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儒林外史
- 格式:ppt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49
第五章《儒林外史》明清知识分子的浮世绘本章内容•一,文木老人与《儒林外史》的创作•二,《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三,《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现代人对此书的评价:•小说家张天翼说:《儒林外史》的人物,“只要一记起他们,就不免联想起我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联想起我自己的一些熟人……似乎觉得他们是我同时代的人。
后来越想越糊涂,简直搞不清他们是书中的人物还是我自己的亲戚朋友了。
”(《读儒林外史》,《文艺杂志》2卷1期,1942年12月15日)•吴组缃先生在80年代说:“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和命运,除了反右、文革、上山下乡之外,《儒林外史》里已经全有了。
”•文木先生(1701~1754)穷困潦倒了一生,他是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
他叛逆而追寻,清醒又无奈,他用其如椽巨笔写成描绘知识分子群体千态百象的《儒林外史》。
一部《儒林外史》是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用心弦弹奏的讽刺交响乐,我们掩卷而思、细细回味,能够听出作家的愤恨和鄙夷,抗议和悲哀。
一,吴敬梓生平:•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滁州全椒人,中年移居南京秦淮河畔,自称秦淮寓客,书斋为文木山房,故晚年号“文木老人”。
吴敬梓其它著述•《文木山房集》十二卷,已佚。
今存乾隆年间刊行之四卷本,为他四十岁之前的诗文作品。
1999年发现《文木山房诗说》。
《儒林外史》的不同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二、《外史》的结构组成•第1回,以王冕笼罩全局;第56回,呼应开头•2~30回,揭露科举制度下士人的丑态及其灵魂的扭曲;•第31—46回,树立真儒典范;•第47—55回,在现实面前的深深无奈和悲凉的沧桑感。
而作者的理性思考,也是同步表现出来的;•56回,以四大奇人为新理想的探索——自食其力、不受功名富贵牢笼的新人物。
三、《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外史》以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为中心,站在俯视整个封建文化的高度,对科举制度统治下的儒林群像和儒林心态作了深刻的剖析,既是一部儒林丑史,又是一部儒林痛史。
《古代文学》第八编清代文学第五章《儒林外史》第五章《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古代讽刺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我国古代讽刺小说发展新阶段。
第一节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一.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二.颜(元)李(恭)学派主张:反对理学空谈,倡导务实学风;要求以礼乐兵农作为强国富民之道;反对空言无益的八股举业,提倡以儒家的“六艺”作为教育内容,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三.《儒》所写人物大都实有其人,取材于现实士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亲友、相识相知者;杜少卿则是作者的自况。
因而,《儒》饱含作者血泪,熔铸着亲身生活体验,带有强烈的作家个性。
四.版本及其他作品。
(一)《儒》的版本历来有50回本、55回本、56回本等歧说。
但50回本、55回本均未见;现存最早刻本是嘉庆8年(1803)卧闲草堂的巾箱本,56回。
(二)吴还有《文木山房集》4卷,乾隆年间刻本,收入他40岁前的诗文,近年陆续发现《文木山房集》以外的诗文30馀篇。
第二节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一.命意在批判科举:《儒》假托明代故事,除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故事外,正文从明宪宗成化(1465-1487)末写到神宗万历23年(1595)止;实际展示的是18世纪清中叶的社会风俗画。
以知识分子的精神空虚、道德堕落、才华枯萎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二.科举扭曲的社会和文人:小说第一回,借王冕故事“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借王冕之口痛斥八股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使“一代文人有厄”;标举王冕不受科举制度牢笼。
(一)王冕之后,作为对比,紧接着写把科举作为荣身之路的可怜又可笑的人物——周进和范进,通过其悲喜剧讽刺科举制度:这种制度并不能选拔人才,周、范的失败和成功完全是偶然的,致力于八股致使精神空虚,知识贫乏;同时着力描写周、范命运转变中周围人物的色相,表现科举制对各阶层人物的毒害,及造成的不良的社会风气。
儒林外史第五章原文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共有一百二十回。
由于篇幅较长,无法在此回答中完整呈现第五章的原文。
以下是第五章的摘录和概要:
第五章名为《梁山伯与祝英台》,主要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识和相爱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南宋时期,梁山伯是一个贫苦的书生,祝英台则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子。
故事开始,梁山伯正在家中读书,他的朋友李逵来找他,告诉他有一个姑娘祝英台在附近的庙里表演戏曲。
梁山伯听说后非常感兴趣,便和李逵一起去观看。
祝英台在表演中展现了她的才艺和美貌,梁山伯被她的表演深深吸引。
他决定去见祝英台,并向她表白自己的心意。
于是,梁山伯写了一封情书,让李逵带给祝英台。
不久之后,祝英台收到了梁山伯的情书,她被梁山伯的真诚和才华所打动。
她决定去见梁山伯,并回信给他。
两人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见面,并互相表达了彼此的感情。
他们决定私定终身,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爱情并没有得到家人的认可。
这是《儒林外史》第五章的大致内容。
该章节主要展示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初次相遇和相爱的过程,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个章节以深情浪漫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两个年轻人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交流。
儒林外史第五回主要情节《儒林外史》第五回概括:唐知县处理完回民的案子,有俩人来告严贡生。
一个告严贡生抢夺别人的猪,一个是告严贡生强要别人的利钱。
知县下令拿人,严质生畏罪而逃。
他哥哥严监生替他料理官司,自己出钱赔偿的赔偿,打点的打点。
后来,严贡生的妻子王氏重病,妾巧语被扶为正房。
在举行婚庆的当天,王氏病亡。
后来,严贡生也病故。
儒林外史第五回主要情节如下:张师陆和范进走后,有身份有地位的“学师、典史”都出来安抚上访的清真教徒,说了好多好话,他们才渐渐的散了。
但所谓的安民,其实都不过只是骗骗他们而已,且看下文如何发落便知。
汤奉把这件事写了一份情况报告,报给了按察司,也就是省级的司法和纪律检查机关的首长。
按察司马上传唤汤奉,且看汤奉见了按察司的动作表现“摘去纱帽,只管磕头”,官大一级压死人,小官要想人前显贵,在长官面前一定要卑微地低头哈腰。
按察司接着说了一席话,尽显官场官官相护,原文在底下,大家可以先看原文细品。
我来概括一下大概意思:先是责备汤奉过于粗率疏误,但责备是假,要“尽法处置”带头闹事者才是真。
汤奉是个聪明人,马上磕头要求具体的指示。
“按察司也应承了。
果然把五个为头的回子问成奸民挟制官府,依律枷责。
”汤奉处理完清真教徒上访的事情,正要退堂,来了两个人喊冤,状告的都是贡生严大位。
两个喊冤的人,一个是王小二,一个是黄梦统。
严贡生家里的一口小猪仔走到隔壁王小二家,人家给他送回来,他却说这是不吉利的事情,非要强卖给王小二。
等到王家将猪养大后,他竟然又把走到他家的猪扣住不给,王小二的哥哥来严家要猪,不仅不给,还把他腿给打折了。
黄梦统找中间人想向严贡生借二十两银子,写了借据月息三分,但是后来遇到亲戚并借到了钱,就没有拿严贡生的银子。
半年后黄梦统想起借条还没要回,来找严贡生讨要,严贡生给出的理由让人大开眼界,表示虽然没有把钱借出去,但是耽误了大半年的利息钱。
黄梦统自觉理亏,情愿给严贡生送礼请客,但严贡生还是不肯,严贡生就直接叫人把他家驴和米都搬走了。
儒林外史第五章主要内容《儒林外史》第五章以“遵潇洒节读书”为主题,保存了许多传说中的人物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书院传统文化的风貌。
第一节以书院学子读书时的心态与行为为主题,描述了学生在书院中运用儒家思想,讲究遵潇洒的节读书的方式,并以许多鼓励书院学子做出规范性行为的典故来说明。
同时,这一段中也提到了一些以文字比喻武学的例子,反映出古代儒家文化中使用文字就可以解决问题的看法。
例如,有关《论语》中孟子谓公孟慎其重文以利其身的故事,以及关于《春秋》中夜市子提出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观点。
第二节内容以现实世界中书院学生的学习为主题,以描写学习过程中书院学生遵循遵潇洒节读书条理来说明书院教育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书院学生开始学习前首先学习《论语》、《大学》等经典,以获得基本的文学常识,并学习记忆。
然后,读古代诗文,以提高文学修养,学习诗文对景物的运用,以及通过文字比喻武学。
此外,研究还强调弟子读书时要坚守道德,穿上正装,保持耐心和严谨,切勿把书当做玩耍,只有坚守书院传统文化这一点,才可以在学术上取得成就。
第三节以书院学子的思想内涵为主题,讨论了书院学生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等内容。
书院学生学习道德时,思考人生,以及探索人生目标,强调坚持道德规范,不忘自我,始终不渝,未雨绸缪等。
此外,书院学子也要关注到不同文化以及新思想的发展,并要勇于接受新思想,以适应时代变化,从而获得发展,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第四节描述了书院学子对自身能力的磨炼,指出学者要善于思考,用心研究,不断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才能取得成就。
书院学子要坚持学习,努力发展知识,苦练功夫,学习仁德之道,从而获得修养,增强能力,最终成为文学家、士人或政治家,对国家作出贡献。
《儒林外史》第五章以“遵潇洒节读书”为核心,描述了古代书院学子的读书情况,反映出古代传统文化中孜孜不倦的读书求知精神。
本章既提倡遵循遵潇洒的节读书,又指出应该勇于接受新思想,以获得发展,从而使学者更加深刻地思考人生,勇于奋斗,对自身能力及文学修养进行磨炼,最终实现自己文学家、士人或政治家的梦想。
第五章《儒林外史》18世纪中叶,我国文坛出现了两部影响深远的伟大作品——《儒林外史》和《红楼梦》。
两部书的作者吴敬梓和曹雪芹有着相近似的生活经历,又都不约而同地用白话小说的形式,把自己大半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或直接或间接地写了出来。
最终二人皆死于穷困潦倒之中。
当吴敬梓的灵榇运往南京时,金兆燕曾题诗说:“著书寿千秋,岂在骨与肌。
”(《甲戌仲冬送吴文木先生旅榇于扬州城外登舟归金陵》,《棕亭诗钞》卷五)的确,《儒林外史》一书为吴敬梓赢得了不朽的身后名,它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节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科第兴盛的家族科举失意与觉醒取材于现实士林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
安徽全椒人。
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
曾祖一辈,兄弟五人,四人中进士,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1658)殿试第三名,俗称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提督顺天学政。
祖父一辈,族祖父吴晟是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吴 是康熙三十年(1691)殿试第二名,俗称榜眼。
但到了父辈逐步中落,父吴霖起,拔贡,曾为赣榆县教谕,是个清贫的学官。
吴敬梓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
前辈对科举的热衷追求,对经史特别是《诗经》的备加推崇,都对吴敬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从小就读经习文,准备走科举仕进之路。
但是,他并没有完全受封建教育的束缚,对诗词歌赋以至野史杂书都饶有兴趣,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敬梓在少年时代过了几年安逸的读书生活,13岁“丧母失所恃”,14岁随父到赣榆任所。
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规矩方正的吴霖起被罢除了县学教谕,吴敬梓随父回到全椒。
第二年,吴霖起抑郁而死。
父亲一死,族人欺他两代单传,近族亲戚、豪奴狎客相互勾结,纷纷来侵夺祖遗财产。
正如他在《移家赋》中所追述的:“兄弟参商,宗族诟谇。
2023中考《儒林外史》导读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阅读索引这一回中,唐知县处理完回民的案子,有两人未告严贡生,一个告其抢夺别人的猪,一个告其强要别人的利钱。
知县下令拿人,严贡生畏罪而逃。
他弟弟严监生替他料理官司,自己出钱赔偿的赔偿,打点的打点。
后未,严监生之妻王氏重病,妾巧语被扶为正房。
在举行婚庆的当天,王氏病亡。
此后,严监生的病也日益严重,临死前还惦记着自己的钱财呢。
故事梗概唐知县处理完回民的案子,有俩人来告严贡生,一个告严贡生抢夺别人的猪,一个是严贡生强要别人的利钱,知县下令拿人。
严贡生畏罪而逃。
他哥哥严监生替他料理官司,自己出钱赔偿的赔偿,打点的打点。
后来,严监生的妻子王氏重病,妾巧语被扶为正房。
在举行婚庆的当天,王氏病亡。
后来,严监生也病故。
文章体现出了严贡生的霸道、赵氏的心计和严监生的吝啬。
阅读批注一、严贡生吃了什么官司?从这个官司中看出严贡生及其家人是怎样的人?答:二、严监生是传说中著名的吝膏鬼之一,结合这一回的相关内容,具体说说你是否同意“吝高鬼”这个看法?答:三.上回中张静斋为汤知县出了一个借机升迁的主意,在本回有了怎样的结果?答:四、众回子为何要打死张静斋?答:五、严贡生为何吓得跑了?答:六、严监生的两个舅爷如何处理严贡生的事件?答:七.赵氏在严监生太太死前扶正了吗?答:八.在严监生太太的葬礼上,王德、王仁的老婆乘着人乱,做了什么?反映的什么?答:九,阅读语段,回答问题知县喝过一边,带那另一个上来问道:“你叫做甚么名字?”那人是个五六十岁老者,禀道:“小人叫做黄梦统,在乡下住。
因去年九月上县来交钱粮,一时短少,央中人向严乡绅借二十两银子,每月三分钱,写借约,送在严府。
小的却不曾拿他的银子。
走上街来,遇著个乡里的亲眷,他说有几两银子借与小的交个几分数,再下乡去设法,劝小的不要借严家的银子。
小的交完钱粮,就同亲戚回家去了。
至今已是大半年,想起这事来,问严府取回借约,严乡绅向小的要这几个月的利息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