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5遗传的分子基础考点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89.87 KB
- 文档页数:4
专题五遗传的分子基础、变异与进化A组基础对点练考点1 遗传的分子基础1.(四川广安一模)科学研究发现,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自身蛋白质的合成立即停止,转而合成噬菌体蛋白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主要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噬菌体蛋白质的合成需要大肠杆菌提供酶和能量C.噬菌体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需内质网进行加工D.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会侵入大肠杆菌影响细菌代谢2.(山东联考二模)DNA复制过程中,尚未解开螺旋的亲代双链DNA同新合成的两条子代双链DNA的交界处称为复制叉。
研究发现,啤酒酵母中某种蛋白被加载到复制叉时,被招募并停滞在复制叉处的Mec1蛋白就会被激活并随复制叉向前移动,从而完成DNA的复制。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DNA一条链中的磷酸基团和脱氧核糖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B.DNA解旋过程中解旋酶需在ATP供能驱动下断裂两条链间的氢键C.Mec1蛋白被激活后会与RNA聚合酶结合,进而完成DNA的复制过程D.抑制细胞中Mec1基因的表达,细胞可能会被阻滞在细胞分裂间期3.(浙江台州二模)唾液腺细胞合成淀粉酶的局部过程如图所示,图中①表示某种细胞器,②表示某种大分子化合物。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的囊腔是内质网腔B.①识别②上的启动子,启动多肽合成C.多个①结合在②上合成同一种多肽,提高翻译效率D.图示过程需三种RNA参与,三种RNA都是基因转录产物4.(山东模拟)不同核酸类型的病毒完成遗传信息传递的具体方式不同。
下图为某“双链±RNA病毒”基因表达示意图。
这类病毒携带有RNA复制酶,在该酶的作用下,-RNA作为模板复制出新的+RNA。
合成的+RNA既可以翻译出病毒的蛋白质,又可以作为模板合成-RNA,最终形成“±RNA”。
已知逆转录病毒的核酸为“+RNA”。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与DNA的复制不同,±RNA的双链可能都是新合成的C.该病毒与逆转录病毒基因表达时都存在A—T、A—U的配对D.逆转录病毒与该病毒繁殖时均有+RNA到-RNA的过程5.DNA甲基化是指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DNA的CG二核苷酸中的胞嘧啶被选择性地添加甲基。
专题五遗传的分子基础、变异与进化[考纲要求]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
2.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Ⅱ)。
3.基因的概念(Ⅱ)。
4.DNA分子的复制(Ⅱ)。
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Ⅱ)。
6.基因重组及其意义(Ⅱ)。
7.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Ⅱ)。
8.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Ⅱ)。
9.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Ⅱ)。
1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
11.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知识主线思维串联微专题1遗传的分子基础1.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提醒:①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相同,即设法将DNA和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研究它们各自不同的功能。
②HIV侵染T细胞是整个病毒进入细胞,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是只把DNA 注入大肠杆菌体内。
2.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1)DNA分子复制(以真核细胞为例)(2)转录:DNA→RNA(3)翻译:mRNA →蛋白质提醒:①3种RNA 均参与翻译过程,且均为转录生成。
②原核生物中边转录边翻译,真核生物中核基因的表达先在细胞核中转录,后在细胞质中完成翻译过程。
③多聚核糖体现象:真、原核细胞中都存在,可同时合成多条多肽链,但不能缩短每条肽链的合成时间。
④起点问题:在一个细胞周期中,DNA 复制一次,每个复制起点只起始一次;而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基因可多次转录,因此转录起点可多次起始。
3.基因与性状的关系(1)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途径一: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如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途径二:基因――→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如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白化病。
提醒:若最终合成的物质并非蛋白质(如植物激素),则基因对其控制往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这一间接途径实现的。
(2)基因与性状关系①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高考考点2 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本类考题解答锦囊DNA分子一般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有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其中所舍的四种碱基的配对方式是A—T、C—G、且A+G=T+C即嘌呤碱的和等于嘧啶碱的和,如果某一种碱基的数量占某一条单链碱基总数的百分之二十,那么这条链上的这种碱基占整个DNA分子碱基总数应为百分之十;如果A+T占DNA 分子碱基总数的百分之三十,那么任意一条单链上的A+T也占该链的百分之三十。
Ⅰ热门题【例题】现有一待测核酸样品,经检测后,对碱基个数统计和计算得到下列结果:(A+T)/(G+C)=1,(A+G)/(T+C)=01根据此结果,该样品A.无法被确定是脱氧核糖核酸还是核糖核酸B.可被确定为双链DNAC.无法被确定是单链DNA还是双链DNAD.可被确定为单链DNA高考考目的与解题技巧:本题主要考查DNA的碱基组成,首先要明确碱基T只能组成脱氧核糖核苷酸进而组成DNA,但组成的是双链DNA还是单链DNA,要根据碱比例来确定,如果A= T、C=G应是双链DNA,但是碱基A+T=G+C就不一定是双链DNA了,也可能使单链DNA。
【解析】根据题中已知条件,该核酸分子中A=C、C=T。
但双链DNA分子中,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单链 DNA四种碱基的比例不固定。
而RNA分子中有尿嘧啶U而没有胸腺嘧啶T,所以只能确定该分子是DNA而不是RNA,是单链DNA还是双链DNA不能确定。
【答案】 C1决定DNA遗传特异性的是A.脱氧核苷酸链—亡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特点B.嘌呤总数与啼啶总数的比值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碱基排列顺序答案: D 指导:考查DNA分子结构特点。
在DNA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稳定不变,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而DNA分子内部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则是千变万化的,使得DNA分子具有多样性。
在不同的DNA分子中则具有各自特定的碱基序列,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专题05 遗传的分子基础书本速记1.艾弗里通过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2.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或RNA。
4.DNA 双螺旋结构的主要功能特点是;(1)DNA 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 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 一定与T 配对;G 一定与C 配对。
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5.DNA 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解旋酶、DNA 聚合酶)等基本条件。
DNA 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6.DNA 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DNA 分子上分布着多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DNA 上也有基因存在。
7.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 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从亲代DNA 传到子代DNA,从亲代个体传到子代个体。
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9.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 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包括转录(在细胞核中,以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和翻译(在细胞质中,以mRNA 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两个过程。
10.遗传密码是指信使RNA 上的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11.密码子是指信使RNA 上的决定—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信使RNA 上四种碱基的组合方式有64 种,其中,决定氨基酸的有61 种,3 种是终止密码子。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遗传的分子基础重难点检测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过程中的相关计算][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遗传的分子基础重难点检测(5)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过程中的相关计算]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遗传的分子基础重难点检测(5)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过程中的相关计算1.下列关于细胞内DNA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含有m个碱基、n个腺嘌呤的DNA分子片段中,共含有(m-n)个氢键B.位于—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DNA分子的A+T/G+C肯定是相等的C.生活在火山口附近的细菌中的DNA分子中A/T碱基对的比例较低D. DNA分子通过半保留复制合成的两条新链的碱基完全相同2.假设32P、35S分别标记了一个噬菌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其中DNA由5 000 个碱基对组成,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30%。
用这个噬菌体侵染不含标记元素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50 个子代噬菌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子代噬菌体中可能含有32P、35S B.该过程至少需要1×105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C.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D.含32P与不含32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24 3.用15N标记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该DNA 分子碱基间的氢键共有260个,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多次后共消耗游离的嘌呤类脱氧核苷酸1500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DNA分子中共有腺嘌呤60个,复制多次后含有14N的DNA分子占7/8 B.若一条链中(A+G)/(T+C)1,则其互补链中该比值也小于1 C.若一条链中A:T:G:C=1:2:3:4,则其互补链中该比例为4:3:2:1 D.该DNA分子经复制后产生了16个DNA分子4.下列关于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一个含有m个腺嘌呤的DNA分子经n次复制需要消耗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n-1)×m个②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G+C占碱基总数的M%,那么该DNA分子的每条链中G+C都占该单链碱基总数的M% ③细胞内全部DNA被32P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进行连续有丝分裂,第2次分裂产生的每个子细胞中染色体均有一半有32P标记④DNA双链被32P标记后,在31P中培养基复制n次,子代DNA中有32P标记的占A.0项B.1项C.2项D.3项5.某DNA分子共有1 200对碱基,其中A+T占46%,其中一条链中G和T分别占22%和28%,则由该链转录的信使RNA 中G所占比例和其翻译产物中含氨基酸的数目最多分别是( ) A.32% 400个B.32% 200个C.18% 200个D.22% 400个6.测定某mRNA分子中尿嘧啶有26%,腺嘌呤有18%,以这个mRNA反转录合成的DNA 分子中,鸟嘌呤和胸腺嘧啶的比例分别是( ) A.18%、26% B.28%、22% C.26%、18% D.44%、8% 7.肠道病毒EV71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遗传的分子基础一、选择题1.如图是基因型为AABb动物体内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只显示了2对染色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细胞中含8条染色单体B.甲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组C.乙细胞中含两对同源染色体D.乙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2.下表表示从某动物的一个卵原细胞开始,发生甲→乙→丙→丁的连续生理过程中,各阶段细胞内染色体组数的变化和有关特征。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组数1→2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B.乙过程中可以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C.丙过程结束后产生的子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提高D.丁过程中细胞内的DNA和mRNA种类均不断发生变化3.甲、乙、丙三种植物的花色遗传均受两对具有完全显隐性关系的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白色前体物质在相关酶的催化下形成不同色素,使花瓣表现相应的颜色,不含色素的花瓣表现为白色。
色素代谢途径如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型为Aabb的甲植株开红色花,测交后代为红花∶白花≈1∶1B.基因型为ccDD的乙种植株,由于缺少蓝色素D基因必定不能表达C.基因型为EEFF的丙种植株中,E基因不能正常表达D.基因型为EeFf的丙植株,自交后代为白花∶黄花≈13∶34.已知控制某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人类性染色体的同源部分,右图表示某家系中该遗传病的发病情况(深色表示患者),选项是对该致病基因的测定,则Ⅱ6的有关基因组成应是选项中的( )5.某哺乳动物背部的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复等位基因A1、A2和A3控制,且A1、A2和A3任何两个基因组合在一起,各基因都能正常表达。
如图表示基因对背部皮毛颜色的控制关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白色个体的基因型有3种B.4种皮毛颜色都存在纯合子C.若一白色雄性个体与多个黑色异性个体交配的后代有三种毛色,则其基因型为A2A3D.该图示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性状6.下图是东亚飞蝗(雄性2n=23,XO;雌性2n=24,XX)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部分模式图。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核心知识回顾五、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总结】1.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结论:已经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转化因子”。
(2)艾弗里等人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某种物质。
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步骤:标记大肠杆菌→标记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
(2)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3)离心的目的: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
(4)实验结果与分析(5)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3.DNA分子的结构(1)基本组成元素:C、H、O、N、P。
(2)DNA分子的结构特点①DNA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构成。
②DNA分子中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以碱基互补配对方式连接,A—T碱基对之间通过2个氢键连接,C—G碱基对之间通过3个氢键连接。
(3)DNA分子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4)DNA分子中有关碱基比例的计算①常用公式:在双链DNA分子中,A=T,G=C;A+G=T+C=A+C=T+G=50%。
②“单链中互补碱基之和”占该单链碱基数比例=“双链中互补碱基之和”占该双链总碱基数比例。
③某链不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与其互补链的该比值互为倒数,如一条单链中(A+G)/(C+T)=m ,则其互补链中(A +G)/(C +T)=1/m ,而在整个双链DNA 分子中该比值等于1。
4.DNA 分子复制的5个常考点(1)复制时间(核DNA):细胞分裂前的间期。
(2)复制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
(3)复制条件:模板——双链DNA 分子的两条链,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和DNA 聚合酶,能量。
专题五: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篇:回归教材【基础回扣】1.遗传物质的特点:遗传物质必须稳定,要能储存________,可以准确地________,传递给下一代等。
2.S型细菌的________能使活的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噬菌体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在侵染细菌时只有________注入细菌内。
3.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是________。
4.艾弗里和赫尔希等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共同的思路:________。
5.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________标记而不用14C和3H同位素标记的原因:________。
6.对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的大致过程:先用含相应同位素的培养基培养________,再用得到的________培养________,就能得到含相应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
7.选用细菌或病毒作为实验材料研究遗传物质的优点:________。
8.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1)两条长链按________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________和________交替连接,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构成基本骨架,________排列在内侧。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________连接成碱基对,并且遵循____________原则。
9.8.DNA分子杂交技术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种生物DNA分子的差异。
两种生物的DNA分子杂交________,说明这两种生物亲缘关系越近。
10.DNA分子具有________、________和稳定性等特点。
11.DNA分子复制的时期是________。
DNA复制的特点是边解旋边复制和________复制。
12.将一个某种噬菌体DNA分子的两条链用32P进行标记,并使其感染大肠杆菌,在不含有32P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
若得到的所有噬菌体双链DNA分子都装配成噬菌体(n个)并释放,则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2/n,原因是________。
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1.DNA分子的结构
2.DNA复制
3.基因与染色体、DNA、脱氧核苷酸的关系
(1)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也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按一定顺序排列而成的序列,也是双螺旋结构。
(2)每个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及排列顺序是特定的,不同的基因的碱基(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及排列顺序不同。
(3)对于真核细胞来说,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基因的载体。
1.基因是碱基对随机排列成的DNA片段吗?为什么?
提示:基因不是碱基对随机排列成的DNA片段。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大部分由随机排列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控制性状的生物不能成活,被淘汰掉了。
2.将发生癌变的小肠上皮细胞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移至普通培养液中培养,不同时间间隔取样,检测到被标记的癌细胞比例减少,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依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移到普通培养液中的被标记的癌细胞,随着细胞增殖次数的增加,不被标记的癌细胞开始出现并不断增多,故被标记的癌细胞比例减少。
3.通常DNA分子复制从一个复制起始点开始,有单向复制和双向复制,如下图所示。
放射性越高的3H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3H脱氧胸苷),在放射自显影技术的图像上,感光还原的银颗粒密度越高(已知复制起点处感光还原的银颗粒密度较低)。
请利用放射性自显影技术、低放射性3H脱氧胸苷和高放射性3H脱氧胸苷,设计实验以确定大肠杆菌DNA复制的方向,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
提示:实验思路:复制开始时,首先用含低放射性3H脱氧胸苷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转移到含有高放射性3H脱氧胸苷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用放射自显影技术观察复制起点和复制起点两侧银颗粒密度情况。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若复制起点处银颗粒密度低,复制起点的一侧银颗粒密度高,则DNA分子复制为单向复制;若复制起点处银颗粒密度低,复制起点的两侧银颗粒密度高,则DNA分子复制为双向复制。
1.(2016·全国卷Ⅱ)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
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随后细胞中的DNA复制发生障碍
B.随后细胞中的RNA转录发生障碍
C.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中期
D.可推测该物质对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C[因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故该物质阻断的是分裂间期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从而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C项错误。
]
2.(2016·全国卷Ⅰ节选)将一个带有某种噬菌体DNA分子的两条链用32P进行标记,并使其感染大肠杆菌,在不含有32P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
若得到的所有噬菌体双链DNA分子都装配成噬菌体(n个)并释放,则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2/n,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个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双链DNA分子经半保留复制后,标记的两条单链只能分配到两个噬菌体的双链DNA分子中,因此在得到的n个噬菌体中只有2个带有标记
全国卷对本考点的考查主要是DNA半保留复制和DNA复制和细胞分裂的综合。
结合实验情景考查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可能是高考考查的形式。
考查DNA的结构和基因的本质
1.(2019·衡水中学五调)2020年是DNA分子双螺旋结构被发现的第67年。
下列关于DNA 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DNA分子中G和C所占的比例越高,DNA分子的热稳定性越强
B.DNA分子中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C.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A+T)/(G+C)的值越接近,亲缘关系越近
D.DNA分子发生碱基对替换后,不会改变DNA分子中嘧啶碱基所占的比例
C[生物的遗传信息蕴藏在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中,而与DNA分子中碱基的比例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
]
2.(2019·重庆一模)下列有关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摩尔根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这一名词重新命名为“基因”
B.随着细胞质基因的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可概括为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C.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研究表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A[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约翰逊给“遗传因子”起了一个新名字为“基因”,A错误;DNA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少量存在于细胞质中,故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B正确;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C正确;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D正确。
]
考查DNA的复制
1.(2019·衡水中学五调)正常情况下,DNA分子在复制时,DNA单链结合蛋白能与解旋后的DNA单链结合,使单链呈伸展状态而有利于复制。
下图是大肠杆菌DNA复制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在真核细胞中,DNA复制可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
B.DNA复制时,两条子链复制的方向是相反的,且都是连续形成的
C.如图所示过程可发生在大肠杆菌的拟核中,酶①和酶②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D.DNA单链结合蛋白能防止解旋的DNA单链重新配对
B[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复制的过程中,子链的形成是由片段连接而成的,B项错误。
]
巩固提升见P71第5题2.(2019·衡水中学四调)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DNA由5 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20%,将其置于只含31P的环境中复制3次。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NA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B.第3次复制需要2.1×104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单链与含31P的单链之比为1∶7
D.子代DNA 分子中含32P与含31P的分子数之比为1∶4
B[DNA分子中共有10 000个碱基,其中胞嘧啶3 000个,DNA第3次复制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23-1)×3 000-(22-1)×3 000=1.2×104。
]
抓准DNA复制中的“关键字眼”
(1)DNA复制:用15N标记的是“亲代DNA”还是“培养基中的原料”。
(2)子代DNA:所求DNA的比例是“含15N的”还是“只含15N的”。
(3)相关计算:已知某亲代DNA中含某碱基m个。
①“复制n次”消耗的该碱基数为m·(2n-1)。
②“第n次复制”消耗的该碱基数为m·2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