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15页文档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79.50 KB
- 文档页数:15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一、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现代城市规划在整个20世纪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1)19世纪20世纪转换之际的初创时期: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探索时期,主要是针对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针对城市中已经存在并日益加剧的城市问题或“城市病”,提出相应的对策。
与下一阶段相比较,这些探索基本上更多集中在思想性方面,强调思想的原创性,同时具有非常明确的价值基础。
各类知识分子,尤其是工程师、政府官员以及建筑师等都参与到有关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讨论之中,理论数量众多,探索性特征明显,并没有形成主导性的统一的理论框架,城市规划行为还主要集中在城市公共卫生和住宅等方面。
(2)20世20年代至二次大战结束的理论准备时期: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期,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逐步为现代建筑运动所主导,城市规划理论中社会改革思想逐步淡出,而建设和建筑的技术性内容不断强化,使之前形成的思想体系得到更多技术上和具体方法上的支撑,而与此同时,城市规划也就逐步地转向到成为一项技术性的手段。
这一时期由于经济上的大萧条和战争的原因,实践性的内容较少,主要的工作集中在理论积累和知识的完善,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在其中起到了实质性的推广作用。
到二次大战结束时期,现代城市规划的操作体系和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3)二次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的全面实践时期:二次大战结束后进入了城市的恢复、重建和快速发展时期,在此过程中,以提高生活标准、促进快速发展为主要目的,以国家整体性干预社会经济发展为动力,现代城市规划在现代建筑运动主导下确立的规划原则的指导下,在上一阶段所建立起来的框架体系得到了广泛的实践。
这一时期,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城市建设实践中,理论性的建设相对较少。
在城市建设方面则以新城建设和城市内部的改造为主要内容,政府主导型的建设占据着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城市规划已经基本结合到城市政府的日常管理工作,并随着城市规划职业化制度的推行而得到更进一步的强化。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经过了漫长的历史,人类在为生存奋斗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如何改善自我的生存环境,使之满足生存安全、生活及生产的需要。
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到,世界各地原始群居地点的选择和居民点的选址,普遍利用有利地形,建在近水、向阳和避风的地段。
而居民点内部的空间结构,则充分体现了原始社会人类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共存关系。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勘舆学的方式出现。
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的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迹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打土坯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设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
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及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
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
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
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
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