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护理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41.77 KB
- 文档页数:2
发热患者护理心得体会发热患者的护理工作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合理的发热患者护理不仅可以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我在进行发热患者护理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们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在接收到发热患者后,首先要了解患者的发热原因。
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感冒、流感、肺炎等,也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
只有了解了发热的原因,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
同时,还要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用药史等,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制定护理计划。
其次,我们要正确评估患者的体温变化。
体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可以直接反映患者的病情。
我们要时刻监测患者的体温,可以通过体温计测量腋下、口腔或肛门的体温,也可以使用无接触体温计来测量额头或耳温。
在评估体温时,要注意测量方法的准确性,避免出现偏差。
如果患者的体温升高超过了正常范围,我们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降温,防止高热对身体的损害。
接下来,我们需要给予患者适当的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温变化,医生会开具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案。
我们在给药时要按照医嘱的要求进行,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时间。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患者对药物的反应,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药物过敏等。
在给药过程中,还要注意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解释药物的作用和注意事项,提醒患者按时服药。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发热患者往往会出现疲劳、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我们要尽可能地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保持室内的清洁和安静。
同时,要鼓励患者适当进食,保证营养摄入,促进身体的康复。
在饮食方面,我们要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刺激性食物和易消化食物。
此外,还要关注患者的水分摄入,保持良好的水平衡。
最后,我们要进行有效的感染控制。
发热患者往往具有传染性,我们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感染的风险。
首先,要注意个人防护,包括佩戴口罩、手套、穿戴无菌衣物等。
其次,要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病房的清洁和通风。
儿童发烧护理工作总结
儿童发烧是家长们最为担心的问题之一,因为孩子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感染。
在面对儿童发烧时,家长们需要及时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以确保孩子能够尽快康复。
以下是对儿童发烧护理工作的总结和建议。
首先,当发现孩子发烧时,家长们不要慌张,要冷静地测量孩子的体温。
通常,儿童的正常体温在36.5°C至37.5°C之间,如果超过37.5°C,就属于发烧。
在
测量体温时,可以使用电子体温计或者耳温枪,但要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其次,当孩子发烧时,家长们要及时给孩子喝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并让孩
子休息。
同时,可以给孩子擦拭温水或者温酒精湿毛巾,以降低体温。
如果孩子体温持续升高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此外,家长们在给孩子服用退烧药时,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品说明书来
使用,不要随意更改剂量或者频率。
同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出现过敏或者其他不良反应,要及时停止使用并就医。
最后,儿童发烧护理工作需要家长们保持耐心和细心,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情况,并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护理措施。
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交叉感染。
总的来说,儿童发烧护理工作需要家长们保持冷静、细心和耐心,及时采取正
确的护理措施,以确保孩子能够尽快康复。
同时,也要注意预防措施,避免孩子受到感染。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常规一.定义在原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的基础上,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减,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并发的病症。
二.证型及临床表现(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鼻塞声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
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鼻塞,头痛,咽痛,或有咳嗽痰黄。
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
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高热寒战,咽痛痒,头痛头胀,流涕喷嚏。
舌红苔黄腻。
三.护理问题(一)体温过高:与肺部感染有关。
(二)气体交换障碍:与肺部炎症、痰液粘稠等引起呼吸面积减少有关。
(三)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气道分泌物多,痰液粘稠、咳嗽无力有关。
(四)疼痛:头痛,咽痛:与肺部炎症、发热有关。
四.护理措施(一)生活起居汗出者切忌吹风,并及时更衣;注意保暖。
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二)病情观察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
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三)用药护理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服药后加盖被卧床或服用热稀粥,以助汗出。
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四)饮食护理饮食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五)情志护理加强与患者沟通,避免不良情绪。
向患者讲解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六)临证(症)护理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遵医嘱中药泡洗。
遵医嘱刮痧,恶寒发热者取合谷、曲池、大椎等穴。
遵医嘱穴位按摩,头痛者取太阳、印堂、百会等穴。
遵医嘱耳穴贴压,咳嗽咳痰者取肺、气管、神门等穴。
五.健康教育(一)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二)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三)指导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四)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儿科护理病例分析病例分析:5岁男童发热、咳嗽、咳痰儿童发热是儿科常见的症状之一,既可以是感染性疾病的表现,也可以是系统性疾病的表现。
本病例为5岁男童,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和咳痰。
根据病例描述,可能的诊断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等。
接下来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处理。
首先,根据父母提供的信息,孩子的体温超过37.5℃,并伴有咳嗽和咳痰,这提示可能是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往往由病毒引起,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
然而,由于孩子的症状还包括咳痰,这可能说明感染已经发展到下呼吸道,如支气管炎或肺炎。
在儿科护理中,关注患儿的呼吸情况很重要。
如果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加重等症状,需要尽快就医。
在护理处理中,首要任务是保持患儿畅通的呼吸道。
保持房间空气流通,注意孩子的体位,保持头部略微高于身体。
同时,观察孩子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呼吸节律,及时发现呼吸异常。
如果发现呼吸急促、频率加快或呼吸困难等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
其次,在发热的情况下,及时给予退热药物。
一般建议使用对儿童安全的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但要遵循剂量和用药间隔时间的规定,避免过量或频繁使用。
此外,还可以用冷敷的方法来帮助降低体温,如用湿毛巾擦拭额头、腋窝等部位,但注意不要给孩子直接冲凉或浸泡在凉水中,以免引起寒颤或溺水。
另外,儿童发热时可能食欲不振,但要保持适量的水分摄入,避免脱水。
可以喝温开水、浓汤或果汁等,但要避免含咖啡因的饮料。
此外,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教育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并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打喷嚏、咳嗽或接触病人后。
同时,要注意儿童的饮食营养平衡,增加抵抗力。
最后,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就医。
如果孩子的症状持续加重、伴有呼吸困难或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医生会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听诊肺部,观察咳嗽的性质、咳痰颜色等,以进一步确定病因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本病例中的5岁男童发热、咳嗽、咳痰可能是呼吸道感染的表现,但也不能排除其他疾病。
小儿发热的观察和护理要点
1.观察体温变化:测量孩子体温,每隔一段时间重复测量,记录体温变化情况。
体温超过38摄氏度时,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
2.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儿童对空气质量比成人更敏感。
室内要保持通风,让孩子呼吸清新的空气,避免病菌滋生。
3.适当喂水:发热时,孩子会出汗,身体需要补充水分,但不能过量喝水,以免引起腹泻。
4.避免感染传播:发热可能是病毒感染的表现,家长应妥善处理被感染儿童的用具和垃圾,避免传播给外界。
5.适当休息:发热时,孩子的体力较差,需要适当休息。
建议孩子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活动。
6.观察症状:除了体温,还要观察孩子的症状,如咳嗽、腹泻等。
如果症状明显,可以及时就医。
退热合剂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摘要] 目的探讨退热合剂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以及护理方式与效果。
方法将8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主要采用退热合剂保留灌肠方式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常规处理方式治疗。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退热时间以及整体疗效,同时分析护理方式和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儿退热快,效果更佳;整体治疗效果更加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5 皮肤卫生护理患儿发热中会出大量的汗,使皮肤与衣服容易出现黏贴,患儿的皮肤比较敏感,应保证患儿所着衣服舒适透气,避免对皮肤造成炎症。
同时,应勤换衣服,并对患儿的皮肤及时做好清洁,可使用温水进行擦拭,保证患儿皮肤的卫生,并利于患儿治疗中情绪的稳定。
3.6 该组患儿均采用以上方式进行了护理对患儿顺利接受治疗,并取得临床更好的治疗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在护理中对患儿进行充分的人文化关怀,加强与患儿家长的沟通交流,增强了护理效果,提升了治疗效果。
4 讨论外感发热具有发病急,病程进展快的特点,且常常体温明显较高,对于小儿而言,由于其自身的腑脏比较娇弱,容易对外感发热的感受更加敏锐,一旦不能及时有效治疗,易对患儿身体造成一定影响,尤其对于体温超过38.5°的患儿,如果持续高温,且不能有效治疗,病情严重后可导致患儿出现生命危险。
临床西药对小儿外感发热症状的治疗虽然见效较快,但由于不良反应比较明显,对于小儿而言容易增加额外的痛苦,甚至可能对正常的身体机能造成影响。
中药方式治疗临床验证可取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且对患儿的身体影响不大,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方式。
其中,退热合剂保留灌肠治疗方式是临床效果比较明显的中药物治疗方式,其主要成分为葛根、板蓝根、山楂、薄荷、甘草、僵蚕、蝉蜕、石膏和滑石,是比较常见的中药成分,对患儿身体机能的正常保持比较安全,且去热效果明显,易吸收,效果产生较快。
如果同时结合有效的护理,则整体治疗效果更佳。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总结小儿外感发热采纳中药直肠滴入治疗的效果以及临床护理体会。
方法:选择我院儿科收治治疗的80例外感发热患儿,患者均采纳中药直肠滴入治疗。
按照临床护理方式不同,在家属同意下对80例患儿进行实验组和参照组的组别划分,每组40例患儿。
实验组在中药直肠滴入治疗的基础上加入精心护理,参照组在中药直肠滴入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常规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治疗以及护理等效果。
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对比结果没有明显差异,P>0.05。
实验组患儿家属总满足度高于参照组。
实验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病程情况比较更具优势,P0.05。
1.2方法80例患儿均采取中药直肠滴入治疗。
参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包含环境护理以及用药护理等,实验组患儿实施精细化护理模式。
1.2.1 情志护理外感发热的患儿,其会出现体温上的反复变化情况,最高温度在39℃以上,所以会出现精神萎靡以及明显的烦躁情况[4]。
作为家长,其对于孩子的担心是最为明显,所以会出现情绪焦虑情况。
针对此问题,要求护理人员开展情志护理。
例如其对患儿整理衣帽,护理中的态度要温柔且和气,并且向患儿家属说明中药直肠滴入实施的目的以及具体涉及到的步骤等,不但能够让患儿家属对于治疗方法有所知道,还能最大程度上带动家属和患儿的配合意识,降低医患矛盾。
1.2.2 生活护理患儿住院治疗期间,需要保持其空腔以及皮肤的绝对清洁,并且勤更换衣物,做好患儿保暖工作。
同时,需要注重患儿住院环境的通风处理,例如其室内温度和湿度需要尽量操纵在合理范围(室温――18-20℃,湿度――55℃)。
还有一点需要注重,就是虽然要做好病房通风处理,但是患儿在直肠滴入治疗时,需要关好门窗,幸免风直吹出现的腹部疼痛问题[5]。
1.2.3 给药护理取柴胡、黄芪、生石膏、葛根、生大黄、莪术、生栀子以及甘草,剂量分别为12g、10g、30g、7g、6g、10g、3g。
儿科护理病例分析报告范文1. 引言本文通过分析一个儿科护理病例,探讨了儿科护理的重要性和各种常见的儿童疾病的护理方法。
儿科护理是一门专注于儿童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的综合性学科,对儿童的护理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详细的病例分析,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总结了适用于儿科护理的最佳实践方法。
2. 病例描述患者为一名5岁的男孩,主要症状是发热、咳嗽和喉咙痛。
家长反映,孩子昨天开始发热,咳嗽并伴有喉咙痛的症状。
孩子体温达到了39摄氏度,而咳嗽和喉咙疼痛则逐渐加重。
3. 专科评估在对患者进行专科评估时,护士首先检查了患者的体温、呼吸频率和心率。
结果显示,孩子的体温为39.2摄氏度,呼吸频率为24次/分钟,心率为110次/分钟。
护士还注意到,孩子呼吸急促,咳嗽时有胸闷感,并且声音沙哑。
此外,护士还对孩子的咽部进行了检查,发现咽部发红肿胀,并有腺体肿大。
根据这些评估结果,护士初步判断孩子可能患有上呼吸道感染。
4. 护理干预根据专科评估的结果,护士采取了以下护理干预措施: - 监测孩子的体温、呼吸频率和心率,每4小时检查一次,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 给孩子服用退烧药物,以降低体温。
- 给孩子喝温水和暖喉糖浆,以缓解喉咙疼痛。
- 建议孩子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用力。
5. 评估结果护理干预的结果显示,孩子的体温在接受退烧药物后逐渐降低,喉咙疼痛和咳嗽症状也有所减轻。
孩子在休息后感觉精神状态有所改善。
根据这些结果,护士初步判断孩子的病情在逐渐好转。
6. 护理教育在病情改善期间,护士向孩子的家长提供了关于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教育。
护士向家长解释了上呼吸道感染的原因、症状和传播途径,并提供了以下护理建议:- 鼓励孩子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 避免孩子接触他人的唾液和分泌物。
-鼓励孩子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或其他物品之前。
- 避免孩子接触烟雾和其他刺激物质,如空气污染、花粉等。
- 规律的饮食和休息对于孩子的康复至关重要。
中医外感发热护理健康宣教内容
外感发热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表证,常见于感冒、流感等疾病。
针对外感发热,中医在护理健康宣教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介绍:
1.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清汤、蔬菜水果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
分摄入,多喝温水有助于排汗散热。
2. 休息调养,患者应尽量避免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
提高免疫力,加快康复。
3. 环境卫生,在发热期间,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
气清新,避免受凉,注意保持室内卫生,减少细菌病毒的传播。
4. 心理调适,外感发热时,患者常常会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
情况,家人朋友可以通过耐心倾听、鼓励患者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恢复。
5. 中医药调理,可以适当采用中药调理,如藿香正气水、银翘
散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药物。
总的来说,外感发热的护理健康宣教内容主要是通过饮食调理、休息调养、环境卫生、心理调适和中医药调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预防疾病的扩散传播。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你
有所帮助。
含生石膏方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体会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之一,多因外感风寒、风热或湿热邪气侵袭引起,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咽痛等症状。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其中含生石膏的方剂具有清热解毒、降温止痛的功效,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具有明显疗效。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常常使用含生石膏方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在这里,我将结合临床实践,分享一下我对含生石膏方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体会。
一、病例特点小儿外感发热病例多见于春秋两季,常见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咽痛等症状。
大部分病例初期以发热为主要表现,伴有头痛、身痛、咳嗽等症状,体温多在38-39℃之间。
病程较短,一般不超过一周,但若治疗不当或因个体差异,病情可加重,甚至引发并发症。
针对这类病例,我们常常选用含生石膏方剂进行治疗,效果显著。
二、治疗方剂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时,我们常常选用含生石膏方剂,如麻黄汤、石膏附子汤等,以清热解毒、降温止痛为主要治疗原则。
麻黄汤由麻黄、桂心、杏仁、甘草组成,具有解表散寒、发汗解表的作用,对治疗外感发热病例效果显著;石膏附子汤由石膏、人参、甘草、附子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降温止痛的功效,对治疗外感发热病例也具有较好的疗效。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常根据病情的具体表现选择合适的方剂,并配合其他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三、临床体会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发现含生石膏方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具有以下优点:1.疗效确切。
含生石膏的方剂具有清热解毒、降温止痛的功效,对小儿外感发热病例疗效确切,能够有效缓解症状,促进病情康复;2. 安全性高。
含生石膏方剂对小儿患者安全性高,不易引起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且对于小儿体质尚未成熟的特点更加适用;3. 操作简便。
含生石膏方剂的制剂方法简便,易于操作,适用于临床各种病情的治疗;4. 病情总愈。
经过含生石膏方剂治疗的小儿外感发热病例,病情总体愈合,少有复发的情况。
热毒宁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观察及护理引言:外感发热是小儿常见的病症之一,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热毒宁作为一种中药治疗方案,已被广泛运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通过对热毒宁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进行观察,并探讨其护理措施,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第一部分: 热毒宁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观察一、病例概述本次观察选择了65例小儿外感发热患者,其中男性占57.9%,女性占42.1%。
患者年龄在6个月至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岁。
患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咳痰、鼻塞、嗓子痛等。
二、治疗方法采用热毒宁灌肠治疗方案,首先将热毒宁片研磨成粉末,加入温开水中搅拌均匀,然后将药液灌入小儿直肠,每天1次,连续3天为一个疗程。
三、疗效观察及结果疗程结束后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治愈21例,好转37例,无效7例。
治疗有效率为86.2%,表明热毒宁灌肠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中具有显著疗效。
四、结论热毒宁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具有一定的疗效,可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副作用较小。
然而,对于个别患者疗效不显著的情况,可能与病情的复杂性或者是患者个体差异有关。
第二部分: 热毒宁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护理措施一、患者评估在开始治疗前,护士需要进行患者的综合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等。
同时,还要了解家庭环境、患者的情绪状态以及饮食习惯等,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二、灌肠操作在进行热毒宁灌肠时,护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准备:准备好所需的器材和药品,并确保工作区域的清洁。
2.操作:仔细询问患者的情况,并告知灌肠的目的和方法。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舒适度和可接受性。
3.观察:观察患者在灌肠过程中的反应和表现,如肚子胀、恶心等,及时记录。
三、病情观察和护理干预在病情观察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变化、病情发展以及肠道反应等。
同时,护士还需进行护理干预,包括:1.体温监测:定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浅析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6-07-12T13:50:33.41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7期作者:吴丽萍
[导读] 中药洗浴治疗结合全面性护理对治疗外感发热患儿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及应用。
桃山林业局职工医院 152514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外感发热的护理体会。
方法选择在2013年1月至2013年8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92例小儿外感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退热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药洗浴治疗,3d为一个疗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温变化及疗效。
结果 72h后,治疗组体温(36.6±0.5)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体温(37.4±0.6),两组患者治疗72h 后体温比较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80.43%,治疗组有效率95.65%,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有效率对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洗浴治疗结合全面性护理对治疗外感发热患儿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小儿外感发热;疗效;护理心得
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疾病,患儿临床上表现为面红、身热、舌红等一般症状,如不及时进行治疗,极易引发脏腑功能失调、胸痛、惊厥等严重病症,对患儿的身心健康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目前临床上对于小儿外感发热主要采用西医进行治疗,虽起效较快,但易反复且副作用大,本组研究通过将中药洗浴治疗结合全面性护理应用于小儿外感发热患儿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92例小儿外感发热患儿均来自于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病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6例。
对照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2~45个月;入院体温38.6~39.4℃。
治疗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3~46个月;入院体温38.7~39.4℃。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入院体温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院方通过与患儿家属进行协商,均在治疗同意书上签字确认。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抗菌消炎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药洗浴治疗:取柴胡、苏叶、薄荷、荆芥各30g,煎制成约1000mL汤剂,兑入温水5000mL,水温37℃左右。
每日洗浴1~2次,每次15~20min。
3d为一疗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温变化及疗效。
1.3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患儿临床症状及治疗后1h、6h、12h、72h体温变化。
1.4疗效标准
根据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将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种。
痊愈:用药1~2d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温恢复正常;显效:用药1~2d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体温明显下降;有效:用药2~3d内,临床症状减轻,体温下降0.5~1.5℃;无效:用药3d内,临床症状及体温均无变化,甚至出现恶化。
其中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运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作处理,计数资料百分率(%)方式显示,通过均数±标准差( ±S)的方法显示计量资料,
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体温比较
表1为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体温比较。
从表中可以看出,治疗后72h对照组体温为37.4±0.6,治疗组体温为36.6±0.5,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表2为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从表中可以看出,对照组有效率80.43%,治疗组有效率95.65%,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有效率对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护理心得
3.1中药洗浴护理要点
患儿洗浴的水温不要过热,以37℃左右为宜;要注意洗浴过程中的保暖,洗浴完毕应尽快擦干皮肤,以免受寒;若患儿出现抽痉或脸色苍白现象,应立即停止洗浴。
3.2生活护理
保持病房的清洁,为患儿营造一个良好的住院环境;注意病房通风透气,及时进行消毒,防止病毒感染;患儿多卧床休息,勤换内衣裤。
3.3饮食护理
患儿餐具、奶瓶应每日做消毒处理;饮食上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食物为主,少食辛辣、油腻食物,同时要注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补充;日常多饮温开水,促进代谢产物排除。
3.4并发症护理
患儿体温突然升高时,易发生高热惊厥现象,不利于病情的控制。
护理中要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及临床症状变化,充分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工作。
4结论
本组研究在常规抗菌消炎治疗基础上,将中药洗浴治疗结合全面性护理应用于外感发热患儿治疗中,治疗组在体温下降幅度及有效率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儿数据对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此方法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陈霞,边凤芝.中药洗浴加穴位按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护理研究.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7):15,18.
[2]余俏俏,孙蓉,单海军等.药浴疗法辨证选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研究概述.中医临床研究,2013,5(21):121~122.
[3]杨莉.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护理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337~339.
[4]牧慧.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护理体会.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