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1
古诗词使用技巧总结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其深刻的思想、精细的意境而脍炙人口。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使用技巧。
以下是对古诗词使用技巧的总结:一、注重音韵古诗词以音韵的和谐美为特色,对于古代的人们来说,语言的音韵是十分重要的。
在欣赏古诗词时,要注重词句之间的音律美。
可以通过细细品味句子中的韵母、声调和声调变化来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二、把握意象古诗词往往以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把握好这些意象是理解古诗词的关键。
在阅读古诗词时,要通过理解诗中的意象来感受其中的美感与意境。
可以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将意象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在脑海中构建出具体的场景,以更好地理解诗意。
三、理解上下文古诗词是写给古人的,其中可能有一些古代人物、历史典故等,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了解上下文来理解。
在欣赏古诗词时,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
同时,在阅读时也要注意诗句的前后呼应关系,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四、体味情感古诗词多以抒发情感为目的,因此在欣赏古诗词时,要注重体味其中的情感。
在阅读时,可以通过语言、意象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要注意文字中的笔触、词语的节奏变化等,从中感受到诗人的忧愁、喜悦、哀怨等情感,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诗词的意义。
五、注意结构古诗词往往有其独特的结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注意结构的组织。
要注意句子之间的关联和衔接关系,理解每句诗句的作用,并能够把握整篇诗词的结构布局,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诗词的整体意义。
六、注重节奏古诗词以其优美的语言节奏而脍炙人口,因此,在欣赏古诗词时,要注意其节奏感。
可以通过模仿诗词的语调、韵律来感受其节奏美。
同时,还要注意文字的字数、句子的长短、句式的变化等,这些都对诗词的节奏感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要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我们需要注重音韵美、把握意象、理解上下文、体味情感、注意结构和节奏等。
通过运用这些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美,进一步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古诗词中的意境鉴赏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意境,给人以深刻的体验和触动。
这些意境既出自于诗人的精神世界,又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让我们在欣赏中领略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博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几首代表性的古诗词,探索其中的意境之美。
先来看看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鹳雀楼的高耸和周围山河壮丽的景象,展示了人的视野的广博,追求进取的豪情。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仿佛可以亲身感受到巍峨的山峰和湍急的河流,思绪随着云卷云舒,向远方奔腾而去。
这种宏大的景观意境勾勒出人的胸怀和人生追求,激发着读者心灵的共鸣。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宋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破烟。
”这首诗以秋天的夜晚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大漠孤烟和长河落日的晨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寂静而神秘的氛围中。
诗中借助“萧关逢候骑”和“都护在破烟”来暗示着古代战争的惨烈,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和纷乱。
从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一种凄凉和悲壮的意境,领悟到人生无常和历史的沧桑。
再来欣赏明代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百年征战几人回?苍茫如雾山河。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词以长江的奔腾激流为背景,通过刻画江水滚滚、浩渺无边的形象,表达了历史的变迁和人生的短暂。
词中的“是非成败转头空”表达了一种超脱于世俗喧嚣的治世之志,而最后两句“苍茫如雾山河,风吹草低见牛羊”则追溯着文化的源流,让我们感受到历史深处的人情冷暖。
整首词以宏大的背景和离经叛道的情怀,勾勒出一幅荡气回肠的意境画卷。
以上的几首诗词只是古代诗词意境的冰山一角,每一首古诗词都耐人寻味,拥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精妙的意境描绘。
通过阅读这些诗词,我们不仅仅可以欣赏到文字的美感,更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回响和情感的寄托,从中领略到人生的哲理和才情的升华。
语文古诗词的语言特点与赏析技巧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尤其是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
学习和欣赏古诗词,不仅能够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还能提升我们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而要真正读懂古诗词,就需要了解其语言特点,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技巧。
一、语文古诗词的语言特点1、精炼含蓄古诗词往往用极为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
寥寥数语,就能描绘出壮阔的景象、细腻的情感或深刻的哲理。
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仅仅十个字,就展现出了边疆沙漠的雄浑与辽阔。
这种精炼的语言,要求读者在阅读时发挥想象力,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从而体会其中的韵味。
2、形象生动诗人常常借助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使诗词中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春风比作剪刀,生动地表现出春风的灵巧与神奇。
通过这些形象的描写,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3、音律和谐古诗词注重音韵格律,讲究平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全诗韵脚整齐,节奏明快,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4、用典丰富诗人常常引用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增加诗词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了庄生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哀怨。
5、多义性由于古诗词的语言简练,往往一个词、一个意象具有多种含义,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诗人的身世背景来理解。
比如“月”这个意象,有时代表团圆,有时又象征着离别;“柳”有时表示挽留,有时又寓意着春天的到来。
二、语文古诗词的赏析技巧1、了解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对于理解诗词的内涵至关重要。
比如杜甫的《春望》,如果我们知道这首诗是他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就能更好地体会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2、解读题目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概括或提示。
如何读懂古诗词中的意境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既是一种语言艺术,也是一种人文哲学。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绪的回味。
而读懂古诗词中的意境,并不只是单纯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更要通过心灵的感悟去理解其中的隐含,从而更加全面地感受到诗词的美妙。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为您介绍如何读懂古诗词中的意境。
一、感知诗词气氛诗词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注重的是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作为读者,我们首先需要通过媒介——文字来感知诗词的气氛。
比如,在阅读李白的《静夜思》时,我们可以通过描绘的月亮明亮而清寂的形象,以及诗人静谧的内心世界,来感受到诗中所传递的安宁和宁静。
因此,读懂古诗词的意境,就需要我们通过文字描绘的氛围去感知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二、品味诗词情感古诗词常常通过深邃的情感表达诗人的思绪与境界。
当我们读到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时,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故国的思恋之情。
通过品味诗词中的情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内心的感受与追求,从而更好地领会其中的意境。
三、理解象征与隐喻诗词作为一种典型的象征性表达方式,常常使用丰富多样的象征与隐喻来传递诗人的意境。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诗人通过“篱萧”、“砧杵声”等生活场景来象征孤寂与离别的情感。
因此,在读懂古诗词的意境时,我们需要理解其中的象征与隐喻,从而更加深入地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四、把握诗词的音律古诗词的音律是其独特之处,也是表现意境的关键之一。
通过把握诗词的音律,我们可以更好地领会其中的意境。
例如,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诗人通过巧妙的音律排列,营造出豪放奔放的氛围,使读者能够亲身体验到人物身世坎坷的情感表达。
因此,读懂古诗词的意境也需要我们通过把握诗词的音律,来更好地感受其中的美感。
五、与诗词产生共鸣最后,读懂古诗词的意境需要我们与诗词产生共鸣。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智慧,与我们的生活经历相结合,形成一种心与心的交流。
古诗意境赏析需寻意脉[5篇材料]第一篇:古诗意境赏析需寻意脉古诗意境赏析需寻意脉古诗意境赏析,表面是景与情的理解,最多再加上情景结合方式的把握。
实际上这样的赏析是不全面,也不深透的。
就古诗意境的营构来说,绝不仅是单靠意象就能直接传达出丰富细腻的情感,我们的古典诗人们,还注意到的意脉的融入。
孙绍振先生谈到古诗赏析时,说过这样一句极为重要的话:分析就是就是突破表层,把深层的意脉起伏揭示出来。
意脉决定情感的特殊生命。
那么什么是古诗的意脉呢?在笔者看来,古诗的意脉就是就是指潜伏在显性的表层的景语下面的起伏不定的勾连串通景与情的语言脉络。
意脉,有这样两种形态:一是线型意脉,指的是景与情、景与意之间存在着某种线性的相关性,以开合、正反、因果、假设、目的、转折、层进等逻辑呈现。
这种意脉在性质和量度上精密地相应,往往贯穿首尾,从而让全诗构成完整的统一体。
如:李益的《汴河曲》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由汴河水春景“开”,以“风起杨花愁杀人”合,借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扬花,遥寄作者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现实的政治感受。
如: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梅由“冬”到“春”,由“寒”到“暖”,其意脉构成正反关系,表现了梅不同桃花之处:高洁守志。
如:江湜《山寺夜起》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前四句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这两方面成为不眠之因。
如: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这首诗前两句实写画眉“林间自在啼”的情景,后两句则假设画眉笼中的处境,从而借物抒怀,表达了对自由的热爱与赞美。
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从语言角度品味古诗词之美-中学语文论文从语言角度品味古诗词之美◎赵维菊古诗词的语言准确、生动、凝练、精辟,往往一字千钧,一字震人心灵。
它言简意丰,言简意赅,言简意深。
古人创作非常重视炼字: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还有杜甫的“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都是非常经典的例子。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诗歌语言往往“一字之差,相去千里”。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关键字句的反复赏读、探究、体味。
本文从赏析“诗眼”(词眼)人手,反复咀嚼体会古诗词语言的“一字千斤”的凝练美;同时,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古诗词的画面美;挖掘诗的深层内涵,感悟诗营造的美好意境,从而更深地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
一、精心咀嚼文字,赏析古诗词的语言美语文教师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运甩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体验的能力,运用语言文字唤醒学生沉睡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古诗词语言的凝练美,体会诗的深意。
例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这样一句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词中的前半句,平白如话且只有寥寥六个字,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绮丽的山村夏夜图:宁静的山村夏夜,明月朗照,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醒了枝头的乌鹊,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其中的“惊”字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诗眼,我们既可以从“惊”字作一些相关联想,也许是月光太亮,惊醒了熟睡中的乌鹊,让它们感到分外的惊讶;也许是这皎洁的银辉来得过于突然了,引起了鸟儿的惊惶;亦或是月儿圆得有些出奇,不由得使鸟儿莫名的惊恐。
同时,又可作逆向联想,莫不是鸟儿为能依偎在暖融融的家里,在朗照的月光中,欣赏它们白天无法观赏到的美景而惊喜呢!试想,如果只是单纯地翻译字句:月亮出来了,惊起了树上的乌鹊,就不能体会“惊”字带来的无穷的韵味儿了。
古诗词中的美丽意境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和美学价值。
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诗词,无不展现出独特的美丽意境。
这些古诗词中通过巧妙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创造出一个个美丽绝伦的景象和情感世界,让人不禁为之倾慕。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自然、人物和思绪三个方面探讨古诗词中的美丽意境。
一、自然美的意境在古诗词中,自然景色常常以生动细腻的描写方式展示出来,塑造出各种美丽的意境。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宋代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则展现了江城夜景的秀丽和恬静,令人陶醉其中。
这些描绘自然的诗句不仅给人以美感,更带领人们进入了一个超脱尘俗的境界。
二、人物美的意境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常常以情感的方式表达,并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展现出美丽意境。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形容了杨贵妃娇艳的容颜,给人一种妩媚动人的美感。
宋代晏几道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则以周瑜的英勇形象打动了人心,让人感受到了英雄的风采和壮丽。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深度,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成为了美丽意境的载体,让人忍不住为之动容。
三、思绪美的意境古代诗词中的意境之美不仅体现在对自然景象和人物的描写上,还体现在表达思绪和情感的方式上。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以及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都展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美丽意境。
这些意象丰富而深刻的描写,通过带入人们的思绪和情感,让人们产生共鸣,品味到更深层次的美感。
总结起来,古诗词中的美丽意境以其细腻的描写、深远的意象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从自然美到人物美再到思绪美,每一首古诗词都沉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代代相传。
正是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美丽意境,让我们愿意驻足其中,感受到那一缕清香、那一抹温暖,感受到美的力量和力量的美。
意境交融中国古诗词意境分析意境交融中国古诗词意境分析中国古代文化中,诗词一直是表达情感和抒发意境的重要艺术形式。
古人通过诗词,能够准确地捕捉自然景物的美感,同时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在中国古代文人士人的心目中,意境是诗词最核心的追求之一。
意境交融是指将诗词与意境相融合,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情景,感受其中蕴藏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本文将对中国古诗词的意境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探讨古代文人如何将意境与诗词相融合,达到意境交融的效果。
一、自然意境的描绘中国古代文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言语的艺术,将自然景物中蕴含的美感和情感完美地传递给读者。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他通过描绘明月的光辉、深夜的寂静,将月光照耀下的床前光景与自己的思念之情相结合,营造出浓郁的诗意氛围。
读者读到这首诗时,常常会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进而产生共鸣。
二、情感意境的表达除了自然意境的描绘,中国古代诗词中还融入了丰富多样的情感意境。
古代文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婉转的表达,将内心的情感与诗词意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用静夜的寂寥、微风的轻抚来表达自己对逝去的时光和美好回忆的思念之情。
通过诗词的语言艺术,杜牧成功地将自己的情感意境深深地融入其中,感染了读者的心灵。
三、人物意境的塑造中国古代诗词中除了景物意境的描绘,还常常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古代文人通过对人物的描述和思考,刻画出了丰富多样的人物意境。
这些人物意境既可以是作者内心的自我表达,也可以是对社会人物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在杜甫的《丽人行》中,他通过对歌姬的描绘和歌姬的感召力来反思忠诚与背叛、唯美与黑暗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这种人物意境的塑造不仅仅是对人物特质的描绘,更是对人性的反思和思考,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四、意象意境的构建中国古代诗词中通过意象来构建诗词的意境。
意象是古诗词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借助于象征性的形象,将抽象的思想和情感直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解析古诗词中的音韵美与意境感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以其独特的音韵美和意境感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这些古老的诗句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古诗词中的音韵美与意境感,并解析它们给人们带来的美妙体验。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古诗词中的音韵美。
古人在创作诗词时,非常注重音韵的选择和运用。
他们通过精心的组织和排列,使诗句的音韵和谐、流畅。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通过使用平仄相间的韵脚,使整首诗的音调优美动听。
读者在朗读或欣赏这首诗时,会感受到一种悠扬的音乐感,仿佛置身于静谧的夜晚,与明月相伴。
古诗词中的音韵美还表现在运用押韵和对仗上。
押韵是指在诗句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音韵,使整首诗的节奏感更加明显。
比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通过使用“行声”、“声明”等押韵手法,使整首诗的音韵和谐统一。
而对仗则是指诗句中使用相对应的词语,使诗句的平仄和韵脚呼应。
比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通过使用“萤星”、“水卧”等对仗手法,使整首诗的音调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除了音韵美,古诗词还以其独特的意境感吸引着人们。
意境是指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象。
通过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具象化的描写,古诗词能够将复杂的情感和意象简练地表达出来。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和高耸的鹳雀楼,表达了作者的壮志豪情和追求卓越的意愿。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会感受到一种豪情万丈、壮志凌云的情感,仿佛置身于高楼之巅,俯瞰整个世界。
古诗词中的意境感还表现在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上。
比喻是指通过对事物的类比,使诗句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如何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
欣赏古中的意境美
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它需要感性理解和情绪体验,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的“意境”。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地分析和指令包办,学生就会兴趣寡然,更谈不上去体味挖掘诗的意境美了。
教师要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形象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鉴赏美的水平。
一、观图——初步感知美
诗歌是一种感性形象,就要让学生先有最直接的感性理解,观图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小学教材中的每一首古诗都配有相对应的插图,图上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具体可感的,比起文字来更能让学生进入意境,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让学生进入意境的第一步应是指导学生观赏插图。
观赏插图应做到细致而全面,既要有局部的细致观察,又要有整体的观赏,做到点面结合。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所见》这首诗中的插图,既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牧童,也要让学生感知这幅图中的整体环境,从而初步感知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所处环境:某个夏天的早晨,风和日丽,一个牧童骑着黄牛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中,他身穿红衣、头戴斗笠,神采奕奕,此刻正盯着柳枝上的一只蝉儿,柳条正随风轻轻飘动……这样,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一种美的意境。
二、读诗——尽情渲染美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
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
古诗中的意境美,要让学生在反复的咏诵过程中自行感知和体会。
所以,朗读是古诗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要体会诗的意境,也离不开读。
所以,理应把课堂教学上成诗文朗读课。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要有新的形式,要不拘一格。
学生朗读时能够小声自读,轻言慢语,读出韵味;还能够高声诵读,,慷慨高昂,读出激情。
同时注意停顿、轻重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读出明快的节奏感。
古诗音韵和谐,平仄错落,琅琅上口,要读得爽口,读出灵感,读出音韵美。
还能够根据儿童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做一些动作和表情,既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又助于学生理解,让学生其乐融融。
如读《小儿垂钓》时能够做钓鱼的动作,将诗歌中的景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别有一番情趣。
三、品情——深入体会美
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
所以,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为之动情。
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的理解较初步感知阶段深化了。
这时,教师应该即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表明的道理,深入地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往往和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教师能够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协助学生体会诗中的情感。
如《春日偶成》的作者程灏是宋朝理学家,他是得闲一日到大自然中游玩,能够忙里偷闲并得以轻松,他的心情定是愉悦轻快的。
而柳宗元在写《江雪》时正是仕途不顺之时,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
仔细品味,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人生境界便突现出来。
学生试着带着诗人的心情再去赏插图、读诗歌,实行深层的意境美的体会。
古诗,不但仅是语言艺术,更是中国文化精神,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不但仅是弄懂诗句的意思,更要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受到一种文化的熏陶、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