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州基本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博州冬季飞机人工增雪作业及存在的问题摘要:博州位于新疆西北部,隶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
近些年来,随着博州气温升高、特殊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该地区干旱、冰雹等极端天气事件多发,严重影响着农业增产增收及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中以干旱灾害的影响及危害最为严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广泛应用于防灾减灾工作当中,人工增雪作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加降水量、有效缓解干旱灾害及确保当地农牧业安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述了博州的地形气候概况,后概述了人工增水作业情况及相关参数与设备,最后分析了冬季飞机人工增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仅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增雪;飞机;冬季;问题;博州1博州概况1.1地形地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博尔塔拉,蒙古语意为“青色的草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准噶尔盆地西端,西、南、北三面环山,中部是喇叭状的谷地平原,西部狭窄,东部开阔,东西长315公里,南北宽125 公里,边境线长372公里。
最高山峰是北部阿拉套山的主峰厄尔格图尔格山,海拔4569米,最低为东北部的艾比湖,海拔189米。
地貌特征大致由南北两侧山地、中部博尔塔拉谷地和东部艾比湖盆地三大单元组成。
1.2气候特点博州属北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极端最高气温44℃,极端最低气温-36℃,年平均气温-7.8℃,无霜期153—195天。
年降水量为90—300毫米不等,西部山区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上,总的趋势是西部高于东部,山区多于平原,阴坡多于阳坡。
蒸发量为1500—3500毫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5—38倍,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博州境内无外来水源,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地下水、自然降水和高山冰川融水,而冰川的补给也完全来自降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对水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影响博州农牧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善,特别是艾比湖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影响到博州,也影响到整个天山北坡经济带,艾比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已引起了国内和国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新疆最小自治州,靠着哈萨克地方却是蒙古族州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自治州,位于新疆西北部,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哈萨克斯坦接壤。
辖2市2县,总人口约50万,州政府驻博乐市。
唐朝时,博尔塔拉称“双河”。
“博尔塔拉”系蒙古语,意为“银色的草原”。
是新疆最小的一个自治州,新疆最优良的细毛羊基地之一,还盛产枸杞和棉花。
阿拉山口口岸是西部最大的陆路口岸。
赛里木湖,位于博州博乐市(当地自设县级“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453平方公里,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风光秀丽的高山湖泊,又是大西洋暖湿气流最后眷顾的地方,有“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的说法。
艾比湖,位于博州精河县(少部分属阿拉山口市)。
艾比,蒙古语意思为“向着太阳”。
因为是咸水湖,人们又俗称其为盐湖。
面积650平方公里,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湖泊,也是新疆最大咸水湖。
阿拉山口边界旅游区,位于博州阿拉山口市。
1990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阿拉山口口岸。
2012年12月,正式成立阿拉山口市。
距相邻的哈萨克斯坦多斯特克口岸12公里。
全市常住人口1万多人。
新疆博州地区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摘要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位于新疆西北部、天山西段北麓,南与伊犁地区毗邻,东西分别与精河、温泉两县相连,北部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
由于博州地区地处天山西段山麓,地势较为平坦,又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所以在气候和地形上适合发展设施农业。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如今博州地区的设施农业已经初具规模。
但仍旧存在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程度较低、巨大效益尚未充分显现、技术力量薄弱、生产与建设总体科技含量较低、蔬菜销售市场渠道单一等问题。
随着资金的不断投入和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博州的设施农业将会向着品牌化,产品多元化,机械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博州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前景The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facility farming in Xinjing BoZhou areaBoZhou, the acronym for Xinjiang Bortala Mongolia Autonomous Prefecture, lies in the northwest of Xinjiang and west Tianshan mountain, with Yili area adjacent to the south, Jing He and Hot spring respectively to the east and the west,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 to the north. Located in the western foothill of Tianshan mountain, BoZhou area is relatively flat. Besides, it has a temperate continental climate, so it is fit for developing facility farming in climate and topography. After several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now the facility farming in BoZhou area has begun to take shape. But there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including the relatively low level of standardized and large-scale production, the absence of great benefits, the weakness of technical force, the generally low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the simplicity of vegetable sales market. With the continuous investment of funds and constant progress of technology, BoZhou facility farming will develop in the direction of branding,product diversification and mechanization.Key words: BoZhou facility farming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prospect设施农业是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而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突破举措,探索和摸清博州设施农业发展情况、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对提高博州设施农业综合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高效优质生态农业,优化博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农业产业发展概况博州概况西部第一门户—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位于新疆西北部,东部与塔城地区相连,南部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毗邻,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
全州面积2.7万平方公里,辖博乐市、精河县、温泉县、阿拉山口口岸和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
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及其所属9个团场。
全州总近50万人(含兵团农五师)。
有蒙古族、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35个民族。
博乐市为自治州首府、兵团农五师师部所在地。
博尔塔拉历史上曾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的要冲,现在是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312国道和第二座亚欧大陆桥横贯全境,境内公路亦纵横交错。
铁路东起中国的连云港,经博州境内的阿拉山口西至荷兰的鹿特丹。
对内有广阔的内陆腹地;西出有中亚和欧洲庞大的市场气候特点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地处内陆,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极端最高气温44 ℃,极端最低气温-36℃,无霜期153~195天。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光、热、水、土要素良好,适宜种植棉花、枸杞、小麦、玉米、水稻、油葵、甘草、麻黄、烟草、甜菜和各类瓜果特色经济作物枸杞——枸杞是新疆红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自治州独具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之一,在种植面积、总产量、出口量和有效营养含量四方面雄踞全国五大枸杞主产区之首。
精河枸杞素有“红玛瑙”之称。
干果具有果实鲜红、粒大饱满、皮薄肉厚、含糖丰富和药用价值高等显著特点,因而颇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远销日本、欧美、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地区,赢得了“精河枸杞甲天下”的美誉。
1998年,精河县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枸杞之乡”市场投入运营以来,已成为全疆枸杞市场的“晴雨表”,充分发挥了销售流通的“龙头”作用。
如今,枸杞鲜果酿酒、枸杞粉、枸杞油、枸杞精、枸杞茶等深加工系列产品,已成为众多国内外商家竞相投资的热门项目。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xxx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模板可编辑报告摘要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系蒙古语,意为“银色的草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边缘,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西、北、南三面环山属北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总面积2.7万平方千米,辖2个县级市、2个县。
2018年总人口478509人。
博州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边境线长372公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通道”国内外的重要连接点和进出口过货关键节点,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纵贯全境,中哈输油管道和西气东输二线穿境而过,是两大交通动脉、两大口岸交汇处,312国道与219省道、精伊霍铁路与北疆铁路乌精复线在博州交汇。
博州具有“两湖三山”的地貌,先后建立了4个国家级、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2018年,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地区生产总值330.34亿元,增长6.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85亿元,增长6.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9.3%;第二产业增加值88.57亿元,增长4.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6.8%;第三产业增加值177.92亿元,增长6.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3.9%。
2019年12月,国家民委命名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该xxx项目计划总投资4573.3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454.4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5.53%;流动资金1118.8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4.47%。
达产年营业收入9414.00万元,净利润1545.29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890.22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5.05%,投资利税率53.25%,投资回报率33.79%,全部投资回收期4.46年,提供就业职位141个。
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大国,有机肥在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传统农业依赖施用有机肥获得高产、优质农产品的历史已为世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但涉及商品有机肥的历史却只有短短的十几年。
博州资源基本情况调查基本情况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端,北部和西部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372公里。
三面环山,一面临湖,中间谷地,大体分为两侧山地、博尔塔拉河谷地和艾比湖盆地三个较大的地貌单元,山地、平原、湖泊分别占国土面积的53%、43%、4%。
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日照时数2615.83小时,昼夜温差大,极端最高气温44℃,极端最低气温-36℃,年平均气温8.18℃,无霜期153—195天。
年平均降水量189.52毫米,比全区平均降水量高44.52毫米。
土地资源全州土地面积2.7万平方公里,可耕地总面积为300万亩,已耕地175.35万亩,占58.5%,未利用耕地面积124.65万亩,占41.5%;草地面积2503.3万亩;林地面积998.94万亩,其中森林303.2万亩,森林覆盖率7.99%。
矿产资源博州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及成矿背景决定了境内成矿地质条件比较优越,矿产资源相对丰富。
境内已知的矿产资源有32种,发现矿床、矿点140余处。
非金属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岩、石英、钠盐、芒硝、花岗岩等,具有分布广、储量大、品位高、质量优,易开采的特点。
石灰岩矿已探明资源储量为1.25亿吨,矿石中的有益组份氧化钙平均含量达52.16%,是全疆品质最好的石灰岩矿之一;石英岩矿已探明资源储量在600万吨以上,二氧化硅平均含量99%,是全疆品质最好的石英岩矿之一;钠盐、芒硝矿集中在艾比湖湖区,已探明钠盐储量约1.25亿吨,芒硝储量约9700万吨;花岗岩已探明矿石量达1400万立方米以上,毛料块度可达10立方米以上,毛料成型率在80%以上。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钼、铅等矿产。
境内已探明有阿拉套山钨锡金铜成矿带,别珍套—汗吉尕铜多金属成矿带,赛里木—科古琴铜金多金属成矿带,博罗科洛(阿希—莱历斯高尔)金铜钼铅锌成矿带。
根据成矿带及成矿远景区的分布情况,其预测的资源量比较大,特别是铜、钼、铅、锌、锡及铌、钽等金属矿产。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治州”概述博尔塔拉蒙古⾃治州地处亚欧⼤陆腹地,位于新疆维吾尔博尔塔拉蒙古⾃治州⾃治区西北部,地理位置东经79°53′~83°53′,北纬44°02′~45°23′。
在准噶尔盆地西缘,东连塔城地区,南接伊犁哈萨克⾃治州,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东西长315公⾥,南北宽125公⾥。
总⾯积2.7万平⽅公⾥,边境线长380公⾥。
[4]地形地貌⾃治州西、北、南三⾯环⼭,中间是喇叭状的⾕地平原,全州地表像⼀⽚海棠叶。
博尔塔拉蒙古⾃治州阿拉套⼭西端的厄尔格图尔格⼭海拔⾼度4569⽶,是全州最⾼点。
东北部的艾⽐湖海拔仅189⽶,是全州最低处。
地貌特征⼤致由南北两侧⼭地、中部博尔塔拉⾕地和东部艾⽐湖盆地三⼤单元组成。
博尔塔拉河⾕北侧为阿拉套⼭,其东端最⾼处海拔2000多⽶,向西渐次增⾄4000⽶。
南侧东部为岗吉格⼭,⾃西向东,海拔⾃400多⽶升到2000多⽶;南侧西部为别珍套⼭,海拔由东端3000多⽶逐渐升⾼到西部的4000多⽶。
艾⽐湖盆地东北部为⿇依拉⼭,海拔在2000⽶左右;南侧为婆罗科努⼭及其⽀脉,海拔⾃精河⿊⼭头的300⽶渐升⾄3500⽶以上。
博尔塔拉⾕地由西向东扩展,海拔⾃西部的2300多⽶逐渐降到东部的400-600⽶左右,由⼭前洪积平原、坡积-洪积平原及冲积平原组成。
[5]⽓候特征博乐属⼤陆性⼲旱半荒漠和荒漠⽓候,⽇照时间长,昼夜温差⼤。
春季⽓温冷暖多变,夏季⾼温,⽓候炎热,伴有⼲热风,秋季⽓爽,冬季长⽽寒冷,年均⽓温5.6℃,年均降⽔181毫⽶,年平均蒸发量1562.4毫⽶。
极端最⾼⽓温 44℃,极端最低⽓温-36℃。
年平均⽇照时数2815.8⼩时,≥10℃的积温3137.9℃,⽆霜期169天。
⽔能资源博州⽔能资源丰富,全州⽔资源总量为26.33亿⽴⽅⽶,⼈均占有⽔资源5786⽴⽅⽶,⽬前已开发利⽤的⽔能资源仅为理论储藏量的1/33。
博尔塔拉河是⾃治州最⼤的河流,年径流量5.77亿⽴⽅⽶;精河次之,年径流量超过4.74亿⽴⽅⽶。
博州旅游简介
博州旅游资源丰富,既有秀美的山水风光,又有古朴的民族风情。
境
内天山以北的博格达山和阿拉套山之间,由大漠、高山、湖泊、草原、河流、戈壁、绿洲和沙漠等多种自然形态构成天然的地貌单元,自然
景观兼具西域风光和江南韵味。
这里有新疆著名的旅游胜地赛里木湖、博尔塔拉河、怪石峪、高峡平湖、艾比湖湿地等,其中赛里木湖更是
博州的一张名片。
此外,博州还拥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包括蒙古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
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
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品、音乐舞蹈、美食等
也备受游客喜爱。
总的来说,博州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和疗养。
您可以结合博州的旅游资源和特色,设计个性化的
旅游线路和活动,体验博州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同时,建议您在
前往博州前了解当地的气候和季节性情况,以及注意事项和旅游指南等,以确保您的旅途愉快并安全顺利。
美丽的博尔塔拉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位于祖国西北边陲,北部和西部以阿拉套山和别珍套山山脊与哈萨克斯坦为界,东北部与塔城地区的乌苏市、托里县相接,南部与伊犁地区的尼勒克县、伊宁县、霍城县相邻。
自治州首府博乐市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524公里,全州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约占新疆总面积的1.7%。
自古以来,博尔塔拉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唐代丝绸之路新北道的要冲,商旅往来不绝于道。
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博尔塔拉先后为塞种、月氏和乌孙的游牧地,后又相继为悦般和西突厥占据。
西汉时,属汉朝西域都护府的管辖区域。
唐朝在博尔塔拉设双河都督府。
唐太宗李世民曾在一首诗中写道:“乳海池京邑,双河沼帝乡。
”诗中的“乳海”就是今天的赛里木湖,“双河”就在博尔塔拉河流域。
成吉思汗灭西辽后,成吉思汗将包括博尔塔拉在内的额敏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封为三子窝阔台的领地。
《元史·列传》亦第一次把这里称为“博落脱儿”,即今天“博尔塔拉”这一地名形成的开始。
清统一西域后,把西域改称新疆,在惠远(今霍城县)设伊犁将军府,统辖整个新疆的军事、行政事务。
在博尔塔拉境内的大河沿子、大营盘、小营盘等地派兵驻防,在古尔图、托托、精河、托里、五台、四台和三台等地设军台、营塘,并在博尔塔拉的一些要害地界和边境线上陆续设置21所卡伦。
清乾隆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1763~1764),清****从河北张家口调察哈尔官兵1 000名,携眷西迁新疆,分别驻防哈布塔盖、博尔塔拉河、赛里木湖等地。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六月,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离开伏尔加河流域回归祖国,乾隆皇帝写诗称赞“终焉怀故土,遂尔弃殊伦”。
土尔扈特部西路一旗约400户、近3000人****在精河一带,归伊犁将军节制。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清****在精河筑新城,改典史为粮员,隶乌鲁木齐都统管辖。
1888年设精河厅,隶镇迪道,辛亥革命后,于1913年4月设精河县1920年1月设博乐县。
山脉一、概况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属北天山地槽褶皱带的一部分,地质构造线的发育方向因受纬向构造控制,均为东西向。
大构造单位的形成时期为加里东期和海西宁期。
在加里东期主要形成别针套褶皱束,其轴部有大量花岗岩侵入体,两翼为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层。
自加里东期开始,经海西宁期形成各大山系,再经阿尔卑斯回旋形成艾比湖盆地和博尔塔拉谷地等盆谷地的雏形。
博尔塔拉谷地在更新世中期前身原是一个封闭的湖盆,以后由于气候寒暖与干湿的几次变更,山谷冰川的几次消长,直到更新世晚期大规模的山谷冰川退却,而转入洪水期,博尔塔拉河随之形成并打开通向艾比湖盆地的通道。
尔后博尔塔拉谷地才开始与艾比湖盆地发生密切的联系。
盆谷地内,沉积着深厚的第四纪松散堆积物。
我州西南北三面环山,中间是谷地平原,西部较窄,东部开阔,整个地形由南北西逐渐向中东部倾斜,并似喇叭状逐渐开阔。
阿拉套山西段的厄尔格图尔格山,海拔高度4569米,是全州最高点,东北部的艾比湖,海拔仅189米,是全州最低处。
地貌特征大致由南北两侧山地,中布博尔塔拉谷地和东部艾比湖盆地这三个较大的地貌单元组成。
1、阿拉套山阿拉套山由西向东,地理坐标(81°55′00″ 45°06′00″),西高东低至阿拉山口则成断陷状。
西部最高处称哈日图热格山,海拔4033千米,山顶有冰川积雪,山间断裂有哈日图热格河,是博尔塔拉河的支六流之一。
往东有保尔德山,山间断裂有保尔德河,西部山区云杉林发育良好,东端的沙尔套山阔依塔斯山分布有疏稀山间针、阔叶林,是博乐市和农五师驻博各团场的春秋草场,山体尾端海拔350千米.该区域主要分布的矿种有,金、铜、铁、锰、石膏、花岗岩、大理岩。
2、岗吉格山西由温泉县南的别珍套山沿赛里木湖北侧延伸入博乐市境,以科克赛沟与温泉县分界,东至博肯采柯尔附近消失西高东低,地理坐标(81°35′15″44°40′45″)西部霍洛力乌苏西南处海拔4189千米,博肯采柯尔海拔534千米,山体宽度3.6-24公里东西长116.6公里。
博州旅游业发展情况新闻通稿(2017年9月12日)一、博州概况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语意为“青灰色的草原”)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端,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是古丝绸之路北道要冲,素有“西来之异境,世外之灵壤”的美誉。
博州边境线长372公里,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辖“两县”(精河县、温泉县)、“两市”(博乐市、阿拉山口市)、)、“五区”(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区、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五台工业园区〈湖北工业园〉、金三角工业园区、精河工业园区),博乐市为州府所在地。
博州境内驻有兵团第五师双河市及其11个团场。
总人口近50万人,有35个民族聚居,少数民族人口占35%。
2016年,全州地方生产总值236亿元,增长13.5%;工业增加值41.5亿元,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303.5亿元,增长21.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07亿元,增长1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55元,增加24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191元,增加1043元。
“十三五”期间,博州党委、政府在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方面,充分挖掘和释放口岸、旅游资源“两大优势”,全力打造口岸经济、实体经济、旅游经济“三个增长极”。
博乐市作为博州州府中心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温泉县是全国唯一以地热资源命名的县,被誉为“神山圣水、西域泉都”;精河县是博州的东大门,被誉为“中国枸杞之乡”;阿拉山口口岸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中国段西桥头堡,是集铁路、公路、输油管道三种运输方式兼有的国家重点建设和优先发展的一类口岸,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口岸过货量跃居全国陆路口岸第一位,阿拉山口市于2012年获得国务院批准设立,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于2011年获得国务院批准设立,是全国第16个、新疆第1个综合保税区。
二、旅游资源情况博尔塔拉古蒙古自治州是“丝绸之路”北道的必经之地,素有“西来之异境,世外之灵壤”的美誉。
千百年来,众多的古代民族曾在这里游牧射猎,繁衍生息,全州境内广泛分布着草原乌孙古墓群、古岩画群落和古城堡遗址,尤其是成吉思汗西征、察哈尔蒙古西迁、土尔扈特蒙古东归等历史事件为博尔塔拉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形成了博州特色各异的民族文化遗产,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前言: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边缘,自治州地形以天山西段山地为主,还有山前冲积平原、河谷滩地,沙漠和湖泊(艾比湖)。
气候干旱少雨。
形成以牧业为主,牧、农、林相结合的土地利用模式。
山区以牧业为主。
平原、河谷以农业为主。
气候条件适宜植物生长,还有丰富的水力资源,还有造就的野生动物资源,等等。
正是因为这些使得它成为全国有名的草地旅游地。
关键字:气候条件野生动物资源草地旅游资源正文: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边缘,与哈萨克斯坦交界,边界长达380千米。
面积 2.7万平方千米,1990 年人口32.3万。
民族有蒙古、哈萨克、维吾尔、汉、回等,为蒙古族主要聚居地之一。
辖博乐市和精河县、温泉县。
1954年 7月成立自治州,州人民政府驻博乐市。
自治州地形以天山西段山地为主,还有山前冲积平原、河谷滩地,沙漠和湖泊(艾比湖)。
气候干旱少雨。
形成以牧业为主,牧、农、林相结合的土地利用模式。
山区以牧业为主。
平原、河谷以农业为主。
在准噶尔盆地西缘,东连塔城地区,南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自治州西、北、南三面环山,中间是喇叭状的谷地平原,全州地表像一片海棠叶,东西长315公里,南北宽125公里。
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边境线长380公里,是“丝绸之路”新北道的枢纽地段,312国道横贯全境,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贯道和国内西桥头堡一一阿拉山口口岸的兴起,使博尔塔拉成为我国连接中亚和欧洲各国及向西开放国际贸易大通道的前沿基地。
气候特点博州地处内陆,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极端最高气温44℃,极端最低气温-36℃,无霜期153--195天。
博州光、热、水土要素配合良好,适宜种植棉花、枸杞、小麦、玉米、水稻、油葵、甘草、麻黄、烟草、甜菜和各类瓜果等农作物。
水能资源博州水能资源丰富,全州水资源总量为26.3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5786立方米,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仅为理论储藏量的1/33。
博州基本概况一、地理地貌环境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缘,北天山西部,地理范围是东经79°53′~83°53′,北纬44°02′~45°23′,西、南、北三面环山,中部是喇叭状的谷底平原,西部狭窄,东部开阔,全州地表像一片海棠叶,东西长315公里,南北宽125公里,边境线长372公里。
最高山峰是北部是阿拉套山的主峰厄尔格图尔格山,海拔4569米,最低为东北部的艾比湖,海拔189米。
地貌特征大致由南北两侧山地、中部博尔塔拉谷地和东部艾比湖盆地三大单元组成。
地形由东向西呈坡形逐渐增高。
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博州位于新疆西北部,东部与塔城地区相连,南部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毗邻,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
全州面积2.7万平方公里,辖博乐市、精河县、温泉县、阿拉山口口岸和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
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及其所属团场。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博州常住人口443680人。
有蒙古族、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35个民族。
博乐市为自治州首府、兵团农五师师部所在地。
博州历史上曾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的要冲,现在是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312国道横贯全境,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贯通和国内西桥头堡—阿拉山口口岸的兴起,使博尔塔拉成为我国连接中亚和欧洲各国及向西开放的国际贸易大通道。
阿拉山口口岸是西北地区唯一的铁路、公路、输油管道并举的国家一类口岸。
2010年,全州生产总值128.27亿元。
其中地方生产总值100.74亿元。
按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增加值31亿元,增长11.7%;第二产业增加值20.1亿元,增长29%;第三产业增加值49.64亿元,增长5.7%。
地方三次产业结构为31︰20︰49。
地方人均生产总值28156元。
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267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30元。
三、新疆跨越式发展涉及本地的要求、目标博州将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目标,实现新型工业化、外向型经济和改善民生三大突破,到2015年将力争使全州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全疆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系蒙古语,意为“银色的草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边缘,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西、北、南三面环山属北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总面积2.72万平方千米,辖2个县级市、2个县。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常住人口为488198人。
博州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边境线长372公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通道”国内外的重要连接点和进出口过货关键节点,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纵贯全境,中哈输油管道和西气东输二线穿境而过,是两大交通动脉、两大口岸交汇处,312国道与219省道、精伊霍铁路与北疆铁路乌精复线在博州交汇。
博州具有“两湖三山”的地貌,先后建立了4个国家级、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2018年,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地区生产总值330.34亿元,增长6.0%。
2019年12月,国家民委命名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2020年,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7.1亿元,比2019年增长5.7%。
2020年,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7.1亿元。
博州基本概况
一、地理地貌环境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缘,北天山西部,地理范围是东经79°53′~83°53′,北纬44°02′~45°23′,西、南、北三面环山,中部是喇叭状的谷底平原,西部狭窄,东部开阔,全州地表像一片海棠叶,东西长315公里,南北宽125公里,边境线长372公里。
最高山峰是北部是阿拉套山的主峰厄尔格图尔格山,海拔4569米,最低为东北部的艾比湖,海拔189米。
地貌特征大致由南北两侧山地、中部博尔塔拉谷地和东部艾比湖盆地三大单元组成。
地形由东向西呈坡形逐渐增高。
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博州位于新疆西北部,东部与塔城地区相连,南部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毗邻,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
全州面积2.7万平方公里,辖博乐市、精河县、温泉县、阿拉山口口岸和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
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及其所属团场。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博州常住人口443680人。
有蒙古族、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35个民族。
博乐市为自治州首府、兵团农五师师部所在地。
博州历史上曾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的要冲,现在是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312国道横贯全境,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贯通和国内西桥头堡—阿拉山口口岸的兴起,使博尔塔拉成为我国连接中亚和欧洲各国及向西开放的国际贸易大通道。
阿拉山口口岸是西北地区唯一的铁路、公路、输油管道并举的国家一类口岸。
2010年,全州生产总值128.27亿元。
其中地方生产总值100.74亿元。
按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增加值31亿元,增长11.7%;第二产业增加值20.1亿元,增长29%;第三产业增加值49.64亿元,增长5.7%。
地方三次产业结构为31︰20︰49。
地方人均生产总值28156元。
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267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30元。
三、新疆跨越式发展涉及本地的要求、目标
博州将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目标,实现新型工业化、外向型经济和改善民生三大突破,到2015年将力争使全州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全疆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二五”时期博州的主要预期目标:全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5年,达到222亿元以上。
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5年,达到179亿元以上。
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5%,第二产业年均增长25%(工业年均增长30%,建筑业年均增长20%),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
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年均增收650元以上;城镇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年均增长13%;累计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7.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到9%。
中央提出了变新疆交通末端为战略前沿的战略部署,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了加快打造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增长极和向西开放桥头堡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推进阿拉山口区域物流中心建设,我州地缘区位优势愈发凸显。
随着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即将批准设立、博乐边合区的扩区调整、精河湖北工业园区、阿拉山口亿吨级矿产资源储备加工基地规划建设的加快推进,自治州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能力增强,为区位、资源优势向产业、经济优势转变创造了新的条件。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从1999年开始湖北省对口援助博州工作。
10年来,湖北省共选派了四批共274名援疆干部到博州工作。
2010年,湖北省安排援建试点资金为1亿元(含农五师),试点项目共有四个工程建设和三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涉及博州地方的项目为:华中师大一附中博乐分校(二期)工程、两县一市牧民定居工程以及精河综合工贸园区规划、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规划、温泉县旅游业发展控制性详细规划。
精河县基本概况
精河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东邻乌苏市,西邻博乐市,南邻尼勒克县、伊宁县,北邻托里县。
总面积11189.15平方千米,总人口14万人(2008年)。
有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回等民族。
全县辖2个镇、3个乡:精河镇、大河沿子镇、茫丁乡、托里乡、托托乡。
境内有:阿合其农场、八家户农场、兵团八十三团、兵团九十一团。
县政府驻精河镇。
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天山支脉婆罗科努山北麓,地形呈凹字形,地势南高北低,地势垂直高度相差悬殊。
南部为天山山区,中部为博尔塔拉河冲积平原,北部为艾比湖区。
有精河、大河沿子河、托托河、阿恰勒河等四条较大河流及艾比湖等水系。
属北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光照充足,冬夏冷热悬殊,干燥少雨,多大风。
矿产还有食盐、黄金、石英砂、磷、铁、铜、锰、铅、石膏、石棉、芒硝等。
兰新铁路西段设精河站,312国道穿越县境。
景点有巴音那木自然风景区、精河敖包、黑山头军事要塞、安阜城遗址、大西王界碑、甘家湖白梭梭自然保护区、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等。
自治州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简要情况
9月18日,中共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十一次代表大会闭幕。
新当选的博州党委书记赵青表示:过去五年是博州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就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未来五年全州要以富民强州为目标,坚持“产业富民口岸强州”,到2014年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以上,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
经过三天的充分讨论,大会提出,博州着力走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子、一条城市由产业支撑的路子、一条有城市特色的路子(简称“三条路子”),实施产业支撑、综保区引领、城镇化带动、民生建设、人才优先、融资保障、效率提升“七大工程”,到2015年地方生产总值将达到239亿元,年均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
农业发展中,以土地的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农业经济的升级增效。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打造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棉花、小麦等大宗农作物生产基地,发展枸杞、冷水鱼、花卉等特色产业。
把牧民定居点打造成为规模化养殖示范小区,推动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结合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引导农民进城入镇创业就业,加快农民向市民、工人转变,向创业者、企业家转变。
在阿拉山口综保区建设和发展方面,加大对内对外交流合作力度,探索综保区市场化、公司化运作模式,科学确定综保区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方向,力争今年封关运营。
在口岸建设方面,进一步健全大通关协调机制,改善通关环境,提高通关能力和效率,不断巩固口岸在自治区对外贸易中的主体地位和国家能源资源陆路安全大通道的战略地位。
在工业方面,充分利用哈国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依托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加快发展进口能源和矿产资源落地加工业,着力在进口油气和矿产资源落地加工上取得突破。
石灰石产业立足于有限资源的高效益利用,建设全疆重要的石灰石下游产业发展基地和千万吨水泥建材基地。
坚持“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大力推进湖北省产业援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