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学语文
- 格式:ppt
- 大小:620.00 KB
- 文档页数:34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 熟读《诗经》中的经典篇章,理解其内容、形式和艺术特色。
- 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经》的内涵。
- 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诗经》的文学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
-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思考人生的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诗经》概述- 《诗经》的历史背景- 《诗经》的分类与特点- 《诗经》的艺术成就2. 经典篇章赏析- 《关雎》- 《蒹葭》- 《硕人》- 《七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诗经》的背景和文学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为什么《诗经》能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二、讲授新课1. 《诗经》概述- 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分类与特点。
- 分析《诗经》的艺术成就,如语言、形式、内容等。
2. 经典篇章赏析- 以《关雎》为例,分析其内容、形式和艺术特色。
- 引导学生朗读《关雎》,感受其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三、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结合《关雎》的内容,探讨古代爱情观。
2. 课堂提问:请学生分享对《关雎》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大家认为《诗经》有哪些艺术特色?2. 提出问题: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哪篇经典篇章?二、讲授新课1. 经典篇章赏析- 以《蒹葭》为例,分析其内容、形式和艺术特色。
- 引导学生朗读《蒹葭》,感受其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2. 课堂活动- 小组讨论:结合《蒹葭》的内容,探讨古代的离别之情。
- 课堂提问:请学生分享对《蒹葭》的阅读感受。
三、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诗经》的艺术特色。
2. 布置作业:请学生课后阅读《诗经》中的其他篇章,并撰写一篇赏析文章。
大学语文诗经六首1、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速。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癌寐求之。
求之不得,癌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诶。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祉。
3、击鼓(《诗经·邯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爱居爱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4、木瓜(《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据。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5、桃天(国风.周南)桃之天天,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天天,有黄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天天,其叶蒸寨。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6、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犹之故。
不追启居,猴犹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日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隘,不追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鱼服。
岂不日戒?猴犹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经》的背景、分类和特点,掌握《诗经》中的典型诗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和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古人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诗经》的背景和分类。
2. 典型诗篇的赏析。
教学难点:1. 《诗经》中复杂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手法。
2. 学生对《诗经》中古代文化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诗经》背景介绍、诗篇赏析等。
2. 教学材料:《诗经》选本、相关学术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诗经》的背景,包括产生时间、地域、历史背景等。
2. 提问:为什么《诗经》会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二、讲授1. 《诗经》的分类与特点- 介绍《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分析各部分的特色和代表作品。
2. 典型诗篇赏析- 以《关雎》为例,讲解其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
- 以《蒹葭》为例,分析其结构、韵律和意象。
- 以《国风·周南·桃夭》为例,探讨其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三、互动环节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谈谈对《诗经》中爱情诗篇的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经》中某首诗的赏析心得。
四、总结1. 总结《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强调学习《诗经》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学术资料,了解《诗经》中的其他诗篇。
2. 选择一首《诗经》中的诗篇,进行赏析,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诗经》的背景、分类和特点,以及赏析典型诗篇,使学生了解《诗经》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对《诗经》中复杂文化内涵和艺术手法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篇。
烝民题解周宣王派仲山甫筑城于齐,尹吉甫作诗以增。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天监有周,昭假天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缵戎祖考,王躬是保。
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
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
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
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
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征夫捷捷,每怀靡及。
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
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译文老天生下这些人.有着形体有法则。
人的常性与生来,追求善美是其德。
上天临视周王朝,昭明之德施于下。
保佑这位周天子,有仲山甫辅佐他。
仲山甫贤良具美德,温和善良有原则。
仪态端庄好面色,小心翼翼真负责。
遵从古训不出格,勉力做事合礼节。
天子选他做大臣,颁布王命管施政。
周王命令仲山甫,要做诸侯的典范。
继承祖业要宏扬,辅佐天子振朝纲。
出令受命你执掌,天子喉舌责任重。
发布政令告畿外,四方听命都遵从。
严肃对待王命令,仲山甫全力来推行。
国内政事好与坏,仲山甫心里明如镜。
既明事理又聪慧,善于应付保自身。
早早晚晚不懈怠,侍奉周王献忠诚。
有句老话这样说:"柔软东西吃下肚,刚硬东西往外吐。
"与众不同仲山甫,柔软东西他不吃,刚硬东西偏下肚。
鳏夫寡妇他不欺,碰着强暴狠打击。
有句老话这样说:"德行如同毛羽轻,很少有人能高举。
"我细揣摩又核计,能举起唯有仲山甫,别人爱他难相助。
天子龙袍有破缺,独有仲山甫能弥补。
仲山甫出行祭路神,四匹公马力强劲。
车载使臣匆匆行,常念王命未完成。
四马奋蹄彭彭响,八只鸾铃声锵锵。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学习《诗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教案针对《诗经》中的三首诗歌进行教学,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使学生掌握诗歌的意境、形象和艺术特色。
一、教学目标1. 知识能力目标:让学生掌握《诗经》中的三首诗歌《关雎》、《蒹葭》、《式微》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形象,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经》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关雎》:这首诗歌描绘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表现了爱情的美好和曲折。
2. 《蒹葭》:这首诗歌通过描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景象,表达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和苦苦追寻的过程。
3. 《式微》:这首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形势的动荡和衰微,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意境、形象和艺术特色,让学生感受《诗经》的魅力。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时代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三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3. 合作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 分析讲解:教师对三首诗歌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朗读欣赏: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经》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经》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课后作业1. 抄写三首诗歌,加强记忆。
2. 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写一篇心得体会。
课时:2课时教学对象:大学语文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诗经》的起源、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 掌握《诗经》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
- 学会分析《诗经》中的典型篇章,理解其表达方式和情感内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文化知识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 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诗经》概述2. 《诗经》中的典型篇章分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诗经》的起源、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经》能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二、讲授《诗经》概述1. 解释《诗经》的编撰过程、内容分类(风、雅、颂)。
2. 分析《诗经》的艺术特点:现实主义、抒情性、韵律美。
三、案例分析1. 选择《关雎》作为典型篇章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等。
2. 分析《关雎》中的爱情主题,探讨古代爱情观念。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诗经》中的其他篇章,如《蒹葭》、《桃夭》等。
2. 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总结《诗经》中的爱情、田园、战争等主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诗经》概述和典型篇章分析。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鉴赏《诗经》?二、讲授《诗经》中的典型篇章分析1. 选择《桃夭》作为典型篇章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等。
2. 分析《桃夭》中的女性形象,探讨古代女性观念。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诗经》中的其他篇章,如《伐檀》、《硕人》等。
2. 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总结《诗经》中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主题。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诗经》中的优秀传统融入现代生活?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能力目标:- 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 熟读《诗经》中的名篇,如《关雎》、《蒹葭》等,理解其内容、意境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经》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 通过学习《诗经》中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1. 《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 了解《诗经》的分类、体裁、语言特点等。
2. 名篇赏析:- 以《关雎》为例,分析其意境、表达手法和艺术特色。
- 以《蒹葭》为例,探讨其爱情主题、重章叠句的章法特点。
3. 拓展阅读:- 介绍《诗经》中的其他名篇,如《周南·桃夭》、《卫风·硕人》等。
- 引导学生阅读《诗经》的相关研究资料,拓宽知识面。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讲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分类、体裁、语言特点等。
3. 朗读《关雎》,引导学生理解其意境、表达手法和艺术特色。
4. 小组讨论:分析《关雎》中的爱情主题,探讨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
第二课时1. 朗读《蒹葭》,引导学生理解其意境、表达手法和艺术特色。
2. 小组讨论:分析《蒹葭》中的爱情主题,探讨其重章叠句的章法特点。
3. 拓展阅读:介绍《诗经》中的其他名篇,如《周南·桃夭》、《卫风·硕人》等。
4. 写作练习:以《诗经》中的名篇为题材,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写作情况。
2. 作品质量:评价学生的写作练习,关注其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期末考试:通过试卷测试,检验学生对《诗经》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语文专业教材:《诗经》选段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能够正确朗读《诗经》中的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 《诗经》的基本知识2. 《诗经》中的诗歌内容、意境和情感教学难点:1. 理解《诗经》中诗歌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2. 体会《诗经》中的诗歌意境和情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成书时间、作者、内容等。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诗经》中的诗歌内容、意境和情感。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诗经》选段,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2.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2)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诗歌的意境如何?三、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2.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课堂讲解1.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
2. 重点讲解以下内容:(1)诗歌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2)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五、课堂练习1. 学生朗读《诗经》中的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诗经》中的诗歌意境和情感。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诗经》选段,进一步了解诗歌内容。
2.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诗歌的主题是什么?(2)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2.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课堂讲解1.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
2. 重点讲解以下内容:(1)诗歌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2)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五、课堂练习1. 学生朗读《诗经》中的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一、名词解释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二、论述题1、举例谈谈《诗经》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诗经》思想内容广阔,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
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
或写男女子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赞扬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如《关雎》、《静女》、《蒹葭》、《柏舟》等。
或写爱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现女性在当时社会所受迫害、凌辱及被遗弃的痛苦,如《日月》、《谷风》、《将仲子》、《氓》等。
二是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
这类诗也很多,有的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如《周颂》中的《臣工》、《隐嘻》、《载芟》、《良耜》、《噫嘻》等;有的描写欢快的劳动场面,如《周南•芣苡》;有的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如《豳风•七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