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儒林外史
- 格式:ppt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49
第五章《儒林外史》明清知识分子的浮世绘本章内容•一,文木老人与《儒林外史》的创作•二,《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三,《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现代人对此书的评价:•小说家张天翼说:《儒林外史》的人物,“只要一记起他们,就不免联想起我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联想起我自己的一些熟人……似乎觉得他们是我同时代的人。
后来越想越糊涂,简直搞不清他们是书中的人物还是我自己的亲戚朋友了。
”(《读儒林外史》,《文艺杂志》2卷1期,1942年12月15日)•吴组缃先生在80年代说:“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和命运,除了反右、文革、上山下乡之外,《儒林外史》里已经全有了。
”•文木先生(1701~1754)穷困潦倒了一生,他是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
他叛逆而追寻,清醒又无奈,他用其如椽巨笔写成描绘知识分子群体千态百象的《儒林外史》。
一部《儒林外史》是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用心弦弹奏的讽刺交响乐,我们掩卷而思、细细回味,能够听出作家的愤恨和鄙夷,抗议和悲哀。
一,吴敬梓生平:•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滁州全椒人,中年移居南京秦淮河畔,自称秦淮寓客,书斋为文木山房,故晚年号“文木老人”。
吴敬梓其它著述•《文木山房集》十二卷,已佚。
今存乾隆年间刊行之四卷本,为他四十岁之前的诗文作品。
1999年发现《文木山房诗说》。
《儒林外史》的不同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二、《外史》的结构组成•第1回,以王冕笼罩全局;第56回,呼应开头•2~30回,揭露科举制度下士人的丑态及其灵魂的扭曲;•第31—46回,树立真儒典范;•第47—55回,在现实面前的深深无奈和悲凉的沧桑感。
而作者的理性思考,也是同步表现出来的;•56回,以四大奇人为新理想的探索——自食其力、不受功名富贵牢笼的新人物。
三、《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外史》以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为中心,站在俯视整个封建文化的高度,对科举制度统治下的儒林群像和儒林心态作了深刻的剖析,既是一部儒林丑史,又是一部儒林痛史。
《古代文学》第八编清代文学第五章《儒林外史》第五章《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古代讽刺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我国古代讽刺小说发展新阶段。
第一节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一.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二.颜(元)李(恭)学派主张:反对理学空谈,倡导务实学风;要求以礼乐兵农作为强国富民之道;反对空言无益的八股举业,提倡以儒家的“六艺”作为教育内容,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三.《儒》所写人物大都实有其人,取材于现实士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亲友、相识相知者;杜少卿则是作者的自况。
因而,《儒》饱含作者血泪,熔铸着亲身生活体验,带有强烈的作家个性。
四.版本及其他作品。
(一)《儒》的版本历来有50回本、55回本、56回本等歧说。
但50回本、55回本均未见;现存最早刻本是嘉庆8年(1803)卧闲草堂的巾箱本,56回。
(二)吴还有《文木山房集》4卷,乾隆年间刻本,收入他40岁前的诗文,近年陆续发现《文木山房集》以外的诗文30馀篇。
第二节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一.命意在批判科举:《儒》假托明代故事,除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故事外,正文从明宪宗成化(1465-1487)末写到神宗万历23年(1595)止;实际展示的是18世纪清中叶的社会风俗画。
以知识分子的精神空虚、道德堕落、才华枯萎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二.科举扭曲的社会和文人:小说第一回,借王冕故事“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借王冕之口痛斥八股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使“一代文人有厄”;标举王冕不受科举制度牢笼。
(一)王冕之后,作为对比,紧接着写把科举作为荣身之路的可怜又可笑的人物——周进和范进,通过其悲喜剧讽刺科举制度:这种制度并不能选拔人才,周、范的失败和成功完全是偶然的,致力于八股致使精神空虚,知识贫乏;同时着力描写周、范命运转变中周围人物的色相,表现科举制对各阶层人物的毒害,及造成的不良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