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78.50 KB
- 文档页数:9
绝密★启用前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卫星班)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51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经济全球化呼唤全球的共同参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集团完全有可能成为多极化进程中的必然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多极化不应也不可能再重复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仅由几个大国主导,并以牺牲中小国家利益为特征的所谓…均势‟。
”这反映了多极化的实质是A .强国意志和模式的输出B .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过程C .世界力量对比的均势化D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2、“受到新教冲击,天主教岌岌可危,面对强大的冲击波,天主教几乎要崩溃。
这时,天主教开始进行自我更新,这叫…反宗教改革‟”。
这客观上导致 A .天主教统治地位动摇 B .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强 C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D .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3、古罗马一位男士对自己最亲近的某位女性血亲享有继承权,因他未等到后者死亡就急不可待地把自己对之享有期待权的部分财产赠与出去而被告发,结果被判赠与无效,理由是他的行为违反了善良风俗。
这反映了罗马法A.具有道德法的属性 B.以社会风俗为依据C.保护个人私有财产 D.缺乏客观统一标准4、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据此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力图打破两极格局的国际政治秩序 B.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和包容性C.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根本对立 D.根源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5、晚清大学士徐桐撰联:“创千古未有奇闻,非左非邪,攻异端而正人心,忠孝节廉,只此精诚未泯;为斯世少留佳话,一惊一喜,仗神威以寒夷胆,农工商贾,于今怨愤能消”。
延津县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间周考地理试题2016/3/9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二、下图表示某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
据此回答1—2题1、与“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降低,高龄人口比例缓慢增加”对应的期间是()A.I期B. II期B.C. III期 D. IV期2、在I期()A. 人口急剧膨胀B. 人口老龄化C. 人口增长停滞D. 人口平均寿命较低读下面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图,回答3-4题3、下列国家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处于图中(2)阶段的是()A.尼日利亚B.韩国C.古巴D.澳大利亚4、图中表现有老龄化较严重趋向的阶段是()A.(1)B.(2)C.(4)D.(5)5、干旱地区人口分布多呈点状、线状分布的原因是 ( ) A.地形的影响 B.水源的影响 C.政策的影响 D.文化背景的影响6.下面是某城市功能分区的四种方案(图2-1),最合理的是()图2-17、不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的因素是 ( )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消费水平 D.人口受教育水平读“现代化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模式图”,完成8~11题。
8、曲线②表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A.乡村→城市B.城市→乡村C.城市→城市D.不固定9、目前我国国内人口迁移所属的模式是()A.①B.②C.③D.④10、影响我国现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环境B.国家政策C.社会经济D.气候因素11、人口的迁移往往造成的影响有()①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人地矛盾②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联系③在迁出地,对环境造成巨力④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
读下表完成12~13题12、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1982年1990年2000年总人口(万人) 35 167 7010~14岁(%) 35.27 14.63 8.515~64岁(%) 58.36 83.15 90.3965岁及以上(%) 6.37 2.22 1.11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13、该城市可能是()A.南京 B.深圳 C.西安 D.沈阳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下图)14、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A. abcB. AcdC. abdD. bcd15、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A. aB. bC. cD.d.运用数据图表可以分析社会人口变化现象。
河南省新乡市2015年中考二模历史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鸦片战争期间,曾有一个英国资本家预言:“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应不上了。
”但鸦片战争后,那些在中国推销棉织睡帽的人,没有想到“远在英格兰人知道有棉织物许多世纪以前,这三万万居民的祖先从来就不稀罕这种东西,”结果是形成了亏本生意。
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包括①英国发动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②英国向中国倾销的商品主要有棉织品等③西方输入中国的商品由于不符合中国国情而导致滞销④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没有打开中国市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第一场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欢历史巨变的起点”,这里“补课”与“起点”的含义分别是A.明确反封建,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B.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C.彻底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革命D.开始宣传民主科学,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3.据载,山西太原有个前清举人刘大鹏,辛亥革命后仍以清代遗民自居,拒不承认民国,直到1937年后才承认自己是中华民国人。
促使刘大鹏思想转变的原因最可能是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全民族抗战的开始4. 1947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昕天命而已。
”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A.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B.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取得节节胜利C.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发动战略决战D.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5. 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亦不足异。
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
延津县高级中学2015--2016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间周考 语文试卷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
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牡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样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共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
《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
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
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
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
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引中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
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第Ⅰ卷(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已知集合{}3=|0,|3201x M x N x x x -⎧⎫>=+>⎨⎬+⎩⎭则M N =( ) A .(),1-∞-B .21,3⎛⎫-- ⎪⎝⎭C .2,33⎛⎫- ⎪⎝⎭D .()3,+∞ 【答案】D【解析】 试题分析:{}3=|0|131x M x x x x x -⎧⎫>=<->⎨⎬+⎩⎭或{}2,|320|3N x x x x ⎧⎫=+>=>-⎨⎬⎩⎭ {}()|33,M N x x ∴=>=+∞考点:解不等式与集合的交集运算2.在△ABC 中,已知b 2=ac 且c =2a ,则cos B 等于( )A .14B .34C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b 2=ac 且c =2a 得222222423cos 2224a c b a a a B ac a a +-+-=== 考点:余弦定理3.在△ABC 中,已知a 2=b 2+bc +c 2,则角A 为( )A .3πB .6πC .23πD .3π或23π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a 2=b 2+bc +c 2,变形为22222212cos 223b c a b c a bc A A bc π+-+-=-∴==-∴= 考点:余弦定理4.由11,3a d ==确定的等差数列{}n a ,当298n a =时,序号n 等于(A .99B .100C .96D .101【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通项公式可知()()12981113100n a a n d n n ==+-=+-⨯∴=考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5.已知等差数列{an }的前n 项和n S ,若5418a a +=,则8S =A .72B .54C .36D .18【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1885484418722a a S a a +==+=⨯=考点:等差数列求和及性质6.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a n }的各项都是正数,且a 4a 10=16,则a 6=( )A .1B .2C .4D .8【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241077616422a a a a q a ==∴==∴=考点:等比数列性质7.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111a =,564a a +=-,n S 取得最大值时n 的值为()A .6B .7C .8D .9【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561262922949a a a d d d +=+=+=-∴=-()()1261111079n a a n d n n ⎛⎫∴=+-=+-⨯->∴< ⎪⎝⎭,所以n S 取得最大值时n 的值为6 考点:等差数列及求和8.若正数,x y 满足315x y+=,则34x y +的最小值是( ) A .245 B .285 C .5 D .6【答案】C考点:均值不等式求最值9.设△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cos cos sin b C c B a A +=, 则△ABC 的形状为(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不确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22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sin sin b C c B a A B C B C A B C A +=∴+=∴+= sin 12A A π∴=∴=,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考点:三角函数基本公式10.若变量x ,y 满足约束条件211y x x y y ≤⎧⎪+≤⎨⎪≥-⎩,则Z=x+2y 的最大值是( )A .52-B .0C .53D .52【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不等式对应的可行域为直线2,1,1y x x y y =+==-围成的三角形及内部,三个顶点为()()122,1,2,1,,33⎛⎫--- ⎪⎝⎭,当Z=x+2y 过点12,33⎛⎫ ⎪⎝⎭时取得最大值53 考点:线性规划问题11.若不等式23208kx kx +-≥的解集为空集,则实数k 的取值范围是( ) A .()3,0-B .(),3-∞-C .(]3,0-D .()(),30,-∞-+∞【答案】C考点:二次不等式及二次函数性质12.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555,15a S ==,则数列11n n a a +⎧⎫⎨⎬⎩⎭的前100项和为( ) A. 100101 B. 99101 C. 99100 D. 101100【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555,15a S ==得1145455152a d a d +=⎧⎪⎨⨯+=⎪⎩解得111n a a n d =⎧∴=⎨=⎩()1111111n n a a n n n n +∴==-++ 100111111001223100101101S ⎛⎫⎛⎫⎛⎫=-+-++-= ⎪ ⎪ ⎪⎝⎭⎝⎭⎝⎭ 考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数列求和第Ⅱ卷(共90分)二、填空题(每题5分,满分20分,将答案填在答题纸上)13.已知集合{}2|60A x x x =--<,{}2|280B x x x =+->,则AB =_____ 【答案】(2,3)【解析】试题分析:{}{}2|60|23A x x x x x =--<=-<<,{}{}2|280|42B x x x x x x =+->=<->或{}()|232,3A B x x =<<=考点: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及集合交集运算14.在锐角△ABC中,3,4BC AB C π==∠=,则A ∠= 【答案】60度【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得3c a ==由sin sin c a C A =3sin sin 3A A A π=∴== 考点:正弦定理解三角形15.在等差数列{}n a 中,1252,13a a a =+=,则567a a a ++=【答案】33【解析】试题分析:125656762,1311333a a a a a a a a =+=∴=∴++==。
某某一中2015级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历史(理科)(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7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
每小题2分,共70分)1.《晋书·傅玄列传》中记载:“耕夫务多种,而耕蟆不熟,徒丧功力而无收……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是 ( )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C.适时收割D.因地制宜2.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3.《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迅速C.重农抑商政策没被完全执行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4.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5.《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
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宋朝坊市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6.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
以下对材料“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B.他到浮梁买茶时顺便到“瓦肆”听戏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7.郭沫若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单选题(共20题;共60分)1.西汉海昏侯墓西室考古发现一组漆器屏风,屏风表面上隶书撰有孔子生平的文字,并绘有孔子画像。
考古专家表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
该材料说明()A. 画像风格与后世文人画相同B. 西汉建立后有统一文字的举措C. 侧面反映出汉代尊儒的史实D. 为研究孔子思想提供实物史料2.中国先秦某位思想家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慈孝;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文饰)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据此判断,该言论体现的观点属于()A.法家B.墨家C.道家D.儒家3.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明清汉学的转变”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C.这种转变彻底解决了宋明理学的弊端D.这种转变受到了明清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而公其是非于学校”,这表明黄宗羲()A.主张建立代议制度B.主张以学校限制君权C.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D.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5.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
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惟独禁人的本能。
”其中“不禁人的本能”与“禁人的本能”分别指的是()A.启蒙思想;民贵君轻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D.信仰得救;致良知6.荀子曰:“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
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
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
”材料反映出荀子认为()A.后天的修养对性情具有改造作用B.以礼乐规范可使人们的行为向善C.道德规范对性情的改造非常重要D.通过法治权术迫使人性转恶为善7.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由此可以得出()科C.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D.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8.据叶德辉《书林清话》载,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板印刷。
延津县高级中学2015--2016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间周考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
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牡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样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共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
《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
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
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
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
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引中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
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第一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教师版)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4.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文治武功令人赞叹,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
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强大的秦帝国到秦二世时就灭亡了!秦帝国的历史悲剧成为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下列史料中距离解开这个“历史之迷”最近的是()A .贾谊《过秦论》:“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 .杜牧《阿房宫赋》:“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C.柳宗元《封建论》:“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D.清·赵翼说:“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
”、25.2013年是国务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20周年,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务员选拔制度,其雏形是从1400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
这里“雏形”主要指()A.以考试为选拔方式B.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C.由地方以品行推荐D.注重门第和家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重点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核心词:“雏形是从1400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1400多年前大约在公元600年左右,这一期处于隋末唐初,中国开始实行科举制来选拔人才,因此正确选项是选A。
B项不符合题意,C、D时间不符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26.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央巡视组巡视地方工作已全面展开。
下列古代官职与其职能相似的是()A.秦丞相 B.西汉刺史 C.宋三司使 D.明内阁大臣27.下表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
你能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延津县高级2015--2016学年下学期学高一间周考政治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1.从2015年11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九)》正式施行,其中规定,在微信、微博发布假消息,国家考试中找人替考,私藏恐怖主义书籍等9种过去人们见怪不怪的行为,达到法定情节的,将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这告诉我们①作为合格公民,必须树立法律责任意识②要依法行使权利,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③必须牢固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意识④任何公民违法犯罪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15年4月22日,中纪委网站集中公布了针对100名涉嫌犯罪的外逃国家工作人员、重要腐败案件涉案人等人员的红色通缉令,加大全球追缉力度。
这表明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②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③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④维护国家利益主权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3.2015年,我国开展“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这得益于各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社会的关心推动,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踊跃举报和全程监督。
这从一个方面告诉我们①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②国家充分保障公民真正享有和行使政治自由③权利和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④公民依法履行义务增强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15年2月26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规定:“禁止让刑事在押被告人或上诉人穿着识别服、马甲、囚服等具有监管机构标识的服装出庭受审。
”这项规定的意义在于A.确保了司法机关依法执政,确保执法公平公正B.尊重保障人权,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C.减轻罪犯的庭审压力,保护被告人的个人权益D.落实依法治国方略,防止行政权力缺失和滥用5.2015年8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决定。
2015-2016学年下学期卫星班第二次阶段测试历史试卷2016.3.27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从春秋战国时起,各个国家对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工商业经营或采取官营的方式,或采取民营的方式,但基本上是民营占主导地位。
而到汉武帝时期,官营工商业开始占据绝对地位。
其主要原因是A.儒学主体地位的影响B.中央集权力量强大C.采取重农抑商政策D.国家政治实现统一2、《汉书·食货志》载:“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对上述材料认识正确的是A.秦国废除井田制而实行均田制B.秦国由井田制变为土地私有制C.商鞅否定了以农为本的传统做法D.急耕战之赏是秦国暴政的开端3、《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人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4、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
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在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本是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5、“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唐代开始出现个体小农经济B.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C.小农经济不利于古代中央集权和商品经济发展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6、秦汉时期,编入户籍中的平民称为“齐民”。
户籍中详载编户的姓名、年龄、籍贯、爵级、肤色、身长、家口、财产等。
编户民口……未经允许,不得迁徙。
一旦丢掉户籍流亡,被抓住后,要罚做管家奴婢。
该材料说明了A.国家绝对禁止人口的流动 B.国家对户籍管理趋向松弛C.国家户籍管理处于混乱无序状态 D.国家对户籍的管理实行严格的控制7、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提水灌溉工具出现于A.春秋战国B.唐代C.魏晋南北朝时期D.秦汉时期8、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9、一位生活在唐朝前期洛阳的商人,他不可能使用下列哪种瓷器A.越窑青瓷罐B.邢窑白瓷瓶C.大邑白瓷碗D.景德镇青花盏10、飞钱又称“便换”,是中国早期的汇兑业务。
元和七年,唐宪宗下令,飞钱业务由朝廷的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统一经营,收取手续费10%,即每贯(一贯一千文)付费一百文。
由材料可知飞钱A.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铸币的不足B.是中国古代纸币的一种形式C.可以减少商人长途携带大量货币的不便D.可以适当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11、官营手工业在古代手工业生产中占有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①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②主要生产武器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③占据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生产不计成本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12、据古罗马学者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A.汉代纺织技术发达,产品远销地中海地区B.绒棉、织金绒、天鹅绒等纺织品流行C.唐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输至欧洲D.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13、丝织业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开始出现于A.唐代以前B.两宋时期C.明朝中后期D.清朝前期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15、北宋真宗时期通行的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
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A.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D.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16、据载,宋代形成了“贱稼稿,贵游食,皆欲货来耙而买舟车,弃南亩而趋九市”的社会风俗。
据此可以推断宋代A.城市布局发生重大变化B.商业经营已没有时间限制C.农民价值取向发生变化D.海外贸易呈空前兴盛局面17、北方一些地区曾流行“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的俗语,它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习惯于简朴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落后18、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儿。
”这反映出当时的杭州A.开始成为商业都会B.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C.城市区域功能明显D.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19、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 转瞬灰烬, 惟有田者, 指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 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 赢十百金, 即莫不志在良田。
”" 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有利于巩固统治D.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0、“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理解错误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21、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工商业市镇的兴起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③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2、从城市发展的特点来看,明清时期与唐宋时期相比的不同点是A.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的兴起B.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繁荣C.众多对外贸易港口城市繁荣D.经济功能中小市镇兴起23、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有①商品经济发展②抑商和海禁政策③私营手工业发展④小农经济顽强存在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③④24、某学者认为“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A.“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C.“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25、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风雨其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材料所记载的物件传入西欧,使西欧A.告别骑士时代 B.加速思想解放C.完成社会转型 D.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26、15世纪末,下图中卡里库特的国王请某位航海家转交给葡萄牙国王一封信,同意与葡萄牙人进行商品贸易,但是要求他们带着金银、珊瑚和红呢绒来换取肉桂、丁香、胡椒。
这位航海家是A.达•伽玛B.迪亚士C.麦哲伦D.哥伦布27、以下四幅图片的作物原产美洲,15、16世纪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后来又传到欧洲和美洲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
这主要得益于( )A.丝绸之路B.郑和下西洋C.西班牙人的传播D.新航路的开辟28、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A.地中海转移到了非洲东海岸B.地中海转移到了太平洋沿岸C.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D.波罗的海转移到地中海地区29、阅读下面的公元1500年存在的几种交通方式的优劣及运输成本对比表。
据此分析正确的是A.海运代替陆运和河运是必然趋势B.发展海运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C.新航路的开辟便利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确保安全是选择交通方式的首要因素30、17世纪英国商船上的水手都带着武器,此前典型的欧洲商船也都建造有可以架设火炮的平台,而荷兰人第一个建造出了一种仅能运送货物而不可装置火炮的商船,荷兰船几乎不装备武器。
这样做A.使荷兰最终无法组建大型的商业公司B.是因为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打击了荷兰的海上优势C.使荷兰每一次远航的风险增加,但造船成本和运费也降低,利润大D.是因为荷兰国际关系处理得好,无海盗威胁,同时也降低了造船的成本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油漆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居为大地主。
又有苏州王宪,出生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一个玉器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
”材料三:《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明朝)成化末年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请回答:(1)以上材料反映明朝的哪些社会现象?(4分)(2)以上材料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6分)(3)这几种经济活动对明朝社会经济发展各有什么影响?(6分)(4)哪一种经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为什么?(4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
……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遥远的部分连结在一起,使它们能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快乐,促进彼此的工业,因此,它们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材料二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
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
……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19世纪的“工业革命”把人类带进现代社会,最近几十年,西方学界已经认识到:这场“工业革命”并非如一般人想象的那样随着新技术的发明从天而降,而是酝酿了几个世纪的多种条件之凑合。
包括商业革命、政治革命、科技革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农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