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基础训练系列(七)
- 格式:docx
- 大小:20.21 KB
- 文档页数:4
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基础训练(含单元评价卷)语文八年级上册参考答案课时练习部分参考答案第一单元1 新闻两则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预习反馈一、1.溃 2.签 3.督二、1.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形容我军英勇善战。
2.已经。
三、1.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四、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感知探究一、1.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
最后说东路军激战,这样文章既合情理,又可掀起高潮。
2.这篇新闻,作者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
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
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
因此,全文非常流畅,一气呵成。
3.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非常准确。
另外,一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
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
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一句中的“较为”一词就十分准确。
二、1.“均是”两个字概括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革命的豪情2.“至发电时止”用语确切,便于读者理解。
“余部”是军事术语,用在报道战况中,既准确又得体。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基础训练系列(四)姓名得分第一部分:第3单元知识小理一.基础积累:给下列加点字注意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推崇.()匀称.()驻.足()轩xiè()áo ()头 lín ()峋 lòu ()空蔷.()薇磬() zǎo ()井 pán()龙金銮.()殿矗()立 wéi ()幕休憩.()重峦叠zhàng ()惟妙惟肖.()巧妙绝lún ()因地制yí()二.说明文知识积累1.说明文是以()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和()进行解说和阐释的一种文体。
2.说明文分有()说明文,即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进行说明的文章;与此同时,说明文还有()说明文,即对事物的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进行说明的文章。
3.说明顺序常见的有:(),(),()。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在此基础上说明文根据语言分类又可以分为()()两类。
5.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A.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B.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C.卫星总重2350公斤,本体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
D.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
E.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F.除了上述说明方法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说明方法:6.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科学三大特征,在文章阅读中,试题常常是围绕()、()性词语的作用出题。
如:大约、左右、可能、几乎----表();很、十分、非常、急剧----表();之一、以上、大部分----表();大量、少数、许多----表数量;在当时、日前、今后----表时间;经常、往往、有时、常常、时常----表频率;据透露、据记载、据说----表来源。
专项提分卷(七) 文言文基础训练(一)(满分:89分考试时间:45分钟)班级: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一)三峡(35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4分)(1)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2)略无..阙处略无:完全没有(3)自非亭午..夜分亭午:正午(4)不见曦.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5)至于夏水襄.陵襄:升到高处(6)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7)不以疾.也疾:快(8)则素湍..绿潭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9)回清..倒影回清:回旋的清波(10)绝.,·多生怪柏绝:极高的山峰(11)飞漱..其间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12)每至晴初霜旦.旦:早晨(13)属引..凄异属引:接连不断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说其意思。
(2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3.解释下列多义词。
(5分)(1)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②自.非亭午夜分(连词,表示假设,如果)(2)绝①沿溯阻绝.(动词,阻断)②绝.多生怪柏(副词,极,非常)③哀转久绝.(动词,消失)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2分)(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连词,表选择(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5.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2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2)良多趣味良:形容词用作副词,甚,很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隐没遮蔽了天空和太阳。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4)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课后基础训练(含答案和概念)试题部分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羁绊(bàn)摺皱(zhé)惬意(qiè)B. 惨淡(cǎn)惨案(cǎn)惨遭(cǎn)C. 胭脂(yān)艳丽(yàn)沿革(yán)D. 摇曳(yè)摇篮(yáo)摇摆(yáo)2.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部电影感人至深,观众无不潸然泪下,真是耐人寻味。
B. 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
C. 他这个人平时沉默寡言,但在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
D. 春天的公园里,百花争艳,游人如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B. 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他每天晚上都坚持做作业到深夜。
C. 老师耐心地给我们讲解了这道难题,终于让我们弄懂了。
D. 在公共场所,我们应该遵守社会公德,不要大声喧哗。
4. 下列诗句中,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一项是()A.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B.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散文。
B.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
C.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的散文,《庐山的云雾》是徐迟的散文。
D. 《三峡》是北岛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散文。
6. 下列作品中,属于神话故事的一项是()A. 《愚公移山》B. 《精卫填海》C. 《孟姜女哭长城》D. 《白蛇传》7. 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来了,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
B. 月亮升起来了,星星也跟着亮了起来。
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基础训练(含单元评价卷)语文八年级上册参考答案课时练习部分参考答案第一单元1 新闻两则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预习反馈一、1.溃 2.签 3.督二、1.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形容我军英勇善战。
2.已经。
三、1.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四、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感知探究一、1.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
最后说东路军激战,这样文章既合情理,又可掀起高潮。
2.这篇新闻,作者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
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
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
因此,全文非常流畅,一气呵成。
3.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非常准确。
另外,一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
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
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一句中的“较为”一词就十分准确。
二、1.“均是”两个字概括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革命的豪情2.“至发电时止”用语确切,便于读者理解。
“余部”是军事术语,用在报道战况中,既准确又得体。
安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基础训练一、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汉字写拼音(15分)1、惊hài( )2、掳( )掠3、震sǒng( )4、huáng( )着急5、疮( )疤6、jié( )问7、霹( )雳 8、孤孀( ) 9、交xiè( )10、追sāng( ) 11、fǜ闲( ) 12、tuí唐( )13、琐屑( ) 14、凹凼( ) 15、尴尬( )16、愁zào( ) 17、伛( ) 18、荒pì( )19、塌败( ) 20、取dì( ) 21、骷髅( )22、zhì笨( ) 23、愧zuò( ) 24、动容( )25、è耗( ) 26、呵斥( ) 27、焦灼( )28、jì俩( ) 29、彷徨( ) 30、吊yàn( )二、填写成语(9分)1、( )TNUMBERcanon2、小( )广众3、长途( )涉嫌4、穷愁( )倒5、风尘苦( )6、鸡零狗( )7、低眉( )眼 8、连声( ) 9、命运( )福三、诗歌默写(12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览众山小。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
3、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相顾无相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白头痒更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迷津欲存有反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孤帆天际看。
9、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晴川历历汉阳一棵,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下册语文基础训练人教版电子版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点缀(zhuì)聆听(línɡ)B、伫立(zhù)蹒跚(pán)C、徘徊(huái)褶皱(zhě)D、婀娜(nà)颔首(hán)(正确答案)2、1《拿来主义》运用了先立后破的写作方法。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3、“参”字是个多音字,在“参军”“人参”“参差”三个词语中的读音各不相同。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4、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敕造chì袅娜nuó(正确答案)B、惫懒bèi 两靥miànC、谬赞miù迤逦lìD、尴尬gān 暧昧nuǎn5、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的下一句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6、1祥林嫂是孙犁《荷花淀》中的人物形象。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7、9.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丁香结是解不完的,它年年都有;人生中的结也是解不完的,它时常与我们相伴。
可能正因如此,这世界才具有了无穷魅力。
(正确答案)B.春天到了,凤凰广场上桃花啊、杏花啊、梨花啊,都开满了枝头,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观赏。
C.“听着,朋友,”他说:“你丑得可爱,连我都禁不住要喜欢你了。
”D.禁止归禁止,不可否认自拍神器已迅速风靡全球,引人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如此迷恋用自拍杆自拍时鸟瞰自己的感受8、泰山岩岩出自()[单选题] *孟子论语诗经(正确答案)荀子9、1《我的空中楼阁》中写道: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这句话是说小屋不仅仅是物,还是作者理想境界的化身,是作者快乐与幸福的源泉,寄托了作者热爱自己的小屋,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保持独立的人格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语文新编基础训练答案人教版1、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句与原文不一致。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2、1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被公认为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3、1某老教授在询问对方家人情况时说:“令尊身体可好吗?令弟大学毕业后在哪里高就?令郎小学毕业了吧?”他这样表述是得体的。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4、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人称为“诗圣”。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5、1祥林嫂是孙犁《荷花淀》中的人物形象。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6、1公司号召大家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捐款,作为公司秘书的你说:“在座的不是董事长,就是总经理,现在请大家出钱出物,为国家尽匹夫之责。
”你的表述是得体的。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7、1《窦娥冤》是我国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8、国粹(cuì)冷炙(zhì)包庇(bì)玄虚(xuán)此组词语中加着重号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9、33. 下列各项中,加双引号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推“搡”(shǎng)“拙”劣(zhuó)“喧”哗(xuān)归“省”(xǐng)B.浮“躁”(zào)“漫”溢(màn)“骤”然(zòu)“行”辈(háng)C.“衰”竭(shuāi)“敦”实(dūn)驰“骋”(chěng)挑拨离“间”(jàn)(正确答案) D.蛮“横”(hèng)“瞭”望(liào)“缅”怀(miǎn)“强”词夺理(qiáng)10、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郯子tán 六艺经传zuàn 贻yíB、句读dòu 苌弘cháng 老聃ránC、阿谀yú授之书sòu 李蟠fánD、或不焉fǒu 谄媚chǎn 嗟乎jiē(正确答案)11、1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编基础训练答案要想在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做好新编语文基础的训练题,并且要及时地去对好答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新编基础训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级上册语文新编基础训练背影答案自主预习二、语言积累1、xiè;sāng;jí;sù;赋;颓;琐;躇2、(1)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2)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3)蹒跚(4)簌簌三、问题思考1、(1)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2)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3)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4)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思想的变化:一次次地流泪,反映了在父亲的关爱中,自己内心一次次受到触动,对父亲的爱体会得也越来越深。
2、描写的背影分别是:开篇难忘背影、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父子惜剐时背影、读信时再现背影。
详细描写了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因为这个背影是故事情节的重点,也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详写。
课文研读四、整体感知1、紫毛大衣;对比手法;突出了父亲对自己的吝啬,对孩子的舍得、大方和爱护。
2、结构上:“背影”是连接情节的线索;内容上:“背影”是父亲的父爱的载体,我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来感受父爱,怀念、感激父亲。
3、慈爱,关爱孩子,面对困难表现出刚强。
五、片段探究1、动作和语言描写。
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情境。
通过父亲攀爬铁道的艰辛表现出父爱的伟大,父亲对“我”的关心体贴。
2、(1)想让儿子休息,自己去为儿子买点路上吃的水果。
(2)关心儿子是否能顺利到达北京。
(3)担心儿子行李的安全。
3、父亲终于为儿子买回了橘子,感到尽了照顾儿子的责任。
4、父亲在车站为“我”买橘子的场景。
5、主要表现父亲的心细和体贴。
具体表现在不放心茶房,坚持自己来送“我”;给“我”挑选火车上的座位,并且嘱咐“我”很多事情。
八年级上册语文基础训练答案语文教学本身是一个语文知识的传播与接收过程,因而从传播学角度对语文教学进行研究是可行而且有必要的。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基础训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蜡烛》基础训练答案语言积累第1题答案fú;sǒng;lì; jiào;jiàn;pú fú; píng;yǎo;pǎi;chàn语言积累第2~3题答案C;A语言积累第4题答案(1)示例:它将永远燃烧,正像一位园丁的双手,正像一位老师的奉献,那样感人至深。
(2)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寓意: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寓意:借蜡烛歌颂母亲。
问题思考第1题答案“蜡烛”表面上是指老妇人为悼念烈士,在其坟头上点燃的她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实际上象征着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象征着胜利和希望。
问题思考第2题答案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其次,写法感人。
作者对事件的感人因素着力描写,表现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因而产生了感人的效果。
整体感知第1题答案体现了对牺牲了的苏联红军的爱、敬重以及哀悼之情。
整体感知第2题答案突出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风格,衬托出了她的感人形象。
整体感知第3题答案表现出老妇人对烈士的敬重,更表达出她对烈士深沉的爱。
整体感知第4题答案交代了蜡烛的来历,说明了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片段探究第1题答案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掩埋了红军烈士,并在他的坟头点起了自己珍藏多年的结婚蜡烛。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基础训练系列(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基础测试题
第一部分:基础识记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诘.问()惧惮.()憎恶
..()时髦.()愧怍.()
粗拙.()交卸.()吊唁.()蹒跚
..()捉.摸()
狼藉.()簌簌
..()嫉.妒()捆扎.()
..()踌躇
颓.唐()举箸.()凹凼.()噩.耗()骷髅
..()涎.水()嵌.着()揩.油()糟蹋.()滞.笨()
掺.水()撬.门()尴尬
..()掂.着()攥.着()
取缔.()伛.着()眼翳.()扎.针()祸不单行.()二、根据拼音写词语。
稀hǎn( ) 长途bá( )涉琐xìe()
焦zhuï()文zhîu zhîu ( ) 荒pì( )
风尘苦lǚ( ) 低mãi( )顺眼微不足dào( )
孤shuāng()渴mù( ) 大tíng( )广众
三、成语(词语)填空
微不足()低眉()眼大()广众长途()涉
鸡零狗()生死()福咬牙()齿细声慢()
人头()号()大哭猝然昏()大声()斥
颠()流离()声()色从容不()连声()
穷愁()倒风尘苦()
四、文学常识填空。
1、《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散文集《》,作者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2、《背影》作者,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
文章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愧疚。
同样本册书中有一位作家,也谢了一篇文章,追忆自己的父亲,刻画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
3、《老王》的作者是,她的丈夫是钱钟书,字默存,著名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等。
4、《信客》作者是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散文家,代表作有。
5、按课文填空。
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地走到铁道边,慢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了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五、名著导读。
《骆驼祥子》的作者是,小说的主人公是,他来自农村,他老实,。
他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但希望一次又一次的破灭,买三次车的结局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最后,他一变成了的行尸走肉。
六、默写诗词。
1、气蒸云梦泽,。
2、,徒有羡鱼情。
3、黄鹤一去不复返,。
4、晴川历历汉阳树,。
5、日暮乡关何处是?。
6、青山横北郭,。
7、浮云游子意,。
8、,萧萧班马鸣。
9、少壮不努力,。
10、树树皆秋色,。
第二部分:基础运用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憎恶(zâng) 琐屑(xiâ) 涎水(xián) B•诘问(jiã) 惦记(diàn) 胡同(tîng)
C•哀悼(dào) 奔丧(sāng) 取缔(dì) D•颓唐(tuí) 糟糕(zāo) 骷髅(kū) 2.下列词语中不含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蹋败和蔼烦躁噩耗 B.仲胀惧惮尴尬呵斥C.潦倒交卸渴幕焦灼 D.跋涉赋闲狼藉伎俩3.下面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触目伤怀(心,心中) 人头济济(形容人多)B•情不能已(停止) 猝然昏厥(出乎意料)
C•情郁于中(聚集) 犹豫再三(重复三次)D•识文断字(判断) 从容不迫(不慌不忙)
4•依次填人下列句中空缺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有人在外的家属一时陷入恐慌,四处——新信客,怎么也找不到。
此后,我就更其——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
这些日子,家中——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A•物色搜集光景 C.物色收集情景
C•查询收集光景 D.查询搜集情景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信客教地理栩栩如生,效果奇佳。
B•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C•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不合坐一条板凳。
D•农妇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6•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连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朝花夕拾》
B.朱自清——《背影》——诗人、学者、散文家、民主战士
C.钱钟书——《围域》——小说 D.余秋雨——《信客》——小说
第三部分:阅读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
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7.选段中先后两次写道“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我的眼泪又来了”,这里流出的泪是( )
A.伤感愧疚的泪B.伤心悲痛的泪C.离别忧伤的泪D.感激动情的泪
8.选段中写父亲的外貌,先后写了“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才替祖母办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家景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困顿。
C.着力刻画父亲生活方式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
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9.选段着重写了父亲买橘子和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两处“背影”,对这样写的主要原因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A.因“我”的观察角度无法从正面看到父亲。
B.因“背影”是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父亲的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父爱真挚等。
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
C.因“我”与父亲告别,感情悲伤,使我只能从“背影”中默默地向父亲表达怀念、祝福之情。
D.因“背影”给人的感觉是模糊的,与全文的感情基调形成明显的对照。
10.这段文字详细描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的主要目的,有下面几种理解,从中选出两项正确的。
( )
A.为了刻画“父亲”的形象,突出“父亲”的形象。
B.这段描写说明父亲对儿子特别溺爱,不大放心。
C.“父亲”的背影是依依惜别中留给儿子的最深刻的印象。
D.背影深刻地刻下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儿子感受特深。
E.背影反映了父子之问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