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护理中优质护理的效果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63.32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优质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康复护理中的运用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患者康复质量和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45例,其中一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作为对照组,另一组采用优质护理方法作为观察组,对比记录两组患者经过护理3个月后护理总有效率以及神经功能情况和意识情况。
结果:使用优质护理方法的观察组患者康复总有效率(包括神经功能和意识情况)为91.1%,而传统护理方法的对照组患者康复总有效率为77.8%。
两组之间显著差异(P<0.05),表明优质护理方法在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康复方面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此外,在神经功能和意识情况方面,观察组患者的恢复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1]。
经过3个月的治疗,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更好(P<0.05)。
结论:优质护理方法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康复护理中具有明显的应用效果。
这项研究结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广泛应用优质护理方法,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总有效率,并促进神经功能和意识的恢复[2]。
关键词:优质护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康复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的康复护理中,优质护理方法的应用对于提高患者的康复总有效率、促进神经功能和意识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优质护理方法强调个性化、综合性和人文关怀,以提供更加全面、专业和温暖的护理服务[3]。
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护理中,优质护理方法可以从多个方面改善患者的康复效果。
未来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优质护理方法的具体应用和效果评价,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护理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和支持,本文为探讨优质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选取了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在某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45例被分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另外45例被分为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方法。
探讨21例高血压脑出血护理效果目的探讨21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效果。
方法收集我院自2012~2014年收治的2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患者接受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后接受优质临床护理干预,观察患儿治疗情况、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患者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情况。
结果经积极治疗后患者痊愈11例,不同程度肢体偏瘫6例,植物生存4例,未出现死亡患者;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患者家属对护理满意率为95.2%。
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后给予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脑神经功能缺损,促进其康复。
标签: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神经功能缺损高血压脑出血发病较急,病情较为复杂,疾病进展较快,因此有着较高的残疾率及死亡率。
微创血肿清除术是近年来临床广泛使用的手段。
然而除了必要的治疗外,给予患者科学、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亦有着重要的作用[1]。
为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观察,笔者将我院收治的2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63.25±4.17)岁;患者均经CT及MRI诊断,脑出血量:出血量小于30mL患者11例,30~100mL 患者6例,大于100mL患者4例;出血部位主要包括脑叶、基底节、脑室、小脑、脑干等部位;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1.2方法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微创血肿清创术治疗,治疗期间患者同时接受优质护理干预。
1.2.1基础护理加强对患者的血压、呼吸、体温、脉搏、瞳孔及意识等变化的观察,必要情况下根据患者病情给予脑科监护,直至患者病情基本稳定;对于脉搏缓慢、血压出現明显升高,甚至出现呕吐症状患者,则充分考虑是否为颅压升高,此时严密观察患者瞳孔及神志变化,并立即告知主治医生接受降颅压及脱水治疗,从而预防患者出现脑疝。
观察及研究优质护理在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改善生存状态的效果发表时间:2018-01-23T15:16:55.91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11期作者:张慧[导读] 优质护理在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效果理想,安全指数高。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理工大学附属昆华医院神经外科张慧 650032 【摘要】目的观察及研究优质护理在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改善生存状态的效果。
方法根据本研究自拟的患者选入标准随机选用在本院接受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100例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根据患者使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将其平均分组,即观察组(优质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各50例。
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和临床指标改善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00%)低于对照组的22.00%,而优良率(96.00%)高于对照组的86.00%(P<0.05)。
结论优质护理在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效果理想,安全指数高,此法值得在大力推广。
【关键词】优质护理;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生存状态;安全性;常规护理前言高血压脑出血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针对于该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有多种类型,手术治疗方法是重要的治疗方法,利用手术操作能够将患者大脑中的血肿完全清理干净,从而获取理想的疗效[1]。
在临床中针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研究也有较多的参考文献,但是这些资料中却很少有提及到术后并发症有效的控制方法。
所以,为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其生存状态。
本文通过观察及研究优质护理在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得出如下结论。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用2017年之前在本院接受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100例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根据患者使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将其平均分组,即观察组(优质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各50例。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以患者为中心,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及专家共识,规范患者诊疗全程的一种路径性医疗模式。
它是通过明确负责人、设定目标、制定过程和时间、考核结果并及时进行反馈等方式,协调各专业组织、团队成员、协同工作,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主体作用,为患者提供全方位、连续性和协作性的优质医疗服务。
脑出血是指由于脑的血管破裂引起的大脑出血,患者常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脑出血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规范化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工作比较复杂,需要全面、合理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流程。
临床护理路径明确患者护理的各个环节,包括入院评估、医嘱执行、监护观察、病情评估、护理干预、出院指导等,使护理工作有条不紊、有据可依。
通过制定临床护理路径,可以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规范化水平,避免护理中的疏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
二、全程管理,促进患者康复临床护理路径强调全程管理,注重患者的整体护理和康复。
脑出血患者常伴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需要及时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干预。
在临床护理路径中,可以设定康复目标和落实康复措施,如早期开展功能锻炼、康复训练、语言训练等。
及时开展康复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重建,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三、多学科协作,提高护理效果脑出血患者的护理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合作,包括神经内科、护理、康复科、心理科等多个学科。
在临床护理路径中,可以明确各学科的责任、任务和工作内容,建立协作机制和沟通渠道。
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可以有效提高护理效果,避免工作重复和信息传递不及时的问题,为患者提供全面、连续的医疗护理服务。
四、信息共享,提高护理效率临床护理路径将所有有关脑出血患者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共享,包括患者的病情资料、诊断结果、治疗计划、护理记录等。
优质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康复的效果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血压脑出血是指因高血压引起的动脉破裂导致脑内出血,是造成脑血管意外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健康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超过10亿人患有高血压。
而脑出血术后患者的康复过程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护理质量尤为重要。
优质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痛苦、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在临床实践中依然存在着护理不足、护理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导致患者康复过程受阻。
本文旨在探讨优质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通过对患者护理需求的分析、优质护理的实施、护理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康复质量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占比、格式要求等等。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优质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康复的效果。
通过对患者护理需求分析,了解不同阶段患者的具体护理需求,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护理策略。
我们将研究优质护理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探讨其在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护理效果评价,我们可以客观地评估护理的效果和患者的康复情况,为护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还将关注相关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确保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安全和顺利。
最终,我们将总结优质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康复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发展。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为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和生活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患者护理需求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意外,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术后患者需要接受特殊的护理以促进康复。
患者护理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 神经功能评估:患者术后往往存在神经功能损伤的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如意识、运动功能、感觉功能等的检测。
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急性期应用效果观察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关于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急性期的应用效果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和验证。
本研究旨在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急性期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比较传统护理和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应用效果,可以为改进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效率提供参考和指导。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进行,能够为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康复效果做出贡献。
1.2 目的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急性期应用的效果,探讨其对患者康复的影响。
通过比较接受预见性护理和常规护理的患者在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率等方面的差异,评估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急性期应用的可行性和优劣势。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数据和康复情况进行长期跟踪观察,探讨预见性护理对脑出血患者长期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旨在为改善脑出血患者的护理质量和康复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脑出血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
2. 正文2.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包括接受预见性护理和未接受预见性护理的患者。
研究对象应具备以下特征:1. 年龄范围在18岁以上;2. 确诊为脑出血急性期的患者;3. 患者意识清晰,能够配合观察和治疗;4. 无严重的合并症或并发症影响研究结果;5. 愿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研究对象应来自于不同医疗机构或病房,以保证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研究对象将根据是否接受预见性护理分组,比较两组之间在脑出血急性期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的差异,从而评估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急性期的应用效果。
2.2 方法本研究选取了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入选标准,并经过随机分组分配到预见性护理组和对照组。
预见性护理组的患者在急性期立即开始接受预见性护理干预,而对照组则接受常规护理。
预见性护理干预包括定期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开展康复训练,营养支持以及心理护理等措施。
优质护理在改良微创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发布时间:2022-12-23T00:48:36.761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26期作者:张天艳[导读]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以改良微创法治疗后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
张天艳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443400【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以改良微创法治疗后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
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2年4月到本院进行治疗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依据随机数表划分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研究组开展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研究组护理后舒张压(70.02±4.97)mmHg、收缩压(110.54±8.42)mmHg,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7.78%比对照组82.22%高(P<0.05)。
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以改良微创法治疗后实施优质护理,可改善临床症状,恢复血压指标,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改良微创法;高血压脑出血目前,临床上脑出血患者人数在不断增多,且患病群体越来越年轻化,致残率以及死亡率均较高,导致脑出血产生的关键因素是高血压,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会导致其身体功能产生严重的障碍,对其生命健康造成威胁[1]。
本研究对2021年4月-2022年4月到本院进行治疗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方法给予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1年4月-2022年4月到本院进行治疗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按随机数表分两组。
对照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41-70岁,平均年龄(55.39±6.24)岁,患病时间在3-8年,平均(4.68±2.37)年;研究组45例,男22例,女23例,年龄40-73岁,平均年龄(56.25±6.13)岁,患病时间在3-6年,平均(4.22±2.16)年。
2012年8月关键词:静脉采血;晕血;晕针;护理中图分类号:R47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6-0139-0142例门诊静脉采血晕血晕针患者的护理体会李莉萍**陕西省宝鸡市陇县人民医院(721200)2012年6月5日收稿晕血晕针指在静脉采血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现象,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心慌、恶心、冷汗、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甚至突然意识丧失,二者虽较难区分,但处理方法相同,一般在休息或饮糖水后可缓解,严重者考虑进行其他治疗。
1临床资料2010~2012年间门诊静脉采血时出现晕血晕针患者42例,男性28名,女性14名;年龄6~43岁,其中儿童2名;都是空腹坐位采血。
晕厥6例,晕厥伴抽搐1例,呕吐8例,其余27例症状较轻,除一例患者因其原发病在门诊输液留观外,其他患者给予休息或饮水后经检查无异后离开。
晕血晕针并不少见,处理以护理为主,现将护理经验和方法总结如下。
晕血晕针的原因分析:1.1心理因素:主要见于首次接受静脉采血或有过晕血史的患者。
恐惧、畏痛、紧张,加之针刺带来一定强度的刺激,致使患者精神高度紧张而产生。
特别是中考高考体检时发生率就很高,考生压力大,心情紧张,长时间的复习导致身心俱疲,看见有同学晕厥就更害怕。
其中一例晕厥伴抽搐的患者就很典型,女,19岁,体型消瘦,检查项目肝功能和乙肝两对半,常规采血后,患者突然两眼上翻意识丧失趴在桌上,移至治疗床平卧后发生抽搐,刺激人中后清醒,持续约一分钟,无大小便失禁,醒后自诉有多次见血晕厥史。
1.2体质因素:个别患者体质虚弱;过度劳累;禁食时间过长;特殊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饮食服药不当;还有一些对疼痛高度敏感患者都较易发生。
1.3环境因素:天气异常炎热,气压低或室内空气混浊;冬天气候寒冷,有些山区患者因路途遥远空腹时间过长更易出现晕血晕针现象。
1.4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有些患者缺乏相关知识,认为血液极其宝贵,抽取量多,担心对身体造成损害,如果护理人员态度生硬,采血前不做解释,和患者沟通不好,技术再不过硬,针多扎几次,会更进一步增加患者恐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