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的含义(上课)
- 格式:ppt
- 大小:976.50 KB
- 文档页数:15
第 1讲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研习考纲重难点】现代文阅读中“文中重要词语含义”,指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语具体的语境义。
“文中”是指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整体文章的词语理解,一是具体语言环境的词义。
一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受上下文的影响,会有一定的临时的具体的意义。
所谓“重要词语”有下列内容:(1)体现作者意图、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如2004年湖南卷《书》的第3题: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世界上的人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提到这几种人?为什么用“扮”“装”这两个字眼?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需踌躇你的肤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领结,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你可以拿一条艳色的长巾包在你的头上,学一个太平军的头目,或是拜伦那埃及装的姿态;但最要紧的是穿上你最旧的旧鞋,别管他模样不佳,他们是顶可爱的好友,他们承着你的体重却不叫你记起你还有一双鞋在你的脚下。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作者眼中这几种人在装束上是最无拘无束的,也是最接近大自然的、最自由的。
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像牧童等人那样自由,那样接近大自然。
(2)使用了一定的表达技巧的词语如乐山一调中“放逐”一词的理解(3)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如2003年春季卷《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的第3题:文章倒数第5自然段中用了三个色彩词,请根据文意解释它们的含义。
①“蓝”。
②“灰” 。
③“白” 。
反过来,我倒想问你了:天蓝点儿有什么不好呢?天天天蓝,多么美好的生活呵,难道你还担心它这样蓝下去不是件好事?难道你真不知地球原本就是一个蓝色星球?我不否认天空的不同色彩会带给人不一样的情绪,特别是成都那座成天灰得一塌糊涂的城市,灰得十分潮湿,潮湿把小伙们潮得一个个细皮嫩肉,看上去很“白”。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含义呢?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方法: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
作为文章的语言材料,每一个词语都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论证的道理,说明的事物密不可分。
所以阅读文章时,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文章的感情脉络、语法逻辑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
2.理解词语的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
每个词语都有其基本意义,但有时却可被赋予临时意义。
阅读文章时,要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要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还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比喻义(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基本方法:1.从分析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只要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
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具体地说就是: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所领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4.从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入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表达有特色的句子。
【考题透析一】乐书作者写书总是把他自己最有价值的一面放进书里。
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
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中“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
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
不只是书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读者的会心。
词语在文中的作用二、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1、把握指代词和临时在文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2、把握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文中含义的差别;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特定含义;4、理解词语在特殊语境中暗示的言外之意或隐含的深层含义。
概而言之,一是理解指代含义,二是理解语境含义(二)词语的语境义1、多义词:多义词义项包括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本义:即这个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引申义: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或扩大了范围、中心的意义;比喻义:通过打比方的方式产生固定意义2、其他词的语境义: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有的意义。
与多义词不同,它的意义是不固定的,离开了这个语境,其意义就不存在。
例:去年的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地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天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隐了。
吞咽:尽情地享受。
1)语境义的理解:一个原则是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
下面是方法技巧(1)借助该词的基本义;(2)分析该词在句中的搭配成分或修饰成分;(3)联系上下文的感情色彩(褒贬中);(4)结合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义、借代义、比拟义、讳饰义、反语义)(5)理解词语的象征意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概而言之:一是借助词的基本义;二是词语所处语境。
2)从探究词语的搭配关系方面入手正确地解释文中词语的含义,必须充分考虑它所处的语言环境,而且对于某些词,如果不明词义,只要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才可以大体揣摩出词语的意义。
也就是要看词语所在的句子,而关键看与这个词相关联、相搭配的词语,抓住句子结构,看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
2、从释句处入手有些词语的理解从本句中找不到答案,从上句中也找不到答案,这些词语往往比较抽象,对他们的理解同样离不开语境,从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这仍然是必由之路。
与其他情况不同的是,因为他们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之进行阐释,这些阐释的句子我们称之为释句,释句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必须从下句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找。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教案)【考点解读】考查方式A、理解“重要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多义词在语境中的确切义;词语的隐含义、引申义;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义、临时义);2、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指代的内容、对象或范围);3、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修辞义。
(修辞型、指代型、筛选概括型)B、分析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1、分析以词语为题的题目好处。
2、分析重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方法指要】A、理解“重要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
如:下列句子中均使用了“人”,但其意均是不同。
一、联系上下文词语大都有几个义项,孤立地看,这些义项都是抽象、概括的,在词典上能够查得到的。
记住这些义项有必要,但远远不够,因为词语进入文章后,就立即与周围的词、句、段乃至篇发生联系并受到制约,这时词义就变抽象为具体,变多义为单义,只有根据词语出现的语境,联系上下文仔细分析,才能确定其含义。
【例1】世界报业协会在2003年度总结报告中说,在全球报业表现低迷的形势下,中国报纸发行量却增长了8.5%,从1997年到2002年5年累计增长30.3%。
(2004秋)自然段中的“低迷”指____________。
(2分)参考答案:世界各地报业普遍不景气解析:在词典里“低迷”有这样几个义项:1.神志模糊,昏昏沉沉。
2.迷离,迷蒙。
3.低回凄迷。
指情感。
这三个义项,与题中每一个选项都不同。
文中的“低迷”显然有其特定的含义,只有结合上下文才能确定。
关键就在“中国报纸发行量却增长了8.5%”这一句上。
【例2】.(94全国高考)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保持,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
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使它不得不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
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当然和必然。
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一、所谓“重点词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的词语;二是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三是具有深层含义的词语;四是在文章结构上起独特作用的词语。
五是有比喻、反语、仿词等修辞意义的词语二、所谓“文中”主要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树立整体阅读观念;二是指具体词语的“上下文”。
三、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主要有四种:(1)理解与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字面义;(2)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派生出的新义;(3)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定指代义;(4)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殊隐含义;四、理解在文中的作用指:指词语在修辞、结构、和突出中心方面的作用。
核心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
五、方法总结1、整体感知是前提,局部揣摩是重点,“前后联系”是要点。
2、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3、理解与确认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4、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要联系上下文,注意细节描写,抓住中心句、中心段落来理解。
5、代词的指代义,须紧扣上下文,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
六、答题模式:1.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2.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答题格式: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变成……,与事实不符。
3.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格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这些词与上文是——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专题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考点目标:能结合语境,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知识梳理:语境义——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基本原则:1)整体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2)结合具体语境。
具体有以下几点情况:1)“指代类”: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
近指(这个、这些、这);远指(那、那个、那些);特指(某、某类)。
答题步骤:①找出该句在文中的位置,并作出相应记号;②锁定阅读范围;③找出指代的相关内容,并带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验证。
2)“语境类”:能够把握词语在本文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
答题步骤:①要准确理解本义;②语境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反语义、色彩义);③代入具体语境中验证。
格式:本义+语境义3)“作用类”: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四联系法则”:①联系本义(解说本词的含义);②联系本句或上下文(突出本句或上下文的什么内容,即:突出……);③联系文章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情感;④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
修辞格式:点出“某词”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修辞作用【形象生动地写出对象特征】+作者情感态度一般格式:语境义+突出(内容【一般为对象】)+形象生动地写出对象特征/表达了作者(情感)解题指津:1.浏览全篇,把握主旨——解题前提2.借助语境,推断含义——解题技巧3.结合文本,巧借修辞——解题技巧4.拆换词义,合理描述——解题技巧典型例题1《洁身自好的莲花》节选——2009杭州中考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正是这种特殊的超微结构,使得莲叶表面不沾水滴,可以保持清洁:当莲叶上有水时,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可以沾起叶面上的灰尘,并从上面高速滑落。
这种自洁能力对于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也有着特别的意义。
像莲花这样的植物,就是生长在很“脏”的环境中也不容易生病。
因为即使病原体到了其叶面上,一经下雨就会随雨水冲走;如果不下雨,叶面很干燥,病原体还是生存不了。
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提高学生的词汇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二、教学内容1. 选取一篇含有重要词语的文章作为教学材料。
2. 分析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3.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词语的含义。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具体用法和作用。
3. 运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推断词语的含义。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让学生阅读文章,注意重要词语的出现。
2. 分析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引导学生关注词语的上下文。
3.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并提供解答和反馈。
五、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收集学生的练习答案,评估学生的词语理解能力。
3.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词语理解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词语的上下文,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六、教学资源1. 选取的文章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 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 难点: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
八、教学准备1. 准备选取的文章和相关的教学资源。
2. 设计好练习题,包括推断词语含义的题目和答案。
3. 准备好多媒体教学材料,如图片、音频、视频等。
九、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堂讲解:分析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引导学生关注词语的上下文。
2014年文学类作品阅读专题二: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教师版)编写人:邝晶一、考点解说1、考点要求:“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所谓“文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二是指具体的词语的上下文,即通常说的“语境”。
在理解一个词语时这两种含义在阅读分析过程中都同时起作用。
3、“重要词语”参考《学海导航》P1844、“含义”指特定语境中的特定意义。
二、解题方法(一)理解词语的指代义1、首先,项脊轩既然是一间不起眼的小屋,就得本此(1)立意,实事求是。
“项脊”二字从何而来?有人认为归氏祖先住在项脊泾,因此(2)得名,此(3)勉强可通……(1)项脊轩是一间不起眼的小屋。
(2)归氏祖先住在项脊泾。
(3)归氏祖先住在项脊泾,(项脊轩)因此得名这种说法。
总结规律:1.代词的指代义:①了解代词的用法。
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等等。
“他”“她”“它”人(物)称代词②在语境(上文)中,理解寻找。
③代入原文,检验合适与否。
④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整合。
2、表现生活的横断面,曾经被视为短篇小说区别于中长篇小说的一个基本特征。
可是文艺实践早已证明,描写人生的纵切面,同样可以运用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
茅盾是比较主张短篇小说表现横断面的。
但是,他正视事实,公正地指出:把主人公在相当长时期内的一段生活概括地写出来,也是短篇小说的“一种表现方法”。
(1)“正视事实”的“事实”指什么?可以用短篇小说的形式描写人生的纵切面(2)“纵切面”指的是什么?主人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的一段生活总结规律:2.非代词的指代义:非代词的指代义与代词的指代义一样,都可以从原文中找到,所不同的是前者的寻找范围并不只限于上文。
非代词的指代义,在上下文里总会有与之对应的阐释句,找到了阐释句几乎就等于找到了答案。
[小结] 理解指代义须知:1、找到该词所在位置,一般遵循就近原则,在前后几句中推断该词意义;如代词在总启句或总结句中,则其涵盖范围常较广。
如何正确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那么,什么是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呢?所谓“重要词语”,应该是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的,或体现作者观点的,或反映深层含义的,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的字词。
针对不同的考查方式,在解题时又可采用不同的方法:1、自然科学类文章中的名词术语,其含义必须准确而严密,文章中对名词术语的准确认知,通常是给概念下定义。
下定义的格式是:被定义者=种差+属概念。
如定义“人”,人(被定义者)是会说话能制造工具(种差)的动物(属概念)。
由此可见,被定义者包含于属概念,属概念又包含若干种概念;种差,即种概念与属概念之间的差异,是种概念(即被定义者)的特有属性。
解这类题大致的思维操作步骤是:首先,明确筛选区间,进而明确哪些语句、段落含着对概念的解释;接着,筛选、提取出解释概念的本质特征的词句,并组合成“最准确”的解释。
当然,在解题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各选项进行对照,以便准确、快捷地选出答案。
比较法、排除法是常用的基本方法。
[方法示例](20xx年高考全国卷第7题)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
B、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
[解题指导]解答此题的有效信息是原文第二段中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
这一有效信息准确界定了“温室效应”(即被定义者)这一概念的三个要素:一是主体“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二是原因“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三是属概念“保温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