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八编清前中期文学 第五章 《儒林外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 格式:ppt
- 大小:138.75 KB
- 文档页数:24
第五章《儒林外史》18世纪中叶,我国文坛出现了两部影响深远的伟大作品——《儒林外史》和《红楼梦》。
两部书的作者吴敬梓和曹雪芹有着相近似的生活经历,又都不约而同地用白话小说的形式,把自己大半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或直接或间接地写了出来。
最终二人皆死于穷困潦倒之中。
当吴敬梓的灵榇运往南京时,金兆燕曾题诗说:“著书寿千秋,岂在骨与肌。
”(《甲戌仲冬送吴文木先生旅榇于扬州城外登舟归金陵》,《棕亭诗钞》卷五)的确,《儒林外史》一书为吴敬梓赢得了不朽的身后名,它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节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科第兴盛的家族科举失意与觉醒取材于现实士林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
安徽全椒人。
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
曾祖一辈,兄弟五人,四人中进士,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1658)殿试第三名,俗称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提督顺天学政。
祖父一辈,族祖父吴晟是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吴 是康熙三十年(1691)殿试第二名,俗称榜眼。
但到了父辈逐步中落,父吴霖起,拔贡,曾为赣榆县教谕,是个清贫的学官。
吴敬梓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
前辈对科举的热衷追求,对经史特别是《诗经》的备加推崇,都对吴敬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从小就读经习文,准备走科举仕进之路。
但是,他并没有完全受封建教育的束缚,对诗词歌赋以至野史杂书都饶有兴趣,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敬梓在少年时代过了几年安逸的读书生活,13岁“丧母失所恃”,14岁随父到赣榆任所。
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规矩方正的吴霖起被罢除了县学教谕,吴敬梓随父回到全椒。
第二年,吴霖起抑郁而死。
父亲一死,族人欺他两代单传,近族亲戚、豪奴狎客相互勾结,纷纷来侵夺祖遗财产。
正如他在《移家赋》中所追述的:“兄弟参商,宗族诟谇。
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明代文学近代化变革的标志:《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的刊刻和风行;《西游记》和《金瓶梅》的问世;编著章回体小说。
明代中后期俗文学兴盛的标志:戏曲的繁荣;章回体小说的兴盛,《浣纱记》第一次用昆腔曲调写作。
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章回体/章回小说: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每个故事又相互勾连。
现存的宋元平话被认为是“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代表有《三国演义》、《金瓶梅》。
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明代戏曲、小说及民歌等通俗文学发展的意义:P13-P14明代文学为什么以小市民阶层或商人为客观对象?①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使市民阶层迅速扩大。
后期文人与商人等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产生了一批愿意为市民阶层服务的文人士子。
②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市民。
商人的生活、情趣、形象在民代的文学中显得举足轻重。
加上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使文学创作商品化。
③人们的艺术趣味渐趋世俗化,文学题材重日常琐事,语言俚俗明白,“寄意于时俗”。
④主观唯心思想的活跃促进文学向着个性化、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历史演义: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三国演义》的主旨: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
《三国演义》作者为什么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①民间长期流传的话本对作者的影响,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从来就有尊刘贬曹的倾向,如苏轼《志林》载“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②作者本人有着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宣扬封建正统思想,为封建统治服务。
刘备是“帝室胄裔”,多少有点正统的血缘关系;③作者本人有着深厚的儒家仁义思想,融入了人民希望出现明君仁政反对暴政的愿望,把刘备树为仁君,奉为正统最能迎合广大民众的愿望;④民族观念、爱国思想的反映。
第五章《儒林外史》二、简述《儒林外史》中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形象塑造的价值。
(文人图谱+思想)1、作者标举了王冕这个不受科举制度牢笼的榜样,借王冕之口痛斥八股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
2、作品在王冕之后,作为强烈对比,紧接着描写了两个把科举作为荣身之路的可怜又可笑的人物——周进和范进。
通过这二人辛辣地讽刺了这种弄得人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并且在这种制度下导致文人精神空虚,知识贫乏。
3. 作者通过描写匡超人如何从一个纯朴的青年而堕落成无耻的势利之徒,写出了在不顾品行而疯狂地追逐功名富贵的社会环境里,人性发生了扭曲和蜕变。
4、通过对严贡生等戴着科举功名帽子的劣绅的描写,表现了通过科举功成名就,就要用无厌的贪求来攫取财富,压榨百姓。
事实上科举成为了政治腐败的根源。
5、通过描写王仁、王德这一对难兄难弟则充分暴露了这些“代圣人立言”的道学儒生的虚伪。
6、通过马二先生的形象,作者展示了一个被科举时文异化了的读书人的迂腐熏人的灵魂。
7、通过对那沽名钓誉的所谓“名士”的描写。
表现了他们表面风流潇洒,骨子里却忘不了功名富贵。
这群名士的丑恶行径,构成腐败社会的文化奇观。
《儒林外史》俯仰百年,写了几代儒林士人在科举制度下的命运,他们为追逐功名富贵而不顾“文行出处”,把生命耗费在毫无价值的八股制艺、无病呻吟的诗作和玄虚的清谈之中,造成了道德堕落,精神荒谬,才华枯萎,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失去了人生的价值。
对于理想的文人应该怎样才能赢得人格的独立和实现人生的价值,吴敬梓又陷入理性的沉思之中。
三、论述《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1、《儒林外史》冲破了传统通俗小说靠紧张的情节互相勾连、前后推进的通常模式,按生活的原貌描绘生活,写出生活本身的自然形态,写出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
《儒林外史》把几代知识分子放在长达百年的历史背景中去描写,以心理的流动串联生活经验,创造了一种“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独特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编辑出版、汉语国际教育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学好这门课程,对于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和成就、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与分析评价能力,对于全面提高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素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及诸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化、联系交融等情况,掌握本大纲规定的文学史的基本知识,了解并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分析评论能力、口头笔头表达能力,即借助于注释和有关资料,能读懂中等难度的古代文学作品,能独立地分析、评论中国古代的作家及作品,比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征,能写出观点明确、文从字顺的学术论文,具备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的历史跨度为从先秦至近代,共分为三期七段:上古期,包括先秦文学与秦汉文学两段。
中古期:包括魏晋南北朝谠、隋唐文学、宋元文学三段。
近古期:包括明代文学、清及现代文学三段。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1.注意各章节的知识点,是教师教学讲授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范围。
2.讲课时应注意突出重点、难点,不应面面俱到,一般性地重复教材。
对于作品的讲解分析更应突出重点,应避免繁锁和面面俱到的赏析。
3.对具体问题怎样去讲述,教师应注意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
由于课程内容丰富,学时较短,要求教师授课时注意指导性、启发性和示范性。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埋和专题讨论,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了解,并掌握文学史的发展动态,学会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儒林外史》每回概括《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小说,以描绘封建社会的儒生形象和科举制度为主题。
全书共有五十五回,现将每回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第一回: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荷花。
京官危素想见他,因不愿结交官绅,又恐受害,遂远走山东。
后山东洪灾,于是回乡。
奉养母亲送了终,正值元末明军攻陷平江,为避免入仕,归隐会稽山。
第二回:薛家集上的乡绅商讨春节期间举办龙灯会的事情。
期间提到要给孩子们请一个教书先生。
夏总甲推荐60余岁的周进。
宴请周进时请梅玖作陪,只是中了秀才的梅玖席间作弄周进,并说梦见好兆头才中的秀才。
第三回: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秀才,省了许多麻烦。
范进中秀才后,岳丈在贺喜时,周进让他打醒自己。
范进岳丈在范进中举后狂喜到发疯,被岳母打醒后,两人被岳丈接回家,范进中举之后竟发了疯,被岳丈打醒。
第四回:范进的母亲忽然得到阔绰的房子及家饰,兴奋过度而亡。
范进服丧三年后,张静斋与他一起去拜访高要县汤知县,因朝廷下令禁止屠耕,不得不消去范进生员身份,报省城批准才能恢复。
第五回:薛家要给孩子们请一个教书先生。
夏总甲推荐60余岁的周进。
周进在一个馆中教书,但被人瞧不起,于是辞去馆职,前往省城。
在经过省城贡院景象触景生情,因悲哀而发疯,被岳父打醒。
第六回:乡绅张静斋等人设宴庆贺范进中举。
席间七范进岳丈打醒范进。
范进恢复后,岳丈又为范进送去了集上的新米、鸡蛋、酒、斗方和贺仪等物。
范进因中举而欢喜到发疯,被岳丈打醒后恢复常态。
张乡绅来拜访,赠银赠房。
第七回:范进去拜见恩师周进。
因朝廷下令禁止屠耕,范进只好把与岳父合买的田产,找买家将田产卖给了同县的张静斋。
这件事引起了乡邻们的不满和非议,范进只好避开人群,去省城躲避。
第八回:王惠回省城后,正遇朝廷下令补选各省学道。
范进为了结交权位更高的周进,倾囊买了礼物,去拜访周进。
二人谈到了省城里的权位之争,不觉触景生情,因悲哀而发疯,被岳父打醒后又恢复了正常。
《古代文学》第八编清代文学第五章《儒林外史》第五章《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古代讽刺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我国古代讽刺小说发展新阶段。
第一节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一.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二.颜(元)李(恭)学派主张:反对理学空谈,倡导务实学风;要求以礼乐兵农作为强国富民之道;反对空言无益的八股举业,提倡以儒家的“六艺”作为教育内容,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三.《儒》所写人物大都实有其人,取材于现实士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亲友、相识相知者;杜少卿则是作者的自况。
因而,《儒》饱含作者血泪,熔铸着亲身生活体验,带有强烈的作家个性。
四.版本及其他作品。
(一)《儒》的版本历来有50回本、55回本、56回本等歧说。
但50回本、55回本均未见;现存最早刻本是嘉庆8年(1803)卧闲草堂的巾箱本,56回。
(二)吴还有《文木山房集》4卷,乾隆年间刻本,收入他40岁前的诗文,近年陆续发现《文木山房集》以外的诗文30馀篇。
第二节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一.命意在批判科举:《儒》假托明代故事,除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故事外,正文从明宪宗成化(1465-1487)末写到神宗万历23年(1595)止;实际展示的是18世纪清中叶的社会风俗画。
以知识分子的精神空虚、道德堕落、才华枯萎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二.科举扭曲的社会和文人:小说第一回,借王冕故事“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借王冕之口痛斥八股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使“一代文人有厄”;标举王冕不受科举制度牢笼。
(一)王冕之后,作为对比,紧接着写把科举作为荣身之路的可怜又可笑的人物——周进和范进,通过其悲喜剧讽刺科举制度:这种制度并不能选拔人才,周、范的失败和成功完全是偶然的,致力于八股致使精神空虚,知识贫乏;同时着力描写周、范命运转变中周围人物的色相,表现科举制对各阶层人物的毒害,及造成的不良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