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中药名称不规范或易错写法
- 格式:pdf
- 大小:80.81 KB
- 文档页数:1
中药名称使用不当引起的混淆及其辨析
刘延峰;符兆英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刊》
【年(卷),期】2011(13)9
【摘要】@@ 中国地大物博,诸多植物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称, 许多中药的名称都是开始用了某地的一种叫法,以后沿用并固定下来.这对常用中药来说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对一些不太常用的中药,如果名称用的不恰当又没有明确的解释, 则往往引起混淆和误解,让读者不知所云.而每种植物的拉丁学名或林奈系统命名是唯一的,所以建议对易引起混淆的中药及植物,使用基于拉丁学名的中文名称或拉丁学名的中文译名.本文以"猫眼草"为例,分析了文献中使用中药名称不当或不确切而引起的一些混乱,提出了使用基于拉丁学名Euphorbia lunulata 的名称"新月大戟"的建议并作了一些辨析.
【总页数】2页(P1593-1594)
【作者】刘延峰;符兆英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医学院,延安,716000;延安大学医学院,延安,7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
【相关文献】
1.中药名称书写混淆问题分析 [J], 任国喜;司咏梅
2.易混淆词辨析中的构组原则及其实施方案——以韩语背景学习者汉语易混淆词为
例 [J], 付娜;申旼京
3.由于药物使用不当引起禽中毒的诊治措施 [J], 耿显春
4.浅析洗化盐因原料使用不当引起刺激和过敏的原因 [J], 张兰;
5.中药名称易混淆品种的鉴别与应用 [J], 黄建平;张屏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容易误读误写的中医药常用字举例(一)脏腑生理頞鼻梁。
读â(饿),不读ān(安)。
涎口涎,口水。
读xián(嫌),不读yán(延)。
髂髂骨。
读qià(洽),不读kâ(客)。
臀臀部。
读tún(豚),不读diàn(殿)。
尻臀部;尾骶骨。
读kāo(考阴平),不读jiǔ(九)。
蹠(跖)跖骨,即脚掌骨。
读zhí(直),不读shù(庶)。
骺长骨两端连接关节的部分。
读hïu(侯),不读hîu(后)或ɡîu(垢)。
吮婴儿吮乳。
读shǔn,不读yǔn(允)。
腓腓肠肌。
读fãi(肥),不读fēi(非)或fěi。
脛小腿,从膝下至脚上部分。
读jìnɡ(竟),不读平声jīnɡ(经)。
踝踝骨(小腿与脚连接处两边突起的圆骨)。
读huái(怀),不读ɡuǒ(果)。
賁贲门。
读bēn(奔),不能按“喷”类推读pēn(喷)。
脬膀胱。
读pāo(抛),不能按“浮”类推误读fú(浮)。
腨胫肉,俗称小腿肚。
读shuàn(涮),不能按“端”类推读duān(端)。
癸天癸,指一种促进性机能发育的物质。
读ɡuǐ(鬼),不可按“葵”类推读kuí。
脉表示脉象,读mài(卖);表示脉脉含情,读mî(默)。
髁表示股骨读kē(颗);表示髋骨时同“胯”,读kuà(跨)。
不读hu ái(怀)或ɡuǒ(果)。
溺表示小便,读niào(尿),即后世“尿”字;表示淹没、沉溺,读nì(逆)。
膻表示膻中,读dàn(旦),不读tán(坛);表示羊膻味义,读shān(山)。
睾睾丸。
读ɡāo(高),不取ɡǎo(搞)。
隆起的肌肉。
读jùn(俊),不读jiǒnɡ(窘)。
囟脑门,婴儿头顶骨缝未合处。
读xìn(信),不可误读误写为“囱”(cōnɡ)。
从中药饮片名称的不规范现象看医院中药处方应付问题中药饮片作为祖国医学独具特色的药物应用形式,其名称规范与否关系到患者的用药安全和疗效。
虽然国家药典或各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都作了说明,但还没有达到完全统一,在日常工作中,依然会出现实际应付与中医处方药物名称存在差异的情形,传统用药与规范标准出现的矛盾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值得深思[1]。
1.中药饮片名称的混乱现象1.1 正名认定的误区[2]中药饮片源于动植物、矿物或其炮制品,不同品种的饮片性状不同,疗效有别,即使同一品种不同部位或不同炮制品的功能主治也有所差别。
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此加以详细区分,如将黄芪与炙黄芪、葛根与粉葛、五味子与南五味子分名而列[3]。
然而由于中药品种繁多,临床炮制方法各异,以及地区用药习惯不同,一些习用名称被误定为正名,如金钱草,应为报春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路黄的全草,而个别地区使用的品种却是豆科植物广金钱草的干燥地上部分。
1.2?用药意图与处方应付的脱节由于传统师承侍诊的规矩,老中医看病开方形成了一定的用药和书写习惯,在处方应付上出现与饮片标准的不一致,导致处方与实际应付的迥异。
若肛肠科医生治疗痔疮出血开“蚤休”而药师按规范给付“重楼”,疗效定受影响。
通过医院调配现状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不管医生开具处方还是药师调配都缺乏相关的约束准则,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这样的盲区极易造成配方差错,甚则导致患者投诉和用药损害。
可见,中药饮片名称的规范,对于保证用药的正确和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
2.规范中药饮片名称的必要性[3]2.1?规范中药饮片名称,是正本清源的需要中药在临床的应用,首先面对的就是中药饮片名称的规范使用。
当前,因历史演变、地域差异等因素,中药饮片同名异物、同物异名以及正名与异名混淆等问题还未得到彻底改观,标准不统一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这也造成了医院饮片源头采购与临床应用的难题。
如以水半夏代替半夏入药,而水半夏无半夏的止呕作用;将山豆根与北豆根混用、香加皮与五加皮混用,两者虽功效相近,但山豆根、香加皮均有毒性,这一点我们应该从“龙胆泻肝丸” 事件中得到警示,正是方中使用了马兜铃科关木通,而并非历代通用的木通科木通,才会导致发生肾脏不可逆性的损害事故。
一起涨知识!这19种最容易念错的中药名,你都会念吗?
1、白术,正读为“白竹zhu”,易误读为“白树shu”。
2、莪术,正读为“鹅e竹zhu”,而不是“我树”。
3、川芎,正读为“川兄xiong”,易误为“川穷qiong”。
4、秦艽,正读为“秦交jiao”,易误为“秦九jiu”。
5、楮实,正读为“储chu实”,易误为“赭zhe实”。
6、桔梗,正读为“洁jie梗”,易误为“橘ju梗”。
7、阿胶,正读为“婀e胶”,易误为“a胶”。
8、紫菀,正读为“紫碗wan”,易误为“紫愿yuan”。
9、没药,正读为“莫mo药” ,易误为“玫mei药”。
10、厚朴,正读为“厚破po”,易误为“厚普pu”。
11、菝葜,正读为“拔掐qia”,易误为“拔契qi”。
12、荜茇,正读为“必拔ba”,易误为“荜波bo”。
13、柽柳,正读为“称cheng柳”,易误为“圣sheng柳”、“怪guai柳”。
14、萆薢,正读为“鼻bi蟹”,易误为“碑bei解”。
15、三棱,正读为“三楞leng”,易误为“三灵ling”。
16、硇砂,正读为“脑nao砂” ,易误为“鲁lu砂”。
17、蛤蚧,正读为“革ge介”,易误为“哈ha介”。
18、诃子,正读为“喝he子”,易误为“科ke子”。
19、粳米,正读为“精jing米”,易误为“耿geng米”。
对云南中药材市场几种常用药物品种混乱的纠正中药材品种名称混乱的问题,在我省药材市场上一直存在,而且已经直接影响到中医用药的有效性和用药的安全。
主要混乱的品种是:滇威灵仙与威灵仙,土茯苓与金荞麦,土茯苓与菝葜,土茯苓与粉(绵)萆(艹解),昆明山海棠与雷公藤。
本文旨在对上述药品的真伪提出鉴别,并引起用药单位重视。
标签:中药材;品种名称;混乱;纠正中药材品种名称混乱的问题,在我省药材市场上一直存在,而且已经直接影响到中医用药的有效性和用药的安全。
主要混乱的品种是:滇威灵仙与威灵仙,土茯苓与金荞麦,土茯苓与菝葜,土茯苓与粉(绵)革薜,昆明山海棠与雷公藤,儿茶不辨真伪。
1、滇威灵仙与威灵仙的混乱滇威灵仙,又名小黑药、草威灵、铁脚威灵。
为菊科植物显脉旋复花(Inula nervosa Wall.)的根。
生长于海拔600~2800m山坡林下、荒地或草丛中。
全省各地均有分布。
性味:辛、温。
功效:健胃消食,行气止痛,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关节炎、腰腿痛、胃痛、纳呆腹胀。
以止痛、消食健胃、止汗为主要特点。
民间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脘腹胀痛和小儿多汗症。
药材性状:根茎短柱状长1~1.5cm,直径1~1.5cm,有黄白色纤细毛。
根黑色,长15~20 cm,直径0.3~0.5cm,有较重的特殊芳香气。
威灵仙,为毛茛科植物威灵仙(Clematis chinensisOsbeck)或同属植物棉团铁线莲、东北铁线莲的根根茎,为习用的正品中药。
虽然我省亦有野生,但产量极少,主要以从省外调入使用。
性味:辛、咸、温。
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骨哽咽喉。
以祛风除湿,治疗风湿痹痛为特点。
药材性状:根茎柱状无毛,长1~10cm,直径0.3~1.5cm,质地坚韧,断面呈纤维性。
根黑褐色木质化,细长15~30 cm,直径0.1~0.3cm,气微味淡或辛辣(东北铁线莲)。
滇威灵仙为我省习用地方药物,除中药大辞典以“草威灵”记载外,从未被国家药典收载过。
生活中最易错的十个中药用法中草药自古以来就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一些人日常保健的常用品。
然而,中药使用起来比较繁琐,使用不当还可能有害无益。
所以,正确地使用中药很重要。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生活中最易错的十个中药用法。
一、生姜的处理方法生姜味辛、性温、入肺、脾、胃经。
它有温中止呕、逐寒散寒的功效。
但是,生姜又具有较大的毒性,处理不当极易引起中毒。
一般情况下,生姜应该清洗干净,去皮、去根、去边,然后切成薄片或擦成丝后再使用。
二、泡茶的方法很多人都喜欢泡一杯茶,而且很多人也会将中草药用来泡茶。
但是,泡茶和泡中药的方法是不同的。
泡茶时一般不需要煎,可以直接用开水冲泡。
而泡中药要用砂锅、瓦罐或玻璃瓶充分煎煮。
三、益母草和红枣的使用益母草和红枣常用于女性补气补血,调理体质,但是没有任何病证或先天体质缺陷的人不要滥用这两种中药。
同时,益母草和红枣不能一起使用。
如果需要同时使用,则需要间隔3-4小时以上。
四、人参的煮法人参性温、味甘、入肺、脾经。
它有补中益气、降血糖、抗疲劳的功效。
煮人参的方法需要注意,煮人参的水温不能太高,烹调时间也不要太长。
如果过度煮煮,则会改变人参的成分,使人参的功效受到影响。
五、桂枝的用法桂枝味甘、辛,性温,入心、肺、膀胱经。
它有发汗解表、温通经络的功效。
使用桂枝时要注意,桂枝不可以单独使用,常常需要和其他中药配合使用。
六、芍药的注意事项芍药味苦、酸,性寒,入肝、心经。
它有活血祛淤、调经止痛的功效。
但是,芍药又是寒性中药,不宜与大黄、甘草等温性药物搭配使用。
七、麻黄的使用方法麻黄味辛、苦,性温,具有散寒发汗、开窍醒脑的功效。
但是,由于麻黄具有一定的毒性,长期食用或过量使用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尤其是肾脏。
八、当归的使用时间当归味甘、性温,归经入血、心、肝、脾。
它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
使用当归需要注意,当归不宜过度使用,每年最好不要超过3个月。
同时,当归最好在晚上进行煮制,以利于药物的吸收和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