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__中国科举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311.50 KB
- 文档页数:61
第11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概述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它对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有何历史意义?答:洋务运动开始后,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以及近代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思想界涌动着一股资产阶级启蒙思潮,即人们常说的早期改良主义思潮。
以及后来应用西方思想进行维新运动,并把这种思想指导实践改革活动的维新派,他们在对社会的改良过程中也触及到教育领域。
(1)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即早期改良派阶段、维新教育实践阶段以及维新变法时期,在每个阶段都独立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并付诸实践。
其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早期改良派维新教育总的特点是渐次推进的,以薛福成、郑观应、马建忠等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派在改革封建传统教育制度,培养新型人才上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实现整体改革方案,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改革科举制度、建立近代学制、倡导女子教育等。
○2维新教育实践维新派普遍认为改革教育、培养新式人才是实现变法维新的基础,因此,维新教育实践活动便成为维新运动的基本内容。
主要措施包括:兴办学堂,一类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另一类学堂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的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维新派还通过创办各种学会和发行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主要有《万国公报》、《强学报》、《时务报》等。
○3维新变法运动维新变法针对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设立京师大学堂,对大学堂的性质、办学宗旨、课程、入学条件、学成出身、教习聘用、机构设置、经费筹措及使用都作了详细规定;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设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讲求学习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计划设立铁路、农务、茶务、蚕桑等实业学堂,广派人员出国游学游历,设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奖励开设报馆,开放言论,书籍、报纸免税等。
(2)维新教育的历史意义○1早期改良派的教育思想启蒙,导致甲午战争后维新教育思潮的一触即发,并迅速转化为维新教育运动。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科举制度及其作用分析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及发展1.1 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项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
隋朝实行了科举制度,但其规模较小,选拔范围有限。
直到唐朝时期,科举制度才得以完善并广泛应用。
1.2 科举制度的发展唐朝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明经、明法和明艺。
这些考试主要以经义为主,是对候选人学识和才能的考察。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代科举考试逐渐演变为以经义为重、诗词和文学作品为辅助材料的形式。
宋代时期,科举考试进一步发展。
宋代设立了进士、明经、贡士等级,并规定了相应的考试内容和标准。
进士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并被视为社会地位最高尚者。
元代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逐渐增加了政治方面的内容,并加强了对候选人政治立场和忠诚度的审查。
这一变化使得元代科举制度更加与政治权力紧密相连。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明代科举考试的等级设置更加细致,考试内容也更加丰富。
清代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相对稳定,并维持了相对长时间的稳定状态。
二、科举制度的作用2.1 选拔人才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为社会提供了广泛、公平的机会。
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可以进入官僚体系,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2.2 促进社会流动科举制度打破了封建社会中固化的等级体系,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能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无论出身贫寒还是富贵,只要通过科举考试就有机会成为官员。
2.3 增强相关部门管理能力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经过长时间培养和训练,在管理能力上有一定保证。
这些官员具备专业知识和行政经验,可以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治理地方。
2.4 建立统一文化体系科举制度要求候选人掌握一定的经典著作和文化知识,使得中国封建社会建立起统一的文化体系。
这种统一的文化体系使得中国社会具备了较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2.5 增强社会稳定科举制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通过努力和才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减少了社会不满和不公平感。
中国科举制度简介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考试制度,追溯至唐代,经历了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演变。
科举制度以考试选拔人才,为了培养和选拔优秀的文官,对中国历史和政治影响深远。
起源和发展科举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当时的科举称为进士科。
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对经典典籍的考核,以及对文章写作的测试。
唐代科举考试主要是为了选拔官吏,但还没有成为一项全国性的制度。
科举制度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宋朝科举制度分为三个阶段:府试、院试和殿试。
府试是地方的选拔考试,院试是地区的选拔考试,而殿试则是最后的国家级考试。
殿试成绩优秀的考生,会被封为进士,获得一系列的特权和待遇。
明代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由于明代官员选拔的激烈竞争,科举考试的难度也随之提高。
由于政府官员选拔的公平和公正,科举制度的发展越来越成熟。
清代时期,科举制度逐渐衰落。
清朝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尽力提高制度的公平性和效率。
然而,科举制度在19世纪末被废除,不再是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给予了普通百姓进入政府官员阶层的机会。
通过考试选拔官吏,使人们不再受到出身和财富的限制,提高了社会的流动性。
其次,科举制度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文官。
科举考试的内容涉及经典典籍和文章写作,考生们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文学功底。
这促使人们学习和研究经典文化,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另外,科举制度也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了备考科举考试,人们纷纷参加私塾或书院的学习。
这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后来的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科举制度的评价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首先,科举制度的考试范围偏重经典典籍而忽视实际能力的测试。
这导致了科举出身的官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实践经验,对应对复杂问题时可能无法胜任。
其次,科举制度的选拔以文字为主,忽视了其他技能和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