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
- 格式:pdf
- 大小:178.59 KB
- 文档页数:3
《哈姆莱特》读书笔记最受瞩目的一部。
你在15岁时或许会被《罗密欧与朱丽叶》感动得潸然泪下,却觉得《暴风雨》不知所云;当你17岁时,又可能深深地被后者所带有的神秘主义色彩打动而对人生有所感悟,而前者却已经无法再次激起你心中的波澜……可是无论你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当你经历了一场丰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时,当你提升了自我的人格,重新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时,你总是能在《哈姆雷特》里找到一些你会觉得那似乎应当是属于永恒与不朽的东西。
因为它谈到了人生的抉择,谈到了一个生活在特定的历史与生活环境下的人在对他个人而言是独特的,而对于全人类来说又是普遍的命运面前,在仅有从过去所积累的有限的经验能够凭借与依托的情景下,所选择的人生之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经验也代表了我们自我的经验,他所应对的命运在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里也是所要应对的。
我们应对绝望的存在,在矛盾中摸索真理,在迷雾中找寻真相。
哈姆雷特也是不完美的,有时他的抉择是非理性的,相当冲动的,比如当他在激怒之下一剑刺死他误以为是国王的普娄尼阿斯时,然而或许正是他这种不理智的抉择,这种人性的弱点的表现,让我们打心底里理解和认同他的艺术形象,因为我们常常能够在自我身上看见他的影子。
哈姆雷特又是极其珍视感情的,在他以装疯来躲避国王的迫害时,他依然抑制不住对奥菲莉娅的思念,不忍心让她由于自我装疯而痛苦。
就是这样,哈姆雷特在对命运的抉择中构造了自我的杯具,原先他完全能够屈服于自我的命运,不去探询父王死去的真相,但哈姆雷特的性格《哈姆莱特》主要写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王复仇的经过。
之后用“哈姆莱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概括了他的复杂性。
莎士比亚在剧中说:“这是一个颠倒的时代”。
不错,彼时丹麦国的状况是:婚礼紧之后葬礼;敌军压境,宫中却仍在纵欲狂欢;朝廷里众大臣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社会上民众群情激奋。
这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生活的时代与环境,这一切造就了他的性格与一系列看似怪异的行为。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1、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
在这戏剧中,哈姆莱特是整个剧情的中心人物。
莎士比亚通过贯穿全剧的一系列复仇行动刻画了他了形象,揭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以他为代表的但是新生人文主义的局限性。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复杂的,莎士比亚通过了头绪繁多但皆与复仇主线交织的剧情展示了他独特的个性。
我们可以看到,哈姆莱特的身份是一位尊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养尊处优,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人物、未来的君王。
离开宫廷以后,他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上学。
他成了一个彻底的人文主义者。
他天真、单纯,对人类、对世界报有美好的希望。
在他的心中,现实中的一切都如同理想那样的美好: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天地;人类是了不起的杰作。
父亲是一个理想的君主;父母恩爱相处;女友给予他的是坚贞、纯洁的爱情;朋友无处不在。
这些,让他有新的看法,他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
他本人还多才多艺,光明磊落,可以说他近乎完美。
但是在剧中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他不再是一个乐观的青年。
一系列的意外变故后,特别是父亲亡魂的倾诉后。
他的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父亲的死亡,母亲的改嫁,叔父的篡位,这一些反常的乱伦的事情的,几乎完全打破了他的幻想。
现实世界残忍的丑恶显现出了它的原形。
他心中的至高无上的光明世界,顿时变成了一个恶行败德的荒漠。
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对比,让哈姆莱特变得忧郁起来。
怀疑最终成了无情的现实,背后可能潜藏了更大的丑恶,哈姆莱特人文主义的信念也发生了动摇。
他甚至对母亲的发出了失望情绪的感叹。
他又逐渐看清了在新的国王的统治下,丹麦的宫廷荒淫无度,阴谋成风。
未来的岳父作为国家大臣,从不考虑国家大事,拿手好戏就是玩弄见不得人的勾当取悦新王,为此不惜出卖自己的女儿。
老同学为了求得主子的恩宠,背信弃义、出卖朋友,甘当密探,甚至凶手。
一切的一切,让他陷入了精神危机,他的发疯固然是为了窥测敌人而假装的,但也是他的精神危机的自然表现。
《哈姆雷特》主要人物形象分析1.(1)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
在这戏剧中,哈姆莱特是整个剧情的中心人物。
莎士比亚通过贯穿全剧的一系列复仇行动刻画了他了形象,揭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以他为代表的但是新生人文主义的局限性。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复杂的,莎士比亚通过了头绪繁多但皆与复仇主线交织的剧情展示了他独特的个性。
我们可以看到,哈姆莱特的身份是一位尊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养尊处优,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人物、未来的君王。
离开宫廷以后,他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上学。
他成了一个彻底的人文主义者。
他天真、单纯,对人类、对世界报有美好的希望。
在他的心中,现实中的一切都如同理想那样的美好: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天地;人类是了不起的杰作。
父亲是一个理想的君主;父母恩爱相处;女友给予他的是坚贞、纯洁的爱情;朋友无处不在。
这些,让他有新的看法,他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
他本人还多才多艺,光明磊落,可以说他近乎完美。
但是在剧中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他不再是一个乐观的青年。
一系列的意外变故后,特别是父亲亡魂的倾诉后。
他的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父亲的死亡,母亲的改嫁,叔父的篡位,这一些反常的乱伦的事情的,几乎完全打破了他的幻想。
现实世界残忍的丑恶显现出了它的原形。
他心中的至高无上的光明世界,顿时变成了一个恶行败德的荒漠。
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对比,让哈姆莱特变得忧郁起来。
怀疑最终成了无情的现实,背后可能潜藏了更大的丑恶,哈姆莱特人文主义的信念也发生了动摇。
他甚至对母亲的发出了失望情绪的感叹。
他又逐渐看清了在新的国王的统治下,丹麦的宫廷荒淫无度,阴谋成风。
未来的岳父作为国家大臣,从不考虑国家大事,拿手好戏就是玩弄见不得人的勾当取悦新王,为此不惜出卖自己的女儿。
老同学为了求得主子的恩宠,背信弃义、出卖朋友,甘当密探,甚至凶手。
一切的一切,让他陷入了精神危机,他的发疯固然是为了窥测敌人而假装的,但也是他的精神危机的自然表现。
简述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的艺术特征《哈姆莱特》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一部重要悲剧作品。
该剧以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故事为主线,探讨了权力、道德、情感等多重主题。
莎士比亚通过丰富的情节、复杂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语言技巧,展现了悲剧的独特艺术特征。
1. 剧情丰富复杂《哈姆莱特》的剧情错综复杂,充满悬念。
故事发生在丹麦,主要讲述了王子哈姆莱特的父亲被自己的兄弟克劳狄斯杀害后,哈姆莱特为了复仇而设下的一连串计谋与事件。
剧中穿插了爱情、背叛、欺骗等众多元素,使剧情变得扣人心弦,让观众充满了疑问与忐忑。
2. 复杂的人物形象《哈姆莱特》中塑造了许多深刻的、具有多重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
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个情感丰富、思维敏锐的年轻王子,他犹豫不决、矛盾复杂,既有痛苦的一面,也有机智的一面。
克劳狄斯则是一个阴险狡诈的反派角色,他通过谋杀哈姆莱特的父亲,夺取了王位。
其他角色如奥菲利娅、波洛尼厄斯、吉尔登斯特恩等都有各自鲜明的性格和动机。
这种塑造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3. 精湛的语言技巧莎士比亚以他独特的语言风格,为《哈姆莱特》注入了深厚的艺术气息。
他运用了丰富的隐喻、比喻、押韵等修辞手法,使剧中对话更富有诗意和戏剧张力。
例如,著名的“生存还是毁灭”(To be or not to be)的独白,表达了哈姆莱特内心的挣扎和思考。
莎士比亚的语言技巧使观众能够深入人物内心,感同身受。
4. 深刻探讨权力和道德《哈姆莱特》通过探讨权力和道德的问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多样性。
克劳狄斯夺取王位的行为暴露了权力的滥用和背叛的阴谋。
哈姆莱特一直犹豫不决的行为也引发了对人性内在的思考。
剧中的人物无一不受到欲望、抱负和情感的驱使,他们的选择与决定也因个体的情感和信仰不同而产生差异。
这种探讨使《哈姆莱特》超越了单纯的复仇故事,赋予了剧作更深刻的内涵。
总结起来,《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在剧情的丰富复杂、人物形象的多重性格、精湛的语言技巧以及对权力和道德的深刻探讨等方面,展现了独特的艺术特征。
延宕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著名的悲剧人物。
他是丹麦的王子,因为知道了父亲的冤死而走上复仇道路,却误杀了他所爱之人的父亲,最后与人决斗中毒而死。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有复杂的性格,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与世界新颖的看法。
他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当他知道父亲是被自己的叔叔害死后,尽管他身临绝境境,孤身作战,但他依然坚定决心为父报仇,没有一丝妥协的犹豫;他忠贞爱情,但为了复仇继而“重整乾坤的事业”,他甘愿献出真爱乃至自己的生命;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他的理想是进步的,他与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为实现美好理想与社会恶势力所进行的斗争。
然而,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悲剧人物,有着固有的性格缺陷。
他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当哈姆雷特听了父亲鬼魂的话,就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虽然一个国王给人家用万恶的手段掠夺了他的权位,杀害了他最宝贵的生命,我却始终哼不出一句话来,我是一个懦夫吗?”“我亲爱的父亲被人谋杀了,鬼神都在鞭策我复仇,我这做儿子的却像一个下流女人似的,只会用空言发发牢骚,学起泼妇骂街的样子来,在我已经是了不得的了!呸!呸!活动起来吧,我的脑筋!”最终他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想到了上演戏来证明叔叔的罪恶行径。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他不仅考虑到了自己的命运,更考虑到了人类的生存与毁灭,不愧是思想上的巨人。
“现在我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办法,可以动手干我所要干的事,可是我还是在大言不惭地说:‘这件事需要做。
’可是始终不曾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我不知道这是因为像鹿逐一般的健忘呢,还是还是因为三分怯懦一分智慧的过于审慎的顾虑。
【语文知识点】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及故事简介《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哈姆雷特也是这部作品的主人公。
接下来分享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及故事简介。
哈姆雷特: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
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
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
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
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雷欧提斯:雷欧提斯是一个心胸狭窄但自尊心很强的人。
他虽本性善良,但却经不起教唆和激将。
他的本性善良还是可以得到肯定的,从他和哈姆雷特前几回合的交锋中,他一直心中有愧就可以看得出来,但是正如他经不起教唆,克劳狄斯稍微一挑唆,他就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刺中了哈姆雷特。
但是在临死前他才醒悟,说出了事情的真相,也算是他的悔改,不过为时已晚,他已经没有了重新来过的机会。
《哈姆雷特》描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狄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
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狄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
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
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克劳狄斯试图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莉亚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
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狄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狄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
《哈姆雷特》赏析说起莎士比亚,我想萌芽人不知道他的大名吧?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他写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赏析。
一起来分享下吧。
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本身就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
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
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
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
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
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
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哈姆莱特》的题材、故事情节、主题思想。
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的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和反动的封建王权之间的斗争。
哈姆莱特是悲剧的中心人物,典型的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家。
《哈姆莱特》从正反两方面反映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他谴责封建贵族争权夺利给国家造成的内乱,认为通过道德改善可以产生开明君主,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与理想的社会制度。
哈姆莱特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他对社会现实善于观察和思考,并曾经怀着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
但他对人类的信念突然被他母亲和叔父的伪善所粉碎,他感到它所生活的空间原来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他不能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换来的鄙视”。
他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和他无法解脱的内心深层的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是他喊出“To be, or not to be”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
这一问题很难完全译成中文。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
哈姆莱特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出身王室,却在当时新文化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他出身上层统治阶级,却接近人民,他痛心周围社会的丑恶现实,抱有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崇高理想,同时对“人”抱有美好的看法。
在鬼魂出现之后,他知道父亲是谁害死的,并立志复仇。
对于哈姆莱特来说,复仇既是自己作为儿子的责任,又因为凶手是当今的国王,是专制王朝的代表,推翻了国王,也就扭转了这混乱的局面,拯救了这濒于崩溃的国家,因而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还是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问题。
他勇敢地承担了这一责任,同时也深感这一责任的重大:“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一方面表达了他作为王子要为父复仇的坚定决心和作为人文主义者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的气魄;另一方面,表现了他面对黑暗现实,对所负重任的悲愁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哈姆莱特的装疯说疯话,一方面适应了内心的忧郁,一方面针对外界的罪恶社会现象。
奥赛罗是一位战士,一位勇敢的战士。
由于在和土耳其的残酷战争中指挥有方,被擢升为威尼斯军队的将军,从而受到国家的尊重与信赖。
可以说,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是卓越的。
而且,他做人正直、光明磊落。
米切尔•凯西奥是一位年轻的军官,快乐多情,能说能道,很讨女人喜欢。
却在某些方面受到了奥赛罗的嫉妒。
奥赛罗提拔凯西奥为副官,这使一位年龄较大的军官伊阿古大为不满。
阴险的伊阿古想出了一个可怕的阴谋来进行报复,以使凯西奥、摩尔人及苔丝狄蒙娜全部毁灭。
伊阿古把凯西奥灌醉,使他丢了职务。
又促使凯西奥去求苔丝狄蒙娜为他向她的丈夫求情。
但这时奥赛罗正在气头上便不肯答应妻子的请求,而且对于凯西奥更加反感。
同时, 奥赛罗更加坚信伊阿古是个正直的人,富于爱心和诚实。
这就是奥赛罗的一个弱点。
他在愤怒的时候不能理性的看问题,不能在事后检讨自己的过失,甚至他对于自己的手下都不很了解。
《哈姆雷特》推荐阅读感悟七篇《哈姆雷特》推荐阅读感悟1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位传奇人物。
他是丹麦的一位王子,他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经典形象。
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感受到的是悲剧的美丽与伟大。
莎士比亚所塑造的每个人物都那么崇高。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
他是王子,按照传统,是王权的当然继承者。
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颠倒了的时代所颠覆了。
戏一开头,就展现了一个丑恶的社会画面。
国家发生宫廷政变,国王被害,阴谋家窃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满朝臣子趋炎附势,世界仿佛到了末日。
于是这个王子发出来复仇的吼声,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这个“时代”的“灵魂”本身在呼喊。
哈姆莱特本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环境下,他可以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
但是现实的社会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
他是英国那个特定的动荡不安时代的产物。
哈姆莱特是一个英雄形象。
他很有心机,在强敌我弱的恶劣情况下,他敢于针锋相对的斗争。
他击破了奸王设下的一个个圈套,在每一个回合的斗争中,哈姆雷特都显得形象高大。
但他绝非完人,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
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
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
他始终是孤立的,这就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他是一个巨人型的悲剧。
《哈姆雷特》推荐阅读感悟2有一句谚语为:要等草儿青青,马儿早已饿死。
在哈姆雷特的台词中只出现过这句谚语的前半句,并没有提及下一句的内容。
当读完《哈姆雷特》全剧后,我们会明显意识到这是一部悲剧,作为主角的人物在结局中都以死亡作结,可以说哈姆雷特也是为报父仇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可是我,一个糊涂颟顸的家伙,垂头丧气,一天到晚像在做梦似的,忘记了杀父的大仇;锐让一个国王给人家用万恶的手段掠夺了他的权位,杀害了他的最宝贵的生命,我却始终哼不出一句话来。
我是一个懦夫吗?谁骂我恶人?谁敲破的脑壳?谁拔去我的胡子,把它吹在我的脸上?谁扭我的鼻子?谁当面指斥我胡说?谁对我作出这种事?”哈姆雷特像此类的心理独白不在少数,对于自己的杀父仇人,他在犹豫着,迟迟不肯动手,错失了很多好时机;对于自己性格中的弱点,他也在不断质问,他意识到自己的柔弱和忧郁,宝贵的时间多半用在了思考和等待中;他对时局和现实有着较为敏感的观察力和洞见力,可他的行动总远远滞后于思想,我不否定他对“人”、“人的优缺点”等问题有着个人独到的见解,可他最终葬送了性命才勉强实现了夙愿。
《哈姆莱特》名著导读及人物分析作者简介:莎士比亚,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
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恩格斯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
莎氏的作品几乎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
1919年后被介绍到中国,现已有中文的《莎士比亚全集》。
故事梗概:哈姆雷特的父王在花园中打盹时突然神秘死去,皇叔继位并其娶母后为妻,令哈姆雷特深觉羞愧与愤怒。
他对父亲的死因有所怀疑,又于某夜遇见父王鬼魂诉冤,终于知道原来是皇叔为篡位娶嫂而毒害亲兄。
为报父仇他假装发疯以避开皇叔监视,并请戏班进宫表演一出与父王被杀经过十分相似的戏剧,逼使叔父原形毕露,结果他却误杀恋人奥菲莉亚的父亲,导致她因此发疯坠河而死。
他的母亲后来也误饮毒酒身亡。
优柔寡断的王子终于在怒不可遏之下杀死万恶的叔叔。
人物鉴赏: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
在这戏剧中,哈姆莱特是整个剧情的中心人物。
莎士比亚通过贯穿全剧的一系列复仇行动刻画了他了形象,揭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以他为代表的但是新生人文主义的局限性。
他所代表的新生力量,还处在幼稚的阶段。
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改革显示,消灭罪恶。
哈姆莱特的结局反映了封建势力下新生力量的斗争,和他们的悲剧命运。
哈姆莱特经典台词:生存或毁灭,这是个必答之问题: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并将其克服。
《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也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之一。
这部作品描绘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遭遇父王被杀、叔叔篡位、母后另嫁叔叔等种种不幸遭遇后的内心挣扎与复仇经历。
以下将对《哈姆莱特》及其主题、人物、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我们来谈论《哈姆莱特》的主题。
整部戏剧贯穿着复仇主题,哈姆莱特为父王报仇的故事线贯穿始终。
此外,作品中还涉及到了背叛与欺骗、疯狂与正常、命运与自由等主题。
莎士比亚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引起人们对道德、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深思。
接着,让我们来看看《哈姆莱特》中的几位关键人物。
首当其冲的是主人公哈姆莱特,他是一个典型的思想家,常常陷入对命运、人生、死亡等问题的深度思考。
他的犹豫不决、内心挣扎是这部戏剧的核心之一。
而哈姆莱特的母亲——格特鲁德皇后,是一个复杂并备受争议的人物,她的再婚引发了诸多复杂问题。
另外,还有哈姆莱特的叔父——克劳迪斯国王,他是这部戏剧的反面人物,通过他的野心和欺骗,导致了全剧的悲剧发展。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哈姆莱特》的结构。
这部戏剧采用了戏中戏的手法,在戏剧中穿插了一出类似于哈姆莱特父王被杀的故事,以此影射哈姆莱特现实中的遭遇。
此外,戏剧中的七幕戏剧也采用了五幕制,每一幕都有着自己的高潮和发展,使整个剧情紧凑而又富有张力。
总的来说,《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悲剧的无奈。
通过对主题、人物、结构等多个层面的审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不朽的经典,感受其中的思想碰撞和情感激荡。
愿我们能在《哈姆莱特》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与启示。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家悲剧哈姆雷特人文主义摘要: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
作为戏剧艺术大师,他的戏剧,无论是历史剧、喜剧,还是悲剧,都达到了世界文学的顶峰。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
剧中莎士比亚塑造的著名人物哈姆雷特,连同罗密欧和朱丽叶等700余典型的人物形象一起已被列入世界文学的艺术画廊。
本文主要通过对悲剧《哈姆雷特》及其艺术风格的分析与研究来探索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及其对世界文学发展的贡献。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格兰中部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
父亲是一个商人,曾任过斯特拉特福镇的镇长。
少年时代在当地文法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先后学习拉丁文、哲学和历史等。
莎士比亚自幼就接触过戏剧,不断有一些著名的剧团来他家乡巡回演出,这些演出使他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培养了他对戏剧的爱好。
在文法学校,他经常在课下研读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尝试练写诗歌。
14岁时,由于他父亲陷入债务,家道中落,莎士比亚不得不辍学谋生。
他18岁结婚。
1586年,他离开家乡,赴伦敦谋生。
开始当过一家剧院的打杂工,在戏剧中扮演一些小角色。
在繁忙的演员生活之余,他开始从事剧本改编和创作。
在16世纪末叶,莎士比亚已经成为一位成功的作家。
一、莎士比亚的文学生涯1590年至1600年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一时期,莎士比亚初试创作,本时期是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期,在此期间,他写了许多历史剧、喜剧和很少几部悲剧,这些剧作大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主要代表作为:《查理三世》,《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皆大欢喜》。
1601年至1608年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二时期,本时期是莎士比亚创作的辉煌时期。
在此期间,莎士比亚的文艺思想变得更加成熟,他的创作艺术也达到了巅峰阶段,他创作了不朽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为著名的戏剧之一,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故事。
这部戏中的每个角色都深入人心,展现了丰富的人性和复杂的情感。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哈姆雷特及其他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是主角哈姆雷特。
他是一个富有哲思和才华的年轻人,同时也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角色。
哈姆雷特的形象被描绘成一个为追求真相而苦苦挣扎的人。
他对自己父亲的死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这导致了他的内心困扰和痛苦。
哈姆雷特通过独白和独白来传达他的内心世界,他的言辞充满了智慧和哲学思考。
尽管他看似犹豫不决,但他内心的矛盾却让他成为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形象。
哈姆雷特的形象与他的好友霍雷肖相对照。
霍雷肖是一个忠诚和勇敢的人,他对哈姆雷特有着深厚的友谊。
他是哈姆雷特最值得信赖的人之一,哈姆雷特经常和他分享他的痛苦和困惑。
虽然霍雷肖并没有哈姆雷特那么复杂和深沉,但他的形象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平衡和相对稳定的角色。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哈姆雷特的母亲格特鲁德。
格特鲁德是一个复杂的女性角色,她是丹麦国王的王后,也是哈姆雷特的母亲。
格特鲁德的形象经常受到批评,认为她在家庭和政治事务中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然而,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格特鲁德表达出她对哈姆雷特的爱和对他的痛苦感到无助的情感。
她在王位上的位置使她受到了严格的约束,这也导致了她无法完全自主的处境。
因此,格特鲁德的形象呈现出深深的人性和复杂的情感。
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是克劳狄斯,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也是哈姆雷特的父亲的弟弟。
克劳狄斯是一个阴险和权力欲的角色,他为了夺取王位而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
他的形象被描绘成一个无情和不可信的人。
克劳狄斯的形象也暗示了权力的腐败和人性的黑暗面。
最后,我们来看看奥菲利娅,她是哈姆雷特的心上人。
奥菲利娅的形象被描绘成一个纯洁善良的女性。
然而,她因为哈姆雷特的矛盾和痛苦而失去了理智,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奥菲利娅的形象是一个代表了无辜女性悲剧的角色。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
在这戏剧中,哈姆莱特是整个剧情的中心人物。
莎士比亚通过贯穿全剧的一系列复仇行动刻画了他了形象,揭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以他为代表的但是新生人文主义的局限性
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现实和理想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曾经对天地万物、人与社会都充满了美好的希冀。
但是现实的严酷与丑恶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的人文主义的信念破灭了。
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在复仇道路上的犹豫,显示了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与封建势力的悬殊。
借此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反思与对人的命运与未来社会的忧虑。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
虽然他在剧中一出场就是一个身著黑衣、一脸肃穆的忧郁王子,但“剧前期”的哈姆雷特可是一个在人文主义思想策源地的威登堡大学学习的快乐王子,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能力!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世界倏然改观:哈姆雷特心目中理想化的君主——老哈姆雷特突然亡故,猥琐而卑鄙的叔父克劳狄斯却践登王位;父母亲的爱情理想又为改嫁的母亲所玷污;盛大的结婚笙乐使哈姆雷特看到了本民族的致命缺陷,而老臣新贵们纷纷向新王献媚邀宠更使哈姆雷特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
仅仅这些生活的不幸、人世的苦难就已经使哈姆雷特深深地陷入悲凉、忧郁中,谁知还有更加残酷的谋杀阴谋,使哈姆雷特的信念受到致命一击,巨大的震惊和愤怒,使忧郁的王子从个人的痛苦中转到了更加深广的范围,使他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在严峻的现实中,他自觉地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但哈姆雷特不可能“堕落”到像雷欧提斯那样率领暴徒攻打王宫,在暴徒的山呼万岁中登上王位。
因为,这距离他心目中的人文主义理想太遥远了。
只有到了十九世纪,我们才看到如雨果、狄更斯等伟大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下层平民百姓攻打王宫、教堂、监狱的情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人文主义理想信念的根本在于“人”!高贵文雅,纯洁优美,勇敢坚强,兼具热情和理智,拥有平等和尊严。
但在残酷的现实中,人性是那么邪恶,那么卑鄙;那么脆弱,那么善变;那么孤独,那么……“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但忧郁的哈姆雷特毕竟没有丧失人文主义对“人”这个“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信念,而且为这个永恒的信念献出了生命。
这个信念就是我们一代代人活着而且奋斗的理由。
另一方面,对哈姆雷特来说,爱情是那么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以至于有人怀疑他对奥菲利亚的爱,这对他显然有失公允。
我们不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创作动机中哈姆雷特是一个具有延宕性格的人。
他从不延宕(杀波尔纽斯,杀两个朋友,在奥菲利亚的葬礼上一跃而出)。
我认为也许把造成这一结果归为两点恐怕更合情理:一、对母亲的爱。
所以说,弗
洛伊德的解释是有其价值所在的。
剧中哈姆雷特往往将奥和葛并举,可以看出母亲失贞一事给他的心理造成多么巨大的阴影。
这倒并不是说他的叔父做了他潜意识渴求的事,以至于心慈手软,被自己唬住,而在于母亲改嫁这件事令他无法再相信女人。
这种透彻的了悟又是和爱女人的欲望纠缠在一起,以致痛苦万分,手足无措。
二、正如有的沙评家称哈姆雷特性格的形成一大部分原因在于莎士比亚无法对如此巨大的题材加以把握。
这里有几条证据,如哈姆雷特的对于演戏的大段评说,诸多地方是为了表现剧作者的聪明才智和对社会的褒贬(这在古典主义作家那里是无法想象的)。
再如,同时要表现母子关系,爱情关系,又要表现复仇,势必拖延了后者。
再回到开头的判断,我们看哈姆雷特死前的场景,他说的是有关丹麦继承权的问题。
设想一下,如果整出戏发生在罗密欧身上,那么他临死时,不是抱着母亲就是呼唤着奥菲利亚的名字。
所以说,把这部戏理解成社会批判据也是情有可原的。
因为毕竟,也许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哈姆雷特的身份是王子,而非公子,而王子是将继承王位的。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
他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
1、一方面他耽于幻想,一切从主观出发。
行为荒唐、鲁莽,不会吸取教训。
如把风车想象成巨人,被风车摔倒在地,却说中了魔法师的诡计。
2、另一方面,他的所作所为的出发点却有着高尚的一面,即为了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
他要做一个行侠仗义的骑士,要锄强扶弱、伸张正义,并为此而奋不顾身,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3、他在主观上是追求和维护真理,只是他所追求的是脱离实际、早已过时的“骑士道”,所以注定只能碰壁,害人害己。
他可笑又可悲,可亲又可敬,在他身上将喜剧性和悲剧性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古往今来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
二)、堂吉诃德身上寄托了作者人文主义的理想,体现出了其时代意义。
《堂吉诃德》这部小说产生在“文艺复兴”这一新旧交替的转折时代里,它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
作者把这些人文主义思想通过主人公堂吉诃德的行为、或借了他的口传达出来,也就是说,作者把这些人文主义思想灌注到主人公堂吉诃德身上了。
1、作者的这种人文主义思想首先表现为反对封建骑士制度和骑士小说。
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作家,基本上都是人文主义者。
他们的代表作品都表现出反封建反教会的主题。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也是这样。
反对骑士制度和骑士小说,实质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反对贵族特权,反对那些倒行逆施、不合时代潮流的行为。
塞万提斯通过塑造堂吉诃德这
个形象,无情地嘲弄和抨击了这些行径,扫荡了这些毒害人们的思想,加速了骑士小说的消灭。
正是堂吉诃德形象的巨大成功,才取得甚至超出作者预想的效果。
2、作者的这种人文主义思想还表现为反对专横残暴,追求自由平等。
堂吉诃德同情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痛恨专制残暴,向往自由,把维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消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理想。
他诅咒他的时代是“万恶的时代”,“世风日下,邪恶横行”; 他主张“一切东西都平等”,认为“自由是天赐的无价之宝”,他放走苦役犯是因为“人是天生自由的,把自由的人当奴隶未免残酷”; 他还认为人的社会地位的尊卑是暂时的,只有“美德”才是真正的高贵。
他尊敬妇女,主张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自由; 他赞扬巴西琉追求爱情的勇敢和机智。
这些都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心声。
堂吉诃德对自由、对平等、对爱情、对司法制度,甚至对文学艺术都有新的人文主义见解。
在他的荒唐行为中潜藏着高贵合理的因素,使人觉得他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
这也正是读者所喜欢他,同情他的重要原因。
3、作者的这种人文主义思想还表现为小说所采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中世纪,封建阶级和教会别有用心地漠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他们的作品滥用梦幻、象征等神秘主义手法,歌颂上帝和天堂。
由于“人的发现”和“自然的发现”,人文主义作家否定了中世纪不重视活生生的现实而重视虚无的天国的荒谬。
他们热爱现实生活,深入现实生活,表现现实生活。
人文主义文学表现了丰富多彩的人间生活,揭示了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
塞万提斯认为文学应是“人生的镜鉴”,“只是摹仿自然,自然便是它唯一的范本”。
(2)《堂吉诃德》是欧洲近代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
小说围绕堂吉诃德的三次出游,随着他的行踪所及,以及他的所见、所闻和所思,真实地反映了16至17世纪初西班牙广阔的社会生活,暴露了封建制度下各种丑恶与腐朽,表现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堂吉诃德》通过具体,生动的描绘,真实地反映了西班牙王国已经百孔千疮,不可救药的政治局面。
堂吉诃德游侠冒险的思想基础是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他希望出现一个理想的“黄金时代”,但现实社会却是“多灾多难的时世”。
所以他立志改变这种丑恶的现实,决心“解救一切苦难,经历一切危险”,于是我们见到了这个充满人文主义理想的堂吉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