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邯郸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规划

1 项目背景

建设部于1992年在全国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活动,2004年6月,建设部在总结创建园林城市活动的同时,决定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上,进—步开展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活动,提出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该目标是实现生态城市的阶段性目标,并积极引导城市建设向“生态城市”目标发展。“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2006年1月23日邯郸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这是邯郸市城市建设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标志着邯郸市城市园林绿化事业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但是,随着邯郸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态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城市环境保护任务还相当艰巨;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建设发展不同步,绿化水平从总体上还不能满足城市生态要求;迫切需要一个更加科学的理念和更高的目标来指导邯郸城市的健康发展。于是,邯郸市提出在巩固国家园林城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全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2 规划目的及技术路线

编制邯郸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规划,旨在充分认清邯郸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面临的形势和艰巨任务;立足区域与城市基础,着眼未来发展,构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总体框架,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建设重点;结合邯郸市实际,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实施指引和保障措施,为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提供技术支撑。

规划以景观生态学、生态承载力和城市生态学为基本理论依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作为技术手段,从现场调研与系统分析研究到总体布局、专项规划到实施指引的技术路线。具体包括:

在对邯郸市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现状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评价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依据建设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针对邯郸市的实际情况优化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进行目标可达性分析。确定在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这一战略目标的进程中所处的阶段,找出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主要限制因子,明确今后建设的主要方向。

从面临的主要生态条件和环境问题出发,识别重要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构筑系统完善的生态空间体系。从体现生态和方便生活出发,提出城市绿地系统基本框架;从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和水安全等多方面,构筑水系统规划的完整体系;从体现环境安全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出发,提出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污染防治的策略;从共建共享和统筹城乡方面,提出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体现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工程带动的要求,提出重要实施指引和主要实施措施。

3 主要内容

3.1 系统分析

从现状特征来看,规划对城市产业、能源消耗、污染控制、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和绿地系统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把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对资源能源消耗以及对环境影响统筹考虑。分析认为,邯郸以钢铁、煤炭、电力,建材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污染物排放强度和排放总量都较大,从而带来较严重的环境污染,水环境质量和大气环境质量都不容乐观,在全省排在比较靠后的位置。规划提出邯郸的经济发展仍然表现为“高资源投入,高污染排放”特征,是一种粗放式的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要在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能耗和污染排放的降低,必须改变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投入的“脱钩”是邯郸必须解决的重大发展战略问题。

从国家标准看,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提出了7项—般性要求和生态环境、生活环境、

基础设施三方面共19项基本指标要求。规划采用指标加权综合评价的方法,对邯郸市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进程做出评估,评价认为邯郸市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有比较好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基础,综合进程达到88%。生活环境方面指标差距最大,污染防治是邯郸市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首要任务。对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19项具体指标,邯郸市现状条件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目前已经达到或者基本达到指标要求的有5项,目前与指标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但经努力有条件在预定时间内达标的有9项,目前与指标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预定时间内达标有较大难度的有3项,目前尚未进行统计测算、缺少基础数据和资料的有2项。

3 .2 规划设计

在现状分析及标准解析基础上,规划提出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空间、城市绿色生态空间、水系统、生物多样性、污染防治、绿色交通、生态人居与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节约型城市、安全城市等多方面的研究。以下简单介绍前3方面内容。

生态空间体系。规划通过生态适宜性评价对规划区生态条件进行分析,通过区域和城市两个层次对环境污染控制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宜林、宜草、宜水空间以及有利于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恶化抑制的空间均应作为生态建设的首先空间,优先用于生态建设。基于以上分析,规划提出构建邯郸市“一翼一带、三核三楔、多廊多园”的城市生态空间体系,通过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生态良好地区、生态冲突地区和生态恢复地区的具体生态对策,以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对空间体系中各主体空间的功能定位、用地空间、规模确定及建设方式等给出了具体对策。

城市绿地系统。邯郸市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实践中,总结出了适合邯郸地方特色的园林绿化模式,包括“城市河流+综台性公园”的滨水绿地发展模式以及“林荫路+小游园”道路绿化模式。这种绿化模式简化了绿地系统层次,重点建设市级公园以及街头绿地,综合性公园建设以河流为依托,强调生态性,街头绿地以方便市民使用为原则,强化网络性。这种模式是—种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模式。生态优先,即坚持与自然适宜原则,崇尚自然法则,因地制宜地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同时结合丰富的文化遗存,延续名城固有的特色和文脉,建设现代园林名城。以人为本,即一切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倡导小游园建设为中心的园林绿化模式,一切为了人的舒适、方便、安全和健康,满足城市生活中休闲、游憩、健身、赏景等多种需求。

城市水系统。规划基于近年邯郸城市供水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判断邯郸城镇用水需求基本规律,提出在科学预测水资源需求基础上,坚持先节水后引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充分利用境内控制水资源。在保障水资源优先满足城乡生活用水需求前提下,实施“引水入沁”和“引漳入滏”工程,整治滏阳河、沁河,恢复河流生态环境。河湖湿地建设方面,规划以水源保护区、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主要载体,全面推进河流湿地的保护与建设。水环境保护方面,重点关注水环境风险评价,规划以东污水处理厂作为风险评估的污染源,模拟事故发生影响区域及程度,作为协调取水口和排污口设置的依据。规划要求建立水环境保护预警和应急机制,防止发生污染事故。

3.3 实施指引

规划提出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主要任务、具体实施指引和示范项目,作为政府制定工作方案的主要依据,同时保证规划制订的总体战略与各项具体策略转化为可以操作的措施。

4 进展与意义

12月13日,《邯郸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通过了由国家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方面专家组成的评审专家组的评审。规划通过研究提出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确定了该类规划的一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