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层次
- 格式:ppt
- 大小:249.51 KB
- 文档页数:21
存储的核心概念存储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存储和管理数据和程序。
它允许计算机在执行指令和处理数据时进行读写操作,并且可以长期保存数据以供以后使用。
存储的核心概念包括存储层次结构、存储器层次、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
一、存储层次结构计算机中的存储层次结构是根据存取速度和容量来划分的,它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功能。
存储层次结构从上到下分为: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
下面我将逐一介绍这些层次。
1. 寄存器:寄存器是存储器层次结构中最接近CPU 的一层,也是最快的一层。
它用于存放CPU 需要立即访问的数据和指令。
寄存器的容量很小,一般只有几十个字节,但是它的读写速度非常快,能够满足CPU 对数据和指令的高速处理需求。
2. 高速缓存:高速缓存是位于CPU 和主存储器之间的一层存储器,作为主存储器和寄存器之间的缓冲区,用于加速CPU 对数据和指令的访问。
高速缓存的容量比寄存器大,但比主存储器小,一般几十到几百个千字节。
它的读写速度比主存储器快,但比寄存器慢。
它通过缓存一部分主存储器中的数据和指令,提高了CPU 对存储器的访问效率。
3. 主存储器:主存储器(也叫内存)是计算机系统中最重要的存储器,用于存放程序和数据。
它的容量比高速缓存大,一般几十到几百个千兆字节。
主存储器的读写速度比高速缓存慢,但比辅助存储器快。
它能够提供给CPU 进行读写操作。
4. 辅助存储器:辅助存储器(也叫外存)是计算机系统中最大的存储器,负责长期保存数据和程序。
它的容量比主存储器大,可以达到几百个千兆字节或者更大。
辅助存储器的读写速度比主存储器慢,但它具有永久存储的特点,即使计算机断电,数据也不会丢失。
以上是存储层次结构中的几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存储器在容量、读写速度、价格等方面都有所不同,通过合理地利用这些存储器,可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二、存储器层次存储器层次是指存储器在层次结构中的位置和关系。
云存储的基本架构
云存储的基本架构通常包括四个主要层次:存储层、基础管理层、应用接口层和访问层。
以下是对这四个层次的详细解释:
1. 存储层:这是云存储最基础的部分,由各种存储设备组成。
这些设备可以是光纤通道存储设备、IP存储设备(如NAS和iSCSI)或DAS存储设备(如SCSI或SAS)等。
这些存储设备通过广域网、互联网或FC光纤通道网络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存储网络。
在存储层之上,通常会有一个统一存储设备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存储设备的逻辑虚拟化管理、多链路冗余管理,以及硬件设备的状态监控和故障维护。
2. 基础管理层:这是云存储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难以实现的部分。
基础管理层通过集群、分布式文件系统和网格计算等技术,实现云存储中多个存储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使多个的存储设备可以对外提供同一种服务,并提供更大更强更好的数据访问性能。
3. 应用接口层:这是云存储最灵活多变的部分。
它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提供各种应用接口,例如视频监控应用平台、IPTV和视频点播应用平台、网络硬盘引用平台,远程数据备份应用平台等。
4. 访问层:任何一个授权用户都可以通过标准的公用应用接口来登录云存储系统,享受云存储服务。
云存储运营单位不同,云存储提供的访问类型和访问手段也不同。
请简要介绍存储器层次结构及其作用。
存储器层次结构是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描述计算机中不同层次的存储器组织和作用。
它是按照存储器访问速度和容量进行划分,并通过不同层次之间的数据传输来实现高效的数据访问。
存储器层次结构包括多层次的存储器,从高速小容量的寄存器到低速大容量的辅助存储器。
存储器层次结构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数据访问速度:存储器层次结构的最底层是寄存器,它位于CPU内部,速度最快。
寄存器被用来存储CPU需要立即访问的数据和指令。
而较高层次的存储器,如高速缓存和主存储器,虽然速度较寄存器慢,但容量更大,可以存储更多的数据和指令。
通过将频繁使用的数据和指令存储在高速缓存中,可以缩短CPU从主存储器中读取数据的时间,从而提高数据访问速度。
2. 增加存储容量:存储器层次结构的最高层是辅助存储器,如硬盘或固态硬盘。
辅助存储器的容量远大于其他层次的存储器,它可以存储大量的数据和程序。
虽然辅助存储器的速度较慢,但它提供了长期存储数据的能力,可以保存在断电后不会丢失的数据。
通过将不常用的数据和程序存储在辅助存储器中,可以释放高速缓存和主存储器的空间,提高系统的整体存储容量。
3. 优化存储器资源的利用:存储器层次结构可以根据不同的访问模式和数据访问特点来优化存储器资源的利用。
高速缓存作为CPU和主存储器之间的缓冲区,可以根据程序的局部性原理,预先将可能会被使用的数据和指令存储在高速缓存中,以提高命中率。
同时,高速缓存还可以利用替换算法来选取最不常用的数据进行替换,以保证高速缓存中存储的是最有用的数据。
4. 提高系统性能:存储器层次结构的设计可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通过将数据和指令存储在更接近CPU的存储层次中,可以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加快数据访问速度。
同时,存储器层次结构还可以根据程序的特性和访问模式进行优化,提高命中率和数据的局部性,减少不必要的数据传输,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存储器层次结构在计算机体系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体系结构存储器层次结构基础知识详解计算机体系结构存储器层次结构是计算机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不同层次的存储器来提供有效的数据存取方式,以满足计算机执行指令和运算的需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计算机体系结构存储器层次结构的基础知识,包括存储器的分类、层次结构和操作原理等方面。
一、存储器的分类存储器是计算机中用于存储数据和程序的设备,根据存储介质的不同可分为内存和外存。
内存存储器又可分为随机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
RAM是一种易失性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的临时信息,通电时可以读写数据,断电后数据就会丢失;ROM是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的固定信息,通电时只能读取数据。
外存储器包括硬盘、固态硬盘(SSD)和光盘等,主要用于长期存储大量数据和程序。
二、存储器的层次结构计算机体系结构存储器层次结构按照存取速度和成本的不同,可分为若干层次,由快到慢、由贵到廉排列为: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和外存。
寄存器是存储器层次结构中速度最快、容量最小的存储器,通常嵌入在中央处理器(CPU)中,用于存储最常用的数据和指令;高速缓存是位于CPU和主存之间的一层存储器,容量较小但速度快,用于缓存CPU频繁访问的数据块;主存是计算机中容量较大、速度较慢的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外存是计算机中容量最大、速度最慢的存储器,用于长期存储大量数据和程序。
三、存储器的操作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存储器层次结构中的各层次存储器之间通过地址和数据进行交互。
当CPU需要访问某个数据或者指令时,首先会将相应的地址发给内存控制器,内存控制器会根据地址将数据从内存中读取出来并送达给CPU。
在这个过程中,CPU通常会先访问最快的寄存器,若寄存器中没有所需数据,则会在高速缓存中进行查找,如果高速缓存中也没有,则会继续在主存和外存中进行查找。
存储器的操作原理涉及到存储器的访问速度和命中率。
存储器的访问速度是指CPU从发送地址到接收到数据所需的时间,在不同层次存储器中,访问速度逐级变慢;命中率是指CPU在某个层次存储器中找到所需数据的概率,高速缓存的命中率通常较高,而主存和外存的命中率较低。
数据库的存储原理数据库的存储原理是指将数据按照特定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存储在存储介质上的一种方法。
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可能会使用不同的存储原理,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数据库存储原理。
1. 层次存储原理:层次存储原理是最早的数据库存储结构之一,它将数据组织成一棵层次树的结构。
这种存储原理通过建立父子关系(一对多关系)来描述数据之间的关系。
优点是操作简单高效,但是数据的层次结构是静态的且存在冗余。
2. 网状存储原理:网状存储原理是一种比层次存储原理更加灵活的存储结构,它允许任意两个数据项之间建立联系。
这种存储原理通过指针相互关联,形成复杂的网状结构。
优点是能够灵活地表达数据之间的关系,但是存取效率较低,维护复杂。
3. 关系存储原理:关系存储原理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数据库存储结构,它将数据组织成以表为基础的关系型结构。
这种存储原理通过使用行和列的结构来表示数据实体和属性,并利用关系代数对数据进行操作。
优点是结构清晰简洁,查询效率较高,但是关系型数据库的规范化设计对数据的冗余和一致性有一定要求。
4. 面向对象存储原理:面向对象存储原理是一种将数据封装为对象的存储结构。
这种存储原理通过将数据和操作封装为对象,支持继承、多态等面向对象特性。
优点是能够更好地反映现实世界的复杂关系,但是面向对象数据库的性能和成本相对较高。
5. NoSQL存储原理:NoSQL存储原理是一种非关系型数据库存储结构,它强调高可扩展性、高性能和灵活的数据模型。
这种存储原理可以使用键值对、文档、列族、图等不同的数据模型来存储数据。
优点是能够应对大规模和分布式环境下的数据处理需求,但是灵活性较强的数据模型可能导致数据一致性和查询复杂性的问题。
这些存储原理的选择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开发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存储原理来建立和管理数据库。
存储层次构成的主要依据一、引言在计算机系统中,存储器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用于存储和读取数据。
为了高效地管理存储器,人们将存储器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本文将介绍存储层次构成的主要依据。
二、存储层次的概念存储层次结构是指将存储器按照性能和价格的不同划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存储层次结构通常由高速缓存、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组成。
三、主要依据存储层次的划分主要依据是存储介质的访问时间和成本。
存储介质的访问时间指的是从存储器中读取或写入数据所需的时间,成本指的是购买存储介质所需的金钱。
1. 高速缓存高速缓存是存储层次结构中最接近中央处理器(CPU)的一层。
它的特点是速度快、容量小且价格昂贵。
高速缓存的主要作用是暂时存储最常用的数据,以加快CPU的运行速度。
高速缓存的划分主要依据是数据的访问频率,常见的划分方法有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
2. 主存储器主存储器是存储层次结构中位于高速缓存之后的一层。
它的特点是速度适中、容量较大且价格相对较低。
主存储器的主要作用是存储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供CPU进行读取和写入操作。
主存储器的划分主要依据是存储介质的访问时间和成本,常见的划分方法有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和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
3. 辅助存储器辅助存储器是存储层次结构中位于主存储器之后的一层。
它的特点是容量大、价格相对较低,但访问速度较慢。
辅助存储器的主要作用是长期存储程序和数据,供需要时进行读取和写入操作。
辅助存储器的划分主要依据是存储介质的访问时间和成本,常见的划分方法有硬盘驱动器、光盘和闪存。
四、存储层次的作用存储层次结构的划分使得计算机系统能够根据访问时间和成本的要求,将数据存储在不同的层次中。
通过高速缓存、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可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运行速度和存储能力。
存储层次结构还能够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灵活地扩展存储容量和提高存储性能。
存储层次的概念存储层次是计算机系统中用于数据存储和访问的层次化结构。
它由多个层次组成,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能够提供不同的存储介质和访问速度,以满足计算机系统对存储的不同需求。
在计算机系统中,存储层次从上到下分为: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
下面将对每个层次的概念进行详细介绍。
寄存器是CPU内部的存储区域,它的容量较小但速度很快。
寄存器可以直接由CPU访问,因此对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寄存器的主要作用是存放CPU的指令和数据,以及临时保存中间结果。
寄存器的访问速度通常在纳秒级别,是其他层次不能比拟的。
高速缓存是位于CPU和主存储器之间的存储区域,它的容量较小但速度较快。
高速缓存主要用于缓存主存储器中的数据和指令,以提高CPU对数据和指令的访问速度。
高速缓存的访问速度通常在纳秒级别,比主存储器快一些。
主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主要的存储介质,它的容量较大但速度较慢。
主存储器用于存放程序和数据,以供CPU读取和写入。
主存储器的访问速度通常在毫秒级别,比CPU的寄存器和高速缓存要慢很多。
辅助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最大的存储介质,它的容量很大但速度较慢。
辅助存储器主要用于长期存储大量的程序和数据。
辅助存储器包括硬盘、光盘、磁带等,这些存储介质的访问速度通常在毫秒级别以上,比主存储器还要慢一些。
存储层次的设计目标是在不同的存储介质之间提供适当的平衡,以满足计算机系统对于存储需求的性能和容量要求。
高速缓存的引入可以提高系统的访问速度,降低CPU对主存储器的访问。
同样地,辅助存储器的引入可以提供大容量的存储空间,满足系统对于长期存储的需要。
在实际的存储层次设计中,还需要考虑访问的局部性原理。
局部性原理指出,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倾向于访问最近被访问过的存储单元附近的存储单元。
基于这个原理,存储层次的设计采用了缓存和预取等技术,以提高系统对数据的访问效率。
存储层次的设计还需要考虑成本和性能之间的平衡。
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的存储器层次结构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的存储器层次结构是指计算机系统中不同级别的存储器单元组织和层次结构。
存储器作为计算机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数据存储和访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存储器层次结构可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效率,同时减少成本和功耗。
一、存储器的种类计算机系统中的存储器包括主存储器(主内存)和辅助存储器(外部存储器)两种类型。
主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用于存放当前执行的程序和数据的存储设备,具有容量大、访问速度快的特点。
而辅助存储器则是用于长期存储数据和程序的设备,具有容量大、访问速度相对较慢的特点。
二、存储器层次结构的原则存储器层次结构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容量、访问时间和成本等方面的因素。
常见的存储器层次结构包括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等多级结构。
下面将对每个级别的存储器进行详细介绍。
1. 寄存器寄存器是位于CPU内部的最高速度的存储器,容量极小,但访问速度非常快。
寄存器直接被CPU使用,用于存放临时数据、操作数和地址等。
由于寄存器的容量较小,通常以位来计量其大小,如8位寄存器、16位寄存器等。
2. 高速缓存高速缓存是位于CPU和主存储器之间的一级缓存,用于缓存最常访问的数据和指令。
高速缓存的容量较大,访问速度也较快,能够有效降低CPU对主存储器的访问时间。
高速缓存一般分为L1、L2和L3三级,层级越高容量越大,但访问速度越慢。
3. 主存储器主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能够直接被CPU访问的存储设备,存放程序和数据。
主存储器的容量较大,访问速度相对较慢。
主存储器根据访问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RAM(随机访问存储器)和ROM(只读存储器)等类型。
4. 辅助存储器辅助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的外部存储设备,如硬盘、光盘和闪存等。
辅助存储器的容量很大,但访问速度较慢。
辅助存储器主要用于长期存储数据和程序,可以提供持久化的存储。
三、存储器层次结构的优化合理设计和优化存储器层次结构可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数据存储架构与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变得愈发重要。
在大数据时代,如何高效地存储和处理海量数据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数据存储架构和技术也日益多样化和灵活。
本文将从存储架构的层次和各种常用的数据存储技术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存储架构的层次数据存储架构可以分为物理存储层、逻辑存储层和应用存储层三个层次。
1. 物理存储层物理存储层是指数据存储的硬件部分,包括磁盘、固态硬盘、存储区域网络(SAN)等。
其中,磁盘是最常见的物理存储介质,具有容量大、价格低廉的特点,适用于大规模数据存储。
固态硬盘则具有读写速度快、耐用性好等优势,适用于对性能要求较高的场景。
而SAN则是一种高速数据存储网络,可以连接多个服务器和存储设备,提供高可用性和高扩展性。
2. 逻辑存储层逻辑存储层是在物理存储层之上构建的,用于管理和组织存储的数据。
最常见的逻辑存储层是文件系统和数据库。
文件系统通过层次化的目录结构来管理文件和文件夹,提供了对文件的读写和访问的功能。
数据库则是一种结构化的数据存储方式,通过表、字段和索引等组织数据,提供了高效的数据检索和管理功能。
3. 应用存储层应用存储层是指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对逻辑存储层进行进一步的封装和抽象,提供更高层次的数据访问接口。
例如,云存储服务提供商可以将底层的物理存储和逻辑存储层进行封装,为用户提供简单易用的云存储接口。
而大数据平台则可以通过分布式文件系统和分布式数据库等技术,对底层的存储进行水平扩展和高可用性的支持。
二、常用的数据存储技术除了存储架构的层次,数据存储技术也是数据存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数据存储技术。
1. 关系型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是一种基于表格的数据存储方式,采用结构化的数据模型和SQL语言进行数据管理。
它具有数据一致性、事务支持和高度可靠性等特点,适用于对数据完整性有严格要求的场景。
常见的关系型数据库有MySQL、Oracle等。
叙述存储器层次结构的工作原理一、存储器层次结构是什么?大家可以把计算机的存储器想象成一个巨大的仓库。
这个仓库里有各种各样的储物柜,每个储物柜都有不同的大小、速度和价格。
如果把计算机比作一个工作非常忙碌的小老板,那么这个仓库就是老板用来存放工作资料的地方。
老板在忙碌时,急需的文件就放在离他最近的抽屉里,稍微不太紧急的文件则放在更远一些的柜子里,反正越是急需的东西,越是要放得近一点,放得方便,抓起来也就更快。
这个仓库里的文件柜按照速度和容量大小从上到下排得井井有条,这就是计算机的存储器层次结构。
二、存储器层次结构的不同层级1.寄存器和高速缓存:你可以把寄存器和高速缓存想象成老板办公桌上的文件夹。
因为是最常用的文件,所以老板总是放在眼前。
这样一来,老板可以随时翻阅,不用跑来跑去找文件,效率能高到飞起。
寄存器是最快速的那一层,像是老板的“私人助理”,几乎没有延迟。
而高速缓存,则稍微放得远一点,速度也没有寄存器快,但依然比其他的存储设备要强得多。
如果你想象计算机的运作,这两者就是在打“最快”的牌。
可想而知,速度越快,越靠近“心脏地带”,价格也就越贵。
就像是你为了买个好用的文件夹,可能要付出更多的钱。
2.主存(RAM):然后呢,老板有时候也会需要稍微多一点的资料,寄存器和缓存的容量就不够用了。
这时候,老板就会从桌面旁边的抽屉里拿出一堆东西,这个抽屉就是主存(RAM)。
主存比寄存器和高速缓存要慢一些,但它的容量更大,能够容纳更多的文件。
就像老板的抽屉,虽然取出来的速度不如桌面上的文件快,但至少能装更多东西,且还是能维持一定的工作效率。
记住了,RAM就是一把“把你能记住的东西”暂时放在那儿,关机之后一切都没了,记忆的“失落感”大概就是这么来的吧。
3.硬盘和固态硬盘(HDD/SSD):说到硬盘和固态硬盘,那就更别提了。
它们可以储存大量的资料,和老板的大仓库差不多,只不过由于硬盘的传输速度慢得像老牛拉车一样,老板只有在实在没地方存东西时才会去翻它。
了解计算机的存储器层次结构计算机的存储器层次结构计算机是一种拥有强大运算能力的现代工具,而存储器是计算机体系结构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了解计算机的存储器层次结构对于理解计算机的运行原理、优化程序性能以及选择适当的硬件配置都十分重要。
存储器层次结构是指计算机内部组织的层次化结构,按照速度和容量的大小将存储器划分为多个层次。
每个层次的存储器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访问速度,以满足计算机在不同场景下的存储需求。
存储器层次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层次: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
1. 寄存器寄存器是存储器层次结构中访问速度最快的部分。
它们位于处理器内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
寄存器的容量相对较小,但由于其高速度,可以快速地提供指令和数据,供处理器立即使用。
寄存器在处理器内部直接与ALU(算术逻辑单元)进行交互,因此在计算机的存储器层次中处于最顶层。
2. 高速缓存高速缓存是介于寄存器和主存储器之间的存储器层次。
它是为了弥补主存储器和处理器之间速度差异而设计的,能够提供快速的数据访问。
高速缓存通常分为多级,如L1、L2、L3缓存。
L1缓存位于处理器内部,L2缓存和L3缓存则位于处理器芯片外部。
高速缓存中保存了最常用的指令和数据,以便快速地供处理器访问。
高速缓存通过预取和替换算法,提高了程序执行的性能。
3. 主存储器主存储器是计算机中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的核心部件。
它通常是以字节为单位进行寻址的,可以随机读写。
主存储器的容量相对较大,可以容纳大量的程序和数据,但其访问速度相对于寄存器和高速缓存来说较慢。
主存储器通过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与处理器进行通信,将指令和数据传递给处理器。
4. 辅助存储器辅助存储器是存储器层次结构中容量最大的部分,用于存储大量的程序、数据和文件。
常见的辅助存储器包括硬盘、固态硬盘、光盘和磁带等。
辅助存储器与主存储器的区别在于其访问速度相对较慢,但容量远大于主存储器。
辅助存储器在计算机系统中扮演着长期存储和备份数据的角色。
第5章存储层次1. 单级存储器的主要矛盾是什么?通常采取什么方法来解决?主要矛盾:(1) 速度越快,每位价格就越高。
(2) 容量越大,每位价格就越低。
(3) 容量越大,速度越慢。
采取多级存储层次方法来解决。
2. 评价存储层次的主要参数有哪些?存储层次的平均每位价格、命中率或失效率、平均访问时间。
3. “Cache-主存”和“主存-辅存”层次的主要区别是什么?4. 在存储层次中应解决哪四个问题?(1)映像规则:当把一个块调入高一层存储器时,可以放到哪些位置上。
(2)查找算法:当所要访问的块在高一层存储器中时,如何找到该块。
(3)替换算法:当发生失效时,应替换哪一块。
(4)写策略:当进行写访问时,应进行哪些操作。
5. 地址映像方法有哪几种?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1)全相联映像。
实现查找的机制复杂,代价高,速度慢。
Cache空间的利用率较高,块冲突概率较低,因而Cache的失效率也低。
(2)直接映像。
实现查找的机制简单,速度快。
Cache空间的利用率较低,块冲突概率较高,因而Cache的失效率也高。
(3)组相联映像。
组相联是直接映像和全相联的一种折中。
6. 组相联Cache比相同容量的直接映像Cache的失效率低。
由此是否可以得出结论:采用组相联Cache一定能带来性能上的提高?为什么?不一定。
因为组相联命中率的提高是以增加命中时间为代价的,组相联需要增加多路选择开关。
7. Cache中,有哪两种实现并行查找的方法?(1)用相联存储器实现。
(2)用单体多字存储器和比较器来实现。
8. 替换算法有哪几种?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1)随机法:简单、易于用硬件实现,但这种方法没有考虑Cache块过去被使用的情况,反映不了程序的局部性,所以其失效率比LRU的高。
(2)先进先出法:容易实现。
它虽然利用了同一组中各块进入Cache的顺序这一“历史”信息,但还是不能正确地反映程序的局部性。
(3)最近最少使用法LRU:失效率最低。
第五章存储层次5.1名词解释1.存储层次——采用不同的技术实现的存储器,处在离CPU不同距离的层次上,目标是达到离CPU最近的存储器的速度,最远的存储器的容量。
2.全相联映象——主存中的任一块可以被放置到Cache中任意一个地方。
3.直接映象——主存中的每一块只能被放置到Cache中唯一的一个地方。
4.组相联映象——主存中的每一块可以放置到Cache中唯一的一组中任何一个地方(Cache分成若干组,每组由若干块构成)。
5.替换算法——由于主存中的块比Cache中的块多,所以当要从主存中调一个块到Cache中时,会出现该块所映象到的一组(或一个)Cache块已全部被占用的情况。
这时,需要被迫腾出其中的某一块,以接纳新调入的块。
6.L RU——选择最近最少被访问的块作为被替换的块。
实际实现都是选择最久没有被访问的块作为被替换的块。
7.写直达法——在执行写操作时,不仅把信息写入Cache中相应的块,而且也写入下一级存储器中相应的块。
8.写回法——只把信息写入Cache中相应块,该块只有被替换时,才被写回主存。
9.按写分配法——写失效时,先把所写单元所在的块调入Cache,然后再进行写入。
10.不按写分配法——写失效时,直接写入下一级存储器中,而不把相应的块调入Cache。
11.写合并——在往缓冲器写入地址和数据时,如果缓冲器中存在被修改过的块,就检查其地址,看看本次写入数据的地址是否和缓冲器内某个有效块的地址匹配。
如果匹配,就将新数据与该块合并。
12.命中时间——访问Cache命中时所用的时间。
13.失效率——CPU访存时,在一级存储器中找不到所需信息的概率。
14.失效开销——CPU向二级存储器发出访问请求到把这个数据调入一级存储器所需的时间。
15.强制性失效——当第一次访问一个块时,该块不在Cache中,需要从下一级存储器中调入Cache,这就是强制性失效。
16.容量失效——如果程序在执行时,所需要的块不能全部调入Cache中,则当某些块被替换后又重新被访问,就会产生失效,这种失效就称作容量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