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伪装和隐身技术6-24
- 格式:ppt
- 大小:10.84 MB
- 文档页数:33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战场军事侦察的技术手段已经实现了高技术化。
精确制导武器的广泛应用,意味着战场目标“发现即可命中”,这就促使了反侦察技术的发展。
现代战争中,伪装和隐身技术作为高技术反侦察手段已成为战场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隐身技术首先应用于航空领域,在本世纪30年代初,随着无线电技术特别是雷达的问世,最早的“隐身”材料也出现了,如荷兰科学家研制的雷达用吸波材料,以及日本人开发的铁氧体材-硅钢片。
二战期间,美国及纳粹德国,开始研制新型吸波材料,并在飞机和舰艇上使用,使敌方雷达的探测距离大大缩短。
50年代,为了获取情报而又能隐蔽飞行,美军在侦察飞机上涂上了吸波材料,以减弱电磁波反射强度。
以后,又采用了更先进的隐身吸波涂层,使其防雷达探测性能有很大提高。
在越南战争中,美军还使用了一种采用红外特征减弱措施的武装直升机,从而大幅度降低了苏制红外制导地空导弹的命中率。
随着高技术侦察器材的广泛运用,隐身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竞相开展隐形技术的开发研制工作。
到80年代,美国的多种隐身作战飞机开始装备部队,并在局部战争中发挥了令人瞠目的巨大作用。
隐身技术的出现已使伪装技术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不仅可以由于“隐真”而保存自己,也可以因“示假”而迷惑对方。
一、隐身技术的途径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隐身外形技术外形是目标暴露的主要特征,现代兵器对外表形状处理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防可见光和雷达侦察效果。
目前对武器装备的外形设计是以防雷达侦察为主,兼顾致对付可见光侦察。
(1)反雷达探测隐身外形技术目标的雷达反射截面积与雷达探测距离的4次方成正比,它直接决定着雷达的探测能力。
因此,要想缩短雷达的探测距离,防雷达探测的外形设计也必须把减小雷达反射截面积作为武器系统隐身的重要措施。
在外形设计时,避免出现任何边缘、棱角、尖端、缺口等垂直相交的面,将这部位设计成锐缘或弯曲缘,以抑制强天线型反射和谐振反射。
伪装与隐身技术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军事教研室李德忠教学目的:让同学们对信息化战场上的伪装与隐身技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隐身技术的种类及简要原理、隐身武器的发展现状及战争中的运用有所了解,并对隐身武器的运用对现代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存在的弱点进行剖析,讨论与敌隐身武器进行对抗的方法。
教学基本方法:理论讲解,图片(视频)演示,师生互动,提问解答。
教学难点:简要原理及典型武器分析教学内容:一、伪装技术概论二、隐身技术及其简要原理(一)雷达隐身技术(二) 红外隐身技术(三) 可见光隐身技术(四)声波隐身技术三、典型的隐身武器介绍(一)隐身飞机(二)隐身军舰(三)其他隐身武器装备四、隐身武器作战运用所产生的影响分析五、与敌隐身武器对抗方法一、伪装技术概论(一)什么叫伪装(二)分类(三)伪装技术简要原理(四)伪装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一、伪装技术概论(一)什么叫伪装1、定义伪装就是利用各种技术措施隐真示假提高目标的生存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兵力、兵器的作战效能。
2、原理伪装的基本原理是减小目标与背景的特性差别,降低目标被敌方探测的概率。
(二)分类战略伪装按运用范围分战役伪装战术伪装(二)分类反卫星侦察伪装按运用空间分反高空侦察伪装反低空战术侦察伪装反地面侦察伪装(二)分类反雷达探测伪装按对抗的反可见光、红外侦察伪装侦察器材分防声测伪装反电子侦察伪装(三)伪装技术简要原理•1、天然伪装技术•2、迷彩伪装技术•3、植物伪装技术•4、人工遮障伪装技术•5、烟雾伪装技术•6、假目标伪装技术•7、灯火与音响伪装技术1、天然伪装技术•利用地形、地物、夜暗、不良气候条件等,降低目标的可探测性(主要对付目视和可见光探测器材)2、迷彩伪装技术•利用涂料、染料等材料改变目标、遮障和背景的颜色及斑点图案,以消除目标的光泽,降低目标的显著性和改变目标外形(可有效地防可见光探测,也能防紫外、近红外探测)迷彩伪装可分为五类:(1)保护色迷彩如:俄米格-29飞机腹部天蓝色(2)变形迷彩比如:雪地单兵伪装美军的迷彩帐篷(3)仿造色迷彩比如:适应沙漠背景的F-14飞机适应丘陵、高原地区作战的苏-35适应水网、沼泽地区作战的苏-35(4)光变色迷彩(5)多功能迷彩比如:沙漠中三坐标防空雷达伪装网战场火炮伪装网1、天然伪装技术2、迷彩伪装技术3、植物伪装技术利用种植、采集植物或改变植物颜色等方法对目标实施伪装4、人工遮障伪装技术利用各种器材、材料设置遮蔽目标的屏障(1)伪装网(2)变形遮障比如:挪威岸炮遮障坦克遮障5、烟雾伪装技术•利用施放烟雾遮蔽目标、迷惑敌人,既可防探测,又可降低精确制导武器的命中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