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美.doc
- 格式:doc
- 大小:117.02 KB
- 文档页数:19
古典诗词之美作文古典诗词之美作文(精选34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古典诗词之美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典诗词之美作文篇1读一首诗词,犹如品一杯上好的茶,品作者的心,品作者的情。
悠悠的香、润润的甜、淡淡的情、纯纯的美,还是深深的苦、隐隐的愁,都让我沉醉其中。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
中国诗起于先秦,鼎盛于唐朝。
中国古代把不合乐的叫“诗”,合乐的叫“歌”,统称为诗歌。
按故事情节还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语言韵律,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诗能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还能抒情言志。
诗句要求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符合一定韵律,吟诵更是动听感人。
词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是民间歌谣发展而成,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词一般分上下两阕,也称之为“片”。
词是合乐的歌词,由于这种文体对音乐的依附性,决定了词在体制风格上一系列的特点。
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学习诗词。
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我仿佛遇到了那位醉意朦胧,已是白发生的词人。
他好似一枝残花,在艰辛世事的暴风雨中失尽了芳华,在当权者的排挤下磨去了棱角。
在这人生的低谷,他只得借酒消愁。
弥漫醉意中,他还不忘端详起手中的宝剑,梦想着在沙场为国杀敌。
他渐渐地失去意识,跌入梦中,恍然地回到了辽阔的联营。
士兵的生活氛围热烈,正为一场激战做准备。
激战开始。
沙场狼烟滚滚,战士们斗志高昂,战马风驰电掣,放箭声霹雳轰响,速战速决。
大功告成,博得生前身后的英名。
突然,梦醒了。
什么激战,什么英名,什么收复中原,一切都开始旋转、消失。
作者的理想是多么宏伟,而现实是多么凄惨!而作者也无力回天,只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中国的古代诗词之美诗是唱歌生活的最高语言艺术,它通常是诗人感情的直写。
”这个定义既有别于何其芳式的诗歌定义,也有别于新崛起的先锋派的诗歌定义。
今日我就与大家共享中国的古诗词之美,仅供大家参考!中国的古诗词之美11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五代〕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春花秋月的美妙时间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栏同:阑)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当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年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2声声慢·寻寻找觅李清照〔宋代〕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
苦苦地寻寻找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秋天总是突然变暖,又转寒冷,最难保养休息。
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黄昏的寒风紧吹?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难过,由于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日相识。
满地黄花积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单独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一作:守著窗儿)园中菊花积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孤独地守着窗前,单独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宋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拂过,惊飞了枝头喜鹊,凉爽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好像在告知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小学语文诗词中“美”之初体会【摘要】中国是诗的国度,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积淀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古典诗歌有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生动形象、含蓄凝练,语言富有韵律美、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美诗词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他们的佳词美诗就像天空中的明星,璀璨夺目。
“学生读一点诗词,背一点诗词,不仅能开阔视野,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体会感悟古诗的语言美,古诗的韵律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是我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指导诵读,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古诗教学中,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
教学《绝句》时,老师提炼讲解内容,简化教学头绪,控制教师在课内的活动总量,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多读成诵。
使学生在读诗的同时,感悟诗的韵律美。
二、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意象美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颇具匠心,以画家的眼光、作画的方法,准确地表现了景物间的存在对应关系:大与小,虚与实,背景与中心,构成了一幅为后人叫绝的雪景画面――寒江钓雪。
引导学生把《江雪》的语言描述成画面,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这首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变成生动具体的形象,使简练的语言成为联想和想象的依据,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歌语言形象化、意象具体化。
中国古典诗词的声韵美汉语有一个与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拼音文字显著不同的特点,就是使用单音节字,字与字之间搭配组成词,由词再组成句,由句再组成文。
因此,对中国文学来说,最基本的成分就是字。
要想文章流畅、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就要考究字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声律,这在可以歌唱的诗词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诗词的语言要有乐感:诵唱时金声玉振,听读时抑扬悦耳、声调悠扬,这才是诗词的佳境。
声律的重要性,首先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作为文章的外在形式,声音的高下更迭非常重要,他就像物体外表的色彩一样,没有它就会黯然失色。
刘宋时期著名的文章家和史学家范晔在给外甥的信中也谈到声律的重要性,他认为论文作诗,首先要“性别宫商,识清浊”,而“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上来”(《狱中与诸甥书》)。
到了齐永明年间,诗歌声律上的要求首先被周颙和沈约提了出来:周颙的《四声切韵》,沈约的《四声谱》从理论上皆系统地对此加以阐述,诸如“四声”、“八病”等。
谢朓、王融等名诗人则在创作上加以呼应,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永明体”。
“永明体”在题材、用事上虽也有自己的要求,但最大的特点就是音律协调、对仗工整。
到了唐代,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又在此基础上“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使律诗不仅在音韵对仗、起承转合方面形式更加缜密整齐、新巧工致,而且符合粘附的规则,使律诗完全定型。
从此以后,律诗作为音韵协调、对仗工整的新体诗逐渐取代古体,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主要的体裁。
律诗定型后,唐以后的中国古典诗人更加讲究声律之美,杜甫说自己“老来渐于声律细”,又说自己“新诗改罢自长吟”,所谓“长吟”看看能否朗朗上口应当是其主要方面。
王昌龄在《诗格》中强调了对仗的重要,并把诗歌的对仗分为五类:“一曰势对。
二曰疏对。
三曰意对。
四曰句对。
五曰偏对”。
宋代的江西派,明代的前后七子,清代沈德潜的格律派对诗歌的格律声韵从理论到创作实践则提出更多、更为具体的要求。
古代诗词的音韵美与意境美古代诗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音韵美与深远的意境美是其引人入胜的魅力所在。
无论是四言、五言还是七言绝句,每一首诗词都凝结着诗人的智慧和感悟,赋予了文字以生命,使其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一、音韵美古代诗词的音韵美是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之一。
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每一个字的选择都经过精心的斟酌和安排,以追求最佳的音韵效果。
例如,在五言绝句中,每一句一般包含两个平声和两个仄声,使整首诗词在朗朗的音韵中更具韵律感。
另外,古人对于韵脚的运用也非常讲究,通过对句子结构的巧妙设计,使得每一个句末的韵脚都能形成和谐、平衡的韵律。
二、意境美古代诗词的意境美是其最动人之处。
通过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思想,诗词表现出了作者对于自然、人生、情感等多种主题的感悟。
诗人通过对于景物的描绘,通过对于情感的抒发,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美丽意境。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月下独坐的场景,让读者感受到寂静夜晚中的宁静与思索;而杜牧的《秋夕》通过对于秋天的描写,展现了人们故乡的乡愁和思乡之情,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三、示例分析《静夜思》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简洁的文字和押韵的句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苍凉和乡愁之情。
诗中的意境通过对于月亮和故乡的描绘,达到了音韵美与意境美的完美结合。
首句中的“明月光”以两个仄声和两个平声组成,使句子韵律流畅;同时,“明”和“光”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明亮的月光。
第二句通过以“地上霜”来暗示秋天的到来,并勾起读者对于寒冷的联想。
末句以“低头思故乡”作为诗歌的点睛之笔,使整首诗赋予了深刻的思想含义。
四、结语古代诗词的音韵美与意境美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它们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影响着无数读者的心灵。
通过对于音韵的追求和对于意境的塑造,古代诗词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扇窥探古人智慧和情感的窗口。
让我们一同欣赏古代诗词的音韵美与意境美,感受那些流传千年的千古之作!。
浅谈古典诗词之美浅谈古典诗词之美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们可以对语序作适当的变换。
诗是最美的语言,诗是迷醉心怀的智慧,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口涌出来的一首歌曲。
这句话应用在我们的古典诗词上,是再恰当不够了。
古典诗词,寥寥数字,却是四两拨千斤,字字千锤百炼,就这么几个字或勾勒出恢宏或清雅的画卷,或激荡或幽咽的音乐。
其内涵的美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古典诗词之美,欢迎阅读与收藏。
浅谈古典诗词之美篇1我们读古典诗词,不是真的在读,而是用心在体悟,体悟那份空灵、曼妙、共鸣,沉浸在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中,让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呼吸着诗中世界的气息,让每一次感受都有新的发现,新的不同,新的美妙和其中暗藏着玄机和活力。
古典诗词的精炼留下了让人巨大的想象空间,读者能够将自身化为微小的尘雾,瞬间弥漫于整个诗的空间。
那巨大的空间可以让读者,如丝如梦,如幻如仙,其多种意境,多种揣测,多种解释,多种理解,渗透全身。
其诗句可以是青山绿水,可以是大漠落日,可以是古寺寒钟,可以是隐逸暗香,可以是高山流水,也可以是海枯石烂……她就是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具有宽广的想象视野和表达空间,其穿越性,是超出时空的。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
古典诗词以音乐性质的美感,以韵律、语感、节奏为主流,营造一种朦胧的梦境,朦胧的山水情怀,朦胧的人生咏叹,她既可以是气势磅礴,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也可以是花前月下的浪漫的儿女情长。
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在于她的押韵,古典诗词的主体,是使用中古音系统进行创作的,这个系统的标准叫“平水韵”,是因为一个平水县人编的字典而得名的。
近体诗(即绝句和律诗)是只能押平声韵的。
更重要的是古典诗词,是押尾韵的,即:诗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
她是汉语诗歌的一个特色。
古典诗词的押韵有它深厚的蕴涵和独特的魅力。
我们的汉语诗又叫做“诗歌”,是因为那些诗本来都是可以歌吟的,现在我们办古典诗词诗会,就有许多老同志上台去吟诵,去歌咏。
从语言角度品味古诗词之美-中学语文论文从语言角度品味古诗词之美◎赵维菊古诗词的语言准确、生动、凝练、精辟,往往一字千钧,一字震人心灵。
它言简意丰,言简意赅,言简意深。
古人创作非常重视炼字: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还有杜甫的“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都是非常经典的例子。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诗歌语言往往“一字之差,相去千里”。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关键字句的反复赏读、探究、体味。
本文从赏析“诗眼”(词眼)人手,反复咀嚼体会古诗词语言的“一字千斤”的凝练美;同时,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古诗词的画面美;挖掘诗的深层内涵,感悟诗营造的美好意境,从而更深地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
一、精心咀嚼文字,赏析古诗词的语言美语文教师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运甩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体验的能力,运用语言文字唤醒学生沉睡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古诗词语言的凝练美,体会诗的深意。
例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这样一句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词中的前半句,平白如话且只有寥寥六个字,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绮丽的山村夏夜图:宁静的山村夏夜,明月朗照,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醒了枝头的乌鹊,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其中的“惊”字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诗眼,我们既可以从“惊”字作一些相关联想,也许是月光太亮,惊醒了熟睡中的乌鹊,让它们感到分外的惊讶;也许是这皎洁的银辉来得过于突然了,引起了鸟儿的惊惶;亦或是月儿圆得有些出奇,不由得使鸟儿莫名的惊恐。
同时,又可作逆向联想,莫不是鸟儿为能依偎在暖融融的家里,在朗照的月光中,欣赏它们白天无法观赏到的美景而惊喜呢!试想,如果只是单纯地翻译字句:月亮出来了,惊起了树上的乌鹊,就不能体会“惊”字带来的无穷的韵味儿了。
古诗赏析感受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古诗赏析:感受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沉的思绪。
通过赏析古诗,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妙之处,深入了解古人的思想境界与情感表达。
本文将从音韵美、意境美和语言美三个方面探讨古代诗词的魅力。
一、音韵美古代诗词在语言的编织上非常注重音韵的美感。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房屋连鳌凤,户庭含皓月”以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韵味的巧妙运用,增加了诗词的音韵美。
这种美感不仅仅体现在诗句的读韵上,还延伸到了整首诗的韵律和节奏之中。
古代诗词的音韵美能够使人产生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引发情感的共鸣。
举例来说,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平仄押韵和音律协调,将景色描绘得更为瑰丽,引发读者对壮丽山河的向往之情。
二、意境美古代诗词的意境美是其独特之处。
通过深入描绘景色、性情、人物或历史情境,古人将自然界和人类的经历与情感融为一体,营造出丰富而深刻的意境。
例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打破了人们对春天清晨宁静的传统印象,将春天的醒来描绘成一系列喧嚣的画面。
这种采用反差描绘的方式,使诗词更加丰富多样。
古代诗词的意境美常常通过景物描写寄寓哲理和感悟。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对江南自然风光和狩猎场景的描绘,表达饱含哲理的忧国忧民之情。
这种意境美使得诗词不仅是一种形式优美的表达,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抒发。
三、语言美古代诗词的语言美是其精华所在。
通过对形象的精准描绘和对情感的微妙表达,古人能够用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世事一场大梦几回寒暑”、“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以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句子,通过简练而有力的表达,道出了人生短暂而珍贵的真理,引人深思。
古诗词色彩美之赏析◎王毅所谓“诗中有画”,诗歌虽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
古人做诗,很善于运用色彩,他们摄取大自然中的青山绿水、白云碧空、银星素月、丹枫金菊、鸭绿鹅黄、青松翠竹、绿叶红花,描绘出一幅幅清新艳丽、情趣盎然的彩色图画。
色彩入诗,使得诗美意丰趣蕴其中,产生了神奇的艺术魅力。
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美,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
诗人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与搭配,渲染出浓郁的画意。
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如火的红叶和蓊郁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山石白、树叶红,而山中主色调则是翠,三种色彩强烈、醒目,反差明显,组合在一起更诱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诗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充分的美的享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的《忆江南》)红蓝两色的冷暖对比强烈,使画面明镜,读者对江南美景也有了一个高度凝练的体验机会。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的《暮江吟》)血红的残阳对碧绿的江水,显示出同一位诗人对同一种调色方法的纯熟使用。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虽然写自然界瞬间的天气突变,但通过色调的对比,以及动静的调动,使诗句间跳跃出一种画境的“气韵生动”。
诗人还善于用色彩的明暗对比,初看不觉得,稍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美。
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调,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变化,彼此烘托,构成一幅幅色调鲜明的画面,给人艺术的享受。
除了黑白、明暗对比,古诗中常常有红(暖)绿(冷)两色的映衬,“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古诗词的美丽之处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律美。
它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传递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让人们在琐碎的生活中寻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启迪。
本文将从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古诗词的美丽之处。
一、音韵美古诗词的音韵美是其独特之处,它通过对字音的巧妙运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古代诗人常常采用平仄押韵的方式,使诗词在朗朗上口的同时也加深了句子的韵律感。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其中,“行”和“声”交映呼应,吟诗时,如行云流水,将读者引入了诗歌的世界。
二、意境美古诗词的意境美是其独到之处,它能将作者的感悟与自然景物、人生哲理等融为一体,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通过简洁精练的文字描写,古诗词能够唤起读者内心最深层的情感共鸣。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短小精炼的诗句,让人在月色下感受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也勾起了读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情感美古诗词的情感美是其内在感染力所在,它通过对个人情感的真实抒发,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和感动。
古代诗人在艰难困顿的岁月中,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的感受和心境,触动了后人的心灵。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余亦能高咏,斯人共长云。
端拱黄阁鹤,飞入青霞群。
”这首词表达了苏轼对自己才情的自信和对人生境遇的豁达态度,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情感的宣泄与释放。
古诗词的美丽之处,正是由于其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的独特组合。
它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抒发人们对自然、情感和社会的思索,使读者能够在一瞬间跨越时空,与古代诗人的情感相通。
古诗词所蕴含的美丽,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心灵的抚慰。
正因如此,古诗词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人们品味艺术、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
总之,古诗词的美丽之处体现在它独特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上。
古诗词像春花,她为我们展现了人间最美好的生活,古诗词像秋月,她为我们倾唱出人们最细微的心曲;古诗词的一半像海水,她蕴积深厚而又波澜壮阔;古诗词的一半像火焰,她真挚勃发而又明亮昂扬古诗词;古诗词也像一只嘶哑的鸟,深情的赞美这丰饶的土地;古诗词更像一个前行的人,怀揣使命走向明天。
古诗词是美的,作为读者的我们能“再现绘画美,领会意境美,品味语言美,体会韵律美”吗?读者与诗的关系有人做了一个比喻:苏轼有《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琴与指,正如我们读者和诗,只有认真阅读,深入理解一首首诗,这诗才被我们赋予了新的生命,而我们也正从这诗中得到感情的陶冶。
那么,学习古诗词究竟有什么好处呢?首先,吟读古诗词能造就一个人的性格,陶冶一个人的情操。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流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
无数英雄伟人、仁人志士就是在这块沃土上成长起来的。
一代伟人毛泽东能背诵三百余首古诗。
从他16岁写的《咏蛙》一诗可看出,古诗词对他成长的影响之早,之深。
从立志成才到走向天安门城楼,这个伟人一生与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首《沁园春、雪》气概天下,成为千古杰作。
“诗言志”、“歌永言”。
一首好诗就是一位良师益友。
吟读古诗词如在花海中徜徉,其色、其香、其味熏陶着人的心灵。
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含蓄稳重的个性,质朴豪迈的情怀,为国为民舍生忘死的壮烈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华。
吟读古诗词能培养造就一个人的性格,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升华。
培根说过;‘‘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
”此话仅说了一半,读诗书不仅能使人灵秀,更重要的是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使人成为更完全意义上的人,更加文明和高雅。
因此,吟读古诗词是培养儿童立志,发愤,成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当重要的方法。
其次,吟读古诗词能提高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人的修养“更上一层楼”。
中国古典诗词流传至今的佳作名篇,不是千锤百炼便是妙手可得,其语言表达能力极强。
学习古诗词对学生作文、说话水平提高极快。
当沉默比雄辩效果更好时,我们可说“此时无声胜有声”;离别感伤“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爱人异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更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烈,“曾今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的情怀。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两份情:一份是凡俗生活里的油盐酱醋,一份是梦一样的风花雪月。
若留在红尘,再新鲜的情怀也会让岁月冲释得平淡无味。
若真的逐梦去,又未免高处不胜寒。
到底该怎样处理这两样情感呢?记的有这样一句话,近处是生活,远处是梦想,而中间则是诗歌。
我认为,做一个真心的歌者,以诗人的眼光和思维来拉近现实和梦想的距离,以诗歌的形式来诠释人生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些人认为,诗人是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
而真正的诗歌是来源于生活,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其实,诗歌早在文字发明以前就开始流传了,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反映。
生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梦想是虚无缥缈的想象,而诗歌则婉转浪漫地把二者融合在一起,以文字或口头的方式表达出来,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达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平衡,是生活的升华和结晶。
我们在生活中感性地反省自己,理性地反思事实,对万事万物总有一些的感叹。
当我们感到生活变成了一种气韵在身边流动,而自己又被一种抒情的氛围包裹住时,这种独特的感受如果以文字的方式简单、直观地表达出来,就会变成一行行的诗句。
或许我们不能做到“用单纯的语言表现深刻的思想”(艾青语),但我们毕竟尝试了这样一种抒情方式,表达了一份情感或体验。
孔子曾言,“不学诗,无以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言,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这是孔子劝他的学生和儿子学诗的话,足可见孔子对诗的重视和推崇。
而现今的流行音乐正是诗与乐的完美结合。
它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
诗言志,生活中不能没有诗歌,正如人生不能没有方向。
只要我们热爱生命,发掘心灵深处的真善美,生活就会充满诗情画意。
让我们紧握手中的笔,描绘美丽的人生吧!在高一学年结束的一次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喜欢诗歌的仅占30%,对诗歌没有什么感觉或课外基本不接触诗的竟有一半多。
而喜欢诗歌的同学,其喜欢的原因,也多半是小时候在父母的督促下背过几首短小的古诗,对于现代诗歌或篇幅较长的诗歌也常常“视而不见”,因喜欢诗而有过写诗尝试的同学则几乎没有。
学生对诗歌接触太少,初中教材与教学中诗歌往往被忽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高中语文新教材的实施,为培养学生诗歌兴趣与鉴赏能力提供了契机。
新教材第三册有三个诗歌单元,共选诗歌三十多首。
集中学习鉴赏这些诗歌,对学生兴趣与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必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因为学生兴趣与能力的缺乏,对于有一定难度的诗歌(有的还是朦胧诗,有的是原本高三第二学期才学的),数量又那么多,学习中会有一定难度,引导不当,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抵拒的心理,加上应试的观念在师生的头脑中都有点根深蒂固,从高考“实惠”的角度看,有的同学认识上会产生偏差,缺乏诗歌诵读的热情。
鉴赏于上述情况,笔者在教学中,从学生基础、学习心理和诗歌鉴赏规律出发,适当重组诗歌教学内容,有步骤地进行诗情诗趣的培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小结于下,以就教于同仁。
一.亲密接触,初尝诗趣学生不喜欢诗歌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不能忽略,其中有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诗歌,甚至对诗歌的认识存在误解。
而学生对诗歌产生误解的方面也许正是诗歌的特质所在,诗歌的文学价值所在。
这种现象的存在实在让人觉得可惜。
因此在诗歌教学当中转变学生对诗歌的看法,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1.选择学生易接受的诗歌,作为激发学生学诗的突破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我们现行的诗歌教学来说更是如此。
本册教材所选的诗歌篇目较多,古今中外,各种流派都涉及到了。
结合各类诗歌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一些浅显而优美的短诗作为诗歌教学的开始是比较合适的。
鉴于以上想法,我把《诗经三篇》作为诗歌教学的第一课,以此来改变观念,引起学诗的兴趣。
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
在学生的心目中,《诗经》似乎比所学过“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文要难得多,而且《诗经》所反映的时代又那么久远,鬼才知道那时候是什么样子。
这种心理,正是改变对诗歌印象的突破口。
实际上,《诗经》作为人类童年时期的作品,它所反应的都是人类童年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用钱钟书的观点来看,远古时期相当于人一生当中的小孩子时期,当时无论是人的心理还是社会现象都是很简单的,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都是纯人性的反映。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经》的内容应该是好理解的,好理解的内容被人误解,一旦这层纸被捅破,学生就会恍然大悟,甚至会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
如果我们的课堂上能有更多的“原来如此”的惊叹,证明我们的教学是成功的。
《诗经三首》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其有三首诗,两首是和男女恋情有关的,一首是军歌。
当同学们得知要学这一课时,不由得发出了“啊”的惊叹。
当我讲解了《诗经》的有关知识特别是介绍了《诗经》的思想内容以后,同学们的情绪渐趋积极,也许是距离产生美的缘故吧,欲了解古代社会好也是情理之中的。
最使同学们感兴趣的是,了解人类童年时期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
《卫风·氓》虽然是弃妇诗,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纯真爱情的渴望。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们在女主人公蹬上墙头张望的焦急神态中看到了人类对的纯真、美好的爱情的渴望。
《邶风·静女》一诗表达最原始的方式所体现出的人们对纯真美好的爱情的追求,以及爱情给人带来的无比幸福的感觉。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当然,同学们感兴趣的原因不一定是因为这个年龄阶段对“爱情“这一话题较敏感,更主要的是被人性当中最美好、最纯真的情感所震憾。
这时,因势利导,说明除了爱情以外,还有许多动人的情感,而诗歌是表达人类情感较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时,同学们似乎改变了以往对诗歌的的看法,至少让学生有一种感受,“不读不知道,一读味正好”2.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每篇诗歌,如果仔细研究,都能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突破口,当然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也是多样的。
如有些诗歌可以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来调动学生的学诗兴趣。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童叟皆知的,而且由不同的传说不同的地方还演译出了不同的风俗习惯。
同学们对这样的传说是很感兴趣的。
在教《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和秦观的《鹊桥仙》两首诗时(这两篇是放在一起上的),我用牛郎的织女的传说作为引起学生兴趣的切入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徐志摩这位诗人,同学们不是很陌生的,一来,他生于海宁,是我们的老乡,二是很多同学都看过电视剧《人间四月天》。
这样的诗人,同学们是很感兴趣的。
即便如此,同学们对他的认识也只能停留在不陌生的层面,而人们往往对了解一点又不能认识很清楚的事物有一种要探究的欲望,这是引导学习的良好的契机。
一说起学习徐志摩的诗,同学们似乎很有劲,但叫位同学具体说说看,又说不出一二,些时,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较详细的介绍了他的一生经历,创作情况,以及有关对徐志摩研究的评价,同学们听得都很认真,学习《再别康桥》一诗时热情就更加高涨了。
3.适当举行一些课堂诗歌朗诵比赛,营造良好的读诗氛围,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胜心,一说起比赛都跃跃欲试。
抓住这一特点,适当开展朗诵比赛能调动起学生们学诗的兴趣。
但是,操作过程中也要注意方法。
刚开始的时候,要求不能太高,不能吓倒学生。
要采用鼓励为主的原则,争取使每位学生都能尝到读诗的乐趣。
对于朗诵基础较好的学生,这样的活动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也可以得到一次锻炼,至少有一次朗诵比赛的经历,认为自己还可以朗诵诗歌。
而且,看到基础较好的同学的朗诵,对自己也是一种触动。
同学们都有了读诗的愿望,班上就形成一种良好的读诗学诗的氛围,从讨厌诗歌变为亲近诗歌,这样才能使诗歌教学有效的开展下去。
二.熟读吟诵,走进诗境如果说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能使学生亲近诗歌,把学生带到了诗的大门外,那么熟读吟诵,是把学生带进诗歌大门的关键一步。
一般阅读需要理性的理解,而诗歌的鉴赏是需要感情投入的,感情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鉴赏的质量。
而衡量感情投入的最基本的方式是读,看你能不能用心的去读,读的过程就是“品”的过程,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再现作者心理活动的过程,是接近作者主观世界的过程。
用心去读,才能走进诗境。
语文课堂,特别是学习诗歌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朗朗的。
由于诗歌具有音乐美,韵律美,讲究节奏和韵律。
所以读诗比读一般的文章要求更高,刚开始学诗的时候要作好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