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人的基本监护技术 (2)
- 格式:ppt
- 大小:4.36 MB
- 文档页数:109
提高危重病患监护的关键步骤与技术关键步骤与技术:
1. 确保持续监测:安装并正确使用监护设备,包括心电监护仪、血
压监测仪和呼吸机等,及时记录病患的生命体征数据。
2. 定期评估病情:定时检查病患的病情变化,评估其呼吸、心率、
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合理使用药物:根据医嘱合理使用药物,确保病患的药物治疗效果,同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4. 确保通畅呼吸道:及时清理病患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发生。
5. 注意营养支持:根据病患的具体情况,合理制定营养支持方案,
确保病患获得足够的营养。
6. 保持环境清洁:保持监护室环境清洁整洁,定期消毒设备,预防
院内感染的发生。
7. 护理病患:提供细心的护理,包括翻身、清洁、按摩等,确保病
患的身体舒适度。
以上是提高危重病患监护的关键步骤与技术,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
效提高对危重病患的监护水平,确保他们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危重病人护理 - 内容病情严重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病人称危重病人。
危重病人的病情严重随时可能变化,如果抢救及时,护理得当,病人可能转危为安,反之,即可发生生命危险。
因此对危重病人的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而严肃的工作,是争分夺秒的战斗。
危重病人大致可分为年老体弱型、神志不清型、高热谵妄型和休克型四类。
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危重病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①病情重、身体虚弱。
②病情变化快、有时在几分钟内即可死亡。
③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④一般都是卧床病人。
⑤一般都有体温、脉搏、呼吸或血压的变化。
⑥多有食欲不振或不能进食。
由于危重病人病情严重而复杂,因此对危重病人要加强临床护理,注意眼睛的保护,如眼睑不能闭合的病人容易发生角膜溃疡及结膜炎,应用凡士林纱布覆盖。
做好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或多贝尔氏液,即复方硼砂溶液,擦洗口腔以防止感染,每日至少擦洗三次或在每次进食后擦洗。
为防止褥疮发生,要常翻身,对身体受压部位要用95%酒精或滑石粉按摩,或用气圈、棉圈垫起,床单保持平整、干燥,无皱摺、无渣滓。
长期卧床的病人容易发生坠积性肺炎,因此要协助病人经常更换体位,促使呼吸道分泌物咳出,以防止发生肺炎。
长期卧床的病人由于不活动肌肉容易萎缩,应经常协助病人进行四肢被动活动,并进行肌肉按摩以防止肌肉萎缩。
对危重病人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正常人呼吸道分泌物可通过咳嗽排出体外,但昏迷病人因神志不清呼吸道分泌物不能顺利排出,时间一久这些分泌物就会积聚喉头而引起呼吸困难或窒息,因此,对昏迷病人应该尽量使其头部侧向一边,而且经常用吸引器吸出分泌物。
要注意大小便情况,有尿潴留者可按摩下腹部或使病人听流水声以助排尿,必要时可进行导尿。
大便秘结的病人可给灌肠,必要时可带上手套用手挖出干结的粪便。
对昏迷、谵妄、躁动的病人要注意安全,防止摔伤,一般都用床档保护,必要时设专人护理。
目前对危重病人大都采取重症监护。
对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动态观察,每15~30分钟检测一次;同时还要加强心电监护、中心静脉压及末梢循环的观察,根据生命体征的变化、心电监护的情况、中心静脉压的数值及末梢循环的好坏程度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危重病患者的护理与监护策略1.严密监测:对危重病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体温等。
需要定期记录这些指标,并及时识别任何异常。
2.心理支持:危重病患者往往会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提供心理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提供情绪支持和安慰。
3.定期翻身和床位转换:危重病患者容易发生压疮和肌肉萎缩,因此需要定期进行翻身和床位转换,以保持皮肤健康和防止肌肉萎缩。
4.防止感染:危重病患者抵抗力较弱,容易感染。
因此,医护人员应遵循正确的洗手和消毒程序,并确保患者的环境清洁卫生。
5.高效缓解疼痛:危重病患者常常会经历剧烈的疼痛,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快速而有效地缓解疼痛。
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止痛药物,并密切关注疗效和患者的反应。
6.密切关注呼吸功能:呼吸系统常常是危重病患者最受影响的系统之一、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氧饱和度,并必要时给予氧气支持或其他辅助呼吸设备的支持。
7.液体管理:危重病患者的液体管理非常重要,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给予静脉输液,并密切监测体液平衡和尿液量。
8.管理并发症和并存疾病:危重病患者往往存在多种并发症和并存疾病,医护人员需要对这些状况进行及时的识别和干预,以避免进一步加重病情。
9.定期康复评估和干预:对于危重病患者,早期的康复评估和干预非常重要,以促进其尽早康复和恢复功能。
10.家属参与和教育:危重病患者的家属通常是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他们需要得到必要的教育和指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患者的病情,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照顾。
危重病患者的护理与监护需要医护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提供高质量的护理。
在实施上述策略之前,还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制定护理计划,以确保护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同时,护理团队应密切协作,相互配合,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与监护。
危重患者护理常规一、危重患者的一般护理1. 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室内温度20~24度为宜,相对湿度60~70%。
2. 抢救设置备齐一切抢救物品、药品和器械,室内各种抢救设施处备用状态。
3 及时评估包括基本情况、主要症状、各种管路、阳性辅助检查和治疗用药等。
4、按医嘱及时、准确留送各种检验标本,了解化验结果以加强相关的病情观察。
5. 卧位与安全根据诊断和病情采取适当卧位,确保舒适与安全。
6. 监测护理监测生命体征及有关检查的生化指标。
7. 病情观察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皮肤颜色和肢体活动。
8. 气道护理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给予气道湿化及吸氧。
9. 静脉管路护理保持静脉管路通畅,按医嘱给予输液、输血和注射药物。
10. 各种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其正确位置和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量。
11. 营养支持根据医嘱及病情给予饮食。
12. 保持大小便通畅定时观察尿量变化;便秘者根据医嘱予以灌肠。
13. 基础护理根据病情协助病人翻身和四肢活动。
15. 记录及时填写特护记录单,准确记录出入量。
16. 心理护理向患者解释监测的目的及重要性,稳定患者情绪。
二、危重患者的监护(一)、体温监护(二)、循环功能监护1. 心电监测经床旁监护仪实施持续心电监测,严密观察患者心率、心电图波形及节律的动态变化。
2. 血压监测1)保持测压管道通畅。
2)正确掌握测压方法。
3)严密监测与准确记录监护仪屏幕上所显示的血压数值。
4)必要时记录压力波形变化。
3.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行血流动力学监测4. 皮肤颜色、温湿度监测外周灌注是否良好是反应心排出量的有效指标,故应随时观察患者的四肢皮肤有无湿冷、苍白和出现花斑等症状。
(三)、呼吸功能监护1. 严密观察有无呼吸困难以及呼吸的频率、节律和深浅度。
2. 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正常值:95%~98%)。
3. 注意观察有无烦躁不安、意识模糊等表现。
危重病人的监测患者监测概述危重病人的监测是指对病情严重、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记录及处理,以维持病情稳定,尽可能地控制及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防止“三急”(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心力衰竭及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出现,最终达到治疗期内的监测治疗目的,减少病人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危重病人的监测应该全天候、全方位进行,具体包括基础生命体征、心电监测、呼吸机监测等多个方面。
基础生命体征监测基础生命体征的监测是危重病人监测中最常见的监测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血压血压监测是一个很基本的内容,可以通过无创性血压仪测量,常规是每2个小时测一次,必要时应该增加监测次数。
呼吸危重病人的呼吸情况也是需要密切监测的,监测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数呼吸次数,另一种是测呼吸深度。
心率心率是危重病人的一个关键指标,可通过心电监护仪或者血氧监护仪来监测心率。
体温危重病人的体温应该定时测量,可使用听诊器或电子体温计,注意创口等部位的温度监测。
心电监测心电监测是针对危重病人室颤、心律失常等心脏问题的一种监测手段。
心电监测的设备是心电监护仪,固定时应采用五导联,且固定的安装要求有:1、V1(右锁骨中线四肋间处)、V2(左锁骨中线四肋间处)、V4(腋前线第五肋间隙)、V5(左前腋中线五肋间隙)和V6(左侧腋中线第五肋间隙处)五个点位。
2、贴片电极应遵循“黑右红左、白在中间、橙在肩膀、蓝在左踝”的贴法。
心电监测设备应该开启自动报警功能,当有心率过缓、过快、心律失常时进行声音报警或者显示报警,及时发现病人的心律异常。
呼吸机监测危重病人常常需要呼吸机来维持呼吸,呼吸机监测相当于对呼吸机进行监护并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呼吸机监测方面主要应对以下内容进行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呼吸机监测的最重要指标就是呼气末二氧化碳,通过呼气末二氧化碳的监测,可以对呼吸机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特别是酸碱平衡的紊乱病人。
呼吸频率呼吸机监测应该定时记录病人的呼吸频率,常规为每小时记录一次,若是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二、填空题1.院前急救的三大要素为通讯,运输,医疗。
2.各种抢救药品、物品要实行“四定”,是的指定数量,定地点,定人管理,定期检查。
如无禁忌证,应将ICU病床抬高30-40 度。
3.急诊护理评估分两个阶段初级评估与次级评估。
4.初级评估的目的是快速识别有生命危险需要立即抢救的患者。
5.次级评估的目的是识别疾病与损伤的指征。
6.心搏骤停可由以下4种心律失常引起: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无脉性电活动和停搏。
7.完整的CPCR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三个阶段。
8.心血管急救生命链包括以下5个环节:立即识别心搏骤停并启动急救反应系统,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快速除颤,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综合的心搏骤停后治疗。
9.基础生命支持关键步骤包括:立即识别心搏骤停并启动急救反应系统,早期心肺复苏,快速除颤终止除颤。
10.CPR的基本程序是C-A-B,分别指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11.当病人意识丧失,无呼吸或仅有叹息样呼吸时,应立即启动急救反应系统,并即刻开始CPR 。
12.专业急救人员,应在10s内,内判断患者有无反应,同时快速检查有无呼吸。
13.专业急救人员10s内秒内不能明确触及大动脉搏动,应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
14.成人胸外按压部位为胸部正中,胸骨的下半段,两乳头连线之间的胸骨处,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按压的深度为5-6cm ,按压与通气比为30:2 ,按压中断的时间不能超过10s 。
(以2015版指南为准)15.单人心肺复苏时,成人的按压/通气比例为30:2 (以2015版指南为准)16.双人心肺复苏时,成人的按压/通气比例为(以2015版指南为准)17.单人心肺复苏时,儿童和婴儿的按压/通气比例为30:2 ,按压深度为4~5cm 。
(以2015版指南为准)18.双人心肺复苏时,儿童和婴儿的按压/通气比例为15:2 。
按压深度为4~5cm 。
(以2015版指南为准)19.对于颈部没有损伤的病人,开放气道选用仰头抬颌法,有损伤者选用托颌法法。
危重病人监护流程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危重病人的监护工作变得格外重要。
在医院中,为了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一切不利于病人康复的情况,制定一套科学且完善的监护流程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将介绍危重病人的监护流程,以确保病人得到最佳的护理和治疗。
一、入院前准备1. 和家属交流:在病人入院前,与其家属进行详细的沟通,了解病史、既往病情、过敏史和家族病史等,以便给予个性化的护理和治疗。
2. 科学的评估:通过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和影像学检查等,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准确评估,为下一步的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二、入院及转运流程1. 临床路径规划:根据病情和医疗资源的可用性,确定病人的入院科室和床位,并制定有效的临床路径,以确保病人能够及时得到适当的治疗和护理。
2. 转运准备:如果病情需要转入重症监护室(ICU)或其他专科病房,需要提前通知相关人员,并与护士长、医生和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调,确保病人的平稳转运。
三、监护室接收流程1. 病人安置:将危重病人迅速转移到ICU或其他专科病房,并将其安置在适当的床位上,保证病人的隐私与舒适。
2. 监护仪器准备:按照病人的需求,为其配备相应的监护仪器,如心电监护仪、血氧仪、呼吸机等,并确保这些仪器在正常工作状态下。
四、临床监护流程1. 定期检查:按照医嘱要求,定期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体温、呼吸等,并记录在病历上,便于随时查看病情的变化趋势。
2. 药物管理:根据医生的嘱托,及时给予病人静脉输液、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并定期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病人的治疗效果。
3. 检查与治疗:在监护期间,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各种检查与治疗措施,如抽血、输血、行手术等,需要精确执行并记录相关信息。
4. 疼痛管理:危重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可能经历各种疼痛,护士需要及时观察、评估病人的疼痛程度,并给予合适的镇痛措施,以减轻病人的不适。
五、交接班流程1. 患者信息转达:在交接班过程中,护士需全面、准确地向接班人员交接病人的相关信息,包括病情变化、药物治疗、特殊需求等,以保证后续的监护工作连续性和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