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病例讨论 李晓丹
- 格式:ppt
- 大小:305.00 KB
- 文档页数:16
临床实践中的病例分析与讨论在临床实践中,病例分析与讨论对于医护人员的专业发展和患者治疗非常重要。
通过分析和讨论真实的病例,医护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医学知识,提升临床技能,并共同探讨治疗方案和策略。
本文将通过一则病例,探讨病例分析与讨论在临床实践中的价值与重要性。
病例简介:患者,男性,40岁,因咳嗽、发热、乏力等症状前来就诊。
患者已经发热一周,最高体温达到39°C,并伴有持续性咳嗽和呼吸困难。
患者没有其他明显的病史,但有轻度疲劳感和食欲不振。
病例分析与讨论:针对这一病例,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以寻找可能的病因和诊断。
1.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首先,医护人员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疾病、家族病史、过敏史等,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体格检查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心率等指标,并仔细听诊肺部和心脏,以寻找可能的体征。
2. 实验室检查:其次,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胸部X线、血生化、病毒学检测等。
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获取更多有关患者健康状况的信息,从而帮助初步判断病因。
3. 诊断与治疗:在获取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后,医护人员可以根据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进行初步的诊断。
例如,在该病例中,患者的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与肺部感染有关。
进一步的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和胸部X线出现炎症表现,这进一步支持了肺部感染的可能性。
基于这些信息,医护人员可以初步诊断为患者可能患有肺炎,并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如抗生素治疗等。
4. 讨论与团队合作:除了个人的病例分析与诊断,讨论和团队合作也是临床实践中重要的一环。
医院内的团队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等,他们可以共同讨论并为病例提供不同的观点和经验。
通过团队的合作和讨论,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病例,并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名医工作室病例讨论记录
日期:2022年11月15日
地点:名医工作室
参与人员:
1.主治医生:张医生
2.住院医师:李医生
3.护士:王护士
4.实习生:刘实习生
病例概述:
患者,男性,65岁,因胸闷、气促和咳嗽等症状入院。
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和高血脂,并长期吸烟。
入院时体温37.5°C,血压140/90mmHg,心率90次/分。
体格检查发现双肺呼吸音粗糙,心音正常,无明显下肢水肿。
讨论内容:
1.病史分析:讨论患者的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和吸烟史对其目前症状的可能影响。
重点关注这些因素与胸闷、气促和咳嗽的关联性。
2.体格检查结果:讨论双肺呼吸音粗糙的原因,是否存在肺部感染或其他潜在的呼吸系统问题。
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检查以确定心脏功能和下肢水肿情况。
3.辅助检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格检查结果,讨论需要进行哪
些辅助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包括心电图、胸部X光及血液生化检查等。
4.诊断讨论: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讨论患者可能的诊断。
重点考虑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可能性,并排除其他疾病。
5.治疗方案:根据诊断结果,讨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康复计划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合理的医疗资源利用。
6.随访计划:讨论患者出院后的随访计划,包括定期复诊、药物调整和必要时的再次入院评估等。
内科医生的病例讨论分享典型病例促进医学交流(正文部分,请根据标题内容自行适配合适的格式进行书写)在医学领域,病例讨论是内科医生们相互交流经验、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分享典型病例,不仅可以促进医学交流,还能够提高医生们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技能。
下面将以几个典型病例为例,探讨内科医生的病例讨论在医学交流中的重要性。
病例一:高血压患者心脏病例患者是一位50岁的男性,他一直有高血压的病史。
最近几周,他出现了心悸、胸闷等症状。
通过病例讨论,内科医生们意识到这可能是心脏病的表现,立即进行了心电图检查和心脏超声。
结果显示患者存在心律失常和心肌功能不全。
通过讨论,医生们决定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
病例二:肺炎患者典型病例一位60岁的女性患者近期出现了咳嗽、发热和胸痛等症状。
内科医生们通过病例讨论发现,患者存在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并迅速安排了肺部X光和痰培养。
结果显示患者患有肺炎,并且培养结果指向了特定的病原体。
讨论后,医生们确定了适当的抗生素治疗方案,并且注意到了患者的护理和康复需求。
病例三: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病例一位45岁的男性糖尿病患者近期出现了视力模糊和下肢麻木的症状。
内科医生们通过病例讨论认识到这可能是糖尿病的并发症。
他们立即安排了眼科检查和神经学评估。
结果显示患者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神经病变。
通过讨论,医生们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并提供了患者教育以改善其疾病管理水平。
通过以上病例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内科医生的病例分享对于提高医学水平和促进专业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病例讨论除了帮助医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各种疾病,还能够加深对各种疾病的认识,并且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同时,通过病例讨论,医生们还能够共同分析和解决一些疑难病例,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除了对医生的个人能力提升有益外,病例讨论还有助于医生之间的合作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医生们可以在讨论中共同探讨治疗策略、预后评估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方法。
临床实践中的病例分析与讨论在临床实践中,病例分析与讨论是医药专业人员们进行经验分享、互相学习以及提高诊疗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对实际病例的深入剖析和讨论,医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诊断治疗的方法、以及预防和管理措施等。
本文将结合临床实践中的典型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引言】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经常会遇到各种疾病病例,每个病例都是一个珍贵的教学资源。
通过病例的详细描述、诊断和治疗的讨论,医生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
下面,我们将以几个病例为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病例一:高血压患者】病例描述:一位50岁的男性患者在体检中发现血压偏高,血压值稳定在140/90 mmHg左右。
患者否认有高血压既往病史,家族中也没有高血压相关疾病。
身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均未发现其他明显异常。
病例分析和讨论:该患者的血压值属于高血压前期,而且没有明显症状。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并结合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可导致继发性高血压的其他疾病。
在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整体风险评估,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
对于低危的患者,可以选择非药物治疗,如改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适度运动等。
对于高危患者,我们可以考虑联合药物治疗,并根据患者的体质和其他疾病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
【病例二:心绞痛患者】病例描述:一位60岁的女性患者突然出现胸痛,疼痛位于胸骨后,伴有紧缩感,疼痛放射到左肩和背部,伴有呼吸困难和出汗。
患者以前从未有过这种症状,然而她有高血压、高血脂和家族中有冠心病的病史。
病例分析和讨论:根据该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表现,我们高度怀疑她可能患有缺血性心脏病,特别是稳定型心绞痛。
为了确诊和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我们需要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心电图、心肌酶谱、冠状动脉造影等。
根据检查结果,在确定没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血管康复和必要时的介入治疗等。
临床分析临床病例讨论与分析近年来,临床医生们在疾病诊治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复杂疾病情况,临床分析病例的讨论与分析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以一个真实的病例为例,探讨临床分析病例的重要性以及讨论与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0岁,主诉出现持续性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已两年多。
查体发现患者双下肺可闻及干性罗音,心率不规则,杂音阴性。
经详细询问及检查,初步怀疑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合并心脏病。
但由于症状复杂,需进行临床分析,以确定最终诊断和治疗方案。
2. 病例讨论与分析步骤临床分析病例旨在通过医生团队的讨论和分析,共同得出病情的合理解释和最佳治疗方案。
下面是一般的病例讨论与分析步骤:第一步:病史采集与综述医生团队成员首先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症状、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然后,医生团队成员将各自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确保团队对病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第二步:体格检查与实验室检查在对病史进行综述之后,医生团队成员将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这些检查将有助于对患者病情的初步了解,为后续的讨论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第三步:病情分析与讨论医生团队成员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在病情分析与讨论环节中,将各自观察到的疑点和问题抛出,并结合患者的病情,以思维共享的方式进行深入探讨。
医生团队成员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解释,并就可能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展开讨论。
第四步:鉴别诊断与最佳治疗方案确定病例讨论与分析的最终目标是确定最佳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
医生团队成员将综合各种因素考虑,提出最有可能的几种诊断,并基于证据和经验,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在这个阶段,医生团队成员之间需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最终达成共识。
3. 本例分析在本例中,医生团队成员经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后,针对患者的主要症状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初步怀疑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然而,由于患者合并心脏病的症状,需对诊断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
第1篇一、病例简介患者,男,25岁,主诉:发热、咳嗽、乏力3天。
患者3天前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5℃,伴有咳嗽、乏力,无呕吐、腹泻等症状。
在当地诊所就诊,给予退热药物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
为进一步治疗,前来我院就诊。
二、病史采集1. 发病前1周内有无外出史:患者发病前1周内未外出,未接触发热病人。
2. 发病前1周内有无与动物接触史:患者发病前1周内未接触动物。
3. 发病前1周内有无接触传染源:患者发病前1周内未接触传染源。
4. 发病前1周内有无药物、食物过敏史:患者发病前1周内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5. 发病前1周内有无劳累、受凉等诱因:患者发病前1周内有劳累、受凉等诱因。
三、体格检查体温:38.5℃,脉搏:9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mmHg。
1. 皮肤:无皮疹、黄染。
2. 呼吸系统: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
3. 心脏:心率96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4. 消化系统:腹部平坦,无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
5. 神经系统:神志清楚,言语流利,颈软,克氏征、布氏征阴性。
四、辅助检查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8.5%,淋巴细胞百分比21.5%,血红蛋白130g/L。
2. 尿常规:正常。
3. 肝功能:正常。
4. 肾功能:正常。
5. 心电图:正常。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1. 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2. 鉴别诊断:(1)流感:流感患者发病急,高热、寒战、肌肉酸痛等症状明显,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
(2)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患者咳嗽、咳痰,听诊可闻及干湿啰音。
(3)肺炎:肺炎患者体温升高明显,咳嗽、咳痰,听诊可闻及湿啰音。
六、治疗方案1. 抗感染治疗:给予头孢克肟0.5g,每日2次口服。
2. 解热镇痛治疗:给予对乙酰氨基酚0.5g,每日3次口服。
3. 支持治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休息,多饮水。
七、病例讨论1. 病例特点:本病例患者表现为发热、咳嗽、乏力,无其他明显症状,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符合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
临床分析病例讨论与解析近年来,临床分析病例讨论与解析在医学领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通过对具体病例的讨论与分析,医生们可以深入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症状表现以及合理的治疗方法,从而提高诊断与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本文将通过具体病例的分析,探讨临床分析病例讨论与解析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实践方法。
1. 病例描述病例描述是进行临床分析病例讨论与解析的第一步。
在病例描述中,需要提供患者的基本信息、主诉以及疾病发展的过程和表现。
例如,患者小明,男性,年龄25岁,主诉反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伴有视力模糊等症状。
2. 病例讨论在病例讨论阶段,医生们可以根据病例描述中提供的信息,展开对病情的深入分析。
可以讨论患者的症状、体征、检查结果以及病史等。
例如,患者的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能与颅内压增高有关,需要进一步排除是否存在颅内病变的可能。
3. 分析病因根据病例描述和讨论的基础上,医生们可以进行病因分析。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各项信息,找出导致病情的原因。
例如,病例中提到患者伴有视力模糊等症状,结合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视神经乳头水肿,因此考虑到可能与颅内压增高相关的疾病,如颅内占位性病变等。
4. 解析诊疗方案针对病因分析,医生们可以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
通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和药物。
例如,对于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包括肿瘤切除、脑室引流术等。
5. 结果分析在临床分析病例讨论与解析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观察患者的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评估所制定的诊疗方案的有效性。
例如,手术治疗后,患者的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改善,视力模糊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6. 经验总结临床分析病例讨论与解析不仅有助于提高医生的临床思维和诊断能力,也有助于积累宝贵的临床经验。
通过对一系列病例的讨论与分析,医生们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经验积累。
总之,临床分析病例讨论与解析在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急症病例讨论
佚名
【期刊名称】《《吉林医学》》
【年(卷),期】1990(011)006
【摘要】病历摘要病人男,50岁,病历号:149167。
因腹痛、血便2天,于1988年1月26日急诊入院。
病人于入院的前一天晚饭后去厕所,在排便期间突然出现剧烈腹痛,疼痛以脐周围为重,呈阵发性绞痛并伴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神志恍忽,脉搏缓慢(每分钟约38次),似心绞痛,给予扩冠药物治疗。
【总页数】2页(P333-3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6.1
【相关文献】
1.病例讨论记录单在《外科护理学》病例讨论课中的应用 [J], 柴守霞;雷美容;张东云;高焕香;陈琼书
2.一例视神经乳头水肿患者的病因分析及讨论——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临床病理讨论会暨天津市眼科学会病例讨论会 [J], 张虹;宋国祥;张蕾
3.浅谈“病例报告”、“病例分析”与“病例讨论”写作上的区别 [J], 王宾;孙敬诚
4.多学科病例讨论:寡转移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快速进展病例 [J], 吴开杰;贾茜;王玉林;樊俊杰;贺大林;陈兴发;李磊;王蓉;梁华;姚煜;刘锐
5.急症病例讨论 [J], 孙敦华; 夏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抓好临床实习中期考核,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
李晓丹
【期刊名称】《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
【年(卷),期】2004(27)2
【摘要】临床实习是医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目标的关键阶段.兹以我校2000级临床专业学员中期考核为例,阐述抓好实习中期考核环节是保障实习顺畅进行有力举措,并对实习期间学员普遍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和措施.
【总页数】3页(P118-119,171)
【作者】李晓丹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教务处,广东省广州市,5102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4.7
【相关文献】
1.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 [J], 黄潜平
2.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初探 [J], 彭英才
3.做好临床实习期间学生管理工作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J], 王彦华
4.抓好临床实习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J], 赵虹;侯建国
5.抓好临床实习带教努力培养合格人才 [J], 阳新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明原因血小板降低的病例讨论时间:2015年4月16日下午3时地点:外科楼检验科学习室参加人员:赵强元(主任)、荣扬(主任技师)、郭建巍(主任技师)、郝秀红(副主任技师)、李艳君(副主任医师)、刘敏(技师长)、张雅芳(主管技师)、杨明(主管技师)、齐永志(主管技师)、李娜(主管技师)、黄新强(主管技师)、张静、李小燕、李燕燕、丁培培(初级技师)、孙帅、房树玉、赵高余(规培人员)、宋安荻、魏成浩、张靖、刘洁(实习同学)等。
主持:荣扬(主任技师)病例报告人:支文宇(检验技师)患儿娄栩菘,男,5个月龄,门诊健康查体,血常规检查:血小板39×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2×10^9/L↓,以血小板降低原因待查于2014年10月29日收治入院。
住院号:10443073。
家长叙述患儿入院前有上感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120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85/55mmHg 患儿急性起病,首次入院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一般。
神志清晰。
精神反应可。
抱入病房,查体合作。
面色红润,表情自然。
呼吸平稳。
自动体位。
左手背、右下肢散在分布数个针尖大小出血点,压之不褪色,未见皮疹。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头颅大小无畸形。
前囟0.5×0.5cm,平软,张力不高。
双侧眼睑无浮肿,结膜无充血、角膜无溃疡,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
鼻黏膜湿润,鼻中隔居中,各副鼻窦区无压痛。
外耳道无畸形,无异常分泌物,耳屏及乳突无压痛。
口腔黏膜光滑无溃疡,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未见肿大。
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
胸廓对称无畸形,听诊双肺呼吸音正常。
心前区无隆起,心音有力,心率12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腹软,稍膨隆,肠鸣音正常,肝脾肋下未触及。
无肠型及蠕动波,无包块,无压痛及反跳痛。
肠鸣音正常。
肛门外生殖器无异常,脊柱四肢无畸形,四肢关节无肿痛,双下肢无浮肿。
肱二、三头肌反射及膝腱反射存在,双侧对称,巴氏征、克氏征均阴性。
第1篇病例简介:患者,男性,45岁,主诉“反复发作性胸痛2年,加重伴气促、心悸1周”。
患者2年前开始出现活动后胸痛,每次持续数分钟,休息后可缓解,未引起重视。
近1周来,胸痛症状加重,伴随气促、心悸,夜间明显,影响睡眠。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未规律服药,否认糖尿病、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病史。
吸烟史20年,每日约20支。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45岁,主诉“反复发作性胸痛2年,加重伴气促、心悸1周”。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吸烟史20年。
查体:体温37.2℃,脉搏8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50/90mmHg。
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
心音有力,律齐,未闻及杂音。
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
四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心肌酶谱正常,心电图示ST段压低,部分导联T波倒置。
影像学检查:胸部CT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度狭窄。
讨论内容:1. 病史分析:-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和吸烟史,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 患者反复发作性胸痛,伴随气促、心悸,夜间明显,符合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 患者心电图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冠状动脉狭窄,支持心绞痛的诊断。
2. 诊断分析:-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患者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综合征,具有更高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3. 治疗分析:- 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 抗凝治疗:华法林、肝素等。
- 抗心绞痛治疗: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等。
- 血管重建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4. 实践教学目标:- 通过本病例讨论,使学生了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 培养学生分析病情、制定治疗方案的能力。
- 提高学生对心血管疾病诊治的重视程度。
5. 讨论要点:-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依据。
-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并发症及预防。
健康教育兴趣原则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李晓丹阜阳市职业技术学院(卫校校区) 安徽省阜阳市 236000【摘 要】学生的参与是保证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部分。
培养学生对所学课业的兴趣能够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出于《护理学基础》这门学科的社会特殊性,本文对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兴趣原则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教学;护理学;兴趣《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科学生在临床护理岗位学习和工作的基础。
受到我国传统思想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护士岗位在社会工作中由于服务性质较强削弱了其专业性重视,也间接导致对《护理学基础》学科的重视程度较低。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教师则是引导学生求学欲望的导师”因此,提高学习兴趣是保证《护理学基础》教学的基础工作。
1 兴趣原则的概念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出于生理或者心理的需求而投射到行动上的一种行为被称为广义的兴趣,也就是说需求是兴趣的内在动力。
将兴趣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被称为教学中的兴趣原则。
2 具体的应用在《护理学基础》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实时把控学生的学习情绪,在学习过程中明显出现消极态度时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出于学生仅仅对学习结果的兴趣考虑,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与学生一起积极互动来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2.1 培养学习兴趣的良好环境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教师自身以及其教学态度、方式的喜好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生活护理是《护理学基础》的重要教学内容,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表现出积极的教学态度以此来影响学生。
同时,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定制,让学生从对教师的喜爱以及接受影响到对《护理学基础》学习的兴趣。
2.2 护理学专业性角色的增强《护理学基础》绪论的讲解中,从护理岗位的宏观定位进行讲解。
一方面,讲解部分伟大的护理工作者先进的事迹和积极的态度,叙述护理岗位的重要贡献性。
另一方面,从国家、社会对护理工作的支持与建设讲解,增强学生对岗位的信心以及学习的兴趣。
疼痛评估管理应用于淋巴瘤患者护理中的价值研究杨晓琼郑丽云李丹丹陈丽东通讯作者发布时间:2023-07-05T09:46:31.263Z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6期作者:杨晓琼郑丽云李丹丹陈丽东通讯作者[导读] 目的分析疼痛评估管理应用于淋巴瘤患者护理中对患者疼痛程度、睡眠质量评分的影响。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广东汕头 515000摘要:目的分析疼痛评估管理应用于淋巴瘤患者护理中对患者疼痛程度、睡眠质量评分的影响。
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50例淋巴瘤患者参与本次护理,将50例淋巴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各25例,在其他基础资料相匹配的情况下,给予对照组淋巴瘤患者实施一般护理管理,给予观察组淋巴瘤患者实施疼痛评估管理,重点比较两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护理后的疼痛评分及睡眠质量。
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RS评分、FAS分级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PSQI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对于淋巴瘤患者实施疼痛评估管理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病程中的疼痛,同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关键词:淋巴瘤;疼痛评估管理;护理价值淋巴瘤是发生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病变,属于血液科的恶性肿瘤[1],早期临床症状不显著,一经发现,多数患者病情严重且需要放、化疗,产生严重疼痛及心理负担[2]。
随着社会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医疗水平也在逐年上升,一般的护理管理措施已经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为了提高患者满意度,我们将疼痛评估管理应用于淋巴瘤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取得显著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选择时间介于2020年3月-2022年6月,由本院收治并治疗的50例淋巴瘤患者,按照其他基础资料相匹配进行随机分组,将5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各25例。
对照组淋巴瘤患者的年龄范围30-48岁,平均年龄在(40.2±3.4)岁,男性14例,女性11例,受教育程度中,小学及初中7例,高中(中专)10例,大专及以上8例;观察组淋巴瘤患者的年龄范围31-50岁,平均年龄在(41.7±2.6)岁,男性16例,女性9例,受教育程度中,小学及初中6例,高中(中专)9例,大专及以上10例。
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发生误差的原因及措施分析发表时间:2015-10-27T16:41:49.96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3期供稿作者:李晓丹[导读] 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工作对于疾病的诊断非常重要,必须做好检验前的准备工作,针对性控制和管理误差。
李晓丹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摘要:分析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发生误差的原因的方式是样本法,通过样本采集前、中、后三个时间段开展分析。
掌握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导致误差发生的因素,以及采取怎样的措施防止误差出现。
由于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发生的误差对分析的结果会造成重大误差,因此要非常重视。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分析;误差原因;措施如今,临床医学检验分析技术不断提高,医生开展临床诊断主要通过临床医学检验分析结果进行。
可是,临床医学检验分析环节中,由于检验人员对于检验分析前的质量不重视,往往只重视检验分析中、检验分析后的质量,以至于检验分析结果和患者的实际临床症状存在误差,导致医生误诊,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
为了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权,不断提高医生的诊断水平,必须做好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误差原因分析,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
一、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发生误差的原因1、仪器和试剂的使用产生的误差对于仪器的保养措施不当,长时间使用后出现磨损、老化以及仪器和检验分析试剂匹配度不高,就会产生误差;不同的仪器制造商、型号,需要的检验试剂各不相同。
在同一个检验项目中,试剂的调整也要依据仪器的要求,否则就会出现误差。
一些国外进口检验仪器不能采用国产试剂,否则会产生误差。
2、样本采集的误差样本采集的误差是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发生误差的最根本原因。
样本采集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患者的生理、生活习惯、服药情况等影响。
比如一些患者对必须空腹进行样本采集的项目不重视、不了解,没有空腹方面的基本常识,没有认识到空腹检验的重要性,隐瞒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