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例谈.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7.25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作者:王林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20年第24期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指导,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也是其自身语文素养的体现,怎样将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在一起?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阅读语感,激发写作情趣在写作过程中,首要的就是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次是要表达得尽量具有一定的美感,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语感。
而语感养成主要是通过大量阅读沉淀而来,因此在作文教学收集整理中,也应融合一定的阅读教学,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譬如在作文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自由阅读活动,也可分组互相推荐好的阅读书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习。
如此一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就可拥有良好的语感。
实践证明,写作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阅读教学中的“大一统”思想不仅牺牲了学生的个性,同时禁锢了学生思考能力。
因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学生的独立见解都将受到束缚,为了满足应试的“标准化”要求,学生的个性自然也要被束缚上手脚。
譬如《皇帝的新装》批判的是人们的无知、愚蠢、虚伪,但是有没有人想过其实从另外的角度上讲,我们可以看出骗子的高明,他们正是合理地利用了皇帝以及百姓的特点,才将世人玩弄于股掌,这何尝不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但是教师往往不允许学生有这样“稀奇古怪”的见解,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影响了學生的写作创新。
为了改变现状,就要在阅读教学中,改变大一统的评价标准,积极鼓励学生努力创新。
二、培养丰富想象,指导模仿创作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间的一切。
细细品鉴琢磨一下这句话,你一定会觉得意味深长,的确人类最重要的智慧就是想象力。
因为有了想象力,才让世界有了无限的可能。
想象力不等于胡思乱想,不是杜撰出一些莫须有的事情。
想象力是基于事实情况,调动身体所有的感官所进行的十分高级的心理活动。
探索篇•课改论坛让课外阅读与写作更有效地结合徐红梅(青岛平安路第二小学)知识来自阅读,阅读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充实自己的方式,我们所学习到的知识、所了解的文化,以及自己的认识、思维等都是通过阅读得来的。
阅读量越大,知识面越丰富,眼界越开阔,因此,阅读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表达和运用,是阅读的继续和深化。
现在,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多种形式的“读写结合”。
但学生大量的阅读是在课外,怎样才能更好地把课外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呢?经常听家长这样说:“我孩子很愿意读课外书,而且阅读量也很大,可为什么照样不会写作文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观察,我发现出现这种现象,基本存在下面两类问题:一种可以归结为心理上的问题。
有些孩子对写作存有畏惧心理,觉得写作文太难,哪有什么内容可写?怎么能写那么多的字?有些孩子则是比较偷懒,思维、语言口头表达都没有问题,可是一落实到笔上,就偷工减料。
对于这些的孩子来说,要提高作文水平并不难,只要能解决心理上的问题,效果自然会显现出来。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我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
同样,孩子们只有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可有些家长觉得,自己精心挑选的丰盛的“精神大餐”,孩子却感到索然无味。
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师和家长在不知道孩子兴趣的前提下,不要硬性地给孩子开出书目,使孩子失去阅读兴趣。
”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家长从自身的喜好、理解出发,想当然地为孩子选择课外读物,往往不是孩子所感兴趣的。
因此,课外书籍的选择也是很有学问的。
我们不妨先从鼓励孩子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自由地展开阅读入手。
当他逐渐愿意看书、喜欢上看书了,我们再正面地加以引导、加以监督,让孩子养成好看书、看好书的良好习惯。
二、让“读后写”成为习惯“习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在长期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语文教学是初中阶段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而阅读和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如何进行有效地结合是每个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着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进行探讨,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要有效地结合阅读和写作教学,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阅读和写作不是孤立的活动,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借鉴别人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而写作则是对阅读的深度理解和运用,通过写作可以更好地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在设计阅读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学生的阅读目的和写作目的,让阅读与写作真正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要重视写作的过程。
写作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它需要学生从构思、铺陈到修改、润色,每一个阶段都需要重视和细致处理。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做写作提纲、进行头脑风暴等方式,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并对文章内容和结构进行合理的安排。
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鼓励学生多次修改和润色,让他们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只有通过重视写作的过程,才能培养学生的修辞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要注重形式多样的写作任务。
写作教学要注重多样性,不仅仅限于古文、现代文、诗歌等文学形式,还应开展日记、周记、读后感、议论文、作文等各种不同形式的写作任务。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不断拓展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特长,设计不同形式的写作任务,让学生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到写作教学中来。
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合理利用阅读和写作的互动,注重写作的过程,多样化写作任务等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疑问,提升自己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的指导效果,要重视将阅读过程与写作过程紧密结合。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透彻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通过详细阅读,从大体上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主旨,再透过文字,挖掘作者所要传递给读者的思想和情感。
这样做能够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主线,明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从而实现从表层文字到文章内容,再到文章主旨的深入过程。
在弄懂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之后,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独特的表述方式,指引学生从文章的布局构造、写作技巧和文字组织方式入手,来强化文字表述方面的练习,明确文章的基本写作手段和写作主旨,从文章主题思想再次回到文章的表述方式。
例如,《济南的冬天》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济南冬天的迷人景象,同时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教师在指导学生深入体会文字背后隐含的感情之后,要让学生回到文章本身,从文中摘录一些自己认为优美、生动的句子和段落。
这样就为学生写出优美的语句提供了素材。
此外,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教师要结合语文课堂的阶段性特征和学生的年龄、知识面等特征,有选择地向学生提供一些参考书目,供有余力的学生阅读。
参考书目和文章应当契合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和认知特点,通过阅读课外材料,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量,为学生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逐步领会不同种类文章的写作方式。
二、注重心灵共鸣目前,许多初中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倍感苦恼,写作效率和文章质量都不高。
(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要加强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沟通,比较有效的办法是指导学生按时书写阅读记录。
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会发现文章中有大量精彩的词句,这时,教师要指引学生将自己发现的精彩语句用笔勾画出来,然后抄在事先准备好的记录本上。
同时,学生还可以随时记录下自己在阅读某篇文章时的独到见解和独特感受,然后将这些阅读心得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效结合研究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语文教学的目标也在逐步转变。
传统的阅读和写作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这种结合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
下面将具体阐述这种结合的实现方法和效果。
一、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方法(一)开展阅读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其写作思维。
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要使学生在读完一篇文章之后,不是单纯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而是要启发学生自己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学会阅读和写作。
具体地,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找到文章的重点和主旨,然后让他们自己书写一篇与文章主旨相关的文章。
2.让学生通过语文听课或者语文课外阅读获得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开展写作教学的同时,让学生通过写作锻炼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在进行写作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多读书,并提供适量的阅读材料,从而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
具体方法如下:1.让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文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结构等,了解不同文章类型的特点,从而提高他们分析文章和评价文章的能力。
2.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的结合,实现词汇、句法等语言能力的双重提升。
1.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通过阅读和写作的结合,学生不仅能够从阅读中理解写作技巧,还能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丰富学生的知识。
由于阅读和写作在形式上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必定会受到阅读材料的影响,从而增加其知识量。
3.增加学生的语感。
阅读和写作是语言交流的基础,两者的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接触语言,从而增加其语感。
总之,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只有将阅读和写作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真正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进而全面发展。
让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把作文和阅读联系起来,让阅读为写作服务。
通过诵读使学生融进优美的意境、背诵精美句段积累现代语言;分析课文不面面俱到,抓住文章灵魂,抓住作者思路即可;对精美语言进行品味,对美好片段师生共同分享;利用课本资源,鼓励学生运用;仿写经典课文,牢记写作技巧。
那么,阅读与写作究竟应当如何结合呢?在此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交给学生阅读好方法学生要读的作品很多,而在目前教育没完全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花时间阅读,有些不切实际,这就要求学生采取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
1、粗读与精读相结合。
粗读,就是拿到一篇作品,要大致泛泛地读;精读,就是对作品中精彩段落读熟、读透,甚至背诵起来。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咏诗也会凑”,只要我们把精彩部分背诵起来。
日积月累,作文水平一定能提高。
2、开展阅读实践活动。
我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开展阅读实践活动。
事实证明,这种活动不仅受学生欢迎,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适当的点拔,指导作用大,胜过多少写作的空洞说教。
二、通过阅读培养写作能力1.通过阅读培养写作兴趣许多写作水平高的学生的创作兴趣都是从阅读文学作品中开始萌发的。
书中那些深刻透彻的人生领悟,生动形象的文学描写,具有文采的修辞语句,精巧新颖的个性化创作,都吸引着学生,使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
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念,让学生明白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这种产品就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有新的创意,能充分展示个性,而非人云亦云的东西。
既然如此,那就必须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同时也让别人感动。
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不说假话、大话、空话,不写虚情假意的文章,要让学生认真用眼睛去观察社会、感受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进而用笔表现美。
让他们关注社会、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把美的感受,痛苦的经历,执着的追求通过文章反映出来。
有了强烈的创作动机,一篇又一篇优秀的文章才能产生,以读促写,写而促读,读与写产生了良性循环,阅读与写作才能给学生带来乐趣。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语文阅读和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两大核心内容,它们分别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是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必要手段。
然而,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往往被分开,缺乏有机的结合。
阅读的效果只是为了检测学生的表面知识,写作教学缺乏阅读的支撑。
因此,本文探讨如何进行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以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
二、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相互作用语文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
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更是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和修养的重要手段。
写作则是运用所学知识和积累的语感、表达能力进行创造性地表达和思考的过程。
阅读和写作两者的有机结合,能产生协同作用,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
1. 阅读促进写作:正确认知、思路清晰阅读是为写作提供素材和启示的过程。
通过阅读优秀的文章、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学生接触到各种内容,不同文体和风格的文学作品。
这样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积淀语感和文学意识。
同时,学生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写作的思路和方法,如确定中心人物、把握情节发展、细品文学语言等。
因此,阅读对学生写作的提升有很大作用。
2. 写作促进阅读:理解深入、跟进阅读写作的过程需要学生深入思考,系统化取材,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这样的过程就需要学生在阅读时更深刻地理解、分析文本,剖析文章的深层次的含义和思想,做到跟进阅读。
写作的过程帮助学生处理文章,对阅读理解更为细致深入。
有时候,为了保证文章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学生还要进行相关材料的查询,这样的过程也是一个阅读的过程。
3. 阅读和写作的综合应用阅读和写作的结合可以体现在语文教育的各个方面,比如为阅读添加写作任务,让学生阅读后撰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为写作添加阅读环节,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加深阅读理解;或者把学生的作文当成阅读材料,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这样的综合运用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素养,也提高了阅读和写作的效果。
探索篇誗方法展示阅读以及写作是语文学习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开展语文阅读,能够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理解文学的遣词造句之妙,就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利用写作,能够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进而培养学生见微知著、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进行结合,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提升教师课堂指导效率,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文章以及课外阅读内容,如果教师不能够进行深入指导,就会让学生陷入语文学习的困境。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大量的文章,并不是每一篇文章内容都要求进行详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握好文章的重要程度,只有在教学中做到对文章讲解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才能够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显著效果。
其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明确学生的需求和短板的基础上,再进行进一步的针对性指导。
教师可以依照初中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实际需要以及该阅读阶段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寻找适合他们进行阅读的文章。
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重点以及阅读目标,要求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带着疑问和探索的心理进行阅读,在阅读中仔细斟酌文章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力求通过阅读来解开内心的疑惑,进而达到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目标。
案例一,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想要提升自身的课堂阅读指导效率,就必须重视将课堂阅读与写作进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第一,在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主要内容,即“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意思”“这篇文章主要在讲什么”。
而想要把握好这部分内容,学生就必须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的阅读,然后将自己从文章中“抽”出来,从整体的角度对文章的内容进概括和总结,再将自己“融”到文章中去,透过作者的文字,去思考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深入发掘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主题内容。
“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例谈——以教学《列夫·托尔斯泰》为例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中的主体内容,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
离开阅读学写作或离开写作学阅读,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积极探索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法,切实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列夫•托尔斯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一文,在遣词造句、写作手法、主题立意等方面都颇具代表性,对学生写作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下面,我们就以《列夫•托尔斯泰》一文的教学实践为例,谈一些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提高写作素养的方法。
一、长文短教积累词汇如果一篇文章是一座建筑,那么词汇就是一块块砖石,没有丰富的词汇积累,就不会有文章的诞生。
初中语文教材中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用词丰富、准确、生动。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词语含义,积累词汇,并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列夫•托尔斯泰》一文词语丰富,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1.预习环节。
结合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缩写课文,初步感知词语的含义,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详细理解词义。
2.教学环节。
小组合作,梳理课文。
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用课文词语填空,然后小组交流。
3.作业环节。
设定情境选用词语完成一段小文,灵活运用词语。
这三个环节,能力运用涉及筛选、理解、巩固、运用、充分训练,可实现从课内词语到写作的有效结合,在语言的品味中遣词造句之法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
《音乐巨人贝多芬》《伟大的悲剧》《信客》《再塑生命》《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热爱生命〉(节选)》《地下森林狂想》等同样适用此方法。
二、读品结合训练语言读,属于语感实践;品,属于语感分析。
把语感实践与语感分析结合起来,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极为重要的方法。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抓住关键性语段和含义深刻、精辟、优美的语句,揣摩其句式、语气、修辞手法,理解其含义和作用,从而诱发学生的感情,引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可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语言的同时,情绪受到感召,心灵受到净化,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强烈兴趣。
“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例谈
——以教学《列夫·托尔斯泰》为例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中的主体内容,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
离开阅读学写作或离开写作学阅读,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积极探索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法,切实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列夫•托尔斯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一文,在遣词造句、写作手法、主题立意等方面都颇具代表性,对学生写作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下面,我们就以《列夫•托尔斯泰》一文的教学实践为例,谈一些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提高写作素养的方法。
一、长文短教积累词汇
如果一篇文章是一座建筑,那么词汇就是一块块砖石,没有丰富的词汇积累,就不会有文章的诞生。
初中语文教材中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用词丰富、准确、生动。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词语含义,积累词汇,并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列夫•托尔斯泰》一文词语丰富,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1.预习环节。
结合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缩写课文,初步感知词语的含义,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详细理解词义。
2.教学环节。
小组合作,梳理课文。
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用课文词语填空,然后小组交流。
3.作业环节。
设定情境选用词语完成一段小文,灵活运用词语。
这三个环节,能力运用涉及筛选、理解、巩固、运用、充分训练,可实现从课内词语到写作的有效结合,在语言的品味中遣词造句之法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
《音乐巨人贝多芬》《伟大的悲剧》《信客》《再塑生命》《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热爱生命〉(节选)》《地下森林狂想》等同样适用此方法。
二、读品结合训练语言
读,属于语感实践;品,属于语感分析。
把语感实践与语感分析结合起来,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极为重要的方法。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抓住关键性语段和含义深刻、精辟、优美的语句,揣摩其句式、语气、修辞手法,理解其含义和作用,从而诱发学生的感情,引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可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语言的同时,情绪受到感召,心灵受到净化,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强烈兴趣。
请看《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对人物的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生就一副多毛的面庞,植被多余空地,浓密的胡髭覆盖了两颊,遮住嘴唇的长髯,如纠缠不清的树根一样的眉毛,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般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看到如热带雨林般茂密的须发。
大量比喻手法的运用,生动展示了列夫•托尔斯泰“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的外貌特点。
再看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一道黑豹似的犀利目光。
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射出准确无误的频波。
像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
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刺中他的心窝。
引导学生理解学习这些外貌描写,并将之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可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 教师精选表现人物特点的词语或句子形成导学案,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课文中的句子填空,然后小组交流。
2.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通过信息的筛选,读懂、读透文本,准确把握人物外貌特征。
通过对外貌刻画语言的品味,深入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明确人物的外貌描写应服务于人物的情感,不能为描写而描写。
三、精心设问学习写法
用问题将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力引到文本中的外貌描写上,使教学重点突出,学生从文本中学有所得。
设问一: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了什么特点?
(1)外貌平庸甚至丑陋。
(2)他和普通俄罗斯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设问二:课文第二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突出了什么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体会出来?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
(1)目光犀利。
(2)目光蕴含丰富的感情。
(3)眼神有威力。
设问三:这样描写的原因是什么?
写他外貌的平庸既是对他外貌进行真实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罗斯人民大众的一员,与全体俄罗斯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设问四:课文前后两部分是什么关系?有何作用?用外貌平庸与他的眼睛形成对比,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的精美绝伦。
全文既对托尔斯泰“形”“神”作了独到细致的刻画,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两者相互衬托,给我们留下了强烈深刻的印象。
这四个问题环环相扣,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通过细致刻画人物外貌的丑陋、粗鄙、平庸,以及反衬人物眼睛的无比精美,从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与伟大。
此种教学方法,既突出了教学重点,也为学生在写作中尝试运用对比手法奠定了基础。
对比手法是一种文学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也是运用此种方法的经典。
通过设问解读文本之后,我将写作实践环节设计为以熟悉的一位老师为模特,为老师画像,突出人物性格,可以适当借鉴对比手法。
学生的写作大多比以往有进步。
四、读悟结合提高素养
在阅读、讨论、感悟中,学生常常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但一个人静静地整理、思考,更能产生深刻的感受。
思考能将个人体验与文本相结合,加深理解,形成理性的认识,这就是悟。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更能展示学生的心灵世界,反过来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
【教学方法】
1.学生提前阅读《名人传•托尔斯泰传》。
2.观看《列夫•托尔斯泰》传记视频。
3.以“我眼中的托尔斯泰”为题,抒写你对托尔斯泰的看法。
《列夫•托尔斯泰传》是一篇写伟大人物的传记,托尔斯泰丰富而伟大的内心世界,学生难以理解。
设计学生提前阅读《名人传•托尔斯泰传》和观看《列夫•托尔斯泰》传记视频,读文本,看图像,声像结合,通过详实丰富的资料,更直接地了解人物生平及思想发展历程,并将自己的阅读感悟抒发出来,可以更便捷地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解读人物,提升思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丑小鸭》《伤仲永》《伟大的悲剧》《送东阳马生序》《敬业与乐业》《〈傅雷家书〉两则》《谈生命》等文章的内容主旨,学生实际和心理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同样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感悟———写作”的方式,读悟结合,以写促读,有效提高学生的素养和写作水平。
总之《列夫•托尔斯泰》一课的教学,教师如果能充分发挥阅读对写作的哺育作用,重视写作对阅读的“激活”作用,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多角度地开展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学,必将使教材作用最大化。
以下是笔者教学实践中常用的三种读写结合的模式:
(1)语言积累课模式:阅读筛选———分析理
解———阅读品味———写作演练。
(2)结构摹写课模式:阅读梳理———比较分
析———学以致用———活用创新。
(3)情感提升课模式:阅读鉴赏———品味思
考———感悟升华———写作提升。
教师若能将这些教学方法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中,将研究的中心转移到对写作练习设计的反思上,有的放矢,必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课文对写作的意义,改变写作课过分依赖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或经验、过分强调多读多写等含糊经验的局面,为教与学找到清晰具体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