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
- 格式:ppt
- 大小:115.50 KB
- 文档页数:3
角色认同效应
1972年,心理学家津巴多曾经设计了一个模拟监狱的实验。
参加实验的都是男性志愿者。
志愿者一部分被心理学家指派为“看守”,一部分则充当“犯人”。
为了使实验显得逼真,给“看守”发了制服和哨子,并训练他们推行一套“监狱”法则,而充当“犯人”的志愿者则穿上囚服,被关在牢房内。
实验结果表明,仅仅花了一天的时间,他们就完全进入了角色。
“看守”们变得十分粗鲁,甚至想出各种坏主意来对付“犯人”,而“犯人”们要么变得无动于衷。
要么开始了积极的反抗。
用津巴多的话来说就是:“多数人的确变成了’犯人’和‘看守’,不再能区分角色扮演和真实的自我之间的差别。
”
这个颇受争议的实验表明,人们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常常会获得自我认同,很难从扮演的角色中清楚自己的真实身份。
这就是“角色认同效应”。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受到这种“角色认同效应”的影响,也就是说,时间越长,就越会认同自己所充当的角色。
例如,如果充当的是“知识分子”的角色,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文质彬彬”,如果你是“教师”,随着时间的延长,你就会按照“为人师表”的原则来要求自己。
对于“角色认同效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效的利用。
例如,在幼儿园里,老师让孩子扮演医生、教师、警察、父母等各种角色,这样就会帮助孩子尽快了解各种社会角色的特征。
在职场上,如果你刚入职,或者刚刚调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上,其实,你就开始了一个新的角色扮演,如果能够深深地进入自己“角色”,你就会变得更加敬业,也就能够做出更大的成就而成为“职场达人”。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精选五篇)第一篇: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津巴多(Zimbardo)的模拟监狱实验一个相当具有说服力的角色实验是由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他的同事所完成的。
他们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
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
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
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
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
而且,做“看守”的人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如何做监狱看守员。
实验者只告诉他们“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当回事。
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监狱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监狱中的罪犯一样,接受亲戚和朋友的探视。
但模拟看守8小时换一次班,而模拟罪犯除了出来吃饭、锻炼、去厕所、办些必要的其他事情之外,要日日夜夜地呆在他们的牢房里。
“罪犯”没用多长时间,就承认了“看守”的权威地位,或者说,模拟看守调整自己,进入了新的权威角色之中。
特别是在实验的第二天“看守”粉碎了“罪犯”进行反抗的企图之后,“罪犯”们的反应就更加消极了。
不管“看守”吩咐什么,“罪犯”都唯命是从。
事实上,“罪犯”们开始相信,正如“看守”所经常对他们说的,他们真的低人一等、无法改变现状。
而且每一位“看守”在模拟实验过程中,都作出过虐待“罪犯”的事情。
例如,一位“看守”说,“我觉得自己不可思议……我让他们互相喊对方的名字,还让他们用手去擦洗厕所。
我真的把‘罪犯’看作是牲畜,而且我一直在想,‘我必须看住他们,以免他们做坏事。
”’另一位“看守”补充说,“我一到‘罪犯’所在的牢房就烦,他们穿着破衣服,牢房里满是难闻的气味。
浅析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作者:金凯强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2年第06期摘要: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告诉我们,在一定社会情境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
本文试图从环境、角色扮演和团体心理三个角度去探究“模拟监狱实验”所产生的后果的原因。
关键词:“模拟监狱实验” 环境角色扮演团体心理一、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简介津巴多为了探究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会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便在报纸上发布广告寻找大学生参加监狱实验。
经过一系列测试,24名身心健康、遵纪守法的年轻人入选。
他们被分成“犯人”和“看守”并开始实验。
但这场实验最终却被迫提前告终,因为这些学生接受了分派给他们的角色之后, “看守”逐渐变得残酷成性;“囚犯”则表现出严重郁抑、思维紊乱乃至情绪失控。
这个实验结果令世界震惊。
二、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结果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被实验者性格的巨大变化呢?1.环境环境对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影响是巨大的。
虽然被实验者都身心健康,但是实验中那些“看守”却残忍地折磨“囚犯”,而“囚犯”虽受尽折磨却甘心接受虐待。
这是因为被实验者进入到了一个逼真的监狱环境。
这会勾起他们对真实监狱里所发生情况的联想,从而会不由自主地效仿他们的目标角色的行为。
因此在监狱环境下他们会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残暴或者顺从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也就是说,在特定环境下,人们会表现出与该环境相适应的态度和行为特征。
2.角色扮演社会心理学上的角色是指一个人在给定情境下人们期待他做出的一套由社会界定的行为模式。
实验指导者给被实验者分配了角色——看守与囚犯,被实验者很快接受了这种角色并努力扮演好。
被定义为“看守”者,通过实验取得处置囚犯的权力,是支配者,因此他们会暗示自己去实践这一角色。
而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知道,监狱看守是残暴凶狠的,因此他们会在实验中表现出对“囚犯”的残酷冷血。
被定义为“囚犯”者处于被处置的地位,他们会暗示自己进入这一角色。
他们知道,囚犯是任由看守处置的,低人一等。
耐人寻味的心理实验有一些心理实验,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令人感慨。
假如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些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的实验,不难感悟到其中蕴含的美妙哲理。
津巴多的实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案例)著名心理学家津巴多做了这么一个实验:他招收了21位本科生作为志愿者,让他们体验监狱生活。
在实验中,这些人扮演看守或犯人。
而在此之前,这21个人都经过了性格测试,被评定为情绪稳定、成熟守法的人。
通过扔硬币的方式,10个人被派去当囚犯,11个人做看守,共进行两周实验。
一切模拟得和真实情况无异。
这本来就是一场游戏,但出人意料的是,“看守”和“囚犯”很快变得像现实中的一样。
“看守”们认为“囚犯”都是危险的,对他们态度严厉;而“犯人”也把“看守”看成施虐狂,暗地里心存反抗。
在几天之后,“犯人”们当真组织了一次反叛活动,但被“看守”们残酷地压制了。
到实验的第5天,实验者不得不宣布实验结束,以保护所有人。
这个实验表明,正常的、健康的、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在“监狱环境”的团体压力下能够迅速地发生转变,这也能解释人们在某些环境中为什么会有一些反常的过激行为。
解读:其实,环境总是能够对人产生不可思议、潜移默化的改变。
如果当环境不尽如人意时,你能够改变它当然很好,但如果无法改变,那么最好退避三舍。
不去想,就不会怕(感觉、知觉案例)一位心理学家想知道人的心态对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于是他做了一个独具匠心的实验。
首先,他让10个人跟随自己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10个人全部顺利穿过。
然后,心理学家轻轻地打开房内的一盏灯。
在昏黄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内的一切,全都惊出一身冷汗———这间房子里有一个大水池,里面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没想到刚才他们正是从独木桥上走过去的!心理学家此时问:“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沉默一片,过了好一会儿,有3个胆大的站了出来。
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然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趴下了,再也不敢向前移动半步。
一、实验背景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心理学实验。
实验旨在探讨权威、服从与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影响。
实验地点位于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地下室,模拟了一个监狱环境。
实验共招募了24名身心健康、无犯罪记录的男性大学生参与。
二、实验目的1. 探究权威与服从在极端环境下的作用。
2. 分析个体在权威与服从压力下的行为变化。
3. 探讨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三、实验过程1. 实验准备实验开始前,津巴多教授对24名志愿者进行了初步筛选,确保他们身心健康、无犯罪记录。
随后,实验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扮演囚犯,另一组扮演狱警。
实验环境被布置成监狱,包括牢房、狱警办公室等。
2. 实验实施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7天,第二阶段为14天。
在第一阶段,囚犯和狱警都接受了角色培训,以更好地进入角色。
实验过程中,囚犯被剥夺了自由,受到狱警的严厉惩罚;狱警则扮演着权威角色,对囚犯进行严格管理。
3. 实验观察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对囚犯和狱警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通过监控设备对实验环境进行监控。
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对囚犯和狱警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评估。
四、实验结果1. 权威与服从实验结果显示,在极端环境下,狱警表现出强烈的权威意识,对囚犯进行严厉的惩罚和侮辱;而囚犯则表现出强烈的服从心理,对狱警的命令言听计从。
这表明,在权威与服从压力下,个体行为容易发生改变。
2. 环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实验过程中,囚犯和狱警的心理和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
部分囚犯表现出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自杀念头;而狱警则表现出冷漠、残忍、暴力等行为。
这表明,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3. 实验结束后的影响实验结束后,部分囚犯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创伤,需要接受心理治疗。
同时,实验结果引起了广泛关注,引发了对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领域的深入探讨。
社会心理学经典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为了研究人及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影响程度,心理学家津巴多于1972年设计了一个模拟监狱的实验,实验地点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底下室中,参加者是男性志愿者。
他们中的一半随机指派为“看守”,另一半指派为“犯人”,实验者发给他们制服和哨子,并训练他们推行一套“监狱”的规则。
剩下的另一半扮演“犯人”角色,他们穿上品质低劣的囚衣,并被关在牢房内。
所有的参加者包括实验者,仅花了一天的时间就完全进入了实验。
看守们开始变得十分粗鲁,充满敌意,他们还想出多种对付犯人的酷刑和体罚方法。
犯人们垮了下来,要么变得无动于衷,要么开始了积极的反抗。
原计划两周的实验到了第六天“被迫”终止,8月20号津巴多发布了他的实验结果:外部环境可以催生出邪恶,如果无辜的人在特定环境内拥有特权,这些人就会开始滥用权力,而那些没有权力的人则会被迫屈服,最终疯癫。
斯坦福监狱实验(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做的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做的实验。
环境可以逐渐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立刻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在某些情境下会变成嗜血的狂魔。
实验内容1971年夏天,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同事们在大学地下室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并且征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体健康的志愿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报酬,但是必须完成14天的实验。
实验过程志愿者被随机分成两部分,12个人充当警察的角色,另外12个充当囚犯的角色,实验时每组只有9人,3人后备。
实验模拟真实监狱环境,囚犯分别被“警车”押送到监狱,然后被搜身,扒光衣服,清洗消毒,穿囚服(像连衣裙一样的罩衫),右脚戴脚镣。
有些装备与真实监狱中的不同,是为了让志愿者能迅速进入囚犯的角色。
和真实监狱类似,囚犯志愿者被关在监狱后就不能自由行动,3个人住一个小隔间,只能在走廊放风,每个人没有名字只有一个编号。
充当看守的志愿者,没有进行培训如何做狱警,只是被告知可以做任何维持监狱秩序和法律的事情。
看守3个人一组,每组工作8个小时,三组轮换。
实验开始的第一天晚上,看守就在半夜吹起床哨,让囚犯起来排队,以验证自己的权威是否已经树立在囚犯志愿者心中。
他们惩罚囚犯的时候会命令囚犯做俯卧撑(在真实环境中用的最普遍的一种体罚措施),为了增加惩罚力度有时候还骑在囚犯身上。
第二天一早,囚犯们就开始抗议,他们把监狱小隔断打通,用床堵住监狱门不让看守进来。
换班的看守看到以后非常气愤,认为是之前一轮的看守对囚犯过于仁慈。
他们用灭火器喷射囚犯,扒掉囚犯衣服,揪出带头捣乱的囚犯关禁闭,并恐吓其他囚犯。
但看守很快意识到问题,3个人无法妥善管理9个囚犯,于是他们找了反抗活动中3个罪过最轻微的人,单独把他们放到一个隔间里,给他们比其他囚犯更好的待遇,可以穿正常衣服,可以刷牙,吃更好吃的饭菜。
附:斯坦福监狱模拟实验该实验是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
实验把征募来的通过了专门测试的受试者——24名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作狱警,一组扮作犯人。
本来这个实验计划是十五天,但到了第六天就宣告终止。
终止的原因是该实验对扮演囚犯的实验者造成了伤害。
内容介绍斯坦福监狱实验是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当时津巴多正在斯坦福大学任教。
津巴多把心理学系大楼的地下室改装成监狱,花15美元一天请来了一批学生参与实验。
这批学生要参加实验必须先通过一次测试,以证明他们是“心理健康、没有疾病的正常人”。
一共有70名来自美国各地的学生申请参与这个为期两周的实验,他们绝大多数是在斯坦福大学和伯克莱大学参加夏季课程的学生。
24名学生通过了测试,学生以随机的方式被分成了两组角色:其中9名学生担任监狱中的“囚犯”和9名学生则以三人一组轮班担任“看守”的角色,余下6名则作为实验候补。
为了实验更真实地模拟现实,担任“囚犯”的学生身份以数字代替,每个人都穿上犯人的衣服,戴上脚镣和手铐,有些学生是在家里被逮捕的,被铐上手铐,戴上牛皮纸头套,而执行逮捕行为的是同意与津巴多合作进行实验的加州警方,面对呼啸而去的警方,不明就里的邻里大为惊讶;而担任“看守”角色的学生则是穿着警服,戴上黑色的墨镜以增加权威感,在囚犯进牢时,按照监狱的正式程序对犯人进行裸体的搜身,他们拥有一切真实狱警所拥有的权力。
而自愿参加实验的学生们则被告知实验过程中,他们所拥有的部分人权可能被侵犯。
一切如此真实,为的是让双方可以真正进入预置的角色。
津巴多的模拟监狱应该不会发生什么骇人听闻的事情,毕竟这批所谓的看守和囚犯都是通过心理测试证明是“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
津巴多也在1996年多伦多举行的讨论会上坦诚,在实验进行之前,觉得有可能只是无聊的两个星期。
实验开始的相遇是尴尬,毕竟对于看守和囚犯双方而言,都需要时间进入角色。
实验名称:社会规范与群体行为研究——以哈弗监狱实验为例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群体行为在特定环境下的形成和演变。
通过模拟监狱环境,观察和记录个体在失去自由和权威约束后的行为变化,分析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群体行为在非正常环境下的特征。
实验背景:哈弗监狱实验是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心理学实验。
实验模拟了一个监狱环境,将健康的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囚犯和狱警两组,观察他们在模拟监狱环境中的行为变化。
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实验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持续约两周。
第一阶段为监狱建立阶段,第二阶段为监狱运行阶段,第三阶段为监狱解体阶段。
2. 实验对象:共招募了24名男性志愿者,年龄在24-26岁之间,身体健康,无犯罪记录。
3. 实验材料:模拟监狱环境所需的物品,如囚服、监狱标志、监禁设施等。
4. 实验过程:- 第一阶段(监狱建立阶段):志愿者随机分为囚犯和狱警两组。
囚犯被剥夺自由,需遵守严格的监禁规定;狱警则扮演监狱管理者的角色,对囚犯进行管理。
- 第二阶段(监狱运行阶段):实验进入正式运行阶段,囚犯和狱警的行为逐渐表现出明显的角色扮演特征。
狱警对囚犯的虐待行为逐渐加剧,囚犯则表现出顺从和恐惧。
- 第三阶段(监狱解体阶段):实验结束,志愿者逐渐恢复到正常生活状态。
实验结果:1. 囚犯行为变化:在实验过程中,囚犯的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
他们表现出顺从、恐惧、绝望等心理状态,甚至出现了自残和自杀倾向。
2. 狱警行为变化:狱警在实验过程中逐渐表现出权威主义倾向,对囚犯进行残酷的虐待和压迫。
这种虐待行为在实验后期愈发严重,甚至出现了一些极端行为。
3. 社会规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在模拟监狱环境中,个体在失去自由和权威约束后,容易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表现出顺从、恐惧等心理状态。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内部个体与群体行为、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等的学科。
在组织行为学领域,经典案例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通过经典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本文将介绍几个经典的组织行为学案例,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1. 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1971年进行的一项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实验中,研究人员招募了一群志愿者,将他们随机分成了“狱警”和“囚犯”两组,模拟了一所监狱的环境。
结果发现,狱警在实验中表现出了极端的暴力和压迫行为,而囚犯则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这个实验引发了人们对于权力和权威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的深刻思考,也对监狱制度和狱警的管理方式提出了质疑。
2. 麦克格雷戈的X理论与Y理论。
道格拉斯·麦克格雷戈是组织行为学领域的重要学者之一,他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两种不同的管理观念。
X理论认为,员工天生懒惰,需要通过严厉的管理和控制来激励他们工作;而Y理论则认为,员工具有自我激励的能力,管理者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信任。
这两种理论对于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看待员工、激励员工提出了不同的管理观点,也对组织文化和管理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他提出了双因素理论,认为工作满意度和工作不满意度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维度。
赫茨伯格认为,工作满意度是由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薪酬福利等因素决定的,而工作不满意度则主要来源于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因素。
这一理论对于组织管理者来说,意味着他们需要重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不满意度,从而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
4.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好人为什么会变成坏人:著名心理学家津巴多与他的斯坦福模拟监狱实验这是美国占领伊拉克的第五个念头,这场战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些美国士兵在阿布•格雷布监狱的虐囚照。
这些照片在2004年的时候被泄露登上报纸。
照片里德伊拉克囚犯头上戴着纸袋,被毒打,被狗咬,被迫做性羞辱的动作。
布什政府试图把这件丑闻处理成个别士兵的恶劣举动。
但谁才是真正的罪人呢?这个问题其实可以被一个三十年前的心理学实验解答。
1971年,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设计了斯坦佛模拟监狱实验,这是一个由24个随机挑选的斯坦佛大学生分别担任模拟狱卒和模拟囚犯在学校临时改造的“监狱”里完成的。
这个实验原计划可以进行两个星期。
到了实验开始的第二天起,“狱卒”们就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把“囚犯”关在牢房里了。
在阿布•格雷布城(巴格达中央监狱)里一样恐怖的事情也在这个模拟监狱里发生过了:囚犯被脱光衣服,头上套着纸袋,还遭受了性虐待。
这个本应持续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在开始六天后被终止。
津巴多教授在他的新书《路西法效应:好人是怎么变成坏人的》中详细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我们很荣幸邀请到津巴多教授来到消防站电台和我聊聊这个故事。
艾米•古曼: 津巴多教授是斯坦佛大学的荣誉心理学教授。
他已经在那教学将近50年了,这月不久前他才结束他的最后一堂课。
津巴多教授现在也是美国心理学协会的会长以及新成立的跨科政策教育与恐怖主义研究中心的负责人。
津巴多教授:你好艾米,我很高兴来这里。
谢谢!艾米:教授你好,不如你直接开始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开始的吧?教授:这个实验只是为了研究一般的好人是如何在社会环境下被迫作出恶劣的事呢。
我们在75个看到报纸等的广告后申请参加这个实验的人里挑选了24个人。
这个广告只简单地说了:“我们在找大学生来体验两周的监狱生活。
”我们给了他们做很多心理测试,访问,因为我们要确保这个监狱里的都是些大好人。
也就是一般的健康男性大学生,再稍微比普通大众要醒目一点。
震惊世界的斯坦福死亡实验:人人都可能是魔鬼!深思极恐...1971年,一个名叫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斯坦福大学教授启动了一项社会心理学实验,叫“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想看看人在社会环境里的反应。
他以每天15美金的报酬招募愿意参加实验的志愿者,当时有近百人前来报名,基本都是美国的大学生,最后通过心理测试,选定了24名“心理健康,没有疾病”的学生,参加一个为期两周的监狱模拟实验。
这些学生一开始只是为了好玩或者赚点零花钱而加入的,但是他们不知道,这次看似好玩的实验,将会成为他们终生挥之不去的梦魇……这些学生被随机地分成了两组,9名学生扮演囚犯,9名学生扮演看守,其他6人替补,津巴多教授本人扮演监狱长。
当时很多志愿者都表示他们更愿意饰演囚犯,认为这更有挑战性,可以从中学到更多东西。
为了更逼真地模拟监狱场景,他们将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改造成了一个监狱实验室,里面的一切设置都跟监狱一模一样。
实验组还和加州警方合作,用真警车去扮演“囚犯”的9个人家里把他们铐走,给他们穿上囚服,带上牛皮纸头套,给他们安上抢劫盗窃等罪名……在邻居的震惊中,这9名“囚犯”被带到了斯坦福实验“监狱”。
而扮演“看守”的9名学生,也都穿上了警服,配上警棍,增加权威性。
在实验开始前,所有人都签订了协议。
“囚犯”被告知了可能会有人权侵犯行为,也都有心理准备。
“看守”拥有预警的所有权力。
全程只有一个“监控者”,来提醒大家的行为,防止失控造成危险。
就这样,实验开始了!实验第一天,一切都按照真实监狱的流程来走:“囚犯”被“看守”裸身检查并消毒。
进行到第二天,实验开始失控了!“囚犯”们很不严肃,因为感到无聊,居然开始造反,他们集结在一个牢房,撕掉身上的编号牌,拒绝服从命令,并且说话挑衅狱警。
而“看守”们也完全不知所措。
对此,扮演“监狱长”的津巴多教授要求他们行驶权力,采取措施维持监狱的秩序。
于是“看守”们开始采取惩罚措施:罚“囚犯”做俯卧撑....脱光衣服,关禁闭.....没收枕头和被褥....强迫“囚犯”用手清洗马桶....剥夺“囚犯”的睡眠....剥夺“囚犯”的姓名,只用犯人编号来称呼他们……“看守”们的学习能力很强,惩罚方式也越来越离谱。
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报告1971 年,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这个实验旨在探究环境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实验背景当时,社会心理学对于情境如何塑造个体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
津巴多希望通过这个实验,深入了解权力、角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作用。
实验设计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搭建了一个模拟监狱。
他通过广告招募了 24 名身心健康、没有犯罪记录的男性志愿者,并随机将他们分为囚犯和狱警两组。
囚犯们在实验开始时被“警察”在家中“逮捕”,然后被带到模拟监狱。
他们被要求穿上囚服、戴上脚镣,并被分配了编号。
狱警们则穿上制服,配备了警棍,并被赋予了维持监狱秩序的权力。
实验过程实验原计划进行两周,但在仅仅六天后就被迫终止。
在实验初期,囚犯们试图反抗狱警的权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狱警们逐渐变得越来越严厉和专制。
他们开始使用各种惩罚手段来控制囚犯,包括强迫囚犯做俯卧撑、长时间禁止囚犯上厕所等。
囚犯们则逐渐陷入了一种无助和沮丧的状态。
他们开始表现出顺从和消极抵抗,甚至出现了心理崩溃的症状。
一些囚犯出现了情绪失控、哭泣和身体不适等问题。
在实验中,狱警们的行为逐渐超越了正常的范围。
他们开始享受对囚犯的控制和支配,甚至出现了虐待行为。
这种行为的转变并非由于参与者本身的性格缺陷,而是由于实验所创造的环境和角色赋予的权力。
实验结果这个实验揭示了环境对人的行为和心理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原本正常、善良的人在特定的环境和角色下,可能会表现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恶劣行为。
狱警们在拥有权力后,很快就适应了自己的角色,并开始滥用权力。
囚犯们则在被剥夺自由和尊严的环境中,逐渐失去了自我,陷入了心理困境。
实验的意义斯坦福监狱实验对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醒人们要警惕不良环境对个体行为的潜在影响。
津巴多(Zimbardo)的模拟监狱实验一个相当具有说服力的角色实验是由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 (Philip Zimbardo)和他的同事所完成的。
他们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
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
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
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
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
而且,做“看守”的人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如何做监狱看守员。
实验者只告诉他们“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当回事。
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监狱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监狱中的罪犯一样,接受亲戚和朋友的探视。
但模拟看守8小时换一次班,而模拟罪犯除了出来吃饭、锻炼、去厕所、办些必要的其他事情之外,要日日夜夜地呆在他们的牢房里。
“罪犯”没用多长时间,就承认了“看守”的权威地位,或者说,模拟看守调整自己,进入了新的权威角色之中。
特别是在实验的第二天“看守”粉碎了“罪犯”进行反抗的企图之后,“罪犯”们的反应就更加消极了。
不管“看守”吩咐什么,“罪犯”都唯命是从。
事实上,“罪犯”们开始相信,正如“看守”所经常对他们说的,他们真的低人一等、无法改变现状。
而且每一位“看守”在模拟实验过程中,都作出过虐待“罪犯”的事情。
例如,一位“看守”说,“我觉得自己不可思议……我让他们互相喊对方的名字,还让他们用手去擦洗厕所。
我真的把‘罪犯’看作是牲畜,而且我一直在想,‘我必须看住他们,以免他们做坏事。
”’另一位“看守”补充说,“我一到‘罪犯’所在的牢房就烦,他们穿着破衣服,牢房里满是难闻的气味。
津巴多监狱实验的观后感看了津巴多监狱实验,真的是让我惊掉下巴,同时也让我对人性有了好多新的想法。
这个实验一开始,就像是一场有点荒诞的角色扮演游戏。
那些被挑选来当“囚犯”和“狱警”的人,一开始可能都觉得自己只是在玩玩而已。
可是啊,没几天,事情就完全变了味。
那些“狱警”开始变得超级严厉,甚至有点残暴,而“囚犯”呢,变得特别顺从,就像真的犯人一样。
我就想啊,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这些人可都是普普通通的大学生啊,怎么就这么快进入角色,还把角色演得这么“极端”呢?这就好像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恶魔和一个小绵羊,一旦环境给了点暗示,小恶魔就开始张牙舞爪了。
比如说那些“狱警”,他们一开始可能只是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但是慢慢地,权力的滋味让他们有点上头了。
手里拿着一点小小的权力,就开始滥用,就像我们有时候在小组里当个小头目,可能就会不自觉地对组员指手画脚起来。
而“囚犯”呢,他们被关在那个环境里,被各种规则限制,渐渐地就失去了反抗的想法,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面对一些不合理的规定,也只是默默忍受。
这个实验也让我明白,环境对人的影响简直大得超乎想象。
一个小小的模拟监狱,都能把人的行为和性格改变得这么彻底。
那我们生活中的环境呢?比如说学校里,如果有一个特别压抑或者充满竞争压力的氛围,是不是也会让同学们变得很不一样呢?再想想工作的地方,如果领导特别专制,那员工是不是也会像那些“囚犯”一样,变得唯唯诺诺呢?不过啊,这个实验也有让人觉得温暖的地方。
就是当津巴多教授意识到事情有点失控的时候,他及时停止了实验。
这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告诉我们,不管环境怎么影响人,还是有人性的良知在的。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即使周围的人都在做不好的事情,只要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这不对”,也许就能改变整个局面。
总的来说,这个津巴多监狱实验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环境的强大力量。
以后啊,我可得小心点,不能让不好的环境把我变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也要努力让自己身边的环境变得更积极、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