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无机化学实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93.50 KB
- 文档页数:62
无机化学实验教案一、实验基本知识1.1 实验目的(1)熟悉实验室的基本操作和实验规范。
(2)掌握常见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3)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实验安全(1)了解实验室安全常识,遵守实验规程。
(2)熟悉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及应对措施。
(3)穿戴好实验服、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品。
二、实验仪器与操作2.1 实验仪器(1)试管、烧杯、锥形瓶、容量瓶等玻璃仪器。
(2)电子天平、滴定管、移液器等计量仪器。
(3)磁力搅拌器、加热器、烘箱等加热设备。
2.2 基本操作(1)仪器的清洗、消毒。
(2)溶液的配制、转移、稀释。
(3)滴定、沉淀、结晶等操作。
三、实验内容3.1 实验一:硫酸铜的制备与性质(1)制备硫酸铜晶体。
(2)观察硫酸铜的溶解性、颜色、蓝色火焰等性质。
3.2 实验二:氢氧化铁的制备与表征(1)制备氢氧化铁沉淀。
(2)观察氢氧化铁的溶解度、红褐色沉淀、过滤等操作。
3.3 实验三:碳酸钙的制备与溶解平衡(1)制备碳酸钙沉淀。
(2)探讨碳酸钙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3.4 实验四:酸碱滴定(1)用酸碱指示剂进行中和滴定。
(2)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
3.5 实验五:氯化钠的结晶与重结晶(1)制备氯化钠晶体。
(2)探讨氯化钠的重结晶过程。
四、实验报告与评价4.1 实验报告(1)记录实验现象、数据、计算结果。
(2)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实验报告格式规范。
4.2 实验评价(1)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
(2)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完整性。
(3)实验报告的质量。
五、实验拓展与思考5.1 实验拓展(1)研究其他无机化合物的制备与性质。
(2)探讨实验中涉及到的化学原理。
5.2 思考题(1)总结实验中学到的知识、技能。
(2)分析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3)思考实验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六、实验六:硫酸铵的制备与性质6.1 实验目的(1)掌握硫酸铵的制备方法。
(2)了解硫酸铵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无机化学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 实验目的(1) 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2) 学习常见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3) 培养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要求(1) 熟悉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
(2) 准确称量、配制溶液和操作实验仪器。
(3) 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并能进行初步分析。
二、实验原理与材料1. 实验原理(1) 介绍实验涉及的无机化学反应原理。
(2) 解释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2. 实验材料(1) 实验药品:硝酸、硫酸、盐酸等。
(2) 实验仪器:试管、烧杯、滴定管等。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 实验内容(1) 实验一:硝酸银的制备与纯化(2) 实验二:硫酸铜的制备与溶解(3) 实验三:盐酸与碳酸钙的反应(4) 实验四:氢氧化钠的制备与溶解(5) 实验五:硫酸铁的制备与溶解2. 实验步骤(1) 实验一:称量硝酸银固体;配制硝酸溶液;观察硝酸银与硝酸的反应现象。
(2) 实验二:称量硫酸铜固体;配制硫酸溶液;观察硫酸铜的溶解过程。
(3) 实验三:称量碳酸钙固体;配制盐酸溶液;观察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现象。
(4) 实验四:称量氢氧化钠固体;配制水溶液;观察氢氧化钠的溶解过程。
(5) 实验五:称量硫酸铁固体;配制硫酸溶液;观察硫酸铁的溶解过程。
四、实验注意事项1. 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佩戴实验服、手套、护目镜等。
2. 操作仪器时要小心谨慎,防止损坏。
3. 准确称量和配制溶液,避免误差。
4. 观察实验现象时要仔细,并及时记录。
五、实验报告与评价1. 实验报告(1) 编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现象、数据等。
2. 实验评价(1) 评价实验操作的准确性、规范性。
(2) 评价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实验六:氢氧化铁的制备与表征1. 实验目的(1) 学习氢氧化铁的制备方法。
(2) 掌握氢氧化铁的表征方法。
2. 实验步骤(1) 称量适量的硫酸铁固体;(2) 配制硫酸溶液;(3) 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氢氧化铁的沉淀现象;(4) 过滤、洗涤、干燥氢氧化铁沉淀;(5) 观察氢氧化铁的颜色、形状等特征;(6) 利用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氢氧化铁进行表征。
大一大二必修课无机化学实验教案实验教学目标:1. 掌握无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2. 理解无机化学实验原理。
3. 培养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实验一:无机化学实验室基本操作演练实验目的:熟悉实验室基本操作流程,学习安全实验室实验的注意事项。
实验内容: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器材准备、标志和盛装药品(溶液、试剂)的容量、用途及名称标示。
2. 实验室安全知识:化学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安全用电知识、紧急处理措施。
3. 实验室仪器设备:熟悉常用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结构、用途和操作方法。
4. 实验基本操作:称量、定容、准确稀释。
5. 实验剂量:计算溶液浓度、体积和质量。
实验二:常见无机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质测试实验目的:学习常见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性质测试方法。
实验内容:1. 溶液配制与溶液稀释:学会配制指定浓度的溶液并进行稀释。
2. 酸碱中和反应:学习中和反应的反应原理和实验方法。
3. 结晶法:了解晶体的结构和常用的结晶方法,并进行结晶实验。
4. 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反应类型和实验方法。
5. 气体制备与收集:学习典型气体的制备和收集方法,并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三:无机离子的定性分析实验目的:通过定性反应掌握常见无机离子的实验特征。
实验内容:1. 制备离子试剂:制备标准的离子试剂溶液。
2. 离子反应:通过反应观察和沉淀形成验证离子的存在。
3. 离子分离:利用化学反应实现离子的分离。
4. 离子鉴定:通过鉴定试剂的特征反应,确定离子的种类。
实验四:无机化合物的定量分析实验目的:学习常见无机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
实验内容:1. 滴定分析:学习滴定反应的原理、操作方法和计算。
2. 母液配制与稀释:计算浓度、制备指定浓度的溶液。
3. 柱层析分析:学习柱层析分离方法、分析方法和结果计算。
4. 光度法: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并计算浓度。
5. pH测定:学习pH测定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实验五:无机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测定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试学习无机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实验授课对象:化学专业本科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实验操作规范和安全意识。
2. 通过实验,加深对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一、实验基本操作1. 实验室安全知识2. 实验仪器使用3. 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二、实验项目1. 氧化还原滴定实验2. 酸碱滴定实验3. 配位滴定实验实验步骤及要点:一、氧化还原滴定实验1. 实验目的:学习氧化还原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测定溶液中还原剂或氧化剂的浓度。
2. 实验原理:利用氧化还原反应,通过滴定剂与被测物质反应,根据反应物的化学计量关系计算出被测物质的浓度。
3. 实验步骤:(1)配制标准溶液:准确称取一定量的氧化剂或还原剂,溶解后定容。
(2)配制待测溶液:准确称取一定量的还原剂或氧化剂,溶解后定容。
(3)滴定实验:用滴定管将标准溶液逐滴加入待测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确定滴定终点。
(4)数据处理:根据反应物的化学计量关系,计算出待测物质的浓度。
二、酸碱滴定实验1. 实验目的:学习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测定溶液中酸或碱的浓度。
2. 实验原理:利用酸碱中和反应,通过滴定剂与被测物质反应,根据反应物的化学计量关系计算出被测物质的浓度。
3. 实验步骤:(1)配制标准溶液:准确称取一定量的酸或碱,溶解后定容。
(2)配制待测溶液:准确称取一定量的酸或碱,溶解后定容。
(3)滴定实验:用滴定管将标准溶液逐滴加入待测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确定滴定终点。
(4)数据处理:根据反应物的化学计量关系,计算出待测物质的浓度。
三、配位滴定实验1. 实验目的:学习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测定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
2. 实验原理:利用配位反应,通过滴定剂与被测物质反应,根据反应物的化学计量关系计算出被测物质的浓度。
3. 实验步骤:(1)配制标准溶液:准确称取一定量的金属离子,溶解后定容。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实验授课班级:化学专业2022级1班授课教师:李明授课时间: 2023年10月15日实验名称:铜与稀硫酸反应实验一、实验目的1. 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 掌握金属与酸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加深对化学反应速率和产物的理解。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金属铜与稀硫酸在常温下不发生反应,但在加热条件下,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氢气。
反应方程式如下:\[ Cu + 2H_2SO_4 \rightarrow CuSO_4 + 2H_2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酒精灯、试管、玻璃棒、铁架台、导管、集气瓶等。
2. 试剂:铜片、稀硫酸、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指示剂等。
四、实验步骤1. 将铜片清洗干净,用砂纸打磨表面,确保铜片表面光滑。
2.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放入铜片。
3. 用酒精灯加热试管,观察反应现象。
4. 当看到气泡产生时,将导管插入集气瓶,收集氢气。
5. 用氢氧化钠溶液检测氢气,观察酚酞指示剂的颜色变化。
6. 停止加热,观察铜片表面是否出现硫酸铜。
7.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反应时间、气泡产生速度、氢气体积等。
五、实验观察与记录1. 反应过程中,铜片表面逐渐变黑,产生气泡。
2. 氢气产生速度较快,集气瓶内气体迅速充满。
3. 氢氧化钠溶液检测氢气时,酚酞指示剂变红。
4. 停止加热后,铜片表面出现一层蓝色固体,为硫酸铜。
六、实验分析1. 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氢气,符合金属活动性顺序。
2. 加热能提高反应速率,加快氢气的产生。
3. 氢氧化钠溶液检测氢气时,酚酞指示剂变红,说明氢气已生成。
4. 铜片表面出现硫酸铜,说明反应已进行。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掌握了金属与酸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加深了对化学反应速率和产物的理解。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八、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操作,避免烫伤和化学品中毒。
教案•酸碱平衡基本概念与原理•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缓冲溶液原理及应用•沉淀溶解平衡与溶解度计算目•酸碱滴定法原理与实践操作•酸碱平衡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应用录酸碱平衡基本概念与原理酸碱酸碱的强弱030201酸碱定义及性质酸碱反应类型中和反应酸和碱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也称为酸碱中和。
酸碱与金属的反应酸能与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碱能与某些金属(如铝、锌等)反应生成偏铝酸盐和氢气。
酸碱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碱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酸碱平衡原理酸碱平衡酸碱指示剂酸碱平衡的移动溶液pH值计算pH值定义01pH值计算方法02酸碱混合溶液pH值计算03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弱电解质定义及分类弱电解质定义弱电解质分类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电离平衡常数定义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影响电离平衡因素浓度温度浓度改变会影响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但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
同离子效应多元弱酸、弱碱电离平衡多元弱酸电离平衡多元弱碱电离平衡缓冲溶液原理及应用缓冲溶液组成及作用机制组成作用机制当向缓冲溶液中加入少量酸或碱时,弱酸或弱碱的解离平衡发生移动,从而减弱了溶液pH值的变化,保持溶液的酸碱度相对稳定。
缓冲容量与缓冲范围缓冲容量指缓冲溶液所能抵抗外来酸或碱对溶液pH值影响的能力,与缓冲组分的浓度及解离度有关。
缓冲范围指缓冲溶液能够有效维持pH值稳定的pH值范围,通常与弱酸或弱碱的解离常数有关。
常见缓冲体系及其应用常见缓冲体系应用维持生理pH 值稳定人体内的血液、细胞液等都具有缓冲作用,能够维持生理pH 值的稳定,保障正常生理功能。
要点一要点二药物制剂与储存在药物制剂过程中,缓冲溶液常用于调节药物的酸碱度,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在药物储存过程中,缓冲溶液也能够减缓药物因酸碱度变化而引起的降解和失效。
生物实验与研究在生物实验中,缓冲溶液常用于细胞培养基、酶反应体系等的配制,为生物实验提供稳定的酸碱环境;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缓冲溶液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用于蛋白质纯化、DNA 提取等实验操作中。
高中化学实验无机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掌握制备二氧化硫气体的方法,并了解其性质及用途。
实验原理:将硫粉和铜片加热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
实验器材:硫粉、铜片、试管、燃烧瓶、酸性溶液(稀盐酸)。
实验步骤:
1. 将一小撮硫粉和一块小的铜片放入试管中;
2.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酸性溶液(稀盐酸);
3. 用试管塞封闭试管口,摇动试管使硫粉和铜片充分接触;
4. 加热试管,观察试管内的现象。
实验结果分析:
1. 试管内会产生有刺激味道的气体,该气体为二氧化硫气体;
2. 二氧化硫气体是无色、有刺激气味的气体,具有较强还原性;
3. 二氧化硫气体可用于工业生产、防腐保鲜等方面。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操作时需佩戴护目镜,避免气体直接接触眼睛;
2. 加热过程中需小心操作,避免烫伤;
3. 实验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台面整洁。
实验扩展:
1. 可以进一步研究二氧化硫气体的性质及用途;
2. 可以尝试用其他金属与硫反应制备二氧化硫气体,比较不同金属反应的情况。
希望本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祝实验成功!。
无机化学实验教案设计引言: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文将设计一节无机化学实验课的教案,旨在提供一个系统的教学方案,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教学。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无机化合物的制备和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1. 器材:试管、滴管、酒精灯、玻璃棒、烧杯等。
2. 试剂:硫酸铜、氢氧化钠、盐酸、氯化钠等。
三、实验步骤:1. 实验一:硫酸铜的制备a. 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试管中。
b. 使用滴管滴加硫酸铜溶液至溶液呈现蓝色。
c. 用玻璃棒搅拌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
2. 实验二:氯化钠的制备a. 取一定量的盐酸溶液,加入试管中。
b. 使用滴管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溶液呈现沉淀。
c. 用玻璃棒搅拌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1. 实验一结果: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生成蓝色溶液,反应方程式为CuSO4 + 2NaOH → Cu(OH)2 + Na2SO4。
实验分析:该反应是一种酸碱中和反应,氢氧化钠是碱,硫酸铜是酸,生成的Cu(OH)2是一种碱式盐。
2. 实验二结果:盐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生成白色沉淀,反应方程式为HCl + NaOH → NaCl + H2O。
实验分析:该反应是一种酸碱中和反应,氢氧化钠是碱,盐酸是酸,生成的NaCl是一种盐。
五、实验讨论和延伸:1.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应用。
2. 学生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利用无机化合物的制备和性质进行实际应用,例如在环境保护、医药制造等领域。
3.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结果和分析,探讨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不仅学会了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还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实验结果和分析的讨论,也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无机化学的理解。
无机化学实验教案及批改标准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的无机化学实验,使学生掌握分离技术,熟悉各种实验
室器具,学会如何操作,并运用相关知识正确计算样品中各元素的质
量百分比。
二、实验内容
本次无机化学实验主要是分离无机盐中的Ba2+和SO4-2,以及计
算溶液中Ba2+和SO4-2的质量百分比,主要涉及到了常见的实验操作,如称量、混和溶液、精密滴定、气体收集等。
三、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材料:用称量勺称取0.1g量级的Ba(NO3)2和Na2SO4
分别倒入碗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混合成溶液。
2.用精密滴定管收集溶液,用10mL0.1mol/LHCl滴定溶液,在溶
液中通入氮气,收集放出的硫化氢气体,注意收集前后比重的变化,
滴定结束后盖好烧杯盖。
3.用烧杯称取精密滴定管里的溶液量,并利用上述溶液量和硫化
氢气体收集量计算Ba2+和SO4-2的质量百分比。
四、实验批改标准
1.记录实验过程,手记编写需清晰规范,完全遵循实验程序,布
局清晰;
2.实验数据准确,精密滴定及收集的溶液量准确无误;
3.计算结果正确,正确使用质量百分比计算样品中各元素的质量;
4.报告书编写正确,完整遵循实验的步骤,各内容规范编写,逻
辑清晰,文字表达准确。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化学实践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无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潜能。
二、教学内容1.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化学键、化合物等。
2.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等。
3.无机化合物:包括元素及其化合物、无机酸碱盐、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等。
4.无机化学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方法、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无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无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素养。
四、教学安排1.总学时:64学时。
2.理论教学:48学时。
3.实验教学:16学时。
4.课外实践: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五、教学评价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40%。
2.期中考试:笔试,占总成绩的30%。
3.期末考试:笔试,占总成绩的30%。
六、教学资源1.教材:《无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参考文献:《无机化学实验教程》、《无机化学学习指导》等。
3.网络资源:无机化学相关网站、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周: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化学键、化合物等)。
2.第二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
3.第三周: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
4.第四周:化学平衡、酸碱平衡。
5.第五周: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化合物。
6.第六周:无机酸碱盐、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化合物。
7.第七周:无机化学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方法等)。
8.第八周:无机化学实验(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等)。
无机化学实验教案(一)基本操作实验一仪器认领、洗涤与干燥一、主要教学目标熟悉无机化学实验室得规则要求.领取无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并熟悉其名称规格,了解使用注意事项,落实责任制,学习常用仪器得洗涤与干燥方法。
二、教学得方法及教学手段:讲解法,学生实验法,巡回指导法三、教学重点:仪器得认领四、教学难点:仪器得洗涤五、实验内容:1、认识无机化学常用仪器与使用方法(1)容器类:试管,烧杯……(2)量器类:用于度量液体体积:如量筒,移液管……(3)其它类:如打孔器,坩埚钳……2、仪器得洗涤,常用得洗涤方法(1)水洗:用毛刷轻轻洗刷,再用自来水荡洗几次,向学生演示洗涤得方法(2)用去污粉、合成洗涤剂洗:可以洗去油污与有机物。
先用水湿润仪器,用毛刷蘸取去污粉或洗涤剂,再用自来水冲洗,最后用蒸馏水荡洗。
(3)铬酸洗液洗仪器严重沾污或所用仪器内径很小,不宜用刷子刷洗时,用铬酸洗液(浓H2SO4+K2CrO7)饱与溶液,具有很强得氧化性,对有油污与有机物得去污能力很强,注意:2①使用前,应先用刷洗仪器,并将器皿内得水尽可能倒净。
②仪器中加入1/5容量得洗液,将仪器倾斜并慢慢转动,使仪器内部全部为洗液湿润,再转动仪器,使洗液在仪器内部流动,转动几周后,将洗液倒回原瓶,再用水洗。
③洗液可重复使用,多次使用后若已成绿色,则已失效,不能再继续使用。
④铬酸洗液腐蚀性很强,不能用毛刷蘸取洗,Cr(VI)有毒,不能倒入下水道,加FeSO4使Cr(VI)还原为无毒得Cr(III)后再排放。
(4)特殊污物得洗涤依性质而言CaCO3及Fe(OH)3等用盐酸洗,MnO2可用浓盐酸或草酸溶液洗,硫磺可用煮沸得石灰水洗。
3、仪器干燥得方法:晾干:节约能源,耗时吹干:电吹风吹干气流烘干:气流烘干机烤干:仪器外壁擦干后,用小火烤干烘干:烘箱,干燥箱有机溶剂法:先用少量丙酮或酒精使内壁均匀湿润一遍倒出,再用少量乙醚使内壁均匀湿润一遍后晾干或吹干。
丙酮、酒精、乙醚要回收。
无机化学实验第四版教学设计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无机化学实验基本原理,掌握无机化学实验技能,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二、实验内容1.酸碱滴定实验。
以NaOH为标准溶液,测定某种酸的浓度。
2.晶体结构实验。
观察并绘制一种晶体的结构图。
3.氧化还原实验。
测定一种金属在溶液中的电极电势和标准电极电势。
4.离子交换实验。
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处理含铅废水,测定其处理效果。
5.化学分析实验。
使用氢化物沉淀法测定镉的含量。
三、实验步骤酸碱滴定实验1.取一定量的酸溶液,加入适量的指示剂。
2.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记录滴定体积,直至出现终点。
3.重复实验三次,取平均值计算酸的浓度。
晶体结构实验1.取一定量的晶体样品放置在一侧,并取一定量的甘油和蒸馏水混合成溶液。
2.将溶液混合后滤掉沉淀,然后慢慢加热,借助激光衍射法观察晶体结构。
3.根据观测结果绘制晶体结构图。
氧化还原实验1.准备一定浓度的目标溶液和另一种电极反应所需的溶液,例如CuSO4和FeSO4。
2.将目标溶液放置在反应杯中,插入电极。
3.用Ag/AgCl作为参比电极,在目标溶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铜离子和一定浓度的铁离子。
4.依次测定目标溶液和参比电极的电极电势,并计算出金属在溶液中的标准电极电势。
离子交换实验1.准备一定量的离子交换树脂,并将其加入废水样品中。
2.搅拌废水样品10分钟,离子交换树脂将带有铅元素的离子吸附。
3.将离子交换树脂过滤并清洗,将过滤液置于分析杯中,加入甲醇和硝酸进行分析。
4.使用原子吸收光谱测定过滤液中的铅含量,计算出离子交换树脂对铅的去除率。
化学分析实验1.取一定量的含镉样品,加入一定量的盐酸和氢化钠。
2.用滴定法滴定生成的CdS,加入适量的氢醋酸用于溶解CdS并滴定。
3.计算出样品中镉的含量。
四、实验注意事项1.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不得擅自改变实验方案。
2.实验室内不得吸烟、饮食,提前关掉手机。
无机化学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 实验目的(1)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2)熟悉常见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
(3)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要求(1)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2)注意实验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定。
(3)准确记录实验数据,书写实验报告。
二、实验内容与原理1. 实验内容(1)无机化合物的制备。
(2)无机化合物的性质测定。
(3)无机化学反应的观察。
2. 实验原理(1)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物质的制备。
(2)利用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物质性质的测定。
(3)观察化学反应的现象,分析反应机理。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实验仪器(1)试管、烧杯、锥形瓶等玻璃仪器。
(2)电子天平、滴定管、pH计等分析仪器。
(3)加热设备、磁力搅拌器等实验室常用设备。
2. 实验试剂(1)无机化合物试剂:如NaOH、HCl、BaCl2等。
(2)指示剂:如酚酞、甲基橙等。
(3)其他试剂:如硫酸铜、硝酸银等。
四、实验步骤与方法1. 实验步骤(1)根据实验原理,编写实验步骤。
(2)进行实验操作,注意安全防护。
(3)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2. 实验方法(1)化学分析法:利用化学反应进行物质的测定。
(2)仪器分析法:利用仪器设备进行物质的测定。
(3)物理方法: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进行测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浓度、颜色、温度等。
(2)绘制图表,如折线图、柱状图等。
2. 实验分析(1)分析实验现象,判断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
(2)讨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实验效果。
六、实验报告与评价1. 实验报告(2)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及分析。
(3)报告要求字迹清晰、条理分明、数据准确。
2. 实验评价(1)评价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
(2)评价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
(3)评价实验分析的深度、广度。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安全(1)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佩戴防护用品。
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案一、前言1. 实验目的熟悉实验室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技能。
学习和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原理。
加深对无机化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2. 实验要求学生应提前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原理和步骤。
学生应穿着合适的实验服,佩戴实验帽、手套和护目镜。
学生应遵守实验室纪律,听从指导教师指挥。
二、实验一:酸碱滴定1. 实验原理利用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通过滴定操作确定溶液的酸碱度。
2. 实验步骤准备标准酸溶液和未知酸溶液。
加入适量的未知酸溶液到滴定瓶中。
向未知酸溶液中滴加标准碱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根据滴定数据计算未知酸溶液的浓度。
3. 实验注意事项滴定操作要准确、迅速。
避免滴定瓶碰撞或倾斜,防止溶液溅出。
滴定结束后,立即读取滴定管中的体积读数。
三、实验二:沉淀反应1. 实验原理通过向溶液中加入适当的试剂,观察和分析沉淀的形成和性质。
2. 实验步骤准备含有可溶性阳离子的溶液。
向溶液中加入适当的试剂,观察沉淀的形成。
调整试剂的浓度和温度,观察沉淀的溶解和再沉淀现象。
3. 实验注意事项在加入试剂时,要缓慢并搅拌均匀。
避免剧烈搅拌,防止沉淀的破碎。
观察沉淀的形成和溶解过程时,要仔细观察并记录现象。
四、实验三:氧化还原反应1. 实验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观察电子的转移过程和产物的形成。
2. 实验步骤准备含有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溶液。
将氧化剂和还原剂混合,观察颜色的变化和产物的形成。
可以通过滴定等方法确定反应的终点。
3. 实验注意事项在混合溶液时,要缓慢并搅拌均匀。
避免剧烈反应或溢出,注意安全。
观察颜色变化和产物形成时,要仔细观察并记录现象。
五、实验四:元素定量分析1. 实验原理通过化学反应将元素转化为可定量测定的形式,从而确定元素的存在和含量。
2. 实验步骤样品处理:将样品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如溶解、过滤等。
转化反应:将样品中的元素转化为易于测定的形式。
滴定或光谱法测定:利用滴定或光谱法等方法进行定量测定。
实验十六氯及其化合物1
安全知识
1.卤素单质有一定的毒性,注意操作规范,在通风厨内进行。
2.实验药品用量要尽量的少,浓盐酸逐滴加入因反应剧烈。
3.移取液溴时,需戴橡皮手套。
溴水的腐蚀性较液溴弱,在取用时不允许直接倒而要使用滴管。
不慎把溴水溅在皮肤上,立即用水冲洗,再用碳酸氢钠溶液或稀硫代硫酸钠溶液冲洗。
4.氯酸钾是强氧化剂,实验时应将撒落的氯酸钾及时清除。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指导法、练习法
作业布置撰写本次实验报告;
预习过氧化氢、硫的化合物。
教学过程
实验教学内容
一、装配多功能装置
制取氯气、次氯酸钠、氯水等,同时验证卤素单
质的氧化性。
密闭多功能瓶:将橡胶手套套在烧杯上。
注射器:浓盐酸2mL。
反应器:7个青霉素药瓶(贴签)
○1KMnO4晶体1/4平勺(放在外侧,易于观察),○2KBr溶液1/2V、
2
3
实验十七过氧化氢、硫的化合物
稀H
2SO
4
(约3mL)调至弱酸性(使Na
2
O
2
完全反应),pH试纸pH=5-6,
过滤后的溶液含6-8% 的H
2O
2 。
分成4份(3份做性质,1份做鉴定)。
二、验证H
2O
2
性质。
1.原理:
过氧根:×是得到的电子,sp2杂化轨道是直线,p轨道是相碰的椭圆。
是两个氧原子以共价键结合的一个离子团,他们共用了一对电子,所以每个氧原子是7电子的结构,呈-1价,需要左右各一个电子,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
H2O2 O为-1价,氧化态居中,因此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实验试剂:
铁粉、碎瓷片、MnO
2、0.2mol/L的稀硫酸、稀HCl、KI 、KMnO
4
、
品红溶液、pH试纸等。
观察现象并写出方程式。
注:H
2O
2
+KI现象
与H
2O
2
的量有关
3.实验步骤:
向 KI 溶液中滴加 H
2O
2
,溶液变黄生成 KI
3
H
2
O
2
+ 3KI + 2
H+ = KI
3 + 2H
2
O + 2K+ 继续滴加 H
2
O,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三、H
2O
2
的鉴定--过氧链的转移
1.实验步骤:
在试管中加入2mLH
2O
2
溶液,0.5mL乙醚,1mL稀H
2
SO
4
,再加
3滴K
2Cr
2
O
7
溶液,观察溶液和乙醚层颜色变化。
在酸性条件下,重
铬酸钾(K
2Cr
2
O
7
,橙红色,不溶于乙醇,一类致癌物)具有强氧化
性,与 H
2O
2
反应可将 -O-O- 转移至重铬酸钾中,生成不稳定过氧
化铬CrO
5(即CrO(O
2
)
2
蓝色,+6价铬),易分解。
但易溶于乙醚,
若萃取到乙醚层中则相对稳定。
为防止其分解,须在冷水中进行。
萃取到乙醚层中的CrO
5
,时间久了,也会分解,生成3价铬,进入
水相呈绿色。
因此,通常用此方法鉴定Cr
2O
7
2-、CrO
4
2-和过氧化物的
存在。
2.应用:
交警用经硫酸酸化处理的三氧化铬(CrO
3
)(与重铬酸钾原理类似)硅胶检查司机呼出的气体,根据硅胶颜色的变化(硅胶中的+6价铬能被酒精蒸气还原为+3价铬,颜色发生变化,同时根据平衡,发现喝的越多一般颜色越深橙黄变灰绿),可以判断司机是否酒驾。
CrO(O
2)
2
前一个O -2价,后4个O -1价,2CrO
4
2-黄色
(K
2CrO
4
)+ 2H+(酸性条件下) = Cr
2
O
7
2-(橙色)+ H
2
O +6价二类
致癌物致癌 +3价无毒
注意:实验室废液不能随意倾倒,需倒入指定器皿。
四、硫的化合物的性质
1.硫化物的溶解性
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MnSO
4、Pb(NO
3
)
2
、CuSO
4
溶液各0.5mL →分
别滴加Na
2
S溶液→观察现象。
过滤。
再分别加入稀盐酸、浓盐酸、浓硝酸。
观察溶解情况。
注:硫化物的溶解性
氢硫酸可形成正盐和酸式盐,酸式盐均易溶于水,正盐中除碱金
4
5
实验十八氮的化合物
6
实验十九磷及其化合物
7
8
实验二十碱金属、碱土金属及其化合物
9
实验二十一铝及其化合物
10
11
实验二十二 ds区金属铜、银、锌、镉、汞
涤至无蓝色。
将沉淀分为2份,1份滴加浓氨水,另1份滴加浓盐酸,观察变化。
六、银镜反应
成功关键试管必须洗干净;新配制的AgNO
3
溶液。
洗涤试管:在试管里先注入少量NaOH溶液,振荡,然后加热煮沸。
把氢氧化钠倒去后,再用蒸馏水洗净。
配制银氨溶液:在洗净试管中,注入1mLAgNO3溶液,然后逐滴加入氨水,边滴边振荡,直到最初生成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
即硝酸银的氨水溶液。
一种弱氧化剂。
又叫多伦试剂,化学式:[Ag(NH3)₂]OH·XH₂O 它可将醛氧化为羧酸,并产生金属银沉积于玻璃反应器皿壁上(银镜),常用于制作瓶胆和镜子。
还可用于鉴别醛与酮。
该试剂应现配现用,不宜保存,久置易生成易爆的雷爆银(主要成分为氮化银)。
银氨试剂中加几滴乙醛溶液,水浴加热,观察现象。
写出反应式:
C
6H
12
O
6
+[Ag(NH
3
)
2
]OH C
5
H
11
O
5
COONH
4
+3NH
3
+Ag↓+H
2
O
12
实验二十三第一过度系元素铬、锰、铁
13
14
15
实验二十四一种钴(Ⅲ)配合物的制备与组成测定
16
17
18
实验二十五碱式碳酸铜的制备--设计实验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实验二十六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35
36
实验二十七离子鉴定与未知物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