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纵稳定性
- 格式:docx
- 大小:69.80 KB
- 文档页数:28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首先,车身结构是影响汽车操纵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车身结构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现代汽车中,多采用刚性车身结构,通过增加车身承受力和减小车身变形来提高操纵稳定性。
此外,也可以通过设置加强材料和合理的技术来增强车身结构的稳定性。
其次,悬挂系统也是影响汽车操纵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悬挂系统是汽车传递和吸收路面不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的悬挂系统可以提供更好的动力传递和路面适应能力,从而增强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常见的悬挂系统包括独立悬挂、麦弗逊悬挂和多连杆悬挂等。
每种悬挂系统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根据车辆的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悬挂系统可以提高操纵稳定性。
此外,轮胎也是影响汽车操纵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轮胎是汽车与地面直接接触的部分,其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非常明显。
轮胎的胎压、胎面宽度、花纹设计等都会对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产生影响。
保持合适的轮胎胎压和选择适合路面状况的轮胎类型可以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此外,制动系统和转向系统也会对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产生影响。
制动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制动系统工作正常、制动力分配合理可以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转向系统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对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优秀的转向系统可以提供更好的转向操控性能,从而提高操纵稳定性。
最后,车辆动力系统也是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之一、动力系统的平衡性和输出能力直接影响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
一个动力系统输出平稳、动力响应灵敏的汽车会具有更好的操纵稳定性。
综上所述,影响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因素有车身结构、悬挂系统、轮胎、制动系统、转向系统和车辆动力系统等。
通过合理选择车辆的配置和维护保养车辆的各个部分,可以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保证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
汽车操纵稳定性概述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是指车辆在加速、刹车、转弯等操作时,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和可控性的能力。
这一特性对驾驶员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行车的安全和舒适性。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悬挂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汽车操纵稳定性进行概述。
首先,悬挂系统对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悬挂系统主要由弹簧、减振器和稳定杆等组成。
弹簧和减振器能够减缓车辆在通过不平路面时产生的颠簸感,提高悬挂系统的工作效率。
稳定杆可以减少车辆转向时的侧倾,提高车辆的稳定性。
因此,一个良好的悬挂系统对车辆的操纵稳定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制动系统对操纵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影响。
制动系统主要由刹车盘、刹车片和刹车油等构成。
当驾驶员需要紧急刹车时,一个良好的制动系统可以迅速减速并能够保持车辆的稳定性。
如果制动系统工作不正常,可能会导致车辆在刹车时出现抱死现象,从而失去了对车辆的控制。
在操纵稳定性方面,转向系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转向系统主要由转向机构、转向齿轮和转向轴等构成。
一个良好的转向系统可以提供准确而稳定的转向操作,驾驶员可以更容易地控制车辆的前进方向。
在紧急转弯时,一个稳定的转向系统可以避免车辆失控或侧翻的风险。
此外,轮胎也对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好的轮胎可以提供良好的抓地力和操控性能,这对车辆的操纵稳定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果轮胎的磨损过度或者胎压不正确,都可能导致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失去稳定性。
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车辆的重心位置也会对操纵稳定性产生影响。
低重心的车辆相对于高重心的车辆在行驶中更加稳定。
因此,现代的汽车设计会尽量将重心降低,以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
总结起来,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悬挂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以及轮胎等都对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操纵稳定性,驾驶员应该保持良好的驾驶技巧,同时定期检查和维护车辆的关键部件,以确保其正常工作。
汽车操纵稳定性标准汽车操纵稳定性是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对驾驶员操纵指令的响应和车辆稳定性的表现。
操纵稳定性标准是衡量汽车安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保障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汽车操纵稳定性标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车辆的悬挂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轮胎和车辆质量等都会对操纵稳定性产生影响。
悬挂系统的设计和调校直接影响了车辆在转弯时的稳定性和平顺性,转向系统的精准度和灵敏度会影响驾驶员对车辆方向的控制,而制动系统的灵敏度和制动距离则直接关系到车辆的操纵安全性。
此外,轮胎的抓地力和车辆质量的分布也会对操纵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为了保障汽车操纵稳定性的标准,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测试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在技术规范方面,需要对汽车的悬挂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进行详细的设计要求和性能指标,确保其能够满足操纵稳定性的要求。
在测试标准方面,需要建立相应的测试方法和测试流程,对车辆在不同路况和操纵条件下的操纵稳定性进行全面的测试评估。
只有通过严格的技术规范和测试标准,才能够确保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达到标准要求。
此外,对于汽车操纵稳定性标准的监督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部门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对汽车制造企业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评估,确保其生产的汽车能够符合操纵稳定性标准。
同时,还需要建立消费者投诉和举报机制,让消费者能够及时反映汽车操纵稳定性方面的问题,从而促使企业改进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的安全。
总之,汽车操纵稳定性标准是保障汽车安全性能的重要指标,需要综合考虑车辆的悬挂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轮胎和车辆质量等多个因素,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测试标准,并建立健全的监督和管理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保障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是评价汽车在不同路况和操纵动作下的稳定性表现的重要方法。
其试验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直线行驶稳定性试验:车辆沿着直线道路行驶,测试车辆的稳定性和方向盘的响应能力。
可以通过急刹车、急加速等方式来测试车辆的行驶稳定性。
2. 曲线行驶稳定性试验:车辆在不同曲线路段上进行转向试验,测试车辆的侧倾角、侧向加速度以及转向的稳定性。
3. 紧急转向稳定性试验:车辆在高速行驶中进行急转向试验,测试车辆的操纵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4. 突变路面稳定性试验:在不同路面条件下,如湿滑路面或不平整路面上进行操纵试验,测试车辆的抓地力和稳定性。
通过以上试验方法,可以评估汽车在操纵过程中的稳定性表现,为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提供有关汽车操纵性能的重要参考信息。
汽车操纵稳定性标准汽车操纵稳定性是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保持稳定的能力,包括直线行驶稳定性、转向稳定性和制动稳定性。
操纵稳定性是汽车安全性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驾驶员和乘客的行车安全。
因此,制定汽车操纵稳定性标准对于保障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汽车操纵稳定性标准应当包括对车辆结构设计的要求。
车辆的结构设计直接影响到操纵稳定性,包括车辆的悬挂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
悬挂系统应当具有良好的支撑性和减震性能,以保证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不会出现晃动和颠簸。
转向系统应当灵活可靠,能够满足驾驶员的操控需求。
制动系统应当具有良好的制动效果,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制动车辆,保证行车安全。
其次,汽车操纵稳定性标准还应当包括对车辆动力系统的要求。
动力系统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加速和行驶稳定性。
发动机应当具有充足的动力输出,以保证车辆在各种路况下都能够稳定行驶。
传动系统应当平顺可靠,能够有效传递动力,保证车辆的行驶稳定性。
此外,车辆的驱动方式也会对操纵稳定性产生影响,前驱、后驱和四驱车辆在操纵稳定性上会有所不同。
最后,汽车操纵稳定性标准还应当包括对车辆轮胎和制动系统的要求。
轮胎是车辆与地面接触的唯一部件,其性能直接关系到车辆的操纵稳定性。
轮胎的胎面设计应当具有良好的抓地力和排水性能,以保证车辆在各种路况下都能够稳定行驶。
制动系统是车辆行车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其性能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制动稳定性。
制动系统应当具有良好的制动效果和抗热性能,以保证车辆在紧急制动时不会出现失控现象。
综上所述,汽车操纵稳定性标准应当全面考量车辆的结构设计、动力系统、轮胎和制动系统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保障行车安全。
制定严格的操纵稳定性标准,对于提高汽车行车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汽车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_稳态回转试验操纵稳定性试验是航空器进行试验和验证的重要环节之一,稳态回转试验是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
稳态回转试验通过在不同载荷和飞行状态下对航空器进行特定的操纵动作,评估其在各种条件下的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稳态回转试验的方法和步骤,并探讨一些相关的技术和注意事项。
稳态回转试验一般包括下面几个步骤:1.设计试验方案:首先,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试验方案,在试验方案中明确试验的目标、试验的载荷和飞行状态范围,以及试验的时间和空间约束等。
2.指定操纵动作:根据试验方案,需要指定试验中的操纵动作,包括方向舵、升降舵、副翼等控制面的操纵角度和操纵方式。
这些操纵动作应该可以覆盖试验中的各种载荷和飞行状态。
3.进行试飞:在试验前,需要进行试飞来验证航空器的飞行性能和操纵能力。
试飞应该覆盖试验中的各种载荷和飞行状态,以确保航空器具备进行稳态回转试验的基本条件。
4.进行试验:在试验中,根据试验方案和指定的操纵动作,对航空器进行特定的操纵动作,观察和记录其响应和稳定性特性。
试验中应该保持试验方案中规定的载荷和飞行状态范围,并注意记录试验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和数据。
5.数据分析和评估:在试验结束后,需要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以获得航空器在不同载荷和飞行状态下的稳定性性能。
数据分析可以采用数学模型、图表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以获得试验结果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在进行稳态回转试验时1.试验设备和环境:要确保试验设备和环境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包括操纵系统的可靠性和精度、试验平台(如试飞机或试验架)的性能和稳定性、试验场地和大气条件的适宜性等。
试验设备和环境的不稳定性和误差会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试验安全和风险控制:在进行试验时,要注意试验的安全性和风险控制。
试验人员应该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并保证试验过程中的安全和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3.数据处理和结果解释:试验数据的处理和结果的解释应该依据科学的方法和原则。
第五章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是指在驾驶者不感到过分紧张、疲劳的情况下,汽车能遵循驾驶者通过转向系统及转向车轮给定的方向行驶,且当遭遇外界干扰时,汽车能抵抗干扰而保持稳定行驶的能力。
汽车在转向盘输入或外界干扰输入下的侧向运动响应随时间而变化的特性称为时域响应特性 转向盘输入有角位移输入和力矩输入外界干扰输入主要是指侧向风和路面不平产生的侧向力。
1.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的响应稳态响应--横摆角速度增益—转向灵敏度。
瞬态响应--反应时间。
横摆角速度波动的无阻尼圆频率。
2.横摆角速度频率响应特性转向盘转角正弦输入下,频率由0→∞变化时,汽车横摆角速度与转向盘转角的振幅比及相位差的变化规律--共振峰频率。
共振时振幅比。
相位滞后角。
稳态增益。
3.转向盘中间位置操纵稳定性转向盘小转角、低频正弦输入下,汽车高速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转向灵敏度。
转向盘力特性。
转向功灵敏度 4.回正性转向盘力输入下的时域响应--回正后剩余横摆角速度与剩余横摆角。
达到剩余横摆角速度的时间。
5.转向半径--最小转向半径 6.转向轻便性评价转动转向盘轻便程度的特性。
包括原地转向轻便性、低速行驶转向轻便性和高速行驶转向轻便性--转向力。
转向功。
7.直线行驶性能直线行驶性--转向盘转角和(累计值)侧向风敏感性,路面不平敏感性-=侧向偏移 8.典型行驶工况性能蛇行性能,移线性能,双移线性能—回避障碍性能--转向盘转角、转向力、侧向加速度、横摆角速度、侧偏角、车速等。
9.极限行驶能力圆周行驶极限侧向加速度--极限侧向加速度 抗侧翻能力--极限车速发生侧滑时的控制能力--回至原来路径所需时间 二、车辆坐标系与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的时域响应 1.车辆坐标系 2.稳态响应特性汽车直线行驶时,急速转动转向盘至某一转角时,停止转动转向盘并维持此转角不变,即给汽车以转向盘角阶跃输入。
转向盘角阶跃输入经短暂时间后,汽车进入等速圆周行驶,称为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进入的稳态响应。
第二章操纵稳定性分析1.汽车操纵稳定性是指在驾驶着不感到过分紧张、疲劳的条件下,汽车能遵循驾驶者通过汽车转向系及转向车轮给定的方向驾驶,且当遭遇外界干扰时,汽车能抵抗干扰而保持稳定行驶的能力,是汽车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操纵性:稳定性反映的是汽车能够遵循驾驶者通过转向系及转向车轮给定的方向行驶的能力。
稳定性:稳定性反映的是汽车在遭遇到外界干扰情况下产生抵抗外界干扰而保持稳定行驶的能力。
2.操纵稳定性的评价指标:稳态转向特性、瞬态响应特性、回正性、转向轻便性、典型行驶工况性能和极限行驶能力等。
仿真时测量变量包括汽车横摆角速度、车身侧倾角、汽车侧向加速度等。
3.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实验方法(1)Open-Loop Steering Events---开环转向事件1)Ddift---漂移实验2)Fish-Hook---鱼钩转向3)Impulse Steer---转向脉冲输入4)Ramp-Steer---转向斜坡输入5)Single Lane Change---单移线试验6)Step Steer---转向阶跃输入7) Swept-Sine Steer---转向正弦扫频输入(2)Cornering Events---转弯事件1)Braking-In=Turn---转弯制动2)Constant-Radius Cornering---定半径转弯(稳态回转试验)3)Cornering w/Steer Reiease---方向盘撒手转弯(转向回正试验)4)Lift-Turn-In---松油门转弯5)Power-Off Cornering---发动机熄火转弯(3)Straight-Line Events---直线行驶事件1)Acceleration---加速试验2)Braking---制动试验3)Braking on split μ---左右车轮不同路面制动试验4)Maintain---直线稳定试验5)Power-Off Straight Line---发动机熄火直线行驶(4)Course Events---ISO路线行驶1)ISO Lane Change---ISO路线行驶2)3D Road---三维路面行驶(5)Static Quasi-Static Maneuvers---准静态操纵仿真1)Quasi-Static Constant Radius Cornering---准静态定半径转弯2)Quasi-Static Constant Velocity Cornering---准静态恒速转弯3)Quasi-Static Force-Moment Method---准静态力-力矩方法4)Quasi-Static Straight-Line Acceleration---准静态直线加速第三章客车侧倾稳定性试验仿真建模及设计3.1 ADAMS的建模思路3.1.1 ADAMS的软件介绍及理论基础;3.1.2 ADAMS/Car的建模思路;3.2 前悬架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双横臂悬架);3.2.1 双横臂悬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2.2 双横臂悬架子系统与转向系统的建立;3.3 后悬架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空气悬架)3.3.1 空气悬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3.2 不同空气弹簧型式的特点分析;3.3.3 空气弹簧的建立;3.3.4 减震器模型和各轴套的建立;3.3.5 横向稳定杆的建立;3.4 轮胎特性参数的确定;3.5 其他子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3.5.1 制动系统的建立;3.5.2 动力总成及车身的建立;3.6 客车质心位置及个总成部件质量的确定;第四章客车动态侧倾稳定性试验仿真实例及分析4.1 客车动态侧倾稳定性试验方法1)固定转弯半径变车速试验 2)固定车速变转向角试验3)稳态回转试验4)蛇行试验5)转向瞬态响应6)单移线实验4.2 客车动态侧倾稳定性的仿真分析1)客车定半径变车速试验仿真2)客车定车速变转向角试验仿真。
H09整车性能试验大纲第五部分操稳性5 操稳试验5/1 操稳2/2 侧倾角整车性能测试:5-操稳测试测试车辆I 里程重量| 日期| 试验部门工程师签字Acceleration—•—Standard C/G Vehicle —■—High C/G Vehicle侧倾角测试标准1 0匸u o 一mu 二。
三1>0.3g 0.4a 0.5e试验记录试验评价:操稳试验评价1.目的2.试验准备3.测量仪器4.测试阶段5.评估6.分析7.操控性8.驾驶性9.评估表1.目的在主观评估中,驾驶员不仅是车辆系统中的控制单元,也同时作为测量仪器对车辆性能特性进行主观感受及评估。
该方法不仅将驾驶特性测试及具体驾驶性能测试结合,而且将驾驶特性与驾驶安全性联系在一起。
然而因为该方法不是基于客观测量,其再现性和准确性存在局限。
2.评估前工作2.1准备定义评估主题2.2试验条件根据测试跑道,路面情况和车辆载荷2.3测试时期和评估的持续时间2.4明确评估区间(例如其他车辆作为对比对象,竞争对手的车型等)2.5必要的话,试验驾驶员可以澄清车辆问题3.测量设备3.1标定速度表精确度:± 1 km/h 。
3.2测量表4.测试阶段测试阶段随计划而定。
5.评估5.1根据评级系统进行评估5.1.1根据评估方法,也可以应用隐蔽评级,例如:如果可能的话,无偏差评级。
5.1.2通过两人进行评估。
6.分析6.1平均值=试验结果6.2通过使用足够数量的评估结果确定不规则值7.操控性描述7.1总体安全性感受测试车辆的整体性依据驾驶安全性进行评估。
可操作性,合理布置及控制组件的功能性也同样需要评估(驾驶员的工作区)。
7.1.1评估评估等级包括所有单独标准,例如起动性能,直线驾驶,回转性能,转向性能和制动性能。
被评估且结果过度高于或低于标准的个体标准不应被忽视或过于重视,取决于加重,例如频数及密度- 考虑到安全性时评估总体安全性感受时。
7.1.2车辆状况为达到真实的评估结果,以下参数应在评估项目进行前进行检查:规定轮胎气压,公差界限内的几何数值。
发布的底盘设备。
7.1.3注释原则上操控性测试应在接近其他车辆的试验场跑道。
7.2启动性能起动性能评估应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起动下坐,车轮跳动,起动振动,牵引力,方向稳定性和方向盘反馈。
7.2.1评估评估结果=起动标准的平均值7.2.2行使条件正常起步和节气门全开-从静止开始加速,不同载荷情况,正向/ 逆向驾驶,干燥/潮湿/ 光滑路面。
7.2.3注释评估包含考虑到在不同载荷下不同的路况。
7.3启动下坐对从静止状态下正常起步和节气门全开起步下的下坐角(绝对角度)和下坐加速进行评估。
7.3.1评估绝对车辆抬起和静止加速时的向后下坐。
加速期间的下坐运动平稳性如何?7.3.2行使条件正常起步和节气门全开- 从静止开始加速,不同摩擦系数下不同载荷(干燥/潮湿/ 光滑)。
7.3.3注释注意黑暗中大灯变化区间。
7.4 车轮跳动评估,无论驱动轮是否在高扭矩条件下运转,不能出现阶段性车轮跳动。
7.4.1评估车辆应平稳起动,车轮及方向盘位置必须要保持稳定。
7.4.2行使条件静止下节气门全开加速,不同载荷情况,干燥/潮湿/ 光滑路面;□-开裂,回转,直线驾驶。
7.4.3注释车轮跳动明显,尤其是在潮湿路面上起动时。
不要将其与发动机爆声混淆。
7.5起动期间的摆动在起动和加速时短期剧烈输入后松开方向盘评估车辆反应。
曲线末端车辆的振动特性同样需要进行评估。
7.5.1评估车辆抖动需要在剧烈短期操控输入后减弱。
如果在行驶模式(4.5 级)下振动未减弱或振幅增大,评估结果需降级。
7.5.2行使条件在车辆加速期间,输入可在各档位最大发动机扭矩时被感应到。
(转向角最大60度,操控速度400度每秒,各种载荷况)。
7.5.3注释大多数情况下,当车辆仅搭载驾驶员时振动是最关键的指标。
见测试步骤”振动”。
7.6牵引力对车辆的起动能力和加速性能进行评估。
7.6.1评估考虑到路况和车辆概念(前驱,后驱,四驱,差速锁)。
应保证有良好的牵引力(驱动轮无空转)。
7.6.2行使条件在不同载荷下,车辆在干燥/潮湿/光滑路面;卩-开裂区域,平坦路面,上坡路(冬季测试)配备和不配备挂车的情况下行驶。
7.6.3注释为了获得主观评估结果,可能会实施加速测量。
7.7方向稳定性对车辆是否能保证起动时车辆继续沿着预先确定的方向行驶(直线或曲线)进行评估。
7.7.1评估要求车辆在起动和加速时保证稳定的方向稳定性(直线行驶或弧线行驶)。
任何偏移例如从转向角=0的制动偏移将导致评估结果降级。
7.7.2行使条件不同载荷和道路摩擦系数下的起动和加速性能。
保持方向盘在适当位置。
7.7.3注释不同的气压,几何值或轮胎会导致偏移,因此应保证各项参数与给定值相符。
7.8方向盘反馈7.8.1评估起步和加速时方向盘反应,例如方向盘打向一侧,在适当位置时的方向盘力矩,松开方向盘后的转向角度。
7.8.2评估不要求反馈。
该指标的降级主要取决于方向盘力矩(方向盘握住在一定位置时)。
和转向角度(松开方向盘)。
7.8.3行使条件静止时加速和低速持续驾驶时加速。
在不同载荷和不同摩擦系数下对反馈进行测试。
7.8.4注释“方向盘反馈”标准主要应用于前驱车和配备不同长度的驱动轴。
轮胎间隙和载荷情况是最重要的因素。
最不利的载荷情况为车辆加驾驶员。
7.9直线行使直线驾驶应包含以下标准做为整体来进行评估。
方向稳定性,针对纵向路面接缝的敏感度,载荷变化对转向的影响,自动转向,摆动不稳定和侧风敏感度。
7.9.1行使条件各种载荷(包含仅在车辆一侧的载荷),加速至最高车速,乡间小路和高速公路区域,直线行驶。
7.10平整路面上的方向稳定性在目测的路面平整的高速公路或乡村公路上,评估车辆的直线行驶性能。
7.10.1评估在无驾驶员干涉及路面干涉的情况下,车辆必须保持预先确定的方向下行驶直至最高车速。
转向修正以保证方向将被降级。
7.10.2行使条件各种载荷(包含仅在车辆一侧的载荷),加速至最高车速,乡间小路和高速公路区域,直线行驶。
7.10.3注释注意侧风或阵强风。
7.11不平整路面上的方向稳定性在外表路面不平整的公路(经常修补的乡村路)上评估车辆的直线行驶性能。
7.11.1评估在不平整路面上车辆在无需纠正的前提下保持预先确定的方向。
评估标准取决于实施纠正车辆保持直线行驶转向动作的频率及强度以及方向盘在适当位置时车辆的左右偏移。
7.11.2行使条件各种载荷(包含仅在车辆一侧的载荷在极度不平整的路面。
7.12针对纵向路面接缝的敏感度对车辆行驶过有小角度纵向路面接缝的车辆反馈进行评估。
7.12.1评估车辆行驶方向在跨越高速公路,接缝线,标志线等上的纵向路面接缝时不应受到影响。
方向盘不要求有反馈。
7.12.2行使条件加速至最高车速,各种载荷,高速公路和乡村公路。
7.12.3注释针对纵向路面接缝的敏感度通常是由轮胎弹性过高和/ 或橡胶悬置影响。
7.13载荷变更的转向对车辆由滑行变为行驶模式或反之时车辆针对预先确定方向的偏移进行评估。
7.13.1评估车辆在载荷变化的情况下车辆预先确定行驶方向不应产生偏移。
出现的偏移将降低评估结果。
7.13.2行使条件由载荷变化操纵反馈通常发生在发动机最高扭矩区间。
载荷变化操纵试验在各档位最大发动机时进行,搭配不同载荷工况及车轮间隙。
7.13.3注释载荷变更操控通常是由左右车轮悬架的差异导致的。
例如车桥几何性质,跳起及回弹引起的行政变化,不同力的弹性和输入例如不同长度驱动轴(前驱)。
7.14车辆自动转向对左右车辆或所有车轮受到冲撞时的方向稳定性进行评估。
7.14.1评估不管在是何种路面上车辆应保持预先确定的方向。
评估方向改变或车身运动与碰撞严重度和强度保持一致。
7.14.2行使条件不同载荷搭配不同车速进行直线行驶。
7.14.3注释由于概念(轮距,前张)引起的几何尺寸变化导致可车辆自转向。
车轮悬架不同步以及转向系统也可以导致车辆自转向。
7.15摆动不稳定对剧烈输入后车辆的反馈进行评估。
7.15.1评估车辆转向后应以迅速抖动衰减的行驶尽快的回到预先确定的行驶方向上。
振荡未衰减或振幅增高都将影响评估结果。
7.15.2行使条件在不同载荷最高车速下进行转向。
7.15.3注释振动主要由车辆驱动形式和载荷较轻的情况下发生。
前驱车的振动主要由驱动轴角度和传动轴关系引起。
应注意额定的车轮间隙。
方向盘的转动惯量也可以严重影响振动行为。
7.16侧风感应度7.17转向性能转向性能作为针对所有标准的通用性项目进行评估,即驾驶员进行转向操作。
包括准静态回转在内的标准(见回转性能)。
7.17.1评估转向性能评估是转向性能中所有标准的综合。
高于或低于平均值的个体标准值根据其重要性和频率影响转向评估的最终结果。
7.17.2行使条件转向性能评估在整个测试环节中进行。
7.18转向输入反馈转向操纵后,车辆反馈在考虑到转向反馈,沟渠影响,转向输入后的反馈及路面接触感下进行评估。
7.18.1评估良好的公路接触面是通过及时的转向反馈和转向梯度效用,这将有益于转向性能的评估结果。
车辆应针对预先确定的转向输入自发且顺畅的做出犯哭,不会产生脱离预先确定行驶半径的偏移。
如果要修正转向角度,将产生转向输入和恶劣公路接触面的反馈。
7.18.2行使条件各种载荷,车辆在专业试验跑道或高速公路上加速至最高车速。
7.19转向反馈对车辆转向输入到车辆改变行驶方向所需反馈时间进行评估。
7.19.1评估车辆反馈应自发从方向盘中心到给定转向角度进行反馈。
假设该反馈过慢或过快,需标记相应的等级并对评估结果降级。
7.19.2行使条件加速至最高车速的转向反馈特性,转向输入应在区间+10%,转向角度速度约为20 - 50 %.7.19.3注释7.20梯度效应7.20.1评估转向成效应随着转向操纵一同增长。
应在评估结果图上标明转向过度和转向不足并随之降低评估等级。
7.20.2行使条件转向梯度的评估条件为直线行驶依据车速到方向盘角大约为士30° .,转向速度大约为20 - 50° /s.7.21转向反馈对车辆转向操纵后反馈7.21.1评估在转向输入角度基础上的方向改变应有持续性。
如果车辆改变方向,即使转向角度保持不变,评估结果将降级。
转向输入后的反馈可以由前桥或者后桥引起,取决于车桥的弹性。
7.21.2行使条件车辆直线行驶下进行转向反馈评估,预先确定一个转向角度并且保持直至达到稳定回转状态。
转向速度为y 20 - 50° /s,转向角度最大至20°(取决于车速)7.21.3注释转向输入后的反馈有可能由于车桥或车轮过度弹性值引起。
7.22公路接触面对转动操纵后由侧向力导致的及悬架系统柔顺力引起的显著的反馈力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