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评讲
- 格式:ppt
- 大小:441.00 KB
- 文档页数:19
【2020年天津卷】“中国⾯孔”⾼考作⽂讲评及范⽂【2020年天津卷】“中国⾯孔”⾼考作⽂讲评及范⽂真题呈现阅读下⾯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孔”是全球热播纪录⽚⾥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中医药造福⼈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哥在寂静街巷⾥传送温暖的双⼿……也是⽤各种⽅式共同形塑“中国⾯孔”的你和我。
⾛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孔”⼜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篇⽂章。
要求:①⾃选⾓度,⾃拟标题;②⽂体不限(诗歌除外),⽂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评析(廖鹏)⼀、写作材料分析本题属于材料作⽂。
第⼀步:读材料。
杜甫充满家国情怀;屠呦呦攻坚克难,笃志钻研;医务⼯作者挺⾝⽽出,勇于担当;快递⼩哥急⼈所急,服务到家。
他们均是“中国⾯孔”。
第⼆步:读要求。
联系“⾛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孔’⼜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以及“也是⽤各种⽅式共同形塑‘中国⾯孔’的你和我”,可知应该写疫情期间⾃⼰对“中国⾯孔”新的思考与认识。
同时需要谈⼀谈形塑“中国⾯孔”的你和我应该怎么做。
第三步:⽴意可写抗疫期间医护⼈员、科学家⾝上体现出的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可写建筑⼯⼈、快递⼩哥⾝上体现出的急⼈所急、助⼈为乐的风范;也可以写学习⽅⾯的典范,如柯恩雅、张家城、房舱留美博⼠等⼈⾝上体现出的⾃强不息的精神。
⼆、优秀标题《中国⾯孔,你我形塑》《中国⾯孔,因你更美》《以你我之⾯孔,铸盛世之中华》名师下⽔作⽂1以你我之⾯孔,铸盛世之中华歌⾥唱道:“⿊眼睛⿊头发黄⽪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
”这便是典型的中国⾯孔。
我也曾艳羡过明星姣好帅⽓的⾯容,曾追过⼩鲜⾁、⼩仙⼥。
然⽽当我⾛过2020年的春天,我恍然发现,能够永驻的并⾮那易衰的容颜,反倒是那⾃强不息之精神,乐于助⼈之风范,勇于担当之责任⼼。
我爱那⾃强不息的中国⾯孔。
《周易》有⾔:“天⾏健,君⼦以⾃强不息。
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作文解析及例文示范一、原题呈现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
”“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
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初读材料,梳理信息1、材料导语墨子:讨论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看待别人就像看待自己。
强调兼爱,博爱。
约翰多恩:强调个人是社会集体的一部分,强调集体性,社会性。
“一道同云雨、何曾是两乡、人和人要相逢、黎明时我们将获胜”具体事件是援助,强调人类共同体意识。
材料强调集体、社会、人类的大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援助。
隐含的是淡化个人主义的色彩。
2、演讲情境“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是活动背景,作文要围绕从青年与社会发展的角度展开。
“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是主题。
“携手、共创、世界”,强调是青年要树立集体、合作意识。
材料的价值在于引发思考,而主题的设置则直接决定作文的利益走向:世界青年要互相合作援助,开创世界的未来。
综上,无论材料体现的兼爱、集体主义、合作援助,还是要求体现的社会意识、合作意识。
都启发我们正确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处理的方式就是合作互助、相互关爱、和谐共生。
三、再读材料,立意分析1、围绕“合作互助、相互关爱、和谐共生”展开,可以结合疫情下的互助写作、国际上的合作共赢,举例论证其重要性。
2020年上海秋考作文解析与优秀作文点评【考题】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命题总评】纵观2020年各地高考作文题,上海题独树一帜,继续保持一贯风格:文字简约却能引发思考生活,设疑思辨而又不乏灵活开放。
自2017年高考改革以来,上海卷作文题总以冷静而又客观的叙述方式示人,寥寥数语又能突出重点,不失为一大亮点。
2017年是对充满变数的生活“预测”的思考,2018 年是对普遍存在的“被需要”心态的认识,2019 年是对相异比照中认识事物与体认自我的启发,2020年是对意外变革中人的能动应对之判断。
2020年注定是人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一个必然引起人们深刻思考的年份。
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命题似乎有意直面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但是命题人又相当智慧地把这种“转折”表述成世上常见的一种现象,个人成长中有之,社会发展中有之,当这些现象与人的“有所作为”的愿望发生冲突时,就必然引发学生纵观个人成长、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由此思考人与之如何相处,乃至如何自处的问题。
这样的命题不仅考查学生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更考查学生的思想高度。
既有现实性,又有永久性,还有深刻性。
作文材料首先通过条件判断表明“转折”不可预料,接着经由一个问句引发深层思考,设疑思辨透过表象探究本质;前句又是生活情境概括性预设,这也是上海卷一直刻意呈现的,这种设置代入感强,使得考生有话可说,审题不会出现偏差。
总的来说,命题贴近考生生活实际,体现现今时代精神和当下育人导向。
【试题详析】作文题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材料:“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其二是作文要求:“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材料主体高度凝练,区区两句话,寥寥三十余字。
环环相扣显匠心塑造自我寓深意阅读与作文【考题回放】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
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
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试题评析】作为“终结版”的2020年江苏高考自主命题的语文作文,带着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的余韵,成功跳出了人们的猜想与期待,向人们展示了江苏高考作文材料的叙述的多元与温情,再一次让考生感受到理解文题的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境。
实际上,材料的巧妙之处就在于这细细的咀嚼品味之中,“拍案”之感是领略材料精华之后的第一冲动。
正所谓:环环相扣显匠心,塑造自我寓深意。
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有人认为:江苏卷依旧延续了江苏人的特色。
江苏人的特征是比较温和、含蓄、规矩、文气、包容、踏实、憧憬……?所以2020年的江苏卷无疑具有时代气息、文化传承、人文关怀……但也有人觉得,江苏高考作文每个字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就完全看不懂了。
高考作文揭晓之后,网络上曾搞了一个2020各地高考作文横向打分,结论是江苏最要命……作为“最要命”江苏高考作文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槽点:审题难!想质疑,不敢;想顺从,不甘。
仁者见仁,不一而足。
笔者认为,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色:首先,命题的“稳”。
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卷,是江苏自主命题的终结版,保持试卷的稳定,应该是基本的命题导向,坚持情理之中、意料之“内”的原则,便于学生发挥、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以平静而积极的心态进行写作。
从内容方面说,2020年保持江苏一贯的命题的人文性。
被评论为“风花雪月”的文题,也不一定就是贬义的。
保持特色本身就是无可厚非的。
从形式上说,与2019年的江苏高考作文“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2020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选登与评析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题根据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孟郊《游子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
甚至毋须探询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述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罗曼·罗兰)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角度自选;3.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忧与爱》你明儿个就回城里了?哦,你过来,做爹的有几句话要跟你说。
记住以后回来,见了乡里乡亲的都打个招呼,记不得叫啥没关系,人家都记着你哪!前儿个你二爷给你递烟,你说说,你不抽就算了,干啥非抽你自己的?就你的烟好?你让他老人家脸往哪搁!回来那天,邻居二婶问你啥时候回来的,你说“今天早上”,说“今儿个”不就行了?撇啥腔?这才出去几天,舌头就不会打弯儿了?以后说话,先想想村里人咋说!你舅那天陪你喝酒,你咋不干?谁不知道喝了难受?你没看你舅那天那个高兴劲儿?啥?酒不好?地瓜干酒,你在城里都买不到!昨儿个你跟你妈去南坡锄草,你锄倒了多少稻子?你看你妈多疼,你还嘻嘻哈哈不当回事儿?锄完草回来,吃完饭你就往那儿一坐,你不能帮你妈洗洗碗?你看你妈一天哪儿闲过一会儿?你小时候勤快劲儿哪去了?回城里你也这样?你那西服,到家里就脱了吧!不穿西服就没人知道你是城里人,没人知道你是干部了?穿大裤衩子有啥丢人的,你小时候不还光屁股满村跑了吗?自己得劲儿不就行了?昨儿个那包点心,你啥给扔了?啥?过期了?庄稼人有啥过期不过期的?那点心是前庄你表姐给你妈捎的。
她日子过得多紧巴你不知道?这么扔了你心里能得劲儿?那小兔崽子挑食你也不管管?肥肉不吃,青菜不吃,整天吃那个方便面,那玩意儿能比吃个馒头营养?当你媳妇面我不好说,你这是疼孩子?下次别再偷着给你妈塞钱,我估摸着你媳妇也不知道。
全国I卷适用地区:安徽、湖北、福建、河南、湖南、山西、河北、江西、广东全国Ⅰ卷作文解析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
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
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
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
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
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试题特点题型为材料作文,与全国卷去年题型与难度基本一致,需要我们用历史和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历史人物,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表达自己的看法。
看到历史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崇高的思想境界、为人治世的智慧。
命题把握时代脉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应用写作能力考查,引导当代青年提高知识能力、增强生活智慧、厚植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奋斗精神。
2、题目解析材料里涉及三个历史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选取春秋时期的一个著名历史事件,体现齐桓公不计前嫌、大胆用人、善用人才;鲍叔不求功名、举荐人才、甘居其下;管仲足智多谋、忠心辅佐、助齐成霸。
题目材料对三个人物各有介绍,引用孔子、司马迁的话评述齐桓公的历史功绩,管仲的辅国之功和鲍叔的知人之能。
设置班级读书会的具体情境,要求学生围绕材料讨论自己感触最深的人物,写作任务为结合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3、写作角度题目要求考生选好角度,其实就是要求考生选择自己擅长的角度,或者有话可说,有素材积累的话题,确定自己的立意。
“花为什么谢了呢?”作文评讲——精心提炼分论点[作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诗句,按要求作文。
花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
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一个它力不能胜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
——泰戈尔请你以上述诗句所蕴涵的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泰戈尔的诗蕴涵的哲理是:过多的爱和过大的压力只会使效果适得其反。
当然,作文时不必局限于谈“爱”或“压力”,只要扣住“不能超过一个限度”“凡事应适可而止”构思立意即可,取材的范围还是很广的,比如谈追求的目标不可过高,艺术创作要讲究适度之美等等,都是可以的。
从文体上考虑,写成书信体、日记体或演讲稿等均是不错的选择;写法上也尽可灵活,比如可以采用“花”与“弦”对话的形式,通篇拟人,含蓄地点明主题,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
参考拟题:1.谁是花儿谁是弦;2.淡淡的爱;3.断了的弦;4.量“度”而行;5.一线之隔。
[误区警示]一、审题失误列举:(一)完全偏离题意的立意有:1.学会选择;2.不懈地追求爱与美;3.联系普遍存在于世界上;4.宽容是人生最好的礼物;5.断弦是力量的源泉。
<二)与题意若即若离的立意有:1.迎难而上与自我调度;2.和谐是一种美;3.爱,何去何从;4.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5.寻找自己的位置。
二、其他失误列举:1.东拉西扯,内容松散杂乱,不能直接切人正题或明确点出文章的主旨;2.分段太少,全文只有三段,中间一段层次不清;3.选写了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但例证不当。
[训练原因]考场作文又特别强调主旨的显豁集中和思路的一目了然,原因很简单,高考阅卷老师不清楚考生的作文功底,又由于时间关系,一般都难以细细揣摩文章。
平时作文,有些学生喜欢写些含蓄的文字,但是高考场上这样做是不够明智的、甚至是比较危险的。
假如文章含蓄得来短时间内难以让人读懂,需要反复推敲,甚至几个老师讨论一番才能确定,其后果可想而知。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上海卷作文解析与范文展示2020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原题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1.写作情境的限制。
作文材料是由一个前提条件和一个选择疑问构成的。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材料中已知的前提条件,“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对此问题的答案,是命题者的立意所在,考生要思考的是如何回答这一问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
考生须整体把握材料中两句话的内在关系,再结合特定的任务立意来行文。
也就是说,考生不但要兼顾到材料中的前提背景,还要明确表明对“人是否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一问题的态度、认识和思考。
价值判断的限制。
命题人要考生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前提是要明确“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涵盖哪些方面,“人对事物发展进程”的影响涉及的范围有哪些,小到个人、家庭,大到社会、国家、世界的都可以考量。
文体的限制。
虽然文体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材料要求谈对一问题的认识的思考,所以在文体的选择上,议论文较能表达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立意角度自由。
立意角度相对来说是自由的,“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可小可大,既利于考生着眼于小,具体而微地写作,也利于考生从宏观落笔而进行宏大叙事,在一个较为宏阔的历史场景甚至现实情境,铺展文笔,深厚而思。
这则作文材料,重点考查的是考生的深入探究,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转折”从个体、群体和人类等角度,引发学生关注发展进程中的转折,思考人在转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联想思考自由。
这则作文材料是一个能启发考生思考,能让考生找到相契合和相互关联的写作材料,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是否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在理性思辨和文化审美以及生命感悟上,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020年全国2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点评和优秀范文目前,2020年全国高考2卷作文题目已经公布,下面是收集的关于全国2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点评范文,欢迎阅读。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
”“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
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点评】全国Ⅱ卷作文题“携手世界,共创未来”将学生带入全球抗疫的进程之中,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进而思考人类的发展未来,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感受青年在危机情境下的责任与担当,要求学生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采,发出中国声音。
范文第一篇带你走进深情街,爱是一条长长的街,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题记很普通很普通的一条街。
路边十米间隔种上一棵树,尚且可以遮住阳光,行人很少,往来也无人在意。
小小的街我甚至连名字都不知道,却在十二年上学路上去去回回。
小时候,这条街叫“距离”。
考糟了,心情不好就垂头丧气,母亲在街的那头等我回家,我满腔愁哀,恨不得马上跑到母亲身边,小手大力展开,扑入她的怀抱,任泪水大滴大滴地浸湿母亲的手臂,无论有多大的委屈,母亲总是笑着安慰我说:“爱哭鬼,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