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发病因素
- 格式:ppt
- 大小:111.50 KB
- 文档页数:35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发病发病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包含了人体发病的整个过程,从病因形成,病邪侵入,到人体出现相应的症状,中医学认为,发病过程可以分为邪正相互作用和营卫失调两个方面。
邪正相互作用中医学认为,邪正之间可以相互作用,邪气进入人体后,会与正气相互作用,形成寒热、虚实等不同的病证。
邪正相互作用的不同阶段也会导致不同的病理过程。
病邪侵入病邪侵入是发病过程的第一步,有多种途径,如口鼻、皮肤、消化道、性传播等。
中医学认为,病邪的侵入是在人体正气虚弱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病邪侵入的制约或逆转在人体正气充足的情况下,在病邪侵入人体之后,正气可以将病邪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甚至是排出体外。
这种情况下,病邪未能产生病变。
病邪繁殖扩散当正气不能够限制和逆转病邪的侵入时,病邪就会在人体内部繁殖扩散,进而引起身体的不适和生理功能失调。
邪正交互作用当病邪与正气相互作用时,可以产生热、寒、湿、燥等特定的病理变化,不同的病理变化会对不同的组织器官产生不同的影响。
营卫失调营卫失调是另外一个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它与邪正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如果人体正气被破坏,那么就会导致五脏六腑功能的失调。
营卫分配失调营和卫是人体正气的具体表现,营卫的不协调会导致身体免疫力的下降,容易引起感染和疾病。
营卫合璧失调营和卫合璧失调也会导致疾病的产生,如营血不能过度营养组织,而卫气又不能调节抵御外邪,因而影响身体正常功能。
营卫滞液营卫滞液也是营卫失调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都是人体正气不足的表现。
因为人体正气不足时,就不能及时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导致体内水湿的淤滞,从而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
营卫紊乱营卫紊乱是营卫失调最为严重的情况,它会导致身体整体的协调性失调,从而引起疾病缠身。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受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从人体正气与病邪的相互作用,到五脏六腑功能的平衡调和,都是发病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正确理解中医学传统的发病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及时发现和及早调整发病过程中的异常,才能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
简述中医病因
中医病因学是研究致病因素及其性质、致病特点和致病规律的学说。
中医将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和其他病
因四类:
1. 外感病因: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的病因,包括六淫和疫气。
2. 内伤病因:指由于人的情志或行为不节等因素,损伤脏腑功能而致病的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3. 病理产物性病因: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结石等,成为新的致病因素。
4. 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胎传、毒邪等。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是将病因与人体正气紧密联系,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认为正气充足则不易发病,正气不足则易发病。
同时,中医病因学也注重病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为多种病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发病原理的三句话是: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即人体内部的正气,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以及人体的正气,在疾病的发生和变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只有当人体正气充实,卫外固密,病邪难于侵入,疾病无从发生。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可能起主导作用。
邪气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疾病。
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人体正气强盛时,能有效地抗击邪气的侵袭;而当人体正气虚弱时,则容易受到邪气的侵害。
因此,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了是否会发生疾病。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中医书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中医病因病机学病因与发病机制的分析疾病是人体发生不正常状态的表现,中医病因病机学是为了探究人体疾病的成因和发病机制,从而指导中医临床诊治。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病因与发病机制的分析。
一、病因的分类中医学认为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主要是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不舒、饮食不当、体质虚弱等。
外因是指外部环境的因素,如风寒湿热等。
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二、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医将疾病的发病机制总结为“脏腑病变、气血运行障碍和经络阻滞”三个方面。
1. 脏腑病变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当脏腑功能失调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心火旺盛会导致心火上炎,使人出现心烦、口干等症状;肝郁气滞会导致肝郁化火,使人出现急躁易怒等症状。
2. 气血运行障碍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
当气血运行受阻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气滞血瘀会导致经络阻滞,出现疼痛不适等症状;气虚血瘀会导致气血不足,出现疲乏无力等症状。
3. 经络阻滞中医认为,经络是气血的运行通道,也是人体能量的流动路径。
当经络受阻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风寒湿三邪侵袭经络,会导致经络阻塞,出现关节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状;经络瘀阻会导致气血不通畅,出现刺痛等症状。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病因与发病机制的关系,我们以常见的感冒为例进行分析。
感冒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风寒或风热。
当外邪侵袭人体,阻滞了正常的气血运行,使得邪气留于表表却不退,导致外感风寒或风热病邪入侵。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使得病邪更容易入侵。
在感冒的发病机制方面,可以从脏腑病变、气血运行障碍和经络阻滞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感冒时,脾胃功能受损,导致气血失调,使得人体无力、食欲不振等;同时,感冒会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出现鼻塞、咳嗽等症状;另外,感冒会使经络阻塞,导致头痛、发热等症状。
综上所述,病因与发病机制是中医病因病机学的重要内容。
第-^一单元发病一、发病基本原理(一)正气与邪气的概念(1)正气的基本概念: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于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正气的防御能力具体表现在抵御外邪入侵、驱邪外出、修复调节能力及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等方面。
(2)邪气的基本概念: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所产生的某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
如六淫、疡气、外伤、虫兽伤、寄生虫、七情内伤、饮食失宜、痰饮、瘀血、结石等。
邪气的侵害作用,主要体现在可导致生理机能失常、可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可导致体质类型的改变等方面。
(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正虚感邪而发病;或正虚生“邪”(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内生“五邪”)而发病。
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
(三)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与发病关系至为密切,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邪气是导致发病的重要原因,无邪则一般不病;病邪影响病情和病位;在某些情况下,邪气在发病中亦能起主导作用。
故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四)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一般来讲,正胜邪却则不发病,邪胜正负则发病,并能决定发病的证候类型。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1)环境与发病:主要体现于气候因素、地域因素、生活工作环境及社会环境等对发病的影响。
(2)体质与发病:具体表现在决定发病的倾向性、决定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等方面。
(3)精神状态与发病:精神状态影响内环境的协调平衡,故能影响发病。
三、发病类型(1)感邪即发:又称卒发、顿发,指感邪后立即发病。
(2)徐发:又称缓发,即感邪后缓慢发病。
此与致病因素种类、性质以及体质因素等密切相关。
(3)伏而后发:多见于“伏气温病”,如“夏伤于暑,秋为孩技疟”,“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
(4)继发: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