已较强,经济密度高,交通通讯发达,城镇体系比较健全,开发的范围可以广一些,其经济活动应走集聚经济与消聚经济并举的道路,通过大量的轴线建设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区域内发展的平衡性和联动性增强,有利于区域经济的整体提升。
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在于区域发展的投入很大,可能会超过区域的承受能力,存在较大的缺口,需要外部资源的弥补。
同时,区域内一些地区可能存在投入效率低,造成资源的利用效率下降。
4.都市圈式空间结构模式都市圈是一种新的区域空间结构形式,是区域空间结构网络化、高级均衡的多中心模式发展的进一步深化,是城市化、工业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一种凸显。
[1]具体来说就是随着区域内部网络化和多中心空间结构发展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心城市、次级中心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人流、信息流、物流把它们结成一个整体,“流”的作用大大超出了“轴”的作用,使各级城市之间发展的联系程度、依赖程度有了前所未有的加强,逐步形成相对于外部区域来说的城市联合体———都市圈。
东北地区当前的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模式既有网络发展模式的特点也具有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模式的趋势,由于东北地区特有的地形特点和经济特点,现阶段经济发展模式趋于带状经济发展模式,总体呈“T”字型分布,如黑龙江省内的由哈尔滨、大庆和齐齐哈尔等城市组成的哈大齐经济带,吉林省由长春、吉林两大经济中心组成的长吉经济带,辽宁省由沈阳和大连组成的沈大经济带。
纵观东北三省,各省内的经济带又由哈尔滨到大连这一工业经济带串联起来,构成了如今东北地区的带状经济发展模式。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协调机制1.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宏观调控包括规划指导、政策导向、法律监督和信息服务等内容,国家宏观调控机制促进了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中央宏观政策指引以及地方政府的干预对东北地区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这种典型的“自上而下”城市化模式客观上为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发展及其相互作用的加强注入了强大的动力[2],而这种城市化发展至今仍然对东北地区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提出为东北经济空间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建立有利于地区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为将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2.地区经济协调机制地区经济协调机制是指在空间、经济和社会建设上具有较强联系的城市和乡村构成的共同体。
为了保证相互间的有效联系、和谐发展而建立的沟通联络和调控制约机制。
利益问题是影响区域协调发・・28展的核心问题,对区域内协调发展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发展处在优势的一方,担心自身利益受损,对区域协调不能充分重视,加之相互独立的财政核算体系和干部运行机制,使得东北地区的产权、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流转不畅,大而全的特点比较明显。
[3]做好产业的协调规划,发挥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协调作用,促进东北区域空间利用合理化。
3.地域分工协调机制地域分工是人类经济活动进行的地理(地域)分工。
是部门(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落实与体现。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劳动地域分工的动力;自然、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差异是劳动地域分工形成和发展的条件;经济地域和经济地域系统是其地域表现形式(载体)。
[4]地域分工机制是人类经济运行的一种重要机制,它影响经济地域系统空间运动发展变化,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强大动力和根本原因。
明确东北地区的产业定位与分工协作,可避免区域内的重复建设。
三、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优化1.以带状发展模式为主由于东北三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采取了相对较均衡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发展规模、速度和模式基本趋近的多个城市中心区域,且其中任何一个城市均不具有足够的强度以形成明显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因此,东北经济区在今后一段时期并不适宜采取增长极培育的发展模式,而应进一步培育带状模式,如黑龙江省内的哈大齐工业带、吉林省的长吉经济带、辽宁省的沈大经济带等,带状经济空间是本区域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模式。
2.不同的经济空间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对于黑龙江省,除发展哈大齐工业走廊为哈大齐经济走廊外,还应发挥本地区的区位优势,发展沿边贸易经济;吉林省的带状相对于黑龙江省而言是多条纵向发展的,如吉林东部经济带;辽宁的经济空间虽然接续了东北三省的带状模式,但现阶段有向环海方向发展的趋势,而且本地区的区域优势更适合环海型发展模式,与黑龙江省的沿边环状经济发展模式遥相呼应。
[5]在各级经济带内打造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模式,不断提升中心城市、次级中心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将人流、信息流、物流结成一个整体,形成小带状区域的跨越式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空间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化。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有自己独特之处,呈现比较明显的带状特征,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模式,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有利于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有利于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作为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东北三省应该加强区域分工与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形成聚集效应,达到最终的网络化全面经济发展模式。
[参 考 文 献][1] 陈才,王士君.东北经济区地缘战略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1,(3).[2] 丁四保主编.跨世纪的中国东北经济[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丁四保,刘继生.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改造[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李振泉,石庆武.东北经济区经济地理总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5] 郭红,姜春晖,李晓越,等.基于GI S的东北地区经济空间结构演变与发展趋势分析[J]1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9,(2).〔责任编辑:冯胜利〕・・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