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大一统汉朝
- 格式:docx
- 大小:413.36 KB
- 文档页数:6
高中历史知识:多民族大一统秦汉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
(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
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正文今天,历史君为大家推送《高中历史全部重要知识点》,希望各位同学都能认真学习,努力奋战期末考试!!!中国古代史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马上点标题下“高中历史”关注可获得更多知识干货,每天更新哟!)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
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天文、医学和诗经。
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
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汉朝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
2.掌握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汉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知识,提问:秦朝的建立及其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了哪个朝代?这个朝代有哪些特点?2.汉朝的建立(1)介绍汉朝的建立者刘邦及其背景。
(2)讲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
3.汉朝的政治制度(1)讲述汉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2)分析汉朝政治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4.汉朝的经济发展(1)介绍汉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2)分析汉朝经济发展对国家繁荣的影响。
5.汉朝的文化成就(1)讲述汉朝的文化成就,如儒家学说、辞赋、书法等。
(2)分析汉朝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课时1.汉朝的对外交往(1)介绍汉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与匈奴的和战、与西域的交流等。
(2)分析汉朝对外交往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汉朝的衰落(1)讲述汉朝的衰落过程,如王莽篡汉、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等。
(2)分析汉朝衰落的原因。
3.汉朝的历史意义(2)分析汉朝对后世的影响,如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
4.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汉朝的历史经验对当代有何启示?四、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熟记汉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述汉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代大一统国家的发展过程。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3.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4.不足之处:在讲解汉朝政治制度时,可能过于详细,导致部分学生理解困难。
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标解读】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应掌握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试大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识梳理】一、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1.兴起的原因①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的教训;③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适应了汉初政策的需要。
2.盛行的时间和地位(1)盛行的时间从到即位约70年的时间;(2)是政治上的,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3.具体内容(修身与治国)①含义:黄老之说指学说中的两派,即和的学说,包括(养生)和两个方面;②主要思想:强调“”,既尊重,反对,又主张发挥人的,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的哲学观。
4.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5.对西汉社会的影响(1)作用: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弊端: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的中央集权。
6.地位衰落:黄老之学由盛转衰,到汉武帝时被所取代(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1.背景:①经济恢复,国力强盛,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②黄老思想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发展需要;③新儒学的天人感应、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④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来源:先秦儒学并不是新儒学的唯一来源,新儒学是汉朝董仲舒以《》(宣扬大一统思想)为基础,融合家、黄老之学、思想而形成的新有思想体系。
(2)基础、主要内容:(①“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②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实行仁政)①君权神授论:人君受命于天,对人间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君而伸天”。
——这种君权神授的思想迎合了当时汉武帝专制集权政治需要。
②天谴论:人君无道,天就会降灾祸(如地震、冰雹等)进行警告。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试题【典型例题解析】例1 西汉初年,大臣陆贾在评论秦的统治时说:“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淫愈炽,兵马益而敌愈多。
”这段话最根本的含义是A严刑酷法不能保证统治的安定B减少政事清静无为才是某某久安之道C秦朝养兵太多反而招致灭亡D秦朝法网严密却不能阻止民间的反抗【点拨】本题是多种能力综合考查题。
要求考生有较高的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汉初统治者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理解本段材料。
【解答】B【总结】陆贾是思想主X与西汉社会现实与治国策略相联系。
变式题1.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A.社会十分贫困 B.秦朝灭亡的教训C.大臣陆贾的建议 D.X邦的远见卓识A2.黄老之学A“黄”是指黄帝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B强调“无为”,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没有用的C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一直统治者的指导思想D这一学说的推行是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根本原因A3.汉初统治者奉行“黄老”的无为思想其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黄帝的权威和影响力大 B法家学说没有可行性C.它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D当时政治家的推崇C4.黄老思想的基础是A黄帝的学说 B早期的道家理论 C墨家思想 D阴阳家的思想B例2.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A 它是封建社会的一种进步思想B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的需要C 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主要内容D 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B【点拨】西汉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其“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主X尤其适合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因此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
【解答】B【总结】思想意识服从于上层建筑的需要。
变式题1.贾谊(前200~前168年)著《过秦论》总结秦亡教训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一认识与当时西汉的哪一政策相呼应A休养生息 B重农抑商 C尊儒尚法 D独尊儒术A2.西汉时,“大一统”概念的核心含义是A 到汉武帝时期实现国家疆域的大统一B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加以发展而形成的C 适应当时统治者需要的一种思想主XD 皇权神授代表上天统治天下所有臣民D 3.董仲舒的新儒学包含①孔子的儒家学说②《公羊春秋》的大一统主X③法家思想④黄老之学和阴阳家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A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臣闻天者,群物之祖也……天令人谓命,命非圣人不行。
汉朝的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继秦朝之后,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时期。
汉朝的历史知识点内容丰富,对于高中生来说,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1. 汉朝的建立与灭亡汉朝由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西汉历经十一代十二位皇帝,最终在公元8年由王莽篡位,建立新朝,西汉结束。
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历经十四位皇帝,最终在公元220年由于内部腐败和外部压力,分裂为三国,标志着汉朝的结束。
2. 政治制度汉朝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主,实行郡县制。
中央政府设有三公九卿,其中丞相是最高的行政官员,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
地方行政单位分为郡、县两级,郡由太守管理,县由县令或县长管理。
此外,汉朝还设有太子太傅等官职,以辅助皇族教育。
3. 经济发展汉朝时期,农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铁器的广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同时,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使得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
此外,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盐铁官营政策,对国家经济的控制和收入有着重要影响。
4. 文化教育汉朝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
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培养官僚人才。
同时,汉字的书写系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规范化,出现了隶书和小篆等书体。
文学作品如《史记》、《汉书》等,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5. 科技与医学汉朝的科技和医学也有着显著的进步。
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这些发明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医学方面,出现了《黄帝内经》等医学典籍,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6. 军事扩张汉朝的军事扩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汉武帝时期,对外进行了多次征伐,包括对匈奴的战争,开辟了丝绸之路。
同时,汉朝还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
7. 社会风俗汉朝的社会风俗多样,儒家礼仪得到了推广,同时佛教也从印度传入中国,并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
2024年汉朝的大一统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汉朝建立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理解汉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原因和过程;认识汉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重要成就。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对历史的敬畏感;引导学生理解大一统思想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汉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及其影响;汉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深入剖析汉朝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准确理解汉朝统治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汉朝时期的文物图片或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汉朝的历史背景。
提问学生关于汉朝的基本了解,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为新课做铺垫。
2. 讲解汉朝的建立与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讲述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分析汉朝建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
重点讲解汉朝如何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实行分封制等措施,逐步实现国家的大一统。
分析汉朝大一统局面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积极作用。
3. 探讨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政治方面:介绍汉朝官僚制度、法律制度等,分析其对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经济方面:讲述汉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对经济的促进。
文化方面:介绍汉朝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强调其对后世的影响。
4. 分析汉朝时期的社会变革探讨汉朝时期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变革,分析这些变革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分析汉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如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以及这些矛盾对汉朝统治的挑战。
5. 课堂小结与互动讨论总结汉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成就。
引导学生思考汉朝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高中历史大一统汉朝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
⑵阅读古文资料→理解大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
⑶汉武帝和秦始皇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功过。
2、过程与方法:
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意识。
⑵通过文字、图片、短片等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⑵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楚汉战争的最后结果如何(
启发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刘邦就是汉高祖。
)
2.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到胜利(
指导学生观看“导入框”,结合上一课知识回答:善于用人,爱惜百姓,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等。
)
过渡讲解:俗话说“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当时,汉高祖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情况。
请看教材的第一部分“文景之治”。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文景之治:
1、汉初的社会状况:经济萧条(多媒体展示图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学生讨论(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破坏。
)如果你是汉高祖,你将怎么办呢(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
对比汉初的三位统治者的统治政策,有学生归纳它们的统治措施。
2、振兴措施:奖励耕作,轻徭薄赋,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动脑筋”,回答:汉文帝与秦始皇如何对待修陵墓你的看法怎样
A、秦始皇讲究奢侈豪华,不顾百姓死活;汉文帝要求从简,减轻百姓负担。
B、秦始皇实施暴政,激起人民反抗,导致秦朝迅速走向灭亡;汉文帝实行仁政,促进社会安定,百姓努力生产,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教师过渡讲解:汉文帝的长子就是汉景帝。
汉景帝继续执行父亲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他们父子的统治,被称为“文景之治”。
文景时期是汉朝的第一个繁荣时期。
汉景帝之后,继承皇位的是汉武帝。
汉武帝在“文景之治”基础上,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政治: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提问:汉武帝是怎样一个人呢(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
根据68页“阅读文字”介绍了汉武帝哪一方面特点这个特点与前面学过的哪些人物相似
A、汉武帝重视人才,善于用人。
B、尧、舜、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齐桓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秦孝公、秦王嬴政、汉高祖刘邦等。
汉武帝登基的时候虽然只有16岁,但他上台时就有一个棘手的问题,经济上有“文景之治”打下的基础,但政治上却面临着分封制遗留下来的严重问题。
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譬如梁王。
正所谓臣强君弱,诸侯国的势力已对中央构成威胁,那汉武帝是怎么解决的(
循序渐进,分层启发学生回答)
诸侯国势力太大,怎么办(下令把诸侯国越分越小,然后找借口削去他们的名分和地位。
)
通过此事,大家可以体会到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杰出历史人物之所以杰出,关键是他能解决时代给他提出的问题(甚至是难题)。
这是汉武帝政治上的“大一统”措施,它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加强了中央集权
(学生回答)但是这种做法却招来了诸王门下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从自身角度出发,诽谤朝廷,谩骂皇帝,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
2、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如何体现儒学的重要地位呢?
A、在长安设立太学
B、以儒家的五经为重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席地而坐讲学图”
总结:通过削弱诸侯国的权利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实行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大一统。
“大一统”是什么意思呢?
“万物要统一于上天,国家要统一于皇帝”——董仲舒。
这样,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统一于皇帝,思想上统一于儒家思想。
西汉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指导学生阅读63页的“文献资料·汉书摘句”、插图“汉代讲学图”,讨论回答“动脑筋”的题目:A.因为汉武帝经过董仲舒的墓地时,特地下马,所以后人称之为“下马陵”。
B.说明汉武帝对董仲舒的怀念和敬重。
(学生自主探究)
课堂思考题:71页“活动与探究2”,讨论回答:秦始皇与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的功劳有哪些相似之处谁的功劳更大
分组讨论后,开辩论会。
A.他们都在国家统一
....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秦始皇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影响到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各个领域。
汉武帝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他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开创了汉朝乃至中国整个封建时代的鼎盛局面。
因此,他们的功劳难分大小。
B.他们在历史上都是有功也有过,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过渡讲解:可是到西汉后期,政治越来越腐朽,社会越来越黑暗,公元9年,西汉灭亡,重新建立的汉朝,定都在东边的洛阳,历史上称之为东汉。
(三)、东汉的统治:
教师简述东汉发展历程: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重建汉朝,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他统治时期,采取措施,重新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较好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课堂小结:
教师指出:由于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休养生息,因而出现了“文景之治”。
汉武帝在“文景之治”基础上,敢于创新,成就了“大一统”伟业。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创新才能求发展,创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
课堂检测:
请同学们讨论“从汉武帝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