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的调查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3
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的调查报告----北仑中学高一(1)班胡烨一.研究动机北仑大碶街道青林村,一个山清水秀的美丽村庄,但前晚肆虐的“卡努”台风却给这个平静的小村庄带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昨晚10时左右突发泥石流,众多木结构的老宅轰然倒塌,8人不幸丧生,另有1人失踪。
可见,泥石流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
而滑坡亦是如此!二.研究目的泥石流作为山区城镇常见的地质灾害,是一种含有大量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高浓度的液相、固相混合流),其中的固体物质特指泥、砂、石。
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极大、运动快速、历时短暂等特点,且具有强大的侵蚀、搬运能力等自然属性,其是以冲撞(击)、淤埋和堵塞等方式对其流经路途上的各种城镇设施进行破坏,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的滑坡、崩塌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对人类生产生活场所、交通运输、水利水电工程、矿山等造成严重损失。
当前,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问题十分突出,且灾情相当严重。
因此,分析山区城镇泥石流灾害及其成因,对于加强城镇泥石流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采用调查研究,通过数据整理出数据四.研究内容1.泥石流的相关概述(一)泥石流的概念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
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过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破坏力。
(二)泥石流的类型即:(1)按水源补给分为:冰川型、降雨型;(2)按沟谷形态分为:沟谷型、坡面型;(3)按物质组成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4)按结构流变分为:黏性(容量为2.0~2.3t/m3)、稀性(容量为1.5~1.8t/m3)、过渡性(容量为1.8~2.0t/m3);(5)按规模大小分为:小型(一次泥石流总堆积量<10万m3)、中型(10万~50万m3)、大型(50万~100万m3)、特大型(>100万m3)。
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
一、引言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
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的分布、
发展趋势和防治对策,我们开展了此次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
二、调查区域概况
本次调查覆盖了XXX省XXX市范围,总面积约XXX平方公里,
主要涉及XXX山脉、XXX河流等地质环境。
该地区地势复杂,地质
构造活跃,容易发生各类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分布调查
通过实地考察和航拍调查,我们发现了该地区多处存在地质灾害隐患。
其中,山体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现象较为突出,给当地居
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四、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该地区地质灾害主要由地质构造、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其中,山体工程开挖、水土流失、强降雨等因素直接导致了地质灾害的频发。
五、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我们提出了以下防治建议:加强地质监测预警机制建设,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加大科研力度,深入挖掘地质灾害成因,提高全社会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自然灾害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预防和治理。
我们将继续深入调查研究,为有效防范和减轻地质灾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至此,本次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完毕。
愿我们的工作能为地质灾害防治事业做出积极贡献,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感谢您的阅读。
碧江地质灾害报告1. 引言碧江市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是一座美丽的山城。
然而,由于地质条件的特殊性,碧江市经常遭遇各种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本报告将对碧江市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为灾害预防和应对工作提供参考。
2. 地理背景碧江市位于山地区域,地理条件十分复杂。
市区主要分布在山谷中,周围环绕着陡峭的山脉。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碧江市容易受到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影响。
3. 碧江市的地质灾害类型3.1 山体滑坡碧江市的山体滑坡主要集中在陡峭的山脉上。
由于雨水的侵蚀和地质构造的影响,山体的稳定性受到破坏,从而导致山体滑坡的发生。
山体滑坡不仅会破坏房屋和基础设施,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2 泥石流碧江市的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谷中。
泥石流是由山体滑坡、暴雨等因素引起的大规模流动的雨水、泥沙和石块的混合物。
泥石流具有速度快、冲击力强的特点,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4. 碧江市地质灾害的原因4.1 自然因素碧江市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如地质构造、气候、降雨等。
地质构造的不稳定性是山体滑坡发生的主要原因,而气候和降雨则是泥石流频繁发生的原因。
4.2 人为因素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也对碧江市的地质灾害造成了一定影响。
例如,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过度开发等行为会破坏地质环境,增加地质灾害的风险。
5. 碧江市地质灾害预防和应对工作5.1 预防工作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碧江市应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首先,应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潜在的灾害隐患。
其次,加强对山区的生态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另外,加强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教育,提高公众自救和互救能力。
5.2 应对工作在地质灾害发生后,碧江市需要迅速组织力量进行应对工作。
首先,要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尽快疏散受灾人员。
其次,要对受灾区域进行抢险和救援工作,恢复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
另外,还要加强对灾后重建工作的管理,确保灾后重建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报告一、背景介绍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力学作用下,地壳发生破坏和变动,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严重损失的一类自然灾害。
为了及时发现和防范灾害,本次报告对某地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详细排查。
二、排查方法本次排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勘查、遥感影像分析、地质资料研究等。
通过综合利用多种数据源和技术手段,确保排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排查结果根据排查,共发现了以下地质灾害隐患点:1. 滑坡隐患点位于山区的某村庄,地势陡峭,地表覆盖杂草丛生。
经现场勘查和遥感影像分析,发现该区域存在滑坡迹象,土质松散,下方有河流,增加了滑坡发生的风险。
2. 崩塌隐患点位于某市区的一处低洼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地表有多处凹陷痕迹。
经过实地勘查和地质资料研究,确认该区域地层存在不稳定现象,崩塌风险较高。
3. 地震灾害隐患点某县城位于地震带附近,近年来频繁发生地震。
通过分析地震历史和地质构造,发现该县城内存在多个地震烈度较高的点,属于地震灾害的隐患区。
4. 泥石流隐患点某河谷地带地处陡峭山坡,年降雨量较大。
经过遥感影像分析和现场勘查,发现该地区曾发生过多次泥石流事件,存在较大的泥石流隐患。
5. 地面沉降隐患点某市区近年来城市建设频繁,地下管道和基础设施施工量大。
通过地下勘探和测量分析,发现部分地区存在地面沉降迹象,可能给城市基础设施带来风险。
四、风险评估根据对各隐患点的调查和分析,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对风险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具有一定的风险,有可能给周边居民和建筑物造成严重损失。
应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确保人员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五、防灾建议针对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提出以下防灾建议:1. 滑坡隐患点:加强地表植被覆盖,增强土壤的抗冲刷能力,修建护坡;加强对陡峭山坡的监测,发现滑坡迹象及时报告。
2. 崩塌隐患点:加强土体加固和巩固,采取合适的地质工程措施,减少地表沉降。
3. 地震灾害隐患点:加强地震安全教育,提高居民自救互救能力;修建抗震建筑,加强对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和使用。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环境中由于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和危害的现象。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多种形式,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报告对某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制定防灾减灾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地质灾害概况。
本次调查地区位于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势起伏较大,降雨量较大,多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在过去十年中,该地区发生了多起地质灾害事件,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也造成了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1. 地质构造因素,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多条断裂带和褶皱带,地层岩性较为松软,易发生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2. 气候因素,该地区降雨量较大,雨水渗透地层,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泥石流等灾害。
3. 人类活动因素,该地区大量的人类活动,如采矿、开发建设等,破坏了地质环境的平衡,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1.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提前预警,减少灾害损失。
2. 加强科学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严格控制地质灾害隐患区的开发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3.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增强自救互救能力。
4. 加强应急救援,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结语。
地质灾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本次调查报告,我们对该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对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根据报告提出的建议,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潜在滑坡体与滑体分析1. 引言泥石流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中,准确识别潜在滑坡体和滑体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潜在滑坡体与滑体分析方法与技术。
2. 潜在滑坡体的识别与分析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中,潜在滑坡体的识别是第一步。
潜在滑坡体是指可能因为地质条件、地表形态及人为活动等因素而发生滑坡的地质体。
潜在滑坡体的识别主要通过地质勘查和地质条件分析来完成。
地质勘查包括野外地质调查、地质钻探、地质剖面测量和地质地貌特征观测等方法。
地质条件分析则通过分析地质图、遥感影像、地质构造和地层情况等来综合判断。
3. 滑体的识别与分析滑体是指在泥石流过程中具有一定含水量、可流动性和滑动性的泥石流体。
滑体的识别与分析是为了准确判断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和滑动的机制,从而为防治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滑体的识别主要依靠地物遥感影像解译、现场野外观测和泥石流物性测量等方法。
滑体的分析涉及到物源、供源和输送过程等方面的研究,需要结合地质背景和水文气象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4. 潜在滑坡体与滑体的特征与判别在潜在滑坡体与滑体分析的过程中,根据其特征与判别是必要的。
潜在滑坡体的特征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貌特征和地下水位等方面。
滑体的特征则包括可流动性、含水量、物源特征和运动速度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准确判别,可以为泥石流防治工程提供更有效的方案。
5. 工程勘查的常用技术与方法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常用的技术与方法有地质勘查、地形测量、遥感影像解译、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等。
地质勘查是最常见的一种技术,通过对地质剖面和地质钻探的观测,可以提供泥石流形成机制和滑体性质的信息。
地形测量可以通过高精度测距仪和数字高程模型实现,帮助准确判断潜在滑坡体的规模和形状。
遥感影像解译则通过对卫星遥感图像的解读,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地貌特征和滑体分布情况。
第一章绪言2010年2月,XX县XX镇XX村XX组下方斜坡地带发生滑坡地质灾害。
XX受镇XX 村XX2.1地理位置XX镇地处XX县城东北方38公里处,东邻安兴乡,南与芒洪乡相连,。
XX县XX 镇XX村XX组滑坡位于XX镇东部XX村XX组的下侧,大沟左岸,距XX镇约1km。
镇和村组之间有水泥路,交通便利。
2.2乡镇概况XX镇地处XX县城东北方38公里处,东邻大兴乡,南与芒洪乡相连,西接勐简乡、XX县县城,北与永德县和勐永镇接壤。
XX温2.356人/均耕地XX第三章地质环境条件3.1气象、水文(1)气象XX县地处横断山系南段,北回归线横穿县境,属北热带和南亚热相交的结合部,主要受印度洋暖湿气候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形成干、湿两季。
由于受构造运动影响,境内地形起伏,海拔高低悬殊,立体气候明显。
海拔800m以下的低热山脚和河谷坝区气候炎热多雨,终年无霜;海拔800m以上地区气候温和,多雨多雾,时有霜降。
据蒸发量据降雨量,(2“V”于滑坡下方约100m与忙枕大河交汇。
沟内中下游侧蚀较强烈,局部已发生小规模的坍塌、垮塌现象。
3.2地形地貌调查区地处滇西横断山系南段,属滇西南中山宽谷亚区,西邻缅甸掸邦高原,总体属XX盆地地貌区,区内地势总体由北西向南逐渐降低,调查区处于大沟左岸,地势由河道向北西XX村XX组方向斜坡逐渐增高,地形坡度15°~20°,地面标高1260~1340m,相对高差80m。
3.3地层岩性XX县XX镇XX村XX组民房、道路区分布第四系人工活动层(Q ml)填土,斜坡表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层(Q el+dl)粘土、粉质粘土混碎石,沟谷地段分布第四系冲洪积层(Q al+pl)卵砾石、砾砂、砂土、粉土夹砂质粘土,下伏地层为上第三系中新统(N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按地层单位由新至老描述如下:一、第四系人工活动层人工填土(Q ml):由碎石、碎块等组成,为XX镇XX村XX组民房、公路建设填土,分布范围较广,厚度约0.2~1.0m,局部高填方地带厚度较大。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施工地质灾害问题日益突出。
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本报告对某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项目概况1. 项目名称:某高速公路工程项目2. 项目地点:某省某市某县3. 项目规模:全长XX公里,总投资XX亿元4. 项目建设周期:XX年5. 项目施工单位:XX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三、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情况1. 地质灾害类型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地质条件和工程特点,本次排查主要针对以下地质灾害类型:(1)滑坡(2)崩塌(3)泥石流(4)地面沉降2. 排查方法本次排查采用以下方法:(1)现场调查(2)查阅相关资料(3)专家咨询3. 排查结果(1)滑坡隐患在项目沿线共发现XX处滑坡隐患,其中:中型滑坡XX处,小型滑坡XX处。
滑坡隐患主要分布在XX路段,原因如下:①地质条件复杂,岩性松散,易发生滑坡;②施工过程中,未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坡脚,导致坡体失稳;③周边村民活动频繁,破坏了原有地形地貌。
(2)崩塌隐患在项目沿线共发现XX处崩塌隐患,其中:中型崩塌XX处,小型崩塌XX处。
崩塌隐患主要分布在XX路段,原因如下:①地质条件复杂,岩性松散,易发生崩塌;②施工过程中,未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边坡,导致边坡失稳;③周边村民活动频繁,破坏了原有地形地貌。
(3)泥石流隐患在项目沿线共发现XX处泥石流隐患,其中:中型泥石流XX处,小型泥石流XX处。
泥石流隐患主要分布在XX路段,原因如下:①地质条件复杂,易发生泥石流;②施工过程中,未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沟道,导致泥石流发生;③周边村民活动频繁,破坏了原有地形地貌。
(4)地面沉降隐患在项目沿线共发现XX处地面沉降隐患,其中:中型地面沉降XX处,小型地面沉降XX处。
地面沉降隐患主要分布在XX路段,原因如下:①地质条件复杂,地基承载力不足;②施工过程中,未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地基沉降;③周边村民活动频繁,加重了地基负担。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论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滑坡和泥石流是一种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滑坡的成因滑坡是地壳运动活跃地区的一种常见地质现象。
它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和外力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主要成因包括地震、降水、地下水位变化、土地开发和人类活动等。
1.1 地震地震的发生常常引起地表和地下岩土体的运动,进而导致滑坡现象。
特别是在活动断裂带附近,地震所产生的剪切力能够引发滑坡的发生。
1.2 降水降水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长时间大量降水或短时间强降雨的情况下,地下水位上升,岩土体饱和度增加,使得滑动面的剪切强度降低,从而引发滑坡。
1.3 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化也能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滑坡。
例如从湖泊、河流和人工水库中大量取水,将导致孔隙水压降低,岩土体重力释放,进而引发滑坡。
1.4 土地开发和人类活动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也是滑坡发生的重要原因。
山区的大规模开发、挖掘和砍伐植被,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造成了大量的滑坡和崩塌现象。
二、滑坡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滑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以提高滑坡灾害的预警能力和减轻其破坏性。
2.1 滑坡监测与预警通过在滑坡易发区进行监测,利用地形、地貌、地下水位等指标,可以对滑坡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这将帮助人们提前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减少损失。
2.2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包括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防工作,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防治能力。
2.3 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通过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等手段,加强对山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提高山体的稳定性,减少滑坡发生的可能性。
2.4 建设抗滑坡工程在滑坡易发区,可以采取一系列抗滑坡工程措施,如加固山体、排除地下水、设置防护堤等,以增加山体的稳定性和抵御滑坡的能力。
关于岷县“5.10”特大雹洪灾害的调查调查目的:实地调查岷县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原因分析。
为防治灾害提供建议,减轻灾害损失。
丰富假期生活,锻炼社会实践能力。
实践时间: 2012年7月15日至 2012 年8月25日实践地点: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实践内容:实地调查岷县地区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
调查路线:岷阳镇——茶埠镇——西寨乡——中寨镇[一] 岷县概况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定西市西南部,洮河中游,地处青藏高原东麓与西秦岭陇南山地接壤区,地处定西、天水、陇南、甘南几何中心,享有陇原“旱码头”和“千年药乡”“当归之乡”的美誉。
地理座标:东径103°41′29″—104°59′23″,北纬34°07′34″—34°45′45″之间,西北与临潭、卓尼、迭部三县相邻;东北和漳县、武山接壤;东南与宕昌、礼县毗邻,地处甘南高原东缘与陇中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接壤区,在甘肃地理单元上划归甘肃洮岷区。
海拔在2040—3747米之间,地形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起伏较缓,相对高差为500米,东西狭长120公里,南北最窄处15公里,总面积3578平方公里。
[二] 岷县地质构造岷县属西秦岭地槽皱系的北支秦岭海西褶皱带。
经历了中生代的燕山运动隆起和新生代的喜马拉雅山运动上升,方形成今日地貌的格局。
其岩性以上古生代的海陆交相互层的灰岩、砂岩、泥炭、泥岩为主。
在县西南部有新生代第三纪的红色岩层以及第四纪的黄土。
黄土以洮河域为深厚。
岷峨山、莫遮梁及闾井镇下草地出露的花岗岩为印支运动的侵入岩。
境内地层,从晚古生代泥盆纪中期开始至新生代第四纪,均有出露。
中生代缺失白垩纪。
除第三纪和侏罗纪分别属于大陆山麓相和内陆湖沼相沉积外,其它各纪地层均属滨、浅海相沉积、变质程度较浅。
侏罗纪以前的地层均为浅变质的板岩、砂岩、灰岩等。
仅在浸入体的边缘和断裂带的两侧有接触变质的黑云母片岩、绢片岩、千枚岩和角岩以及动力变质的糜棱岩、角砾岩、压磷岩等。
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的调查报告
----北仑中学高一(1)班胡烨一.研究动机
北仑大碶街道青林
村,一个山清水秀的美
丽村庄,但前晚肆虐的
“卡努”台风却给这个平
静的小村庄带来了一场
意想不到的灾难:昨晚
10时左右突发泥石流,众多木结构的老宅轰然倒塌,8人不幸丧生,另有1人失踪。
可见,泥石流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
而滑坡亦是如此!
二.研究目的
泥石流作为山区城镇常见的地质灾害,是一种含有大量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高浓度的液相、固相混合流),其中的固体物质特指泥、砂、石。
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极大、运动快速、历时短暂等特点,且具有强大的侵蚀、搬运能力等自然属性,其是以冲撞(击)、淤埋和堵塞等方式对其流经路途上的各种城镇设施进行破坏,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的滑坡、崩塌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对人类生产生活场所、交通运输、水利水电工程、矿山等造成严重损失。
当前,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问题十分突出,且灾情相当严重。
因此,分析山区城镇泥石流灾害及其成因,对于加强城镇泥石流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研究,通过数据整理出数据
四.研究内容
1.泥石流的相关概述
(一)泥石流的概念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
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过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破坏力。
(二)泥石流的类型
即:(1)按水源补给分为:冰川型、降雨型;(2)按沟谷形态分为:沟谷型、坡面型;(3)按物质组成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4)按结构流变分为:黏性(容量为2.0~2.3t/m3)、稀性(容量为1.5~1.8t/m3)、过渡性(容量为1.8~2.0t/m3);(5)按规模大小分为:小型(一次泥石流总堆积量<10万m3)、中型(10万~50万m3)、大型(50万~100万m3)、特大型(>100万m3)。
2.泥石流对城镇的危害
泥石流是松散固体物质在降雨、冰雪融水、库坝溃决等水动力作用下沿较陡坡度的沟道或斜坡高速流动的现象,流动过程中夹带的大量泥沙、石块等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破坏力,往往对其流经路途上的各种城镇设施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1)由于泥石流具有强烈的破坏力,其可冲毁城镇“坚固”的设施,如楼房、工厂、桥梁、供水供电设施、公路、铁路、高压线路、车辆、堤坝、电线杆等与之遭遇的固定设施和活动目标,从而严重危害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如甘肃舟曲2010-08-07暴发泥石流,水毁农田1417亩,水毁房屋307户、5508间,进水房屋4189户、20945间,机关单位办公楼水毁21栋,损坏车辆18辆。
(2)由于泥石流中挟带着大石块及树干等杂物,其会使桥涵堵塞导致泥石流体超越排洪堤外溢等引发次生灾害,致使泥流大范围淤埋、淹没和推毁城镇设施和居民,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如2011-05-11,广西全州咸水乡洛江村广坑槽屯一采石场爆发泥石流,工棚的工人来不及躲避,被泥石流掩埋,致使12人死亡,10人失踪。
(3)如泥石流规模较大时,泥石流体可穿越主河形成拦河坝,受阻河水在坝上游形成堰塞湖,导致沿河城镇被淹没;而当坝体发生溃决时,强大的特殊洪流,会对下游城镇及各种设施形成水毁灾害,如冲毁下游房屋、道路及农田等。
(4)由于泥石流中有固体物质,当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堵塞了其流通道路,则会造成漫流改道,冲毁或淹没下游各种设施。
(5)挤压主河道。
泥石流冲出的大量泥沙使堆积扇不断扩大,形成通航河道的险滩,有碍通航,并将主河逼向对岸,使对岸遭受严重冲刷,造成山坡失稳,危害各种目标。
五.研究结论
山区城镇泥石流灾害形成的原因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的来源和有一定坡度的利于集水集物的沟状地形三个基本条件,人类工程活动也是诱发泥石流的因素之一。
(一)泥石流灾害形成的客观条件
即:(1)地形地貌条件:地形地貌可为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提供势能条件,并可为其提供充足的固体物质来源条件。
(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如易于破碎的岩层表面、断层皱褶发育、断层密布等,还有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老泥石流堆积等,这些则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
(3)水源条件,如强度较大的暴雨、积雪的强烈消融、水库的突然溃决等,致使沟床、沟侧的大量堆积物运动,都有可能导致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二)城镇发展缺乏合理规划与防灾意识淡薄
当前,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随着山区经
济与建设的蓬勃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区的建设范围也在日益扩大,但由于部分山区城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指导,如把房屋等建筑物修建在低洼处、沟道边、沟道内等泥石流严重危险区,或是把房屋建在泥石流通道。
再加上部分城镇缺乏一定的防灾意识,在城镇建设上缺乏配套的防灾意识,致使泥石流发生时,给城镇居民造成了重大的灾害。
(三)诱发泥石流的人为因素
随着山区城镇人口增长,城镇经济发展与城镇规模扩大,人类在泥石流沟下游与泥石流争地的同时,也不断向沟上游争地和破坏。
一方面,不适当的削坡、毁林开荒、开山采石、随意排放采矿弃土和弃渣、陡坡开荒种地、大量砍伐森林、开山修路、过度放牧以及不合理的城镇建设等活动日益增多,极大的改变了地表原有结构,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促进泥石流活动性增强,加剧了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另一方面,环山而建的引水渠因渗漏而诱发滑坡,甚至直接诱发泥石流。
与此同时,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由于管理不善和人们对乱挖乱开和乱砍伐等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导致人为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或加剧了泥石流的危害。
六.研究心得
总之,当前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问题十分严重,对城镇设施的破坏巨大,且威胁着城镇居民的生命安全,严重影响了山区城镇的经济发展,因此,应重视对泥石流的防治。
在本文中,论述了泥石流的灾害及其成因,希望能对泥石流的防灾工程有一定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