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瘟病毒duckplagueviru
- 格式:ppt
- 大小:10.90 MB
- 文档页数:65
禽病学(Avian Medicine)讲义第二章家禽的病毒性传染病第八节鸭瘟(Duck Plague,DP)一、简介:(1)名称: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us Enteritis,DVE)。
(2)宿主:鸭、鹅和雁形目鸟类。
(3)临床症状特点:(急性、热性、败血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肿头,流泪,体温升高,脚软,绿色稀粪(若打过疫苗,上述症状就并明显了)。
(4)病变特点:食道粘膜有假膜性坏死性炎症(注:念珠菌病也有此症状。
);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水肿和坏死;肝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坏死灶。
二、病原学:(1)鸭瘟病毒(DPV、DEV),属于α疱疹病毒亚科(注:ILTV和MDV也属于α疱疹病毒亚科)。
(2)球形,有囊膜,156-384nm。
(3)基因组为双股线性DNA,约150kb。
(4)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对pH3和11敏感(即对酸碱都敏感),对热敏感(56˚C10min灭活)。
(5)鸭胚成纤维细胞;9-14d鸭胚,初次分离不用鸡胚。
(6)不同DEV分离株的致病性有差异,但免疫原性基本相同。
三、流行病学:(1)易感动物:雁行目鸟类(鸭/鹅/天鹅等)。
(2)传染源:病鸭(鹅)和隐性带毒鸭(鹅)。
(3)传播方式: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水似乎也在病毒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
(4)潜伏感染,三叉神经节潜伏位点。
(5)流行无明显季节性。
四、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1)病初体温升高达43˚C以上,高热稽留(注:AI也能引起体温升高);病鸭表现两脚麻痹无力(腿软),病鸭不愿下水,离群独处。
(2)腹泻,排出绿色或灰白色(黄绿色)稀粪。
(3)头和颈部发生不同程度的肿胀,俗称“大头瘟”(注:AI、IC(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病、慢性呼吸道疾病也能引起肿头),皮下组织不同程度的炎性水肿,呈淡黄色冻胶样浸润物。
(4)流泪,眼睑水肿,眼结膜出血(眼底是红色的)。
(5)病鸭鼻中流出稀薄或粘稠分泌物,呼吸困难。
(6)食道粘膜出血、出现粗燥的条纹状纵向排列的黄色假膜(不易剥离,拿水冲不掉,剥离后会粘膜会出血;此外口腔和泄殖腔也会有假膜)。
鸭瘟病毒UL27基因主要抗原域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抗体制备及应用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鸭瘟病(Duck plague,DP)是由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水禽中,对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鸭瘟病毒的治疗方法比较有限,目前采用的主要是预防为主的措施,如疫苗免疫等。
鸭瘟病毒UL27基因编码的蛋白是一种病毒晚期表达的结构蛋白,具有重要的免疫学意义。
该蛋白的主要抗原域位于其N-端的区域,已被证实是DP病毒感染的目标抗原,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具有重要的免疫保护作用。
因此,UL27基因主要抗原域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抗体制备及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拟以鸭瘟病毒UL27基因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基因克隆通过PCR技术从DPV中扩增UL27基因,并将其克隆至表达载体pET-32a(+)中。
2.原核表达及纯化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中,利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原核表达UL27基因,分别采用亲和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对表达产物进行纯化和富集。
3.抗体制备采用纯化的UL27基因主要抗原域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具有高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
4.应用研究利用所制备的抗体,开展对DPV引起的鸭瘟病动物模型中UL27蛋白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的研究,以及对其免疫保护功能的评价等。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主要探讨UL27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免疫保护机制及其在防治鸭瘟病中的应用价值,为鸭瘟病疫苗研究和防控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实验基础。
同时,研究获得的UL27蛋白的纯化和抗体制备等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相关技术手段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实际应用价值。
鸭瘟病毒TK基因的研究与应用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又称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 DEV),属于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主要引起鸭、鹅、天鹅等雁形目成员的急性、败血性及高度致死性病毒性传染病[1]。
鸭瘟病毒为球形囊膜病毒,直径约为160-180nm,由核心(core)、衣壳(capsid)、外膜(tegument)、囊膜(envelope)四部分组成[2]。
鸭瘟病毒基因组较大,其中TK基因,即胸苷激酶(Thymidine Kinase,TK)基因,编码病毒的非结构蛋白--胸苷激酶,本文针对国内研究概况,对TK基因及蛋白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述。
基因鸭瘟病毒基因组为双股DNA,约150kb,目前已有多株鸭瘟病毒完成了基因组测序,如强毒株CHv、鸡胚化弱毒疫苗株C-KCE及分离弱毒疫苗株V AC等。
整个基因组分为UL(unique long)和US(unique short)区,病毒的基因依次取名UL1,UL2,UL3等和US1,US2,US3等,其中TK基因位于UL23,因此TK基因又称UL23基因。
TK基因在不同病毒株的位置稍有不同,如在V AC株基因组的74481-75557位置,而在CHv株基因组77994-79070位置,全长1077bp,无内含子结构[3]。
将DPVTK基因与α、β和γ疱疹病毒的TK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比较,发现DPV 与α疱疹病毒的相似性(36.8%)要高于β(26.8%)、γ疱疹病毒(29.6%),其中与α疱疹病毒亚科的马立克氏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 MDV)(相似性36.3%)、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Virus, ILTV)(相似性36.8%)及火鸡疱疹病毒(Herpevirus of turkey, HVT)(相似性40.6%)等禽类疱疹病毒的进化关系最近[4]。
新型鸭瘟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摘要对近些年来在恩施部分地区散养的麻鸭中出现的新型鸭瘟进行了症状和病理分析,并提出了诊断鉴别和具体防治措施,以期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鸭瘟;病理变化;流行特点;防治措施鸭瘟(duck plague,DP)俗称“大头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alenteritis,DVE),是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由鸭瘟病毒(duckplague virus,DPV)引起[1]。
鸭瘟是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一种传染病。
新型鸭瘟的急性、热性、败血性更强。
1923年该病最早在荷兰发现,1942年被确诊为一种新的独特鸭病毒病,我国自1957年在广东发现后,在许多地区都陆续出现DP疫情暴发。
近些年来在恩施部分地区散养的麻鸭中发现一种症状、剖检变化与鸭瘟相同的疾病,但常用的鸭瘟疫苗不能预防,发病后抗菌药物和鸭瘟抗血清治疗都无效,推测为一种DPV病毒变异引起的“新型鸭瘟”。
现将病理分析及防治效果报告如下。
1 新型鸭瘟发生特点1.1 病源资料2011年9—10月在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利川市汪营、南坪等乡镇农村发生一种主要侵害1月龄以下雏鸭,而成年鸭发病较轻的疾病,以皮下、脏器和肠道出血为主要特征,其发病症状、剖检变化完全符合甘梦候著《禽病诊断与防治》[2]中鸭瘟的诊断标准,几乎所有染病禽都曾注射过常用的鸭瘟疫苗,且发现鸭瘟后早期也进行过抗菌药物和鸭瘟抗血清治疗,但疗效不明显,疫情仍继续发展,故推测该病是由不同病毒引起的“新型鸭瘟”。
1.2 症状及病变病鸭初期表现为垂头缩颈、精神萎靡,体温迅速升高到43 ℃以上,且持续不退,少吃或不吃,走动困难,排绿色、灰绿色稀粪,泄殖腔周围羽毛被排泄物沾污,继而在鼻腔观察到浆液性分泌物,逐步变成黏性或脓性分泌物,随后流泪伏卧不起,出现眼睑水肿,翻开眼睑可以见到眼结膜充血或有小点出血,甚至形成小溃疡,部分病鸭表现出头颈肿大,最后呼吸困难,叫声嘶哑,至衰竭死亡。
鸭瘟(DuckPlaqne,DP)提问1.IBD的流行病学特点?2.典型症状和病变?3.特殊的防制措施?概念:鸭瘟是疱疹病毒引起的雁形目禽类如鸭鹅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也叫鸭病毒性肠炎。
其特征是两腿麻痹﹑下痢、头部肿大和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常呈败血症死亡。
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
病变特点是广泛出血和消化道的纤维素性伪膜性坏死。
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于于1957年广州发生,目前已流行于全国各地。
病原:鸭瘟病毒为疱疹病毒科Ⅰ型疱疹病毒亚科(α亚科)。
属未定。
中等偏上大小,120—180nm,双股DNA,有囊膜,抵抗力较弱,本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各毒株的毒力不同。
可在9日龄鸭胚(致死)中生长,形成核内包含体。
无血凝特性。
鸭胚毒适应于鸡胚后,对鸡的毒力增强,故应注意鸡胚苗的使用,严防感染鸡。
病毒主要存在于肝,脑及消化道。
流行病学感染动物主要是鸭,各种品种的鸭均可感染发病,但主要是成鸭发病严重,但雏鸭严重。
主要是水平传播消化道感染,多见于夏秋季节。
症状潜伏期一般3天左右。
全身症状:精神沉郁,高热,食欲减退,烦渴,垂翅,卧底不起,不愿下水,流泪,头颈部肿胀,眼睑水肿,称“大头瘟”。
流鼻涕,呼吸困难,怪叫,咳嗽,拉灰白色或绿色稀粪,病程3—5天,死亡率高。
鹅与鸭的症状相似,但发病率略低。
病变主要是肠道、食道、泄殖腔的伪膜性、出血性、坏死性炎症,(纵行排列的病灶)可参看教材。
有纵行排列的传染病有:鸭瘟(食道)、粘膜病(食道)诊断主要靠现场诊断,必要时分离病毒,主要与鸭霍乱区分开。
参看教材332页。
防治目前主要靠疫苗预防,鸭胚或鸡胚化,弱毒疫苗效果很好。
国内不少单位有售。
具体使用见教材。
发生本病后可作疫苗或血清抗体紧急接种。
鸭瘟是鸭、鹅和其他雁形目(Anseriformes)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的持征是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串高和死亡串大。
临诊持点是体温升高,肿头流泪、两脚麻痹相排出绿色稀类。
番鸭细小病毒病的诊治番鸭细小病毒病(Duck Plague,DP)是一种主要感染鸭类的急性、高传染性病毒病。
该病主要由番鸭细小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引起,其属于鸟类细小病毒科(Avian adenovirus)。
该病在我国分布广泛,全国各地都有报告,尤以东南沿海地区发病较为严重。
1. 病原学特点DPV是一种DNA病毒,相对分子质量为55×10^6,外壳为20面体,直径约70nm。
该病毒不耐受热、酸和碱,对紫外线、电离辐射等非化学方法灭活敏感,对广谱抗病毒药物如磷酸奥司他韦、阿昔洛韦、托烷司琼等无明显敏感性。
DPV的感染来源包括野生鸟类、家禽、病死鸟、昆虫等。
DPV能够感染水、土和粪便等多种物质,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如呼吸道、肝、肺、肠、腹腔等,其中呼吸道和肠道感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家禽饮用感染水源也是一种主要传播途径,当DPV数量较多的情况下,水源是一种极为危险的传播途径。
昆虫也是DPV的重要传播媒介,如轮虫、跳蚤、咬蝮蛇等。
3. 病理学变化DPV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在肺、肝、脾、卵巢、肾上腺等器官。
DPV主要通过喙端呼吸进入呼吸道,然后侵入其他器官。
DPV可引起肝、脾、肺、卵巢肿胀、出现灰白色斑点及不同大小的丘疹、水肿等,严重时可形成坏死灶。
细胞水肿、空泡变性、急性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也是DPV感染的主要表现。
4. 临床表现DPV的潜伏期一般在3-7天,多数患鸭在感染后24-48h出现症状。
病燥程为2-4天。
(1)呼吸道症状:患鸭第一天开始有喘气、咳嗽、眼结膜充血、泪腺水肿、鼻清涕等。
(2)神经症状:患鸭会出现发抖、瘫痪、眼球疼痛等神经症状,严重时会附加高热、呕吐、腹泻、口周发红及全身发痒等表现。
(3)严重病症:还可能出现羽毛凌乱、局部水肿、全身玫瑰红斑疹、脚掌发紫等。
5. 诊断方法(1)病理学表现:DPV的主要病理变化和病灶位于肝、肺、脾、肾上腺等器官。
鸭瘟临床表现有哪些?鸭瘟从哪几方面确定的了鸭瘟?鸭瘟临床表现有哪些?鸭瘟从哪几方面确定的了鸭瘟?鸭瘟(Duckplague)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uckvirusenteritis,DVE),是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鸭瘟临床表现有哪些?鸭瘟从哪几方面确定的了鸭瘟?鸭瘟(Duckplague)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uckvirusenteritis,DVE),是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鸭瘟流行特点1、在自然条件下,本病主要发生于鸭,对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鸭都有易感性,以番鸭、麻鸭易感性较高,北京鸭次之,自然感染潜伏期通常为2~4天,30日龄以内雏鸭较少发病。
2、在人工感染时小鸭较大鸭易感,自然感染则多见于大鸭,尤其是产蛋的母鸭,这可能由于大鸭常放养,有较多机会接触病原而被感染。
鹅也能感染发病,但很少形成流行。
2周龄内雏鸡可人工感染致病。
野鸭和雁也会感染发病。
3、鸭瘟可通过病禽与易感禽的接触而直接传染,也可通过与污染环境的接触而间接传染。
被污染的水源、鸭舍、用具、饲料、饮水是本病的主要传染媒介。
某些野生水禽感染病毒后可成为传播本病的自然疫源和媒介、节肢动物(如吸血昆虫)因本病为病毒血症也可能是本病的传染媒介。
调运病鸭可造成疫情扩散。
4、鸭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季流行较为严重。
当鸭瘟传入易感鸭群后,一般3~7天开始出现零星病鸭,再经3~5天陆续出现大批病鸭,疾病进入流行发展期和流行盛期。
鸭群整个流行过程一般为2~6周。
如果鸭群中有免疫鸭或耐过鸭时,可延至2~3个月或更长。
主要症状病鸭表现精神不佳,食欲减少或停食,渴欲增加,喜卧不愿走动。
病初,体温升高到43度以上。
流泪、眼周围羽毛粘湿,甚至有脓性分泌物,将眼睑粘连。
鼻腔亦有分泌物,部分鸭头颈部肿大。
病鸭下痢,排绿色或灰白色稀粪。
临床症状自然条件下,家鸭潜伏期一般为3~7天。
《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