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教版七年级上信息技术全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08.00 KB
- 文档页数:63
推荐优质——《认识计算机系统》说课稿开头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将为大家展示的是我所设计的《认识计算机系统》这一课程的教学思路与设计。
本节课选自福建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活动三《导购电脑设备》”的第一课时。
在信息技术日益重要的今天,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更是他们未来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特色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材分析《认识计算机系统》这一章节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基础,它涵盖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的主要硬件部件及其功能,以及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
同时,本节课也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使他们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并具备初步的信息筛选、分析和处理能力。
本节课的核心是认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这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
硬件方面,学生需要了解计算机的主要硬件部件,如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连接关系。
软件方面,学生则需要理解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概念,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以及它们的分类和作用。
此外,本节课还将涉及到存储器的存储容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这也是学生理解计算机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通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已经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硬件部件,如主机、显示器、键盘和鼠标等。
然而,他们对计算机系统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主机内部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系统的理解较为模糊。
因此,本节课将采用直观演示、实物展示、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逐步建立对计算机系统的全面认识。
此外,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他们喜欢动手实践,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初中闽教版信息技术教案1. 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应用领域,理解信息技术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包括开关机、操作界面熟悉、文件基本操作等。
3. 学会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和资料收集。
4.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发展2.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3. 搜索引擎的使用4. 信息检索和资料收集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讲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发展:教师通过讲解,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现状,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 计算机基本操作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练习,包括开关机、操作界面熟悉、文件基本操作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搜索引擎的使用:教师讲解搜索引擎的基本使用方法,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会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和资料收集。
5. 信息检索和资料收集:学生分组进行信息检索和资料收集,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同时,教师提出拓展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2.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信息检索和资料收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成果:检查学生计算机操作练习和信息检索成果,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改进方向。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闽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2. 计算机设备:保证每名学生都能进行实践操作3. 网络资源:搜索引擎、相关网站等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展示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1.教师演示操作,学生动手练习。
在演示过是中教师先演示不处理数据就排序出错后引导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
(1)准备数据。
由于将单元格合并,无法进行排序,需要先取消所有合并的单元格。
取消合并单元格后,表格中出现了空白行,需要删除空白行。
降水量和最大降水量数据是函数计算的结果,如果直接进行排序,数据的单元格地址发生变化,将导致函数的计算结果错误,因此,需要先保存函数的计算结果,再进行排序。
○1选中并复制F4:G21单元格区域。
○2单击“开始”选项卡中的“粘贴”按钮,打开粘贴选项,选择“粘贴数值”中的“值”,再按回车键确定。
○3删除整点降水量数据,取消所有合并单元格,删除空自行,把“地区”列的内容补充完整。
(2)按单关键字进行排序。
○1选择F列中F3到F20中的任意单元格。
○2选择“数据”选项卡,单击“升序”按钮,表格中的数据按降水量数值由小到大排序。
(3)按多关键字进行排序。
Excel提供了按多关键字排序的功能可先按“最高气温”数据升序排列,当“最高气温”数据相同时,按“降水量”数据升序排列,当“降水量”数据又相同时,再按照“空气污染指数”数据升序排列。
○1选择需要排序的数据区城A2:H20.○2选择“数据”选项卡,单击“排序”按钮,打开“排序”对话框。
○3在“排序”对话框中,勾选“数据包含标题”,则标题行不参与排序。
单击“添加条件”按钮,添加多个关键字。
依次设置主要关键字“最高气温(C)”、次要关键字“降水量(mm)”、次要关键字“空气污染指数”。
○4单击“确定”按钮完成排序,在看按多关键字排序后的结果。
2.总结排序操作的注意事项和排序的意义。
课题:活动一:话说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目标:1.通过感受和描述身边的信息,感知信息,了解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
2.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过程。
3.感受信息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变化。
4.能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信息及其特征、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能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2.教学难点:了解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
教学准备:1.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互联网环境、转播控制系统。
2.资源准备:课件、《感觉剥夺实验》故事、课前布置学生查阅并完成表1-1、《数字化跑道》视频、近代信息技术的实例图片、增强现实技术图片、增强现实技术图片、云计算图片。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小朋友与妈妈通视频电话、网络购物、汉字激光照排。
2、让学生指认图片,解释其展示的信息技术的应用。
3、提问:你能不能举些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的例子呢?4、出示三个任务,说明通过三个任务来探讨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任务一:探讨信息的奥秘任务二:纵观信息技术发展接受老师的问题,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倾听老师讲述,接受课题让学生明确今天的时代就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离不开信息 1、课件显示任务一:探讨信息的奥秘。
2、课件展示,并讲故事:《感觉剥夺实验》3、提出问题:请问案例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励学生回答。
4、倾听学生的发言,适当点评,课件显示小结:(1)信息很重要,人类离不开信息(2)人类可利用的资源有三种:物质、能量、信息5、提问:说说你身边每天都接触到、应用到哪些呢?6、激励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P3的“五光十色看‘信息’”,回答问题7、教师进行总结,课件显示: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里,每一天都在与信息打交道。
人类离不开信息!接受任务倾听老师讲述思考并回答问题。
倾听老师的点评与小结。
阅读教材,思考、寻找身边的信息,积极参与回答活动,参与组与组抢答赛的评价活动,学会倾听他人汇报。
第一单元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一节感受信息世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信息的概念,懂得什么是信息。
2.知道信息的几种典型特征及其表现。
3.了解五次信息革命,知道信息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以及懂得利用信息为人类服务。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并能根据信息的特征对自己所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进行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认识到信息对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
2.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性。
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3.激发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态度和习惯。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信息的概念及特征。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网络控制系统、足量的电脑四、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五、教学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出信息的概念1、问题导入:同学们,我们经常听到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化社会,那么,什么是信息呢?冰消雪融、草木发芽,这是自然带给我们季节变换的信息;新闻报道、商品广告,这是社会带给我们的信息;闹钟的铃声把我们从睡梦中叫醒,这是生活中的信息。
我们无时无刻地与信息有联系。
生活充满了信息。
听课、看书读报、看电视、听广播、我们接受信息,同时我们点头、摆手、跺脚、摸鼻子、说、唱等,一举一动都在发出或传递信息。
(多媒体图片、文字、录像;古代烽火台信息的传递、一些商品的商标;温度变化、语气变化)你们从这些图片中能了解什么东西?(可结合书本第3页的图片和例子讲解)你们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2、总结归纳“信息”的概念:刚才大家从图片、影像和文字中感受到的东西就是我们从这些媒体中得到的信息。
事实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接触信息。
提出信息的概念。
教材没有给出信息的标准定义,你能通过网络找找别人是怎么给“信息”下的定义吗?多找几个,并写明你最喜欢哪个定义。
(P3“做一做”)提出信息的概念。
信息指的是用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所表示的内容,它涉及人类所有的活动。
3、信息的形式我们刚刚看到的有哪些形式的信息呢?学生回答:有图形图像信息、有声音信息、还有影视信息等等。
20xx-20xx学年上学期信息技术教案课题:活动一:话说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目标:1.通过感受和描述身边的信息,感知信息,了解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
2.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过程。
3.感受信息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变化。
4.能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信息及其特征、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能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2.教学难点:了解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
教学准备:1.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互联网环境、转播控制系统。
2.资源准备:课件、《感觉剥夺实验》故事、课前布置学生查阅并完成表1-1、《数字化跑道》视频、近代信息技术的实例图片、增强现实技术图片、增强现实技术图片、云计算图片。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课题:活动二:探索信息编码教学目标:1、体验信息编码的过程,了解信息编码基本原理。
2、初步了解二进制数、ASCII编码、汉字编码等计算机中的信息编码。
3、了解条形码、常用的信息编码及其应用。
4、体验信息编码的应用,建立使用信息编码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验信息编码的过程,了解信息编码基本原理;了解计算机中的信息编码以及生活中常用信息编码的应用。
2、教学难点:了解信息编码的基本原理及意义;了解计算机中的信息编码以及生活中常用信息编码的应用。
教学准备:1、教学环境。
软件:Microsoft PowerPoint 、视频播放软件硬件:多媒体计算机房、教学广播控制系统。
2、教学资源:《泰坦尼克号》片段,《天赐·第一季》片段,视频《洛川苹果安全身份证》、《日本食品安全记》、《日本祭墓形式》教学课时:2课时课题:活动三:导购电脑设备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认识计算机硬件的主要部件及其作用。
2.学生正确连接计算机的主机和主要的外部设备。
3.了解计算机软件及其分类;树立应用计算机软件解决问题的意识,树立软件版权意识,使用正版软件。
活动一话说信息技术应用(一)教学目标:1、通过感受和描述身边的信息,感知信息。
2、了解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信息及其特征教学难点:了解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
教学方法:1、例子、问题导学法:通过展示例子和案例,由问题引导思考、分析讨论、解释身边的信息,信息的特征,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
2、演示讲授法:通过演示、讲解介绍信息的基本特征。
3、比赛教学、小组合作教学法。
4、交流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教学过程:话说信息技术应用(二)教学目标:3、通过信息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变化。
4、能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能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
教学方法:5、演示讲授法:通过演示、讲解介绍信息技术的应用。
6、比赛教学、小组合作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比赛激励,完成和推动教学任务。
7、任务驱动法:通过任务,驱动信息及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活动二“探索信息编码”教案一、教学目标1.体验信息编码的过程,了解信息编码基本原理2.初步了解二进制数、ASCIl编码、汉字编码等汁算机中的信息编码。
3.了解条形码、常用的信息编码及其应用。
4.体验信息编码的应用,建立使用信息编码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体验信息编码的过程。
了解信息编码基本原理;了解计算机中的信息编码以及生活中常用信息编码的应用。
2.教学难点。
了解信息编码的基本原理及意义;了解计算机中的信息编码以及生活中常用信息编码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授信息编码原理、二进制及ASCIl码等相关信息编码知识。
小组协作学习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由小组协作、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协作完成体验信息编码的练习,寻找常用的信息编码应用例子,从而完成教学。
观察、讨论法:观察不同的应用例子、展示的内容,讨论分析信息编码案例,推动教学。
提问法:由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推动课堂进展。
评价法:由评价了解学生对每环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准备1.教学环境。
软件:Microsoft PowerPoint、视频播放软件。
硬件:多媒体计算机房、教学广播控制系统。
2.教学资源:课件,《泰坦尼克号》片段,《天赐·第一季》片段,视频《洛川苹果安全身份证》、《日本食品安全记》、《日本祭墓新形式》。
五、教学过程六、教学反思活动三“导购电脑设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认识计算机硬件的主要部件及其作用。
2.学会正确连接计算机的主机和主要的外部设备。
3.了解计算机软件及其分类;树立应用计算机软件解决问题的意识,树立软件版权意识,使用正版软件。
4.初步了解计算机配置方案中基本的技术指标,能在指导下配置一台计算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认识硬件各部件与其功能的对应关系、掌握计算机各硬件部件之间的安装、认识计算机的软件及如何保护软件著作权、学生配置一台台式计算机。
2.教学难点。
硬件各部件与其功能的对应关系、配置一台台式计算机及各部件的连接。
三、教学方法1.观察法:本节课借助视频《电脑的硬件组成》、《电脑组装益智游戏》和计算机硬件实物上课,通过《电脑组装视频》的视频,让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功能及硬件的发展过程不容易理解,设置了一系列问题,以这些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协作、主动探究,自己构建新知识,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及作用,评价计算机硬件设备的主要参数和性能指标,什么是计算机软件以及如何选购台式计算机,如何连接台式计算机的外部设备等。
3.任务驱动法:以教材内容为主题,以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教师给学牛充足的活动空间.建立自主、创新的学习环境.按学生的学习规律,提出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视频、课件指导下,通过五个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及各部件的功能有新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1.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互联网环境、广播控制系统。
2.资源准备:计算机组装视频教程《电脑组装视频》、《电脑的硬件组成》、《电脑组装益智游戏》,计算机硬件各部件,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六、教学反思探究操作系统(1)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创建快捷图标。
2.了解像素与禽分辨率的概念,调整屏幕分辨率。
3.能通过操作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维护与管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创建快捷图标、利用“控制面板”维护与管理计算机系统。
2.教学难点:像素与分辨率的概念。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像素、分辨率的概念。
2、演示讲授法3、观察法、交流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环境:电脑室(2)探究操作系统(2)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文件名的命名规则。
2.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区别。
3.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答理文件的方法。
4.学会使用资源管理器管理文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利用“控制面板”维护与管理计算机系统,学会创建文件、学会使用资源管理器管理文件。
2.教学难点:文件的命名规则、认识文件类型、理解Windows操作系统管理文件的方法。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件的命名规则。
2、演示讲授法3、观察法、交流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环境:电脑室(2)“构筑信息安全屏障”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信息安全事件的范畴。
2.了解病毒、木马的危害及传播途径,学会使用杀毒软件。
3.做好计算机、个人信息及资料的安全防护。
4.增强和提高信息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计算机病毒危害及传播途径;360杀毒软件的安装和使用。
2.教学难点。
360杀毒软件的安装和使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分析信息安全事件,计算机病毒危害及传播途径,计算机、个人信息及资料的安全防护。
2.演示法:演示病毒的危害、安装360安全软件、查杀病毒。
3.探究法:探究信息安全案例分析、计算机病毒危害及传播途径、保障信息安全。
4.练习法:学生分析信息安全事件案例,安装360安全卫士.查杀木马。
四、教学准备1.教学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学资源。
教学课件、Word.swf(江民杀毒科技病毒演示文件之Word文档杀手)。
五、教学过程六、教学反思活动六“制作电子板报”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子板报制作的一般过程。
2.熟悉电子板报的设计基本思想和构成要素。
3.了解文本框、分栏、图形对象组合等技术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电子板报制作的一般过程;分栏、文本框、图形对象组合技术的使用。
2.教学难点。
电子板报的版面设置(分栏、文本框),图形对象组合技术。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电子板报制作的一般过程。
2.演示法:演示文本框、分栏、图形对象组合的操作。
3.练习法:学生自主学习制作电子板报,互相帮助,合作交流。
四、教学准备1.教学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学资源。
教学课件、《中小学电脑作品制作比赛评价标准》、《鹭岛印象》电子板报、鹭岛印象.doc,手绘目光岩.jpg。
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六、教学反思活动七“制作电子期刊”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子期刊封面、目录的构成和作用。
2.掌握自选图形、艺术字、图片等格式的设置与应用。
3.学会使用制表符,灵活运用文本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自选图形、艺术字、图片、文本框等格式的设置与应用。
2.教学难点。
自选图形组合与叠加;页眉、页脚的设置。
三、教学方法1.演示法:演示自选图形、艺术字、图片等格式的设置与应用,制表符的操作和文本框的灵活应用。
2.练习法:学生自主学习制作电子期刊,互相帮助,合作交流。
四、教学准备1.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学资源。
教学课件、《中国经济周刊》杂志一本、同期电子版《中国经济周刊》、校园生活封面图片.jpg 、电子期刊《校园生活》、一个按大纲视图进行编排的Word文档。
五、教学过程六、教学反思活动八“制作个人简历表”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创建表格的3种方法:利用表格菜单命令制表、用表格自动套用格式制表、用工具栏中的“插入表格”制表。
2.掌握编辑、修饰表格的方法:增删表格单元格的内容,调整表格行高、列宽,合并与拆分单元格,制作单元格中的斜线,修饰表格线、底纹等。
3.制作学生个人简历表: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设计和制作个人简历表,进一步熟练掌握表格的创建、编辑与修饰。
4.通过自己做表格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Word表格的编辑、修饰,设置表格的边框与底纹,部分单元格行高(列宽)的调整。
2.教学难点。
利用表格功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法:出示任务让学生知道本课的教学任务是制作个人简历表。
2.演示法:通过步骤演示学生掌握了表格建立、编辑和修饰的方法。
3.练习法:自主制作表格。
3.交流、评价法:通过活动评价让学生对自己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四、教学准备1.教学环境。
计算机网络教室、互联网环境、转播控制系统。
2.资源准备。
制作表格PPT:学生个人简历表。
五、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