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管理的由来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5
民主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变革,民主已成为全世界各国广泛接受的社会制度。
民主管理制度则是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之上的管理制度,着重在组织与运营活动中通过民主程序为人民利益服务,强调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促使全体社会成员对决策、规划、资源配置、管理等进行积极参与和共同决策、管理的一种制度。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民主管理制度的意义、原则和实践。
一、意义1.实现政治民主民主是指人民通过平等、自由的投票和表达意见来参与政治决策和管理的权利。
民主管理制度通过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更加注重权力的分散和制约,强调人民利益至上,让民众参与决策和管理,实现从选举、表决、清算等方面落实政治民主。
2.提高管理效率在民主管理制度下,普遍参与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可以大大增加讨论与对话的机会,不同的意见可以交流统一,出现决策错误的概率减少,提高质量和效率。
此外,民主制度能够鼓励管理者和管理员对公共资源进行更加合理、高效和科学的利用与分配。
3.实现和谐社会民主管理制度强调利益共享、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在管理活动中营造和谐氛围,尊重不同群体之间的权利与利益,促进公正公平,从而达到更好的社会共同进步。
二、原则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在公正公平、协商一致、共同管理和透明监督等基本原则之上。
民主管理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原则:1.平等原则平等原则强调所有的居民、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民主权利和平等机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决策。
2.自主自治原则自主自治原则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
自治基属于社会个人或社会团体,自主自治是包括法律和衍生法律的自我管理和约束。
3.公开透明原则在民主管理制度下,所有的管理活动都应该公开透明,公民有权知晓管理者的行动,并有权参与和监督管理者的决策。
公开透明原则可以提高管理者的信任度和合法性,增强管理合法性,防止不合法行为的滋生。
4.共同管理原则共同管理是民主管理制度的核心之一,它是在公正、公平、协商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集中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公共事务决策和管理。
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管理模式也在不断演进。
民主管理制度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方式,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和采用。
本文将从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的定义、重要性、实施步骤和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的定义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是指以民主决策、信息公开、员工参与和权力制衡为基础的一种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它通过建立完善的决策程序和组织结构,使员工能够有效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的过程,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三、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 激发员工积极性: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每个员工感受到自己对企业运营的重要性,进而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
2. 提升组织效能:民主管理制度能够将企业内部的智慧和经验充分发挥出来,凝聚全员的力量,提升企业的整体效能。
3. 增加员工满意度:实施民主管理制度可以让员工参与决策,共享权益,提升工作满意度,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 促进企业创新:民主管理制度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竞争优势。
四、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的实施步骤1. 制定管理规章制度:企业应明确民主管理制度的具体流程和要求,制定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确保制度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2. 信息公开与沟通: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通过有效的沟通渠道向员工传递企业情况和决策信息,使员工参与到决策的讨论中来。
3. 培训和教育:为员工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管理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民主管理制度中。
4. 分权与授权:实施民主管理制度需要适当分权和授权,让员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同时建立制衡机制,避免滥用权力。
5. 建立反馈机制:倡导员工提出建议和意见,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听取员工的声音,改进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五、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的效果实施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可以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1. 提高决策质量:通过员工的参与和意见反馈,可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和科学性,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和错误性。
民主管理制度
目录:
1. 民主管理制度的定义
1.1 民主管理制度的特点
1.1.1 信息透明
1.1.2 参与决策权
1.2 民主管理制度的优势
1.2.1 提高员工士气
1.2.2 促进团队合作
1.3 民主管理制度的实施方式
民主管理制度是指在组织或机构中实行一种民主化的管理方式,
即通过广泛的信息披露和员工参与决策,实现组织内部权力的合理分
配和决策的民主化过程。
民主管理制度的实行使得企业内部更加民主、平等、公正,有助于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民主管理制度的特点主要包括信息透明和参与决策权两个方面。
信息
透明是指组织内部权力运作和决策过程对所有员工公开透明,员工可
以了解到组织的运作情况。
参与决策权则是指员工有权参与到组织重
要决策的过程中,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民主管理制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提高员工士气和促进团队合作方面。
通过民主管理制度的实施,员工会感到受到尊重和重视,从而更加积
极地投入到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民主管理制度也有利于团
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促进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实施民主管理制度的方式可以包括员工代表大会、意见箱、员工投票
等形式,通过这些方式有效地实现民主管理制度在组织中的落地。
民
主管理制度的实施不仅有利于组织内部的稳定发展,也有助于提升员
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引言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是指在企业管理中,充分尊重员工的参与权利和自主权,建立起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制度体系。
通过实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可以实现员工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而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一、背景与意义企业作为一个组织体系,其管理模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运作效率和发展潜力。
传统的管理模式往往是由少数高层管理人员集中决策,员工缺乏参与决策的权利和机会。
这种模式下,员工缺乏工作动力,工作积极性低下,容易产生不满情绪,甚至造成人才流失。
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则强调员工参与和民主决策,倡导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民主管理制度,可以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二、原则与机制1. 平等参与原则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应确保员工在决策过程中的平等参与权利。
不论职位高低,每个员工都应该有机会进行意见表达和投票,参与到企业管理的决策中。
2. 信息透明原则企业应该及时向员工公开相关信息,如企业的财务状况、管理决策的原因和目标等。
通过信息透明,员工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情况,并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3. 决策程序原则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应明确决策的程序,并保证程序的公正和公平。
例如,可以设立决策委员会,由员工代表和管理层共同组成,通过讨论、表决等方式进行决策。
4. 反馈机制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应设置良好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员工的意见进行认真回应。
通过反馈机制,员工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声音被听到和重视,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三、实施步骤1. 宣传教育企业应向全体员工宣传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通过组织会议、培训等方式,提高员工对民主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2. 制定制度企业应成立专门的制度编制小组,制定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
制度应明确决策程序、员工参与权利、信息公开透明等要求,并经过全员讨论和投票通过。
3. 培养激发员工积极性企业应通过激励机制,如奖励制度、晋升机制等,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和贡献。
背景材料之一
民主管理的由来与发展
北京市总工会
2007年月日
一、民主管理的由来
民主一词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人民的权利”。
例如我国宪法总则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宪法在这里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我国实行民主,但是己把民主的本意作了表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民主的途径和民主的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民主的另一种解释为“国家制度”,列宁说:民主说到底是一种国家制度。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其构成形式有两种:一种为“君主立宪制”,另一种为“民主共和制”。
民主一词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
从词源上说,意指权力和统治。
当时以古雅典等城邦国家实行的直接民主为国家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但直接民主制导致了雅典的最终灭亡。
西方资产阶级重提民主概念,是两千余年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国家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间接民主,即我们所说的代议制民主制度。
民主管理作为基层民主制度的一项内容,在西方国家普遍称
为“工人参与管理制度”,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英国,二战以来更发展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世界性潮流。
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政治经济环境不同,西方各国工人主要通过劳资共决制(以德国、瑞典、法国为代表)、企业委员会(以德国、瑞典、法国、奥地利、丹麦、英国、日本为代表)、劳资集体谈判和工人自主管理(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等形式参与企业民主管理。
通过工人参与管理活动,培养工人与企业命运一体化的精神,激发工人的生产积极性;通过实行企业与工人的“共同管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使企业管理的形态发生变化;国家通过完备的强有力的立法对工人参与加以规范,保证工人参与普遍、健康并持续发展。
二、我国民主管理的沿革
我国民主管理源远流长,先后经历了五个时期。
一是土地革命时期。
1930年党在江西瑞金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之后,有了自己的公营工厂,在公营工厂中,建立了以党支部书记、厂长和工会主席为首的工厂领导体制,简称“三人团”,同时建立了最初的民主管理形式“工人大会制度”,实行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生活民主,这三大民主成为当时实行工人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是抗日战争时期。
1942年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精神,将当时公营工厂内的三人团领导体制改为以厂长为首的“工厂管理委员会”,同时也将民主管理的形式由工人大会制度改为“职工大会制度”,其内容继续沿用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生活民主。
三是解放战争时期。
1948年8月,中国工会第六次劳动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中国职工运动当前任务的决议》要求“所有的公营工厂,应一律组织工厂管理委员会和职工代表会议”。
因此,这一时期领导体制仍然是工厂管理委员会,民主管理形式则由职工大会制度改为“职工代表会议制度”。
四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6年在党的“八大”会议上,中央提出国营企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1957年又提出,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同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并明确规定了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
五是改革开放时期。
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十年动乱中遭到了破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一制度得到了恢复。
1981年,国务院重新颁布《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在实行厂长负责制的同时,必须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和职工代表在审议企业重大决策、监督行政领导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权力和作用,体现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198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发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三个“条例”,即:《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党委工作条例》、《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
之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在国家制定、修改的多部法律和党的政治报告中,规定并强调了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
纵观我国职工民主管理近八十年的历史,之所以能产生、发展和完善,有很多历史经验是值得总结的,例如:我国的民主管理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始终与企业领导体制相适应;始终是在工会的组织和参与下进行的,因此才使它具有经久不衰的旺盛的生命力。
三、北京市民主管理的沿革
北京市民主管理工作同全国的民主管理一样,在党的领导下也经历了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1949年1月31日北京和平解放,4月,中共北平市委提出实行工厂管理民主化的任务,在企业相继建立职工代表会议制度。
1957年,根据中央的决定,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由职工代表会议制度改为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1965年7月,中共北京市委依据中央制定的《工业七十条》,在我市积极推行民主管理工作,并认真贯彻落实职代会的四项职权。
据调查统计,在六十年代中期,北京市全民所有制企业有60%以上的单位建立了民主管理制度。
文化大革命中,企业管理处于混乱状态,当时的“革命委员会”作为企业权力机构,对企业实行“一元化”领导,致使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均被取消。
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指出,所有企业必须毫无例外的实行民主管理,使集中领导和民主管理结合起来。
讲话有力地推动了北京市民主管理工作的发展。
1981年,国务院转发《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1986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1991年,国务院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自此,我市民主管理
工作在国有和集体企业范围内全面展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以及公司制企业大量涌现,国家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和保障各类企业民主管理工作深入进行。
截至2005年,我市已有4530家企业和2400个事业单位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70多所高等院校和全市的中小学普教系统全部实行教代会制度;7745家企业和2403个事业单位建立了公开制度;1340家企业建立了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