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清官小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历史名人清官的廉政故事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清官以廉洁的品质和公正的执法而闻名于世。
他们代表着正直和公正,为人民造福,树立了众多可敬的榜样。
本文将介绍几位历史名人清官及其廉政故事。
第一章:明代宣德年间的杨士奇杨士奇是明代宣德年间的一位杰出清官。
他以勤奋工作和廉洁自持而闻名。
在他任职的地方,他广泛征求民意,严格执法,使百姓安居乐业。
杨士奇在纪律执行中严格要求自己,并积极打击贪污和腐败现象。
他坚持以身作则,依法办事,使其所在地区的治安得到很大的改善。
第二章:清代康熙年间的傅恒傅恒是清代康熙年间的一位清官,他以贞廉、勤勉和聪明才智而著称。
傅恒在担任官职期间,致力于解决农民的疾苦和民生问题。
他热心公益事业,帮助贫苦百姓脱贫致富,并制定了一系列有益于农民的政策。
傅恒坚决打击贪污行为,整顿官府的作风,并严厉处罚腐败官员,使社会治安得到了有效地改善。
第三章:近代民国时期的孙中山孙中山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清官。
他致力于革命事业,并为了建立一个公正和廉洁的政治体系而奋斗。
孙中山执政后,他发动了一系列的反腐行动,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来打击腐败现象。
他注重公平公正,坚决惩治腐败分子,推动了机构的清洁化和廉政建设,为国家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为相关清官的传记和相关历史资料。
注释:1.廉政:指在行使公职过程中恪守公正、诚实、正派和廉洁奉公的作风。
2.贪污:指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以非法手段占有、侵吞或私自分配公共财物。
3.腐败:指公职人员、社会机构和组织成员滥用、徇私、选取权力,为自己和他人谋取私利的行为。
古代官员清明廉洁的故事《古代官员清明廉洁的故事篇①:《羊续悬鱼》东汉时,有个叫羊续的官员。
他为官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的爱戴。
有一天,羊续的属下给他送来一条当地有名的鲜鱼。
下属满脸堆笑说:“大人,这鱼新鲜得很,您尝尝。
”羊续一看就明白这是下属想巴结他呢。
但他不想当面驳了下属的面子,就暂时把鱼收下了。
等下属走后,羊续把鱼高高地悬挂在大厅的大梁之上。
过了几天,那个下属又来送鱼,羊续就指着大梁上已经风干的鱼说:“你上次送的鱼,我还没吃呢,都已经成这样了,你这次送来的鱼我也不会要的,请你拿回去吧。
”下属听了,满脸羞愧地离开了。
这羊续啊,就像一只坚守自己原则的老黄牛。
在面对诱惑的时候,坚决不为所动。
他知道如果接受了小利,那日后就可能会成为一个贪婪的官员。
孩子们啊,羊续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坚守原则,面对外界的诱惑,要像他一样坚决拒绝。
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比如作业自己做,不动歪脑筋抄别人的,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呢。
篇②:《刘宠一钱》刘宠是东汉时期一位贤能的官员,他为官期间非常爱护百姓,把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后来他被调走时,当地的几位老人一起凑了一些钱,想送给他作为纪念。
老人们说:“大人,您这些年为我们做了太多好事,这几个小钱就当我们的一点心意。
”刘宠看到老人们诚恳的样子,知道如果直接拒绝会伤了老人们的心。
于是他只从这些钱中拿了一文钱。
他说:“这一文钱我收下了,当做纪念,但其余的请你们拿回去吧。
”随后,他便离开了。
这件事传出去后,人们都称赞刘宠品德高洁,甚至把那一文钱看得无比珍贵。
这就像是一群善良的小蚂蚁为感恩而送出香甜的食物,刘宠就像聪明的啄木鸟,只取一点,不贪多。
这告诉孩子们啊,要像刘宠一样懂得感恩也要清廉。
生活里,小朋友有朋友送自己小礼物时,我们可以接受一小点作为心意,但不能贪心要很多东西。
对了,就像分糖果,大家合理分配就好,不要贪多,这种品德可是很难得的。
篇③:《包拯拒礼》包拯那可是家喻户晓的大清官,号称“包青天”。
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清正廉洁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以下是几个关于清正廉洁的小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清正廉洁的意义和重要性。
故事一:陶渊明拒受贿赂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曾任县令一职。
有一天,一个富商为了获得陶渊明的关照,送给他一份厚礼。
陶渊明拒绝了这份礼物,并说道:“我为官清廉,绝不贪赃枉法,请您拿回去。
”富商听了之后十分感动,于是放弃了行贿的念头。
故事二:杨震拒收礼金
杨震是汉朝的一位名臣,他为官清正,深受百姓爱戴。
有一天,他的一个下属为了表示感谢,送给他一份礼金。
杨震拒绝了这份礼金,并说道:“我为官清廉,绝不收受贿赂,这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下属听了之后十分惭愧,于是收回了礼金。
故事三:包拯拒收贿赂
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法官,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权,被誉为“包青天”。
有一天,一个贪官为了获得包拯的关照,送给他一份
厚礼。
包拯拒绝了这份礼物,并说道:“我为官清廉,绝不贪赃枉法,绝不会因为收受贿赂而偏袒任何人。
”贪官听了之后十分害怕,于是
放弃了行贿的念头。
通过这些小故事可以看出,清正廉洁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更是一个社会的共同价值。
如果每个人都能坚守清正廉洁的底线,那
么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健康。
古代反腐倡廉及清官的故事篇一:古代八位廉洁官员小故事古代八位廉洁官员小故事1、大义退玉璧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任太史令时,朝中最得势的将军李广利千方百计想拉拢他,便派家人给他送来一对珍贵的玉璧。
司马迁之女妹绢见这对晶莹透亮的玉璧非常喜欢,司马迁却深情地开导女儿说:“玉璧贵在无瑕,人也应如此。
如果我收下这对玉璧,心灵上就会留下斑污,并要受制于人。
”说完便命人把玉璧退了回去。
2、拒收金错刀汉代天文学家张衡:曾两度任朝廷太史令,永和初年又出任河间相牗地方官牍。
当时,世风日下,弊政甚多,但张衡法治严明,着力打击那些地方豪强劣绅。
为此,有的豪富便派人暗中送来“金错刀”,进行贿赂。
然而,张衡并没有被金钱所诱惑,他愤然拒收“金错刀”,使这些富豪的阴谋彻底破产。
张衡坚持“法治不失志”,过了不久,郡中上下肃然,民风大正,百姓安居乐业。
3、妙语辞宝砚北宋宰相王安石:4、黄金难换心明代李汰:任朝廷主考官时,有一年在福建主持科举考试。
一天深夜,有位求情者送一包沉甸甸的黄金,请他给予通融,当即遭到李汰的回绝。
他还挥笔写下了一首表露心迹的拒贿诗:“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心。
莫言暮夜无知者,须知乾坤有鬼神。
”檄文禁馈送清代乾隆年间,张伯行出任江苏巡抚。
上任伊始,他便公布了一份别出心裁的官箴《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
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牵”他正是这样惠政砺己,廉洁自律,始终不违誓言,在历史上享有“江南第一清官”之誉。
5、施公施世伦:当时是有名的清官,人们把他比之于包公,他的事迹在民间特别是在江浙一带广为流传。
《施公案》讲述的是他在侠士黄天霸的协助下侦破疑难案件,惩治恶霸豪强,救助无辜受害百姓的故事。
施公的足迹遍及江苏省:在江都(今扬州市),捉拿佛门败类九黄僧人、七珠姑姑,擒获恶霸关升;在天津关,平息了苏州船帮与杭州船帮的打斗;在徐州、宿迁县,收伏张桂兰、郝其鸾;在沐阳县,捉拿郎如豹;在赣榆县,处决假知县毛志虎;在海州,破落马湖水寨,执水贼之首;在淮安,破何氏妇杀丈夫案、费德功控民女案,杀盗贼余成龙、杀恶霸。
清廉官员的故事
以下是一个关于清廉官员的故事:
包拯是北宋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刚毅的形象而闻名。
他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道德教育,养成了清廉自守的品质。
包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了官场,一开始只是一名小官。
但他并不在意官职高低,只要能为人民服务,他就心满意足。
他一直秉持着公正、廉洁的作风,很快就得到了上级的赏识和人民的尊重。
在一次赈灾过程中,包拯负责监督粮食的分配。
他发现一名官员私自扣下了部分粮食,导致许多灾民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
包拯立即上报了此事,并亲自带领士兵将私自扣留的粮食追回,保证了灾民的生计。
包拯不仅在工作中保持清廉,在生活中也始终保持着朴素、节俭的习惯。
他从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贿赂,也不从事任何与职务无关的活动。
他的生活极其简朴,衣服破了也舍不得换新的。
在他去世后,人们发现他的家中只有几件简单的家具和几本书籍,真是“两袖清风”的典型。
包拯的清廉形象和卓越贡献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
他被视为清廉官员的代表,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楷模和榜样。
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廉洁文化的经典案例之一,对于我们今天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古代清正廉洁的人物故事在中国古代,有许多清正廉洁、廉洁奉公的人物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体现了古代官员的高尚品德,也为我们今天树立了榜样。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古代清正廉洁的人物故事。
一、包拯的故事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他以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著称。
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为民除害,深受百姓爱戴。
据说,包拯在担任开封府尹时,曾有一位亲戚来找他帮忙,希望他能够为自己的儿子谋取一个职位。
包拯却拒绝了他的请求,他说:“我的地位是人民赋予的,我只能为人民服务,不能为亲戚谋私。
”这位亲戚听后十分生气,便去找皇帝告状。
皇帝听闻此事后,十分欣赏包拯的品德,便下令表彰了他。
二、海瑞的故事海瑞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清廉官员,他以刚正不阿、清廉公正著称。
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为民除害,深受百姓爱戴。
据说,有一次海瑞在审查一起案件时,发现涉案人员是当地的豪强,他们贿赂了官员,企图逃避惩罚。
海瑞坚决反对这种行为,他不仅将涉案人员绳之以法,还将那些收受贿赂的官员全部撤职查办。
这一行动引起了皇帝的关注,皇帝下令嘉奖了海瑞的品德和行为。
三、于成龙的故事于成龙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他以清正廉洁、勤政为民著称。
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为民除害,深受百姓爱戴。
据说,有一次于成龙在赴任途中,遇到了一位老妇人。
老妇人哭诉说,她的儿子因为欠了豪强一笔钱无法偿还,被迫卖身抵债。
于成龙听后十分同情老妇人的遭遇,他决定帮助老妇人。
于是,他假装成一位商人,前往豪强的家中谈判。
在谈判中,于成龙以诚恳的态度和清廉的形象赢得了豪强的信任,最终以一个合理的价格赎回了老妇人的儿子。
老妇人对于成龙的帮助感激不尽,而于成龙也因为此事名声大振。
四、郑板桥的故事郑板桥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和官员,他以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著称。
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为民除害,深受百姓爱戴。
据说,有一次郑板桥在赴任途中,遇到了一位老妇人。
老妇人哭诉说,她的儿子因为欠了当地豪强一笔钱无法偿还,被迫卖身抵债。
古代八位廉洁官员小故事(范文六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八位廉洁官员小故事(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八位廉洁官员小故事(范文六篇)》。
第一篇:篇一古代廉洁人物的小故事一、以廉为宝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
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二、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三、一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四、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五、一贫如此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六、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历史上清官断案的故事清官,是指在历史上任职官员期间,以廉洁公正、勤政为特点的官员。
清官断案的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官员的才能和正直品质,更体现了他们在司法领域的公平与正义。
以下将结合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为大家讲述历史上清官断案的故事。
一、包公断案包拯(公元1010-1062年),北宋政治家,以清廉公正而著称。
包公担任开封府知府期间,曾经主持了许多有关刑案的审判,他以公正的态度处理案件,深得人民的敬爱。
有一次,开封城发生了一起离奇的命案,一对夫妇被杀害,断案的责任被交给了包公。
案发现场没有留下任何线索,而周围的邻居也都没有看到任何可疑人物。
面对这个棘手的案件,包公决定利用科学取证的方法来解决。
他下令将案发现场周围的土地分类整理,通过对土地的湿度和植物生长情况的观察,包公推断出凶手是个身高较高、步态稳健的人。
接着,包公召集所有可疑人物进行体格对比,并命令他们走过预先铺设的土地。
最终,只有一个人的脚印与案发现场的土地相符,他就是凶手。
这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断案过程,展示了包公聪明才智和对细节的敏锐观察力,同时也彰显了他对公正司法的坚持。
二、秦桧案秦桧(公元1072-1155年),南宋时期的政治家,以权谋手段闻名。
然而,正义的力量无法被掩盖。
秦桧作恶多端,百姓怀恨在心。
最终,他在历史上成为了清官断案的反面教材。
秦桧曾经任职浙江官员时,凭借自己的权势,经常以私利为考虑,背弃了公正法律。
有一次,有人告发一位杀害亲属的凶手,市民们希望秦桧能够公正地审判此案。
然而,秦桧却对凶手与自己有亲戚关系,他竟然将案件搁置了数年。
幸运的是,南宋时期的一位名叫陆秀夫的清官闻讯后前来调查此案。
陆秀夫顶住了来自秦桧的压力,审理了此案,并最终将凶手绳之以法。
正义终究显现,秦桧的罪恶行径也被揭露。
三、赵昌父断案赵昌父(公元974-1038年),北宋时期的清官,以廉洁公正、公平正直而闻名于世。
赵昌父历任多个官职,在断案中表现出了过人的才能和聪明智慧。
古代有很多关于清正廉洁、为民造福的循吏的故事,其中一些著名的故事如下:1. 贾岛助民贾岛是唐代诗人,他曾任官时非常廉洁正直,行事公正无私。
有一次,他在负责巡视时发现了一些官员私自侵占了民田,他拒绝了贿赂,将这些官员告发,最终恢复了乡民的权益。
2. 赵裕救灾赵裕是宋代官员,他任职时非常注重廉洁和为民服务。
在一次灾害面前,他积极组织救灾工作,全力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他不仅动用公家的资源和资金,还自己倾力助人,赢得了民众的赞誉。
3. 施琅辟贪施琅是明代将领,他在担任巡抚时,经常巡视各地,秉公行事,严厉打击贪污腐败现象。
他把自己的家产都用于救灾和修筑水利工程,改善生活条件,严厉追究贪官污吏的责任,重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4. 李广救民李广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忠诚勇猛的将军。
据说,在秦朝时期,陕西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民众饥荒万分。
当时的官员贪污腐败,置民生于不顾。
而李广作为一位廉洁公正的将领,深感百姓的苦难。
他毅然决定放弃个人私利,动用自己的军费,资助百姓购买粮食,救济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5. 杜甫抗谏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曾经在官场上做过数次官员,但因为他忠于良心,善于表达民众的苦难和不满,经常直言谏言,不惧权贵。
有一次,他为了维护百姓的权益而与当时的皇帝李隆基直言进谏,告发贪污腐败的官员,表达了他对民众纷繁困顿的担忧和愤怒。
尽管他的谏言并没有得到完全采纳,但他坚守正义的精神使人们铭记于心。
这些古代循吏的故事中展现了他们的操守和良知,他们不贪污、不徇私,为民众着想,并尽力为民造福。
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后来的官员,让人们认识到什么是一个优秀的公务员应该有的道德和职责。
历代清官廉吏故事好嘞,那我就给你讲几个历代清官廉吏的故事。
一、包拯:铁面无私包青天包拯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清官啊。
他在开封府当官的时候,那可真是铁面无私到了极致。
有一回,他的亲侄子犯了法。
这侄子心想,自己的叔叔是包拯,那还不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啊。
可他想错了,包拯知道这事儿后,二话不说,直接就按照律法要严惩他侄子。
当时就有人来劝包拯,说什么毕竟是亲戚,手下留情点。
包拯眼睛一瞪,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我要是徇私枉法,那还怎么治理这开封府,怎么对得起百姓?”他侄子还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还有啊,包拯审案那是相当公正。
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在他眼里都一样。
有个权贵想要贿赂他,给他送了好多金银财宝。
包拯见了,脸一黑,直接把财宝扔出去,还把那权贵臭骂了一顿。
他断案就只看证据和律法,那些想走后门的人在他这儿根本就行不通。
二、于谦:两袖清风留美名于谦是明朝的一位清官。
他在官场多年,始终清正廉洁。
有一次,于谦要进京述职。
那个时候,很多官员进京都会带很多礼品,去巴结上司或者权贵。
可是于谦呢,他什么都没带,就带了自己的行囊。
有人就劝他:“你这空手去,不太好吧,多少带点特产啥的。
”于谦听了,哈哈一笑,甩了甩自己的两只袖子说:“我呀,就带着两袖清风去。
”他写了一首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意思就是说,那些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来是给老百姓用的,要是拿来送礼就成了坏事了。
我就这么干干净净地去见皇上,省得老百姓说闲话。
于谦在为官期间,一心为百姓着想,努力改善民生,而且坚决抵制官场的贪污腐败之风。
他的清廉和正直,深受百姓的爱戴。
三、海瑞:刚正不阿海青天海瑞是个特别刚正的清官。
他在地方当官的时候,就特别关心老百姓的疾苦。
当地的一些土豪劣绅经常欺负老百姓,海瑞可不会坐视不管。
他就像一个守护神一样,站在老百姓这边。
有个大地主,强占了很多百姓的土地。
海瑞知道后,亲自去调查,搜集证据,然后就把那大地主叫来,要他把土地还给百姓。
古代清官的小故事古代廉吏,廉政故事,廉政文化,廉政教育,廉政文化,在封建社会中,民间对好官称为清官。
那么,关于古代清官的故事有哪些?故事一:晏婴辞礼春秋时期的齐国丞相晏婴,曾经辅佐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历时40年。
他廉洁从政,清白做人,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住房,小到车马、衣服,都一一辞绝,曾3次谢绝齐景公赠送的一千两黄金、豪车宝马以及豪华府第。
不仅如此,晏婴还时常把自己所得俸禄送给亲戚朋友和劳苦百姓。
故事二:子罕弗受玉春秋时期,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玉石,把它献给主管建筑工程的大臣子罕。
子罕不肯接受。
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把它给加工玉石的匠人看了,玉匠认为它是珍宝,所以才敢献给您。
”子罕说:“我把不贪财作为珍宝,你把玉作为珍宝;如果给我,我们都丧失了珍宝,还不如各人持有自己的珍宝。
”于是,留下了“子罕弗受玉”的美传。
故事三:杨震暮夜却金东汉名臣杨震50岁时到州郡任职,当他前往郡里路过昌邑时,从前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正任昌邑县长,前去看望杨震,晚上欲送杨震黄金十斤。
杨震说:“老朋友懂你,你为什么不懂老朋友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
”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抱起黄金惭愧地离开了。
故事四:羊续悬鱼明志东汉时期,庐江太守羊续施政清平,为人俭朴,素有穷官之称。
有一次,羊续的属下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面对这条“礼鱼”,他收下后让人把鱼挂在庭檐下,没过几天,就成了一条枯鱼干,在屋檐下飘来荡去,羊续也不让人取掉,以此表达自己不收礼的决心,留下“悬鱼太守”的美名。
故事五:钱清江的来历东汉末年贤臣刘宠,官至司徒、司空、太尉,一生“清约省素,家无货积”。
他在担任会稽太守时,扶持农桑,兴修水利,革除苛政,轻徭薄赋,改善了百姓的生活,而且微服私访,体察民瘼,公正廉洁,禁止扰民,赢得了百姓的信任。
奉调离开会稽时,五六位龙眉皓发的老农,各捧一百文钱,行至跟前,双手置顶,俯身恳求道:“我乃山里野民,不懂官场,往日当官的时常来乡下扰民,鸡犬不宁,夜不得安。
包公清正廉洁简短故事篇一:包公,又称为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之一。
他任职于北宋时期,以其卓越的公正廉洁和正直性格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一些关于包公清正廉洁的故事和拓展。
故事一:贪污之财不可贪包公曾经在担任开封府尹期间,审理了一个涉及贪污受贿的案件。
案件中的被告是一位朝廷官员,他涉嫌贪污了大量钱财。
包公在审案的过程中,发现这位官员的言行非常可疑,于是对他进行了进一步的审查。
最终,包公发现这位官员贪污的钱财远远超过了他的正常收入,证据确凿。
在包公的坚持下,这位官员最终被判刑入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贪污之财不可贪。
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贪污行为,也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包公以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清官的决心和毅力,让人们对他的正直和公正产生了极大的敬意。
故事二:包公的铁面无私包公的铁面无私是他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著名清官的原因之一。
他曾经审理过许多重要的案件,其中包括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大案。
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包公始终坚持自己的公正原则,不受任何外力的干扰,也不偏袒任何一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清官,必须具备铁面无私的品质。
只有如此,才能够保障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包公的铁面无私,不仅让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之一,也让他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
拓展:包公的其他事迹除了以上两个故事之外,包公还有许多其他的事迹,也体现了他的清正廉洁和正直性格。
例如,包公曾经多次拒绝了皇帝对他的封赏和表彰,他认为清官不需要依靠这些荣誉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包公还曾经创办了一家名为“包拯拯”的律师事务所,为那些没钱请律师的人提供免费的法律帮助。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让更多的人受到法律的保护。
总结起来,包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之一,他的清正廉洁和正直性格为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篇二:包公,又称为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之一。
他公正廉洁、执法如山,深受百姓爱戴。
下面是一个关于包公的简短故事。
相传,包公年轻时就已经有了清廉正直的名声。
古代清官事迹介绍古代的清官故事大家又知道多少个?除了“包青天”包拯这种铁面无私的,还有很多很多为政清廉的好官。
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清官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曾子不受封邑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耕田,他在当时已经很有名气。
鲁国的国君觉得这样的名人穿着破旧的衣服耕田,有失鲁国的体面,于是,就派人对曾子说,国君要封给你一块采邑,用来供给你的衣食之用,请添置几件像样的衣服吧。
可是,曾子并不接受。
使者往返了多次,曾子都坚持不受。
使者对曾子说:“这又不是你向人要求的,而是别人赠送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回答道:“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最终还是没有接受。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好品德,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子罕以不贪为宝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的正卿和司城,主持国政。
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为了巴结子罕,将它献给子罕。
子罕不接受。
献玉的人说:“我曾经将这块美玉献给治玉的人看,治玉的人认为是宝贝,所以才敢将它献上。
”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美玉为宝。
如果你将美玉给我,而我又因此蒙上了贪婪的恶名,咱们就都丧失了彼此珍爱的宝贝,与其如此,倒不如大家彼此都保留各自的宝贝。
”唐太宗劝廉“百字箴言”唐太宗李世民为劝诫臣下恪尽职守,廉洁勤政,给文武百官写下了《百字箴言》:“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
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
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
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
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
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
若能依朕之言,富贵功名可久。
”此《百字箴言》可谓用心良苦,语重心长,至今对我们仍有教益。
公仪休拒鱼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名叫公仪休的博士,因为德、才兼优而被选拔为鲁国的宰相。
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
送鱼的人说:“听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鱼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做宰相,自己可以买鱼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不起鱼了,你难道还会再给我送鱼吗?这样一来,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因此,我是决不能接受你送的鱼的。
古代清官事迹介绍古代的清官故事大家又知道多少个?除了“包青天”包拯这种铁面无私的,还有很多很多为政清廉的好官。
下面是跟大家分享的清官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曾子不受封邑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耕田,他在当时已经很有名气。
鲁国的国君觉得这样的名人穿着破旧的衣服耕田,有失鲁国的体面,于是,就派人对曾子说,国君要封给你一块采邑,用来供给你的衣食之用,请添置几件像样的衣服吧。
可是,曾子并不接受。
使者往返了多次,曾子都坚持不受。
使者对曾子说:“这又不是你向人要求的,而是别人赠送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回答道:“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最终还是没有接受。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好品德,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子罕以不贪为宝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的正卿和司城,主持国政。
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为了巴结子罕,将它献给子罕。
子罕不接受。
献玉的人说:“我曾经将这块美玉献给治玉的人看,治玉的人认为是宝贝,所以才敢将它献上。
”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美玉为宝。
如果你将美玉给我,而我又因此蒙上了贪婪的恶名,咱们就都丧失了彼此珍爱的宝贝,与其如此,倒不如大家彼此都保留各自的宝贝。
”唐太宗劝廉“百字箴言”唐太宗李世民为劝诫臣下恪尽职守,廉洁勤政,给文武百官写下了《百字箴言》:“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
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
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
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
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
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
若能依朕之言,富贵功名可久。
”此《百字箴言》可谓用心良苦,语重心长,至今对我们仍有教益。
公仪休拒鱼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名叫公仪休的博士,因为德、才兼优而被选拔为鲁国的宰相。
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
送鱼的人说:“听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鱼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做宰相,自己可以买鱼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不起鱼了,你难道还会再给我送鱼吗?这样一来,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因此,我是决不能接受你送的鱼的。
历史清官的小故事清官,在中国历史上是特指廉洁而尽忠职守的官员,是一种光荣而重要的品质,也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一部分。
历代历史上有很多正直廉明的清官,他们在百姓声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后世人们的楷模。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些历史上的清官传奇吧。
一、左慈为民左慈是东汉末年著名的道士、才子,后以纵横家、神仙家、草书三家之长闻名天下。
他一生除了写诗、文、歌、草书、符咒、导命等等,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官员。
他曾受命担任桓帝治下义烏县令,他到任后,认真抓好治理,不压迫百姓,不让地方官员吃空饷,而是大力发展地方经济。
同时在政治上,左慈以德政著称。
据说,他平日常常挑选一些独臂、独足等残疾人收入家中,赡养他们,尽力使他们不失尊严。
如此一位出色的清官,自然很得百姓的爱戴。
据说当地人民为了感恩左慈,力挽狂澜,不让他调往别的地区,所以左慈最后在义乌任官达19年之久,成为中国古代清官的代表。
二、张北海的“芝麻官”北海张彝,唐代著名的岳飞式清官之一。
据传他曾经在赵州为节度使掌管河道治理,光净而不拘泥形式,水路开通后,吏民们用芝麻油灯造船送给他,意谓他就是“芝麻官”,贡品并不奢华,却让张彝感动了。
他在征求领导意见时说:“谷糠如食,如何能受封赏?民念其利,故有支持之劲。
”张彝身上的没有“怕柄”,他不偏政治、不损公党,大家相信他,所以有人认为他是盛唐时代最好的方正县令之一。
公年平历润,人文自在业成权,道德如此,方正之政来久。
三、刘显祖之治淮安刘显祖是明朝末年清高文人,他在淮安为州官时,深得人心。
他十分尊重人才,不分阶层、爵位,《狂人日记》中有一段关于他发现贫民身上的闪光之处,这不仅给社会带来了很多正能量,也让他树立起了一个“不惧贫穷,不屈与鄙视”的清官形象,为后世立下榜样。
在霜露查晓的许多清晨里,刘显祖随身带着绘图和询问太监,到最偏远的乡村了解情况,直面百姓,调查实际情况,了解人民对于政策的反应,并据此悉心制定具体的政策。
他在倡导节约、依法、实事求是等方面也有不少成就,不只是让这座城市更加有生气和活力,更是让他成为历史上的一个“淮安清官”。
故事是一个中文单词,拼音是gù“是”的意思是老故事、老生意、先例、典故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清官海瑞廉政小故事,古代清官廉政故事的文章3篇,!第1篇: 古代清官海瑞廉政小故事,古代清官廉政故事我以不贪为宝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
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
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
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
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我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
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
之后,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第2篇: 古代清官海瑞廉政小故事,古代清官廉政故事丹心要学月月红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
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
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的佳话。
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
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
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那有这样的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
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
古代清官小故事
引导语:你是在找一些关于古代清官小故事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古代清官小故事大全,欢迎阅读!
古代清官小故事一:晏嬰辭禮春秋時期的齊國丞相晏嬰,曾經輔佐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歷時40年。
他廉潔從政,清白做人,主張“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從不接受禮物,大到賞邑、住房,小到車馬、衣服,都一一辭絕,曾3次謝絕齊景公贈送的一千兩黃金、豪車寶馬以及豪華府第。
不僅如此,晏嬰還時常把自己所得俸祿送給親戚朋友和勞苦百姓。
古代清官小故事二:子罕弗受玉春秋時期,宋國有個人得到了一塊玉石,把它獻給主管建築工程的大臣子罕。
子罕不肯接受。
獻玉的人説:“我已經把它給加工玉石的匠人看了,玉匠認為它是珍寶,所以才敢獻給您。
”子罕説:“我把不貪財作為珍寶,你把玉作為珍寶;如果給我,我們都喪失了珍寶,還不如各人持有自己的珍寶。
”于是,留下了“子罕弗受玉”的美傳。
古代清官小故事三:楊震暮夜卻金東漢名臣
楊震50歲時到州郡任職,當他前往郡裏路過昌邑時,從前他推舉的荊州茂才王密正任昌邑縣長,前去看望楊震,晚上欲送楊震黃金十斤。
楊震説:“老朋友懂你,你為什麼不懂老朋友呢?”王密説:“現在是深夜,沒有人會知道。
”楊震説:“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説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抱起黃金慚愧地離開了。
古代清官小故事四:羊續懸魚明志東漢時期,廬江太守羊續施政清平,為人儉樸,素有窮官之稱。
有一次,羊續的屬下給他送了一條活鯉魚,面對這條“禮魚”,他收下後讓人把魚挂在庭檐下,沒過幾天,就成了一條枯魚幹,在屋檐下飄來蕩去,羊續也不讓人取掉,以此表達自己不收禮的決心,留下“懸魚太守”的美名。
古代清官小故事五:錢清江的來歷東漢末年賢臣劉寵,官至司徒、司空、太尉,一生“清約省素,家無貨積”。
他在擔任會稽太守時,扶持農桑,興修水利,革除苛政,輕徭薄賦,改善了百姓的生活,而且微服私訪,體察民瘼,公正廉潔,禁止擾民,贏得了百姓的信任。
奉調離開會稽時,五六位龍眉皓發的老農,各捧一百文錢,行至跟前,雙手置頂,俯身懇求道:“我乃山裏野民,不懂官場,往日當官的時常來鄉下擾民,雞犬不寧,夜不得安。
您上任之後,百姓安
居樂業,見不到貪官惡吏,狗也不叫了。
活到這把年紀能遇到您這樣的好官,三生有幸啊!萬望您收下這一點點心意!”躬謝再三未果,劉寵只好各取了一文,行至江邊,恭敬地將錢拋入江中,以明其志,江水頓時清澈如碧、蕩漾東去。
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他,將這條江起名為“錢清江”,江旁建一亭,名曰“錢清亭”。
古代清官小故事六:陸績的“壓艙石”三國時期,東吳名臣陸績乘船渡河,遇到大風浪,需要東西壓船,陸績身無長物,更沒有錢財等,最終只尋得一塊巨石,度過了風浪。
這塊“壓艙石”如今還矗立在蘇州古城內文廟府學明倫堂前,石面正中刻有“廉石”兩個大字,左下方落款:“賜進士弟,文林郎巡按直隸蘇松等府監察禦史河南胙城樊祉立,弘治九年,歲在丙辰夏六月吉旦。
”廉石承載了鬱林太守陸績為官清廉、為民造福的高尚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