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3
附件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一、分级指标采用单元内各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在线)量与其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中规定的临界量比值,经校正系数校正后的比值之和R 作为分级指标。
二、R 的计算方法⎪⎪⎭⎫ ⎝⎛+⋅⋅⋅++=n n n Q q Q q Q q R βββα222111 式中:q 1,q 2,…,q n —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在线)量(单位:吨);Q 1,Q 2,…,Q n —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吨);β1,β2…,βn — 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校正系数;α— 该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厂区外暴露人员的校正系数。
三、校正系数β的取值根据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不同,设定校正系数β值,见表1和表2:注:危险化学品类别依据《危险货物品名表》中分类标准确定。
注:未在表2中列出的有毒气体可按β=2取值,剧毒气体可按β=4取值。
四、校正系数α的取值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厂区边界向外扩展500米范围内常住人口数量,设定厂外暴露人员校正系数α值,见表3:根据计算出来的R值,按表4确定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级别。
附件2可容许风险标准一、可容许个人风险标准个人风险是指因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各种潜在的火灾、爆炸、有毒气体泄漏事故造成区域内某一固定位置人员的个体死亡概率,即单位时间内(通常为年)的个体死亡率。
通常用个人风险等值线表示。
通过定量风险评价,危险化学品单位周边重要目标和敏感场所承受的个人风险应满足表1中可容许风险标准要求。
;<310-7;<110-6二、可容许社会风险标准社会风险是指能够引起大于等于N 人死亡的事故累积频率(F ),也即单位时间内(通常为年)的死亡人数。
通常用社会风险曲线(F-N 曲线)表示。
可容许社会风险标准采用ALARP (As Low As Reasonable Practice )原则作为可接受原则。
ALARP 原则通过两个风险分界线将风险划分为3个区域,即:不可容许区、尽可能降低区(ALARP )和可容许区。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是一种用于评估和分类危险化学品企业的风险级别的方法,以确定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和灾难,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这些风险。
该方法通常由相关政府机构制定和执行,并根据国际标准和国内法规进行指导和规范。
1.化学品特性:评估危险化学品的燃烧性、爆炸性、毒性、腐蚀性等主要特性,并确定其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程度。
不同危险性等级的化学品对安全的影响程度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风险。
2.存储和处理方式:评估危险化学品的存储和处理方式,包括存储容器的类型和材料、存放位置的选择和布局、防火、防爆和防毒设备的配备等。
存储和处理方式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事故的发生和扩散的程度,需要根据化学品的特性和危险性等级来决定具体的安全措施。
3.设备和设施状况:评估危险化学品企业的设备和设施状况,包括生产设备的安全性、工艺的合理性、安全装置的完整性等。
设备和设施的状况对危险化学品企业的安全运行和事故防范具有重要影响,需要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并及时更新和修缮,以确保其安全性。
4.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评估危险化学品企业的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包括管理制度的健全性、人员培训的有效性、应急演练的实施情况等。
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事故的预防和处理能力,需要根据危险化学品的特性和企业的规模和级别来确定具体要求。
通过以上评估和分类,可以将危险化学品企业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级别,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风险。
常见的风险级别包括一级风险源、二级风险源和三级风险源等,其中一级风险源风险最高,需要采取最严格的措施来保护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是保障化学品企业和工作场所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预防和控制重大事故、保护人员和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该方法需要与其他安全管理体系和法规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以确保危险化学品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重大危险源的级别划分标准摘要:一、重大危险源定义及分级背景二、重大危险源等级划分方法1.死亡半径法2.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三、计算r值及对应级别1.r值的计算方法2.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级别和r值的对应关系四、重大危险源等级划分在实际中的应用1.应急措施分级2.新冠疫情举例五、总结与展望正文:一、重大危险源定义及分级背景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根据危险程度,重大危险源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其中一级为最高级别。
这种分级方法有助于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科学监控和管理,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
二、重大危险源等级划分方法1.死亡半径法:根据事故死亡半径来判断重大危险源的级别。
死亡半径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危险物质泄漏后可能导致人员死亡的范围。
根据死亡半径的大小,将重大危险源划分为不同等级。
2.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易燃性、易爆性和毒性指标,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划分重大危险源的级别。
三、计算r值及对应级别r值是用于衡量重大危险源危险程度的指标,其计算方法如下:r值= Σ(qi / Qi)× 校正系数其中,qi为每种危险化学品的实际存在量(单位:吨),Qi为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吨),校正系数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和场所特定因素确定。
根据计算出来的r值,按照以下标准确定重大危险源的级别:- 一级:r值≥100- 二级:100>r值≥50- 三级:50>r值≥10- 四级:r值<10四、重大危险源等级划分在实际中的应用1.应急措施分级:根据重大危险源的级别,各级政府、企业等相关部门应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
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各级政府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有效降低了疫情扩散风险。
2.新冠疫情举例:新冠疫情可以被视为一种重大危险源,其对全球公共卫生产生了严重影响。
在此背景下,各国政府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政策,如隔离、封锁、疫苗接种等,以降低疫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危险化学品是指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等过程中可能对人员、设施和环境造成危害的化学品。
为了减少这些危害,对危险化学品进行分级管理是必要的。
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
一、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的目的1.为了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及健康,减少重大危险事故的发生。
2.为了保护社会公众的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减少事故对环境的污染。
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的原则1.以危险化学品的特性为基础,以重大危险源为核心,根据是否有可控的风险,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为两类: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2.以国家标准为依据,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危险源级别。
3.高危险源等级的确定必须视危险源特点而定,并需采用综合分析、计算和判断等方法予以确定。
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的方法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为二类可控的危险源:指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后,可以有效控制风险的危险源。
不可控的危险源:指即使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仍然存在风险,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才能控制风险的危险源。
2.不同等级的确定根据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程度和盛装容器的容积大小来确定相关等级。
详细等级如下:可控危险源分为四个等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不可控危险源分为三个等级:重大环境风险源、重大区域风险源、重大特殊风险源。
四、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的管理1.根据不同等级的重大危险源,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
2.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实现有效的管理和监控。
3.建立相应的安全培训和教育。
4.加强安全检查和管理,定期进行自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以上就是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的基本介绍。
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能够避免危险化学品的重大危险源对人员、环境和设施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一、物质特性评估在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化学品的特性。
评估内容包括化学品的燃烧性、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等。
这些特性决定了化学品可能对人员、设备和环境产生的危害程度。
二、单元危险性评估单元危险性评估主要针对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等环节的设备、设施进行评估。
包括生产设备的可靠性、密封性、自动化水平等,以及储罐、管道、阀门等设备的完好程度和老化情况等。
三、场所以及装置的评估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还需考虑场所和装置的特点。
应评估场所以及装置的设计是否符合规范,安全设施是否完善且正常运行,以及场所和装置的使用年限和实际运行情况等。
四、周边环境的评估周边环境的评估主要是指重大危险源周边的人口分布、建筑物、交通情况等。
应评估周边环境对重大危险源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重大危险源可能对周边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
五、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评估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评估主要是指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可能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危害。
应评估事故发生时可能影响的人口数量、范围以及社会影响程度等。
六、风险控制的基础设施评估风险控制的基础设施评估主要是指针对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所配备的安全设施和应急救援设备的完好程度和有效性。
应评估这些基础设施是否能有效地控制重大危险源的风险,以及是否具备及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七、应急救援能力评估应急救援能力评估主要是指对应急救援队伍的技能水平、装备水平、响应速度等进行评估。
应评估应急救援队伍是否具备应对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事故的能力,以及应急救援装备是否满足事故处置的要求等。
根据上述各个方面的评估结果,将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进行分级。
分级时应综合考虑各因素的权重,并确定相应的分值,最终根据分值进行分级。
分级结果应能反映出重大危险源的风险程度和潜在危害程度,为后续的风险管理和应急救援提供参考。
重大危险源的等级按照其危险程度划分为几级导读:重大危险源按其危险程度,被划分为四级: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这四个等级依据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确定,一级最高,表示可能致死30人以上;二级可能致死10-29人;三级可能致死3-9人;四级可能致死1-2人。
一、重大危险源的等级按照其危险程度划分为几级重大危险源根据其危险程度,被明确划分为四个等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这四个等级是根据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来划分的。
1.一级为最高级别,代表可能造成死亡30人(含30人)以上的重大危险源。
2.二级表示可能造成死亡10~29人的重大危险源。
3.三级表示可能造成死亡3~9人的重大危险源。
4.四级则代表可能造成死亡1~2人的重大危险源。
这种分级方法不仅有助于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科学监控和管理,也为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重大危险源要去哪里备案重大危险源是需要进行备案的,而备案的机构通常是当地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
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第二条: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和经营的单位(以下统称危险化学品单位)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评估、登记建档、备案、核销及其监督管理,均适用该规定。
三、重大危险源备案所需材料1.需要提交重大危险源的运行情况、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2.需要提供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分级、安全评估、登记建档、备案等相关记录。
3.还需要提交重大危险源的监测监控情况、安全设施和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检测、检验以及维护保养情况等资料。
4.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备案、修订和演练情况也是备案所需的重要材料之一。
这些材料将作为备案机构评估重大危险源安全状况的依据,也是确保重大危险源得到有效监控和管理的重要保障。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危险化学品是指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可能对人员、设备、环境造成危害的化学品。
危险化学品的存在对人员和环境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在危险化学品管理中,对危险源进行合理的分级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是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性质、数量、储存条件、使用场所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将危险源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对不同等级的危险源采取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下面将介绍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的方法和标准。
首先,对危险化学品的性质进行评估。
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包括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毒性、燃烧性等。
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可以确定其对人员和环境的危害程度,从而对危险源进行合理的分级。
其次,对危险化学品的数量进行评估。
危险化学品的数量与其危害程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数量较大的危险化学品对人员和环境的危害程度也较大,因此在进行分级时需要考虑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因素。
再次,对危险化学品的储存条件进行评估。
危险化学品的储存条件直接影响其对人员和环境的危害程度,例如,如果危险化学品储存条件不当,可能会导致泄漏、挥发等情况,增加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在进行分级时需要考虑危险化学品的储存条件。
最后,对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场所进行评估。
不同的使用场所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和控制要求不同,因此在进行分级时需要考虑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场所因素。
根据以上评估,可以将危险化学品的重大危险源分为一般危险源、较大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三个等级。
一般危险源是指对人员和环境的危害程度较小的危险源,较大危险源是指对人员和环境的危害程度较大的危险源,重大危险源是指对人员和环境的危害程度非常大的危险源。
针对不同等级的危险源,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对一般危险源,可以采取一般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如加强监管、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等;对较大危险源,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如加强安全防护设施的建设、加强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等;对重大危险源,需要采取最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如加强安全监管、加强事故应急演练等。
附件1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
一、分级指标
采用单元内各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在线)量与其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中规定的临界量比值,经校正系数校正后的比值之和R 作为分级指标。
二、R 的计算方法
⎪⎪⎭⎫ ⎝
⎛+⋅⋅⋅++=n n n Q q Q q Q q R βββα22
2111 式中:
q 1,q 2,…,q n —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在线)量(单
位:吨);
Q 1,Q 2,…,Q n —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
吨);
β1,β2…,βn — 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校正系数; α— 该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厂区外暴露人员的校正
系数。
三、校正系数β的取值
根据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不同,设定校正系数β值,见表1和表2:
注:危险化学品类别依据《危险货物品名表》中分类标准确定。
表2 常见毒性气体校正系数β值取值表
注:未在表2中列出的有毒气体可按β=2取值,剧毒气体可按β=4取值。
四、校正系数α的取值
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厂区边界向外扩展500米范围内常住人口数量,设定厂外暴露人员校正系数α值,见表3:
五、分级标准
根据计算出来的R值,按表4确定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级别。
表4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级别和R值的对应关系。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危险性评价、可燃物、毒性物质。
危险性评价是衡量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风险程度的一个重要依据,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性等。
可燃物是指易燃性物质,包括液体、气体和固体,其危险度取决于其燃烧特性、燃烧物产物的危险性等。
毒性物质是指可导致人体或环境中出现严重毒害现象的物质。
在危险性评价方面,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为五类,即特别危险物品、高度危险物品、危险物品、较低危险物品和其他物品。
特别危险物品包括了剧毒物品、爆炸品、可燃气体、氧化剂和剧毒副产品等。
高度危险物品包括了压缩气体、气体、液体和固体等。
危险物品包括了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燃气体、氧化剂、毒性等。
较低危险物品包括了易燃液体、毒性物质等。
其他物品包括了有害物质、常温压缩气体、易燃类液体、剧毒物质等。
在可燃物方面,根据可燃性物质的特性和危险度,将其分为A类、B 类、C类、D类和E类。
A类是指易燃固体,B类是指可燃液体,C类是指可燃气体,D类是指氧化剂,E类是指可燃气体。
在毒性物质方面,根据毒性物质的特性和危险度,将其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四类和五类。
一类是指剧毒物质,二类是指高毒物质,三类是指中毒物质,四类是指低毒物质,五类是指微毒物质。
根据以上分类,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可综合考虑危险性评价、可燃物和毒性物质的特性,进行综合评估,并确定相应的分级。
值得注意的是,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分级方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危险源的变化、新材料的引入等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在分级方法的制定和调整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确保分级结果准确、科学,并且能够为监督管理提供有效的依据。
总之,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它的制定和调整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管理,可以及时识别和管理危险源,减少事故风险,实现对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有效监督管理。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性、腐蚀性、爆炸性、燃烧性、放射性等性质,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的化学品。
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危险化学品可能会引发重大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环境破坏。
因此,对危险化学品的重大危险源进行科学的分级是非常重要的。
一、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定义。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是指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引发重大事故,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环境破坏的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的划分主要依据危险化学品的性质、数量、储存方式、作业环境等因素进行评估。
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分级方法。
1. 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性质进行分级。
危险化学品的性质是划分重大危险源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毒性、腐蚀性、爆炸性、燃烧性等特点,将其分为不同级别,确定其对人员和环境造成的潜在危害程度。
2. 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数量进行分级。
危险化学品的数量也是划分重大危险源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通常情况下,危险化学品的数量越大,其潜在的危害程度也越大。
因此,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大小,将其分为不同级别,确定其对人员和环境造成的潜在危害程度。
3. 根据危险化学品的储存方式进行分级。
危险化学品的储存方式直接影响着其对人员和环境的危害程度。
不同的储存方式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泄漏、挥发、爆炸等事故。
因此,根据危险化学品的储存方式,将其分为不同级别,确定其对人员和环境造成的潜在危害程度。
4. 根据作业环境进行分级。
作业环境的特点也是划分重大危险源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不同的作业环境可能对危险化学品的影响程度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事故发生。
因此,根据作业环境的特点,将危险化学品分为不同级别,确定其对人员和环境造成的潜在危害程度。
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的意义。
科学的划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可以帮助企业和相关部门更好地认识和评估危险化学品的风险,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重大事故的发生,保障人员的安全和环境的健康。
附件1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
一、分级指标
采用单元内各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在线)量与其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中规定的临界量比值,经校正系数校正后的比值之和R 作为分级指标。
二、R 的计算方法
⎪⎪⎭⎫ ⎝
⎛+⋅⋅⋅++=n n n
Q q Q q Q q R βββα22
2111 式中:
q 1,q 2,…,q n —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在线)量(单
位:吨);
Q 1,Q 2,…,Q n —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
位:吨);
β1,β2…,βn — 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校正系数; α— 该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厂区外暴露人员的校
正系数。
三、校正系数β的取值
根据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不同,设定校正系数β值,见表1和表2:
表1 校正系数β取值表
注:危险化学品类别依据《危险货物品名表》中分类标准确定。
表2 常见毒性气体校正系数β值取值表
注:未在表2中列出的有毒气体可按β=2取值,剧毒气体可按β=4取值。
四、校正系数α的取值
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厂区边界向外扩展500米范围内常住人口数量,设定厂外暴露人员校正系数α值,见表3:
表3 校正系数α取值表
五、分级标准
根据计算出来的R值,按表4确定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级别。
表4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级别和R值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