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2
跨文化交际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实践,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增进跨文化意识,提高相互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理解和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2.熟悉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和概念;3.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沟通策略和技巧;4.培养跨文化意识和灵活性,提高文化敏感度;5.发展解决跨文化冲突和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导论-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重要性- 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跨文化交际的挑战和机遇2.跨文化意识培养- 学习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习俗和价值观 - 理解文化影响对行为和沟通方式的影响 - 培养尊重和接纳不同文化的态度3.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框架- 霍尔的高/低上下文文化理论- 霍芬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型- 艾德·霍尔的地区交际模型4.有效跨文化沟通策略- 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 社交礼仪和文化差异- 适应文化差异的沟通策略5.跨文化冲突解决- 跨文化冲突的类型和原因- 解决跨文化冲突的技巧和策略- 跨文化团队合作和冲突管理6.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案例-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和讨论- 文化差异引发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跨文化解决方案的实践经验分享四、课程评估课程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1.参与度和课堂表现;2.小组项目和演讲;3.论文或研究报告;4.跨文化交际模拟实践。
五、参考资料- Lustig, M.W., & Koester, J. (2019).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Jandt, F.E. (2019).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dentities and relationships.- Samovar, L.A., Porter, R.E., & McDaniel, E.R. (2017).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六、备注该大纲仅供参考,教师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并在课程开始前向学生说明具体要求和安排。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一、导言1.教学目的和意义:介绍课程意义和目标,为学生明确学习意义及目标;2.课程内容概述:简述课程的内容范围及涵盖的重点领域,引起学生兴趣;3.教学方法与评价:说明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如何评价和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二、跨文化交际概述1.什么是跨文化交际: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概念,明确其重要性;2.跨文化交际的挑战和困惑:探讨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和困惑;3.重要的跨文化交际素养:介绍跨文化交际所必备的素养,如文化敏感度、文化适应力等。
三、文化差异与沟通1.文化对沟通的影响:分析不同文化对沟通方式的影响;2.非语言沟通:介绍非语言沟通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如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等;3.社交礼仪: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交礼仪和行为准则;4.语境和修辞:介绍语境和修辞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四、文化差异在商务领域的应用1.文化对商务活动的影响:分析不同文化对商务活动的影响;2.跨文化商务沟通技巧:介绍在跨文化商务交流中需要注意的技巧;3.文化差异与商务谈判:介绍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并分享应对策略;4.跨文化商务交际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跨文化商务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1.跨文化误解的成因:介绍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误解成因;2.跨文化冲突的解决:分析跨文化冲突的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法;3.跨文化解决冲突技巧:介绍在跨文化冲突解决中需要注意的技巧和方法;4.跨文化交际中的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误解和冲突及其解决方法。
六、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能力1.文化适应能力的重要性:介绍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适应能力的重要性;2.发展文化适应能力的方法:提供发展和提升文化适应能力的方法和建议;3.跨文化适应案例分享:通过真实案例分享成功跨文化适应的经验和故事。
七、小组项目学生分组完成跨文化交际项目,如实地调研、报告撰写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二、课程编码:三、学时与学分:34/2四、考核方式:考查,包括平时与期末,分别占30% 和70%五、先修课程:综合英语、英语语法、英语泛读、英语口语、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等六、适用学科专业:英语七、教学目的:同英语国家的人们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流是学习英语的重要目的之一。
然而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技巧问题,还涉及到文化因素。
本课程的主旨是帮助学生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困惑,促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概况和英美文化有教为深入的了解,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异同有较为敏锐的感知。
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使学生能够用文化的眼光,认识自己,包容他人。
八、基本教学内容:本课程选用顾曰国主编的《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为教材。
本课程共八个单元。
主要学习方法包括:典型实例分析,模拟交流练习,听公开讲座,交际失误分析,英汉双向翻译练习等。
九、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1. Part One: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Communication教学内容:介绍语言、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关系,跨文化交流模式,交流中的各种意义等。
本单元介绍了交际的5个类型 (types of communication):human communication; animal communication;human-animal communication; 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交际的基本模式:同文化交际(mono-cultural language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language communication);介绍各种交际方式中的“意思”的传达。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503G0303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英文名称: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学分:2 适用专业:各学院拓展课程学生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跨文化交际》是徐州工程学院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第三学期开设的一门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功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旨在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需要,包括从如何与西方人打交道入手,以东西方文化差异产生碰撞的案例为轴线,简略地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西方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
本课程的教学目是以东西方文化差异产生碰撞的案例为轴线,通过阅读与课堂讨论,使学生较为系统、全面地了解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内容,并对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有相对深入的掌握和探讨,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增强他们运用英语获取知识信息、表达意见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最终对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所贡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学会如何更细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如何在讨论中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思想;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及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同时对西方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增加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三方面的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1.1掌握文化,跨文化,交际以及跨文化交际等领域的核心术语以及一般学术词汇。
1.2理解有关文化的相关定义、功能;西方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等;1.3了解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
2.专业技能目标2.1运用国内外一些著名的跨文化交际理论,能够有效分析跨文化交际案例;2.2运用所学的阅读技巧,能够看懂相关学术文章;2.3运用所学的核心术语及学术词汇,能够有效参与相关研讨;2.4运用所学的跨文化交际的技巧,能够更加准确细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跨文化交际》是面向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限选课。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新学科,人们对它的研究性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等,在理论上,仍在不断探索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边摸索边总结,而不必急于寻求某种定论。
概括说来,专门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矛盾与问题,并探索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科就是跨文化交际学。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他们在全面准确了解中国文化与不同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起他们的现代人文精神,宏扬中华文化;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民族责任感、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亦即“精神成人”。
本书吸收了国内外跨文化交际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这一领域的基本理论,同时十分精练地介绍了英、美、德、法、日五国的文化特性。
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外语及其他专业文化素质教育的教材,也可以作为正在参预或者将要参预跨文化交际的人们的知识性读物。
本课程教学共54 学时主要以“研究型学习”课程教学法为主,采用教授、讨论、讲座等互动式教学法。
要求学生按要求事先查阅相关的研究文献、课堂上时常交换、交流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1、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应该掌握了解文化、大众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
2、了解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的演变、古今中外学着对交际的认知和了解。
3、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史,以及人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状况。
[学时]第一节文化与交际(学时)掌握文化、交际、大众文化的基本概念,了解文化的形成以及人们对交际的认知。
第二节跨文化交际(学时)了解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及其概念,了解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及其发展历史。
第三节跨文化交际研究(学时)了解人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基本内容和重要内容。
1、了解英国人的构成,以及英国文化及其文化的演进史。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来更好地理解和沟通。
因此,跨文化交际教学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估,并提出一份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的建议。
一、目标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意识。
这包括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信仰、习俗等,以及学会尊重和适应他人的文化差异。
通过跨文化交际教学,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增进友谊,解决跨文化冲突,并在全球化的社会中更加成功地工作和生活。
二、内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意识: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信仰、习俗等,以及这些文化背景对人们行为和沟通方式的影响。
通过学习不同文化的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生将能够培养对其他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语言能力: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工具。
学生需要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并学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境中运用。
这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的学习,以及口语和写作的实践。
3. 跨文化沟通技巧:学生需要学会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沟通。
这包括学习如何避免误解和歧视,如何适应他人的行为和沟通方式,以及如何解决跨文化冲突。
三、方法跨文化交际教学应采用多种方法和教学资源,以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 视听材料:使用视频、音频等视听材料来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日常生活、社会习俗、传统节日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和聆听来了解其他文化,并从中学习语言和文化知识。
2. 跨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例如与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进行交流、参观其他国家的使馆或文化机构等。
这些活动将帮助学生亲身体验跨文化交际,并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跨文化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跨文化案例,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问题和解决方法。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课程内容:第一单元: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和原则1.1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作用1.2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1.3跨文化交际的挑战和机遇第二单元:文化差异与意识2.1文化的定义和特征2.2文化差异的原因和表现2.3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重要性第三单元:语言与文化的关系3.1语言的定义和作用3.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3.3语言的文化差异和应对策略第四单元:非语言交际与文化4.1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和类型4.2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4.3非语言交际的意义和应用第五单元:跨文化沟通技巧5.1有效倾听与观察5.2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为5.3解决跨文化沟通中的问题和冲突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讨论、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等。
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活动表现等。
2.课堂作业:包括课后练习、案例分析报告等。
3.期末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考核。
参考教材:3. Bennett, M.J. (1993). Towards Ethnorelativism: 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n R. M. Paige (Ed.), Education for the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 (pp. 21-71). Yarmouth, ME: Intercultural Press.教学大纲制定者:XXX教授。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教学大纲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执笔者:吴勇审核人:易强编写日期:2017年10月二、课程简述《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是我校非英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的公共基础课,属必修课程。
该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总计48学时,3学分。
本课程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4)及我校人才培养定位实际要求来确定其教学内容和制订其教学大纲。
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4)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具有人文性,体现在跨文化教育,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强调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意识并重。
开设《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国际意识。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是我校非英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的公共基础课,属必修课程。
课程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基础理论,分析跨文化交际案例,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并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更多关注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别是通过与汉语文化的对比,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包括三方面:语言运用能力,相关国家文化和专业背景知识,以及交流能力三方面。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当比较熟悉英语国家文化,以及汉英文化的差异,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进而提高自己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总体要求依照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
基础目标针对英语高考成绩合格的学生,是本科毕业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针对大学入学时英语已达到较好水平的学生,也是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所选择的要求。
三个级别教学要求的总体能力描述如下:三个级别教学要求的语言单项技能描述如下:针对我校实际情况,一本招生及二本招生中英语水平较好的专业原则上以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为教学目标,而英语基础较差的普通本科、艺术班、专升本等专业原则上以基础目标为起点进行教学。
修订版《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引言:《跨文化交际》是一门有着重要意义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挑战。
本教学大纲旨在修订原有的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课程目标:1.理解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和礼仪。
3.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解决跨文化冲突的能力。
4.了解不同文化在商务、教育和社交等领域的影响。
5.提高自身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文化敏感性。
二、教学内容:1.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重要性a.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范围。
b.分析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和意义。
c.探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挑战。
2.文化差异的认知a.介绍文化差异的概念和分类。
b.分析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模式。
c.比较不同文化的沟通风格和非语言交际。
3.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策略a.介绍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见问题和挑战。
b.探讨有效的交际策略和技巧。
c.培养学生的非言语交际和倾听技巧。
4.跨文化冲突与解决a.分析跨文化冲突的原因和影响。
b.介绍跨文化冲突的解决方法和技巧。
c.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实践解决冲突的能力。
5.文化影响与应用a.介绍不同文化在商务、教育和社交等领域的影响。
b.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和文化独特性。
c.讨论如何在不同文化场景中合理应用文化差异。
6.跨文化适应和文化敏感性培养a.介绍跨文化适应的重要性和方法。
b.探讨培养文化敏感性的途径和技巧。
c.组织跨文化体验活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三、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视频和教学软件引入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案例。
2.讨论和演练:组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实践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和策略。
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4.互动教学: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跨文化交际的经验和故事。
5.实践活动:组织跨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挑战。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课程概述同英语国家的人们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流是学习英语的重要目的之一。
然而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技巧问题,还涉及到许多文化因素。
本课程的主旨是帮助学员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问题。
本课程共8个单元。
第1单元介绍一些有关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关系的一些基本概念。
其余7个单元主要为学员提供在处理跨文化交际中一些微妙问题时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使他们意识到在同外国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中会因文化差异引起种种误解,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质量。
二、学习目标通过8 个单元的学习,学员应能够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各类交际形式有所认识;对对象国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更有效地进行交流;预料和避免由于不同的文化期望而产生的误解;解释手势和其他形式的体态语;讨论有关文化适应和相容的问题。
三、建议学习方法主要学习方法包括:典型实例分析、模拟交流练习、听公开讲座(磁带)、交际失误分析、英汉双向练习等。
四、考核本课程的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及课程终结性考试两部分组成。
形成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20%,课程终结性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80%。
形成性考核内容和方式严格按照《形成性考核及学习档案》的要求执行,课程终结性考试包括笔试和口试两个部分。
(具体见考核说明)五、各章简述第一单元语言、文化与交际内容:介绍语言、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关系,跨文化交流模式,交流中的各种意义教学目的:帮助学员认识到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的,对语言的充分理解需要文化意识。
学习目标: 通过各种练习了解决定交际质量的基本要素,认识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把握交际场合的定义、程式和价值观等。
UNIT 1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CommunicationObjectives: by the end of the unit you will be able to:1.distinguish types of communication2.understand the basics of communication3.design a model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4.understand a variety of meanings in communication5.be aware of mutual monitoring process in a social situation6.be aware of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a social situation7.be aware of situational schema8.be aware of different values in communication9.be aware of non-verbal signals in communication10.reflect on conditions of effective speaker and listener in communication第二单元文化冲击内容:介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时常常感到的种种“文化诧异”现象教学目的:通过对各种“文化诧异”现象的分析培养学员的文化意识。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作用:
研究生英语《跨文化交际》是为研究生开设的英语选修课程,供较高水平英语学习者选修。
跨文化交际是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本课程旨在弥补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在本科学习中的缺失。
二、课程教学对象、目的和要求:
(一)、教学对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中较高水平学生,已免修英语。
但是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在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中所产生的误解,并分析误解的根源以及解决方法。
(三)、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西方人在价值观念,认知行为,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交际策略,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差异及特征,帮助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该课程共开设一学期,每周开课2学时,共20学时。
第十周进行考试(提前考试)。
五、考核:
课程评价形式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平时成绩综合考虑学生的水平、态度和进步程度。
该门课程为考试。
学生总评成绩取决于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参与、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
10%:出勤;30%:课堂参与、Group Projects;60%: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是在限定时间内,形式为闭卷笔试。
测试时间90分钟。
考试内容为相关跨文化交际概念和理论,并要求学生利用概念和理论进行案例分析。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一)使用教材:《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教程》,庄恩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印发讲义
参考教材:
《跨文化交际学基础》,Guo-Ming Chen, William J. Starosta,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胡超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跨文化视角英语阅读教程》3,4,主编庄恩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附作业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课内课外阅读,并收集跨文化交流案例供课内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