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一课时)
- 格式:pdf
- 大小:281.56 KB
- 文档页数:4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枫桥夜泊》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与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泊”在这里为何意?师随学生回答而板书“停泊”。
这里指什么停泊?在哪儿停泊?对,在姑苏城外枫桥这地方的古运河上,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生读。
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
很好,读出了感觉,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
学生齐读课题。
有感觉,有韵味,很好。
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
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
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好,谁来读一读《枫桥夜泊》。
指名生读。
正确流利,口齿清楚,很好。
这“寒山寺”的“寺”我们平时在念的时候有的同学将它念成了翘舌音,请注意,它是平舌音。
这位同学念准了,很好。
来,我们一起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预备起——生齐读全诗。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1)好,字正腔圆,通顺流利。
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图,想想每一诗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古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枫桥夜泊》这首古诗;(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3)了解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合作意识;(2)运用图片、音乐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意;(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枫桥夜泊》;2.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2. 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枫桥夜泊》诗文、图片、音乐等;2. 参考资料:关于张继的生平介绍、古诗鉴赏方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课件,播放《枫桥夜泊》的配乐朗诵;(2)引导学生谈论对这首诗的第一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学习诗文(1)学生自读诗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2)教师讲解诗文中的重点字词,如“枫桥”、“夜泊”等;(3)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意思,想象诗中的画面。
3. 体会意境(1)展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意;(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意境;4. 感悟情感(1)学生讨论诗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5. 朗读背诵(1)学生齐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背诵,要求熟练、自然;(3)学生展示背诵,教师点评并鼓励。
6. 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枫桥夜泊》;(2)根据诗意,发挥想象,画一幅《枫桥夜泊》的图画。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对诗文的理解、感悟情况。
《枫桥夜泊》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枫桥夜泊》,学生能够了解到该篇诗的创作背景、作者以及主题,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枫桥夜泊》,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和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包括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事迹和文化背景。
2. 诗歌赏析:分析《枫桥夜泊》的诗歌结构、意境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和艺术价值。
3. 诗歌朗诵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朗诵,并展开诗歌的讨论和交流,共同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课堂的主题是《枫桥夜泊》,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对夜晚的印象和感受。
2. 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简要的讲解,介绍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事迹和其与枫桥夜泊的关系,向学生展示出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3. 诗歌赏析(20分钟)分析《枫桥夜泊》的诗歌结构,包括诗的篇幅、韵律等方面。
然后重点解读诗中所展示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于夜晚的描绘和感受。
4. 诗歌朗诵与交流(15分钟)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句进行朗诵。
接着,组织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和交流,分享对于诗歌的理解、感受以及个人的感想。
5. 总结(5分钟)对于学生的朗诵表现进行肯定和总结,再次强调《枫桥夜泊》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激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枫桥夜泊》的背景、含义和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堂上的朗诵和交流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诗歌赏析的讲解和引导,培养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2022-12-15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13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营造有利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来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注意培养积极的审美情趣和体验古诗的含蓄美、韵味。
3、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螺旋上升。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教学软件,《涛声依旧》磁带。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诗词。
【教学过程】一、诗,颂秋词,兴趣导入1、背诵所学过的古诗。
2、交流资料:收集有关秋天的诗词。
板书:秋。
导语: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用词简洁明了,意味隽永。
例如我们背诵交流的秋诗秋词。
面对秋天,有的人看到的是硕果累累,丰收希望;有的人看到的是满目萧瑟,凄风苦雨。
景情相融,让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许多笔墨流芳百世。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古诗。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出深秋景色的美丽,这首诗让诗人流芳千古,这首诗让苏州的寒山寺名噪一时,无数的文人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这首诗也让苏州城中的枫桥一跃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它就是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
二、知诗人,感诗意,初识愁绪。
1、交流资料。
对诗人张继以及《枫桥夜泊》这首诗你知道多少?生拿出预先查好的资料交流。
a,张继个人简介b,枫桥,寒山寺的介绍c,《枫桥夜泊》题目的理解d,《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2、观看《枫桥夜泊》课件。
过渡语:不错,通过资料我们对作者对张继有了了解,对这首诗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古诗枫桥夜泊教案5篇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案必须包含详细的教学步骤,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古诗枫桥夜泊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古诗枫桥夜泊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教学软件,《涛声依旧》磁带。
2.学生准备:收集自己所喜欢的古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热忱引趣(回忆、背诵古诗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学生试背,教师适时点拨)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代诗歌更是国之瑰宝,非常珍贵,今天,让我们再来赏析一首古诗,好吗?这首诗的题目叫做《枫桥夜泊》(板书课题)二、故事导入,初步感知1、教师导入:一千二百多年前,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苏州城外的江边小船上,有一位满面愁容,非常憔悴的年轻人。
他叫张继,刚刚从京城赶考回来,由于科考落榜、名落孙山,他心里难受极了,于是怀着满腹的愁绪,收拾行囊,返回家乡。
这一天,他坐船来到了苏州城边,由于到的太晚,无法进城,所以只能睡在江边的小船上。
同学们,你们说他能睡的着吗?是的,他整夜无眠,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浓隽永的诗意美。
那情、那景、那种难以描绘的心情,让他不由自主地吟出一首他怎么也没想到的会流传千古的名篇,《枫桥夜泊》。
(播放课件,教师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为学生讲述故事)2、教师范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美吗?生:太美了。
师:想读一读吗?那还等什么,在下面读一读吧!3、学生自由读:师:诗人没有想到,在科举考试时他的才华没有人欣赏,而在枫桥旁写的这首诗却会千古流传。
古诗《枫桥夜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枫桥夜泊》。
(2)理解古诗《枫桥夜泊》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枫桥夜泊》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学会用心去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枫桥夜泊》。
2. 理解古诗《枫桥夜泊》的意象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1.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 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或黑板,展示古诗《枫桥夜泊》。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张继及其作品《枫桥夜泊》。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枫桥夜泊》,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注释和背景资料,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静听,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古诗《枫桥夜泊》,感受诗的韵味。
(2)教师挑选学生单独朗读,评价其朗读效果。
6. 背诵巩固(1)学生自主背诵古诗《枫桥夜泊》。
(2)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枫桥夜泊》的意象、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8. 课后作业(1)抄写古诗《枫桥夜泊》,注意字迹工整。
(2)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所学古诗,并背诵给家长听。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其他描写江南水乡的古诗,如《江南春》、《泊船瓜洲》等,比较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描绘方式和情感表达。
《枫桥夜泊》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枫桥夜泊》这首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的生字、生词,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水平。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
(2)体会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2、教学难点理解“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宁静的夜晚,江面上有小船、枫叶和渔火的视频,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2)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们会想到什么样的诗句?引出课题《枫桥夜泊》。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张继,张继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平经历较为坎坷。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诗人张继在科举考试落榜后,心情郁闷,在一个深秋的夜晚,泊船于苏州城外的枫桥,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词。
(3)检查生字词的读音,重点讲解“泊、愁、眠”等字的读音和写法。
4、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引导学生想象月亮落下,乌鸦啼叫的画面,感受深秋夜晚的寒冷。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伴着忧愁的人入眠。
提问学生:诗人为什么忧愁?让学生结合背景进行思考。
“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
介绍姑苏城和寒山寺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整首诗的意思,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5、感悟意境(1)再次播放导入时的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2)小组讨论: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你从诗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引导。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枫桥夜泊》教案设计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如下是美丽的小编帮家人们收集的《枫桥夜泊》教案设计5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枫桥夜泊》教案设计篇一诗意在对话中生成——《山行》与《枫桥夜泊》教学慈溪市周巷镇第二小学许金苗【教学内容】浙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15课《古诗四首》之《山行》与《枫桥夜泊》【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2、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3、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课前准备】搜集秋诗、秋词。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
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
【教学流程】一、诵秋感愁,渲染气氛。
师生交流秋诗、秋词,这些诗词中弥漫着一种较为普遍的悲秋情绪。
学生写“愁”字,说说“愁”字上头为何是个“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与秋思之间的联系。
二、《枫桥夜泊》,品悲秋滋味。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展开想象: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
大胆猜想:诗人为什么而愁。
意象统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朗读感悟:情境描绘中朗读,诗歌朗读中悟境。
三、《山行》,悟秋色可爱。
1、描绘诗人眼中的秋色。
2、比:杜牧的心境跟张继是否一样。
赏:欣赏红叶图片,谈感受,诵诗句。
悟:从一、二两句诗中体悟诗人的爱秋情怀。
四、整合拓展,升华诗意。
1、同样处在深秋,同样不得志,为何心境会如此迥然相异。
2、假如杜牧遇上张继,会对张继说些什么。
教案:古诗三首《枫桥夜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枫桥夜泊》这首古诗;了解作者张继及其创作背景;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和表达能力;学会从古诗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古诗内容:介绍《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背景,解析诗句的意义,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描绘夜晚泊船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漂泊的孤独之情。
2.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句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文化拓展:介绍古代诗词中的“夜泊”主题,让学生了解古人在夜晚停船泊岸时的情景和感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枫桥夜泊》;理解诗句的意义;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 教学难点:解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枫桥夜泊》的插图,引导学生欣赏夜晚泊船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义,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和表达能力。
4. 讲解与解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诗人的情感。
5. 课堂练习:让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并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枫桥夜泊》2. 作者:张继3. 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七、作业设计1. 抄写《枫桥夜泊》这首诗,并注解其中的重点词语。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写自己对于“夜泊”的感受。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和背诵《枫桥夜泊》这首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中每个字词的含义,准确把握诗意。
感受诗人通过写景抒情所传达的孤寂忧愁之情。
2、难点体会诗歌中“钟声”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复杂心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难点语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所处的环境中,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宁静的夜晚钟声的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然后提问学生听到钟声时的感受。
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枫桥夜泊》,并简单介绍诗人张继。
2、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理解诗意结合注释,让学生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遇到不懂的字词可以先小组讨论,然后教师进行答疑。
重点讲解以下字词:“月落”:月亮落下。
“乌啼”:乌鸦啼叫。
“霜满天”:霜气弥漫在整个天空。
“江枫”:江边的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愁眠”:怀着忧愁入眠。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4、体会情感提问学生: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入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等,体会诗人所处环境的孤寂和凄凉,从而理解诗人的忧愁。
重点分析“钟声”这一意象,让学生思考钟声在诗中的作用,体会钟声所传达的悠远和寂寥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