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瘟
- 格式:doc
- 大小:371.00 KB
- 文档页数:11
鸭瘟疫苗什么时候打?鸭瘟疫苗注射哪个部位?鸭瘟疫苗使用方法?鸭瘟疫苗什么时候打?鸭瘟疫苗注射哪个部位?鸭瘟疫苗使用方法?鸭瘟疫苗什么时候打?鸭瘟疫苗注射哪个部位?鸭瘟疫苗使用方法?鸭瘟疫苗有哪些?用于有效预防鸭瘟的疫苗有活疫苗、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在使用时,建议根据自己鸭场情况进行选择适合的疫苗来进行免疫。
鸭瘟疫苗什么时候打?商品肉鸭免疫程序1—2日龄:预防鸭病毒性肝炎,应用鸭病毒性肝炎活疫苗。
使用方法:口服(滴口、鼻、眼,注射效果不好)。
6日龄:预防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疫里默氏菌病),使用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苗0.5毫升。
使用方法:肌肉注射。
7—10日龄:预防鸭瘟,鸭瘟苗注射。
蛋鸭免疫程序1日龄:预防鸭病毒性肝炎,应用鸭病毒性肝炎活疫苗。
使用方法:口服(滴口、鼻、眼,注射效果不好)。
6日龄:预防鸭传染性浆膜炎,使用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苗0.5毫升。
使用方法:肌肉注射。
7—10日龄:预防鸭瘟,鸭瘟苗注射。
15日龄预防鸭传染性浆膜炎,使用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苗0.5毫升。
使用方法:肌肉注射。
90日龄:预防大肠杆菌病,应用大肠杆菌灭活苗1毫升。
使用方法:肌肉注射。
100日龄:预防鸭瘟,应用鸭瘟活疫苗1头份。
使用方法:肌肉注射。
110日龄预防禽霍乱,应用禽霍乱蜂胶活疫苗1头份。
使用方法:肌肉注射。
120日龄:预防禽大肠杆菌病和禽霍乱,应用大肠杆菌灭活苗1毫升,同时用禽霍乱油乳剂灭活苗1毫升。
使用方法:肌肉注射。
注意事项(1)饮水给予一定要注意水质,不能用自来水,因自来水含有漂白粉,至少过夜让漂白粉除去后才能使用。
同时在饮水前必须停水2—4小时(天热2小时,天冷4小时),再实施饮水免疫。
并且可在水中加2%脱脂乳粉,饮水免疫的疫苗必须加倍,较好第2天每羽用0.3头份量再免疫一次。
(2)各场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适当改变免疫程序,灵活掌握。
(3)进行免疫接种,家禽必须体质健壮,如健康状况不良时,应暂停免疫操作。
对蛋鸭,可在20日龄进行首免,剂量为半倍量,2个月龄以后加强免疫1次;产蛋前再进行第3次免疫。
鸭瘟的病发特点和防治措施
在养殖鸭的过程中,有一种病特别麻烦,那就是鸭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鸭瘟没有特定的药物治疗,一旦鸭子患上鸭瘟,治疗效果不咋地,因此需要养殖人员做好疾病预防措施,对鸭群进行免疫接种,预防鸭瘟。
一、鸭瘟症状表现
1、无精打采、食欲下降、口渴、常卧地不起。
2、患病初期,体温在43度以上,眼睛周围羽毛粘湿,有脓性分泌物粘连眼睑。
3、鸭头颈部肿大,排除粪便颜色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
二、鸭瘟防治措施
1、无特效药
因为没有治疗的药品,因此只能做好预防措施,可以采用鸭瘟弱毒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预防鸭瘟。
2、引种繁殖
在引进鸭种时,先要隔离半个月进过检疫后,才能与其他鸭群饲养,对于病鸭产的蛋不能作为种蛋。
3、免疫接种
a、20日龄进行首免,剂量为半倍量;2个月龄的蛋鸭加强一次免疫;蛋鸭产蛋前,要进行第三次免疫。
b、在肉鸭1-7日龄时,注射鸭瘟疫苗半倍量。
c、在春秋两季,对种鸭个进行一次免疫接种,每只种鸭肌注1mL 鸭瘟弱毒疫苗或0.5mL鸭瘟高免疫血清鸭毒抗。
d、对于患病明显的病鸭,及时淘汰,深埋。
三、紧急治疗
1、当鸭群发病时紧急接种,对每只鸭注射苗3~4倍量的鸭瘟疫苗,
2、对患鸭瘟的鸭子,每只肌注国浩高科的鸭瘟高免血清鸭毒抗0.5毫升或聚肌胞0.5~1毫升,三天注射一次,连续注射两三次。
3、盐酸吗啉胍可溶性粉拌水混饮,也可以使用恩诺沙星可溶性粉拌水混饮,每天饮用一两次,连续饮用三五天(蛋鸭除外)。
4、对于即将销售的肉鸭,应当在销售前八天停止用药。
5、对于病死的鸭子,要进行深埋,对病鸭接触过的东西要进行彻底的消毒。
鸭瘟的治疗方法
鸭瘟是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由鸭瘟病毒引起的,该病毒存于病鸭的内脏、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之中。
它传染快,通常好鸭染上病毒后3~7天死亡,鸭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今天我们就给大家讲一下鸭瘟的治疗方法。
鸭瘟病因
鸭瘟又称病毒性肠炎。
是由鸭瘟疤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病毒广泛分布于病野鸭各组织器官、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尤以肝、脾、脑中含量最高。
病毒还能感染鸭蛋,使之成为死胚蛋。
鸭瘟对各种年龄的野鸭均易感染,成年鸭和产蛋鸭易感性更强。
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鸭和带毒鸭,传染渠道为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和交配等。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夏之交和秋季多发。
鸭瘟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3-7天。
病初即发高热,体温达42℃以上,发热3-4天;精神痪靡,头颈缩起,两翅下垂,羽毛蓬乱,两脚麻痹;食欲减退或拒食,饮欲增加;不肯下水,强行赶下去会挣扎上岸;头颈肿大,呼吸困难,叫声嘶哑;腹泻便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常污染肛门周围羽毛;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水肿,严重时粘膜外翻。
鸭瘟防治
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发病早期,每只注射0.5-1.0毫升抗病血清,有一定疗效。
用多聚肌昔酸每只注射1毫升,3天1次,也有一定效果。
本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剂如75%的酒精、0.5%石炭酸60分钟和0.5%的生石灰、0.5%漂白粉30分钟能将病毒杀死。
所以,定期进行认真消毒是预防的有效措施;此外,用鸭瘟鸭胚化弱毒疫苗对20日龄雏鸭首免,4-5月后加强1次。
对3月龄以上的野鸭免疫1次,有效期可达1年,预防效果也不错。
鸭瘟症状是什么鸭瘟治疗方法与防治要点鸭瘟是由鸭瘟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被国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传播迅速,发病率、死亡率均很高。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本病的流行与气温、湿度、鸭群的繁殖季节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通常在春夏之际和秋季流行最严重。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鸭瘟症状以及鸭瘟治疗方法
鸭瘟的临床诊断
发病初期为精神不佳,食欲减少或停食,口干,喜卧不愿走动,体温达43℃以上,流泪、眼周围羽毛粘湿,甚至有脓性分泌物将眼睑粘连,部分头颈部肿大,故有“大头瘟”之称。
之后食欲完全消失,或口渴增加,两脚发软,翅膀下垂,最后完全不能站立。
病理解剖特点是:以食道、泄殖腔和眼睑黏膜呈出血性溃疡和假膜为主要特征性病变。
鸭瘟治疗方法与措施
(1)不从疫区引进种鸭,禁止健康鸭群到鸭瘟流行区放牧,定期对鸭舍及用具进行消毒。
(2)定期用鸭瘟疫苗作预防接种,雏鸭在20日龄注射,即可免疫一个多月,60日龄(成鸭)以上注射可免疫 8~9个月,使用时疫苗加生理盐水稀释200倍,每只鸭胸肌注射1毫升。
(3)发生鸭瘟时应立即采取隔离和消毒措施,对鸭群用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必要时剂量加倍,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新联大教您正确认知:鸭瘟病原鸭瘟(简称DP)也称鸭病毒性肠炎,其病原为鸭瘟病毒(DPV),属于一种疱疹病毒。
所有鸭瘟病毒分离株的抗原性相似,但它们之间存在毒力上的差异。
传播通过与病鸭直接接触感染,也可经与病禽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环境及物品间接接触而感染。
本病传播迅速。
康复鸭可保持带毒达数年之久。
易感动物鸭、鹅和天鹅对本病易感,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鸭都可感染。
现在本病呈世界范围内流行。
症状急性死亡病例无明显症状。
一般表现体温升高(43℃以上)、畏光、食欲丧失、腹泻、口渴、衰弱、精神沉郁、喙发绀、运动失调,部分病鸭头颈肿大,俗称“大头瘟”。
出现症状后随即发生死亡,死亡率介于5%~100%之间。
暴发性鸭瘟一周内便可平息。
种鸭表现为突然的、明显的和持续的产蛋率下降(达25%~40%)。
病理变化病鸭可见全身皮肤弥散性出血、可视粘膜出血、结膜炎、气管炎、窦炎、重度出血性卡他性肠炎,在食道和泄殖腔粘膜上有痂样坏死斑。
在肝脏、胃肠道、心脏、胰脏、心包和卵巢可能会有出血斑点,肝脏、脾脏等实质性器官有小的坏死灶。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特征、典型症状和病变、突然死亡及高的死亡率可初步诊断,确诊则需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
应注意与鸭病毒性肝炎、鸭疫巴氏杆菌病、坏死性和出血性肠炎等进行鉴别诊断。
防治1、接种鸭瘟弱毒苗,4周玲首免,间隔20日加强一次,种鸭开产前加强一次。
2、饲料1000斤添加莫倍新1000g+硫酸粘菌素300g+清热散1000g+大蒜泥+辣椒,饲喂5天。
3、加强饲养管理。
防止家养水禽与野生水禽接触,采取严格的卫生和检疫措施,不从疫区引进种鸭、鸭苗和种蛋。
发病时,严格封锁、隔离和消毒,淘汰或捕杀病鸭,被污染的场所和用具应进行彻底的消毒。
对未发病鸭群采用弱毒疫苗紧急预防接种,可减少损失。
鸭瘟怎么治疗鸭瘟治疗方法
鸭瘟俗称“大头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又称为鸭病毒性肠炎,应引起高度重视。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鸭瘟的症状及鸭瘟的治疗方法。
1、鸭瘟临床症状
病初体温急剧升高,一般高达40~44℃,呈稽留热型。
两腿无力,步态蹒跚,经常卧地,难于走动,如若强行驱赶,则见两翅扑地而走。
病鸭不愿下水,若强迫其下水,也不能游动,并挣扎回岸。
部分病鸭头颈部肿胀,肛门周围羽毛被污染,常附有稀粪结块。
2、鸭瘟病理变化
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水肿,严重时粘膜松弛外翻,粘膜面附有黄绿色伪膜,不易剥脱。
全身的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性斑点或坏死。
皮下组织不同程度的胶样浸润,尤以“大头瘟”典型病例较为严重,切开肿胀的皮肤,即刻流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
口腔舌下部、咽喉周围见有溃疡灶。
食管粘膜具有纵性排列的灰黄色伪膜覆盖,此伪膜不易剥脱,剥脱后呈现出不同大小的、特征性的红色溃疡灶。
腺胃粘膜有出血斑点,有时在腺胃与食管膨大部分交界处,有一条灰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肌胃角质下层充血,有时出血。
3、鸭瘟治疗方法
可用抗鸭瘟高免血清进行早期治疗,每只鸭肌肉注射0.5ml。
也可用聚肌胞(或干扰素)进行早期治疗,每只成鸭肌肉注射1ml,3日1次,连用2~3次,也可收到一定疗效。
鸭瘟(DuckPlaqne,DP)提问1.IBD的流行病学特点?2.典型症状和病变?3.特殊的防制措施?概念:鸭瘟是疱疹病毒引起的雁形目禽类如鸭鹅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也叫鸭病毒性肠炎。
其特征是两腿麻痹﹑下痢、头部肿大和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常呈败血症死亡。
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
病变特点是广泛出血和消化道的纤维素性伪膜性坏死。
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于于1957年广州发生,目前已流行于全国各地。
病原:鸭瘟病毒为疱疹病毒科Ⅰ型疱疹病毒亚科(α亚科)。
属未定。
中等偏上大小,120—180nm,双股DNA,有囊膜,抵抗力较弱,本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各毒株的毒力不同。
可在9日龄鸭胚(致死)中生长,形成核内包含体。
无血凝特性。
鸭胚毒适应于鸡胚后,对鸡的毒力增强,故应注意鸡胚苗的使用,严防感染鸡。
病毒主要存在于肝,脑及消化道。
流行病学感染动物主要是鸭,各种品种的鸭均可感染发病,但主要是成鸭发病严重,但雏鸭严重。
主要是水平传播消化道感染,多见于夏秋季节。
症状潜伏期一般3天左右。
全身症状:精神沉郁,高热,食欲减退,烦渴,垂翅,卧底不起,不愿下水,流泪,头颈部肿胀,眼睑水肿,称“大头瘟”。
流鼻涕,呼吸困难,怪叫,咳嗽,拉灰白色或绿色稀粪,病程3—5天,死亡率高。
鹅与鸭的症状相似,但发病率略低。
病变主要是肠道、食道、泄殖腔的伪膜性、出血性、坏死性炎症,(纵行排列的病灶)可参看教材。
有纵行排列的传染病有:鸭瘟(食道)、粘膜病(食道)诊断主要靠现场诊断,必要时分离病毒,主要与鸭霍乱区分开。
参看教材332页。
防治目前主要靠疫苗预防,鸭胚或鸡胚化,弱毒疫苗效果很好。
国内不少单位有售。
具体使用见教材。
发生本病后可作疫苗或血清抗体紧急接种。
鸭瘟是鸭、鹅和其他雁形目(Anseriformes)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的持征是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串高和死亡串大。
临诊持点是体温升高,肿头流泪、两脚麻痹相排出绿色稀类。
剖检则见皮肤有出血斑点,皮下组织胶样浸润,消化道粘膜充血、出血及坏死,其中以食道和泄殖腔等处粘膜的病变员为明显;肝脏见有不规则大小不一的坏死点和出血点。
病原为鸭瘟病毒。
鸭瘟病毒(Duckplaquevirus)系疱疹病毒科成员之一,具有该类病毒的一般持性。
(一)病毒在鸭体内的分布本病毒广泛分布于病鸭体内各组织、器官中.口腔分泌物和粪便中亦含有大量病毒c黄引贤(1962)的试验资料表明,肝、脾、脑等组织含毒量较高,稀释到10负8注射lml,对鸭仍有致病力;血液、肺脏及肌肉的含毒量分别为lo负6、10‘5和10—4;肾脏、口腔分泌物及粪便等则在10—4以下。
由此看来,本病毒是一种泛嗜性的病毒。
(二)形态学特点鸦瘟病毒具有疮疹病毒的典型形态结构,系球形带囊膜的较大病毒,直径120一200nm。
主要由核芯、衣壳和囊膜三部分组成。
南京农学院(1964)用电镜观察到病毒为球形,大小约120一160nm.上海市农业科学院(1964)的观察亦认为病毒为球形粒子,直径为80一120nm。
翟中和等(1982)观察一株弱毒毒株时发现:病毒在细胞核内开始复制时,首先出现直径35—40nm的颗粒,接着形成直径95—105nm的核衣壳,核衣壳穿过核膜进入细胞浆或其空泡中。
绕以囊膜的成熟病毒粒子近似球形,直径160一180nm。
关于病毒的滤过性试验,黄引贤证明此病毒不能通过seitz滤器E.K石棉滤板,程德勤等亦获得同样结果,并且证实能通过5号玻璃滤器。
外国研究考还证明本病毒能通过(Chamberland)L4号和(BtrkefeLd)N号滤烛。
(三)病毒的培养本病毒很容易在鸭胚中生长繁殖并能连续继代通过,黄引贤(1962)的试验指出将一个毒株利用绒毛尿囊膜、尿囊胶、羊膜腔相卵黄囊等4种方法接种,该病毒均能生长繁殖。
后来又以另外8个毒株单用尿囊腔方法接种,结果亦能顺利继代。
病毒在鸭胚中生长繁殖时,一般在3—5天引起胚胎死亡。
当剖检胚胎时,常见皮肤有小点出血,肝脏坏死及出血,部分绒毛尿囊膜充血、出血和水肿,肝的病变具有很大的诊断价值。
但是鸭胚死亡串的高低,死亡时间的迟早以及肝的病变率多少,这些均与不同的毒株、毒力大小、接种剂量和鸭胚是否含有毋源抗体等有着密切关系。
例如A和B两毒株,在接种后4—5天,平均有30%一50%鸭胚死亡,而其他7株毒抹,接种后5天半到6天,从未发现有死亡现象;至肝的病变,根据4个毒株的观察和比较,结果s毒株在802个胚胎个统计,肝有病变的占63%,M毒株在245个中占55.5%,G株在98个中占35.7%,GD株在101个中占34.6%。
这些肝脏病变的出现率又与死亡时间有联系:接种病毒后第6天活胚的肝脏病变率>6大死胚>5天死胚>4大死胚。
—根据南京农学院(1964)报道,将在鸭胚中传代lo次的鸭胚适应毒,接种13—15日龄的鹅胚,病毒亦能良好繁殖,并致死胚胎和产生与鸭胚相似的病变。
鸭瘟病毒不能直接在鸡胚个增殖传代,此点巳为许多研究者所证实。
但将此病毒通过鸭胚一定代数后,如华南农学院(1962)通过6代(S毒株)、南京农学院(1964)2代(南京毒株)或8代(广州毒株)、上海市农业科学院(1964)6代鸭胚和1代鹅胚(w毒林),能在鸡胚中繁殖传代,并能引起胚胎死亡和典型的鸭瘟病理变化。
关于鸭瘟病毒的细胞培养,上海市农科院和南京农学院(1964)均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致认为,本病毒能在鸭胚细胞培养物内增殖和传代,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即细胞透明度降低,颗粒增加,胞浆浓缩,细胞变圆,最后细胞全部破坏脱落。
此外,在鸭胚单层细胞培养物内形成小型蚀斑并发现核内包涵体。
其次鸭瘟鸡胚毒亦能在鸡胚单层细胞和坞、鸭的肾单层细胞亡繁殖传代,均能引起同样的细胞病变。
鸭瘟病毒不论通过鸭胚、鸡胚或者细胞培养,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多,适应性增加,因而对胚胎和细胞的毒力增强,致使胚胎死亡率提高和病变明显.但对大鸭则毒力逐步减弱,所以通过上述石同的分离培养和传代的途径和方法,既可以鉴定鸭瘟病毒,又可育成弱毒毒株(四)病毒的病原性据各单位试验结果,利用各种人工感染方法,均能使不同年龄、性别相品种的鸭发生典型的鸭瘟。
黄引贤U962)指出,此病毒对鹅虽可感染致病,但发病率较鸭低;对1日龄雏能使其感染并能继代通过;但对鸽、家免、脉鼠、大鼠、小鼠;仔猪、犊牛、马和骡等动物未能人工发病。
程德勤等(1962)也指出伞病毒对小鼠、脉鼠、免和鸡均无致病力,能使鸳鸯及雁发病死亡、对野鸭致病但末死亡。
南京农学院(1964)也证明本病毒对乳鼠、仔免、鹃和9lh鸡都无易感性c[六)病毒的抗原性根据所有研究资料表明,迄今我国各地所分离的毒株,其抗原性都是一致的,与国外报道亦完全符合,也就是说,所有鸭瘟病毒株都具有相同的抗原构造,表现在对病毒中和试验、免疫扩散试验、荧光抗体试验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等都呈现一致的反应。
黄引贤(1962)从粤、挂、沪等省(市、自治区)分离的13个鸭瘟病毒株均能交互免疫,未发现有抗原性不同的类型。
国内其他研究者陈肇基(1964)、罗清生(1964)、方咳(1963)等亦得到同样结论,也就是说,我国各地所分离的鸭瘟毒株,其抗原性基本相同。
又黄引贤曾于1958年应荷兰KMnst教授的请求寄去高免鸭瘪血清,经中和试验证明我国鸭瘟病毒的抗原性亦与荷兰的相同。
然而近十年来,由于在临诊上应用鸭瘟弱毒疫苗对鹅和鸭的免疫效果不尽一致,因而怀疑是否抗原性有差异,但经叶润全等,(1989)应用琼脂凝胶沉淀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及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对鸭源及鹅源鸭瘟病毒进行了交叉反应.得出两者间呈平行反应关系的结果.初步证明两者的特性没有明显差别。
关于本病毒的红细胞凝集素的测定,黄引贤(1962)先后用过6个毒株,反复做过4次试验,结果发现对鸡、火鸡、鸭、鹅、鸽、家免、脉鼠、绵羊、山羊、黄牛、水牛、奶牛、马、驴和骡等15种动物的红细胞没有凝集现象。
南京农学院(1964)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1964)亦获得相似的结果。
因此说明鸭瘟病毒摸膜表面没有红细胞凝集素。
七)病毒的抵抗力鸭瘟病毒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据报道,将台毒肝脏保存于—10--20度件下.历时347天,给键鸭注射仍然引起发病。
病毒对热的抵抗力也比较强,50度90一120min才能灭活,室温22℃需经30天后才丧失感染力。
磺胺类药物祁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以及金霉素等抗生素一般对此病毒均无影响。
但0.2%一o.4%甲醛、O.4%结晶紫、0.2%硫柳汞和O.25%甲苯等药物在37度:24—48h.对鸭瘟病毒有灭活作用。
常用的消毒剂如0.1%升汞10—20min75%酒精5—30min,0.5%石炭酸60min,o.5%漂白粉与5%生石灰30min,o.5%复合酚(农福、宝康……)及o.1%优氯净作用30一60mm等对鸭瘟强毒均有灭活作用。
(一)本病简史及流行情况早在1923年Baudet氏在荷兰首次发现本病,随后1930年、1942年、1952年和1959年多次暴发,但初期一些研究者误认为与鸡瘟有关,直到1940年.Bos氏才认为此病与鸡瘟不同,是由另一种病毒引起的一种独立的病,第一次提出鸭瘟的名称。
1949年第14届国际兽医学会建议采用“鸭瘟”作为法定的名称,以后,法国、英国、比利时、印度、意大利、德国、加拿大及美国等许多国家均有本病的发生。
鸭瘟在我国流行的正式报道是黄引贤于1957年在广东首先提出的。
随后武汉、卜海、浙江、广西、江苏、湖南和福建等许多地区陆续发现,至8()年代漫延到东北各省。
1957年以来,本病广泛流行于我国华南、华中和华东等各省(市、自治区)养鸭业较发达的地区,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1963年全国农业科学规划会议把防制鸭瘟作为重点课题,其后许多单位进行大量的防治研究工作,并成功地创制了各类预防疫苗,从而有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