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明清时期的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4.53 MB
- 文档页数:54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明清时期【阶段特征】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继续发展。
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发展与迟滞并存。
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
经济上: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封建政府执行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文化上:程朱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虽然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
对外关系上: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1)中央: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后发展为内阁,拥有票拟权。
(2)地方:明太祖废除地方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
(3)选官制度:科举制僵化,八股取士。
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3)康熙帝平定内乱,统一台湾,尊重儒学,团结蒙古族、藏族,抗击侵略,开创了康乾盛世。
二、农耕经济的发展与迟滞1.农业生产(1)农耕技术:作物种植形成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课时3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1.思想:(1)王阳明的心学。
(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科技文化:(1)传统科技的发展。
(2)李时珍*。
(3)明清文学艺术的发展(小说、文人画、京剧)。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考点一 明清时期的思想 1.阳明心学(1)背景⎩⎨⎧①明朝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②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
(2)主张⎩⎨⎧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②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3)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2.李贽的离经叛道(1)背景⎩⎨⎧①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②阶级: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
③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④个人:目睹官场的黑暗和道学家的伪善。
(2)主张⎩⎨⎧①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3)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代表主要思想作用黄宗羲(1)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顾炎武(1)提出“经世致用”思想(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王夫之 (1)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2)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3)事物是可以认识的(4)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考点二 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第六章第七节明清时期的文化(复习课)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明清文化的特点:承古萌新———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的相继问世(承古);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应运而生(萌新);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萌新);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承古);西方传教士东来,使中国人了解到一些先进的外来文化(萌新)。
明清文化特点形成的原因?(明清政治、经济的特征)政治:一方面,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
另一方面,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加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其腐朽性日益加强,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再次,其时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外来势力的入侵,加之统治者盲目自大,实行对外闭关政策,使中国陷入更大的危机中。
经济:一方面,封建经济在继续向前发展,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繁荣,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另一方面,自然经济依然占绝对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发展异常缓慢。
分析原因也可根据每一个具体的文化现象具体分析。
明清文化成就:一、科技成就:医学、农学、地理学、手工业学的总结。
强调记忆四位著名的科学家及其科技著作和其价值。
分析其原因及影响?(原因:前代基础;明清封建经济高峰的到来;科学家们的勤奋钻研与精神。
影响:看对其评价,有很高的价值;然而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无发挥重大的社会效益。
如,《天工开物》在日本产生重大影响,后来我国反而要从日本找回其版本。
)知识联系与拓展:1、纵向联系我国古代科技历程:先秦------天文历法、物理、医学指出其中的世界之最,说明我国古代传统秦汉发明科技一路领先。
并对推动世界的发展起到重三国两晋南北朝------数学、地理学、农学大作用(尤其是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世隋唐------发明、天文历法、医学、建筑界70%的发明来自中国)进入明清时期,虽宋元------发明、建筑、天文历法然传统科技仍有发展,然而与以往相比,创新、发明明显减少了,尤其是与当时西方相比我们已大大落后了。
高三历史明清时期的文化、中国古代史复习一. 本周教学内容:明清时期的文化、中国古代史复习二. 重点、难点1. 重点:古典科技巨著;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明清小说;2. 难点:对西学东渐的理解和评价。
第七节明清时期的文化(一)明清时期文化的特点明清时期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经济上,封建经济较前代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封建剥削的严酷,闭关政策的束缚,使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非常缓慢地发展着。
政治、经济上的特点,在这一时期的文化上有所反映。
承古萌新,是这一历史时期文化的特点。
它具体表现在: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应运而生;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西学东渐;(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1.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部书不仅对16世纪以前我国的药物学进行了全面总结,是古代医药学的集大成之作,而且是一部生物分类学的经典之作。
它所采用的药物分类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本草纲目》于16世纪末刻版印刷后,很快流传到日本、朝鲜,先后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2.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这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是农学著作的集大成者。
全书60卷,分农本、田制、水利等12类,对有关农业生产问题,从政策、制度、生产技术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论述,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
该书的一个特点是吸收了西方的科技知识,将徐光启与西方传教士合译的《泰西水法》的内容引入,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3. 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该书是一部地理学巨著,徐霞客三十余年间,走遍了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该书是他对祖国地理、地质进行深入考察的科学记录。
《徐霞客游记》在科学上的贡献,最主要的是它记录和揭示了我国西南广大石灰岩地区溶蚀地貌的特征。
高考历史复习第二十二课时明清时期的文化基础网络②理学走向极端,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应运而生。
④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编纂大型图书的成就突出。
⑤西方传教士东来,使中国人了解到超过自己水平的外来文化。
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术和工具。
③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是地理学巨著,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欧洲两世纪。
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技术,被誉为“中国l 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②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评价:反封建的思想先驱,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有民主性色彩。
①激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①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
③用发展眼光看历史,认为历史有规律,政治要“趋时更新”。
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长篇历史小说,人物塑造出色。
②施耐庵的《水浒传》是首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塑英雄,颂起义。
③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借妖狐鬼怪批判封建社会,是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明成祖时解缙主编的类书,两万多卷一万一千多册,辑入图书七八千种。
:清代官修,一万卷,我国现存最大类书。
《四库全书》:乾隆时纪陶主编的我国最大丛书。
①16世纪后期,意大利耶酥会传教士利玛窦等人来华,西学东渐开始。
承古萌新 震动当时学术界。
对晚清民主思潮②利玛窦宣传西方科学,获准留居北京传教。
西学③利玛窦等传教士把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西方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重点、难点、考点1、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理性思考(1)世界领先的地位:明代以前,世界上重要的创造发明和重大的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约175项.占总数的57%以上,中国的重大科技成就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2)处于世界先进地位的原因:①国家长期统一,社会安定,疆域辽阔。
第五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时空定位·通史概览中外历史纲要明清时期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明太祖废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
后内阁出现,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2)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考察分为朝觐考察和京察;(3)明朝后期,乡约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主劝谕;(4)明政府修筑长城,设置军镇,西南设土司,敕封西藏僧俗领袖,建立都司,进行管辖;(5)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清承明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6)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7)乡约主要宣讲康熙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圣谕广训》,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经济与社会生活】(1)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2)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3)明朝时期,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现存的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4)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其规模是历史上罕见的。
【文化交流与传播】(1)意大利人利玛窦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相继被译介到中国;(2)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到中国;昆曲的发展演变。
关键能力·精准特训熟记4大知识清单——落实备考基础清单一明清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1.明清政治制度与统治的加强(1)中央①明朝: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明成祖设立内阁。
内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
宦官专权,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卫。
②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形成奏折制度,雍正年间设立的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