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关于颜苏平的几张画
- 格式:doc
- 大小:19.45 KB
- 文档页数:2
苏轼论画之“真”的美学阐释韩伟(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摘要:“真”是中国古代文艺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范畴,从先秦儒家的尚“诚”,道家的“法天贵真”,一直到明清时期对自我真性情的大胆追求,求“真”始终是中国古代艺术创造与艺术思想的自觉追求。
苏轼继承前人理论,并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强调“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艺术境界,即“真”与“美”的内在统一。
“真”是苏轼画论乃至其整个艺术思想的精神内核,既是本体意义上的对绘画艺术的质的规定性,又是绘画实践层面的艺术准则,贯穿于体察外物、生成心象、形式外化的整个创作过程。
关键词:真;常理;境界;画论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22)05-0108-09画至北宋,苏轼开启了文人画的大幕,给后世绘画实践和理论以极大的影响。
甚至有学者认为,“比起他的诗论、文论、书论来,他的画论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要巨大得多”。
①对苏轼画论的研究,有关“常形”“常理”“诗画一律”的讨论已经较为充分,而对“真”这一范畴的研究讨论仍显不足。
其实,综合苏轼的整体艺术思想来看,恰恰是“真”构成了其画论的内在逻辑主线,统合了道、物、心、意、法各个方面。
“真”不仅是本体论层面对绘画的质的规定性,而且贯穿于体物、构思、摹写的整个绘画过程,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一、“形理两全”:传神之真苏轼凭借旷世之才,在诗、文、书、画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丰富的艺术实践造就了其精审的艺术洞察力,他的画论与诗论相互映照、互为补充,特别注重以诗的审美经验来观照绘画,从而在更精深的哲思层面完成了对绘画之“真”的理论建构。
这种“真”不是单纯地对物的真实描摹,而是立足于形象基础上的形与神的统一。
苏轼在《石氏画苑记》中说:“子由尝言:‘所贵于画者,为其似也。
似犹可贵,况其真者。
吾行都邑田野所见人物,皆吾画笥也。
所不见者,独鬼神耳,当赖画而识,然人亦何用见鬼。
’此言真有理。
”②文中他借用苏辙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见解,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论画并不否定形似,而且肯定“所贵于画者”正在于形似,这是从绘画的内容与其反映的对象物的关系提出的必然要求,正如唐人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提出的“夫象物必在于形似”。
名画鉴赏之《蒙娜丽莎》《蒙娜丽莎》最让世人所陶醉的地方就是她的微笑,她的这种笑的特殊之处在于笑得很含蓄,笑得非常神秘,也模糊不定。
究竟怎么个模糊不定法呢,如果你近看的时候感觉她是在冲着你微笑,但是如果你站远一点就会发现又没有在笑。
更有时候你心情好的时候发现她在笑,心情不好的时候又没有笑,就是这种飘忽不定的感觉,所以给人以非常神秘的感觉。
总之,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欣赏这幅画,人们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
那微笑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安详严肃,时而略带哀伤,时而又有几分讽嘲与揶揄,神秘莫测的微笑显露出人物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
而这心理活动又是达芬奇用他的神来之笔和自己独特智的慧赋予的。
很多人对画上表露出来的微笑都进行各种猜测,有人认为蒙娜丽莎怀孕了,更有甚者说蒙娜丽莎根本就没有笑,她只是想掩饰自己没长门牙。
而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科学研究,他们认为蒙娜丽莎的微笑时隐时现,是与人体视觉系统有关,而不是因为画中人表情神秘莫测。
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不得不为达芬奇高超的绘画技巧所折服。
几百年来,许多人想自己模仿达芬奇的画法,去重现蒙娜丽莎的那种微笑,但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所以当时达芬奇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技巧画出的这样一种神秘的效果,一直是一个未能解开的迷。
我曾看到一本科技杂志上对蒙娜丽莎的微笑进行了科学论证与分析,分析的具体过程怎么样我不太记得了,分析后的结果就是,如果我们用眼睛看着画来画这幅画的话,是永远都画不出这种效果的,所以蒙娜丽莎这幅画,必须是在不用眼睛看着的情况下画出来的。
也就是说达芬奇,当时画的时候并没有看,而是蒙着眼睛凭感觉画出来的。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试想一下,如果不用眼睛看就能画出这么一个惟妙惟肖的人来,那得有多么高超的技巧,要达到多么高的一个境界啊!不过我确实能够想到达芬奇能够做到。
因为据记载,达芬奇本来就有许多奇怪的行为,比如喜欢反着写字,他写的文字必须要用镜子看才能看懂。
五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第6课画脸|苏少版课程背景五年级下册美术课的第6课《画脸|苏少版》是对于人物的绘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孩子们在前几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人物面部的绘画方法和技巧。
本课通过苏少版的人物面部画作品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实践三方面的综合能力,学习如何画脸, 此外,本课也涉及到情感教育方面的内容,如肢体语言、举止动作等。
教学目标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让学生了解人物面部的构造和基本比例关系。
2.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学生能够欣赏表现人物面部的艺术品,并分析苏少版作品人物面部的特点、表现。
3.培养学生成为能够表达情感、理解情感并进行情感反应的人。
4.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其综合能力,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等。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首先,老师要通过图片和课件对苏少版的人物面部画作品进行介绍,并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构图、线条、形状、色彩和表现主题等要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启发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第二步:学生实践接下来,老师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讲解人物面部的构造和基本比例的关系,启发学生观察、感知、理解人脸的线条、形状、比例等特点,如上方还剩三倍的高度、两眼距离的大小关系、眉毛和鼻子的位置关系等。
然后,让学生通过模仿苏少版的人物面部画作品,动手实践,绘制自己的人物面部画作品。
第三步:分享与讨论最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让其他同学评论、给予意见。
这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在本次课程中,我们通过观察苏少版的人物面部画作品,了解到人物面部的构造和基本比例关系,并通过实践,提升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和综合能力。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如何表达情感、理解情感、进行情感反应等,从而使孩子在美术教学中获得更丰富更全面的成长。
精心整理《中国绘画史》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着读后感《中国绘画史》是一本由陈师曾着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2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一):一本读罢,则中国绘画历史尽在掌握“读花鸟、处;此外,陈师曾留学日本的经历,则使其对西洋绘画有相当的接触和研究,这使得陈师曾在评价中国绘画史的成与败、得与失时,眼界上自然更为开阔,评价自然也更易趋于中允。
陈师曾出身书生门第,其“来头”亦不小。
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着名诗人陈三立,其弟陈寅恪更不必多说。
陈师曾近代着名画家李叔同是莫逆之交,亦曾帮助和提携齐白石。
他于花卉画上接学自吴昌硕,更兼上师古人、博习众采,擅于将技法融为己用;于山水画则努力恢复中国画“师造化”的优秀传统,并且吸收了西方对景写生的特点,从而一举突破了山水画程式化的陋习,做到了推陈出新;于风俗人物画则取材紧贴生活、画法写实简括。
除绘画外,陈师曾更是一位有相当成就的美术史家和美术教育家。
他在艺校讲授中国绘画史,授课讲义刊印出版后成《文成熟;山水、花卉、鸟兽画等在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五代、两宋文人画已有发展。
其间,中国画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亦有“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中国画素来讲究书画同源,并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借鉴,从而形成了自身显着的艺术特征。
这些特征、特质,在陈师曾的《中国绘画史》中叙述已经相当完备。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二):从历史看中国绘画说起来绘画二字,咋一听有些高大上,但如果说起来画画二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因为从幼儿园开始大家都上过画画课,不论是学校里的,还是课外班里的,谁拿起画笔都能画上几笔,如果遇上对方看不懂,还可以冠冕堂皇的说是自己的画抽象,他人欣赏不了。
如今社会,大家在满足温饱问题之后开始走向陶冶艺术情操的中西,大师梁启超说:“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
颜苏平作者:来源:《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5年第02期颜苏平,1960年出生于广东汕头,现任广东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参展作品:2004年水彩《男人·女人》获“第十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展”铜奖,入选“今日中国”韩国展;2005年水彩《行走》入选“第七届全国水彩粉画展”;2006年水彩《男人·女人》获“广东美协50周年经典作品”提名奖;2007年油画《站立的女人体》入选“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2008年油画《香姐》入选“中国油画写生作品汇展”;2008年油画《春天的故事》入选“纪念改革开3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2008年油画《小香》入选第二届“时代精神”全国油画作品展;2008年油画《女人体》入选广东第三届当代油画艺术展;2008年油画《桃》入选“数风流人物”2008中国百家金陵画展;2008年油画《阿婆》入选第三届“风景·风情”全国油画人物画作品展;2009年油画《3G生活》获广东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美术作品展银奖,“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2010年水彩《男人体》获“第九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优秀奖;2011年油画《闲光》获“艺术家眼中的当代中国——中国油画艺术展”佳作奖;2012年水彩《春》获“第十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优秀奖;2012年油画《3 G生活》《闲光.2》《宅》参加“公民:当代油画中的社会关怀第四届广东画院学术提名展”;2012年油画《3 G生活》获广东鲁迅文艺奖;2013年油画《沁》入选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优秀美术作品展览;2013年油画《闲光.2》获2013年全国油画作品展优秀奖;2013年油画《百合花》入选“绘画的品格——2013中国油画展”;2014年油画《镜》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成立65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2014年水彩《风起》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成立65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
美术图画评析报告范文一、引言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将内心的情感、观念与创意通过各种形式、手法表达出来的产物,是人类文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众多艺术形式中,美术图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次报告将通过对《苏秦摊鱼图》的评析,探讨艺术家所表达的意境、构图技巧、色彩运用等方面的特点,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术图画艺术。
二、作品背景《苏秦摊鱼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齐白石创作的一幅画作。
齐白石以山水画著称,而这幅作品则是他在人物画领域的杰作之一。
该作品描绘了中国古代政治家苏秦摊鱼的场景,展现了一种淡雅、宁静的氛围。
三、意境与主题该作品通过细腻的表现手法,传达出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安详。
画中的苏秦袖手摊鱼,面带微笑,身形挺拔。
整体氛围给人以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追求内心宁静与修身养性的境界。
四、构图技巧1. 对角线构图:从左上角到右下角形成一个明显的对角线,苏秦的身体与他的手架起了这条对角线。
这种构图方式使画面更加动感,并引导观众的视线。
2. 置景点:画中设置了一个靠山的小木屋,起到一个景深的作用,使画面更有层次感和逼真感。
3. 空间运用:画面中的鱼、青蛙、荷叶等元素都被巧妙地排布在画面的不同位置,形成统一协调的空间分布结构。
五、色彩运用该作品运用了柔和、淡雅的色彩,以青绿色为主调,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受。
在整个画面中,色彩层次丰富,呈现了不同的明暗变化,在平凡的物件上也能展现出独特的美感。
六、观后感《苏秦摊鱼图》以其独特的构图、细腻的表现手法以及淡雅的色彩运用,给人以平凡中的美感。
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也可以体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内心宁静、修身养性追求的真谛。
在现代社会中,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使人们常常忽略对内心的倾听和内心的自我修养。
这幅作品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外界怎样变幻,人们都应该时刻保持宁静的内心和淡定的心态,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式来放松自己、净化内心。
画中美人读何书(再续)作者:张波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9年第01期此图现藏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原题“宋盛师颜闺秀诗评图”。
根据该馆中国书画策展人安明远先生(Stephen D. Allee)的研究记录:该图为绢本设色,134.8×86.2cm,美国收藏家查尔斯·朗·弗利尔(Charles Lang Freer)捐赠。
来源标注项为:游篠溪,上海,1919。
游篠溪是清末民初上海著名的古玩商人。
刘麟生《燕居脞语》记载:“五十年来,执申江古玩业之牛耳者,鼎足三人。
一为管复初,代表来远公司。
一为李文卿君,乃文源斋主人。
一为游篠溪君,博远斋主人。
……一九一五年至一九二九年,为最盛时期。
”弗利尔醉心于日本和中国的古代艺术,1900年后多次到亚洲旅行,购买藏品。
1919年弗利尔病故于纽约,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亚洲艺术博物馆于1923年竣工,他的捐赠构成了该馆的馆藏基础。
这幅画应该是弗利尔从游篠溪处购得。
安明远先生认为画作原题名有问题,在研究中将此画记录为明清时期的一幅佚名作品,并据画意命名为“闺秀读诗”(Young woman reading poems)。
明清时期这类仕女图常常不署名,或者干脆伪托名家。
明朱谋堙《画史会要》载:“盛师颜,金陵人,工杂迹及道释像、仕女。
疑面每用北螺青或烟墨水淡开,谓之青蛾粉白,有一种富贵气象。
”(卷三·南宋)虽然盛师颜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但是这则史料特别记载了他的仕女图技法独特,人物有富贵气,也许成为坊间乐于假托其名的一个原因。
画中人所读之书也是判断此画为明清时期作品的一个显著依据。
由局部细节图清晰可见,画中书题名《闺秀诗评》,书页上录有四位女诗人的名字和诗作,依次为:《竹枝词》,朱静庵;《春日杂书》,朱淑真;《惜春花》,鲍君徽;《牡丹》,薛涛。
年代最晚的是朱静庵,明代成化年间人,由此可证画作题名盛师颜之谬。
颜苏平油画不可错失的高级色调(人物篇)颜苏平,1960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现任广东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师大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画派研究院研究员。
作品先后被中国美术馆、国家画院、广东美术馆、广东画院、青岛美术馆、珠海古元美术馆、莞城美术馆等收藏。
▼《可吉灵》 60cmX50cm 2016年《维吾尔族老妇.2》 60cmX50cm 2015年《维吾尔老汉.1》 60cmX50cm 2015年《塔吉克族的玫瑰.3》 60cmX50cm 2018年《阿牧》 80cmX60cm 2018年《红衣少女》 60cmX50cm 2016年《弹起冬不拉》 80cmX60cm 2018年《塔吉克姑娘》 60cmX80cm 2016年《鼓手》 80cmX60cm 2018年《老牧民》 80cmX60cm 2018年《老牧民》局部 80cmX60cm 2018年《库孜滚村的老妇》 60cmX50cm 2016年《库孜滚村的老妇》局部 60cmX50cm 2016年《丁丁》 60cmX50cm 2016年《丁丁》局部 60cmX50cm 2016年《着艾特莱斯绸裙子的少女》 60cmX50cm 2015年《着艾特莱斯绸裙子的少女》局部 60cmX50cm 2015年《库孜滚村的玫瑰巴尔娜汗》 60cmX50cm 2018年《库孜滚村的玫瑰巴尔娜汗》局部 60cmX50cm 2018年《牧民马苏比》 80cmX60cm 2018年《牧民马苏比》局部 80cmX60cm 2018年《帕米尔的老党员》 60cmX50cm 2016年《帕米尔的老党员》局部 60cmX50cm 2016年《塔吉克汉子》 60cmX50cm 2016年《塔吉克汉子》局部 60cmX50cm 2016年《午后》 60cmX80cm 2016年《午后》局部 60cmX80cm 2016年《护边员》 60cmX50cm 2018年《护边员》局部 60cmX50cm 2018年《老党员》 60cmX50cm 2018年《老党员》局部 60cmX50cm 2018年《牧民.2》 60cmX50cm 2018年《牧民.2》局部 60cmX50cm 2018年《帕米尔的母亲》 60cmX50cm 2016年《帕米尔的母亲》局部 60cmX50cm 2016年《塔吉克的玫瑰.2》 80cmX60cm 2018年《塔吉克的玫瑰.2》局部 80cmX60cm 2018年《外婆》 60cmX50cm 2016年《外婆》局部 60cmX50cm 2016年《哈萨克族的玫瑰.1》 80cmX60cm 2018年《哈萨克族的玫瑰.2》 80cmX60cm 2018年《塔吉克的玫瑰艾尔卡》 60cmX50cm 2018年《图瓦人的玫瑰.1》 60cmX50cm 2018年《图瓦人的玫瑰.2》 60cmX50cm 2018年《图瓦人的玫瑰.3》 60cmX50cm 2018年《婶婶》 60cmX80cm 2016年《牧羊女》 80cmX60cm 2018年《牧民.3》 60cmX50cm 2018年《牧民.6》 60cmX50cm 2018年。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当代大学油画作品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油画艺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3. 通过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当代大学油画作品的特点。
2. 油画艺术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油画作品。
2.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油画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2. 提出问题:什么是当代大学油画作品?它们有哪些特点?二、欣赏与分析1. 欣赏杨继锋的油画作品,分析其浓郁的色彩、奔放的笔触和几近抽象的造型。
2. 欣赏靳春岱的意象油画作品,了解其旋转的飞天意象和音乐节奏的调性。
3. 欣赏颜苏平、毛岱宗、王克举等油画家作品,分析其色彩运用和表现手法。
4. 欣赏何多苓的抒情现实主义油画作品,了解其诗意的特质和唯美、优雅的风格。
5. 欣赏李军、李驭时等当代油画家作品,分析其创作手法和艺术特点。
三、讨论与交流1. 学生分组讨论:你认为当代大学油画作品有哪些特点?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创作实践1. 教师简要介绍油画创作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
2. 学生自由创作,尝试运用油画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五、总结与评价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当代大学油画作品的特点。
2.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和分析当代大学油画作品,让学生了解了油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同时,通过创作实践,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解读关于颜苏平的几张画
绘画的危机说已持续了多年,可绘画还在继续。
相对于图像时代图像意义的浅表化和泛化,绘画凸显了自身的价值,同时也在重建自己的世界。
当今,开放的文化视野会更为促进传统绘画在当代发展开拓的可能性。
艺术家在主体精神上的觉醒,就是置身于精神荒芜的物质社会里,期待着成长和拯救,并体现在绘画之中。
绘画本身即追求精神和灵魂价值的人生旅程。
正是在这种状态中,颜苏平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原本就不属于他的生活,回到美院,用绘画印证个人的价值信念和人生理想。
生活的历练丰富了颜苏平对社会的理解和对绘画艺术的深刻体悟。
他希望借助绘画,回到事物和现象本身,通过视觉形式的言说提示观者,超越观念与表象,蓦然回首,世界已然深藏其中。
从他在全国美展上的获奖作品和巨幅云石拼画创作《蒙娜丽莎》,就可窥见一斑。
颜苏平坚持写生的创作方式。
在写生中,探索油画创作中诸如造型、色彩、空间、节奏、分寸和肌理等绘画本体元素的有效设置。
当诸元素依附艺术家的表达形式构筑作品形象时,一切隐喻或暗示当即形成一一对生命本质个性化的陈述。
颜苏平的作品通过结实的团块造型、凝练的灰色系、略显板拙的笔触肌理,探求个人化油画语言的当代价值。
在这些作品中,画家简化造型,纯化色彩,反复打造各物象形体间的相互关系和抽象意义,于构筑作品时实现作品形象在虚拟空间的隐晦呈现。
话语方式自觉形成的实质是实现作品观念意图的有效表达,其实,语言本身就涵盖观念。
对绘画语言、画而结构形式理性的非普遍性的当代意义的选择,体现了颜苏平对当代油画在现实文化语境中的深刻自省。
他以个人化的视角及心象造型意识,在画而上提示绘画本体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这一过程本身,既是艺术家对过往生活的追忆和缅怀,更是直而人生,对当下社会的生命体验和对未来的个人憧憬。
在《站立的女人体》《背》《阿香》《阿梅》等作品中,《梅与香》艺术家摆脱以往惯常的造型方式,在对客观物象自然价值表达的基础上,拓展客观物象形态主观改造的域度,抽离客观物象的主观感受,整合心象造型语言,实现作品的视觉品质。
画家作品中弥漫的情绪化凝滞笔触(在人体上的、道具上的、背景上的)是对作品绘画性的适度处理,更重要的是,艺术家颜苏平对个体生命生存境遇的现实思考和当下陈述的语义所蕴含的积极态度,彰显了艺术家的人格理想。
而且,
对物化社会所带来的极度浮躁的焦虑,也深深地植入人物形象的塑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