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第七章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 格式:ppt
- 大小:12.82 MB
- 文档页数:73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一、产生原因(一)客观条件1、在地貌上,流域形状便于流水汇集。
2、在水源上,有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
3、在松散物质来源上,上游应有丰富的碎屑物。
常见于岩石结构松散,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二)人为因素由于工农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欲求逐渐增大。
如今,因为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一方面,在修建公路、铁路时的不合理开挖破坏了山坡表面。
另一方面,滥伐乱垦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
二、危害影响1、对居民点的危害: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2、对公路和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铁路、公路,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三、预防措施1、修建铁路、公路、工厂、城镇等,应合理地进行。
工厂、城镇尽可能选在开阔的盆地和平原上,决不能造在滑坡体上;铁路、公路、桥梁、车站应尽量避开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范围。
2、保护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根据土质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当造林方法,科学种植。
3、进行滑坡、泥石流的调查勘测,圈定危险区域,制定防治规划,对—些重要的危险区采取必要的工程保护措施。
研究结论治理滑坡和泥石流是一项分艰巨、耗资巨大、而且至今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
因此,在泥石流活动区修建居民点、工矿企业、交通干线等,都以躲避为上策。
在无法躲避,必须在泥石流区内建筑的工程,在对泥石流的治理上也要汪意结合当地具体环境,因地制宜地进行总体设计。
研究心得尽管滑坡和泥石流是自然灾害,但人类活动却是可以加速其发生或阻止其形成的。
所以,人类应该学会如何进行防范措施,同时要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经常会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地震产生的震动力量会导致山体失稳,从而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这些灾害不仅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威胁,还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
下面将详细探讨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一、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1. 地震震动:地震的震动力量是引发山体滑坡的主要原因。
当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受到强烈的振动,导致山体内部的土层和岩层发生破裂和位移。
这种位移会破坏山体的稳定性,进而引发滑坡。
2. 断层活动:地震通常伴随着断层活动,即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断层活动会导致山体发生位移和断裂,加剧了山体滑坡的风险。
特别是在断层线附近的山区,地震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滑坡。
3. 地质条件:地震引发山体滑坡还与地质条件有关。
如果山体本身具有较强的倾斜度、脆弱的岩石和松散的土层,那么地震震动容易导致山体滑坡。
此外,地下水的存在也会对山体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
4. 触发因素:地震可能成为触发山体滑坡的因素,但通常还需要其他的触发因素共同作用。
例如,地震可能导致土壤湿度变化,使土壤饱和度增加,从而削弱土壤的黏结力和抗剪强度。
在这种情况下,降雨或人类活动等外界因素很可能成为山体滑坡的直接触发因素。
二、地震引发的泥石流灾害1. 山体滑坡的后果: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往往会带动大量的土石流和泥石流。
当山体滑坡发生时,滑坡物会沿着山坡迅速下滑,并与周围的土壤和水混合形成泥石流。
这种泥石流具有高速度和巨大冲击力,能够摧毁房屋、损坏基础设施,并对人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 堰塞湖溃坝: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还可能导致堰塞湖的形成。
当滑坡物堵塞河道时,河水被拦截形成堰塞湖。
但由于滑坡物通常不是很牢固,当湖水积聚到一定程度时,滑坡物可能会崩溃,引发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
3. 降雨的影响:地震引发的泥石流还受降雨的影响。
降雨会增加泥石流物质的含水量,使其流动性增强。
尤其是在地震后降雨频繁的情况下,泥石流的发生概率更高。
滑坡泥石流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因。
2.掌握预防和应对滑坡、泥石流的措施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学内容:
一、滑坡
1.滑坡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滑坡的危害和影响。
3.滑坡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二、泥石流
1.泥石流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泥石流的危害和影响。
3.泥石流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三、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
1.建立安全意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2.学习正确的逃生方法和技巧,确保自身安全。
3.学习如何进行自救和互救,帮助他人和自救。
教学方法:
1.观察图片,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和影响。
2.通过视频资料,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3.进行模拟演练,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和技巧。
4.学习自救和互救的方法,了解如何帮助他人和自救。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滑坡和泥石流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
学生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因。
2.学习新课:通过讲解、演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
掌握预防和应对滑坡、泥石流的措施和方法。
同时,通过模拟演练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正确的逃生方法和技巧。
3.巩固新课: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
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4.总结新课:通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
重点难点,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并做好自我保护。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论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滑坡和泥石流是一种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滑坡的成因滑坡是地壳运动活跃地区的一种常见地质现象。
它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和外力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主要成因包括地震、降水、地下水位变化、土地开发和人类活动等。
1.1 地震地震的发生常常引起地表和地下岩土体的运动,进而导致滑坡现象。
特别是在活动断裂带附近,地震所产生的剪切力能够引发滑坡的发生。
1.2 降水降水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长时间大量降水或短时间强降雨的情况下,地下水位上升,岩土体饱和度增加,使得滑动面的剪切强度降低,从而引发滑坡。
1.3 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化也能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滑坡。
例如从湖泊、河流和人工水库中大量取水,将导致孔隙水压降低,岩土体重力释放,进而引发滑坡。
1.4 土地开发和人类活动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也是滑坡发生的重要原因。
山区的大规模开发、挖掘和砍伐植被,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造成了大量的滑坡和崩塌现象。
二、滑坡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滑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以提高滑坡灾害的预警能力和减轻其破坏性。
2.1 滑坡监测与预警通过在滑坡易发区进行监测,利用地形、地貌、地下水位等指标,可以对滑坡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这将帮助人们提前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减少损失。
2.2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包括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防工作,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防治能力。
2.3 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通过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等手段,加强对山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提高山体的稳定性,减少滑坡发生的可能性。
2.4 建设抗滑坡工程在滑坡易发区,可以采取一系列抗滑坡工程措施,如加固山体、排除地下水、设置防护堤等,以增加山体的稳定性和抵御滑坡的能力。
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灾害及应对措施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不仅会造成直接的破坏,还会引发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这些次生灾害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因此,了解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减少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一、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原因:1. 地震活动:地震活动会导致地壳的震动和变形,进而影响山体的稳定性。
尤其是在地震震中附近的山区,由于地震引起的地质变化,会使得山体松散,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
2. 岩石结构和断裂带:地震会导致岩石结构的破坏和变形,使得原本紧密结合的岩层发生滑动。
同时,地震还会增加断裂带的活动,加剧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
3. 土壤湿度变化:地震会造成地下水位的变化,导致土壤湿度发生变化。
湿度的增加会使得土壤变得松散,减少了其黏结力和抗剪强度,从而增加了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
4. 地形和植被覆盖:地震常常发生在地形陡峭的山区,这种地形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
此外,植被覆盖不足也会导致土壤暴露在空气中,易受地震影响而发生滑坡和泥石流。
二、应对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措施:1. 加强地震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地震预警体系,能够提前几秒到几十秒甚至几分钟发出预警信息,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采取逃生和避灾措施,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与预测:通过对地震活动、地表变形、土壤湿度等指标的监测与预测,及时发现滑坡和泥石流的隐患,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3. 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在山区进行土地规划和管理时,应充分考虑地震和地质灾害的风险,合理布局房屋、道路等建设,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的危险。
4. 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在可能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域,加强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工作,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
5. 建设防护设施: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挡土墙、护坡工程等防护设施,以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和扩大。
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哪个严重科普一下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哪个严重泥石流是雨水和泥土混和在一起而形成的洪流,舟曲的这次泥石流算得上是较大的了,如果是滑坡的话影响会小一些,滑坡的影响范围比泥石流小,因为泥石流是流动的嘛,滑坡是山体的某一部分滑落,而泥石流可是像河一样流的,所以如果是山体滑坡的话,造成影响应该会小一些的。
恶劣滑坡和泥石流带来的主要危害(1)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
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2)对公路、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它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4)对矿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提醒您:要及时收听当地天气预报及预警信息;去山地户外游玩时,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切忌在沟道处或沟内的低平处搭建宿营帐篷。
当遇到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时,应警惕泥石流的发生;当发现有泥石流迹象时,应立即观察地形,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不要躲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陡峭山坡下面,也不要停留在低洼的地方。
滑坡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地形条件:泥石流的地形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上游形成区地形应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坡降大,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中游流通区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
下游堆积区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物质条件:物质条件是指泥石流发生所必需的松散碎屑物质、水分的储量和****情况。
⾃然灾害地理知识点总结 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的成熟度。
每⼀个⼈⽐别⼈成功,只不过是多学了⼀点知识,多⽤了⼀点⼼⽽已。
下⾯给⼤家分享⼀些关于⾃然灾害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然灾害地理知识点1滑坡、泥⽯流灾害1、滑坡:①定义:⼭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体,在重⼒作⽤下沿⼀定滑动⾯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发⽣条件:A岩体⽐较破碎;B地势起伏较⼤;C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地丘陵区和⼯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2、泥⽯流(1)概念:是⼭区沟⾕中由暴⾬、冰雪融⽔等激发的、含有⼤量泥沙⽯块的特殊洪流。
(2)发⽣条件:A地形陡峻;B丰富的松散物质;C短时间内有⼤量⽔流的地区。
滑坡与泥⽯流易壅塞河道,若量⼤,滑坡体会在河道中形成⼟⽯⽔坝,在上游形成⼩型湖泊既“堰塞湖”。
若库容达到⼀定体量,会冲断⽔坝,对下游形成⼀次溃决洪⽔。
(3)多发形成原因:⾃然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不稳定,地震多发区/地壳运动强烈/⼭体中断层发育⼭区;②地形:地势起伏⼤/崎岖;③岩性:破碎,风化碎屑物多,⼟质松散;④降⽔(融⽔):降⽔多且集中,多暴⾬/降⽔强度⼤;⑤植被:覆盖差。
⼈为原因:①破坏植被(毁林开荒、过度樵采、开矿等);②⼯程建设开挖边坡,破坏⼭体的稳定性。
3、中国滑坡泥⽯流多发原因:⼭地⾯积⼴、⼭⾼⾕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和⽔⼒作⽤及⼭地开发程度不断加⼤等4、危害滑坡主要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坡下的农⽥、房屋建筑和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员伤亡。
泥⽯流主要危害:泥⽯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万乃⾄数百万⽴⽅⽶的物质,淤塞阻塞河道,冲毁农⽥、房屋,更重要的是对城镇、矿⼭、乡村的毁灭性冲击,造成⼈员伤亡5、治理措施:⾮⼯程性措施:加强滑坡泥⽯流的监测预警预报等;建⽴健全减灾⼯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应急预案等;提⾼⼈们环保意识和灾中⾃救互救能⼒等防灾减灾能⼒。
⼯程性措施: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治理⽔⼟流失,改善⽣态环境;进⾏岩⼟体改造、疏排⽔⼯程,加固稳定变形⼭体;建⽴护坡、挡墙等⽀撑物。
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控范围一、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危害。
滑坡和泥石流那可都是超级可怕的自然灾害呢。
它们一旦发生,就像一群小怪兽一样横冲直撞。
房屋在它们面前就像小纸盒子,一下子就被冲垮啦。
道路也会被破坏得乱七八糟,本来好好的公路变得坑坑洼洼,甚至直接就没了。
而且呀,它们还会把农田给毁了,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的庄稼就全没了,这多让人心疼呀。
还有,在这些灾害发生的地方,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可能一瞬间就被这些泥土和石头给掩埋了。
二、需要防控的地理范围。
1. 山区地带。
山区可是滑坡泥石流最常光顾的地方呢。
那些山坡如果比较陡峭,而且山上的石头和泥土又比较松散,那就特别危险啦。
就像是一个不稳定的积木堆,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可能哗啦一下全倒下来。
特别是在一些植被比较少的山区,树根就像是抓住泥土的小手,没有了植被,泥土就很容易松动,滑坡泥石流就更容易发生啦。
比如说一些过度砍伐树木的山区,就像是一个没有防护的小宝贝,特别脆弱。
2. 沟谷地区。
沟谷地区也得小心哦。
这里就像是一个天然的滑道,一旦山上的泥土和石头开始移动,就会顺着沟谷一路狂奔而下。
而且沟谷里要是有河流,那就更糟糕了,泥石流可能会和河水混合在一起,变得更强大,就像超级赛亚人变身一样。
在那些暴雨过后,沟谷地区的水流增加,这时候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啦。
3. 靠近河流的山坡。
靠近河流的山坡就像是站在河边的小卫士,但如果这个小卫士不牢固,那可就麻烦啦。
河流会不断地冲刷山坡的底部,就像一个小淘气在不停地摇晃大树的树根。
时间长了,山坡就会变得不稳定,容易发生滑坡。
特别是在河水涨水的时候,河水的力量更大,对山坡的威胁也就更大啦。
三、对人类活动范围的防控。
1. 居民区。
我们的居民区周围一定要好好防控滑坡泥石流呢。
那些建在山脚下或者靠近沟谷的居民区就像坐在火山口上一样危险。
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做好规划,不能让居民们住在特别危险的地方。
如果已经住在那里了,就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修建挡土墙之类的。
滑坡、泥石流应急避险常识滑坡和泥石流是自然灾害中常见的灾害类型之一,其发生往往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应急避险常识,对于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滑坡和泥石流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并提供一些应急避险的常识和建议。
一、滑坡和泥石流的基本概念和特征1. 滑坡:滑坡是指因山体的稳定性受到破坏,土石质量失去原有的内聚力,被重力和地质力推动向下滑动或流动的现象。
滑坡多发生在山坡、山谷和河岸等地形陡峭的地方,其速度一般较慢,但可造成大范围的破坏。
2. 泥石流:泥石流是指由大量的泥沙、石块、水等混合物组成的流体,以极高速度沿山坡、河谷和冲沟等坡地流动而形成的自然灾害。
泥石流具有突发性、速度快、冲击力强等特点,对人居地区的破坏力较大。
二、滑坡和泥石流的应急避险常识和建议1. 预防措施(1) 居住地选择:在选择居住地时,避免选择在山坡和河岸等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的地区。
尽量选择平缓的地势或处于安全区域的地方。
(2) 加固措施:如果居住地处于滑坡或泥石流多发地区,应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如加固土石山体、安装护坡网或搭建防护墙等,增强山体的稳定性。
(3) 留意预警信息:及时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警信息,特别是有关滑坡和泥石流的预警信息。
一旦有预警信息发布,应第一时间做好防范和应对措施。
2. 应急避险常识与建议(1) 提前撤离:一旦发现附近发生滑坡或泥石流的迹象,应立即向上游或高处撤离,尽量远离潜在灾害区域。
在撤离过程中要保持镇静,不要恐慌。
(2) 寻找避难场所:在撤离过程中,要尽量寻找离灾害源较远的高处或坚固的建筑物作为避难场所。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选择高处的山丘、山洞、屋顶或楼层等。
(3) 避免越过河流:在泥石流发生时,应尽量避免越过河流。
泥石流通常伴随着大量的泥沙和水流,并且流速非常快,越过河流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危险。
(4) 防护措施:如果没有逃离的条件,可以采取一些防护措施来保护自己。
滑坡、泥⽯流的预防和避灾措施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活动、⾬⽔浸泡、地震及⼈⼯切坡等因素影响,泥⽯流是指在⼭区或者其他沟⾕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暴雪或其他⾃然灾害引发的⼭体滑坡并携带有⼤量泥沙以及⽯块的特殊洪流。
那么,⼤家知道有哪些可以预防滑坡、泥⽯流的措施吗?下⾯⼀起来看看。
⼀、什么是滑坡、泥⽯流? 滑坡、泥⽯流是⼭区常见的两种⾃然地质现象。
滑坡是指⼭坡在河流冲刷、降⾬、地震、⼈⼯切坡等因素影响下,⼟层或岩层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
滑坡也叫地滑,群众中还有“⾛⼭”、“垮⼭”或“⼭剥⽪”等俗称(图1)。
泥⽯流是指在降⽔、溃坝或冰雪融化形成的地⾯流⽔作⽤下,在沟⾕或⼭坡上产⽣的⼀种挟带⼤量泥砂、⽯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俗称“⾛蛟”、“出龙”、“蛟龙”等(图2)。
滑坡的特点是顺坡“滑动”,泥⽯流的特点是沿沟“流动”。
不论是“滑动”还是“流动”,都是在重⼒作⽤下,物质由⾼处向低处的⼀种运动形式。
因此,“滑动”和“流动”的速度都受地形坡度的制约,即地形坡度较缓时,滑坡、泥⽯流的运动速度较慢;地形坡度较陡时,滑坡、泥⽯流的运动速度较快。
当滑坡、泥⽯流运动速较快,并且当滑坡上,或者滑坡、泥⽯流运移路径上有城镇、村庄分布时,常常由于⼈们猝不及防⽽造成巨⼤⽣命、财产损失。
所以,⼈们⼜常把滑坡、泥⽯流称为突发性地质灾害。
在⼭地环境下,滑坡、泥⽯流现象虽然不可避免;但通过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滑坡、泥⽯流危害则是可以减轻的。
所谓突发性,也是相对⽽⾔。
事实上,所有滑坡、泥⽯流活动都要经历⼀个孕育→发⽣→发展→休⽌的过程,只是时间上有的长、有的短。
在孕育阶段,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有⼀些前兆显⽰。
如果能及时捕捉到这些前兆,就为我们防灾、避灾赢得了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