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研为乐的追梦人——记南昌大学化工系特聘教授黄宽
- 格式:pdf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2
王玉皞:科研路上的“有心人”作者:王辉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8年第6期鲁迅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
”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全人类谋幸福。
驻扎于赣鄱热土,为区域发展贡献自己的科研力量,便是王玉皞科研团队的科研使命所在。
专家简介:王玉皞,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2017年百千万人才省级人选。
现为英国工程技术协会会士,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高级会员,江西省嵌入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曾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江西省青年科学家”“江西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等荣誉。
近5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感知、宽带无线通信与雷达联合系统、多载荷移动自组织网络以及信息融合方法等多个交叉学科领域。
在上述研究领域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原“863”项目1项,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1项,工信部物联网专项1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企业科技协作项目10余项,省级项目10余项以及多个军工和企业科技协作项目,总主持和承担经费达到1200万元,与企业科技协作项目成果应用及产业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他还在国际顶级期刊和权威会议发表论文80余篇,影响因子总和超过120,出版专著章节2部。
其创新性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IEEE TAP,IEEE T MECH,IEEE TVT,IEEE CL,IEEE SENE Journal,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Network 等10余种IEEE 汇刊和杂志以及国内电子学报、电波科学学报等期刊。
其中SCI收录论文40余篇,JCR分区一区期刊论文8篇,专利公开或授权5项。
2016年,科技部在《建设创新型省份工作指引》中指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更多省份和城市进入创新型省市行列,形成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科学技术重要发源地和新兴产业策源地,初步形成协同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型经济格局,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对建成创新型国家形成有力支撑。
教师师德演讲稿集锦( 转载)学校教育2010-02-24 21:28:05 阅读358 评论2 字号:大中小订阅教师师德演讲稿集锦( 转载)师德建设教师师德演讲稿集锦:1、无悔的选择不知哪位学者曾经说过:"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优越、最光荣的。
"带着对这一理念的憧憬,我踏进了幼儿园。
可是,当我第一天走进教室,真正面对着一群灿烂的"小太阳"时,我的心里直犯嘀咕。
做一个孩子王,和孩子交流,这就是我终身与之奋斗的事业吗?他们那么稚嫩,他们乳臭未干,他们呀呀学语,他们好动爱闹,他们喜怒无常,但他们是祖国的希望。
面对现实,我该做些什么,我又能做些什么呢?工作以来,我不只一次问过自己。
曾经,我一味地追求怎样培养孩子,怎样掌握高科技知识技能,而有关孩子的品德教育,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些基本的常识我却忽略了。
自从听了这样一个故事,我的教学观念转变了。
故事发生在1987年1月,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有人问一位金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学者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做错了事情要敢于承认并表示歉意;午饭休息时不能吵闹;和小朋友在一起要团结、互助……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这些。
"真的很感谢这位学者,他给了我教学教程中一个深刻的教诲,我在强调发挥幼儿的创造性、竞争性时,并不能忽略培养幼儿从小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格要素--忍耐、宽容、团结。
说实在的,其实,我也只不过才21岁,还在做着学生时代没有做完的梦,还需要父母的呵护!可是,现实告诉我,我已选择了幼教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职业,我已步入了这个神圣的殿堂,我已承担起这没有理由推卸的责任,我必须义无反顾地去做好那位学者给我的教诲。
学术报告海报
报告题目:科学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报告人:陈家宽教授
时间:2012年5月11日下午15:00
地点:南昌大学前湖校区办公楼一楼报告厅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
2012年05月10日
陈家宽,男,1947 年出生,上海市人,博士、教授。
现任南昌大学特聘讲座教授、流域生态学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先后兼任国家最高科技奖评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员会生命科学学部(二部)委员。
长期从事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学、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以及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决策工作;先后出版和翻译了 6 部专著,发表论文360余篇,其中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了论文60 余篇;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1、2、3 等奖共8 项。
他既是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学领域的著名专家,也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要决策者和积极推动者,为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事业做出了历史贡献。
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举办“当代功能材料合成研究”高级研修班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日期】2021.09.28•【字号】•【施行日期】2021.09.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力资源综合规定正文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举办“当代功能材料合成研究”高级研修班的通知各设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赣江新区创新发展局,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加强我省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专业技术人员沟通交流,提升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根据《中共江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下达江西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21年高级研修项目计划的通知》(赣人社字〔2021〕226号)要求,定于2021年11月在吉安市举办“当代功能材料合成研究”高级研修班。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研修内容(一)当代无机-有机杂化光功能材料研究进展(主讲人:郭国聪,国家“杰青”、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二)铁电及磁电耦合材料设计与合成(主讲人:龙腊生,国家“杰青”、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三)过渡金属氧合团簇材料发展概况(主讲人:杨国昱,国家“杰青”、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四)无机非线性光学材料及极性金属间化合物的合成、性能、结构(主讲人:毛江高,国家“杰青”、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五)工业丙烯聚合体系的传递规律和聚合动力学规律(主讲人:罗正鸿,国家“杰青”、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六)无机/有机杂化半导体光电探测/太阳能电池材料(主讲人:罗军华,国家“杰青”、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七)新型碳结构材料在新能源及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主讲人:卢兴,国家“杰青”、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八)纳米材料的制备、表面功能化及其生物医用应用(主讲人:王强斌,国家“杰青”、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创新之路76幽幽药香浸良田——记兰州交通大学天然药物开发研究所所长沈彤 郑 心 吴应清 从萌芽的植物变成可以医病救人的良药,需要经过岁月的沉淀及多道工序的淬炼,要成为一名时刻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农业科研人,亦是如此。
从踏入农药研制领域的第一天起,兰州交通大学天然药物开发研究所所长沈彤就将“学以所用,服务于社会”的远大理想始终深植于心底。
如今,他扎根国家西部几十年,以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两获甘肃省科技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成绩向昔日的青衿之志交上了高分答卷。
这其中,绕不开的职业光点莫过于给植物“喝中药”的“灵光一现”。
大有可为的土地无论何人立于“千年药乡”“天下药仓”,都会感到甘肃的每一寸热土上似乎都弥漫着散不开的药香,沈彤自然也不例外。
2005年,博士毕业于兰州大学后,他便带着一颗以药济世的热忱之心进入了兰州交通大学(简称“兰州交大”)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开展研究工作。
但令他没想到的是,济世之道,既艰且远,当时的兰州交大无论是在科技水平还是设备硬件的层面都尚且难以达到研制新型“人药”的要求,于是他只得另辟蹊径。
2006年,在学校的认可与支持下,沈彤终是在这所“车轮开路”的高校平台上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崭新道路,即以“医人病”的思路喂农作物“喝下”中草药。
创意可能是某些时刻的灵光乍现,但创新却往往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
18年的时间里,从稍有眉目到硕果累累,从助力脱贫攻坚到助推乡村振兴,沈彤团队与产品研发、使用推广等诸多环节之间的故事一直在续写着,即便为自己选定的这条道路从来没有过一帆风顺的时刻,他也从未动摇过。
据沈彤介绍,最初之所以会萌生出研制生物农药的灵感,是源于中药“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中药配方复杂而灵活,我想它既然能给人治病,应该就能给植物治病。
另外,中药本就来源于动植物,将其提取物研制成生物农药,应该不会造成农药残留及抗药性,不会污染环境”。
但科学研究不能空谈“应该”,所有的猜想都须转化为一个个翔实的数据跃然笔端,或是被书写在大地上形成实实在在的成效才算真正尘埃落定,沈彤也深谙此理,而他在开始亲身实践时,第一次切身体会到了什么叫作“万事开头难”。
作者: 胡敬
作者机构:�科学中国人》编辑部
出版物刊名: 科学中国人
页码: 20-25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1期
主题词: 国家科技进步奖 化工研究院 中国石油 副院长 高雄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创新催化裂化催化剂
摘要:2018年开年之际,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副院长高雄厚团队承担的项目“高汽油收率低破排放系列催化裂化催化剂工业应用”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作为第一完成人,15年时间内3次站上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高雄厚难掩激动之情.“我喜欢创新,能够将自己的知识转化成財富,对国家对人民有用,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高雄厚说.30年时间,高雄厚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愿望:研发出4大系列15个品种的催化剂,全部实现了产业化,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产品远销美国等海外市场,为提升我国炼油催化剤产品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优势做出了突出贡献……。
江风益:科研路上“十九年磨一剑”作者:李菁莹来源:《创新时代》2016年第03期经过绿树环绕的青山湖,再向前不远,就是南昌大学青山湖校区。
一路上,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2016年2月3日10时30分左右,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来到南昌大学,随后步行穿过材料科学研究所后面的回廊,径直来到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考察。
考察期间,江风益全程陪同讲解。
这是江风益一个月内第二次与总书记见面。
2016年1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江风益及其团队研发的“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获得2015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上台领奖时,习近平总书记给江风益颁了奖。
当时,总书记问他:“你来自江西啊?”江风益回答:“是,我来自江西,我在南昌大学工作。
”作为南昌大学副校长、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的江风益,带领团队,19年磨一剑,他们研发的硅基LED项目,“改变了目前日本日亚公司垄断蓝宝石衬底和美国CREE 公司垄断碳化硅衬底LED照明芯片技术的局面,形成了蓝宝石、碳化硅、硅衬底半导体照明技术方案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是国家“863”专家组对该项目的评价。
“在硅上制备高光效GaN基LED曾一直是学术界梦寐以求的目标。
当时业界普遍认为,在硅上制备高光效GaN基LED是不可能的。
”作为硅基LED项目研发人之一,江风益的助手、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军林回忆:“江教授说,我们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多发光,少发热”江风益的守时和严谨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学生迟到,他会很生气,甚至不留情面地批评。
江风益的家离学校有四五十分钟的车程,但10多年来,江风益只记得自己开会迟到过一次,那次他提前了1个半小时出门,无奈因堵车还是迟到了。
当别人称他“江校长”时,他会立即纠正“是副校长”。
江风益觉得,自己的时间观念和严谨也许和性格及理工科的背景有关。
即便再忙,自己研究生的论文也会认真阅评,表述不妥当的地方都会改过来。
示范引领实现新跨越谱写江西高教新华章作者:周创兵来源:《江西教育A》2022年第11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南昌大学在省委省政府、教育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坚持改革创新、以人为本,通过调结构、强平台、拓内涵,学校迈入了内涵发展的加速期。
2014年省政府正式批复了《南昌大学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2018年学校成为教育部与江西省合建高校,2020年省委更是提出要举全省之力办好南昌大学。
十年来,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加快实施人才强校、特色创新和产教融合三大发展战略,改革创新、踔厉奋发,大踏步赶上了中国高等教育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步伐。
这十年,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中国的崛起依靠人才,崛起的江西呼唤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南昌大学渴求人才。
2022年4月27日,学校举行了聘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晔光教授为南昌大学常务副校长仪式。
这位江西籍院士的加盟是南昌大学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人才工作要求、当好聚才引智排头兵的重大成果,为发展势头强劲的南昌大学持续注入前进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昌大学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启动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人才工作“一把手”负责机制,推进党建工作与人才工作深度融合,实施“赣(干)才锻造”计划,塑造一支富有干劲、德才兼备的“人才赣军”,打造更多新时代“大先生”。
在做好人才引进的同时,学校也极为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
2019年,江风益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这是南昌大学本土产生的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时隔两年,2021年,谢明勇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这是南昌大学本土产生的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两位院士的当选,标志着南昌大学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学校还连续实现了本土培养高端人才零的突破和量的叠加,学校高层次人才总量比十年前翻了两番。
目前,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创新长期项目人选4人,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人选7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8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教育部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6人、青年学者6人;农业农村部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项目入选者1人。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黄元:坚定科研创新人生执着二维材料制备作者:朱晓苹来源:《中国高新科技·上半月》2020年第04期2004年,曼切斯特大学Andre Geim研究組利用机械解理技术,首次获得累原子级厚度的石墨材料——石墨烯,影响了世界各国材料科研领域的专家学者。
作为一名典型的“80后”,阳光、独立、对生活和工作充满热情的黄元同样受此热潮的影响,在攻读研究生期间,对石墨烯表现出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并在二维材料制备技术领域连续取得了多个突出成果,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全情投入,颠覆创新“好的科研成果不仅需要天赋和灵感,更需要勤勤恳恳埋头苦干。
”1987年出生的黄元,目前已经是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员,并在2019年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同年担任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
这一切,与他独特的科研态度是分不开的,而这种态度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二维材料家族种类繁多,涵盖绝缘体到半导体、导体和超导体,有着丰富的物理性质,是目前凝聚态物理、信息科学和材料科学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方向。
石墨烯无疑是当前二维材料研究中的重中之重,因其载流子迁移和热量扩散都被限制在二维平面内,使得这种材料展现出许多奇特的性质。
例如,石墨烯只有一个碳原子层,是目前发现的最薄的材料,拥有最大的比表面积,并且在传导性和稳定性方面性能卓越,特别是具有非常高的热传导性和电传导性。
因此在十几年的研究中,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应用方面,都深深吸引着众多科研工作者。
黄元接触单原子层的石墨烯是在2011年,当时他正在攻读研究生,并以国际交流学生身份赴新加坡国立大学石墨烯中心学习,可以说,那也是他在二维材料领域进行探索的开始。
据悉,想要研究二维材料最本征的性质,必须首先制备出高质量的二维材料,而在多种制备二维材料的方法中,机械解理技术一直都是研究二维材料本征物性最理想的制备方案。
然而,虽然机械解理技术用的人很多,但是研究这项技术的人却很少。
崔大祥:当纳米与医学交汇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4年第6期本刊记者王辉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任何事物都会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哲学如是说。
科学上也是一样。
不同的学科、理论相互交叉结合,往往会取得1+1>2的结果,而随着这个“新生儿”的成长成熟,也会推动理论上的突破与技术上的创新。
当崔大祥与纳米相遇、相知,这项年轻的技术向他敞开了一扇大门,令他一头扎进纳米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乐而忘返。
人生之道在舍得2001年远赴德国之前,崔大祥其实已经初露锋芒。
当时的他,已经拿到第四军医大学医学硕士学位、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在第四军医大学全军基因诊断技术应用研究所工作了两年多,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当时的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3个人胃癌差异表达基因的全长cDNA 克隆与染色体定位研究”已接近尾声,另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GCYS-20基因的功能性研究”进展也很顺利。
一位毕业未久就能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并被破格提拔的骨干人才,这,恐怕是周围大多人对他的印象。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事业上升阶段,他却选择了冷处理,直奔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简称马普所)开展博士后研究。
时逢马普所创办生物一纳米工程中心,恰是用人之际。
刚到德国,崔大祥便被吸纳进入组建队伍中,并被委以重任,成为生物一纳米工程中心生物安全负责人以及生物一纳米实验组组长。
四年下来,他就像一块海绵,全力吸收着来自生物纳米工程领域的水分:不仅在专业上稳扎稳打地积累了良好的基础,还获得德国项目管理资格证书与生物安全管理资格证书,从研究中心的组建以及实验组的发展上汲取了宝贵的经验。
大好的前程摆在面前,他却再一次选择了重新开始。
2004年9月,经过竞聘,崔大祥登上了回国的航班,准备在上海交通大学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开启新的征程。
再次面对未知的未来,崔大祥却早已做好了打算。
早年从医的他,接触纳米技术之后,越深入就越为之折服,也希望能够从纳米层面去研究生物医学,以技术与工程结合的手段,去研究和解决生物医学中的相关问题。
吴昌宇老师小传前记吴昌宇老师是目前中国隐居着的一位有坚定的信念、有良心、有思想的人物。
这篇极为简短的文章,并不能详细和深入的介绍吴昌宇老师本人以及他的人生经历。
作为他的学生,也作为一个求知、求真、求善的人,我写此小传的用意不是功利性的,不是为了推广自己的老师——他自己是非常自足的。
只是与我的老师和学生分享,中国还有一个这样的人、这样的灵魂存在,而因此感到一些欣慰和更多的希望,这其中有很多极为感人和深刻的思想故事。
此外若能与老师们、同学们从一些事情上做一些交流,就非常有益了。
吴昌宇是在1968年出生,比我父亲小四岁,是我的父辈人物。
他的父亲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水利专业,后来是我的母校——安徽建筑工学学院的院长和党委书记。
吴昌宇从安徽大学法学专业毕业。
在大学期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时候,他经历了一场变化(这件事情大家都知道,但作为下一代,我至今对这件事情的详细情况一无所知),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精神也出现了危机;之后他深刻忏悔,放弃了父亲安排的得天独厚的前途和人生,到了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任教,走上边缘化道路,目前仍是母校的讲师。
一个人,极为孤独的走着自己独特的道路,至今已有二十多年。
他在2009年给我们上历史方面的通选课的时候说:如果我按照我父亲给我安排好的道路,现在不当安徽省的省长也当合肥市的市长了。
但是我全部放弃了,而且毫不后悔。
中国有多少人能做到我这样?他对我们讲课,非常保留,很多很多真话和事实没有讲。
他最多说了:“当年的人,有百分之一二十的人投机,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随波逐流,有百分之一二的人是真诚的。
你说这样的群体是否可怕?”“我讲的都是真话。
真话不一定对。
但是有一点,我有很多真话没有讲出来。
”“‘我爱我们的国家’,这句话我说了二十多年了,现在说出来,我一点也不脸红。
”吴昌宇老师说,他两岁的时候会读书,三岁的时候背高尔基文集。
他读高三那一年,书店开门了,进了很多新书。
他在书店里读到了柏拉图的著作,由此也产生了一定的精神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